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开中学2020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0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重庆市南开中学2019年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1.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 A. 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 B. 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C. 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 D. 田地交换,井田制动摇 ‎【答案】D ‎【解析】‎ 题干反映的是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换得田地,并有授田仪式、换田手续和凭证。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贵族权重和世袭制,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因此题干材料说明井田制动摇,故D项正确.;私有制确立是在商鞅变法时,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西周的土地制度,没有体现分封制,故D项错误。‎ ‎2.海昏侯墓墓主刘贺,曾当过27天西汉皇帝,后被辅政大臣、博陆侯霍光率领群臣,以“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为理由奏请太后废黜。这一历史事件说明 A. 官僚集团对皇权存某种制约 B. 西汉诸侯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C. 该举措符合“天人感应”思想 D. 西汉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皇帝被辅政大臣、博陆侯霍光等奏请太后废黜,这体现了官僚集团对皇权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制约的,选项A正确;不是影响中央集权而是影响皇权,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霍光废帝的举措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无关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西汉的君主专制制度并未遭到破坏,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3.北宋时,民间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柳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这说明 A. 宋词只在民间流行与发展 B. 宋代文学日益商品市场化 C. 宋词婉约派占据主导地位 D. 文学平民化、世俗化趋势 ‎【答案】D ‎【解析】‎ A项不符合史实;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宋词婉约派的地位;由“北宋时,民间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民间”可以分析出宋词逐渐平民化,逐渐世俗化,故本题答案选D项。‎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北宋时,民间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民间”,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4.明初政府对百姓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但至晚明,小康之家“非绣衣不服”,大户婢女“非大红裹衣不华”。晚明百姓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A. 君主专制的强化 B. 宋明理学发展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奢侈之风盛行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反映了明朝初期到后期平常百姓的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已经打破了传统礼制的严格限制,出现了追求生活质量与享乐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朝社会的商品经济活跃,与宋明理学相反,故C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故A项错误;D项只是表面现象。‎ 点睛:材料强调的是明朝社会中服饰变化,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要从经济方面来分析,四个选项中只有商品经济符合题意。‎ ‎5.如图所示《奏定学堂章程》颁布表明,当时中国 学堂分为初等和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三级……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毕业生授予生员功名。‎ ‎—《奏定学堂章程》(1903年)‎ A. 政府废除了科举制 B. 近代教育事业起步 C. 完全确立近代学制 D. 新旧教育体制并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学堂分为三级,体现了新教育体制的特点;材料“授予举人功名”“授予生员功名”说明当时科举制仍然存在,体现旧教育体制,故D项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选项B片面解读材料,排除;选项C表述绝对,排除。‎ ‎【点睛】图片中关键信息是学堂分为三级和“授予举人功名”“授予生员功名”,从中得出答案。‎ ‎6.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提出:“农民要除去穷困和痛苦的环境,那就非起来革命不可。而且那大量的贫苦农民能和工人握手革命,那时可以保证中国革命成功。”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 决定联合农民阶级,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B. 