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地理试题
静海一中2019-2020第一学期高一地理(12月) 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 第Ⅰ卷 基础题(共8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1. 关于甲、乙两个地质年代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古生代,乙是中生代 B. 甲是中生代,乙是古生代 C. 甲是古生代,乙是元古代 D. 甲是新生代,乙是古生代 2. 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 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 三叶虫→鱼类→恐龙 C. 元古代→古生代→太古代 D. 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类 【答案】1. B 2. B 【解析】 【1题详解】 读甲、乙两个地质年代示意图,甲时代对应动物是恐龙,甲是中生代。乙对应的是两栖动物或无脊椎动物,乙是古生代,B对。A、C、D错。故选B。 【2题详解】 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高级,太古代最老,哺乳动物比爬行动物高级,ACD错误。动物进化顺序是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三叶虫是无脊椎动物,三叶虫→鱼类→恐龙符合题意,B正确。故选B。 【点睛】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1)地球早期生物对环境演化的影响 生物出现前:地球是一个无氧环境,地理环境以化学演化为主。 生物出现后:向大气之中释放自由氧,特别是真核细胞生物出现后,加速了自由氧的积累,地球演变为有氧环境,地理环境以生物演化为主。 总体说来:生物出现后,改变了大气成分结构,改善了生物生存环境。 (2)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地理环境之间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生物既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但又必须依赖、适应环境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生物又是地理环境的创造者和改造者。 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在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中生代末期,恐龙突然灭绝,海洋中有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灭绝。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 图示景观中,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 图②所示的千沟万壑地貌景观的基础黄土高原形成最主要的外力作用是( ) A. 冰川侵蚀 B. 流水侵蚀 C. 风力堆积 D. 流水堆积 【答案】3. D 4. C 【解析】 【3题详解】 ①是桂林山水,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②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③是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④是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故D对。 【4题详解】 黄土高原的形成,是在地质历史时期,来源于中高纬内陆地区强大的冬季风,即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一带,风带来大量的沙尘,遇到太行山、秦岭等山地的阻挡,沙尘沉积下来,后经地壳抬升形成现在的黄土高原。因此黄土高原形成最主要的外力作用是风力堆积,C对。 下图为第24个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示意图(含预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黑子发生在太阳 A. 光球层 B. 色球层 C. 日冕层 D. 平流层 6. 太阳黑子增多时,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有 ①赤道地区出现极光现象 ②无线电长波通信中断 ③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④气候异 常的概率增加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5. A 6. D 【解析】 【5题详解】 太阳大气由里往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光球层上的太阳活动类型为黑子,色球层上的太阳活动类型为耀斑。平流层是地球的大气层一部分。故选A。 【6题详解】 极光现象出现在两极地区,①错误。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②错误。出现磁暴,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正确。气候异常的概率增加,④正确。故选D。 7.盘山位于天津市到县西北,雄踞于北京之东,有“京东第一山”美誉,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盘山风景区集幽林,古洞,奇峰,秀水于一身。下图示意盘山自然景观。据此完成问题。 图示盘山自然景观中包含的地球外部圈层有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中可见到奇松、怪石、瀑布、中秋挂月等地理要素,其中中秋挂月不是地球圈层,其他分别是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共3个圈层,故C项正确 下图是一款新型太阳能衣服。衣服用天然纤维制成,内纳有太阳能电池板,可以给很多设备(包括手机、平板电脑和GPS装置)充电。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8. 我国下列地区中,太阳能衣服使用效率最高的是 A. 四川盆地 B. 青藏高原 C. 东北平原 D. 长江中下游平原 9. 有关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活动 B. 太阳辐射与地震、水旱灾害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 C. 能够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及生物循环 D. 太阳辐射的电磁波对地球磁场影响明显,产生“磁暴”现象 【答案】8. B 9. C 【解析】 【分析】 考察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 【8题详解】 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因此太阳辐射强,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正确答案选B。四川盆地多阴雨天气,太阳辐射较弱,东北平原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能均不如青藏高原丰富。 【9题详解】 太阳辐射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而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中局部区域各种不同的活动现象,比如太阳黑子、耀斑和太阳风,太阳活动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也可能会引发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ABD错误。