【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史专题十七 第49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史专题十七 第49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学案

第49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1.背景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隐含矛盾的发展。‎ ‎(2)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3)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催化”作用。‎ ‎(4)局部反法西斯力量未能形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5)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2.过程 战场 扩大 转折 反攻 西欧 荷兰、比利时、法国先后投降 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北非 英军与德、意军队展开拉锯战 阿拉曼战役 美、英联军在西北非登陆 东欧 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袭苏联 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 库尔斯克战役 太平洋战场 日军空袭珍珠港 中途岛海战 瓜岛战役 ‎3.影响 ‎(1)为基本清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使和平思想深入人心。‎ ‎(2)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局势。‎ ‎(3)客观上推动和诱导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4)唤起了世人对战争与和平、生命与自由等问题的重视和反思。‎ ‎1.美苏冷战 ‎(1)形成原因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美、英等大国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确定了战后世界格局,即雅尔塔体系。‎ ‎②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战时军事实力基础上的,具有大国强权和霸权主义色彩,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和军事实力超群,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世界强国。‎ ‎④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使其全球战略矛盾对立。‎ ‎(2)主要表现 ‎①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组建北约组织。‎ ‎②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组建华约组织。‎ ‎(3)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间进行了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在双方争夺的重点地区未见热战,但局部战争并未避免。‎ ‎2.美苏争霸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20世纪60年代初 特点 表面上短暂“和解”,实际上剑拔弩张 事件 ‎1959年9月戴维营会谈;第二次柏林危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结局 重点在欧洲;美国处于攻势 ‎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 特点 双方以“缓和”为主,也有对抗 事件 ‎1972年尼克松访苏(缓和的高潮)和1975年“欧安会”的召开;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结局 长期缓和;苏联处于攻势 ‎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初 特点 美苏的第二次“缓和”时期;苏联开始转攻为守 事件 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理论;1987年美苏签署“中导条约”‎ 结局 ‎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12月苏联正式解体;冷战结束 ‎3.联合国 ‎(1)成立: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开始生效。‎ ‎(2)成就:在实现全球非殖民化、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相同点 ‎(1)根源:都是由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引起的。‎ ‎(2)影响:都导致西欧国家的衰落,都壮大了美国实力,都形成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都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新发展。‎ ‎2.不同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爆发形式 战前双方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 先经历局部战争,‎ 战争很快全面爆发 后来由于西方大国的绥靖纵容和法西斯不断扩大侵略,终于演变为世界战争 责任 战争责任由交战双方共同承担 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挑起战争,责任由其承担 对战败国的处理 ‎ 战胜国把战争责任推到以德国为首的战败国身上,对战败国进行掠夺性的惩罚,未追究战争中的个人责任 处理战败国的基本精神是清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实行非军事化,在战败国建立民主体制,追究个人责任和审判战犯 性质 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二、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 ‎1.