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云南省曲靖市宣威民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
生物 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生物全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 A.大肠杆菌、蘑菇、眼虫 B.念珠藻、衣原体、大肠杆菌 C.酵母菌、发菜、蓝藻 D.草履虫、立克次氏体、支原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细胞多样性,考查对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种类的记忆,属于识记层次的基本知识的考查。 【详解】 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蘑菇是真菌,眼虫是原生动物都属于真核生物, A错误. 念珠藻是蓝藻,和衣原体、大肠杆菌都是原核生物,B正确. 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发菜和蓝藻都是原核生物,C错误. 草履虫是原生动物,是真核生物;立克次氏体和支原体是原核生物,D错误. 【点睛】 原核生物主要有细菌、蓝藻和放线菌等;真核生物主要有动物、植物和真菌。 2.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 ) A.脱氧核苷酸 B.核糖核苷酸 C.含氮碱基 D.脱氧核糖 【答案】A 【解析】 【分析】 DNA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四种碱基分别是A、T、C、G。 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四种碱基分别是A、U、C、G。 【详解】 DNA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A正确;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B错误;含氮碱基不是基本单位,是组成成分,C错误; 脱氧核糖是DNA组成成分,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核苷酸结构,要求学生能识记DNA和RNA的基本组成单位,理解两者的区别。 3.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 A.有丝分裂过程中 B.无丝分裂过程中 C.细胞分化过程中 D.减数分裂过程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同源染色体大小形状相同,一条来自于父方,一条来自于母方。 【详解】 只有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才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分离现象,有丝分裂、去丝分裂和细胞分化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4.比较原核细胞拟核和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拟核 细胞核 A 没有核膜、核仁,有染色体 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B 遗传物质是RNA 遗传物质是DNA C 转录和翻译能同时同地点进行 转录和翻译不能同时同地点进行 D 只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遵循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A错误;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错误;原核生物没有核膜,转录和翻译能同时同地畸形,真核生物转录在细胞核,翻译在细胞质基质,C正确;原核生物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5.某位同学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切片,当用低倍镜看清楚后,转换高倍镜却看不到或看不清原来观察到的物体。下面对可能的原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转换高倍镜时未更换目镜镜头 B.切片倒置,盖玻片位于载玻片的下方 C.被观察的物体未处于视野的中央 D.未调节细准焦螺旋 【答案】A 【解析】由于低倍镜下观察清晰,换用高倍物镜看不到或看不清原来观察到的物体与目镜无关,A错误;如果切片倒置,载玻片在上方,盖玻片在下方,由于载玻片较厚,不能进行精确调焦,因此转换成高倍镜却看不到或看不清原来观察到的物体,B正确;低倍镜下看清物体后,如果没有移至视野中央,换用高倍物镜后,物体可能不在视野内,因此观察不到原来的物体,C正确;未调节细准焦螺旋会导致看不清物体,D正确。 6.关于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②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RNA ③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④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和RNA ⑤水稻的遗传物质是DNA A.①② B.③⑤ C.③④⑤ D.①③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生物的遗传物质,要求考生识记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过程、现象及结论;能根据结论性语句准确判断各生物的遗传物质,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叙说。 【详解】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①错误;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②错误;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③正确;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④错误;水稻的遗传物质是DNA,⑤正确,故选B。 【点睛】 细胞类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都同时含有DNA和RNA 两种核酸,但它们的遗传物质均为DNA;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即DNA或RNA,因此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7.作为遗传物质应具备的特点是( ) ①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能自我复制,保持上下代连续性 ③能指导蛋白质合成 ④能产生可遗传变异 ⑤能指导蛋白质的分解,形成氨基酸 ⑥分子结构具有多变性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⑥ D.③④⑤⑥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均为DNA,病毒的遗传物质为DNA或者RNA。 【详解】 ①作为遗传物质,其分子结构要具有相对稳定性,①正确; ②作为遗传物质,要能自我复制,以保持上下代连续性,②正确; ③作为遗传物质,要能指导蛋白质合成,③正确; ④作为遗传物质,要能产生可遗传变异,④正确; ⑤遗传物质不一定要能指导蛋白质的分解,⑤错误; ⑥作为遗传物质,其分子结构要具有相对稳定性,⑥错误。 故选B。 8.关于染色体和DNA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DNA和染色体都是遗传物质 B.染色体的组成成分之一是DNA C.一条染色体含有一条或两条脱氧核苷酸链 D.DNA只存在于染色体上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DNA和蛋白质结合组成染色体。 2、染色体复制之前,每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DNA分子,复制之后,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 【详解】 DNA是遗传物质,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A错误; 染色体的组成成分是DNA和蛋白质,DNA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B正确; 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一或两个DNA,每个DNA是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因此一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或四条脱氧核苷酸链,C错误;DNA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除此还有线粒体和叶绿体,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染色体、DNA之间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9.下图是某白化病家族的遗传,请推测Ⅱ-2与Ⅱ-3这对夫妇生白化病孩子的概率是 A.1/4 B.1/9 C.1/18 D.1/36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I-3与I-4都没病,生出的Ⅱ-4号女孩患病,可以推知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 设控制白化病的基因为A、a,根据遗传图解分析可知Ⅱ-2和Ⅱ-3的基因型都为1/3AA或2/3Aa,则这对夫妻生白化病孩子的概率=2/3×2/3×1/4= 1/9,B正确。A、C、D错误。 10.下列有关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蛋白质和DNA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分子与二苯胺试剂混合,沸水浴冷却后变紫色 B.蔗糖和麦芽糖分别与斐林试剂混合,水浴后都可出现砖红色 C.检测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经稀释后可用于检测还原性糖 D.检测脂肪组织的苏丹Ⅲ染液可将脂肪组织染成橘黄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 糖类可分为还原性糖和非还原性糖两大类,除了蔗糖和多糖,其它均属于还原性糖。 【详解】 A、DNA分子与二苯胺试剂混合,沸水浴冷却后变蓝色,A错误; B、蔗糖是非还原性糖、麦芽糖是还原性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混合,水浴后可出现砖红色,B错误; C、斐林试剂中NaOH溶液称为斐林试剂甲,其浓度为0.1g/ml,CuSO4溶液称为斐林试剂乙,其浓度为0.05g/ml;双缩脲试剂中NaOH溶液(双缩脲试剂A)的浓度为0.1g/ml,CuSO4溶液(双缩脲试剂B)的浓度为0.01g/ml,C错误。 D、检测脂肪组织的苏丹Ⅲ染液可将脂肪组织染成橘黄色,D正确。 故选D。 11.遗传规律发生在下列哪个过程中( ) A.有丝分裂 B.减数分裂 C.受精作用 D.