太阳辐射可以为地球提供热量,维持地球表面的温度,促进大气运动,水循环以及生物循环,正确答案选C。 【点睛】太阳辐射是源源不断的,是稳定的;而太阳活动是不稳定的。 易错易混辨析题组: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大气的受热过程是理解两个热力作用的基础。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0. 图中⑤表示大气 A. 吸收作用 B. 反射作用 C. 保温作用 D. 辐射作用 11. 倡导低碳生活,减少CO2排放可以使 A. ①增强 B. ③减弱 C. ④减弱 D. ⑤增强 【答案】10. B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图中,①是太阳辐射, ②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图中⑤表示太阳辐射照射云层后反射向宇宙的部分,故为反射作用。故选B。 【11题详解】 ①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本身并没有减少,A错误。③为地面辐射,减少CO2排放,对地面辐射不会产生较大影响,B错误。④为大气逆辐射,CO2减少,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减少,故大气逆辐射减弱,C正确。⑤为反射作用,减少CO2排放,不会影响反射作用,D错误。故选C。 读海水温度和盐度与海水密度关系图,回答下列各题。 12. 海水的密度 ( ) A. 与海水温度成正相关,与盐度成负相关 B. 与海水温度成正相关,与盐度成正相关 C. 与海水温度成负相关,与盐度成正相关 D. 与海水温度成负相关,与盐度成负相关 13. 推断下列四海区表层海水密度最小的是 ( ) A. 南极海域 B. 红海 C. 赤道海区 D. 副热带海区 【答案】12. C 13. C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根据图示随着海水温度升高,密度减小,所以为负相关;海水盐度增大,密度增大,成正相关。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13题详解】 温度越高,密度越小,盐度越低,密度越小。赤道海区水温高,其盐度小于副热带海区,所以密度小。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山东多杨树、柳树等落叶阔叶树,福建多樟树、榕树等常绿阔叶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山东境内的杨树、柳树之所以落叶,主要是因为冬半年( ) A. 风力强劲 B. 旱情严重 C. 寒冷干燥 D. 土壤盐碱化 15. 导致山东和福建两地树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 地形 B. 土壤 C. 水分 D. 热量 【答案】14. C 15. D 【解析】 【14题详解】 杨树、柳树为温带落叶阔叶树,冬半年落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还能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山东纬度较福建高,冬季寒冷干燥,因此冬季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干燥、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故C项正确。 【15题详解】 山东地处暖温带,地带性植被是落叶阔叶林,福建地处亚热带,地带性植被是常绿阔叶林。因此两地自然带的分异是赤道到两极的分异,热量差异是分异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3题,共3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阳系模式图” 材料二:下表为地球和火星的有关资料。 (1)图中字母表示地球的是_______(填字母)。 (2)地球轨道内、外两侧轨道上分别运行着_______和_______(填名称)。 (3)2008年6月20日,国际天文联合会宣布,将中山大学学生“苏梅克近地天体奖”获得者叶泉志发现161715号小行星命名为“汶川星”。以此悼念在汶川大地震中的罹难者。“汶川星”在图中_______星和_______星(填名称)轨道之间。 (4)在表格中火星与地球的数据比较接近的是_______、_______。 规律提炼题组: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原因是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类比判断其他天体是否有生命存在的判断依据。 (5)试分析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理环境的特点与生命物质存在条件的关系,将对应的关系填写在括号内。 ①地球磁场( );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 );③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④地球大气中的臭氧层……( ) A.地球表层存在大气层 B.削弱到达地面的紫外线 C.水经常能处于液体状态 D.导致高纬度地区多出现“极光” 【答案】 (1). C (2). 金星 (3). 火星 (4). 火星 (5). 木星 (6). 自转周期 (7). 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 (8). D (9). A (10). C (11). 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太阳系模式图和地球和火星的有关资料为材料,考查太阳系的相关知识。 【详解】(1)根据太阳系行星分布规律,从远到近: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图中字母表示地球的是C。 (2)地球轨道内、外两侧轨道上分别运行着金星和火星。 (3)小行星带位于木星和火星之间。 (4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自转周期和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火星与地球的数据比较接近。 (5)地地球的质量与体积适中才能吸引住大气,地球表层存在大气层;地球大气中的臭氧层削弱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才能使地球保持适宜的温度,水经常能处于液体状态;地球磁场会吸引带电粒子流向两极靠拢,导致高纬度地区多出现“极光”。 17.读大气垂直分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大气垂直分层名称:A ,B ,C 。 (2)有利于飞机飞行的是 (填字母)。 (3)概括A、B层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点。 (4)某地近地面温度为30℃,这里的对流层厚度为12km,那么这里对流层顶的气温为 ℃。 【答案】(1)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2)B (3)A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B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 (4)零下42或-42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大气垂直分层及特点。 【详解】(1)图中大气的垂直分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最底层的A层,成为对流层;B随高度升高气温升高的是平流层;最外围C层为高层大气。 (2)B是平流层,热量来源是臭氧直接吸收紫外线升温,随高度升高气温升高,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利于高空飞行。 (3)A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离地面近的气温高,高空得到地面热量少气温低,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点是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B是平流层,热量来源是臭氧直接吸收紫外线升温,随高度升高气温升高。 (4)对流层每升高1千米,气温每下降6℃,对流层厚度为12km, 对流层顶的气温为30℃-12*6℃=-42℃。 18.土壤是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其形成和发展受其它地理要素的影响。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在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中,具有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的土壤层是 层和 层。 (2)不同的土壤质地存在差异。决定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 A.成土母质 B.气候 C.植物 D.地形 (3)不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土壤类型不同。草原土壤出现的地区是( ) A.内蒙古地区 B.江南地区 C.华南地区 D.华北地区 (4)分析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A层的成因及影响其厚度的因素。 【答案】(1)腐殖质层,淋溶层 (2)A (3)A (4)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的分解。 影响厚度的因素:枯枝落叶的数量;气温高低对微生物活跃程度的影响;降水量所形成的淋滤强度;坡度大小和人类活动。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土壤剖面图为材料,考查土壤的相关知识。 【详解】(1)根据“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可推断出答案,完整土壤分层中没有枯枝落叶层,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中没有母质层,草原土壤中没有淀积层,腐殖质层和淋溶层都有。 (2)成土母质是形成土壤的基础。故选A。 (3)内蒙古是世界著名的草原区。江南地区、华南地区、华北地区为森林土壤。 (4)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的分解,形成腐殖质层。其影响因素主要跟动植物的数量,气候和人类活动有关。枯枝落叶的数量越多,腐殖质层越厚;气温越高,微生物越活跃,微生物的分解越快;降水量大,所形成的淋滤强度大;坡度大侵蚀越强,人类活动多,破坏多。 第Ⅱ卷 提高题(共20分) 19.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图中B、D、E三点的盐度由高到低排列:_______。 (2)A、B两点相比,盐度较低的是点_______ (3)C、D、E三处相比,水温最低的是_______点,因为_______ 【答案】 (1). E>D>B (2). A (3). D (4). CDE位于同纬度海区,而D处有寒流流经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世界地图为背景,所要考查的内容为影响海水盐度和温度高低变化的因素。 详解】(1)关键是理解全球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从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的高纬和低纬递减,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纬度海区降水量和蒸发量对比不同所造成的。题中D、E,位于副热带海区,而流经D处的是本格拉寒流,流经E处的是马达加斯加暖流,E点的盐度高于D点;B位于赤道海区,所以盐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E、D、B。 (2)A和B处于同纬度海区,A在陆地的附近,亚马孙河在此注入海洋,对这部分海区的海水起到了稀释作用,所以盐度A<B。 (3)是关于海水表层温度高低的问题,C、D、E位于南回归线上,即纬度相同,D位于非洲西岸,寒流流经水温较低;C、E分别位于南美洲、非洲东岸,有暖流经过,水温较高。 20.为了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宿迁市某中学高一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请根据实验内容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实验过程:在一个比较大的相对封闭的透明玻璃柜内,分别放置一个电炉和一大碗冰块,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纸片M, 在玻璃柜底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竖立纸片N(图中甲)。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观察纸片M、N的偏动情况。 (1)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纸片N向_____(左或右)偏,甲图中冰块对应乙图中的 ____(填字母)。 (2)乙图A、B、C、D四点中气压最高的是____________ ,气温最高的是_________ 。 (3)将下列各环节序号,按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为____________ 。 ①地面冷热不均②空气发生水平运动③空气垂直运动引起同一水平面气压的差异④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 (4)若该热力环流发生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则甲图中电炉代表_________(城市或农村)。 【答案】 (1). 左 (2). B (3). B (4). A (5). ①③④② (6). 城市 【解析】 【详解】(1)实验通过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导致空气的垂直运动,进而形成热力环流。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空气受热,气压降低,而冰块附近的空气气温低,气压高。大气从冰块向电炉运动,因此纸片N应该向左运动,而上空下垂纸片M向右运动。甲图中冰块对应乙图中的近地面的高压,等压线应凸向高空,B正确。 (2)乙图A、B、C、D四点中气压最高的是近地面的高压B地,气温最高的近地面大气上升地区,此地形成低压,等压线凸向近地面,为近地面的A地。 (3)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其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是地面冷热不均,空气在垂直方向形成近地面和高空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又会出现水平气压梯度力,进而导致大气发生水平运动,形成风。从而构成了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①③④②才是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 (4)城市热力环流中,城市气温较高,气流以上升为主;农村绿地较大,气温较低,气流以下沉为主。因此城市对应图甲中电炉,农村对应冰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