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贵州省毕节市实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6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贵州省毕节市实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6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贵州省毕节市实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6月 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 ‎,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编程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上代。‎ C.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D.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 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D.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要实现全面小康,乡村振兴是关键所在。截至2O19年,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约40%,农用地面积超过国土面积60%,农业经济的发展程度,农民农村的生活质量,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后劲也在农村。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农村发展滞后,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因此振兴乡村,是我国社会和谐发展、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 在城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乡村振兴绝不是要把城乡发展对立起来,而是要从实际出发,完善城乡布局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形成田园乡村与现代城镇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城乡发展态势。‎ ‎(摘编自《政策解读(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O22年)》)‎ 材料二 乡村振兴是以发展农村经济为基础,实现包括农村文化、生态等在内的乡村发展水平的整体性提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乡村振兴需要拓展产业体系。农村从业者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发农产品,并根据市场规律在城市寻求产业融合,组建融制造、加工、服务为一体的新产业链,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提高传统农业的附加值,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例如,上海电商“归农”网搭建农户、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数字化商贸平台,不仅满足了千里之外城市消费者的需求,还每年为多地农户实现农产品销售的持续增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兴旺产业时,乡村振兴必须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资源,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现代集约农业和生态旅游,建立一套兼顾经济收益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子孙后代留下“绿色宝库”,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摘编自《产业如何促进乡村振兴》)‎ 材料三 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软件基础。