人类社会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美苏争霸是世界不安宁的根源,美苏争霸的历史教训沉痛,世界人民必须永远坚持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损人又害己。美苏争霸,进行军备竞赛,投入巨额军费开支,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苏联经济形势的恶化是其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3.美苏争霸,使人类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但高科技的威力使美苏双方都不敢轻易发动世界大战和核战争,只能实行核威慑。‎ ‎4.美苏都企图把自己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及其价值观强加到别国社会之上,并要推广到全世界。我们必须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5.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美苏争霸,互有攻守,当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强大的时候,在争霸中就处于攻势,反之,经济发展衰退,在争霸中就会处于守势,即劣势。‎ ‎1.世界性大战留给世人的教训 ‎(1)要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国际秩序,以强凌弱、对战败国一味勒索,只会带来更大的冲突。‎ ‎(2)国际经济纠纷容易引发战争,在遇到世界性经济危机时,各国应该团结互助,共渡难关,切忌以邻为壑。‎ ‎(3)面临侵略势力的威胁,应该联合起来,奋起反抗。绥靖政策只能养虎为患,祸水他引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4)在战争还没有消灭之前,一个国家必须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加强抵御外敌的能力。‎ ‎(5)要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目前,要努力提高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 ‎2.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是抑制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战争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想赢得战争,‎ 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因两次世界大战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重新起飞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于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国际合作也成为绝对必须之事。从至今最惨烈的战争中产生出来的对战争自身的否定力量,随着战后经济的迅速增长而大大发展,并成功地抑制了二战后一系列局部战争与冲突的扩大。今天,以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准则的思想,已经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3.通过外交手段实行必要的妥协:人类在付出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的巨大代价之后,开始学会了通过外交手段实行必要妥协这种处理国际争端的古老而又全新的方法。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毫不妥协,最终使大战爆发。一战以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教训,使通向二战的道路曲折得多。二战后,人们更多地接受了历史的教训,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危机时表现出更多的谨慎。伴随着“冷战”的发展、缓和与结束,妥协方式越来越成为解决国际纠纷的常规手段。今天,妥协意味着任何国家都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意味着参加谈判的国家在捍卫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时,必须承认和照顾谈判对手的合理利益,意味着谈判双方在各自希望得到的目标之间实现某种有取有予的平衡,意味着反对和抵制国际关系中的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妥协是斗争结果的另一种形式。二战后的70多年来,这种妥协的实例比比皆是,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以对话代替对抗、以缓和与合作代替战争或“冷战”的新局面。这是人类社会在经过20世纪的战争风云之后,进一步走向文明与成熟的标志。‎ ‎[研真题·引领航向]‎ 动向一 将选修中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内容与必修中的有关抗日战争等相关内容结合进行考查 ‎ (2019·高考全国卷Ⅱ·T46)‎ 材料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美、英、中等国相继对日、德、意宣战。同月,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在远东设立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泰国、越南等地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 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规定:签字国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打击共同敌人;相互合作,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同月,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 ‎【思路点拨】 根据材料信息“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 ‎【尝试作答】                                     ‎ ‎                                    ‎ ‎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战区设立的意义。