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省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省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 中国返回式卫星上搭载的水稻种子,返回地面后,经种植培育出的水稻穗多粒大,亩产达600kg,蛋白质含量增加8%~20%,生长周期平均缩短10天。这种育种方式属于( ) A. 杂交育种 B. 单倍体育种 C. 诱变育种 D. 多倍体育种 【答案】C 【解析】 【详解】 太空育种是利用外太空高辐射环境使种子中的遗传物质发生基因突变,从中选择出有利于生产的优良变异,这种育种方法属于诱变育种。故选C。 2.下列育种方法中,依据的育种原理相同的是 ①经过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后获得纯合玉米植株 ②利用二倍体西瓜植株培育出三倍体无子西瓜 ③利用高杆抗病和矮杆不抗病小麦杂交获得矮杆抗病小麦品种 ④用X射线处理青霉素得到高产青霉素菌株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单倍体育种,原理为染色体变异;②多倍体育种,原理为染色体变异;③杂交育种,原理为基因重组;④诱变育种,原理为基因突变,所以原理相同的是①②。 故选A。 3.下列关于育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往往育种年限较长 B. 诱变育种常用的诱变因素有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 C. 单倍体育种过程中用秋水仙素处理的是单倍体幼苗 D. 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不能获得新物种 【答案】D 【解析】 【详解】A、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该育种方式的主要缺点是往往育种年限较长,如果优良性状均为隐性性状,则育种年限不长,A正确; B、诱变育种常用的诱变因素有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B正确; C、单倍体育种过程中用秋水仙素处理的是单倍体幼苗,让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因为单倍体往往高度不育,C正确。 D、多倍体育种能获得新物种,如八倍体小黑麦,D错误。 故选D。 4.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基因工程是人工进行基因切割、重组、转移和表达的技术 B. 基因工程可按照人们的意愿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C. 转基因食品对人体不是安全的,因此应杜绝此类食品生产 D. 基因工程打破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的界限 【答案】C 【解析】 【详解】A、基因工程是人工进行基因切割(目的基因的获取)、重组(构建基因表达载体)、转移(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表达(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的技术,A正确; B、基因工程的优点是可按照人们的意愿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B正确; C、外源基因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基因,基因工程生产的食品所含有的成分是天然的,所以转基因食品对人体不一定不安全,C错误; D、基因工程是将一种生物的基因导入一种生物中,所以打破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的界限,D正确。 故选C。 5.科学家对某地一种蟹的体色深浅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不同体色蟹的数量差别较大的原因是 A. 中间体色的个体容易被天敌发现 B. 中间体色的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 C. 体色深和体色浅的个体容易获得食物 D. 体色深和体色浅的个体生殖能力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中间体色的个体数目多,说明不容易被天敌发现,A错误; B、中间体色的个体在生存斗争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B正确; C、体色深和体色浅的个体容易被天敌发现,不容易获得食物,C错误; D、体色虽然不同但仍为同一物种,它们的生殖能力差不多,D错误。 故选B。 6. 有关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A. 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就会改变 B. 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会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C. 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D. 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不一定引起基因频率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 B、基因频率改变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形成新物种时种群基因频率一定改变,B错误。 CD、基因频率的改变一定会引起生物进化,C、D错误。 故选A。 7.某植物的基因A和B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A_bb和aaB_的个体不能存活,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子代中A的基因频率是 A. 40% B. 45% C. 50% D. 60% 【答案】D 【解析】 【详解】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F1中3/16A_bb和3/16 aaB_个体不能存活,F1中存活的个体的表现型只有9A_B _:1aabb, AABB:AaBb:AABb:AaBB:aabb=1:4:2:2:1,其中AA:Aa:aa=3:6:1,所以子代A的基因频率为3/10+6/10×1/2=60%。 故选D。 8.如图所示是以长颈鹿的进化为例说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下说法不正确的 A. 长颈鹿个体之间许多性状存在差异,如颈和前肢的长短不同 B. 长颈鹿个体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而存在着生存斗争 C. 颈和前肢长的长颈鹿个体生存并留下后代的机会多 D.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长颈鹿个体朝着符合人类需要的方向进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A、长颈鹿个体之间许多性状存在差异,如颈的长和短、四肢长和短不同,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A正确; B、长颈鹿产生的后代往往超过生存环境所能承受的数量,所以个体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而存在着生存斗争,B正确; C、前肢长的长颈鹿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得到食物生存并繁殖,C正确; D、变异是不定性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长颈鹿个体朝着适合环境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朝着人类需要的方向进化,D错误。 