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 C. 把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进行革命 D. 提出由国民革命向土地革命转变的方针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当时中共二大对中国的革命力量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革命的对象和革命的动力,其中认为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同时也认为中国革命要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B正确;中共二大上并没有决定联合农民阶级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提出来的,A错误;‎ 中共二大认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运动,C错误。八七会议提出把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D错误。‎ ‎【点睛】中共二大分析了国际形势和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和对象,指出:当前的中国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也是革命的力量之一;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前途是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宣言实际上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主要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这次大会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为中国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 ‎7.阅读下表:1935年和1941年中国民族工业资本状况对比表 ‎1935年 ‎1941年 资本总额(万元)‎ 占全国总资本比例 资本总额(万元)‎ 占全国总资本比例 冶炼业 ‎47.4‎ ‎0.19%‎ ‎13570.7‎ ‎37.01%‎ 机器金属业 ‎415.5‎ ‎1.66%‎ ‎4402.7‎ ‎10.6%‎ 纺织业 ‎12170.3‎ ‎48.53%‎ ‎5884.7‎ ‎14.17%‎ 食品工业 ‎6159.8‎ ‎24.56%‎ ‎2726.6‎ ‎6.57%‎ 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A. 轻工业衰退未获得发展 B. 工业生产为军事服务 C. 民族经济遭到日本破坏 D. 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题目时间(1935年和1941年)可知,中国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表格中冶铁业和机器金属业的资本总额和占比皆飞速增长,这是为了应对日本侵华战争而进行军事生产的结果,故B项正确。纺织业和食品工业的衰退并不能代表整个轻工业衰退,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日本的破坏,故C项错误。表格无法体现工业结构日趋合理,故D项错误。‎ ‎8.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发行的股票凭证。该股票凭证的历史价值在于 A. 见证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 B. 反映新中国改造民族资本的创举 C. 导致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 说明了建国初期利用市场发展经济 ‎【答案】B ‎【解析】‎ 我国从1953年开始对社会主义经济进行改造,图片中公私合营应该是建国初期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实行形式,B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是1952年,A错误;C是大跃进活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市场经济发展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D错误。‎ ‎9.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这表明苏格拉底 A. 服从城邦与珍视自由结合 B. 修正智者学派的个人主义 C. 宣扬自由探索理性精神 D. 批判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 ‎【答案】C ‎【解析】‎ 材料未体现服从城邦和自由,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苏格拉底修正智者学派观点,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强调一个人理智重要性,所以表明苏格拉底探索理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雅典民主,故D项错误。‎ ‎10.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至今,共通过了27项修正案。1865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在合众国境内或受合众国管辖的任何地方,奴隶制或强迫劳役都不得存在……。”2009年l月奥巴马在林肯雕像下发表了被戏称为在林肯怀中的演讲。这一情景是对这条修正案最好的注脚。下列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 奥巴马和林肯一样都是美国伟大的总统 B. 美国的民主制度在不断修正中日臻完善 C. 废除奴隶制后黑人和白人一样有当总统的权利 D. 奥巴马能够当选总统是林肯废除奴隶制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至今,共通过了27项修正案”,1865年宪法修正案才废除了奴隶制,说明1787到1865年美国仍然存在奴隶制、民主制还不完善,1865年宪法修正案废除奴隶制进一步完善了美国的民主制,美国黑人曾经饱受奴隶制的残害,时过境迁,黑人血统的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并在为废除奴隶制做出巨大贡献的林肯总统的雕像前发表演讲,说明了美国的民主进一步的完善,因此,材料主要反映出的是美国的民主制度在不断修正中日臻完善,而不是在反映废除奴隶制后黑人和白人一样有当总统的权利。