‎ ‎【思路点拨】 根据“同月,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盟国合作、增强抗战信心、打击日本法西斯等方面分析作答。‎ ‎【尝试作答】                                     ‎ ‎                                    ‎ ‎                                    ‎ 答案:(1)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承认。‎ ‎(2)加强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增强抗战信心,增强中国对日作战能力;沉重打击日本法西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卓越贡献。‎ 动向二 依托新材料、新情境,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国际合作与矛盾 ‎ (2019·高考全国卷Ⅲ·T45)‎ 材料 苏德战争爆发后,盟国开始就开辟第二战场问题进行协商。丘吉尔表示,在目前情况下,大举登陆必遭“血腥还击”,而小规模袭击“只能导致惨败”,拒绝了苏联的提议。1942年上半年,在国内外的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美国提出的西欧作战计划,但在开始时间上作出了重大保留。同年8月,在与斯大林的会谈中,丘吉尔把法西斯在欧洲的统治比喻为鳄鱼,主张应该首先打击它“柔软的下腹部”,强调在英国传统势力范围的北非、包括巴尔干在内的地中海地区展开军事行动的重要性,而第二战场的开辟只能推迟。在1943年年底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上,经过激烈的斗争,英国不得不同意开辟第二战场的具体计划。1944年6月,盟军终于实施了在诺曼底登陆的“霸王计划”。‎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拖延第二战场开辟的原因。‎ ‎【思路点拨】 依据材料中丘吉尔提出“大举登陆必遭‘血腥还击’”可知,英国认为其与德国在军事上存在差距,准备不足;由材料中“强调在英国传统势力范围的北非……展开军事行动的重要性”可得出抢占英国传统势力范围优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行为的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 ‎【尝试作答】                                     ‎ ‎                                    ‎ ‎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战场成功开辟的意义。‎ ‎【思路点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加速德国的溃败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等角度分析作答。‎ ‎【尝试作答】                                     ‎ ‎                                    ‎ ‎                                    ‎ 答案:(1)初期军事力量不足;集中力量保护英国的安全;抢占英国传统势力范围优先;将本国利益置于盟国整体利益之上。‎ ‎(2)显示了盟国与法西斯作战团结一致;对德国形成两面夹攻;加速了德国的溃败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动向三 依托新材料、新情境,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战役的背景、意义 ‎ (2019·高考全国卷Ⅰ·T46)‎ 材料 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而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这其中,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谁控制了北非、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谁就掌握了地中海这条重要的海上航运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利比亚是意大利的殖民地,毗邻的埃及受英国控制。墨索里尼为实现其建立“新罗马帝国”的梦想,极力要把英国势力赶出北非和地中海。1942年6月,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由此,爆发了阿拉曼战役。‎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曼战役爆发的背景。‎ ‎【思路点拨】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以及英国与德意军队的战况等方面分析其历史背景。‎ ‎【尝试作答】                                     ‎ ‎                                    ‎ ‎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曼战役的意义。‎ ‎【思路点拨】 本题可从阿拉曼的地理位置、英国的战略意图等角度分析。‎ ‎【尝试作答】                                     ‎ ‎                                    ‎ ‎                                    ‎ 答案:(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之中;北非的战略地位重要,英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山大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 ‎(2)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二战的转折点之一;基本实现了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 ‎[跟踪练·能力提升]‎ ‎1.(2020·遂宁三模)‎ 材料 明治维新时期,在政治改革的基础上建立的中央集权制的明治政府,造就了“官报时期”。1875年,官方修订了报纸条例,其中就有“侮辱官吏罪”。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商业报刊也迅速发展起来。