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考点12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考点12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

考点12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背景 ‎(1)日本________后,资本主义发展,急需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中国封建统治腐朽,没有认真进行战争准备。‎ ‎(3)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时期,________和瓜分世界要求强烈,普遍支持或默许日本的侵略行为。‎ ‎(4)导火线: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 ‎2.主要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双方互有胜负,北洋舰队主力尚存。李鸿章下令保船,日本海军取得了黄海海域制海权)、旅顺惨案、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 ‎(1)清军惨败,签订《马关条约》。 ‎ ‎(2)条约主要内容 ‎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③开放沙市、________、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________,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3)反割台斗争:台湾各族人民在________、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痛击日军。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浴血奋战,在反侵略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4.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1)这一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各国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________的狂潮。‎ ‎(2)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3)新的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4)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是列强侵略中国新阶段的起点。‎ 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义和团运动 ‎1.兴起:19世纪末,在反洋教斗争的推动下,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兴起。‎ ‎2.口号:“________”。‎ ‎3.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因无力镇压,转而采用“抚而用之”的政策。‎ ‎4.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了。‎ ‎5.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原因 ‎(1)根本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直接原因: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日益高涨。‎ ‎2.过程: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义和团与清军廊坊阻击战→八国联军占领天津、攻陷________→1901年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3.《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1)内容 ‎①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②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使________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③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________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京津至山海关地区,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清政府彻底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⑤改总理衙门为________,位居六部之上——列强企图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2)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答案:明治维新 资本输出 重庆 设厂 邱逢甲 瓜分中国 扶清灭洋 北京 使馆界 山海关 外务部 ‎1.甲午中日战争 ‎2.八国联军侵华 解读:甲午中日战争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大大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政治上,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如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经济上,出现了振兴实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热潮;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 ‎[重点理解]‎ ‎1.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 ‎(1)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鸦片战争以后,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各资本主义国家对华主要是商品输出。‎ ‎(2)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主要是资本输出。‎ ‎2.正确认识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 ‎(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盲目、笼统的排外性质。‎ ‎(3)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运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1)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2016·江苏卷]‎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提示:甲午战后,日本对华经济侵略不断加强,1894—1914年日本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不断上升,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提示:19世纪末,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时中国在外交中处于屈辱的服从地位。‎ ‎(3)从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 提示:材料中李鸿章强调只有轮船开到重庆,英国商民才能到重庆经商、居住,而当时长江的通航条件极差,轮船很难到达重庆,因而他是借故拖延重庆对外通商。‎ ‎(4)“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 提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此次战争使国民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强大力量,从而表示要奋发学习,甲午中日战争起到了“一战而举国皆醒矣”的作用。‎ ‎(5)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提示:19世纪末,美国的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为满足美国工商业界进入中国市场的需要,1899年,美国向列强提出了“门户开放”的政策,这一政策进一步扩大了美国在华权益。‎ ‎(6)‎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 提示:八国联军侵华时,地方总督刘坤一、张之洞等人不遵从清政府向列强宣战的懿旨,私自与列强签订地方保护条款,实质上说明了清政府中央集权的削弱和面临着统治危机。‎ ‎[跟进题组]‎ ‎1.美国报纸对甲午战争的报道: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日本一旦失败,将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这表明当时(  )‎ A.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 B.美国政府支持日本侵略朝鲜 C.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 D.中国在舆论上没有开展宣传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美国报纸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看法,认为日本作为亚洲的进步代表,说明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故A项正确;报纸的报道不能说明美国政府的支持,故B项错误;“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与中国开展舆论宣传无关,故D项错误。‎ ‎2.“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梁启超曾对甲午中日战争评论道:“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A.启迪了民众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 B.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C.促进了挽救民族危亡运动的高涨 D.导致了戊戌政变的发生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洋务运动的破产,故B项错误;据材料“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促进了挽救民族危亡运动的高涨,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戊戌政变,故D项错误。‎ ‎3.《辛丑条约》规定:“诸国人民被戕害、凌虐之城镇,五年内概不得举行文武各等考试。”这一规定反映了西方列强意图对中国进行(  )‎ A.武力震慑 B.文化侵略 C.严刑惩凶 D.心理征服 答案:D 解析:“不得举行文武各等考试”说明不是武力方式,故A项错误;“文武各等考试”是中国原有的,不是文化侵略,故B项错误;扩大到“诸国人民被戕害、凌虐之城镇”说明没有针对凶手惩凶,故C项错误;对象扩大到“诸国人民被戕害、凌虐之城镇”的所有中国人,方式上延伸到“文武各等考试”,反映了西方列强的意图是采取多种措施使中国人不敢反帝,故D项正确。‎ ‎                   ‎ 主题一 民族觉醒的转折点——甲午中日战争 ‎1.漫画证史——甲午战争后列强的野心 论从史出 漫画中的“大饼”代表中国,而围着大饼的是手持匕首的列强。列强们迫不及待地对着“大饼”下刀,唯恐落于人后,“大饼”的主人则只能振臂疾呼、望“饼”兴叹。漫画形象地揭示了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现象。‎ ‎2.史料探史——甲午中日战争的恶果 史料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 探究 史料中日本取得了什么权益?对中国有什么严重的危害性?‎ 答案:权益:开设工厂。危害: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在中国生产、销售,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更加直接、方便。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主题二 清政府的彻底屈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漫画证史——列强侵略中国的策略“以华制华”‎ 提线木偶 图中那个人物得意地说:“嘿嘿,你们的地盘,我做主。”‎ 论从史出 漫画中清政府成为列强任意摆布的木偶,形象地反映出当时中国政府已变成外国侵略者任意摆布的工具。图片反映了《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对中国实行“以华制华”的侵略策略。‎ ‎2.史料探史——列强侵华的双重影响 史料 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长时期的在经济上压榨中国……‎ 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八国联军进一步敲开了中国的国门……参与全球化。‎ ‎——新华网 探究 上述史料是运用什么观点来看待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如何理解史料中的“直接”与“间接”影响?‎ 答案:观点:史料中作者是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评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理解:对中国产生的直接影响是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间接影响是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3.重点讲解——中国外交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的转变 ‎(1)“朝贡体系”:立足点是“华夷观”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定位。在该体系下,“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形成了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景象。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与儒学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2)“不平等条约体系”:即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其法律依据是1842年《南京条约》以来的所有不平等条约。这个“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首先,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符合了国际惯例;再次,“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