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惠来一中2020届高三第五次阶段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们习惯称农历过年的那个月为“正月”,这是为什么?一种说法认为“正岁之首月”,表示农历新年第一个月的意思。另一种说法认为“正”的本意蕴含着“正统”的意思。在古代,每年以哪一个月当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不同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作“正月”。在帝王看来,既然他们占据了天下,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还有一种说法是因秦始皇姓嬴名政,他嫌“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一直沿用至今。 《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孟春之月,招摇(即北斗星柄)指寅”。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这是说一年的第一个月开始的时候斗柄指在寅位上,此月即为建寅之月,即正月。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诗经·小雅》有《正月》的诗篇:“正月繁霜,我心忧伤。”史传夏商周至秦汉各朝,正月的月份次序,各有一定的更改。战国秦汉年间对此尚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司马迁《史记·历书》还有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 然而,诚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言“这并不可信”。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建亥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汉沿秦制,汉武帝时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以后约两千年间,除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由此可见,历史上大多王朝似乎没想到将正月和改朔“正统”绑在一起。而自汉以降,历史上那么多朝代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这恐怕也就是正月通常被人们视为岁首的原因。 清黄生《字诂·正》中认为:“世传秦始皇讳政,故民间呼正月之正作征音,此说非也……古者因斗柄所指之方,以其月为岁首,盖准此以为标的,故曰正,犹言斗柄所指之月耳。”由于斗建为确定月份的标准,故斗建也称为正。唐王冰注“正,斗建也”,即为此意。另外,黄生也认为,正月之正本来就有平声的读法,并非由于避秦始皇的讳而改读平声。正月写作“征月”,可知正月之正早在秦始皇之前就读平声。 - 28 - 如何准确解读“正月”呢?“正”在这里是“以此为正”的准则、标志。如此,“正月”即为一年刚开始时,年内所确立的标志性月份的意思。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人们就要借“时新”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新的气象塑造人生,由此而形成一系列新年前夕和正月风俗。正月实施除旧立新的方式,见证于文献的是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摘编自陈勤建《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商朝、周朝、秦朝分别把 11 月、12 月、10 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恢复夏朝的月份排列法。 B. 正月通常被人们称为岁首,这是因为从汉朝以后的约两千年的时间里,采用的都是太初历,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 C. 如今我们习惯称农历一月为“正月”,但在我国的古代时期,这并不是固定的,历史上有好几个朝代,正月不是一月。 D. 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吕氏春秋·季冬纪》,“除夕”就是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列出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三种原因:“岁之首月”,朝代更换后的第一个月,为避秦始皇的讳。 B. 第二段引用“三正论”和《诗经》《史记》的记载,是为了论证夏历、殷历和周历所定的正月的时间各不一样。 C. 第四段多次引用黄生的观点,呼应第一段,有的放矢,否定了“正月之正”是因为避秦始皇的讳这一说法。 D. 文章提出议论的话题后,分析了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真正原因,进而准确解读了“正月”的文化内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确定季节,如正月指寅,为建寅之月,二月指卯,为建卯之月。 B. “正月”之“正”为“准则、标志”之意,古时人们就会在这个标志性月份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来塑造人生。 C. “农历”又称“夏历”,是因为它产生于夏朝,且自汉武帝重新使用夏历后,除个别朝代外大多沿用夏正。 - 28 - D. “斗建为确定月份的标准,故斗建也称为正。”正月之正本来就有平声的读法,作者据此推出“正月之正”并非由于避秦始皇的讳而改读平声的。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 A项,“商朝、周朝、秦朝分别把 11 月、12 月、10 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不正确。由原文“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可知,商朝是 12 月,周朝是 11月。 B 项,扩大范围。原文为“汉武帝时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以后约两千年间,除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 D 项,“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吕氏春秋•季冬纪》”,不正确。《吕氏春秋•季冬纪》只是记载了有关“除夕”的活动,但并没有说这本书是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 故选 C 。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设题的误区如下: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 B 项,“是为了论证夏历、殷历和周历所定的正月的时间各不一样”不正确。引用《诗经》的记载是为了论证“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 故选 B 。 【3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 D 项,不是作者据此推出的观点,而是黄生推出的观点。 故选 D 。