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咸阳百灵学校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 高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仁”字出现于《尚书》,春秋时使用率较高并由孔子将其提升到哲学高度。他认为 ‎①仁的基本含义为“爱人”‎ ‎②爱无等差,消除亲疏之别 ‎③“忠恕”是实现仁的路径 ‎④“势、术”是成仁的依据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仁”即“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实现“仁”的途径是忠恕之道,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恕之道就是仁道,所以行忠恕就是行仁,因此①③项符合题意,B选项正确。②项是墨家的思想;④项是法家的思想,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 《尚书·酒俈》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 兼爱尚贤 B. 主权在民 C. 以民为本 D. 道法自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注意对材料含义的理解,材料的意思是“人,不要把水当作镜子,而应当把人民当作镜子”,体现了作者强调统治者制定统治措施要把“民”的反映作为政策好坏的借鉴,即“当于民监”,反映的是儒家的主张。分析选项,A是墨家的主张;B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C符合题意;D是到家的思想。所以应选C。‎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3.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A. 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 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 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 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对材料现象的准确分析是解题的关键,由材料中的“魏太子下车”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等信息可以得出士阶层的不断崛起以及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A符合题意;B在材料中无体现;“他随时都能够再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说明忠君思想并不浓厚,再加上魏太子致意竟不回礼等,排除C、D。故选A。‎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背景——士阶层的崛起 ‎4.下面列举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 A. 儒家 B. 法家 C. 墨家 D. 道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可知,儒家长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据统治地位,故A项不符合;根据材料“其思想主张既注重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可知,法家不注重个人修养,故排除B;根据材料“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可知,墨家是战国时期的,故C项排除;道家是老子创立,产生于春秋时期,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曾受到汉初统治者的推崇,D项符合题意。‎ ‎【点睛】“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其思想主张既注重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是关键信息。‎ ‎5. 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倾向的是( )‎ A. 克己复礼 B. 礼法兼用 C. 民贵君轻 D. 选贤举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战国中后期”、“最能体现”,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克己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儒学思想,C项“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儒学思想, D项“选贤举能 ”战国时期墨家的思想,三个选项都没有体现题干“思想领域融合”。进一步可知,“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思想主张,该思想即体现儒家与法家观点相融合,符合题干“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中后期的融合·荀子的思想主张 ‎6.《史记》记载,汉景帝时,太后“好黄老之言,不说(悦)儒术”,景帝“读黄帝、老子,尊其术”。但武帝即位后,便罢百家、尊儒术。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汉朝国力的强大 B. 汉武帝的个人爱好 C. 太后景帝去世 D. 秦二世而亡的教训 ‎【答案】A ‎【解析】‎ ‎【详解】‎ 汉初国力薄弱,统治者不得不吸取道家“黄老”学说,实行无为而治。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有了大一统的经济基础,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便“罢百家、尊儒术”,A选项符合题意。汉武帝的个人爱好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太后景帝的去世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秦二世而亡的教训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7.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 A. 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 B. 孟子“性善论”‎ C. 老子“无为”思想 D. 墨子“兼爱”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为了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也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认为统治者对国家的治理与上天是相互感应的。在这种学说的影响下,如果自然灾害降临,历代统治者都会认为这是上天对自己统治的不满,因此才会出现“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的现象,A项符合题意。B、C、D三人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 ‎8. 自汉武帝以来,汉代政坛曾出现“世为边郡守”、“世为二千石”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 A. 中央集权的加强 B. 君主专制的减弱 C. 儒学地位的提高 D. 世家大族的出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题干信息只是强调的累世公卿现象,无法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故A项错误;汉武帝倡导儒学是为了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并没有减弱,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自汉武帝尊崇儒学,特别是元帝以后,经学兴盛,著名的儒者以传经为业,通过经学入仕,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故C项正确;世家大族的出现是与汉朝选官制度造成的结果,故D项错误。故选C项。‎ ‎9.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 B. 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 D. 从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是在秦朝统一之后,不是汉武帝时期,故A项错误;汉武帝罢黜百家也不是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的结果,故B项错误;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属于思想家的个人主观因素,不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的主要条件和原因,故C项错误;经过汉初休养生息,武帝时国力增强,要求加强集权,故以思想大一统服务于政治大统,故D项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汉武帝罢黜百家的历史背景和目的等相关知识,从国力增强,要求加强集权的方面入手即可排除其它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0. 汉武帝即位初年,专治《公羊春秋》的董仲舒应召对策汉武帝,得其赏识。他建议汉武帝“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得到赞许和实行。这在本质上表明 A. 治国思想的选择与帝王的好恶紧密相关 B. 儒学进取有为的特征适合汉武帝好大喜功的个人品性 C. 汉初历来的政治制度将发生根本性转变 D. 汉初以来的黄老思想已渐不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同时也表明汉初以来的黄老思想已不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故答案为D项。