乡风文明建设由于周期长、见效慢,且不容易考核,一些地方领导把它当作“虚功”“慢活”,不愿投入太多精力,但只有满足精神需求,增强精神力量,才能让农村群众有真正的获得感、幸福感,从而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离不开教育,对乡村来说,教育既承载着传播知识、塑造文明乡风的功能,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我国城市教育水平大大领先于农村,通过资源配置、制度建设等促进城乡教育融合发展,推进城乡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城市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文化教育,这样才能解决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进而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素养的提升。‎ ‎(摘编自《乡风文明:乡村振兴之“魂”》)‎ ‎4.下列对“乡村振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村振兴是确保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也是我国社会和谐发展、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 B.乡村振兴需要乡村教育提供人才支撑,但一些地方领导对此认识不够,使得城乡教育水平的差异越来越大。‎ C.在实施乡村振兴时,可大力发展现代集约农业和生态旅游,这有助于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资源。‎ D.乡村振兴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这需要拓展产业体系,提高传统农业的附加值,保证农民收人的持续增长。‎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农村人口较多,农用土地较广,农村发展滞后,因此要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要重视乡村振兴。‎ B.乡村振兴的目的就是为子孙后代留下“绿色宝库”,实施中应建立一套兼顾经济收益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C.乡村发展滞后于城市发展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够缓解这一矛盾。‎ D.乡风文明建设虽见效慢,不容易考核,但也不可忽视,如果没有良好乡风,乡村振兴可能会失去一股重要的推动力量。‎ ‎6.如何处理乡村振兴中的城乡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踵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许三观卖血记(节选)‎ 余华 许三观出门去了轮船码头,他要去的地方是上海,路上要经过林浦、北荡、西塘、百里、通元、松林、大桥、安昌门、靖安、黄店、虎头桥、三环洞、七里堡、黄湾、柳村、长宁、新镇。其中林浦、百里、松林、黄店、七里堡、长宁是县城,他要在这六个地方上岸卖血,他要一路卖着血去上海。‎ 这一天中午的时候,许三观来到了林浦,他沿着那条穿过城镇的小河走过去,他看到林浦的房屋从河两岸伸出来,一直伸到河水里。不久前林浦也下了一场大雪,许三观看到身旁的石缝里镶着没有融化的积雪,在阳光里闪闪发亮。从河边的窗户看进去,他看到林浦的居民都在吃着午饭,蒸腾的热气使窗户上的玻璃白茫茫的一片。‎ 他从包裹里拿出了一只碗,将河面上的水刮到一旁,舀起一碗下面的河水,他看到林浦的河水在碗里有些发绿,他喝了一口,冰冷刺骨的河水进入胃里时,使他浑身哆嗦。他用手抹了抹嘴巴后,仰起脖子一口将碗里的水全部喝了下去,然后他双手抱住自己猛烈地抖动了几下。过了一会儿,觉得胃里的温暖慢慢地回来了,他再舀起一碗河水,再次一口喝了下去,接着他再次抱住自己抖动起来。‎ 坐在河边窗前吃着热气腾腾午饭的林浦居民,注意到了许三观,他们打开窗户,把身体探出来,看着这个年近五十的男人,一个人坐在石阶最下面的那一层上,一碗一碗地喝着冬天寒冷的河水,然后一次一次地在那里哆嗦,他们就说:‎ ‎“你是谁?你是从哪里来的?没见过像你这么口渴的人,你为什么要喝河里的冷水,现在是冬天,你会把自己的身体喝坏的。你上来吧,到我们家里来喝,我们有烧开的热水,我们还有茶叶,我们给你沏上一壶茶水……”‎ 许三观抬起头对他们笑道:‎ ‎“不麻烦你们了,你们都是好心人,我不麻烦你们,我要喝的水太多,我就喝这河里的水……”‎ 他们说:“我们家里有的是水,不怕你喝,你要是喝一壶不够,我们就让你喝两壶、三壶……”许三观拿着碗站了起来,他看到近旁的几户人家都在窗口邀请他,就对他们说:‎ ‎“我就不喝你们的茶水了,你们给我一点盐,我已经喝了四碗水了,这水太冷,我有点喝不下去了,你们给我一点盐,我吃了盐就会又想喝水了。”‎ 他们听了这话觉得很奇怪,他们问:‎ ‎“你为什么要吃盐?你要是喝不下去了,你就不会口渴。”‎ 许三观说:“我没有口渴,我喝水不是口渴……”‎ 他们中间一些人笑了起来,有人说:‎ ‎“你不口渴,为什么还要喝这么多的水?你喝的还是河里的冷水,你喝这么多河水,到了晚上会肚子疼……”‎ 许三观站在那里,抬着头对他们说:‎ ‎“你们都是好心人,我就告诉你们,我喝水是为了卖血……”‎ ‎“卖血?”他们说,“卖血为什么要喝水?”