故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仅提到奥巴马在林肯雕像前演讲,不能发映出奥巴马和林肯一样都是美国伟大的总统。故A项错误。林肯废除奴隶制为奥巴马当选总统提供了条件,但不能说奥巴马能够当选总统是林肯废除奴隶制的结果。故D项错误。‎ ‎11.1932年,大约有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同时期在美国和德国的帮助下建成3个大型钢铁厂,在美国援助下建立了约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这种状况表明,当时苏联 A. 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消除了意识形态对立 B. 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继续推行新经济政策 C. 利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D 改善与西方国家关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答案】C ‎【解析】‎ ‎1932年,西方国家正进行经济危机,商品和技术人员出口成为最大问题。苏联利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进行建设社会主义,C正确;A中消除意识形态说法错误;新经济政策废除是1928年,B错误;苏联属于计划经济体制,没有进行对外开放政策,D错误。‎ ‎12.1971年,尼克松讲道:“……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尼克松的讲话说明了 A. 世界对抗冲突局面不复存在 B.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C. 中美谈判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D. 美国不再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并结合时间1971年,可知当时世界朝着政治多极化趋势发展,故B正确。当时处于冷战时期,所以世界对抗冲突局面是存在的,故A错误;中美实现关系正常化的时间是1972年,故C错误;美国一直都在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故D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众多丝织业市镇、棉布生产中心松江府,生产水平领先于欧洲,农户主副业倒置、“重织轻耕”,养蚕巢丝,丝织、棉纺织成为农家经济收入、衣食的主要来源。中国丝绸、棉布,被卷入全球贸易中,成为欧美市场上的畅销品,使欧美各国处在结构性贸易逆差之中,导致世界白银产量的50%流入中国。江南市镇早期工业化带来有别于传统社会的变革:庞大的雇佣工人群体、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工商业人口比重超过农业人口;农村土地占有关系、经营方式都出现新的变化。‎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国际商贸中心转移,英国毛纺织业发展;圈地养羊,谷物和畜牧的联合生产;农牧技术革命,动物由敞养到圈养;耕地面积扩大;租地农场主出现,专业集约化,市场化农业经营;农民与土地分离,成为就业于乡村手工业,“离土不离乡”的雇佣劳动者。城市行会制度束缚手工业发展,城市商人和工匠向农村转移资本、技术、劳动力,兴办乡村工业。手工业村庄发展为小城镇、工业中心。新型城市工商业阶级力量壮大,重商、务实,讲求效率,追求利润、敢于冒险、勇于进取的价值观为各阶层人们接受;生产方式的变革为英国政经制度变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编自邹绍华《原始工业化时期乡村工业的发展与英国早期近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8世纪中期以前,导致中国江南市镇和英国农村早期工业化发展的相同因素。英国早期工业化相对于中国明清时期更有利的条件有哪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早期工业化未能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并指出中英两国在大致相同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结局的不同点。‎ ‎【答案】(1)相同因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出现,世界贸易的开展;世界物种的交流,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手工业生产技术在城乡间的交流传播;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等。‎ 英国有利条件:欧洲竞争性的国际环境,迫使英国变革政策;英国政府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殖民;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代议制建立。‎ ‎(2)原因:江南市镇局部变化,无力推动整体中国整个社会的变迁;两千多年传统的经济政治制度根深蒂固;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政府继续实行重本抑末政策;政府以闭关锁国政策应对西方工业文明挑战,阻碍了社会进步。‎ 不同:16—18世纪,中英两国文明发展程度存在差异;两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不同;中国总体停留在农耕文明,英国则向工商文明过渡。‎ ‎【解析】‎ ‎【详解】(1)相同因素:根据材料“中国丝绸、棉布,被卷入全球贸易中,成为欧美市场上的畅销品,使欧美各国处在结构性贸易逆差之中,导致世界白银产量的50%流入中国”和材料“新航路开辟,国际商贸中心转移,英国毛纺织业发展”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出现,世界贸易的开展;根据材料“农牧技术革命,动物由敞养到圈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物种的交流,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根据材料“庞大的雇佣工人群体、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工商业人口比重超过农业人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有利于中国江南市镇和英国农村早期工业化发展;根据材料“手工业村庄发展为小城镇、工业中心”可知,手工业生产技术在城乡间的交流传播;根据材料“新型城市工商业阶级力量壮大”可知,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等。