联会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发生时间: 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发生时间: 实质: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 有丝分裂过程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A错误;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B正确;受精作用是精子与卵细胞结合,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C错误;联会过程只是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没有同源染色体的分离,D错误。故选B。 12.牛通过吃草获得各种化合物和元素,那么牛和草体内的各种化学元素 A.种类差异很大,含量大体相同 B.种类和含量差异都很大 C.种类和含量都是大体相同的 D.种类大体相同,含量差异很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中,不同生物的组成元素的种类大体相同,含量差别较大,这体现了不同生物之间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详解】 羊通过吃草从草中获得营养物质,羊和草体内的各种化学元素的种类大体相同,但是含量差别较大.故选D。 13.如图表示有关蛋白质分子的简要概念图,下列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A代表的元素是C、H、O、N、P B.用2个不同的B可以合成2种二肽 C.每种蛋白质一定由20种B组成 D.每个B只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A主要是C、H、O、N,B是氨基酸,C是肽键,①为翻译的过程,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链,肽链经过盘曲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其功能的多样性。 【详解】 由图可知,A是组成氨基酸的元素,包括C、H、O、N等,不含P,A错误;B表示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两个不同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不同可以合成两种二肽,B正确;每种蛋白质不一定都由20种氨基酸组成,C错误;每个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R基中也可能含有氨基或羧基,D错误。 14.某兴趣小组将从 S 型细菌中提取的DNA、蛋白质、多糖、DNA 和DNA 酶分别加到培养有 R 型细菌的A、B、C、D 四支试管中,经过培养,预测有R 型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蛋白质和多糖都不是遗传物质,将R型无毒细菌转化成S 型有毒细菌的转化因子是DNA。 【详解】 S型菌的DNA分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A正确; S型细菌的蛋白质分子不能将R细菌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B错误; S型细菌的多糖不能将R细菌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C错误;S型菌的DNA分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DNA酶会将DNA水解,因此不会出现S型细菌,D错误。故选A。 15.以下对于 DNA 复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复制时 DNA 的两条长链完全解开,然后复制 B.复制时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C.一边解旋一边合成,同时进行 D.新合成的 DNA 分子中总是有一条长链来源于亲代 DNA 分子 【答案】A 【解析】 【分析】 1、DNA分子复制的特点: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 证据:1958年,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以含有15N标记的NH4Cl培养液来培养大肠杆菌,让大肠杆菌繁殖几代,再将大肠杆菌转移到14N的培养液中、然后,在不同时刻收集大肠杆菌并提取DNA,再将提取的DNA进行离心,记录离心后试管中DNA的位置。 2、复制需要的基本条件: (1)模板:解旋后的两条DNA单链 (2)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 (3)能量:ATP (4)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详解】 DNA复制时边解旋边复制,A错误,C正确;DNA复制时,严格遵循A-T、C-G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B正确;DNA复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新合成的DNA分子中一条链是新合成的,还有一条链是母链,D正确。 故选A。 16.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 B.酵母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C.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 RNA D.玉米的遗传物质是 RNA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2、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其细胞核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是DNA。 3、病毒只含一种核酸,因此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详解】 烟草花叶病毒是RNA病毒,其遗传物质是RNA,A错误;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B正确;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C错误;玉米是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故选B。 17.下列有关生物体内有机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的结构成分,还是其供能物质 B.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还是动物体内的绝热体 C.蛋白质是细胞的结构成分,还参与调控细胞代谢 D.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还可以催化酶促反应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糖类是细胞中主要能源物质,同时也是构成生物重要成分,如纤维素是构成细胞壁的重要成分。 2、脂肪是脂质中的一种类型,是总要的储能物质,同时具有保温和缓冲的作用。 3、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和肽链的条数以及空间结构都可以引起蛋白质结构具有多样性。 4、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详解】 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结构成分,不提供能量,A错误; 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还是动物体内的绝热体,B正确; 蛋白质是细胞的结构成分,还参与调控细胞代谢,C正确;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有的RNA还可以催化酶促反应,D正确。 故选A。 18.下列关于真核生物中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中磷酸和脱氧核糖蕴含着遗传信息 B.基因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 C.基因不只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 D.基因是任意的 DNA 片段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基因的广义的概念: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核酸片段。 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3、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碱基对)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详解】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是DNA分子携带的遗传信息,A错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B错误;基因不一定位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例如线粒体、叶绿体中的DNA以及原核细胞中的DNA,C正确;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分子上的任意片段不一定都是基因,D错误。故选C。 19.下列对于水分和无机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无机盐在生物体内含量不高,多数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B.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升高 C.植物缺Mg2+会影响光合作用,食盐中加碘可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 D.休眠或越冬的植物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上升,正在萌发的种子中结合水和自由水的比值则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 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关系:自由水和结合水可相互转化细胞含水量与代谢的关系:代谢活动旺盛,细胞内自由水水含量高;代谢活动下降,细胞中结合水水含量高。 一般情况下,代谢活跃时,生物体的含水量一般都在70%以上.含水量降低,生命活动不活跃或进入休眠状态,当自由水比例增加时,生物体代谢活跃,生长迅速;而当自由水向结合水转化较多时,新陈代谢强度就会下降,抗寒、抗热、抗旱的性能提高;旱生植物比水生植物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其生理原因之一就是结合水含量较高,自由水的含量较低。 【详解】 无机盐在生物体内含量不高,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A错误;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内自由水减数,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下降,B错误;植物缺Mg2+会影响光合作用,食盐中加碘可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C正确;休眠或越冬的植物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下降,正在萌发的种子中结合水和自由水的比值则下降,D错误;故选C。 20.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增大了分解葡萄糖的酶的附着面积 B.叶绿体内有众多的基粒,增大了色素的附着面积,也极大地扩展了受光面积 C.