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全县联考语文试题
高一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4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雷雨》不免要涉及“周朴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旧话题。一言以蔽之: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的反面人物而已。他像康大叔那样凶残,像葛朗台那般贪婪,他也有鲁四老爷似的道貌岸然,但他又不与其他的文学作品中的反面形象重合。特别是“周鲁相认”那一场,周朴园对鲁侍萍那种似爱非爱的感情和前后判若两人的态度,可以说是一种叶公好龙式的“爱”。 30年来,周朴园有如叶公,把他和侍萍这一段恋情作为“龙”的形象,牢牢地“画”在他的记忆中。这体现在他的一部分现实生活中,比如他保留了侍萍“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家具等),保留了她“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的习惯,他甚至念念不忘“那顶老的箱子里,纺绸的衬衣,没有领子的”旧衬衣以及那件旧雨衣……作者让周补园如此念“旧”恋“旧”,是颇具苦心的。善良的读者和观众也许会因此对他有所原谅。可不,连鲁侍萍不也几乎被软化了么? 但即使痴情至此,细心的读者仍不难看出,周朴园画的“龙”,只是为了供自己在灵魂空虚、感情寂寞时咀嚼。一旦“生龙”降临,他决不会用这张旧船票重登当年的客船。 把握了这一点,认识“相认”的戏就不困难了,从周鲁相遇到相认,周朴园发问四次: “你——你贵姓?”“你姓什么?”“你是谁?”“你、你、你是——”精明的周朴园问得怯,聪明的鲁侍萍答得巧,情节一波四折,事态则越来越明朗,周朴园的语气也越来越迫切。真相大白后,周朴园的态度、话言陡变,但变而不离其宗。他首先要弄清“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两大问题。答案是令他放心的:这纯属邂逅。于是他用30年“画龙”的良苦用心暂时稳住了侍萍的情绪。周朴园毕竟不是叶公,他老谋深算,伺机出击,力图将30年的积案了断于瞬间。我们不妨来看看他带“好”字的七段台词:“那更好了。”“那双方面都好。”“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也好,我们暂且不提这一层。”“好得很。”“好,好,好,”“很好,”鲁侍萍既不要他偿还感情债,也不要他以金钱抵偿,更“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周补园最后的威胁全部解除,对他确实再“好”不过。 在这一过程中,周补园到底给了鲁侍萍什么呢?一,让她“看一看“儿子周萍,这一点做到了:二,给了她一张5000块钱的支票(被侍萍当面撕了),5000块钱值多少?有一个参照数据,当年周补园“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这么一比,鲁付萍30年受的苦只值这笔“收入”的1/720!这就是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情”和“爱”! (摘编自吕厚泽《叶公好龙似的情和爱一周朴园》,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朴园像康大叔般凶残又如葛朗台般贪婪,还像鲁四老爷似的道貌岸然,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反面形象在他身上都有所体现。 B. 周朴园处心积虑,30年如一日,把他与鲁待萍的那段恋情作为“龙”的形象,牢牢地“画”在他的记忆里,以博取鲁侍萍的原谅。 C. 从周朴园与鲁侍萍相遇到相认,周朴园连续发问了四次,真相大白后,周朴园从态度到语言都似乎陡变,但答案却让他放心。 D. 周鲁相认过程中,周朴园让鲁侍萍与儿子周萍相认,又给了鲁侍萍一张5000块钱的支票作为赔偿,30年的积案了断于瞬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在提出“周朴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基础上,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B. 文章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把周朴园对鲁侍萍那种似爱非爱的感情与叶公好龙作类比。 C. 文章第一段总述,本论部分结合《雷雨》内容进行论证,全文层次分明,思路十分清晰。 D. 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如第四段列举周朴园发问四次的语言,有力支撑了论点,令人信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补园用他30年来种种“念”旧“恋“旧的行为深深地打动了善良的读者和观众,并取得了他们的原谅。 B. 把握住周朴园决不会因鲁侍萍的再次出现而接受她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准确深入地认识“周鲁相认”。 C. 周朴园保留了鲁侍萍喜欢的家具,保留了她的一些习惯等,这些都只是他空虚寂寞时的一种自我安慰。 D. 鲁侍萍当面撕了周朴园给她的支票,并非嫌钱太少,而是对周朴园对她的“情”和“爱”的一种否定。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A项,“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反面形象在他身上都有所体现”说法过于绝对,因为每一个人物都具有复杂的性格特征,那么多的反面形象不可能在他身上都有所体现。原文说的是“但他又不与其他的文学作品中的反面形象重合”。 B项,“以博取鲁侍萍的原谅”分析错误,周朴园做这些并不知道有一天会与鲁侍萍相遇,从下文的“只是为了供自己在灵魂空虚、感情寂寞时咀嚼”也可看出。 D项,“让鲁侍萍与儿子周萍相认”错误,只是让她“看一看”,并未相认:“30年的积案了断于瞬间”也只是周朴园的想法。