帝王好恶与个人品性也会对政策选择产生影响,但题干所问为“本质上”,排除AB项;政治制度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C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 ‎【名师点睛】为适应汉武帝建立大一统政治体制的需要,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为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均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儒家思想神学化;儒学由一家之言上升到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并贯彻于社会生活及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儒家思想正统化。自汉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1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提倡的人生道路。下列与“修身”、“齐家”相对应的儒家名言是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次能养 ‎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①项属于“平天下”;②项属于“修身”,注重修养;③项属于“齐家”,注重孝道,尊老爱幼;④项属于“治国”。因此②③项符合题意,B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2.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当一个人看见小孩子掉进井里面,必然会动恻隐之心,倘若顺着这种恻隐之心自然发展,他必定会奔走呼救。王阳明意在强调 A. 格物致知 B. 内心反省 C. 心外无物 D. 天人感应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王阳明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心中,不必外求,克服私欲,回复良知,意在强调内心反省,B项正确。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意在强调融会贯通而明“理”,排除A。心外无物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与题干不符,排除C。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的观点,强调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点睛:解决本题理解题干“必然会动侧隐之心”“他必定会奔走呼救”意思,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心外无物。‎ ‎13.北魏广建佛窟,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便始凿于这一时期;南方佛法兴盛,后人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而北周武帝却下令灭佛。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A. 外来文化成为主流思想 B. 中外思想冲突不断 C. 神权与王权的矛盾尖锐 D. 佛教影响力较大 ‎【答案】D ‎【解析】‎ 材料涉及佛教的发展,但并不能说明外来文化成为主流思想,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外思想冲突不断,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神权与王权的矛盾,故C项错误;据材料“北魏广建佛窟,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便始凿于这一时期;南方佛法兴盛,后人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可知佛教的影响力较大,故D项正确。‎ 点睛:材料“北魏广建佛窟,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便始凿于这一时期;南方佛法兴盛,后人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是解题的关键。‎ ‎14.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里描写崔莺莺遇到张生时回头偷看一眼。而明末金圣叹改编《西厢记》时,便删掉了崔莺莺这一动作。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王实甫未受儒家思想影响 B. 明代理学居于统治地位 C. 明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D. 王实甫倡导个性解放 ‎【答案】B ‎【解析】‎ 明代删除描写崔莺莺遇到张生时回头偷看一眼的动作,是因为崔莺莺的做法违背了儒家伦理纲常思想,其原因在于当时理学影响较深,B符合题意;A材料无从体现;C 只是现象而非本质;D与材料主旨不符。‎ 点睛:理学强调的封建伦理纲常思想,满足了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求,被统治者采纳,成为官方哲学,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了人性,材料即是体现。‎ ‎15.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士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这说明当时 A. 儒学丧失正统地位 B. 文化观念多元化 C. 道家思想占据主流 D. 儒释道三教已合一 ‎【答案】B ‎【解析】‎ ‎““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说明魏晋时期思想自由发展,B正确;儒学并没有丧失正统地位,A错误;当时儒家思想仍然是主流思想,C错误;D是北宋时期。‎ ‎16. 黄宗羲认为:“(君主)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 A. 君主制度摇摇欲坠 B. 启蒙思想已有萌芽 C. 纲常礼教全面崩溃 D. 资产阶级日益壮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体现了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B项正确;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儒家思想仍处于正统地位,C项错误;中国自明朝中后期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但尚未产生新的阶级,黄宗羲等人仍是地主阶级,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要到19世纪60、70年代才产生,D项错误。所以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的思想 ‎【名师点睛】明清之际反封建进步思想的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思想家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道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 ‎(2)反对封建专制。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主张限制君权;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等。‎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主张“工商皆本”。‎ ‎(5)并没有彻底否定儒学,个人修养与价值观追求仍是儒家的主张,仅是对传统儒学中不适合时代潮流的部分内容进行批判,并提出相应的新主张,是对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发展。‎ ‎17.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其目的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从中可知 A. 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B. 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 C. 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D. 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扬弃或终结理学”“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清代儒学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在危机中的批判发展,故答案为A。理学注重气节、品质,凸显人性的庄严,以三纲五常约束道德人心,故B项错误。清代儒学不是简单的回归孔孟本源,而是对儒学的批判継承与发展,故C项错误。清初三大儒的进步主张并未成为思想主流,而理学自南宋逐渐发展为官方哲学后,到明初确定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从儒家思想中吸取有意的营养,构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18.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于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了 A. 君主批判思想 B. 经世致用思想 C. 自由平等思想 D. ‎ 重农抑商思想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君主专制的黑暗统治,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在明清之际产生了冲破传统儒学思想束缚的进步思潮。主要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了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思想上提倡经世致用,其中更趋于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是经世致用,B项正确。