‎ ‎“多喝水,身上的血就会多起来,身上的血多了,就可以卖掉它两碗。”‎ 许三观说着举起手里的碗拍了拍,然后他笑了起来,脸上的皱纹堆到了一起。他们又问:‎ ‎“你为什么要卖血?”‎ 许三观回答:“一乐病了,病得很重,是肝炎,已经送到上海的大医院去了……”‎ 有人打断他:“一乐是谁?”‎ ‎“我儿子,”许三观说,“他病得很重,只有上海的大医院能治。家里没有钱,我就出来卖血。我一路卖过去,卖到上海时,一乐治病的钱就会有了。”‎ 许三观说到这里,流出了眼泪,他流着眼泪对他们微笑,他们听了这话都怔住了,看着许三观不再说话。许三观向他们伸出了手,对他们说:‎ ‎“你们都是好心人,你们能不能给我一点盐?”‎ 他们都点起了头,过了一会儿,有几个人给他送来了盐,都是用纸包着的,还有人给他送来了三壶热茶。许三观看着盐和热茶,对他们说:‎ ‎“这么多盐,我吃不了,其实有了茶水,没有盐我也能喝下去。”‎ 他们说:“盐吃不了你就带上,你下次卖血时还用得上。茶水你现在就喝了,你趁热喝下去。”‎ 许三观对他们点点头,把盐放到口袋里,坐回到刚才的石阶上,他这次舀了半碗河水,接着拿起一只茶壶,把里面的热茶水倒在碗里,倒满就一口喝了下去,他抹了抹嘴巴说:“这茶水真是香。”‎ 许三观接下去又喝了三碗,他们说:“你真能喝啊。”‎ 许三观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他站起来说:“其实我是逼着自己喝下去的。”‎ 说完,许三观向两边房屋窗口的人,还有站在石阶上的人鞠了躬,他说:“‎ 你们对我这么好,我也没什么能报答你们的,我只有给你们鞠躬了。”‎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列举地名时没有使用省略号,全部列举出来,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B.本文的人物除了许三观都没有交代名字,一是符合情节真实的需要,同时也突出了林浦热情、善良、朴实的民风,丰富了主题。‎ C.小说节选部分并没有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而是采用大量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将读者带入其中。‎ D.“不久前林浦也下了一场大雪”和“林浦的居民蒸腾的热气”形成对比,衬托出许三观的孤独、艰辛和绝望。‎ 8. 小说三处划线句子都写到许三观的“笑”,表现的人物心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9.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自序中说,“作者不是叙述上的侵略者,而是倾听者……让书中人物自己说话。”请谈谈本文塑造人物时,作者如何让人物“自己说话”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鹿善继,字伯顺,定兴人。父正苦节自砺县令某欲见之方粪田投锸而往急人之难倾其家不惜远近称鹿太公。‎ 善继端方谨悫。由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内艰除,起故官。辽左饷中绝,廷臣数请发帑,不报。会广东进金花银,善继稽旧制,金花贮库,备各边应用。乃奏记尚书李汝华曰:“与其请不发之帑,何如留未进之金?”汝华然之。帝怒,夺善继俸一年,趣补进。善继持不可,以死争。乃夺汝华俸二月,降善继一级,调外。汝华惧,卒补银进。泰昌改元,复原官,典新饷。连疏请帑百万,不报。‎ 天启元年,辽阳陷,以才改兵部职方主事。大学士孙承宗理兵部事,推心任之。及阅视关门,以善继从。出督师,复表为赞画。布衣赢马,出入亭障间,延见将卒相劳苦,拓地四百里,收复城堡数十,承宗倚之若左右手。在关四年,累进员外郎、郎中。承宗谢事,善继亦告归。‎ 先是,杨、左之狱起,魏大中子学洢、左光斗弟光明,先后投鹿太公家。‎ 太公客之,与所善义士容城举人孙奇逢谋,持书走关门,告其难于承宗。承宗、善继谋借巡视蓟门,请入觐。奄党大哗,谓阁部将提兵清君侧,严旨阻之。狱益急,五日一追赃,搒掠甚酷。太公急募得数百金输之,而两人者则皆已毙矣。至是,善继归,而周顺昌之狱又起。顺昌,善继同年生,善继又为募得数百金,金入而顺昌又毙。奄党居近善继家,难家子弟仆从相望于道。太公曰:“吾不惧也。”崇祯元年,逆榼既诛,善继起尚宝卿,迁太常少卿,管光禄丞事,再请归。‎ 九年七月,大清兵攻定兴。善继家在江村,白太公请入捍城,太公许之。与里居知州薛一鹗等共守。守六日而城破,善继死。家人奔告太公,太公曰:“嗟乎,吾儿素以身许国,今果死,吾复何憾!”事闻,赠善继大理卿,谥忠节,敕有司建祠。‎ ‎(节选自《明史·鹿善继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正/苦节自砺县令/某欲见之/方粪田/投锸而往/急人之难/倾其家不惜/远近称鹿太公/‎ B.父正/苦节自砺/县令某欲见之/方粪田/投锸而往/急人之难/倾其家不惜远近/称鹿太公/‎ C.父正/苦节自砺县令/某欲见之/方粪田/投锸而往/急人之难/倾其家不惜远近/称鹿太公/‎ D.父正/苦节自砺/县令某欲见之/方粪田/投锸而往/急人之难/倾其家不惜/远近称鹿太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谥是指古代帝王、官员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赠予褒贬的称号。