为了引起官方和民众的一致关注,它们大肆炒作对外战争理念,宣传对天皇的“忠”,以扩大销量。19世纪末,当权者吸收西方文化定位,在德国的国家主义上,提出“和魂洋才”等口号。从1932年起,日本政府对报刊实行了空前严厉的检查,禁止那些不利于军部的新闻报道,同时逮捕文化人士多达3.4万人。为控制舆论,成立了情报局,由现役军人担任领导,对报刊等媒体实行直接控制。1936年,政府将多家通讯社合并成立同盟通讯社,并规定:凡是新闻传播的电报,不论是发稿还是收稿,只授权于该社。太平洋战争时期,关于日方战胜的报道是实际情况的六倍;关于损失的报道,是实际情况的五分之一,在整个战争时期,媒体被军方掌控,逐步走向法西斯道路。 ‎ ‎——摘编自陈力丹《论日本媒体“二战”时的法西斯化》 ‎ ‎(1)根据材料,概括日本媒体走向法西斯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媒体法西斯化的措施和影响。‎ 解析:(1)根据材料“造就了‘官报时期’”“政府对报刊实行了空前严厉的检查”“宣传对天皇的‘忠’,以扩大销量”“成立了情报局,由现役军人担任领导,对报刊等媒体实行直接控制”分析概括即可。(2)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对报刊实行了空前严厉的检查,禁止那些不利于军部的新闻报道”“成立了情报局,由现役军人担任领导,对报刊等媒体实行直接控制”“政府将多家通讯社合并成立同盟通讯社”逐条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促进日本法西斯化和不利于媒体自由发展的角度分析。‎ 答案:(1)原因:政府控制媒体,为军国主义服务;媒体为扩大销量,获取利润,迎合政府和军方的宣传;军部等法西斯势力直接控制媒体。‎ ‎(2)措施:制定苛刻的言论法规,控制民众言论;设立政府情报局,统一媒体报道宣传;合并通讯社,控制新闻源。影响:鼓吹对外战争,助长日本法西斯化;制造战争舆论,欺骗蒙蔽日本国民,给日本国民和世界人民带来战争灾难;严格控制媒体,不利于媒体自由发展。‎ ‎2.(2020·河南九师联盟质量检测)‎ 材料 “假的战争”这个名词是美国新闻界所杜撰的,那些最初杜撰这一名词的人,其意义就是想要表示在这个阶段中,战争好像是假的,因为英、法两国的军队和德国军队之间并不曾打任何大战。实际上,这是一个幕后准备活动的阶段。这个偶然事件(英法在西线对德国“宣而不战”的状态)使希特勒吃了一惊,但所有这些内幕是当时世人所不知道的。全世界所能看到的就是战场上一片沉寂,于是也就以为战神已经睡着了。 ‎ 一般人对于此种外表沉寂的状况所作的解释也各有不同。有人认为英法两国对于它们的战争意图并不那样认真,尽管它们已经为波兰而宣战。但却仍在等候和平谈判的机会;另一种流行的解释是以为英法两国自有它们的神机妙算。美国报纸上有许多的“报道”说联军最高统帅部故意采取一种具有微妙构想的守势战略计划,并正在替德国人准备好一个陷阱。 ‎ ‎——摘编自李德·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初期“假的战争”的含义及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初期“假的战争”给欧洲带来的影响。‎ 解析:(1)第一小问含义,根据材料“因为英、法两国的军队和德国军队之间并不曾打任何大战。实际上,这是一个幕后准备活动的阶段”可知是指英法与德军未进行实际大战。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战争意图并不那样认真”可知,英法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由“等候和平谈判的机会”可知,英法等国仍希望通过和谈来解决争端,对德国抱有幻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远东英美对日采取绥靖政策的影响。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对英法、欧洲小国、德国的影响来分析。‎ 答案:(1)含义:德军和英法军队在西北欧没有进行大规模作战。原因:二战初期英法对德国推行绥靖政策;西北欧国家对欧洲大国抱有幻想;远东慕尼黑协定对德、英、法等国的影响。‎ ‎(2)影响:助长了德国法西斯进攻西欧、扩大战争的气焰;给欧洲小国带来空前灾难;使英法等国引火烧身并付出沉重代价。‎ ‎3.(2020·芜湖三模)‎ 材料 1941年7月18日,斯大林在致丘吉尔的电报中,提出要求英国在法国北部开辟反希特勒的新战场。 7月21日丘吉尔在回信中拒绝了。当1942年7月英美暂时搁置登陆西欧的“痛击”计划时,斯大林迫于苏德战场的紧急形势和对盟军军备物资的需求,只好接受这个既成事实。当1943年5月“三叉戟”会议上和8月魁北克会议上,英美决定进攻西西里,斯大林为第二战场的再次延迟而愤怒了。本来就不太好的英美与苏联的关系现在变得更加恶化,于是,斯大林把驻华盛顿大使李维诺夫和驻伦敦大使麦斯基分别召回了苏联国内。这时候,盟国关系中出现了一种恐慌的局面。英美与苏联之间是一种非零和的共生互利关系,美英武装部队最终于1944年6月6日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指挥下,渡过了英吉利海峡,并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三大国的结盟也维持到击败法西斯德国和日本。 ‎ ‎——摘编自臧春华《浅析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曲折性》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与英美在1941~1943年对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在1944年急于在诺曼底登陆的原因。‎ 解析:(1)第一小问不同态度,据材料“斯大林在致丘吉尔的电报中,提出要求英国在法国北部开辟反希特勒的新战场”可知,苏联急于要求英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由材料“丘吉尔在回信中拒绝了”“1942年7月英美暂时搁置登陆西欧的‘痛击’计划”得出英美两国搁置了苏联的要求。第二小问原因,据所学苏联是抵抗德国的主力和苏德战场苏联的损失等相关知识可知,苏联意在让英美盟军牵制德军的力量,以减轻自身的军事压力;据所学英美对日作战的相关知识得出英美的战略重点集中在太平洋战场对付日军;据材料“本来就不太好的英美与苏联的关系”并结合所学英美的反共立场得出英美意在让苏德军队两败俱伤以坐收渔人之利。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结合1944年太平洋战场和苏德战场的态势分析。‎ 答案:(1)态度:苏联急于要求英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原因:让英美盟军牵制德军的力量,以减轻自身的军事压力。态度:英美两国搁置了苏联的要求。原因:一是美英的战略重点集中在太平洋战场对付日军;二是为让苏德军队两败俱伤以坐收渔人之利。