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期生猪供应出现紧张,猪肉价格明显上涨。新措施密集出台,交通运输部提出,2019年9月2日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说,对整车合法运输仔猪及冷鲜猪肉的车辆,恢复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财政部宣布,中央财政决定进一步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补助经费发放方式完善种猪场、规模猪场临时贷款贴息政策;自然资源部明确取消生猪养殖附属设施用地15亩上限规定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生猪养殖可用一般耕地…… 压实百姓“菜篮子”,地方政府责无旁贷。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杨秀彬说,关键要突出发展生猪生产保证市场供应、突出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生产保供、突出“用地、资金、人才”三大要素保障、突出推动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突出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正常秩序。 全国生猪生产大省和调出大省江西已全面启动生猪复产増养行动计划,通过加强政策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加大引种扩繁力度,新建、改扩建—批标准化生猪规模养殖场,増加生猪存栏规模。 当前尤其要防止不法分子扰乱市场秩序。有关业内人士说,国家已作由专门部署,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居奇、串通涨价等不法行为。 摘编自《生猪生产恢复向好肉类供应有保障》) 材料二: 2019年9月7日全国部分地区土杂猪生猪价格行情涨跌表 - 28 - 材料三: 2019年盛夏,猪肉市场颇受关注。自2月底生猪价格开始回升,此后逐月上行,6月下旬以来快速上 涨,至今维持高位4那么,目前猪肉产销情况如何?能否保障供给? 目前供给偏紧,但整体链条保持平稳。生猪供给很难马上增加,因为养殖本身需要半年周期。生猪 养殖正在上量,但还要维持一段紧平衡。 有关人士分析,这抡生猪行情的老问题,就是猪周期,两年涨、两年跌,或者三年一小周期、五年一 大周期,这一轮自2017年,历经15个月,现在回暖了。但为何这轮生猪价格似乎比往年涨得更猛?是因为几大因素碰头,猪周期、非洲猪瘟和政策性调控等聚在一起,老问题叠加新问题。这一轮猪周期好多散户退养了,猪源减少;去年发生非洲猪瘟,猪源又减少;活下来的因为还没有疫苗,担心非洲猪瘟,也限制规模,猪源更少;政策性调控影响也恰好显现,这两年,许多个体养殖户包括有一定规模的养殖户,因为环 保整治“一刀切"地退出。 记者了解到,目前,不敢再养猪的,大多是小规模养殖户。许多养殖户担心非洲猪瘟,不敢大规模投养. - 28 - 疫椅来的时候他们纷纷抛售,疫情过去之后,产能降低、猪价上涨,但不太敢补栏了。可以看出,小户、散户普通信心不足,大多“不敢养。相关部门需要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建立健全生猪养殖、疫病防控和流通三大体系,为养殖户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这也是破解养殖户“不敢养'的关键。 (摘编自《猪肉价格大幅上涨 “猪”到底养还是不养》) 【注】猪周期:指“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一种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的经经济现象。 4. 下列不属于“猪周期”现象的一项是 A. 几年之内,猪肉价格涨涨跌跌,或两年涨,或两年跌,这是一个老问题。 B. 今年2月底以来,生猪价格开始回升,6月下句以来,快速上涨,至今居高不下。 C. 非洲猪瘟疫情、环保“一刀切”举措导致猪源进一步减少,生猪供应紧张。 D. 以9月7日为例,华中地区三省生猪价格最低25. 56元,较前一日小幅上涨。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国家密集出台的新举措之一,“绿色通道”政策对加快猪肉市场流通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B. 在四川省系列举措中,“用地、资金、人才”是重要的保障措施,这体现了地方政府面对市场困境,能够迎难而上、积极作为。 C. 根据材料二表中所列时段地区相关内容,大部分地区的猪肉价格较上周有明显的上涨,这与各省的生猪养殖、流通情况密切相关。 D. 目前生猪供应处于紧平衡状态,等过了半年的养殖周期之后,市场行情就会恢复正常,因此只遵循正常的养殖周期和市场规律即可。 6. 假如你是某集生猪养殖、猪肉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牧业集团的负责人,在当前生猪养殖不景气、猪肉价格上涨的背景之下,你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答案】4. C 5. D 6. 坚决避免囤积居奇、串通涨价等不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利用国家优惠政策,适当扩大生猪存栏规模,抓好疫情防控。配合相关部门帮扶小规模养殖户,发展规模化养殖。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新闻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各段材料的主要内容,辨析其中的异同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 - 28 - C项,曲解文意,“非洲猪瘟疫情、环保‘一刀切’”错误,依据“但为何这轮生猪价格似乎比往年涨得更猛?是因为几大因素碰头,猪周期、非洲猪瘟和政策性调控等聚在一起,老问题叠加新问题”可知,非洲猪瘟和、“环保一刀切”的政策性调控不属于“猪周期”。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新闻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逐个分析选项,分别找出选项中的关键词,然后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原文中确定有效的答题区间,注意有时答题区间并非一个,考生要全面、准确地比较选项和原文,看二者的意思是否一致。 D项,“只遵循正常的养殖周期和市场规律即可”错误,根据“相关部门需要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建立健全生猪养殖、疫病防控和流通三大体系,为养殖户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这也是破解养殖户“不敢养'的关键”可知,只遵循正常的养殖周期和市场规律是不行的,国家还要加强调控。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整体理解答题;最后不要忽略了材料的出处,有时材料出处的标题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材料的主要内容,甚至标题就是材料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第三自然段说“加大引种扩繁力度,新建、改扩建-批标准化生猪规模养殖场,增加生猪存栏规模”据此可整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适当扩大生猪存栏规模,抓好疫情防控”。 