故选D。 9.下列不属于生殖隔离实例的是 A. 小麦和大豆由于开花季节的不同而不能相互传粉 B. 牛蛙的卵和豹蛙的精子能融合成合子,但发育一段时间后死亡 C. 特纳氏综合征患者缺少了一条X染色体,没有生育能力 D. 马和驴杂交产生的骡不能繁殖后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A、小麦和大豆由于开花季节的不同而不能相互传粉,属于季节隔离,A正确; B. 牛蛙和豹蛙属于2个物种,牛蛙的卵和豹蛙的精子能融合成合子,但发育一段时间后死亡,属于生殖隔离,B正确; C、特纳氏综合征患者缺少了一条X染色体,性腺发育不良,没有生育能力,属于染色体变异遗传病,不属于生殖隔离,C错误; D、马和驴属于2个物种,杂交产生的骡不能繁殖后代,属于生殖隔离,D正确。 故选C。 10.下列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自然选择决定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 C.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D. 自然选择决定种群内基因突变发生的方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A正确; B、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 C、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 D、基因突变是不定性的,自然选择决定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不能决定种群内基因突变发生的频率和方向,D错误。 故选D。 11.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进化的标志是有无新物种的形成 B. 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C. 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地理隔离 D. 共同进化仅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不断进化和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 B、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B正确; C、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物种的形成,C错误; D、共同进化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不断进化和发展,D错误。 故选B。 1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最早登陆的生物是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 B. 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越强 C. 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共同进化 D.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变异多样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A、最早登陆的生物是原始的陆生植物,陆生动物主要以陆生植物为食,A错误; B、生物不论在进化地位上的位置如何,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都具有很强的适应环境能力,进化地位越高等,不一定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B错误; C、共同进化的结果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最高级别,C正确;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 故选C。 13.下列有关人体体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人体体液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共同构成 B.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约占人体体液总量的2/3 C. 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D. 人体内的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B 【解析】 【详解】A、人体体液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共同构成,A正确; B、人体内的细胞外液约占人体体液总量的1/3,细胞内液占2/3,B错误; C、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C正确; D、人体内的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细胞外液是物质交换的媒介,D正确。 故选B。 14.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 抗体和抗原的结合 B. 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C. 食物中淀粉的消化 D. 胰岛素的合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A、抗体分布在内环境,所以抗体和抗原的结合发生在内环境,A正确; B、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的线粒体中,不发生在内环境,B错误; C、食物中淀粉的消化发生在消化道中,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胰岛素的合成在胰岛B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A。 1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B. 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能影响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C.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D.