动、植物细胞和单细胞藻类的有丝分裂都与中心体有关 D.植物细胞的边界是细胞壁,控制物质进出的是细胞膜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膜的功能:作为生命系统的边界,使细胞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控制物质进出;完成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2、线粒体:普遍分布在动植物细胞内,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外膜光滑,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扩大了线粒体的膜面积,在内膜上附着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其中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第三阶段产生的能量较多,合成大量的ATP,用于各项生命活动的需要,因此把线粒体称为“动力车间”。 3、叶绿体:双层膜结构;椭球形;内有类囊体堆叠而成的基粒,在类囊体薄膜上分布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和色素,因此基粒的存在扩大了叶绿体的膜面积。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一般分布在植物叶肉细胞中。 4、中心体:无膜结构(微管蛋白构成),由两个垂直的中心粒构成,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在低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详解】 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使内膜的表面积大大增加,但线粒体内膜上没有分解葡萄糖的酶,A错误;叶绿体内的基粒由类囊体堆叠而成,增大了色素的附着面积,也极大地扩展了受光面积,B正确;单细胞藻类属于低等植物,动物和低等植物的有丝分裂都与中心体有关,高等植物没有中心体,C错误;细胞膜可以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壁具有全透性,因此细胞膜是植物细胞的边界,D错误。 21.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错误的是 A.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B.大肠杆菌比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更适合制备细胞膜 C.核孔的数量随细胞代谢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D.大分子物质进出核孔具有选择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DNA 分布;为获得纯净的细胞膜,应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原因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核膜和其他各种细胞器膜,这样得到的细胞膜比较纯;核孔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允许蛋白质和RNA通过;核孔的数目与细胞代谢有关,核孔越多的细胞,代谢越旺盛。 【详解】 A. 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A正确; B. 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细胞,细胞内无核膜,也无膜结构的细胞器,但有细胞壁,故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更适合制备细胞膜,B错误; C. 核孔的数量随细胞代谢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代谢越旺盛,核孔的数量越多,C正确; D. 核孔是蛋白质、RNA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的通道,但核孔对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性,D正确。 22.将用3H标记的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引入某植物的细胞内,然后设法获得各种结构,其中最可能表现有放射性的一组是 A.细胞核、核仁和中心体 B.细胞核、核糖体和高尔基体 C.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 D.细胞核、内质网和叶绿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用3H标记,由于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是组成DNA的基本单位,因此最可能测到含3H的一组结构是含有DNA的结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其次线粒体、叶绿体也含有少量的DNA,据此分析。 【详解】 A. 中心体没有DNA,A错误; B. 核糖体和高尔基体不含DNA,B错误; C. 叶绿体和线粒体中都含有少量DNA,故最有可能出现放射性,C正确; D. 内质网没有DNA,D错误。 23.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同时在细胞的信息传递、物质运输和能量转换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下列有关细胞膜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融合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B.营养物质吸收与部分消化道上皮细胞的细胞膜有关 C.器官移植时异体排异现象与细胞间信息交流有关 D.主动运输使某物质的浓度在细胞膜内外趋于平衡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要求考生识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识记细胞膜的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详解】 细胞融合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A项正确;营养物质吸收与部分消化道上皮细胞的细胞膜有关,B项正确;器官移植时异体排异现象与细胞间信息交流有关,C项正确;主动运输一般是逆浓度运输,使膜内外浓度差增大,D项错误。 24.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胞吞和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需要消耗能量 B.人体细胞吸收葡萄糖方式都是主动运输 C.胞吐过程产生分泌泡有利于生物膜的更新 D.通过载体蛋白的物质转运属于主动转运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但不需要能量;主动运输需要载体,也需要能量;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是被动运输。 2、物质的非跨膜运输包括胞吞和胞吞,胞吞和胞吞过程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结构特点,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 A. 胞吞和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性,A错误。 B. 人体细胞吸收葡萄糖方式包括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B错误。 C. 胞吐过程产生分泌泡来源于生物膜,并与其他生物膜相融合,所以有利于生物膜的更新,C正确。 D. 通过载体蛋白的物质转运属于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D错误。 【点睛】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理解和比较掌握,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 25.下图为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甲、乙、丙代表膜结构物质,a、b、c、d、e代表运输方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b均表示物质被动运输过程 B.c、d、e均可表示协助扩散过程 C.甲代表物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具有特异性 D.乙和丙代表的磷脂双分子层和多糖均具有识别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为载体蛋白,乙为磷脂双分子层,丙为多糖,只分布在细胞膜外侧;a、e为主动运输,运输方向是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b为自由扩散,是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c、d表示协助扩散,运输方向是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具有糖蛋白的一侧代表膜外,其中a、b、c、d由膜外运向膜内运输,e则由膜内运向膜外运输。 【详解】 A. 据图可知,a表示主动运输,b表示自由扩散,A错误; B. 据分析可知,c、d都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需要载体,属于协助扩散,e表示主动运输,B错误; C. 甲为载体蛋白,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具有特异性,C正确; D. 乙和丙分别代表磷脂双分子层和多糖,丙和蛋白质形成的糖蛋白有识别能力,乙没有,D错误。 26.下列关于细胞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乳酸菌细胞呼吸产生的[H]来自水 B.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中会有O2的生成 C.同一细胞中同时存在催化丙酮酸生成乳酸或酒精的酶 D.白天适宜条件下,水稻幼苗叶肉细胞中O2浓度:叶绿体>线粒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2.乳酸菌的无氧呼吸反应式: C6H12O62C3H6O3+能量,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反应式: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详解】 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此过程没有水参加反应,乳酸菌细胞呼吸第一阶段产生的[H]来自与葡萄糖,A错误。光合作用光反应发生水的光解产生O2,B错误。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有的是乳酸有的是酒精和二氧化碳,这两个过程不会在同一细胞中发生,C错误。白天适宜条件下,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则水稻幼苗叶肉细胞中O2浓度:叶绿体>线粒体,D正确。 【点睛】 不同生物的细胞无氧呼吸产物不同是因为细胞中的酶不同,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不同。 27.通过实测一片叶子在不同光照条件下CO2吸收和释放的情况得到如下所示曲线.