A项正确,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但与材料设问无关,排除。自由平等思想与材料主张经世致用无关,排除C。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而不是重农抑商,排除D。所以选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弄清题干所反映的真实意思,题干“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其实就是“经世致用”的体现。理解题干意思之后,还需要对选项进行分析、甄别,才能确保正确判断。‎ ‎19.明代思想家李贽和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同是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但李贽却遭到三大思想家的无情批判。对此合理的解释是,李贽 A. 反对君主专制 B. 否定儒家经典 C. 提倡个性解放 D. 批判传统儒学 ‎【答案】B ‎【解析】‎ 相比于其他三位思想家来说,李贽的观点显得“离经叛道”,反对儒学的基本内容,这也是他受到批判的原因,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黄宗羲也反对君主专制;C选项错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倡个性解放问题;D选项错误,其他三位对传统儒学也有一定的批判。‎ 点睛:解答本题说到底就是找不同。李贽与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之间有什么差异之处,为什么会被另外三位批判。明确差异就能很明确地选出正确答案。‎ ‎20.‎ 明清以来,一些文人学者认识到空疏的理学是于事无补之学,转而研求农政、刑名、河工、漕运、币制、战守、舆地等学。下列著作不能体现这一治学风格的是 A. 《宋论》‎ B. 《明夷待访录》‎ C. 《天下郡国利病书》‎ D. 《四书集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书集注》是朱熹的代表作之一,是儒家礼学名著,与材料“农政、刑名、河工、漕运、币制、战守、舆地等学”无关,但符合题目要求。故答案为D项。A项《宋论》充分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及对汉民族思想文化生活的深刻反思与批判,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B项《明夷待访录》总结了秦汉以来,特别是明代的历史教训,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等一系列比前人更进一步的民主观念,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C项《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了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从儒家思想中吸取有益的营养,构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21.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藩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这材料中所说的“异质”( )‎ A. 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B. 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 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D. 对当时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巨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明末清初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诉求是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故C项正确。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并没有受到西方学说的影响。故A项错误。B项不能体现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异质”性。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并不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故D项错误。‎ ‎22.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的历史信息主题应该是 ‎ ‎ ‎ A. 君主专制的文化符号 B. 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C. 经济重心南移之进程 D. 近代民主思想的溯源 ‎【答案】B ‎【解析】‎ ‎【详解】图一“程颐程颢”等都是北宋时期理学家。图二顾炎武、黄宗羲等是明清时期思想家,地体现出的信息是儒家思想由理学到对于理学思想的批判,体现出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故B项正确。地图体现出的是思想演变,不是君主专制的文化符合,故A项错误。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已经完成,故C项错误。图二能体现出近代民主思想的溯源,但不能反映出图一的主题,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是地图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C、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23.‎ 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黄宗羲也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这说明他们都 A. 反对君主专制 B. 反对宋明理学 C. 提倡公平法治 D. 以天下为己任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扶危定倾之心”反映了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出反对宋明理学的思想,故B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公平法治的主张,故C错误。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扶危定倾之心”,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经世致用思想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24.下面的示意图形象地反映了 A. 儒家思想的发展 B. 君主专制的演化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传统科技的兴衰 ‎【答案】A ‎【解析】‎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是不断强化,不应走低,排除B;商品经济的发展是逐渐增高的,排除C;我国传统科技的最高峰是宋元时期,之后是逐渐走低,排除D;儒学创始于春秋,图片中秦汉和宋明时期曾出现两次高峰,对应的是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和宋明理学,故选A。‎ 点睛:本题以曲线的形式反映某一领域的发展走向。判断时,既要熟悉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趋势,又要参照的各自发展的重要节点。‎ ‎25.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这表达了手工业者 A. 怀念“小国寡民”的社会 B. 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C. 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 D. 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体现了作者“尚贤”的思想,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墨子是小生产者,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希望提高自身政治地位,故B项正确;A项是道家思想;CD项是法家思想。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家思想 ‎【名师点睛】“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②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③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④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⑤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2、流派和主要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3、意义:‎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4、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6.宋以后的儒学已具有哲学思辨的意味,其中包含深刻的认识论思想。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论画时说:“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知画者有不知。”对应苏东坡论画思想的认识论 A. 理是宇宙万物本原 B. 格物致知 C. 致良知 D. 知行合一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可知强调的是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来发现存在于事物之中的理,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宇宙万物本原是理,而是强调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方法论是格物致知,而不是致良知,排除C项。