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如第四段列举周朴园发问四次的语言”分析错误,“第四段列举周朴园发问四次的语言”属于引用论证。不是举例论证。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A项,“深深地打动了善良的读者和观众,并取得了他们的原谅”说法错误,原文是“善良的读者和观众也许会因此对他有所原谅”,选项忽略了“也许”“有所”等词语。故选A。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第一产业主要指生产食材以及其他一些生物材料的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等产业。第二产业主要指加工制造产业,利用自然界和第一产业提供的基本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第三产业是指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业、金融业、教育产业、公共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 随着经济发展,第一产业比重会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会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也随之上升。 (摘编自《中国西部地区县域发展监测报告2017》) 材料二: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 材料三: 以市场为导向,在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的同时,借鉴和发挥“贵州经验”,加快建设具有后发优势的创新型省份和区域。特别是构建和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崇尚创新、支持创新的环境以及加大顶层设计,在落后地区不断提升技术能力,实现创新驱动、技术革新的“弯道超车”。 西部地区要转变长期以来过度依赖资源开发和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化模式,治理由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结构性张力导致的突出的环境问题。西部地区的绿色发展主要通过地方政府引导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生态工业和新型产业建设,来推动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国家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要求的同时,也保障了地方财政收入,制造了“绿色GDP”。 西部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应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统筹推进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道、城市轨道交通等多元化运输手段。特别是实施规划确定的“五横四纵四出境”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加快打通“断头路”,提升乡村公路水平,着力破解道路瓶颈,增加西部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 (摘编自《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8)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西部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从对外贸易和对外开放等角度,对2017年西部各省份开放发展现状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 B. 尽管西部各省份对外开放程度存在较大差别,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西部各省份对沿线国家初步形成了较好的开放效果。 C. 西部各省份对外贸易发展势头较好,文化产品出口现状良好,出口项目数超过中部地区,但不少省份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空白。 D. 对外开放、对外贸易试点都对经济发展起到拉动作用,因此康蓉、李楠共同撰文认,西部各省份需要提高开放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00~2016十多年间,西部产业结构有所调整,第一产业比重不断降低,减少了十个左右的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变化不大。 B. 随着经济的发展,加工制造产业的比重会加大,交通运输业、金融业、教育产业、公共服务等产业的比重也会加大,而生产食材等产业的比重会降低。 C. 从五个文化指数方面看,西部地区文化消费意愿、能力和水平三个指数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相对较大,而文化消费环境和满意度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D. 从文化消费全国指数和西部地区指数对比看,我国西部地区不论是文化消费综合指数还是各分指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6. 西部地区要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答案】4. C 5. A 6. ①西部地区应发挥后发优势,在推进技术创新方面谋求发展新思路;②西部地区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和谐发展;③西部地区要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西部地区互联互通的程度。