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断句学案(1)
考向一 根据语法结构断句 例1 用“/”给下面的文言文语段断句。 吕 蒙 正 以 宽 厚 为 宰 相 太 宗 尤 所 眷 遇 有 一 朝 士 家 藏 古 镜 自 言 能 照 二 百 里 欲 因 公 弟 献 以 求 知 其 弟 伺 间 从 容 言 之 公 笑 曰 吾 面 不 过 碟 大 安 用 照 二 百 里 答案 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镜/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其弟伺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大/安用照二百里 解析 断句时,首先疏通文意,再关注陈述对象的变化,如本语段中的“吕蒙正、太宗、朝士、其弟”,据此可断开一些句子;还要关注动词的变换,如“藏、言、欲、伺、曰、用”等,据此判断与其关联的主语、宾语,从而断句。 译文 吕蒙正做了宰相后以宽厚待人,宋太宗尤其赏识他。有一位朝廷中的官员,家里藏有(一面)古镜,自己说这面镜能照二百里。(朝士)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献给吕蒙正来求得(他的)赏识。吕蒙正的弟弟等到他有空闲的时候不慌不忙地告诉他,吕蒙正笑着说:“我的脸不过碟子般大小,怎么用得着能照二百里的(镜子)?” 含义 指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句读。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技法 (1)名词、代词——多作主语和宾语 国名、朝代名、人名、地名、官职和事物名词作主语,常可在前断开;作宾语,常可在后断开。 (2)动词、形容词——常作谓语,一般前后不断开;若不带宾语,其后常可断开。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注意下列代词: 人称:自、吾、尔、汝、余、我、予、彼 谦称:寡人、臣、妾、朕、孤 敬称:君、公、卿、子、先生、足下 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重要的名词,特别是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事名、物名、官名、族名、国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或代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成基命性宽厚,每事持大体。御史李长春、给事中杜齐芳坐私书事,将置重典。基命力救,不听,长跪会极门,言:“祖宗立法,真死罪犹三覆奏,岂有诏狱一讯遽置极刑。”自辰至酉未起。帝意解,得遣戍。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八年卒于家。赠少保,谥文穆。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九》,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 B.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 C.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 D.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把握专有名词和动词谓语等。这句话中的专有名词有“逢申”“基命”“帝”“首辅”“延儒”等,判断这些专有名词前后的动词,以此判断词语在句中的成分。比如“帝”,前有动词短语“下狱拟戍”,后有动词“以为”,分析语句的意思可以看出,“帝”不能作“下狱拟戍”的宾语,而是作为“以为”的主语,由此可以判断“帝”前一定要停顿,故排除B、D。这句话中的动词有“劾”“委”“逐”等,比如“劾”,主语应该是“逢申”,宾语是“基命”,故“基命”后面应停顿,排除A。 参考译文 成基命性情宽厚仁慈,每件事情都能顾全大体。御史李长春、给事中杜齐芳因为密信一事,将要被处以重刑。成基命极力营救,皇上不听,他就长时间跪在会极门,说:“祖宗立法,真正的死罪还三次审问上奏,哪有在诏狱被审讯一次就立刻处以极刑的。”从辰时到酉时没有起来。皇帝内心缓解,他们得以被遣送戍边。李逢申起初弹劾成基命,后来因为大炮爆炸下狱被拟罪戍边,皇帝还以为处罚轻,也因为成基命进言得以按照原来拟定的罪处理。成基命刚做首辅几个月,皇帝打算把朝廷委任给周延儒,于是他就被周延儒的党羽排斥。八年,在家中去世。追赠少保,谥号文穆。 考向二 根据虚词断句 例2 用“/”给下面的文言文语段断句。 天 下 事 有 难 易 乎 为 之 则 难 者 亦 易 矣 不 为 则 易 者 亦 难 矣 人 之 为 学 有 难 易 乎 学 之 则 难 者 亦 易 矣 不 学 则 易 者亦 难 矣 答案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解析 文言文中的虚词在句中往往有固定的作用和位置。如表示陈述、感叹、疑问等语气的语气词“乎、矣”常用在句末;“则”常用于句首;据此作为断句的依据。 含义 根据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和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来断句。 技法 借助虚词断句时,要注意以下几类虚词: ①句尾词。“也、矣、焉、耳、耶、与(欤)、邪(耶)、哉、夫”等后可断句。 ②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且夫、嗟夫、嗟乎、呜呼、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③句首时间词。如“顷之、俄顷、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俄、有间”等前可断句。 ④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⑤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在它们 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⑥其他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A.