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2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24)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现代文阅读 作业 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1995年, 为了解决三农问题, 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 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 定安、临高、东方等市县先后组织招聘大学生村官。同年, 浙江省宁波市采用公开招考方式, 成为全国第一个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区。这一时期, 大学生村官主要表现为人数较少, 形式多样,逐步打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回流到农村的正式渠道,为后来发展积累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2004 年, 河北省邢台市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 决定每年选派1000名大学生到农村工作, 5 年内实现全市5200个行政村都有大学生村官的目标。到2004年底, 全国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省市区发展到10个, 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地区。‎ ‎2005年7月,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6年2月,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发通知, 联合组织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此后, 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大范围试验阶段。‎ ‎(摘编自李妮《大学生村官面临的问题及建议》,作者来自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材料二 在对大学生村官的访谈中,普遍有身份尴尬的感觉。从身份上说,大学生村官目前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干部,主要是对村干部进行协助,即村官不是官,在本质上是一段时期的服务者,如何寻找到自己的定位点,发挥最佳的作用,是一个需要权衡的问题。在问及合同期满去留时,几乎全部的大学生村官都表示,希望在近两年内考上公务员或者考研及创业,其中大部分都表示尽量能考上公务员。‎ 一项对新疆巴州和静县某镇大学生村官的调查报告显示,39.6%的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最大的担忧是能否带领村民致富;24.8%担心大学生村官能否很好地融入农村生活,28.9%则对大学生能否长期扎根农村表示担忧。‎ ‎(摘编自豆瓣网《大学生村官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材料三 最新一期《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在辽宁新民当大学生村官已经9年,因为政府拖欠工资近万元,且改签临时工合同,7月13日,邢曼丽等10名大学生村官来到国家信访局再次上访,却被有关方面“劝”回。‎ 大学生当村官九年,想继续在农村发展,却成为“临时工”,这种大学生村官的尴尬处境说明一些地方政府把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却没从当地的实际需要、大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规划大学生的农村工作,或者是将其作为表明自身重视人才的“政绩工程”,对如何长效使用这批大学生缺乏长远考虑。‎ 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遭遇,却让我们不得不从理想设计回归现实:政府部门,究竟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大学生村官计划?农村,又给大学生村官创造了多大的事业空间?大学生村官解决自己的出路,闹到上访,被有关方面“劝回”的地步,其中有多少无奈,需要有关部门多多思量。‎ ‎(摘编自搜狐网《熊丙奇:大学生村官计划又成烂尾楼?》)‎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学生村官”的出现与解决三农问题的社会背景相关, 从江苏省开始,并迅速推广到全国范围,并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和支持。‎ B. 当前,大学生村官现状主要表现为:人数较少,但形式多样,打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回流到农村的正式渠道。‎ C. 大学生村官的身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干部,在本质上是一段时期的服务者,许多大学生村官将考上公务员、考研及创业作为自己今后的人生努力方向。‎ D. 某些地方的大学生村官被拖欠工资,沦为“临时工”,这一问题的造成与地方政府不从实际需要出发,对大学生的使用缺乏长远考虑或拿“村官”做“政绩工程”的文章不无关系。‎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招聘或公开招考是初期选用大学生村官的基本方式,此后由地方政府选派人选或由国家部委联合组织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等形式也得以实施。‎ B. 大学生任职村官在全国不少省市得到试验和推广,然后,有相当一部分村民对大学生村官带领村民致富,融入农村生活,长期扎根农村的可能性并不抱乐观态度。‎ C. 大学生村官被拖欠工资和任意调职,与地方政府部门不作为的官僚作风大有关系,“劝回”背后的无奈凸显的正是基层部门人浮于事的懒政怠政。‎ D. 大学生村官为个人遭遇的不公正上访却被有关方面“劝”回,促使我们从理想设计回到现实,这也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做出新的思考。‎ ‎3. 如何让“大学生村官计划”避免成为“烂尾楼”,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B【解析】 B选项中“当前”的时间概念与材料一中的“这一时期”不一致。‎ ‎2. C【解析】 C选项“地方政府部门不作为的官僚作风”“基层部门人浮于事的懒政怠政”等提法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3. 