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题干指定材料的内容,然后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原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但不少省份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空白”说法有误。材料三中说“从各省出口类别来看,较少省份涉及高新技术产品”,没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不等于没有高新技术产业,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概括、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回归原文找到并找全选项对应的内容;最后对原文内容进行综合性分析,再与选项一一进行比对并作出判断。本题选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变化不大”说法有误。分析材料一的表格数字可知第三产业增加了9个百分点。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整体阅读并感知材料内容,确定答案涉及的信息,勾画出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最后进行分类整理,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首先,整体阅读文章可知,西部地区实现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应采取的措施主要集中在材料三中。然后,勾画出涉及答案信息的关键语句:“以市场为导向,在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的同时,借鉴和发挥‘贵州经验’,加快建设具有后发优势的创新型省份和区域”;“西部地区的绿色发展主要通过地方政府引导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生态工业和新型产业建设,来推动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应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统筹推进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道、城市轨道交通等多元化运输手段。特别是实施规划确定的‘五横四纵四出境’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加快打通‘断头路’,提升乡村公路水平,着力破解道路瓶颈”。最后,结合以上内容,从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三个方面进行概括。 【点睛】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顶红帽子 程瑞嘉 七十五岁的秋明老汉去了一趟徽州,回来的时候,像变了个人似的。 十三岁那年,秋明的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更不用说拿钱供他读书了。为了不饿死,秋明辞别了双亲离开徽州老家。像当时的顺口溜说的: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一把雨伞,一个包袱,秋明从新安江顺流而下,到人间天堂杭州去讨生活。外面的生活很精彩,也很无奈。秋明干过商店的伙计,做过运输码头的短工和苦力,捡过垃圾。没有文化又在异地他乡,秋明的日子就过得很浪,很苦。他最后浪到了浙江的宁波,依然是过着靠捡拾垃圾度日的生活,饿不死,也不富裕。 时间像个磨盘,一圈一圈地转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秋明由一个懵懂不更事的少年变成了一个头发和胡须花白、腰弯背驼、老眼昏花的七十五岁的老汉。生活的艰辛磨去了他衣锦还乡的美梦,有的是日里夜里对故乡的念想和企盼。 有人是生活的幸运儿,他们在外面靠努力和勤奋成了腰缠万贯的富人,回到家乡投资,办企业,甚至将自己的名字变成学校的名字,过着受人尊重、子孙满堂的幸福生活。秋明何尝不想这样呢?但生活似乎老开他的玩笑,总让他一辈子辛劳地推着大石头上坡,结果却一无所获,如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 秋明老汉最近总做梦,梦见回到了故乡,听到了久违的乡音,看到许多不熟悉的面孔,内心感到兴奋和激动,每次醒来,泪水都打湿了枕巾。要么就是长时间的失眠,脑子里有一个声音在呼唤,那是一个母亲对久未归乡的游子的呼唤。 秋明老汉终于被那个强烈的念头折磨得失去了形体,愁容满面。他于是打点行装,踏上了回徽州的行程。车窗外的景色迷糊了双眼,再也找不到儿时的感觉了,有的只是临近故乡的激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老先生的诗好像就是为这时的秋明老汉写的。 虽说回到了故乡,但一切都改变了秋明老汉脑子里对故乡的印象。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当年的小伙伴已经大多不在了,即使还在的,也已经变成了不熟悉的生面孔。村庄比儿时更大了,也更新和繁荣了,家乡的变化让老汉欣慰。老房子早已不在,只记得房子的边上是学校,如今学校还在,也不是当年自己读过三年书的学校了。如今的学校让秋明老汉惊喜:校园又大,教室又宽敬,那么多的教室,能坐上千名学生吧?!突然,学校里放学的铃声大作,许多学生从教室里跑出来,把陷入沉思的秋明老汉吓了一跳。看着这么多可爱的孩子,放学跑到了公路上往家赶,秋明老汉是又高兴又担心,要是过往的汽车不注意碰到孩子怎么办?他听村里的人说,过往车辆碰到孩子的事情时有发生,好在还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恶性事件。学校也为这事伤脑筋,一直没有好的办法。 秋明老汉没有孩子,但他却比谁都更喜欢孩子。 