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B.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C.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D.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答案 B 解析 “我明告”表意不完整,据此排除C项;“于”的语法功能一般是与名词、代词构成介宾短语,据此排除A项;“子欲”缺少宾语,表意不完整,据此排除D项。 参考译文 孟子对(宋国大夫)戴不胜说:“你想要你的君王学好吗?我明白地告诉你。(假如)有位楚国的官员在这里,想要他的儿子学会说齐国话,那么,是找齐国人来教呢,还是找楚国人来教呢?”(戴不胜)答道:“找齐国人来教。”(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却有许多楚国人干扰他,纵使每天鞭打他,逼他说齐国话,他也做不到;假如带他到齐国的庄街岳里住上几年,即使每天鞭打他,逼他说楚国话,他也是做不到的(因为他天天听到的是齐国话)。你说薛居州是个有德之士,要让他住在王宫中。如果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龄大的小的、地位低的高的,都是薛居州这样的有德之士,那大王同谁去干坏事呢?如果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龄大的小的、地位低的高的,都不是薛居州这样的有德之士,那大王又同谁去干好事呢?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考向三 根据对话断句 例3 用“/”给下面的文言文语段断句。 高 傅 占 言 曰 富 阳 人 多 称 丰 能 施 与 好 义 然 丰 尝 曰 吾 愧 吴 翁 焦 翁 丰 又 尝 言 吾 生 平 感 妇 翁 知 我 呜 呼 市 巷 中 固 不 乏 士 哉 答案 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义/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解析 此文段的内容就是人物对话,动词“曰”“言”就是断句的标志。 参考译文 高傅占告诉说:“富阳人大多称赞周丰能够施舍帮助别人,见义勇为。可是周丰曾经说:‘我比不上吴翁和焦翁。’”周丰又说过:“我这辈子感激岳父了解我。”呜呼!街市里巷的平民中间,原本不缺少有德行的君子啊! 含义 凭借文言对话的标志或引文进行断句。 技法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写两人对话,作者一般只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了。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凭对话断句的例子并不多,但关键的时候还是能起到帮助作用的。 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 3.用“/”给下面的文言文语段断句。 或 谓 郊 岛 谁 贫 曰 岛 为 甚 也 曰 何 以 知 之 以 其 诗 知 之 郊 曰 种 稻 耕 白 水 负 薪 斫 青 山 岛 曰 市 中 有 樵 山 客 舍 寒 无 烟 井 底 有 甘 泉 釜 中 尝 苦 干 孟 氏 薪 米 自 足 而 岛 家 俱 无 以 是 知 之 耳 答案 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解析 此文段由几组问答句构成,“曰”可作为断句的标志,尤其要注意有些句子省略了“曰”;文段中还有一些对仗工整的句子,如“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等,依据此特点可帮助断句。 参考译文 有人评论孟郊和贾岛谁更贫困。一个人说:“贾岛更贫困。”另一个人就问:“你怎么知道的?”他说:“根据他们的诗知道的。孟郊的诗说:‘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在那清澈的水中耕田种稻,在青山上砍柴然后背回家中)贾岛的诗说:‘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常苦干。’(市场上柴草堆积如山,家中寒冷没有炊烟;井里有甘甜的泉水,锅里常常没米做饭)孟郊家柴米自足,可是贾岛家柴米全都没有,根据这个知道贾岛家更贫困。” 考向四 根据特殊句式断句 例4 用“/”给下面的文言文语段断句。 由 是 观 之 无 恻 隐 之 心 非 人 也 无 羞 恶 之 心 非 人 也 无 辞 让 之 心 非 人 也 无 是 非 之 心 非 人 也 恻 隐 之 心 仁 之 端 也羞 恶 之心 义 之 端 也 辞 让 之 心 礼 之 端 也 是 非 之 心 智 之 端 也 人 之 有 是 四 端 也 犹 其 有 四 体 也 答案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解析 此语段中,“……,……也”的判断句式大量存在,依此可断句。 参考译文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A.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B.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C.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D.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答案 C 解析 文段开头“……者,……也”是判断句,“事齐灵公庄公景公”承前省略主语“晏平仲婴”,“以……重于齐”是用“于”表被动。 参考译文 晏婴字平仲(字平,谥仲,习惯上称“平仲”),是莱州夷维人。(他)先后侍奉齐灵 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生活节俭、努力工作而被齐国国君看重。担任齐国国相后,吃饭从来不吃两份肉(只吃一份荤菜),他的妾也不穿丝质的衣裳。他在朝堂上时,国君问到他,他就直言回答;没问到他,他就正直地做事。国君的命令有道理,他就遵从政令行事;国君的指示没有道理,他就权衡利弊斟酌办事。因此,他能接连侍奉三代君主,名扬于各诸侯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