‎ B.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会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C.起,指起用人任以官职;迁,古指调动官职,这里指提升官职。‎ D.内艰,即丁内艰,指朝廷官员遭遇父母丧事,需停职回乡守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鹿善继灵活变通,关心边事。担任户部主事时皇帝坚持把运往朝廷的金花银收入国库,鹿善继不死守旧制,要把这些金花银转拨为边塞的军饷。‎ B.鹿善继很重情义,不惧奸佞。在杨、左及周顺吕受阉党之害时,鹿善继不惧牵连,挺身而出,为救助他们,先后多次为他们筹措了数百两黄金。‎ C.鹿善继擅于谋划,深入士卒。他深受大学士孙承宗信任,在替孙承宗做赞画时,谋划有方,开疆拓土,收复了不少失地,其间深入边塞慰劳将卒。‎ D.鹿善继大义凛然,忠贞爱国。大清军队攻打定兴,鹿善继入城与知州薛一鹗等一起坚守城池,六天后定兴城被攻破,他以身许国,谥封为“忠节”。‎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怒,夺善继一年,趣补进。善继持不可,以死争。‎ ‎(2)太公客之,与所善义士容城举人孙奇逢谋,持书走关门,告其难于承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5题。‎ 读 史 余昭 销铸金人白帝终,弃灰立法为驱丛。‎ 阿房火种秦坑里,炎汉兴从楚炬中。‎ ‎【注】(1)贵州毕节人,清代著名诗人。毕节大屯土司庄园文学文化家族“百年家学”第二代传人。(2)炎汉指汉代,汉自称火德星君下凡,故称炎汉。秦坑指焚书坑;阿房指阿房宫;楚炬指项羽火烧阿房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以运用了白帝的典故,秦文公梦见蛇,以“鄜畴”祭奠白帝,在此句借指秦国的灭亡。‎ B.第二句的“弃灰”,指的是殷代对于弃灰于道者断其手,秦国立法对于弃灰于道者处以黥刑。说明大秦的残暴,也暗示了秦国灭亡的原因。‎ C.“驱丛”,是“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简写,意思是为政不善,人心涣散,使百姓投向敌方,与民为敌。‎ D.三四句“阿房”“秦坑”“楚炬”概括精练,主题极富深意,特别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上别具一格,新颖别致。‎ 15. 诗的三四句有什么含意?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哀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其实这句话在春秋赵国时期孟子就说过相似对统治者的批判的话,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朝灭亡的原因用贾谊的说法是:“________________”,其实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在统一天下后实行“_____________”的这种暴政,激起了民变。‎ ‎(3)李商隐在《马嵬》中将马嵬事件和长生殿上的故事进行对比,对唐玄宗进行辛辣的嘲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传统文化正在成为一种时尚新潮,对于十年前的很多人而言,这可能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悄然勃兴又猛然袭来的这股“国潮”,让整个社会不仅有些始料未及,也让许多年轻人曾经对“传统”充满反叛,心甘情愿成为传统文化的“坐下门徒”。曾经饱受争议的汉服社群逐渐从小众迈向大众,成了许多年轻人的精神图腾;古筝、二胡等传统乐器走出了 的音乐厅,登上了弹幕视频网站的播放热榜;在小说、影视、游戏、文创等领域中,传统文化为原创者们提供着_____的灵感源泉,而那些从传统文化之中脱胎, 而成的文化作品,更是备受青少年群体的追捧和喜爱。(  )。但与此同时,这股潮流将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却依然是一个“现在进行时”的问题。对此,每一个身处潮流之中的人,尤其是那些对传统文化抱有真切热情的年轻人,都应当有更深刻的_____与思考。我们乐见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生机,也期待这股潮流能够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内涵,同时也要警惕其成为资本操纵下的“消费狂欢”。‎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让整个社会不仅有些始料未及,也让许多曾经对“传统”充满反叛的年轻人,心甘情愿成为传统文化的“坐下门徒”。‎ B.不仅让许多年轻人曾经对“传统”充满反叛,心甘情愿成为传统文化的“坐下门徒”,也让整个社会有些始料未及。