材料一最后一段写“严厉打击囤积居奇、串通涨价等不法行为”,据此总结“坚决避免囤积居奇、串通涨价等不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材料三第四自然段有关于如何做的提示:“相关部门需要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建立健全生猪养殖、疫病防控和流通三大体系”据此可整理“负责人可以配合相关部门帮扶小规模养殖户,发展规模化养殖” 【点睛】非连续性新闻材料阅读的可参考以下技巧: 1.关注材料的标题出处。2.概括材料中心,理清材料关系。3.客观题要了解设误方式,包括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夸大缩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换概念、因果混乱。4.主观题要遵循审题干、定范围、选要点、巧归纳的步骤。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踏莎行 - 28 - 寇俊杰 春风萧瑟,乍暖还寒,阴雨蒙蒙,芳草萋萋。开封通往陕州的官道更加泥泞,两辆驴车在湿滑的道路上艰难前行。 突然,前面的驴车陷进泥坑,车夫挥鞭抽打毛驴,可任凭怎样使劲儿,木轮车像是被泥水吸住一样,就是出不来。寇准挑起轿帘说,寇安,别打了,还是我下来推吧!寇安没法,只好也下来和寇准及两个随从一起推车。无奈车重人少,力量不够。寇准说,不行就先把车上的书卸下。寇安说,大人,那是你的心头肉啊!怎么舍得弄脏?大家正一筹莫展,路过的几个村民走过来,有人施礼问,是宰相寇准寇大人吗?正是,但我现在已不是宰相了。我们听说大人没有因为澶渊之盟受到封赏,反而被贬陕州,故有此一问。他对其他村民说,我们帮帮寇大人吧!大家一起用力,终于把寇准的驴车推出了泥坑。寇准再三相谢。村民说,寇大人澶渊之功,让中原百姓免受战乱之苦,我们老百姓还不知怎样感谢寇大人呢。 寇准重新上车,已是满身泥水。车内的宋夫人用毛巾给寇准擦着脸上的汗水和雨水,心疼地说,原来在京师哪有这样的路?看你现在头发都开始白了,还要出来受这样的罪,你要是能把自己的性子收敛一些,何来被贬呢? 寇准说,社稷为重,君为轻。只要对得起天下百姓就行了。 宋夫人说,可你分不清君子和小人,把小人得罪了,他们就会为私怨而报复。我听女婿王曙说,这次就是王钦若在皇上面前说你是拿皇上的性命做赌注,澶渊一仗胜是侥幸,如若败了,他的命就没了,皇上这才把你贬出京师的。 寇准微微一笑说,王曙是怎么知道的? 他和皇上的内侍周怀政关系很好,是周怀政亲耳听到王钦若对皇上说的,还说你居功自傲,到处宣扬说没有你寇准,就没有大宋的江山——他这是诬告啊! 再泥泞的路,太阳一出来就晒干了,寇准说,你看刚才村民为我推车,多好啊!若是奸臣,他们会这样做吗?不过你也别锋芒太露,出头的椽子先烂,想当年,你和太宗意见不合,太宗说不过你,生气地要拂袖而去,你竟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拽住他的衣服不让走,直到把他说服才罢休!俗话说,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你这是往死路上走哇!得亏太宗英明,不但没杀你,还把你比作魏征! 寇准只是得意地嘿嘿笑着,并不说话。 - 28 - 宋夫人又说,不过,终归是伴君如伴虎。你这是第三次被贬了吧?皇上是个好皇帝,就怨你太耿直,连皇上的面子也不给。特别是上次被贬,有人揭发你酒后说了太宗的坏话,太宗不信,找你问一下。按说太宗也没当真,你随便找个理由太宗就能原谅。可你就是不辩解,不知道趁坡下驴,太宗给你梯子你也不要。人家是皇帝,你“将”人家的军,结果被贬到了邓州。你这不是自己找麻烦吗? 寇准说,我酒后可能真说了太宗的坏话,但那是太宗有不对的地方。大丈夫做事要敢作敢当!我不后悔! 唉!宋夫人叹了一口气,今上能当皇帝,还有澶渊之盟,你都是立了大功的,可皇上就怕你功高震主,你本该急流勇退,但你非但没有,还不知收敛锋芒,皇上这才免了你的宰相,把你贬往陕州。不过这样也好,朝中是非太多,你当个地方官,陕州离我们老家又近,我们还能过个安心日子呢。再不必像以前一样——我们赶紧往前走啊! 踏莎行。寇准的脑海里忽然闪出这样一个词牌名。他叫寇安停车,从箱子里拿出笔墨纸砚,然后铺纸磨墨。他略一沉思,笔走龙蛇,写下一首《踏莎行》:“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宋夫人本想寇准写的是反思过去,从此要淡出朝廷视野,远离政治旋涡,没想到写的却是难离难别、情深意切的“情诗”。她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知道,想让寇准抛弃自己的信念真是太难了。如果皇帝用他,再危险他还是要回去的,可他又不会曲意逢迎,个性又那么张扬,虽然皇帝信任,但他由着自己性子来的做法,就是有一副好牌,也会叫他打得稀里哗啦甚至是性命不保! 宋夫人含着泪看着寇准,寇准拉住夫人的手,坚定地点了点头。夫人知道,今后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条更加艰险的道路! 编者注:《踏莎行(春色将阑)》实际写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当时寇准被太宗贬为青州知府,赴职之际,写下了这首词。《宋史·列传四十》中记载“(寇)准与知院张逊数争事上前,且互斥其短。帝(太宗)怒,谪逊,准亦罢知青州……准既行,帝念之,常不乐”。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为后面情节发展作铺垫。寇安的话“大人,那是你的心头肉啊!”侧面表现出寇准喜爱读书。 B. 小说虚构了村民帮助寇准推驴车的情节,表达了百姓对寇准的感恩;百姓的行为也使得寇准更坚定自己的政治信念。 C. 冠准写成的《踏莎行》被夫人称为“情诗”,夫人流泪,被丈夫诗中那难以割舍、相爱终老的爱妻之情深深打动了。 - 28 - D. 小说中寇准因澶渊之盟被贬至离老家很近的陕州做地方官,可是他并未因此心生退意,仍寄意朝廷,哪怕前路艰险。 8. “宋夫人”这一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9. 历史小说是小说的一种,它依据历史事实,进行想象、改编,具有“真实”与“虚构”相统一的特征,其重要意义在于可以为后人提供某种借鉴,为现实生活服务。请结合本篇小说内容具体分析这一特征。 【答案】7. C 8. ①从情节发展看,借宋夫人的话,使故事情节得以展开,使读者了解了寇准被贬陕州的前因后果。②从人物塑造来看,侧面表现寇准忠诚、耿直、豁达、坚定的性格特点。③从主题表现来看,宋夫人对丈夫的责备、抱怨,对比突出了寇准的人格操守。 9. ①真实:澶渊之盟立功、三次被贬等重要事件,寇准忠君爱国的人物形象均有据可考,是真实的。②虚构:夫妻对话、雨中赶路、赴陕州时写《踏莎行》等情节或细节是虚构的。③现实意义:小说通过写寇准被贬途中的经历、对话、言行,表现人物在被猜疑、被诬陷、被贬的困境中,依然坚守正道,忠君爱国,使人心生敬意,对现代人具有启迪意义。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C项,“夫人流泪,被丈夫诗中那难以割舍、相爱终老爱妻之情深深打动了”错误,由“她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知道,想让寇准抛弃自己的信念真是太难了。如果皇帝用他,再危险他还是要回去的,可他又不会曲意逢迎,个性又那么张扬,虽然皇帝信任,但他由着自己性子来的做法,就是有一副好牌,也会叫他打得稀里哗啦甚至是性命不保!”可知,夫人双眼含泪是对丈夫未来的担忧。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能力。从“自身作用”考虑,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衬托主要人物是次要人物的主要作用;从“情节作用”考虑,考虑是否起线索作用,是否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从“主题作用”考虑主题,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了主题。 - 28 - “车内的宋夫人用毛巾给寇准擦着脸上的汗水和雨水,心疼地说,原来在京师哪有这样的路?看你现在头发都开始白了,还要出来受这样的罪,你要是能把自己的性子收敛一些,何来被贬呢?”点出寇准被贬的事实。 “宋夫人说,可你分不清君子和小人,把小人得罪.…….漳渊一仗胜是侥幸,如若败了,他的命就没了,皇上这才把你贬出京师的。”点明被贬原因。 “宋夫人又说,不过,终归是伴君如伴虎。你这是第三次被贬了吧?……结果被贬到了邓州。你这不是自己找麻烦吗?”和“唉!宋夫人叹了一口气,今上能当皇帝,还有潼渊之盟,你都是立了大功的,可皇上就怕你功高震主,你本该急流勇退……再不必像以前一样——我们赶紧往前走啊!”不仅点明被贬的原因,还能说明寇准忠诚、耿直的为人。 由“宋夫人本想寇准写的是反思过去,从此要淡出朝廷视野……如果皇帝用他,再危险他还是要回去的,可他又不会曲意逢迎,个性又那么张扬,虽然皇帝信任,但他由着自己性子来的做法,就是有一副好牌,也会叫他打得稀里哗啦甚至是性命不保!”和“宋夫人含着泪看着寇准,寇准拉住夫人的手,坚定地点了点头。夫人知道,今后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条更加艰险的道路!”可知,宋夫人真心为丈夫担忧,也写出了寇大人豁达、坚定的性格。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体的把握能力。做这类题一定要对相关文体的常识性知识有所积累,然后要全面细致地纵观全文分析。历史小说兼具历史性与小说性,历史性主要指真实性,及小说主要的人物和情节要于史有据;小说性即虚构性,作品要在历史的基础上适度地创作,把历史同现实进行关照。此外,分析其重要意义时要符合时代,突出主题。 从历史真实性这一角度分析,文章所写的主要人物“寇准”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且其忠君爱国的形象也符合历史对于寇准的评价;文章提到的“澶渊之盟立功”“三次被贬”等都于史有据。 从小说的虚构性这一角度分析,寇准被贬路上陷入泥潭,村民对寇准的感谢,村民合力将寇准的车推出,寇准与夫人的对话、神态等细节是作者虚构的,主要是想凸显寇准耿直、豁达、坚定的忠君爱国、深得百姓敬重的形象。而寇准的精神也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因此小说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点睛】小说从大的范畴上讲属于记叙文,只是比一般的记叙文复杂一点,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组织阅读。 - 28 - 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具体的分析,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 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人物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 3.鉴赏人物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主人翁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的作用。 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人物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缌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 28 - B. 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C. 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D. 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骖,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B. 缧绁,捆绑犯人的绳索。借指监狱,可引申为捆绑,在文中意为“囚禁”。 C. 大夫,古代官职名。在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 D. 桓公,指齐桓公,他与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怀王并称为“春秋五霸”。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晏子辅佐了齐国的几代国君,节约俭朴,食不兼味,妻妾不穿丝绸衣服。在朝廷上,他也能危言危行,名声显扬于各国诸侯。 B. 越石父是个贤才,曾经被囚禁,晏子解开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拉回家,他却请求与晏子绝交,因为他认为晏子不了解自己。 C. 晏子车夫的妻子要求离婚,原因是晏子身居宰相之位却有甘居人下的态度,而自己的丈夫不过是个车夫,却神气十足,洋洋得意。 D. 司马迁认为晏子敢于直言进谏,敢于冒犯国君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进就想到竭尽忠心,退就想到弥补过失”的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 (2)“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答案】10. B 11. D 12. B 13. (1)(晏子)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乘车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拉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 (2)“要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这大概就是说的管仲吧?(或“这说的不就是管仲吗?”)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 28 - “君语”作“及之”的主语,“君语及之”主谓宾结构完整,翻译为“国君说话涉及到他”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语及之/即危言”和“语不及之/即危行”结构相似,语意相对,故应在“即危行”之后断开,排除A。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项,“桓公,指齐桓公,他与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怀王并称为‘春秋五霸’”错误。“楚怀王”应为“楚庄王”。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理解文意,把握结构思路,了解写作特色。本题涉及的多为理解词句含义或者思想内容、写作用意,结合文本细心揣摩即可。 B项,“因为他认为晏子不了解自己”错误。由“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可知,他请求与晏子绝交的原因是“晏子对自己不能以礼相待”。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语句的能力。