图中所示细胞发生的情况与曲线中BC段(不包括B、C两点)相符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坐标可知,B为光补偿点,此时光合作用的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C为光饱和点,此点以后光照强度不再是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曲线中BC段(不包括B、C两点)光合作用的速度会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在此阶段光合作用的速率大于有氧呼吸的速率,叶绿体不仅要吸收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还需要从外界吸取二氧化碳。 【详解】 A、此图二氧化碳外排,说明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A不符合题意; B、此图所有二氧化碳外排,光合作用速率为0,B不符合题意; C、此图表示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供给光合作用,与外界没有二氧化碳的交换,说明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C不符合题意; D、图中叶绿体不仅要吸收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还需要从外界吸取,表示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速率,由分析可知,BC段(不包括B、C两点)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是利用坐标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重点考查我们对坐标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28.将植物放在密闭透明的玻璃小室内,置于自然光下培养,假设玻璃小室内植物的生理状态与自然环境中相同。一昼夜测得玻璃小室内CO2浓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光合作用发生在6~18时 B.与B点相比,C点光合作用强,产生ATP的速率较大 C.DE段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气孔关闭,CO2吸收速率增大 D.经过一昼夜的新陈代谢后,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含量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AB段的转折点之前,呼吸作用使得玻璃罩内CO2浓度增加;AB段的转折点之后,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玻璃罩内CO2浓度增加速率减慢;BD段随着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速率增加,而且大于呼吸作用,使得玻璃罩内CO2浓度下降;DE段,由于温度高,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不能进入植物细胞导致光合作用强度下降;FG段,光照减弱,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使得玻璃罩内CO2浓度上升。 【详解】 根据密闭透明的玻璃小室内CO2浓度的变化情况,6时和18时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的时刻,因此光合作用应发生于6时之前,结束于18时之后,A错误;C点时光照强于B点,光合作用速率大于B点,产生ATP的速率较大,B正确;DE段处于12~16时,斜率变小,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原因可能是气孔关闭, CO2吸收速率减小,C错误;与0时相比,24时小室内CO2浓度下降,在此段时间内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多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含量应增加,D错误。故选B。 29.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遗传信息都储存在细胞核中 B.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 C.遗传信息可以通过复制传递给后代 D.一般情况下,每种核酸都含4种碱基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DNA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详解】 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核中均有核酸,A错误;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导致DNA分子有多样性和特异性,B正确;遗传信息可以通过复制传递给后代,C正确;一般情况下,每种核酸都含4种碱基,D正确。故选A。 【点睛】 小结:DNA含有的碱基有A、T、C、G;RNA含有的碱基有A、U、C、G。 30.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的衰老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 B.细胞的调亡是受基因控制的自然过程 C.多细胞生物的个体发育需通过细胞分化过程实现 D.生物的细胞衰老与机体的衰老都是同步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属于正常的生命现象,对生物体有利;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是不正常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 【详解】 细胞衰老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对有机体是有积极意义的,A正确;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B正确;细胞分化发生在整个生命进程中,只有经过细胞分化才能形成胚胎、幼体,并发育成成体,因此多细胞生物的个体发育需通过细胞分化过程实现,C正确;多细胞生物细胞的衰老与机体的衰老并非同步进行的,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细胞衰老、细胞凋亡和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识记细胞衰老的特征、细胞凋亡的概念,能与细胞坏死进行区分;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31.如图表示某动物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与核DNA数目比的变化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b段细胞中核糖体的活动很活跃 B.bc段的细胞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C.处于cd段的细胞可以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D.形成de段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某动物细胞在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与核DNA数目比的变化曲线,ab段表示G1期;bc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由1变为2,其形成原因是S期DNA的复制;cd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可表示G2期、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de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由2变为1,其形成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ef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详解】 ab段表示G1期,主要进行蛋白质和RNA的合成,所以细胞中核糖体的活动很活跃,A正确;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而bc段表示间期中的S期,B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cd段可以表示G2期、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其中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不存在同源染色体,C正确;图中de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由2变为1,其形成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D正确。 32.某种二倍体动物的四种细胞分裂状态如图1所示。若该动物某种细胞分裂全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目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那么图2中cd段的分裂图象对应于图1中的( ) A.甲图 B.乙图 C.丙图 D.丁图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甲细胞中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和丁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分析图2:图2是该动物某种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的变化曲线,其中ab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前期和中期;cd段表示后期;ef表示分裂末期。 【详解】 该二倍体动物某种细胞分裂全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目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说明细胞进行有丝分裂,那么图2中cd段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其分裂图象对应于图1中的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乙图。故选B。 【点睛】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1 中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2各区段代表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3.孟德尔将纯种黄色圆形和纯种绿色皱缩豌豆进行杂交试验。得到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圆形:绿色圆形:黄色皱缩:绿色皱缩=9:3:3:1.则以下不属于得到这一实验结果必要条件的是( ) A.Fl产生的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B.控制豌豆颜色和形状的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C.各种雌雄配子之间可以随机结合 D.