‎ C.不仅让许多曾经对“传统”充满反叛的年轻人,心甘情愿成为传统文化的“坐下门徒”,也让整个社会有些始料未及。‎ D.不仅让整个社会有些始料未及,也让许多年轻人曾经对“传统”充满反叛,心甘情愿成为传统文化的“坐下门徒”。‎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阳春白雪 源源不断 善变 体悟 B.曲高和寡 触手可及 善变 体查 C.阳春白雪 触手可及 嬗变 体查 D.曲高和寡 源源不断 嬗变 体悟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的“再流行”,现在已经近乎“完成时”‎ B.“再流行”的传统文化现在已经近乎“完成时”‎ C.现在近乎“完成时”的传统文化开始“再流行”‎ D.已经近乎“完成时”的传统文化,现在“再流行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记忆力是大脑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它对于人的生命个体而言非常重要。比如,我们评价某人是否天资聪明时,①______________。据说,人的记忆力非常巨大,相当于1500亿台电脑(平均每台80G)的储存量。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超强记忆力,有的人过目不忘,耳闻能诵;有的人却总也记不住相识者的姓名和相貌。其实,一个人拥有超强的记忆力,实属幸运之神眷顾,可视为上苍赐予的礼物,可遇不可求。既然②________________,我们便不必因记性差而自卑,也不必对记忆力好的人盲自崇拜。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式方法来提升记忆力。“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有助于确保记忆的准确无误,这是③_______________的最靠谱的方法。‎ ‎21.请根据对联的写作要求,要求上联尾字为三四声的仄声字,下联尾字为一二声的平声字,也就是所谓的仄起平收,同时还要求词性相对,平仄相对,请结合所学课文内容,完成下面两幅对联。‎ ‎(1)上联:聚沙成塔做学问;‎ 下联: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上联: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授学业传承师道无关年龄。(韩愈《师说》)‎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民网北京‎2月14日电(记者郝帅)]“我们是谁?中国女篮!为了谁?祖国!”中国女篮的一句句声嘶力竭的呐喊,似乎为这个特殊时期的全国亿万民众打了一针“强心剂”。‎ 随着成功“复仇”韩国女篮,中国女篮豪取三连胜,昂首进军东京。赛后,中国篮协主席姚明也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这泪水饱含了太多,疫情当头,或许我们太需要一场胜利了,中国女篮的胜利让我们的精神为之振奋。正如主帅许利民所说:“‎ 在逆境中取得成功,是因为我们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全国人民需要这样坚定的信念,去战胜和克服疫情!”‎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如果你是中国女篮主帅许利民,要在赛前发布动员令,请以此为主题拟写一篇演讲稿。‎ ‎②如果你是中国篮协主席姚明,你在观赛现场流下热泪,请写出你的内心活动。‎ ‎③如果你是一位球迷,通过直播观看女篮队员们拼搏的过程,请写一篇观后感。‎ ‎④如果你是一位武汉疫区的读者,看到这则新闻后,请写一封给中国女篮的信。‎ ‎⑤如果你是一位中国女篮队员,在赛后发表感言,请写一篇观点鲜明的议论文。‎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C ‎4.【答案】B ‎5.【答案】B ‎6.【答案】①完善城乡布局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城乡发展态势。 ②建立并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满足城乡民众的各自需求。 ③建立城市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促进城乡教育融合发展,推进城乡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7.【答案】D ‎8.【答案】①写出许三观向居民炫耀自己卖血心得的开心和骄傲。②写出许三观想到自己“卖到上海时,一乐治病的钱就会有了”的欣慰,以及对居民关心的感激之情。③写出许三观受到居民夸赞时的尴尬和自己也是迫不得已的无奈。‎ ‎9.【答案】①动作描写。如许三观明知水很凉却“仰起脖子一口将碗里的水全部喝了下去”,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许三观卖血救子的坚持和倔强。②语言描写。