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水肿 【答案】D 【解析】 【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A正确; B、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能影响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代谢旺盛,分泌到胞外的物质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B正确;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C正确; D、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可使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吸水,引起组织水肿,D错误。 故选D。 16.正常情况下,下列生理指标中,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最接近的是( ) A. CO2浓度 B. K+浓度 C. Na+ 浓度 D. 渗透压 【答案】D 【解析】 【详解】CO2产生于细胞内的线粒体,因此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中CO2浓度较高,而细胞外液中的CO2浓度较低低,A错误;K+主要存在细胞内液中,故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中K+浓度明显高于细胞外液,B错误;Na+主要存在细胞外液中,故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中Na+浓度明显低于细胞外液,C错误;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接近,D正确。 17.根据下图分祈,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中①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B. 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包括②④⑤ C. 淋巴回流受阻,会使图中②液体增加 D. 当人体内环境pH失衡时,会导致③内酶促反应加快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图中①为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A正确; B、人体内环境组成包括组织液、淋巴、血浆,故为②④⑤,B正确; C、淋巴回流受阻,会使图中②组织液增加,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 D、当人体内环境pH失衡时,会导致③内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降低,D错误。 故选D。 18.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内环坑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 B. 人的体温在一天中是保持不变的 C. 严重腹泻、呕吐,只需补充足够的水分即可 D. 剧烈运动时细胞产生较多的乳酸,但血浆pH仍维持相对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A、人体内环坑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有关,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可能会出现稳态失调,A错误; B、人的体温在一天中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B错误; C、严重腹泻、呕吐会流失无机盐,在补充水分的同时要补充无机盐等营养物质,C错误。 D、剧烈运动时细胞产生较多的乳酸,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会中和乳酸,所以血浆pH仍维持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D。 19.图为人体内环境中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模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的 A. 甲中含有血红蛋白、二氧化碳和葡萄糖 B. 乙中可能有抗体、神经递质和激素 C. 乙和淋巴的蛋白质浓度比甲高 D. 组织细胞代谢废物经细胞膜进入甲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甲为血浆,是血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有二氧化碳和葡萄糖,但血红蛋白存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乙为组织液,抗体由浆细胞分泌到内环境中,神经递质和激素为信号分子,有细胞分泌后进入内环境,所以抗体、神经递质、激素均可能存在组织液中,B正确; C、血浆中的蛋白含量要高于组织液和淋巴,所以乙和淋巴的蛋白质浓度比甲低,C错误。 D、组织细胞代谢废物经细胞膜进入组织液乙中,D错误。 故选B。 20.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 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 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C. 唾液腺属于这一反射过程的效应器 D. 这一反射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A、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属于条件反射,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A正确; B、酸梅色泽是引起条件反射的条件之一,另外还有形态大小等特征,酸梅色泽直接刺激不是神经中枢而是视网膜,B错误; C、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肌肉或腺体构成,唾液是由唾液腺分泌的,所以唾液腺属于这一反射过程的效应器,C正确; D. 这一反射过程由多个神经元细胞参与,兴奋在各个神经元之间进行传递,在突触处有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D正确; 故选B。 21.如图所示,神经纤维上有A、B、C、D4个点,将电流计连接到A和B两点的细胞膜外表面,若在C点给一适宜刺激,其中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是 A. 偏转一次,方向向左 B. 偏转一次,方向向右 C. 偏转两次,方向相反 D. 偏转两次,方向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电流计连接到A和B两点的细胞膜外表面,若在C点未给刺激,此时为零电位;若在C点给一适宜刺激,兴奋沿神经纤维两侧传导,到达B处,此点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A处的电位为外正内负,AB之间存在电位差,电流计向右偏转;当兴奋达到A处,此处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B点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AB之间存在电位差,电流计向左偏转。即发生两次偏转,且方向相反。故选C。 22.如图为反射弧的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C是神经节,由此判断B是传入神经 B. 电刺激A,在E处可检测到电位变化 C. 电刺激E引起F收缩属于非条件反射 D. 