豌豆产生卵细胞数量和产生精子数量的比例是1:1 【答案】D 【解析】 【分析】 黄色相对于绿色为显性性状(用Y、y表示),圆粒相对于皱粒为显性性状(用R、r表示),因此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得基因型为YYRR,纯种绿色皱粒豌豆的基因型为yyrr,它们杂交所得F1的基因型为YyRr,F1自交所得F2为黄色圆粒(Y_R_):黄色皱粒(Y_rr):绿色圆粒(yyR_):绿色皱粒(yyrr)=9:3:3:1。 【详解】 A、F1的基因型为YyRr,能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即YR、Yr、yR、yr,A正确; B、控制颜色和形状的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Fl产生的四种配子比例相等,且各种雌雄配子之间随机结合,C正确; D、由于一个雄性个体能产生非常多的精子,而一个雌性个体只能产生少量的卵细胞,所以在豌豆产生的配子中,卵细胞的数量比精子的数量要少,D错误。 故选:D。 34.荠菜的果实形状有三角形、卵圆形和圆形三种,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F、f,T、t)控制。现用纯合的卵圆形植株与纯合的三角形植株杂交,所得F1全为卵圆形,F1自交产生的F2中,卵圆形:三角形:圆形=12:3:1。综上可知,亲本的基因型可能是 A.FFtt×fftt B.ffTt×Fftt C.ffTT×FFtt D.FfTt×fftt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F2中卵圆形:三角形:圆形=12:3:1,而12:3:1实质上是9:3:3:1的变式,因此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推知F1的基因型为FfTt,且F1自交产生的F2中的卵圆形:三角形:圆形=12:3:1,因此可推导出卵圆形的基因型为F_T_、ffT_,三角形的基因型为F_tt,圆形的基因型为fftt,或者卵圆形的基因型为F_T_、F_tt,三角形的基因型为ffT_,圆形的基因型为fftt。因此纯合的卵圆形植株与纯合的三角形植株杂交,所得F1全为卵圆形(FfTt),则亲本的基因型可能为ffTT×FFtt。 故选:C。 35.番茄的花色和叶的宽窄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基因中某一对基因纯合时会使受精卵致死。现用红色窄叶植株自交,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红色窄叶∶红色宽叶∶白色窄叶∶白色宽叶=6∶2∶3∶1。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这两对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这两对相对性状显性性状分别是红色和宽叶 C.控制花色的基因具有隐性纯合致死效应 D.自交后代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 1/6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文:红色窄叶植株自交,后代出现了白色宽叶,说明发生了性状分离,因而可判断红色对白色为显性,窄叶对宽叶为显性。由于番茄的花色和叶的宽窄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基因中某一对基因纯合时会使受精卵致死,所以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红色窄叶:红色宽叶:白色窄叶:白色宽叶=6:2:3:1,这是9:3:3:1的特殊情况,因而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设红色基因为A、窄叶基因为B,则亲本红色窄叶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子代的表现型和基因型为红色窄叶AaBB、AaBb,红色宽叶Aabb,白色窄叶aaBB、aaBb,白色宽叶aabb。 【详解】 根据分析可判断:控制番茄的花色和叶的宽窄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它们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由分析可知,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是红色和窄叶,B错误;分析子代中红色:白色=(6+2):(3+1)=2:1,窄叶:宽叶=(6+3):(2+1)=3:1,说明AA致死,即控制花色的基因具有显性纯合致死效应,C错误;由于AA纯合致死,所以AaBb自交后代中纯合子只有aaBB和aabb,所占比例为1/12+1/12=1/6,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首先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信息判断出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亲本的基因型;其次能根据“6:2:3:1”(属于9:3:3:1的变式)判断出F1的基因型;再计算出相关概率。 36.在西葫芦的皮色遗传中,黄皮基因(Y)对绿皮基因(y)为显性,但在另一白色显性基因(W)存在时,基因Y和y都不能表达。现有基因型WwYy的个体测交,按自由组合规律遗传,其后代表现型种类及比例是 A.4 种, 1:1:1:1 B.2 种,1:1 C.3 种,2: 1 : 1 D.2种,3:1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根据题意可判断,黄皮西葫芦基因型为Y ww,绿皮西葫芦基因型为yyww,白皮西葫芦基因型为 W 。 【详解】 基因型WwYy的个体与wwyy个体进行测交,后代将出现4种基因型,且4者的比例相等,其中Yyww表现为黄色,yyww表现为绿色,YyWw、yyWw表现为白色,因此其后代共有三种表型型,表现型种类及比例是白色黄色绿色=2: 1 : 1,选C。 37.若下列多对等位基因均独立遗传并分别控制不同的性状,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可产生4种类型的配子,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可产生8种类型的配子,且雌雄配子的数量相等 B.基因型为AaBbCcDD的个体产生的配子中,类型为ABCD的配子所占的比例为1/16,其自交后代的表现型有24种 C.杂交组合AaBb×aabb与Aabb×aaBb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相同,但表现型不同 D.AaBb×aaBb产生的后代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1/4,双隐性性状个体出现的概率为1/8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主要考查乘法原理在自由组合定律中的应用。 【详解】 多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的情况下,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可产生2×2=4种配子,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可产生2×2×2=8种配子,但雌配子数目一般远少于雄配子数目,因此,A错误;基因型为AaBbCcDD的个体产生的配子中,类型为ABCD的配子所占的比例=1/2×1/2×1/2×1=1/8,其中后代的表现型有2×2×2×1=8种,故B错误;杂交组合AaBb×aabb与Aabb×aaBb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也相同,C错误;AaBb×aaBb产生的后代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1/2×1/2=1/4,双隐性性状个体出现的概率为1/2×1/4=1/8,D正确,综上所述,选D项。 38.下列关于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分裂的分裂期,细胞核和细胞质都会均等地一分为二 B.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和后期,是基因重组发生的时刻 C.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DNA︰染色体︰染色单体=1︰1︰1 D.有丝分裂过程中可以发生基因突变,不发生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 A、细胞分裂的分裂期,细胞核和细胞质不是都会均等地一分为二,初级卵母细胞减Ⅰ,次级卵母细胞减Ⅱ细胞质分裂不均等,其他包括有丝分裂、精细胞的形成均是均等分裂,A错误; B、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出现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是基因重组发生的时刻,B正确; C、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DNA︰染色体︰染色单体=2:1:2,C错误; D、有丝分裂过程中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不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9.假如下图是某生物体(2n =4)正常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若染色体①有基因A,则④有基因A或a C.若图中的②表示X染色体,则③表示Y染色体 D.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中有2 对同源染色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为4条,而该生物体的细胞中2n=4,且进行正常的细胞分裂,所以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 A、根据分析,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A错误; B、若染色体①有基因A,则染色体④是其同源染色体,所以其上有基因A或a,B正确; C、若图中的②表示X染色体,则染色体③是其同源染色体,由于形态大小不同,所以③表示Y染色体,C正确; D、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由于生物体细胞的2n=4,所以有2对同源染色体,D正确。 【点睛】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能正确判断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0.下列关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物体能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不能表现的是隐性性状 B.基因型相同的生物表现型一定相同,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C.AABBCcDdEE的个体能产生4种配子,自交后代有4种表现型9种基因型 D.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相对性状分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2.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详解】 在孟德尔杂交实验中,F1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显性性状,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自然界的生物,隐性性状也是可以表现出来的,如豌豆的矮茎,A错误。基因型相同的生物,表现型不一定相同,与环境有关,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豌豆的高茎的基因型有DD和Dd,B错误。