如“你们都是好心人”表达许三观对居民的感激之情,塑造了许三观懂得感恩的淳朴形象,林浦居民提醒许三观“到了晚上会肚子疼”写出对许三观的关心,塑造了林浦居民的善良形象。③侧面描写,通过林浦居民的眼写出许三观的“怪”,又通过许三观的眼写出林浦居民的热情和善良。④环境衬托。“许三观看到身旁的石缝里镶着没有熔化的积雪,在阳光里闪闪发亮”写出许三观对一路卖血去上海充满信心,塑造了许三观乐观形象,“他看到林浦居民都在吃着午饭,蒸腾的热气使窗户上的玻璃白茫茫的一片”写出许三观对食物和温暖的渴望、羡慕,塑造了许三观孤独、饥饿、可怜的形象。‎ ‎10.【答案】D ‎11.【答案】D ‎12.【答案】B ‎13.【答案】(1)神宗很恼怒,剥夺鹿善继一年的官俸,催促把金花银补进国库。鹿善继坚持不同意,以死来争取。‎ ‎(2)太公把他们当成客人,(他们)跟太公所交好的义士、容城举人孙奇逢商量后,拿着太公的信跑去山海关口,把他们的困难告诉了承宗。‎ ‎14.【答案】D 没有用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手法。‎ ‎15.【答案】(1)含意:翻译即可 ‎(2)手法:用典、对比 ‎(3)意义:批判暴政,指出统治者的灭亡的根源往往是自己残暴无道,失去民心。一切皆有因果。‎ ‎16.【答案】(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 ‎ ‎17.【答案】C ‎ ‎18.【答案】D ‎ ‎19.【答案】A ‎20.【答案】如果说“中国如果反对美方发起的贸易战,对美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就会损害两国贸易往来,所以中国应该停止相关应对措施”是对的,那么面对他国入侵,我们也不应该应战,因为应战会带给人民伤害,会带来经济衰退。可是,如果不应战,我们的国家就会灭亡,人民的安康、经济的发展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不能因为害怕损害两国贸易往来,就停止相关应对措施。‎ ‎20.【答案】示例:①记忆力往往是个重要指标②记忆力属于天赋/超强记忆力可遇不 可求③弥补记性差/提升记忆力 ‎(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21.【答案】(1)积善为德备圣心 (2)解己惑求教他人莫问身份 ‎ ‎22.【答案】例文 在逆境中生存 鲤鱼的出现,激起了沙丁鱼求生的欲望,于是在生与死的选择中,大多数的沙丁鱼活了下来,但是让它们活下来的正是这恶劣的环境。我们每个人都盼望自已的人生能一帆风顺,步步高升,似乎那样的人生才是完美的,才能通向完美的顶峰。‎ 但我们之间又有哪个人不曾经历过风霜雨雪、坎坷磨难?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迂回曲折的过程,逆境更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勾践不曾在吴国放马守墓,又何来卧薪尝胆,一举灭吴?‎ 正是亡国的耻辱使他时刻保持清醒,鞭策自已,恶劣的环境不但没有浇灭他的斗志,反而坚定了他的决心,使他最终达成心愿,一雪前耻。正是伴随他二十余载的逆境,让世人明白“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翻开历史的长卷,有多少人正在逆境中闪烁着光芒!假如项羽不曾破釜沉舟,假如贝多芬不曾双耳失聪,假如居里夫人不曾家境贫寒,假如……也许就不会有西楚霸王,不会有命运交响曲,不会有诸多的科学发现。所以你要记住,当你在人生旅途中绊倒时,勇敢地爬起来,那也许是你人生的转折点。逆境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它带给人痛苦,也指给人希望。‎ 逆境不仅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更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在中国,多少朝代伴着历史进程来了又去了。它们长则在这广阔的疆土上屹立上百年,短则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他们中不是生于忧患者,更不是死于安乐者,正如那出身倍加卑贱的有志之子,可能哪一日会一统江山;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可能会变成为阳光下的断瓦残垣,逆境与顺境的更替造成了国家瞬息的兴盛衰败。‎ ‎1840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曾几度陷入内忧外患之中,中国人民曾几乎面临国破家亡的境地。但外部侵略者的铁蹄和内部争权夺势的自相残杀并没有将中国湮没于历史的尘土中,近百年的逆境反而使这古老的民族脱胎换骨,生机勃勃。我们用自已的经历,再次验证“多灾兴邦”的道理。人生有逆境和痛苦,而逆境之中还穿插着快乐和希望。‎ 逆境让我们更真实地感受快乐,痛苦让我们更真实地怀有希望。当我们在黑暗的漩涡中打转转时,不妨去想三合板那被鲤鱼追逐的沙丁鱼,我们眼前也许就会出现光明。‎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