要是学生的头上能戴一顶小红帽该多好,既可以提醒过往的司机当心,看上去也醒目,夏天还可以抵挡一下天上的毒太阳。想到这里,秋明老汉咧开缺牙的嘴笑了,他跨进学校的大门,径直向校长室走去。时间不长,秋明老汉又从校长室里愉快地走了出来,好像换了个人似的。 秋明老汉把用捡垃圾换来的一千顶红帽子交给学校的时候,校长召集全校教师和学生举行了隆重的接受仪式:千名学生排成整齐的队伍站在学校的操场上,每人的头上都戴着一顶红帽子,初升的太阳照在孩子们红扑扑的小脸上。一个孩子跑出队列,喊一声爷爷,将一条红领巾戴在秋明老汉的脖子上,然后迅速跑回队列。孩子们伸出右手向秋明老汉敬少先队队礼。秋明老汉也笨拙地举起右手行了一个少先队队礼,站在秋明老汉身边的校长和教师都被他的举动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秋明老汉看着孩子们戴着他的红帽子在学校操场和校外的公路上走成一支浩荡的队伍,心里想从今以后谁敢说他秋明老汉孤身一人,他分明有了一千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想到许多路过的汽车司机都要停下来向他们鸣笛致意,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明老汉提出为学校捐千顶红帽子,校长举行隆重的仪式来接受捐赠,这是出于对秋明老汉的尊重和感激。 B. 小说多次提到秋明老汉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体现了传统的游子情怀,也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C. 衣锦还乡,是游子的梦想,秋明老汉看到他人赚钱后回乡办企业等,很风光,他受到影响因而回乡捐了千顶红帽子。 D. 小说引用了贺知章的诗歌,诗歌的意境映照着秋明老汉回乡时的情感,文章更具文学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8. 小说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9. 小说标题是“千顶红帽子”,有人说改成“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个孩子”更好,你认为哪一个好?请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1)写秋明十几岁就被迫离开家乡外出谋生,当伙计,做短工和苦力,捡垃圾,过着艰辛的生活。(2)就人物而言,刻画了一个孤苦、辛劳的老汉形像。就情节而言,为下文写秋明梦回故乡,再回到家乡等情节作铺垫。就背景而言,提供了徽州生存不易、只能外出闯荡打工的社会背景。(只要答出前两个方面皆可) 9. 示例一:以“千顶红帽子”为标题好。①“千顶红帽子”突出了数量和颜色,象征着老人对家乡浓浓的赤子情对孩子的红红的爱心;②以此为题,形象生动,含蓄隽永;有象征意味,突显了主题。 示例二:以“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个孩子”为标题好。①“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个孩子”让人思考:一个老人为什么会有一千个孩子呢?以此为题,设置了悬念,引起阅读兴趣。②“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个孩子”点出了小说的主要人物,以此为题,可以突出人物形象。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 C项,“秋明老汉看到他人赚钱后回乡办企业等,很风光,他受到影响因而回乡捐了千顶红帽子”分析错误,由“看着这么多可爱的孩子,放学跑到了公路上往家赶,秋明老汉是又高兴又担心,要是过往的汽车不注意碰到孩子怎么办”“过往车辆碰到孩子的事情时有发生,好在还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恶性事件。学校也为这事伤脑筋,一直没有好的办法”“秋明老汉没有孩子,但他却比谁都更喜欢孩子”“要是学生的头上能戴一顶小红帽该多好,既可以提醒过往的司机当心,看上去也醒目,夏天还可以抵挡一下天上的毒太阳”这些内容可知,秋明老汉回乡并捐了千顶红帽子并不是为了风光,而是老人对家乡的赤子情和对孩子的的爱心。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题干问的是“小说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然后先找到第二段,概括第二段的内容,再从内容和情节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先看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十三岁那年,秋明的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更不用说拿钱供他读书了。为了不饿死,秋明辞别了双亲离开徽州老家……秋明从新安江顺流而下,到人间天堂杭州去讨生活。……秋明干过商店的伙计,做过运输码头的短工和苦力,捡过垃圾。没有文化又在异地他乡,秋明的日子就过得很浪,很苦。他最后浪到了浙江的宁波,依然是过着靠捡拾垃圾度日的生活,饿不死,也不富裕”,这是介绍秋明的经历,十几岁被迫离乡,干过很多很苦的差事,生活不富裕,从内容上来看,表现出秋明老人的孤苦和辛劳,但就是这样的秋明用自己捡垃圾积攒的钱为家乡学校的孩子捐赠了一千顶小红帽,前后对照突出秋明老人形象的高大;从情节上来看,秋明年少离乡,一直在外漂泊,这也就为下文秋明思念家乡,回到家乡等情节做了铺垫;“像当时的顺口溜说的: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一内容展现了徽州当时生存不易只能外出闯荡的社会背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标题是‘千顶红帽子’,有人说改成‘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个孩子’更好,你认为哪一个好?请简要分析”,然后分析两个标题各自的命名方式,再从标题的含义效果、标题与形象、情节、主旨的关联等方面分析作答。答题步骤如下:先明确观点,再分析其妙处。