AABBCcDdEE的个体能产生ABCDE、ABCdE、ABcDE、ABcdE四种配子,按着自由组合定律,自交后代有4种表现型9种基因型,C正确。等位基因是指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D错误。 41. 鸡是ZW型性别决定。芦花鸡基因B在Z染色体上,对非芦花鸡基因b是显性,为了依据羽毛特征尽早地知道小鸡的性别,应选用 A.芦花母鸡和芦花公鸡交配 B.芦花母鸡与非芦花公鸡交配 C.非芦花母鸡和芦花公鸡交配 D.非芦花母鸡与非芦花公鸡交配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即雌鸡为ZW,雄鸡为ZZ。由于鸡的毛色芦花对非芦花为显性,由Z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因为B表示芦花基因,和b表示非芦花基因,雌鸡基因型为:ZBW(芦花)、ZbW(非芦花);雄鸡基因型为:ZBZB(芦花)、ZBZb(芦花)、ZbZb(非芦花)。 【详解】 芦花母鸡和芦花公鸡交配有两种情况:①芦花母鸡(ZBW)和芦花公鸡(ZBZB)杂交,后代基因型为ZBZB、ZBW,即后代雌雄都为芦花鸡,不能从毛色判断性别;②芦花母鸡(ZBW)和芦花公鸡(ZBZb)杂交,后代基因型为ZBZB、ZBZb、ZBW、ZbW,即后代雌雄都有芦花鸡,不能从毛色判断性别;A错误;芦花母鸡(ZBW)和非芦花公鸡(ZbZb)杂交,后代基因型为ZBZb、ZbW,即雄鸡全为芦花鸡,雌鸡全为非芦花,B正确;非芦花母鸡和芦花公鸡交配有两种情况:①非芦花母鸡(ZbW)和芦花公鸡(ZBZB)杂交,后代基因型为ZBZb、ZBW,即后代全为芦花鸡,不能从毛色判断性别;②非芦花母鸡(ZbW)和芦花公鸡(如果是ZBZb)杂交,后代基因型为ZBZb、ZBW、ZbW、ZbZb,即后代无论雌雄芦花:非芦花=1:1,不能从毛色判断性别,C错误;非芦花母鸡(ZbW)和非芦花公鸡(ZbZb)杂交,后代基因型为ZbZb、ZbW,即后代全为非芦花鸡,不能从毛色判断性别,D错误;故选B。 42.正常进行分裂的哺乳动物的细胞,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之比为0∶0∶1∶1,则该细胞所处的时期是( ) A.有丝分裂时期 B.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 C.有丝分裂后期 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 (体细胞染色体为2N): (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和同源染色体数目变化: 【详解】 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中一般都含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同源染色体对数、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数量之比为1:4:2:4,B错误;有丝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对数、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数量之比为1:0:2:2,C错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数量之比为0:0:1:1,D正确。 故选D。 43.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 B.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 C.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都是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 D.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l个或2个DNA分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一般是指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而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的染色体上,因此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且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 A、基因的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且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也决定了基因的特异性,故A正确; B、基因一般是指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故B正确; C、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两个磷酸基和一个碱基,故C错误; D、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的染色体上,因此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且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间期或末期)或2个DNA分子(分裂期),故D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可准确判断问题。 44.下列有关DNA与基因的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基因是碱基对随机排列而成的DNA片段 B.DNA的碱基排列顺序就代表基因 C.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D.组成不同基因的碱基数量一定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基因,每个基因都是特定的DNA片段。 【详解】 每个基因都是特定的DNA片段,每个基因中都有其特定的碱基的排列顺序,A错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B错误,C正确。不同的基因中碱基的数量可能不同,D错误。 【点睛】 DNA中存在着很多没有遗传效应的碱基排列顺序,不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不是基因。 45.如图表示脱氧核苷酸、基因、DNA和染色体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E在H上呈线性排列 B.E是具有遗传效应的H片段 C.H与G的比例为1:1或1:2 D.D是脱氧核苷酸,其种类取决于B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的概念,考查对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关系的理解。图中C应为含氮碱基,D为脱氧核苷酸,F为DNA,G为蛋白质。 【详解】 基因对应于染色体上特定的位置,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项正确;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B项错误;染色体与DNA的比例为1:1或1:2,C项错误;脱氧核苷酸的种类决定于碱基种类,D项错误。 46.在一个DNA分子中,A与T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42%,若其中一条链的C占该链碱基总数的24%,T占30%,则另一条链上C、T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 A.34%、12% B.42%、12% C.58%、34% D.34%、30% 【答案】A 【解析】 【分析】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 (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3)DNA分子一条链中(A+G)/(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为1; (4)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不同,即(A+T)/(C+G)的比值不同。该比值体现了不同生物DNA分子的特异性。 (5)双链DNA分子中,A=(A1+A2)/2,其他碱基同理。 【详解】 已知某DNA分子中,A与T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42%,则A=T=21%,G=C=29%.其中一条链的T与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0%和24%,即T1=30%、C1=24%,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双链DNA分子中,T=(T1+T2)/2,所以T2=12%,同理,C2=34%。故选A。 47.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经如图所示处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搅拌和离心的目的是把DNA和蛋白质分离 B.若保温时间过长,则沉淀物中放射性增强 C.若搅拌不充分,则沉淀物中放射性增强 D.与细菌转化实验相同,都是根据遗传物质具有控制性状的特性而设计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35S标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时,蛋白质外壳不会进入大肠杆菌,故在正常实验操作下,仅会在上清液中检测出放射性物质。若在沉淀物中也检测出放射性物质,可能是由于搅拌不充分导致的。 【详解】 搅拌和离心的目的是把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大肠杆菌分离,A选项错误;若保温时间过长,会使大肠杆菌中的噬菌体裂解大肠杆菌,使新产生的噬菌体到上清液中,但本实验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故保温时间过长不会影响沉淀物中的放射性,B选项错误;若搅拌不充分,会使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分离不充分,在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增加,C选项正确;本实验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判断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蛋白质还是DNA,故是根据噬菌体的生理活动特征设计的,D选项错误。 48.某 DNA 分子片段有 500 个碱基对的,其中胸腺嘧啶有 200 个,如果连续复制 3 次,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 ) A.2100 个 B.2400 个 C.350 个 D.400 个 【答案】A 【解析】 【分析】 DNA半保留复制的相关计算(m代表一个DNA分子中某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常考的有两种情况: (1)第n次复制时需某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数:m×2n-1; (2)n次复制共需某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数:m×(2n-1)。 