答此类题,一定要事先还原语境,切忌直接读句子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1)遭,遇;涂,通“途”,道路;弗谢,省略句,补充为“(晏子)弗谢(之)”;谢,告辞;闺,室内。 (2)“美,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美德;匡,纠正;恶,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过错;上下,君臣百姓;岂管仲之谓乎,宾语前置,正确语序为“岂谓之管仲乎?”。 【点睛】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留、补、删、换、调。 1 - 28 - 、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 注:直译即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参考译文: - 28 - 晏平仲,名婴,是齐国莱地夷维人。他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由于节约俭仆又努力工作,在齐国受到人们的尊重。他做了齐国宰相,食不兼味,妻妾不穿丝绸衣服。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扬于各国诸候。越石父是个贤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乘车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拉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当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经受到感动而醒悟,把我赎买出来,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还不如在囚禁之中”于是晏子就请他进屋待为贵宾。晏子做齐国宰相时,一次坐车外出,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他丈夫替宰相驾车,头上遮着大伞,挥动着鞭子赶着四匹马,神气十足,洋洋得意。不久回到家里,妻子就要求离婚,车夫问她离婚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过六尺,却做了齐的宰相,名声在各国显扬,我看他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种甘居人下的态度。现在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做人家的车夫,看你的神态,却自以为挺满足,因此我要求和你离婚。”从此以后,车夫就谦虚恭谨起来。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车夫也如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太史公说:我读了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和《晏子春秋》,这些书上说的太详细了!读了他们的著作,还想让人们了解他们的事迹,所以就编写了他们的合传。至于他们的著作,社会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论述,只记载他们的佚事。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古语说:“要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这大概就是说的管仲吧?当初晏子枕伏在庄公尸体上痛哭,完成了礼节然后离去,难道是人们所说的“遇到正义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的表现吗?至于晏子直言进谏,敢于冒犯国君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进就想到竭尽忠心,退就想到弥补过失”的人啊!假使晏子还活着,我即使替他挥动着鞭子赶车,也是我非常高兴和十分向往的啊!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伤春 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①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②。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③,疲兵敢犯犬羊锋。 【注】①甘泉:秦汉行宫,在今陕西淳化县甘泉山上,此处代指宋皇宫。②飞龙:旧时以龙比天子,此处指宋高宗。③向延阁:长沙太守向子湮。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诗人借助匈奴入侵时,烽火可以直达甘泉宫的典故,直叙国事的危急。 B. 由初怪到岂知,既写出了诗人感情的变化,也展现了朝廷节节败退的局面。 C. 诗人白发如霜,漂泊异地,因国家动荡,虽睹烟花燃放之美景,也尽是满怀伤感。 D. 在庙堂无策的局面下向子湮率军抗金,给人带来了一点欣慰,让人看到了希望。 15. 后人评价本诗“此诗真有杜意,其已经在气味上逼近杜甫之诗”,请结合作品从情感与表达两方面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从情感上:本诗表达了对南宋朝廷不予抵抗、一味退却行为的极大不满,对爱国人士纷起抗敌的爱国壮举的热情讴歌,体现了与杜甫诗歌相仿的忧患意识与家国情怀。②从表达上:诗歌以感叹起笔,以失望、感慨继之,以希望收束,低沉回环,跌宕起伏,与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相似。 【解析】 【14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C项,“虽睹烟花燃放之美景”表述错误,结合语境,颈联的意思是:我这孤臣忧虑国事愁白了头发,又适逢春天繁花吐艳,更叫人触景伤情。这里的“烟花”是指“春天艳丽的景物”,而不是“烟花燃放之美景”。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及表达技巧的考查。把握诗歌的情感首先要把握诗歌的意象,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分析诗歌的表达,要结合诗歌的表现手法、修辞、及谋篇布局的特点等。 首联,上句“庙堂无策可平戎”是说朝廷对于金兵的侵略不能也不敢抵抗,下句“坐使甘泉照夕烽”是以汉代匈奴入侵、晚间烽火一直照到甘泉宫,来表示由于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抵抗,使得金兵长驱直入、从边境到达内地。这两句感叹朝廷无策抗金,直将矛头指向皇帝。 颔联,承上直写南宋小朝廷狼狈逃奔的可悲行径,把“坐使甘泉照夕烽”具体化。对这种敌人步步进逼、朝廷节节败退的局面,诗人忧心如焚,春回大地,万象更新,而国势却如此危急,就更增加了诗人的伤感,流露了诗人对高宗的失望之情。 颈联,借用李白和杜甫的名句,直接抒发感慨,扣着题目写“伤春”。由“每岁烟花一万重”的春,引起“孤臣霜发三千丈”的伤。作者用“孤臣”自指,一是表示流落无依,二是表示失去了皇帝,表现了诗人伤时忧国的感情。杜甫有诗说:“天下兵虽满,春光日至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陈与义在别的诗中也说:“天翻地覆伤春色。”都是由春光烂漫与家国残破的对比之中,产生了莫大的忧伤。这也可以看出陈与义学习杜甫与江西诗派的不同之处。