‎ 英国有利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处于欧洲竞争性的国际环境,迫使英国变革政策;从国家政策角度看,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政府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殖民;从政治角度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代议制建立促进了英国早期工业化的快快速发展。‎ ‎(2)原因:从早期工业化范围来看,中国江南市镇属于局部变化,无力推动整体中国整个社会的变迁;从政治经济体制传统来看,中国两千多年传统的经济政治制度根深蒂固;从时代特征看,明清时期的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政府继续实行重本抑末政策;从外交政策看,明清政府以闭关锁国政策应对西方工业文明挑战,阻碍了社会进步。‎ 不同:从文明发展程度看,16—18世纪,英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发展超过中国,中英两国文明发展程度存在差异;从两国的发展方向来看,中国封建专制制度走向衰落,而英国的资本主义逐渐发展起来,因此两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不同;从文明形态来看,中国总体停留在农耕文明,英国则向工商文明过渡。‎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精神导师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自此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力量。”‎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论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或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点,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l:论点: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等思想流派的兴起,构成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轴心时代构筑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对各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着深刻而急剧的变化,一大批思想家面对着社会的变革,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对社会的变革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学派的“仁”、“仁政”,“礼”及道德教化等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及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如答法家思想,则应体现法治观念和改革精神;如答道家思想,则应反映道家思想构筑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其它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论点:宋明儒学“复兴”,程朱理学顺势而生。(轴心时代思想的苏醒或复兴,为人类文化发展提供了精神源泉)‎ 阐述: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厂为传播,儒学遭遇困境;两宋时期,二程、朱熹,汲取和消化佛、道文化,把儒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构建起新儒学体系—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儒学文化圈”形成。‎ 说明:也可选择“西汉董仲舒复兴儒学”“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人性复苏,文艺复兴崛起”“启蒙运动的兴起”等论点。‎ ‎【解析】‎ 首先应该根据材料“在轴心时代里,精神导师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田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力量”概括出其观点。然后结合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或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来论证观点即可。‎ ‎15.【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元朝至元五年(1268年),制定了《定台纲三十六条》,随后,《行台(行御史台)体察条例》等法规陆续出台并录入《元典章》。这些法规改变了历朝奉行的“以卑察尊”传统,第一次使监察制度得到国家法律保障。元在中央设御史台,在地方置行台和廉访司,对御史台负责,《定台纲三十六条》规定御史台与中书省、枢密院地位等同,并有权弹劾这些部门。《定台纲三十六条》规定行台具有“弹劾行中书省、宣慰司及以下诸司官吏、奸邪”的权力,行省行政体系与行台监察体系各自平行,互不统属。廉访司负责监察行省以下路、府、州、县。元代监察体系覆盖全国,为明清监察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是现代中央、省、市(县)三级监察体系的最早模型。‎ ‎——摘编自李晓春《从制度改革看元代监察体制的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概括元代监察体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元代监察体制改革的影响。‎ ‎【答案】(1)特点:监察法规不断完善(监察有法律保障);构建起从中央到地方,覆盖全国的监察体系;扩大了监察职权,提高监察官员政治地位;监察机构相对独立。‎ ‎(2)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有利于整顿吏治,缓和社会矛盾;对后世监察制度有一定借鉴意义。