‎ ‎(2)原因:一方面,美英盟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胜利,能够腾出手来;另一方面,苏联红军对德军的战略反攻突飞猛进,美英出于抢夺对德战争胜利果实的需要。‎ ‎4.(2020·雅安三模)‎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地利及其首都维也纳,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1954年年初,苏联提出对奥和约的建议,1955年4月,奥地利接受苏联倡议举行会谈。苏联的外交行动,受到了西方国家的欢迎,5月,苏、美、英、法、奥五国签订了《重建独立和民主奥地利的国家条约》。条约规定:恢复奥地利主权、独立和1938年1月的边界;禁止奥地利与德国合并或缔结任何同盟;奥地利应组成民主政府,不得拥有制造和试验原子武器及条约中指定的其他武器,驻奥盟军至迟在1955年12月31日撤退完毕。对奥地利和约的缔结是东西方关系缓和的重要突破。 ‎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等《世界史》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奥地利和约签署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奥地利和约签署的影响。‎ 解析:(1)由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二战后奥地利自身状况、国际局势以及苏联的推动等方面思考。 (2)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奥地利及欧洲局势、世界局势、民族国家的影响分析。‎ 答案:(1)二战后,奥地利被分区占领;美苏冷战;苏联在外交上的推动。 ‎ ‎(2)缓解了东西方的对立;有利于欧洲局势的缓和;使奥地利取得了独立;为民族国家在冷战格局下提供新的外交借鉴。‎ ‎5.(2020·保定二模)‎ 材料 法国在1958年戴高乐上台之后,为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和独立自主,摆脱美国的控制和束缚,实行戴高乐主义。根据时局的变化,毛泽东在1964年1月将“中间地带”理论发展为“两个中间地带”。在此国际背景下,中法这两个在各自的阵营中别有影响的大国,为捍卫本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形成共识,克服两国在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于1964年1月27日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毛泽东在1964年1月30日同法国议员代表团谈话时鲜明地道出了这点:“中法可以合作反对大国的欺侮,法国要把整个欧洲团结起来,可以做日本的工作。建立从欧洲的伦敦、巴黎到中国、日本的反对美苏两霸的第三世界。”中法建交对双方来说都是着眼于世界全局的战略行动。 ‎ ‎——摘编自靳孔胜《中法建交及其 对两极格局的冲击述论》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法两国建交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法两国建交的历史意义。‎ 解析:(1)结合材料从法国、中国、世界局势三个方面思考。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多角度分析,可从对两极格局、美国、法国、中国的不同意义方面回答。‎ 答案:(1)历史背景:两极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出现;戴高乐政府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中国外交形势恶化,需要改善外交环境。‎ ‎(2)历史意义:冲击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挑战了美国对欧洲的控制;提高了法国地位;冲击了美国对中国的政策;改善了中国与欧洲的关系。‎ ‎6.(2020·武汉调研)‎ 材料一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7年1月27日,美国“阿波罗1号”飞船模拟发射时失败,3位宇航员丧生;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首次成功载人登月;1971年6月29日,苏联“联盟号”飞船返回时密封舱漏气,3名宇航员遇难。 ‎ ‎——摘编自卢顺《人类航空历史上的灾难》 ‎ 材料二 1970年4月13日,美国“阿波罗13号”飞船即将抵达月球时,氧气罐爆炸电源损坏,登月失败。……航天员首先感到极度恐惧绝望,后经过精密测算和细致分析,设计出返航方案。在“阿波罗13号”即将重返地球大气层时,为防止出现任何可能的干扰,苏联关闭了境内所有与阿波罗计划频道相同的无线电通讯,同时派遣船只前往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共有12个国家提供了救援舰船和飞机,分布在美国军舰未能顾及的海域内等候。最终,“阿波罗13号”成功返回地球,此次航天事故也被称为是一次“成功的失败”。 ‎ ‎——(美)恩斯特·史都林格《有这么多人吃不上饭,‎ 为什么还要探索宇宙》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人类探索太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阿波罗13号”登月行动是一次“成功的失败”。‎ 解析:(1)根据材料中时间可得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美苏争霸;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人类探索太空的梦想等。(2)根据材料“1970年4月13日,美国‘阿波罗13号’飞船……登月失败”可得出“阿波罗13号”没有完成太空探索计划,是失败的;根据材料“航天员首先感到极度恐惧绝望,后经过精密测算和细致分析,设计出返航方案。……共有12个国家提供了救援舰船和飞机,分布在美国军舰未能顾及的海域……‘阿波罗13号’成功返回地球”可得出体现了人类探索未知世界战胜困难的勇气,体现了世界各国面临人类共同问题时团结合作的精神,为人类继续探索太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是成功的。‎ 答案:(1)第三次科技革命;美苏争霸;人类探索太空的梦想。‎ ‎(2)失败:“阿波罗13号”登月失败,没有完成太空探索计划。成功:“阿波罗13号”成功返回地球,体现了人类探索未知世界战胜困难的勇气;体现了世界各国面临人类共同问题时团结合作的精神;为人类继续探索太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任意两个要点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