杜甫伤春,一方面说“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一方面说“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尽管为外族的入侵深深地忧虑,但还是相信国家终究是会恢复的。陈与义在这首《伤春》诗中,也从“万方多难”的现状中看到了希望。 - 28 - 尾联,诗人对向子諲是歌颂的,向子諲以疲惫、力弱的部队,敢于冒犯野兽一般的金国侵略军的锋锐之气,是具有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的。诗人在这里显然是以在长沙的向子諲与在“庙堂”的当权派作对比,向子諲“疲兵敢犯犬羊锋”,而“庙堂”都是“无策可平戎”。所以对向子諲的歌颂,就包含了对“庙堂”当权派的批判。“疲兵敢犯犬羊锋”,不仅笔调苍凉悲壮,而且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向子諲卫国精神的无限崇敬之情。“敢犯”二字,气势凌云。诗人用“稍喜”二字就表明了他的讥讽的意图。“稍喜”并不是说向子諲的抗金值不得大喜,而是说在“庙堂无策可平戎”的局面下,还有向子諲的“疲兵敢犯犬羊锋”,使人看到了—线希望,在忧伤之中带来了一点欣慰。 “此诗真有杜忠”这是极有见地的。尽管诗人的爱国感情没有杜甫那样的深厚和强烈,但是在这首七律中显露出来的爱国情思,沉雄浑成的艺术风格,已经不是在形貌上与杜甫相似,而是在气味上逼近杜甫。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次北固山下》中,与刘禹锡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的物是人非的情景。《虞美人》中,也有写出了这样物是人非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从《琵琶行》中选句,应是“________________”。 (4)《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当时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海日生残夜 (2). 江春入旧年 (3). 雕栏玉砌应犹在 (4). 只是朱颜改 (5). 此时无声胜有声 (6). 驾一叶之扁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 - 28 - 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1)“与刘禹锡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是提示,同时注意“生”的书写,不能写成“升”;“物是人非之感”是提示,同时注意“砌”的书写;(3)“‘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是提示,同时注意“扁”的书写。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总想鲁迅在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只不过我们把他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的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从他的故居直至老街,我感受到的是 的鲁镇,它闲适、恬静、慵懒、舒缓,这种环境是能让人的想象 飞翔。( ):他赊账喝酒,他偷了书被人打断了腿时为自己的辩解,都体现了鲁迅在其身上 的浪漫主义的热情,而在《故事新编》中,鲁迅的浪漫主义情怀可以说体现得淋漓尽致。《奔月》里吃腻了乌鸦炸酱面的嫦娥,《出关》里骑着青牛的老子,还有《铸剑》里在滚烫的大金鼎里那颗如泣如诉的报仇的人头,不都在向我们 着:这是些有光彩、有魅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浪漫主义人物嘛!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栩栩如生 急遽 倾注 昭示 B. 惟妙惟肖 急剧 灌注 展示 C. 栩栩如生 急剧 倾注 展示 D. 惟妙惟肖 急遽 灌注 昭示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孔乙己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来的辛酸的浪漫,但他又是现实的 B. 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的辛酸的浪漫 C. 孔乙己既是现实的,又有着被苦难压榨出来辛酸的浪漫 D. 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那浪漫里有被苦难压榨出的辛酸 - 28 -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只不过我们把它确立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 B. 只不过我们把它确立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更多地注意了他作品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C. 只不过我们把它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D. 只不过我们把它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更多地注意了他作品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 【答案】17. A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能力。可以是词语,包括关联词,也可能是成语熟语或者四字短语。主语语境、语体风格、情感色彩、语法功能等等。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得一样。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前者强调神似,后者强调形似。根据语境应用“栩栩如生”。 急遽:急速。 急剧:迅速而剧烈。 此语境不需强调“剧烈”,故选用“急遽”。 倾注:感情、力量等集中到一个目标上。 灌注:多指液体的浇进、注入,也比喻心血、感情、勇气、生命力等较抽象事物的融入。“倾注”要比“灌注”的情感速度来的缓慢一些。此语境用“倾注”更为适合。 昭示:明白地表示或宣布。 展示:清楚地摆出来,明显的表现出来。 “昭示”强调明显、明白地表示;“展示”强调拿出来给人看。根据语境应选“昭示”。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能力,属于补写句子,具体而言也可以归为衔接题。作答本类题型应回到原文中去,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 28 - 根据连贯的原则,括号处要引出下文的话题,结合后文“他赊账喝酒,他偷了书被人打断了腿时为自己的辩解……的浪漫主义的热情”可知,括号处应先是“现实”,最后是“浪漫”,排除AD;“浪漫”与“心酸”应为转折关系,C 项是并列关系,排除C。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只不过我们把他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中“确立……高度”搭配不当,排除AB; “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的精神”语序不当,应改为“更多地注意了他作品的现实和批判精神”,排除C。 