兴奋的传导方向是A→B→D→E→F 【答案】C 【解析】 【详解】A、传入神经处有神经节,C是神经节,由此判断B是传入神经 ,A正确; B、兴奋在反射弧上是单向传递,电刺激A,在E处可检测到电位变化,B正确; C、电刺激E引起F收缩不属于非条件反射,因为没有完整的反射弧,C错误; D、兴奋的传导是沿反射弧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感受器的方向传导,即A→B→D→E→F,D正确。 故选C。 23.给予突触的前一神经元以适宜的电刺激,通过微电极分别测量突触前、后两神经元的膜电位,结果如下图。据此判断不合理的是 A. 静息状态下膜外电位为正电位 B. 突触后神经元可能出现了氯离子内流 C. 突触后神经元可能出现了钠离子内流 D. 突触后神经元不产生兴奋 【答案】C 【解析】 【详解】A、静息状态,膜外电位为正电位,A正确; B、与未受刺激相比,突触后神经元膜内电位负的更多,可能出现了氯离子内流,B正确; C、突触后神经元不可能出现了钠离子内流,C错误; D、突触后神经元不产生动作电位,说明没有兴奋,D正确 故选C。 24.下列关于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激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 B. 激素都可以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 C. 下丘脑、垂体都能分泌多种激素 D. 下丘脑既属于神经系统又属于内分泌系统 【答案】B 【解析】 【详解】A、激素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产生,对机体起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A正确; B、激素本质包括多肽或蛋白质、氨基酸衍生物、脂质等,所以不都可以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B错误; C、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等,垂体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等,C正确; D、下丘脑是体温、水盐、血糖的神经调节中枢,同时又可以作为内分泌系统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等激素,D正确。 故选B。 25.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激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B. 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通过体液只运送至靶细胞 C. 通过反馈调节可维持体内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D. 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的结构,也不起催化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A、激素的去向是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A正确; B、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通过体液至全身,但只作用于靶细胞,B错误; C、正常人体内,激素通过反馈调节可维持体内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C正确; D、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的结构,也不起催化作用,只起调节作用,D正确。 故选B。 26.人工催化鲤鱼产卵采用注射垂体提取物而不是直接注射性激素,理由是 A. 垂体提取物中含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使性腺发育和生殖细胞形成 B. 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只能口服不能注射 C. 过多的性激素会抑制鲤鱼下丘脑和垂体的相关功能,最终使性腺退化 D. 垂体提取物中含有生长素,可以使鲤鱼提前进入繁殖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A、垂体提取物中含有促性腺激素,能促使性腺发育和生殖细胞形成,A错误; B、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可以口服和注射,B错误; C、过多的性激素通过负反馈调节,会抑制鲤鱼下丘脑和垂体的相分泌相关激素,最终使性腺退化,C正确; D、垂体可以分泌生长激素,可以使鲤鱼提前进入繁殖期,D错误。 故选C。 27.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某些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B. 寒冷环境中,代谢增强、产热增加与多种激素分泌增加有关 C. 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 神经调节的作用范围较体液调节广泛 【答案】D 【解析】 【详解】A、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A正确; B、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B正确; C、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如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正确; D、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其的作用范围较体液调节窄但迅速,D错误。 故选D。 28.下列有关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特异性免疫是建立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的 B. 淋巴因子能在特异性免疫中直接消灭抗原 C. 吞噬细胞只能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D. 免疫活性物质是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A、特异性免疫是建立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的,A正确; B、淋巴因子能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但不能消灭抗原,B错误; C、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C错误; D、免疫活性物质是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包括淋巴因子、抗体、溶菌酶等,D错误。 故选A。 29.