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认识论,与材料强调格物致知的方法论不符,排除D项。‎ ‎27.“上善若水”的意思是指: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上善若水”应出于 A. 《论语》‎ B. 《道德经》‎ C. 《墨子》‎ D. 《韩非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材料说的是顺其自然思想,和道家思想相符;《道德经》是道家老子的著作,故B项正确;《论语》是儒家思想经典之作,《墨子》是墨家著作,《韩非子》是法家著作,故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28.洪武五年的一天,朱元璋在读《孟子》,读着读着,朱元璋眉头越皱越紧。终于,他把书一摔,大声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焉?”朱元璋立刻召见文臣,宣布即日起“罢免孟子配享孔庙”。朱元璋如此大怒是因为孟子在书中说 A. 克己复礼 B. 民为贵,君为轻 C. “兼爱”“非攻”‎ D. 无为而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孟子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的观点,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这不符合朱元璋强化君主专制的要求,故B项符合题意;A是孔子的主张,C是墨家的主张,D是道家的主张,都与题意不符,排除。‎ ‎29. 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 “独尊儒术”也体现出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 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 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 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答案】A ‎【解析】‎ 武帝之后,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主流思想。这里的“儒术”体现出“外儒内法”的思想。故本题选A;新儒学核心仍然是儒家思想,故B错误;新儒学是在先秦儒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故C错误;D中全面吸收说法绝对。‎ ‎30.下图孔子的言论反映了他的 A. 哲学思想 B. 民本思想 C. 教育思想 D. 经济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有教无类”等可知是孔子的教育主张,故选C。ABD与材料不符,故AB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非选择题 ‎31.《汉书·董仲舒传》说:“(董)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据材料二、三,指出董仲舒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些主张在当时有何作用?‎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董仲舒历史地位的认识。‎ ‎【答案】(1)主张:大一统理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重用儒生;设置太学及地方教育系统;表彰六经。‎ ‎(2)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理论。作用: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3)改造传统儒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儒学大师。‎ ‎【解析】‎ ‎(1)本题据材料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大一统理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方面概括董仲舒的主张。再从重用儒生、设置太学及地方教育系统、表彰六经等方面概括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本题据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材料三“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理论等方面指出董仲舒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再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等方面回答这些主张在当时有何作用。‎ ‎(3)本题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改造传统儒学、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学大师等方面说明对董仲舒历史地位的认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 ‎——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 ‎ ‎“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 ‎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八 ‎ 材料二 中国明清之际确乎存在着一种其精神特质与欧洲启蒙运动的精神特质多少有些相似的思潮。但是,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与欧洲启蒙运动毕竟是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发生的,其精神特质有很大差异。首先,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则发生在16—17‎ 世纪的资本主义萌芽时代。此时的中国,在产业方面,尚只是在工商业较发达的苏(州)、杭(州)等极少数地区出现少量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与之相应,社会中尽管逐渐分化出了一个强烈要求发展工商业的市民阶层,却尚远未形成一个资产阶级;就是市民阶层在社会上的势力也显得很单薄,根本不足以与当时仍然强大无比的封建势力相抗衡。其次,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发生在一个具有以“天下为家”和皇权至上为主要特征的政教合一文化传统的社会里。这种文化的实质,在于封建宗法等级制度。这种制度,到了明清之际,主要由于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和政治剧变等因素的影响,发生了空前严重的危机。 ‎ ‎——摘编自周可真《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与近代欧洲启蒙运动》 ‎ 材料三 明清之交,顾炎武、黄宗羲痛心之余,对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探讨;其破陈立新的精神对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这种精神,堪称中国近古以来的一段启蒙精神。如果没有清廷严酷的成权压制,斩断了这样的反思检讨与创新尝试,中国文化后来的演变,或未必再有三百年的僵化。 ‎ ‎——许倬云《万古江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熹和王夫之思想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清之际思想领域的变化。‎ ‎【答案】(1)不同:朱熹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王夫之认为“天理寓于人性之中”,天理和人欲是一致的。‎ ‎(2)背景:明亡清兴,政治剧变的冲击;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君主专制强化,出现统治危机;程朱理学占主导,束缚人们思想。‎ ‎(3)进步: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为儒学的变革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冲击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给后世民主思潮以深刻的启迪;其经世致用的治学方法对晚清学风有重要影响。‎ 局限: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对其所处时代产生的影响是有限的。‎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一“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天理和人欲是一致的等方面概括朱熹和王夫之思想的不同。‎ ‎(2)本题根据材料二“明清之交,顾炎武、黄宗羲痛心之余,对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探讨……清廷严酷的成权压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明亡清兴政治剧变、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君主专制强化、程朱理学占主导等方面说明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 ‎(3)本题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冲击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冲击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后世民主思潮启迪、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影响是有限的等方面简要评价明清之际思想领域的变化。‎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