故选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香港近期暴力行为不断升级,激进暴力分子不断蓄意制造暴力事件,令所有关爱香港的人痛心不已。任何文明和法治社会都不会容忍暴力横行。我们看到,整个事件蔓延过程中,作为__________,香港警方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针对香港社会的和平游行集会,特区警方一直依法批准并提供必要的协助。然而,__________,每每突破法治底线,使用有毒有害液体、粉末袭击警察,甚至咬断警察手指,其行径之残忍令人发指。香港警队坚守岗位、恪尽职守,令人敬佩。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香港的繁荣稳定,__________,更事关国家的主权、安全,事关“一国两制”的前途命运。中央政府坚定地支持香港警方、有关部门和司法机构依法惩治暴力违法行为,追究暴力犯罪者的刑事责任。 【答案】 (1). (1)社会秩序的守护者 (2). (2)激进暴力分子以和平游行作掩护 (3). (3)不但事关700多万香港市民的福祉 【解析】 - 28 -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第一处,结合“香港警方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特区警方”“香港警队”等分析可知,主要讲警察的职责,可以填入“社会秩序的守护者”。第二处,结合“针对香港社会的和平游行集会”“每每突破法治底线,使用有毒有害液体、粉末袭击警察,甚至咬断警察手指,其行径之残忍令人发指”分析,主要讲激进暴力分子以和平游行作掩护。第三处,结合“更事关国家的主权、安全,事关‘一国两制’的前途命运”分析,需要用关联词“不但……更……”,可以填入不但事关香港人的幸福等。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8月30日,一款名叫“ZAO”的AI换脸软件上架,一夜之间收获了100万+的用户量,迅速登上微博热搜。这款换脸软件号称“仅需一张照片,出演天下好戏”,将用户所上传的照片,置入平台上用户所选择的影视片段之中,实现用户与“明星”的大换脸。 在迅速刷爆朋友圈的同时,ZAO也遭受了众多质疑。人们担忧个人隐私、支付安全、产权等是否会遭受侵犯,以及一旦被滥用是否会引发诈骗风险等问题。 (1)请给上述新闻拟个标题。不超过12个字。 (2)针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质疑,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80字。 【答案】(1)爆红换脸软件引众优(换脸成热搜,安全遭质疑,等等) (2)示例:AI换脸技术需正确引导。虽然它以低门槛的技术满足了网友猎奇.美颜和娱乐等需求,但也可能侵犯肖像和隐私权,造成信任危机.甚至引发网络诈骗。因此.要理性对待。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具体考查为新闻拟写标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思考新闻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新闻“标题”要生动,能吸引读者;要简洁,标题是对主体的高度概括。在组织答案时,可结合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对导语部分进行删减。注意字数限制。分析可知,本新闻材料陈述的对象是:换脸软件。事件是:迅速登上微博热搜,遭受了众多质疑(引发人们担忧)。把两项信息结合,在字数范围内表述即可。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具体考查学生拟写新闻评论的能力。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它的特点是:观点明确,见解独特,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吸引读者。解答此题,基本方法是审清题意,明确要求;恰当运用议论性语言,使语言新鲜、活泼,有感染力。解答本题,首先找到材料反映的质疑的问题是:如何对待AI换脸技术。分析时要亮明观点,同时要具有辩证性,对待新生事物要保持理性,不能盲目跟风。 - 28 - 【点睛】新闻(消息)的主要结构-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标题:要求概括主要事件,不能写成表意含糊的记叙文似的标题,标题是一句话而不能是词组。导语:在标题的基础上,加上时间地点等因素。导语不要求一定独立成段。主体部分:陈述事件的主要内容,不要求全面,字数必须超过导语,但也不宜突破限制字数。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①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出名早可以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更多的资源,易于取得更大的成功。 ②张国福原名张国富,是我国第一批特等战斗英雄。他复员后在家乡当了农民,改名为张国福,隐姓埋名四十多年,连他的妻子和子女都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直到病重住院,他真实身份才被发现,住院第二年去世。 ③华为崛起,引起了美国的害怕,受到美国打压。但这却让全球人都知道了华为的强大。面对未来的发展,华为非常有信心。其强大的研发能力,让华为拥有了自己的技术,不再束缚于人。 ④江西九江一名15岁女孩为出名想当“网红”,受到并不了解的网友的怂恿,突然离家出走。多地民警接力找寻助其回家。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你对“成名观”的认识与思考的文章,并为《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栏目撰稿。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出名何必趁早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因为出名早可以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资源,易于取得更大的成功。而我看却未必。名誉不过是过眼烟云,出名又何必趁早? 且不说古代圣贤之辈如何淡泊名利,隐世而居。就我们而言,在青年阶段更应注重积累知识和经验,以求日后有所作为,而绝不是想尽办法的“哗众取宠”,博得社会关注,达到所谓“出名”的目的。 在当今这个网络文化高度发达、短视频成为一种潮流的社会环境下,不计其数的“网红”应运而生。他们当中有不少人都践行了“出名要趁早”这一理念,或搞一些低俗不堪的节目来吸引大众的眼球,或故意炒作社会热点事件而使其本人成为热点。这样的行为有时确实能让他们在短时期内名声大噪,但没有根的花朵,即使再鲜艳最终也会枯萎。 相比之下,那些以真才实学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名声无需自己吹捧,却也能明亮如灯,经久不衰。 - 28 - 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可曾想过要出名?他们不过是在条件艰苦的工作岗位上,付出了的日日夜夜的努力,最终青蒿素横空出世,挽救了许许多多被病魔折磨的人。他们是一群有着实干精神的科研工作者,他们的经历证明:名声,不是吹出来的。有了成绩之后,自然有他人为你扬名。出名,何必趁早? 江西九江一名15岁女孩为出名当“网红”。受不了解的网友的怂恿离家出走。这样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地在我们周围发生。相比之下,王继才,王仕花夫妇二人一生守岛是何等的可歌可泣;“天眼之父”南仁东在大山深处的奉献又是何等的感人至深。