下列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有 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 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③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 ④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 ⑤皮肤的阻挡作用 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 ⑦抗体与细胞外毒素结合 A. ①②③⑤ B. ①④⑤⑥ C. ②③⑥⑦ D. ③④⑤⑦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胃液属于黏膜的分泌物,其对病菌的杀灭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③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 ④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⑤皮肤的阻挡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属于细胞免疫,第三道防线;⑦抗体与细胞外毒素结合属于体液免疫,第三道防线。所以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是①②③⑤。 故选A。 30.小明和小华均被流感病毒侵染并出现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小明之前注射过流感疫苗而小华没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小明和小华的内环境稳态均已遭到破坏 B. 小华和小明体内都只发生了体液免疫 C. 小明注射的疫苗属于抗体,在体内可以直接消灭抗原 D. 小华体内产生的抗体是B细胞受病毒刺激后直接释放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A、小明和小华均被流感病毒侵染并出现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说明小明和小华的内环境稳态均已遭到破坏,A正确; B、小华和小明体内发生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错误; C、小明注射的疫苗属于抗原,在体内需要经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才能被吞噬细胞清除,C错误; D、小华体内产生的抗体是B细胞受病毒刺激后增殖分化产生的浆细胞分泌产生的,D错误。 故选A。 31.如图为人体体液免疫的部分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吞噬细胞、T细胞、E细胞均具有识别抗原功能 B. M细胞被同种抗原再次刺激时可增殖分化形成E细胞 C. E细胞接触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可导致靶细胞裂解 D. 体液免疫不能对侵入人体的病毒发挥相应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A、图中E为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功能,A错误; B、M细胞为记忆B细胞,同种抗原再次刺激会发生二次免疫反应,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B正确; C、效应T细胞接触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可导致靶细胞裂解,C错误; D、侵入人体的病毒通过细胞免疫从细胞中释放出来,仍需要体液免疫对其进行清除,D错误。 故选B。 32.大鼠的皮肤、粘膜和内脏都分布着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可以感受外界的温度变化,从而产生相应的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外界温度为8℃时,下丘脑产生冷觉并促进机体产热 B. 外界温度为18℃时,下丘脑产生的兴奋抑制机体产热 C. 外界温度为28℃时,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大致相等 D. 外界温度为38℃时,脊髓产生的兴奋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 【答案】C 【解析】 【详解】A、外界温度为8℃时,大脑皮层产生冷觉并调控下丘脑促进机体产热,A错误; B、外界温度为18℃时,低于小鼠体温,下丘脑产生的兴奋促进机体产热,B错误; C、外界温度为28℃时,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大致相等,C正确; D. 外界温度为38℃时,高于小鼠体温,下丘脑产生的兴奋抑制甲状腺激素分泌,D错误。 故选C。 33.下图表示人体内化学物质传输信息的3种方式,神经递质和促性腺激素的传输方式分别是 A. ①② B. ②①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经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故为图②;下丘脑释放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的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不能作用于自身的细胞,故为图①。即神经递质和促性腺激素的传输方式分别②①。 故选B。 34.调节性T细胞是一类控制体内自身免疫反应的细胞,起着避免免疫反应过度而损伤机体的重要作用,若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会导致发生的疾病是 A. 系统性红斑狼疮 B. 过敏反应 C. 白化病 D. 艾滋病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若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会导致自身免疫反应过度而损伤自身,进而引发自身免疫病。 A、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 B、过敏反应不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 C、白化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C错误; D、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D错误。 故选A。 35.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含大量的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是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有关pM2.5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A. 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腔内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B. pM2.5诱发的过敏反应会引起机体功能紊乱 C. pM2.5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 D. pM2.5进入人体血液一定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A、人体的肺泡腔内属于与外界环境相通的环境,不属于人体的内环境,A正确; B、pM2.5颗粒进入人体后可以作为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会引起机体功能紊乱,B正确; C、pM2.5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不在大脑皮层,C正确; D、人体血浆中含有酸碱缓冲物质,pM2.5进入人体血液,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会与其发生反应,维持pH的稳态,不会导致血浆呈酸性,D错误。 