先看“千顶红帽子”,这是以物象为题,这千顶红帽子是老人捐赠给家乡学校的物品,象征了秋明老人对家乡,对孩子的一片心意,其中“红”突出颜色,给人热烈浓郁之感,“千”突出数量,所以这一标题充分表现老人对家乡的浓浓的情意和对孩子的红红的爱心,这一标题就具有了象征意义。再看“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个孩子”,这是以小说中的人物来命名,“一个老人”点出小说的主人公,突出人物形象;“一个”和“一千个”数量上的悬殊会引发人的好奇之心,一个老人怎会有一千个孩子,增设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考生选定标题后,可以从这些方面陈述理由。 【点睛】分析文章段落作用,一般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作答。文章开头段的作用一般为,结构上:总领全文或总起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情节做铺垫。内容上:开篇点题(扣题);奠定全文感情基调。如果开头段是环境描写,也可以从环境描写作用分析,如渲染、烘托.……气氛等。文章中间段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为下文某某情节做铺垫等。内容上:交代了……内容,突出了人物……特点;考虑对情节的作用。文章结尾段的作用,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文章开头(题目);首尾呼应等。内容上:点明(升华)中心;揭示(或深化)文章主题(画龙点睛);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令人回味无穷,或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考虑对塑造人物或对故事情节的作用。还有,如果段落用了某种修辞,还有从该修辞所产生的作用角度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寻知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中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 诏委以规画,乃度马般营垒故基,起盖察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做人在外,战马铁甲皆备。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庞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画激进,上遂释然。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案,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桌。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日:“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子信。帝嘉之,进一秩。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B. 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C. 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D. 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建康,今南京市的古称。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不同。 B. 奏疏,臣子向皇帝的奏折,其中可报告工作、歌功颂德、议礼论学,陈政要、言兵事。 C. 缗钱,可以指用绳穿连成串的钱;在汉代也可以作为计算税课的单位;又可泛指税金。 D. 长短句,文中指词。词是一种韵文文体,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辛弃疾关注民生。他在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期间,给皇帝上疏,希望皇帝告诫州5县以仁爱百姓为本,惩处违法贪赃者。 B. 辛弃疾忠心国事。他奉命筹建飞庞军时,藏起御前金字牌,最终建成飞庞营栅,再陈奏事情的本末,画图进献,解除了皇上疑虑。 C. 辛弃疾注重大局。任江西安抚使时,成功赈灾;信州谢源明不顾幕僚的反对向辛弃疾求助,辛弃疾将十分之三的米船给了信州。 D. 辛弃疾很有文才。辛弃疾曾经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玩,并写了《九曲棹歌》;他的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2)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答案】10. A 11. A 12. C 13. (1)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讲求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盗的军队。 (2)当时,枢密院有不喜欢这种做法的人,多次阻挠这件事,辛弃疾却做得更尽力,最终没有改变他的做法。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这句话的意思是:朱熹死时,伪学正遭禁止,门生故旧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写祭文去哭他说:“垂名万世是不朽的。谁说公死,你凛然犹生!” 其中“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中“至无送葬者”是修饰“门生故旧”的,因此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项。 “万世名”是一个整体名词,不能断开,排除D项。 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不同”错,《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也是指南京。