他们从未想过“出名要趁早”,甚至从未想过要出名。然而高尚的人格使他们不同于凡人,无私的奉献使他们为千家万户知晓。出名,又何必趁早? 回顾历史,虽有不少文人墨客少年得志,然而更多的是十年如一日的苦练造就了一生奇绝的本领。徐渭“半生落魄”,终大器晚成;杜甫仕途不顺,使得他以观“民生疾苦”,而后成名。 没有才能,名声对一个人只是负担,正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而若是有真正的本领,功名自有他人为你传诵。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其实人和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顶层的阳光,根就越要伸向地底的黑暗。”想要成名,就必须脚踏实地。哪有什么一夜成名,其实都只是厚积薄发。 出名,何必趁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并思考人生,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 28 - 【审题】四则材料的共同关键词为“出名”,除第四则材料之外,其他材料均可正面立意。认真阅读分析驱动任务,紧扣“成名观”一词,所写内容必须与成名相关,“认识与思考”则提醒文体方面更倾向于议论文。“为《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栏目撰稿”限制写作内容必须涉及“青年”。但应注意,“撰稿”一词只是针对《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作“青年”这一情境的陪衬而已,并非文体限制,不必在文体方面推敲。出名早获得关注和资源之后更容易成功;积蓄力量,默默无闻,努力奋斗会成名;拥有信心,增强实力会成名;理性成名方为正道。 参考立意:出早名,激潜能;出盛名,建丰功;弃虚名,练内功;至人无己,圣人无名;耐得住寂寞方能走远;理性看待出名;君子爱“名”,“取”之有道;此时无“名”胜有“名”;欲出名,先修身;中华儿女何需虚名;不成功,何成名等。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确定标题《理性对待成名》。开头可以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引出论点“我们需要理性对待成名”。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成名需理性,在你选择“成名”时,只有全面思考,才不至于让悲剧上演;理性思考,不随波逐流,自主研发,与时代共同奋进,这才是华为“出名”带给我们的启示;许多成名的人一般都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独立思考,这种发现与思考是一种精神财富,也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流逝等。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做法,如“成名固然风光,但若学不会理性思考,很有可能会误入歧途”“在成名这条路上,理性思考才是我们应当学习的第一堂课,唯有此,才不会迷失自我”等。 【素材】当今青年的成名观受到了许多外来思想的错误引导。如何去看待“成名”这个现象?如何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成名”观?我认为成名并非坏事,要想成名,就必须脚踏实地的做事,做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事。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中,有数十位英雄人物被授予了共和国荣誉勋章。试问,这些人物中哪一个没有经过努力与奋斗?他们都是数十年如一日,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岗位上的份内之事,对新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才获得了祖国与人民的认可。 成名需脚踏实地,这不仅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积累。华为集团的成功也是基于这种理念。在中国手机行业起步阶段,当许多企业还依赖于国外的进口与研发时,华为已经成立了专属自身的技术研发团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手机零部件制造小企业,到能与苹果、三星相抗衡的中国国产名片,华为用了近十年。正是本着脚踏实地做事的理念,华为才赢得国际消费者的青睐。 中国古代就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说法。中国青年的志向亦应如此。出名的路上纵有万般险阻,我们也应坚定信念,脚踏实地为理想与信念奋力拼搏。 著名作家陈忠实的创作之路也是脚踏实地的过程。他在创作《白鹿原》的过程中,住在农村的土房中,深扎在他曾经生活过的乡土情怀里,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用了近4年时间,创作出了家喻户晓的《白鹿原》。试想,在创作时,他可曾想过出名?他只是埋头做自己的事,脚踏实地地进行自己的文艺创作,最终才获取了成功。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当代青年,只有脚踏实地地做事,认真用心地奋斗,才能获得国家与民众的认可,才能让自身真正地成名。 - 28 - 作家陈忠实在作品《白鹿原》获奖后曾言:“我们鼓励作者出名,出大名,这不是一味寻求名利,而是寻求他人的肯定与支持,要求一位作者吃糠咽菜时淡泊名利,既不现实,也不人道。”这是陈忠实对名利的看法。时代变迁,我们青年人又该如何对待“成名”? 随科技发展,“抖音”、“快手”等软件层出不群,不少青少年想借其出名而迅速成为“网红”。一部分拥有个人实力者凭借“抖音”、“快手”等平台迅速成为“网红”,而更多的人则是一味跟风,刷底线。自封“女神”的金茜便是其中一位,16岁的她在抖音上发各种视频:整容、晒奢侈品,结交富二代、官二代。我们并不否定网红这一职业,不排斥青年人要出名的想法,但前提是,你是否具有与“名气”相匹配的实力?“网红”层出不穷,但绝大多数却只是昙花一现,就是因为本身并没有与“名气”相匹配的实力,所以他们的在网上的“红”仅仅是昙花一现而已。 我们青年人正处于人生中最为美好的阶段,坐在高中或大学的教室里接受正规教育,汲取知识。青年时代是我们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因为这一阶段知识的积累与更新将决定我们日后的事业发展方向。 著名学术界泰斗季羡林先生,在国家授予的多个荣誉称号中,只勉强接受了“劳动模范”这个称号,“因为也算劳动过,所以这个称号可以接受,其余的都太假。”他这样告诉记者。季先生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学习中,淡泊名利,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求名利的季先生的名字却家喻户晓。 我们鼓励青少年有出名的想法,并赞成青少年为出名去努力、去奋斗。当你的努力与奋斗为个人的实力与魅力不断充值时,你就会发现,无需要刻意的炫耀与追求,你已然“出名”。所以我们青年人现阶段应做的,就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提升自我素质与修养,提高个人魅力与实力,不忘初心,方可成名! - 28 -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 28 - - 2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