故选D。 36.如图所示,把萌发的玉米种子水平放置,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茎会产生背地生长的现象,A侧的生长受到抑制 B. 玉米种子萌发初期,乙烯促进淀粉的水解从而促进种子的萌发 C. 玉米种子萌发过程中只受赤霉素和生长素的调节作用 D. 生长素从A侧运输到B侧,从C侧运输到D侧 【答案】D 【解析】 【详解】A、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低,生长素对A侧和B侧茎的生长起促进作用,茎会产生背地生长的现象,A错误; B、玉米种子萌发初期,赤霉素的含量增加,诱导淀粉酶的产生促进淀粉的水解,为种子的萌发提供所需的物质和能量,B错误; C、玉米种子萌发过程中受多种激素共同调节作用,C错误; D、受重力的作用,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从A侧运输到B侧,从C侧运输到D侧,D正确。 故选D。 37.下列关于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达尔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是感光部位 B. 詹森实验证明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 C. 拜尔实验证明由胚芽鞘尖端向下传递的是化学物质 D. 温特实验证明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答案】A 【解析】 【详解】A、达尔文实验证明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A正确; B、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B错误; C. 温特的实验证明由胚芽鞘尖端向下传递的是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C错误; D、证明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不是温特,而是其他科学家发现的,D错误。 故选A。 38.从如图所示的实验中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A. 生长素能促进胚轴切段生长 B. 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C. 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D.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轴切段形态学上端 【答案】A 【解析】 【详解】A、两组实验对照,自变量为有无生长素,实验结果表明生长素能促进胚轴切段生长,A正确; B、植物生不生长看有无生长素,弯不弯曲生长看植物生长素是否分布均匀,实验中有生长素的一组直立生长,一组无生长,说明单侧光照没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B错误; C、图示实验没有做将上胚轴切断倒置的对照实验,实验不能得出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的结论,C错误; D、图示上胚轴没有发生弯曲生长,因此单侧光对其无影响,此实验不能得出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轴切段形态学上端的结论,D错误。 故选A。 39.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符合实际的是 A. 用任意浓度的α-萘乙酸都可除去大豆田里的单子叶杂草 B. 用脱落酸处理大麦生产啤酒,可简化传统工艺、降低成本 C. 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可使芦苇增高 D. 番茄开花后喷洒一定浓度的乙烯利溶液,促进子房发育成无子果实 【答案】C 【解析】 【详解】A、大豆为双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对α-萘乙酸的敏感性大于单子叶植物,应当用高浓度的α-萘乙酸去除单子叶植物中的双子叶植物,A错误; B、赤霉素能打破种子休眠,促进小麦种子萌发,所以用赤霉素处理大麦生产啤酒,可简化传统工艺、降低成本,B错误; C、赤霉素可以促进茎的伸长,芦苇在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可使芦苇增高,C正确; D、生长素可以促进果实的发育,番茄开花后若未授粉,喷洒一定浓度生长素溶液,促进子房发育成无子果实,D错误。 故选C。 40.为探究黄瓜根、芽对NAA敏感性的差异,某研究小组以不同浓度的NAA处理萌发的黄瓜种子,8天后分别测定黄瓜幼苗根、芽的长度,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NAA浓度/ppm 10 1 0.1 0.01 0.001 0.0001 0 芽长/cm 0.64 4.74 7.27 6.86 6.74 6.22 5.75 根长/cm 0.63 2.37 5.72 6.60 6.68 6.12 5.97 A. 每组需要处理数量相同且生长状况相近的多粒黄瓜种子 B. 实验结果说明NAA对黄瓜的芽的作用不具有两重性 C. 实验结果说明NAA对黄瓜的根的作用不具有两重性 D. 促进黄瓜芽伸长的最适NAA浓度小于根 【答案】A 【解析】 【详解】A、每组需要处理数量相同且生长状况相近的多粒黄瓜种子,排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A正确。 B、与对组照相比,NAA在浓度范围为0.0001~0.1 ppm促进发芽,1~10 ppm抑制发芽,此实验结果说明NAA对黄瓜的芽的作用具有两重性,B错误; C、与对组照相比,NAA在浓度范围为0.0001~0.01 ppm促进发芽0.1~10 ppm抑制发芽,实验结果说明NAA对黄瓜的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错误; D. 促进黄瓜芽伸长的最适NAA浓度范围在0.1~1 ppm,促进黄瓜芽伸长的最适NAA浓度范围在0.001~0.1 ppm,所以促进黄瓜芽伸长的最适NAA浓度大于根,D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41.水蚤是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小型甲壳动物。某兴趣小组同学用等量的水蚤分别做了A、B两组实验(水蚤在不同的水温中均为12小时),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如图所示。请回答: (1)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是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 (2)部分水蚤能在20℃环境中正常生活,还有部分水蚤能在28℃环境中正常生活,这表明水蚤个体之间存在着各种变异类型,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_____________的。温度对水蚤起了作用,而这种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的。 (3)假设水蚤种群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a,A的基因频率为0.3,a的基因频率为0.7,那么基因型Aa的频率为___________;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A的频率逐渐上升,a的频率逐渐下降,则后代中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 【答案】 (1). 