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C项,“信州谢源明不顾幕僚的反对向辛弃疾求助”错,原文是“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日:‘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子信”。是辛弃疾不顾部下反对,借粮给信州谢源明。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欲望,希望;致,产生;弭,消弭;术,方法;徒,只是;恃,依靠。(2)乐,喜欢;数,多次;沮挠,阻挠;卒,最终;夺,改变。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齐地历城人。乾道四年(1168年),辛弃疾任建康府通判。不久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湖湘地区相继爆发的农民起义,被辛弃疾全部讨伐平定了。他于是上疏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而贪吏迫使他们为盗,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讲求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告诫州县,以仁爱百姓为本,有违法贪赃者,让各部门尽职尽责,不要只纠举小官吏应付了事,而为自己掩饰过错。”皇上下诏嘉奖他。 皇上下诏命辛弃疾筹建飞虎军,于是他就丈量原先马殷营垒的房基,修建营垒,招纳步兵二千人,骑兵五百人。侍从在外,战马铁甲齐备。他先用五万缗钱在广西买五百匹马,皇上又下诏命令广西安抚司每年捎带买三十匹。当时枢府有不愿做这件事的,屡次阻挠他,辛弃疾干得更加卖力,最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各种费用上万计,弃疾善于斡旋,事情都马上解决。进谏的人把辛弃疾聚敛财富的事上奏给了朝廷,朝廷就下发了御前金字牌,让他日落的时候停止作罢,辛弃疾接过来把它藏了起来,出去严责监办的人,定期一月要建成飞虎营栅,违背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飞虎营如期落成,辛弃疾上书陈述事情的经过,画好图纸呈给皇上,皇上于是才消了气。军队建成,雄镇一方,是江上各部队中最好的。 他被差遣为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当时江西一带发生严重饥荒,皇帝命令辛弃疾督办赈灾工作。刚一到灾区,辛弃疾就在通衢大道张榜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接着下令拿出公家全部的官钱银器,号召吏民分别推举有实际才能的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借贷钱物,等到他们领命运回籴来的粮食,不取利息,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粮价自行降低,百姓赖此得以度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拨米救助,辛弃疾的部属都不答应,辛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而且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拿米舟十分之三拨给了信州。皇帝嘉勉这件事,给辛弃疾进一级俸禄。 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多是海内名士。辛弃疾曾和朱熹游历武夷山,做赋《九曲棹歌》。朱熹死时,伪学正遭禁止,门生故旧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写祭文去哭他说:“垂名万世是不朽的。谁说公死,你凛然犹生!” 辛弃疾一向擅长作词,他写的词风格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南台寺 韩偓 无奈离肠日九回,强抒怀抱立高台。 中华地向城边去,外国云从岛上来。 四序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 日宫紫气生冠冕,试望扶桑病眼开。 [注]①南台,在福州城南。②韩偓,京兆万年县(今西安市)人,因不阿附朱全忠,被贬到地方。朱全忠弑君,为收买人心,矫诏召韩倔回京复职。韩偓深知回长安即入虎口,便不奉诏,南逃到福建。③日官,借指皇官。④扶桑,朱瑾花,产于长江以南。试望扶桑,意为从福建遥望。 14.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表达的情感与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完全相同。 B. 颔联首句中“中华地”“外国云”,运用借代手法,分别指陆地和海上之云。 C. 南台寺所处环境,天高地远,四季花开,这是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D. 首联写登寺的缘由,中间两联写登台所见所想,尾联抒发情怀,脉络清晰。 15.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从福建之地遥望长安,昏花的眼睛顿时明亮,只见紫气充满朝廷;寄寓着诗人盼望朝廷英明,出贤臣,国泰民安,自己能返回故乡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首联表达的情感与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完全相同”说法错误。不完全相同,首联没有杜甫诗句中那种悲秋、--生漂泊的感叹。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本诗,需要在理解整首词的基础上,把握。可以结合始诗中的“意象”、表示情感的词语、景物等来分析。