‎ 局限:监察职权得到扩大,容易造成滥用职权的问题;服务于专制皇权、也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贪腐和低效现象。‎ ‎【解析】‎ ‎(1)根据材料“元朝至元五年(1268年),制定了《定台纲三十六条》,随后,《行台(行御史台)体察条例》等法规陆续出台并录入《元典章》。这些法规改变了历朝奉行的‘以卑察尊’传统,第一次使监察制度得到国家法律保障。”可知监察法规不断完善(监察有法律保障);“元在中央设御史台,在地方置行台和廉访司” “元代监察体系覆盖全国,为明清监察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是现代中央、省、市(县)三级监察体系的最早模型。”可知构建起从中央到地方,覆盖全国的监察体系;“对御史台负责,《定台纲三十六条》规定御史台与中书省、枢密院地位等同,并有权弹劾这些部门。”可知扩大了监察职权,提高监察官员政治地位;“《定台纲三十六条》规定行台具有“弹劾行中书省、宣慰司及以下诸司官吏、奸邪”的权力,行省行政体系与行台监察体系各自平行,互不统属。”可知监察机构相对独立。‎ ‎(2)结合所学检查制度的相关知识可知元代监察体制改革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有利于整顿吏治,缓和社会矛盾;监察职权得到扩大,容易造成滥用职权的问题;服务于专制皇权、也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贪腐和低效现象。根据材料“为明清监察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是现代中央、省、市(县)三级监察体系的最早模型。”可知后世监察制度有一定借鉴意义;‎ ‎16.材料 抗战爆发后,海外华侨便积极展开抗日救国运动。1937年8月,美洲的华侨团体成立了旅美华侨统一义捐救国总会,选举司徒美堂为负责人,有分会47个,遍及美洲地区。1938年10月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成立,陈嘉庚任总会主席,协调南洋各地区爱国华侨活动。海外华侨进行义务捐款,提出“逃避义捐,非我族类;捐而不力,不算爱国”。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海外华侨每月义捐达到1350万元,抗战期间华侨捐款合计达13.2亿之多。抗战期间华侨寄给国内亲属的侨汇,高达95亿元以上,成为抗战时期中国财政经济的重要支柱。华侨积极开展对日不合作运动,在所在国举行罢工活动,不为日本从事战略物资生产。南洋的华侨青年响应国民政府要求,3200多名司机和技术人员回国参加滇缅公路的抗战物资运输工作。‎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卷》‎ ‎(1)根据材料概括华侨支援祖国抗日活动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华侨支援祖国抗日活动的历史意义。‎ ‎【答案】(1)主要特点:成立统一组织协调行动;活动的形式灵活多样;以经济援助为主要手段。‎ ‎(2)历史意义:为抗战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鼓舞国内军民抗战活动,赢得抗战胜利;体现海外华侨的爱国情怀;增强华侨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解析】‎ ‎【详解】(1)主要特点:根据材料“美洲的华侨团体成立了旅美华侨统一义捐救国总会……1938年10月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成立,陈嘉庚任总会主席,协调南洋各地区爱国华侨活动”可知,成立统一组织协调行动;根据材料“海外华侨进行义务捐款”“ 华侨积极开展对日不合作运动,在所在国举行罢工活动”“ 南洋的华侨青年响应国民政府要求,3200多名司机和技术人员回国参加滇缅公路的抗战物资运输工作”可知,华侨抗日活动的形式灵活多样;根据材料“抗战期间华侨寄给国内亲属的侨汇,高达95亿元以上,成为抗战时期中国财政经济的重要支柱”可知,华侨的抗日活动以经济援助为主要手段。‎ ‎(2)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可知,华侨捐款、参加抗战物资运输工作等,为抗战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外华侨的抗战活动鼓舞国内军民抗战活动,赢得抗战胜利;根据材料“逃避义捐,非我族类;捐而不力,不算爱国”并所学知识可知,海外华侨的抗战活动充分体现海外华侨的爱国情怀,也增强华侨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17.材料 姚锡光,近代军事思想家,20世纪初,清政府内部一些人认识到:“欲谋自强之用,非振兴海军,无以外困洋面,内卫各省”。姚锡光即为其中代表。1907年,姚锡光拟制海军复兴规划,他认为:“今天下,一海权争竞剧烈之场耳,古称有海防而无海战,今环球既达,不能长驱达海,即无能控扼进洋。”这对士大夫强调海口防御是一剂清醒针。他认为:“我国海袤延七省,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尽失,将陆军亦运调不灵。”为发展海军,姚锡光主张“兹拟就军港所在,设为初级、高级专门诸学堂,演习、研究学管诸厂舍,而则其优者,以留学监造于外国学堂、工场。”然而,清政府没有采纳他的计划,认为其方案“不得要领”,被全部否决。‎ ‎——摘编自舒习龙《姚锡光述论》‎ ‎(1)根据材料,概括姚锡光的海权思想及其倡导海权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姚锡光的海军规划未被采纳的原因。‎ ‎【答案】(1)主张:海权竞争是世界之势,应重视海权;大力发展海军,维护海权;建立培养海军人才的教育体系。‎ 目的:维护国家主权利益及清王朝的统治。‎ ‎(2)原因:清政府统治腐朽,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近代中国国力贫弱,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传统海防观念的影响。‎ ‎【解析】‎ ‎【详解】(1)主张:根据“今天下,一海权争竞剧烈之场耳”得出海权竞争是世界之势,应重视海权;根据“欲谋自强之用,非振兴海军,无以外困洋面,内卫各省”得出大力发展海军,维护海权;根据“兹拟就军港所在,设为初级、高级专门诸学堂”得出建立培养海军人才的教育体系。‎ 目的:根据“清政府内部一些人”“姚锡光即为其中代表”可知,姚锡光是封建统治阶级,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利益及清王朝的统治。‎ ‎(2)原因:可从清政府统治腐朽、近代中国国力贫弱、传统海防观念的影响等角度分析思考。‎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