水温 (2). 水蚤的存活情况 (3). 不定向 (4). 选择定向 (5). 42% (6). 逐渐下降 【解析】 【详解】(1)据图分析,两组实验条件的不同是温度,结果是水蚤的生存状况不同,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是水温,因变量是水蚤的存活情况。 (2)生物的变异具有不定向性和随机性,水蚤在对温度的适应性方面的不同,体现了变异的不定性。温度对水蚤起了选择的作用,适应某种温度环境的个体能够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所以这种选择是定性的。 (3) 水蚤种群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a,A的基因频率为0.3,a的基因频率为0.7,基因型为Aa的频率为2×0.3×0.7=0.42。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A的频率逐渐上升,a的频率逐渐下降,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数量会增加,aa的个体数量会逐渐下降。 42.下图是人体内环境的示意图,请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下列标号所示结构或液体的名称:②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 (2)健康人体内构成胰腺组织不同细胞可分泌不同的物质,如消化酶、腺岛素和腺高血糖素,其中能进入血液的是___________。 (3)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产生的CO2进入细胞外液,并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___________系统被排出体外。若CO2的排出出现障碍,则会引起细胞外液的pH___________。 (4)人被蜜蜂蛰伤后,伤口周围立即形成肿包,是由于蜜蜂蛰针注入的毒液改变了伤口周围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使血浆蛋白渗出,导致伤口周围的___________(填序号)增多。请再举一个导致该液体增多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毛细淋巴管(壁) (2). 血浆 (3). 组织液 (4). 组织细胞(膜) (5).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6). 呼吸 (7). 降低 (8). ⑥ (9). 长期营养不良(或淋巴回流受阻或局部组织代谢旺盛等) 【解析】 【详解】(1)据图分析,②毛细淋巴管(壁),④血浆,⑥组织液,⑦组织细胞。 (2)胰腺组织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外分泌腺分泌胰液(含胰蛋白酶等),分泌的消化液通过导管直接进入消化道,内分泌腺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血液。健康人体内构成胰腺组织的不同细胞可分泌不同的物质,如消化酶、腺岛素和腺高血糖素,其中能进入血液的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3)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交换的媒介,涉及到的系统包括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产生的CO2进入细胞外液,并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呼吸系统被排出体外。若CO2的排出出现障碍,在内环境中不能被缓冲物质中和,则会引起细胞外液pH下降。 (4)人被蜜蜂蛰伤后,伤口周围立即形成肿包,是由于蜜蜂蛰针注入的毒液改变了伤口周围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使血浆蛋白渗出,血浆中的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吸收血浆中的水,组织液增加,导致伤口周围的⑥增多。导致该液体增多的例子(组织水肿)有很多,如长期营养不良、淋巴回流受阻、局部组织代谢旺盛等。 43.下丘脑在人体生理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图中甲、乙、丙、丁为人体内某种结构或细胞,A、B、C、D为激素,请据图回答问题: (1)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图中激素D分泌增多,引起D增多的神经传导途径为:_____→传入神经→_____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__________。 (2)己知甲细胞分泌的是蛋白质类激素,若给某动物饲喂含有甲分泌的激素,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物质A的量将__________(升高、不变、下降)。如果血液中物质A的含量过高,会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作用称为_________。 (3)人在抵御寒冷时的体温调节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调节,激素调节的特点有:_________、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4)当人体内的血糖浓度降低时,丁可以直接感知血糖浓度的变化,也可以接受下丘脑的控制,通过有关神经作用使丁分泌的激素C________(填激素名称)增多;同时激素D也增多。在调节血糖浓度变化的过程中,激素C和激素D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皮肤)冷觉感受器 (2). 下丘脑 (3). 肾上腺(髓质) (4). 不变 (5). 反馈调节 (6). 微量和高效 (7). 胰高血糖素 (8). 协同作用 【解析】 【详解】(1)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维持体温的恒定,体液调节涉及到的激素为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图中激素D(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引起D增多的神经传导途径为: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肾上腺。 (2)甲细胞为垂体,分泌的激素为促甲状激素,本质蛋白质类激素,通过饲喂会被蛋白酶消化分解,不起作用,所以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的量将不变。如果血液中物质A(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过高,通过负反馈作用,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这属于激素调节机制之一。 (3)激素调节的特点有三个: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4)人体血糖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血糖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当人体内的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可以直接感知血糖浓度的变化,也可以接受下丘脑的控制,通过有关神经作用使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多;同时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多。在调节血糖浓度变化的过程中,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的作用都是升高血糖,所以这两种激素之间的关系是协同作用。 44.请回答以下有关免疫调节的问题: (1)黄热病是由黄热病病毒引起的经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高热、头痛、黄疸、蛋白尿和出血等。目前接种疫苗已成为对抗黄热病毒的主要手段之一:疫苗作为________能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若机体再次被黄热病毒感染,体内快速产生抗体的途径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用文字和→表示)。 (2)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目标是___________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艾滋病患者后期,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大大提高,而我们正常人体内每天都有可能产生癌细胞却没有患病,因为免疫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 (3)正常人体中,当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时,会引起肌肉收缩。但是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自身的浆细胞产生的___________与肌细胞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结合,导致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机会减少,从而使肌肉收缩能力减弱或不收缩,这种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抗原 (2). 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 记忆细胞→浆细胞→抗体 (4). T(淋巴) (5). 监控和清除 (6). 抗体 (7). 自身免疫病 【解析】 【详解】(1)疫苗作为抗原,能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当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B细胞可进行二次免疫,体内快速产生抗体的途径主要是记忆B细胞→浆细胞→抗体。 (2)HIV病毒的宿主细胞是T细胞,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目标是T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机体对外的免疫功能是防卫功能,对内的免疫的功能是监控和清除功能,随时监视和清除掉衰老、损伤或异常的细胞。艾滋病患者后期,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大大提高,而我们正常人体内每天都有可能产生癌细胞却没有患病,因为免疫系统具有监控和清除功能。 (3)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但具有独特的功能产生抗体。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自身的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肌细胞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结合,导致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机会减少,从而使肌肉收缩能力减弱或不收缩,这种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称为自身免疫病。 45.图甲为科学家研究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图乙为种子萌发过程中几种激素的变化曲线,图丙为某幼苗横放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状态。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表明,在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称为________,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为___________。 (2)图甲体现了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___________(相同、不同),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的生长效应是___________(促进、抑制),对根的生长效应是___________(促进、抑制)。 (3)从图乙曲线分析,___________对种子的萌发起抑制作用。各种激素含量的变化说明了植物的生命活动不只受一种激素的调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下图中画出图丙幼苗横放后2处生长素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A点为2处的起始浓度,虚线代表生长素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生长的浓度)。 ___________ 【答案】 (1). 极性运输 (2). 主动运输 (3). 不同 (4). 促进 (5). 抑制 (6). 脱落酸 (7). 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8). 【解析】 【详解】(1)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有横向运输、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其中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称为极性运输,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2)图甲体现了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相同的生长素浓度对不同的器官作用不同,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的生长效应是促进,对根的生长效应是抑制。 (3)从图乙曲线分析,随着萌发时间的延长,脱落酸的含量在下降,脱落酸对种子的萌发起抑制作用。各种激素含量的变化说明了植物的生命活动不只受一种激素的调节,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4)由于重力的作用,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根的2处的生长素的浓度高于1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