本题题干是“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诗歌的最后两句是“日宫紫气生冠冕,试望扶桑病眼开”,正常语序是“扶桑试望日宫,病眼开,冠冕生紫气”,冠冕是古代皇冠或官员的帽子,紫气升腾,这是祥瑞之气(帝王、圣贤等出现的预兆),字面上的意思是昏花的双眼突然明亮了,因为看到朝廷上皇帝和百官,联系注释中提供的写作背景“因不阿附朱全忠,被贬到地方。朱全忠弑君,为收买人心,矫诏召韩倔回京复职。韩偓深知回长安即入虎口,便不奉诏,南逃到福建”,可知蕴含的是诗人盼望朝廷英明,出贤臣,国泰民安,自己能返回故乡之情。 【点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以孔子从师的例子证明了“_____”的观点,而郯子等人道德学问不及孔子又与后文“______”的观点相照应,论证严密。 (2)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词人的忧愤之作,其中“______,______”两句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感慨极为沉痛。 (3)苏轼的《赤壁赋》表达出别人的东西再小也不能有占有之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圣人无常师 (2). 师不必贤于弟子 (3). 佛狸祠下 (4). 一片神鸦社鼓 (5). 苟非吾之所有 (6). 虽一毫而莫取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是情景默写,作答时注意认真审题,选准所填语句,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比如“常、佛、狸、祠、鸦、苟、毫”等字。 【点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在高楼林立、 城市,绿道正悄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城市的规划建设,究竟是钢筋混凝土森林,还是自然景观与人造建筑有机结合的绿色生态系统?随着公众生态环保理念的不断增强,答案 。绿道的出现,为高密度的城市提供弹性空间,为居民的休闲活动提供充足场地,不断打造出理想的人居环境。 绿道建设是对人居环境的守护与锻造。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到郊外享受绿色,是很多城市居民亲近大自然的方式。但是,享受美好自然环境,不能总靠驱车到郊外、到田间地头进行短时间的弥补。 地享受绿色,才是人们对环境的真实诉求。绿道把城市本该具备的绿意搬了进来,为城市找回它应有的色彩。 建设城市绿道, 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造血过程。从短时间看, 修建绿道可能意味着牺牲一部分建设空间,消耗一定的公共资金。然而,一座城市的发展潜力,( ), 绿道为城市环境升级再造埋下伏笔。 由于早期规划的欠缺和短视, 使得一些城市在建设绿道时难免不会遇到困难。空间上 , 功能定位不清, 观念理念保守, 都可能影响绿道的最终效果。这都需要管理者下大力气,割舍利益,为绿色民生让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道把青山绿水搬到城市中间,让人居环境被绿意点缀、被绿色包围,使人们零距离享有美好的绿色生活,推动城市焕发绿色的生机与活力。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车水马龙 不置可否 为所欲为 捉襟见肘 B. 人山人海 不言而喻 为所欲为 左支右绌 C. 车水马龙 不言而喻 随心所欲 捉襟见肘 D. 人山人海 不置可否 随心所欲 左支右绌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是看账本上的数字, 而是取决于生态环境的友好程度 B. 不是生态环境的友好程度,而是取决于账本上的数字 C. 不仅要看生态环境的友好程度,还取决于账本上的数字 D. 不仅要看账本上的数字,还取决于生态环境的友好程度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早期规划的欠缺和短视,使得一些城市在建设绿道时难免不会遇到困难。 B. 由于早期规划的欠缺和短视,一些城市在建设绿道时难免会遇到困难。 C. 由于早期规划的欠缺和短视,使得一些城市在建设绿道时难免会遇到困难。 D. 早期规划的欠缺和短视,一些城市在建设绿道时难免不会遇到困难。 【答案】17. C 18. D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第一处,“车水马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人山人海”:形容聚集的人非常多。根据语境形容“城市热闹”,应用“车水马龙”。 第二处,“不置可否”:不说对,也不说不对。指不明确表态。“不言而喻”:不用说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根据语境强调“答案明显”,应用“不言而喻”。 第三处,“为所欲为”:意为做自己想做的事,多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现含贬义。“随心所欲”:指随着自己心里想的意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根据语境下文“享受绿色”,应用“随心所欲”。 第四处,“捉襟见肘”:比喻困难重重,穷于应付,顾此失彼。“左支右绌”:支撑了这边,那边又出了问题。指力量不足,穷于应付。根据语境指空间上困难多,应用“捉襟见肘”。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从全文语境看是要突出“取决于生态坏境的友好程度”的意思,可以排除 B、C项,从上文“从短时间看,修建绿道可能意味着牺牲一部分建设空间,消耗一定的公共资金”可知,“看账本上的数字”与“还取决于生态环境的友好程度”之间应为递进关系。“不是看账本上的数字”说法不妥,可以排除 A。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原划线句存在成分残缺和不和逻辑两处语病。 A项,“难免不会遇到困难”不合逻辑,否定失当,删除“不”。 C项,成分残缺,删除“由于”或“使得” D项,结构混乱,“早期规划的欠缺和短视” 中途易辙,话未说完就更换了主语;“难免不会遇到困难”不合逻辑。 