【详解】 某双链DNA分子含有500个碱基对,其中胸腺嘧啶有200个,则胞嘧啶有(500×2-200×2)÷2=300个;若该DNA分子连续复制3次,则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个数为:(23-1)×300=2100个。综上分析,只有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复制,首先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能运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计算出该DNA区段中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目;其次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计算出相应的数据。 49.关于下图DNA 分子片段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DNA 分子片段共有氢键 14 个 B.该 DNA 分子的特异性表现在 A+C/G+T 的比例上 C.把该 DNA 分子放在含 15N 的培养液中复制 2 代,子代的 DNA 分子中含 15N 的链占全部链的 7/8 D.DNA 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双链DNA分子中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 【详解】 在该DNA分子片段中,含有4个A和T碱基对,含有2个G和C碱基对,碱基A和T通过2个氢键形成碱基对,碱基G和C通过3个氢键形成碱基对,共有氢键2×4+3×2=14个,A正确;双链DNA分子中,A=T、G=C,因此不同DNA分子的A+C/G+T的比例都是1,不能体现DNA分子的特异性,B错误;DNA分子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2代,DNA复制的原料是含有15N的脱氧核苷酸,因此子代DNA分子中2条链含14N,14条链含15N,子代的 DNA 分子中含15N 的链占全部链的 7/8,C正确;DNA分子的复制过程是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D正确。故选B。 50.将大肠杆菌在含有15N 标记的 NH4Cl 培养液中培养后,再转移到含有 14N 的普通培养液中培养,8小时后提取 DNA 进行分析,得出含15N 的DNA 占总DNA 的比例为 1/16,则大肠杆菌的分裂周期是( ) A.1.3 小时 B.1.6 小时 C.2.0 小时 D.4.0 小时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特点是边解旋边复制,原料是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详解】 由于原本的DNA双链均被15N标记,转移至14N 的普通培养液中合成的子链均为14N,设原本的DNA数目为1,则复制n后,带15N的DNA占的比例为:2/2n=1/16,故n=5,又因为复制5次需要8小时,故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为:8÷5=1.6小时。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 二、非选择题 51.(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9分)科学家研究发现,当环境恶化时,熊虫会把身体蜷缩起来,一动不动。这时它们会自行脱掉体内99%的水分,处于一种隐生(假死)状态,此时熊虫的代谢率几乎降到零,甚至能耐受-273℃冰冻数小时,直到环境改善为止。据研究,熊虫进入隐生状态时,它们的体内会大量产生一种叫做海藻糖的二糖,回答下列问题: (1)海藻糖是由______________元素组成的。若要探究它是否为还原糖,应选取的试剂为__________。在海藻糖溶液中加入该试剂后摇匀,没有发生相应的颜色反应,但并不能说明海藻糖是非还原糖,原因是_________。 (2)研究者认为熊虫体液中的海藻糖可以保护动物的组织细胞,使组织细胞免受极低温度造成的损伤,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用于探究该假设的真实性。请将其补充完整: 选材:为了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排除实验中的干扰因素,从化学组成及生理功能看,选用的动物组织细胞应_____(能、不能)含有海藻糖,______(能、不能)抵抗极低温度。 过程:①取适量实验动物细胞,等分成甲、乙两组(以甲组为实验组); ②甲组加海藻糖,乙组不加海藻糖; ③甲、乙两组均在极低温度(-273℃)下冰冻数小时; (3)将温度缓慢升高恢复至常温后,观察甲、乙两组细胞生活状况,预期可能出现的两种结果和结论是: 可能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可能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C、 H 、O 斐林试剂 没有进行水浴加热 不能 不能 若甲组细胞生长良好,乙组细胞死亡则假设成立 若甲、乙两组细胞都死亡,则假设不成立 【解析】 【分析】 实验目的从题中给出的信息即可得出;在实验步骤中应尽可能用“定性”的语言表达。如:“一段时间”、“适宜的温度”、“适量的”、“一定量的”等。研究海藻糖对组织细胞的影响,确认海藻糖为自变量,在设计实验时,实验组加入海藻糖,对照组不加,将其他无关变量控制为等量,创设单一变量.该题研究的是低温对细胞的损伤状况,所以细胞的生活是否良好是观察指标。 【详解】 (1)海藻糖属于糖类,糖类是由C、 H 、O 元素组成的。要探究海藻糖是否为还原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水浴加热,如果有还原性,可生产砖红色沉淀,反之不会生产砖红色沉淀。 (2)本实验研究海藻糖对组织细胞的影响,确认海藻糖为自变量,故试验应排除掉试验材料中的海藻糖的影响,故选用的动物组织细胞应不能含有海藻糖,不能抵抗极低温度。 (3)将温度缓慢升高恢复至常温后,观察甲、乙两组细胞生活状况,可能出现的预期结果和结论:可能一:若甲组细胞生长良好,乙组细胞死亡则“熊虫”产生的海藻糖确实能保护组织细胞,使组织细胞避免受到因低温造成的损伤。可能二:甲、乙两组细胞均(或绝大部分)死亡,则说明“熊虫”产生的海藻糖不能保护组织细胞,组织细胞因低温而损伤。 【点睛】 本题综合考查了还原糖的鉴定和实验设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实验设计时注意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52.(每空1分共8分)下图是绿色植物新陈代谢图解,看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④所示的物质是__________,其主要在植物的__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种细胞器内生成。 (2)如果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若突然停止光照,则短时间内③④的含量将__________ ; CO2的浓度突然降低,此时暗反应过程中三碳化合物的含量将__________,五碳化合物的含量将__________。 (3)过程⑦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相同量的葡萄糖经⑦⑧⑨三个过程,产生的能量最多的是_______。(填代号) 【答案】ATP 线粒体 叶绿体 减少 减少 增多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⑦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1中①水的光解,③是[H],④是光反应产生的ATP,⑤C3的还原,⑥是二氧化碳的固定,⑦是有氧呼吸,⑧是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⑨是酒精发酵。 【详解】 (1)通过分析可知,图中④所示的物质是ATP,其主要在植物的线粒体和叶绿体这两种细胞器内生成。 (2)如果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若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立即停止,故则短时间内③[H],④ATP的含量将减少;CO2的浓度突然降低,二氧化碳的固定减弱,短时间内C3的还原继续,故C3减少,C5增加。 (3) ⑦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第二三阶段的场所是线粒体,相同量的葡萄糖经⑦是有氧呼吸,⑧是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⑨是酒精发酵三个过程,产生的能量最多的是⑦是有氧呼吸。 【点睛】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图象分析能力,难度不大,属于基础内容。 53.(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9分)肾上腺皮质营养不良症(ALD)是一种遗传病。如图是该疾病的某家系系谱图。 (1)基于图可以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可能是______(多选)(2分) A.伴X显性遗传 B.伴X隐性遗传 C.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D.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Ⅱ-6和Ⅲ-10不携带ALD致病基因,则该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 A.常染色体 B.X染色体 C.Y染色体 D.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 (3)若经过基因检测,Ⅱ-6和Ⅲ-10携带ALD致病基因,Ⅲ-7的母亲为该病患者,据图分析,该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9号和12号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______;若9号再次怀孕,为确定胎儿是否患ALD,最有效的措施是______。 A.染色体分析 B.遗传咨询 C.基因诊断 D.B 超检查 (4)据图分析,Ⅳ-12与Ⅳ-13的婚配______(属于/不属于)近亲结婚。 (5)研究表明,父亲与婴儿21三体综合征的关系不大,约95%的21三体综合征都源于母亲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异常。请问21三体综合征产生的可能机制是______ (多选)(2分) A.初级卵母细胞产生过程中,减数分裂异常导致 B.次级卵母细胞产生过程中,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正常分离导致 C.次级卵母细胞产生过程中,有丝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异常导致 D.卵细胞产生过程中,减数分裂时姊妹染色单体未正常分离 【答案】B、D B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3 C 属于 B、D 【解析】 【分析】 1、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2、基因诊断又称DNA诊断或分子诊断,通过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技术,直接检测出分子结构水平和表达水平是否异常,从而对疾病做出判断。 3、B超检查是超声波检查的一种,是一种非手术的诊断性检查,通过B超可获得人体内脏各器官的各种切面图形比较清晰。B超比较适用于肝、胆肾、膀胱、子宫、卵巢等多种脏器疾病的诊断。 【详解】 (1)根据Ⅱ-5和Ⅱ-6表现型正常,他们的后代Ⅲ-8是患者,符合“无中生有”为隐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符合,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也符合,故选B、D。 (2)据(1)可知为隐性遗传病,Ⅱ-6和Ⅲ-10不携带ALD致病基因,则该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故选B。 (3)Ⅱ-6和Ⅲ-10携带ALD致病基因,如果为伴X隐性遗传,则Ⅱ-6和Ⅲ-10为患者,与题干不符,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假设致病基因a,正常基因A,则12号基因型为Aa,9号基因型为1/3AA,2/3Aa, 9号和12号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2/3。据分析可知为确定胎儿是否患ALD,最有效的措施是基因诊断。 (4)据图分析,Ⅳ-12与Ⅳ-13的婚配属于近亲结婚。 (5)据题干约95%的21三体综合征都源于母亲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异常,可以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也可以是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异常。 A、初级卵母细胞是卵原细胞经DNA分子复制,细胞略微长大形成的,A错误; B、次级卵母细胞产生过程中,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未正常分离导致,B正确; C、次级卵母细胞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C错误; D、卵细胞产生过程中,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姊妹染色单体未正常分离,D正确。 故选B、D。 【点睛】 正确区分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识记减数分裂过程,对减数分裂过程出现的异常现象能够分析解答。 54.(每空2分共8分)某生物兴趣小组希望通过遗传学杂交实验探究一些遗传学问题,他们获得了稳定遗传的高茎黄粒品系1和矮茎白粒品系2两种玉米(高茎A对矮茎a为显性,白粒B对黄粒b为显性),已知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不考虑交叉互换)。 (1)探究的问题: 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2)请设计一组最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上述遗传学问题: ①__________________;观察和统计F1的性状及比例;保留部分F1种子。 ②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和统计F2的性状及比例。 (3)实验分析: ①如果F2中表现型与比例为____,则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不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如果F2中表现型与比例为____,则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答案】品系1和品系2杂交 F1代个体进行自交 高茎白粒:高茎黄粒:矮茎白粒:矮茎黄粒=9:3:3:1 高茎白粒:高茎黄粒:矮茎白粒=2:1:1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验证方法。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可用F1进行自交或测交,两种方案中,自交方法较为简便,不需要进行去雄、传粉等程序。 【详解】 (2) ①探究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可把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②然后让F1自交,观察和统计F2的性状及比例。 (3)①如果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不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2中出现4种表现型,表现型与比例为高茎白粒:高茎黄粒:矮茎白粒:矮茎黄粒=9:3:3:1。 ②如果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1表现为髙茎白粒,且A和b位于一条染色体上,a和B位于一条染色体上,A与b、a与B 遵循连锁遗传规律,不考虑交叉互换,F1可产生Ab和aB两种配子,且比例为1: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F2中表现型与比例为高茎白粒:高茎黄粒:矮茎白粒=2:1:1。 【点睛】 “实验法”验证遗传定律 验证方法 结论 自交法 F1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则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F1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则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测交法 F1测交后代的性状比例为1∶1,则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F1测交后代的性状比例为1∶1∶1∶1,则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55.每空1分共(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9分)下图是DNA分子结构模型。请据图回答 (1)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_。 (2)DNA分子是规则的_________立体结构。由于这个结构内侧的〔〕___________具有多种不同排列顺序,因而构成DNA分子的多样性。 (3)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连接而成。 (4)DNA分子复制,发生在_______________期。复制开始时,由于解旋酶的作用使〔〕________断裂,双链解开 ,分别以其中的一条链为模板,以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在_____________酶的催化下,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进行,复制过程需要消耗能量,这种复制的方式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脱氧核苷酸 双螺旋 6碱基对 磷酸和脱氧核糖 细胞分裂间 7氢键 DNA聚合 碱基互补配对 半保留复制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1为磷酸,2为脱氧核糖,3是碱基,4是与3配对的碱基,5是脱氧核苷酸,6是碱基对,7是氢键,8是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片段。 【详解】 (1)DNA是大分子物质,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2)DNA分子是规则的双螺旋立体结构。由于这个结构内侧的〔6〕碱基对具有多种不同排列顺序,因而构成DNA分子的多样性。 (3)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而成,在所有的生物个体中都是相同的,与DNA的稳定性有关。 (4)真核细胞中,DNA分子复制常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复制开始时,由于解旋酶的作用使〔7〕氢键断裂,双链解开,分别以其中的一条链为模板,以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在DNA聚合酶的催化下,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复制过程需要消耗能量,这种复制的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特点是边解旋边复制。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DNA分子的空间结构,以及DNA的结构特点,再根据题意作答。 56.(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7分)下列甲图中DNA分子有a和d两条链,将甲图中某一片段放大后如乙图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甲图可看出DNA复制方式是____________。 (2)具有N个碱基对的一个DNA分子片段中,含有m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则该片段完成第n次复制需要______________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3)甲图中,A和B均是DNA分子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酶,其中B能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从而形成子链;则A是_______________ 酶,B是_____________酶。乙图中7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 (4)DNA分子精确复制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的进行。 【答案】半保留复制 2n-1·(N-m) 解旋酶 DNA聚合酶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甲可知,该图表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其中A是解旋酶,B是DNA聚合酶,a、d是DNA复制的模板链,b、c是新合成的子链,由图甲可知DNA分子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的,且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图乙DNA分子结构的平面图,其中1是碱基C,2是碱基A,3是碱基G,4是碱基T,5是脱氧核糖,6是磷酸,7是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8是碱基对,9是氢键,10是脱氧核糖核苷酸链。 【详解】 (1)据图分析,甲图中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从过程看是边解旋边复制的。 (2)已知一个DNA分子片段中具有N个碱基对,即2N个碱基,其中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有m个,则A=T=m个,G=C=N-m个,因此该片段完成第n次复制需要的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2n-1×(N-m)个。 (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图中A是解旋酶,B是DNA聚合酶;乙图中7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4)DNA复制过程中,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准确无误地进行。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DNA分子的结构及其特点、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准确判断图甲中各个字母代表的物质的名称以及图乙中各个数字代表的成分的名称,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