让大学生村官更广泛地参与管理,让他们才尽其用;用好的待遇让大学生村官愿意扎根农村,帮助他们融入农村生活;从实际出发,在大学生村官任用方面要有长远规划;听取大学生村官的合理诉求,为他们的事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诗歌的神韵 ‎“神韵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诗歌创作理论,为清初王士祯所倡导,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 王士祯之前,虽有许多人谈到过神韵,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神韵并没有固定的、明确的概念,只是大体上指和形似相对的神似、气韵等内容。到王士祯时,他才把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了出来。王士祯所提出的“神韵说”的根本特点是,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 神韵为诗歌的最高境界,而王士祯提倡神韵,本无可厚非,但并非只有空寂超逸的诗歌,才有神韵。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可见神韵并非诗歌之逸品所独有,而为各品之优秀诗歌所共有。王士祯将神韵视为逸品所独具,恰是其偏失之处。‎ 王士祯对严羽的“以禅喻诗”深表赞许,同时更进一步提倡诗歌要入禅,达到禅家所说的“色相俱空”的境界。他说:“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还说:“诗禅一致,等无差别。”他认为根植于现实的诗歌的“化境”和以空空为主旨的禅的“悟境”,是毫无区别的,而最好的诗歌,就是“色相俱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逸品。从诗歌反映现实不应太执着于实写这一点讲,他的诗论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从根本上来说,他是以远离现实为主旨的。‎ 关于诗歌风格,王士祯推许“冲淡”“自然”“清奇”三品,而不提“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他反对诗歌以“沈著痛快”为极致,一再强调严羽提出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和司空图提出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并认为“唐诗主情,故多蕴藉;宋诗主气,故多径露”。最明显的是他对几首咏息夫人的诗的评论,有评论认为杜牧的“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是“正言以大义责之”,他颇不赞成;他认为只有王维的“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才“更不著判断一语,此盛唐所以为高”。正因为如此,所以王士祯撰《唐贤三昧集》时,不选李白、杜甫的诗。‎ 在王士祯之前,由于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运动,言必谈汉、魏、盛唐,造成诗歌出现了肤廓、貌袭的流弊,而公安派矫正前后七子之失,其弊又在于浅率。王士祯企图矫正两派之失,提倡“神韵说”,倡导诗歌应清远、冲淡、超逸,在表现上应含蓄、蕴藉,片面强调诗歌的空寂超逸、镜花水月的境界,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同时他反对现实性强的诗歌及“沈著痛快”‎ ‎、酣畅淋漓的风格,抹杀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这又导致诗歌走上了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关于“神韵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神韵说”是一种由清初王士祯倡导的、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的诗歌创作理论。 ‎ B.“神韵说”强调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要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 ‎ C.“神韵说”推崇“冲淡”“自然”“清奇”的创作风格,不提倡“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创作风格。 ‎ D.“神韵说”导致诗歌走上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这抹杀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 ‎ ‎2.下列诗句中,符合王士祯“神韵说”的创作主张的一项是( )‎ A.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B.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C.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D.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神韵为诗歌的最高境界,为历代文人所重视。在清初王士祯之前,虽然神韵的概念不固定、不明确,但神韵已经成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了。‎ B.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把诗歌分为九类,其中每一类诗歌中的精品都讲求神韵,而神韵并非诗歌之逸品所独有。‎ C.王士祯认为,最好的诗歌,就是“色相俱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逸品,而神韵则为这类诗歌所独有。‎ D.同是咏息夫人的诗歌,王士祯认为从诗歌的含蓄、蕴藉这个角度考虑,杜牧的诗比不上王维的诗。‎ ‎1.D ‎【解析】D项,表述有误,原文说的是王士祯“反对现实性强的诗歌及‘沈著痛快’、酣畅淋漓的风格,抹杀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这又导致诗歌走上了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 ‎2.C ‎【解析】C项,诗句并没有直接表达情感,符合“神韵说”强调的含蓄、蕴藉的要求。‎ ‎3.A ‎【解析】A项,表述有误,原文中说的是“到王士祯时,他才把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了出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