故选B。 20.下面是某同学写给室友的留言,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你好!很欣慰能与你成为室友。我正在备考,需要午休,你午间经常练琴,给我带来了伤害,本想找你当面磋商,恰巧你不在,特此留言,期望你安排好练琴时间。若能体谅,鄙人将不胜感激。 【答案】①“欣慰”改为“荣幸”②“伤害”改为“干扰”③“磋商”改为“商量”④“期望”改为“恳请”⑤“鄙人”改为“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表达连贯、简明、得体,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语言得体就是要根据语境条件来使用语言,使言语得当。语言得体要注意四点:看清对象,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适应场合,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区别语体,写什么文用什么体;明确目的,有什么事说什么话。 “欣慰”是内心感到满意并且宽慰,不符合语境,语境是表明成为对方的室友很高兴,应改为“荣幸”。 “伤害”语意过重,对方练琴打扰到我,给我带来了不便,应改为“不便”。 “磋商”是用于正式场合,常用于商业会谈,语境是和对方商量,应改为“商量”。 “期望”是对未来的事物或人的前途有所希望和等待,语境是恳请对方,应改为“恳请”。 “鄙人”是谦辞,语境不必使用谦辞,应改为“我”。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1. 从下列所给词语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扩写成一段意境优美的文字。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并且引用一句诗词,字数60~90。 小桥 草 春风 细雨 落花 杨柳 【答案】“吹面不寒杨柳风”,和煦的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扩写句子。扩句实质上是以原句为基础,增加一些必要的成分,使原本简单、抽象、概括的内容变得丰富、具体、形象。本题要求从下列所给词语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扩写成一段意境优美的文字。注意修辞运用和字数限制。 本题要求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要明确写出词句中所给出的意象,如“春风……,细雨……,落花……”。要扩写成一段意境优美的文字,应展开合理的想象,写出景物的特点,可以选取和意象相关的诗词,比如写细雨可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修辞可以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注意语句通顺,字数60~90。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54年世界杯赛半决赛时,巴西队意外地输给了法国队,球员们感到无脸见家乡父老。他们知道,球迷们辱骂、嘲笑和扔汽水瓶子是难免的。可是,当飞机降落在首都机场的时候,巴西总统和两万多名球迷默默地站在机场,人群中有两条标语格外醒目:“失败了也要昂首挺胸”“这也会过去”。4年后,巴西足球队不负众望,赢得了世界杯赛的冠军。球员们回国时,16架喷气式战斗机为他们护航。聚集在机场的欢迎者达3万人。从机场到首都广场的道路两旁,自动聚集起来的人超过100万。在人群中,有两条横幅格外醒目:“胜利了更要勇往直前”“这也会过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败时要昂首,胜时应直前 巴西队虽是世界足球之劲旅,但他们仍需面对坎坷和波折。失利时,球迷以宽容和激励之心去接纳;获胜时,球迷以奋进之气去鞭策和促进。胜也好,败也罢,一切都会过去,重要的是面对变化的人生,失败时要昂首面对,胜利时更要勇往直前。 如何能在人生失败时做到昂首挺胸?又如何能在人生胜利时做到勇往直前? 树鸿鹄之志,才能败时昂首挺胸,胜时勇往直前。 司马迁因有完成《史记》的鸿愿,才使之在人生的低谷挺胸迈过;林鸣因有完成世界最大的沉管隧道顺利合龙之愿,跟荷兰方面谈判失败后,才使之更坚定地走自我研发、攻克世界级难题之路;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因有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远大目标,才能在获得载人航天、北斗卫星导航成功后,继续远航,又有了“嫦娥”月背软着陆的成功。这都告诉我们,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目标,能产生巨大的能量,能使我们败时不馁、胜时不骄。在失败面前坦然直对,以更加昂扬的状态踏上新的征程,这就是冯梦龙所说的“不可以一时之得意而自夸其能,亦不可以一时之失意而自坠其志”。败也好,胜也罢,都是过去,关键要持有勇往直前的心境。 拥执着和坚毅之品,才能败时昂首挺胸,胜时勇往直前。 大众要学会包容大度,给失败者以机会,吴宗宪能给受挫时的周杰伦以机会,使他有信心和勇气于绝处而逢生。而人自身更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50岁的贝多芬丧失听力,但他靠着敏锐的触觉和“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能倒下”的毅力创造了奇迹。执着和坚毅能够在失败和胜利中创造无穷的能量,引领人形成良好的心态。 鲁迅言:“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为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生活中我们面对失败,昂首挺胸,重新再来,拥抱胜利,清醒理智,去开拓新的疆界。鸿蒙出世,华为在烈火中,涅槃凌空;黑洞被证实,霍金在渐冻中,解开宇宙之谜;豁达豪迈的情怀,使一贬再黜的苏轼,进退自如,宠辱不惊,成就文诗词的大家风范;青蒿素问世,屠呦呦在诺贝尔生理学获奖掌声中,奋勇前行,又获得新的研究成果。只有淡定执着和坚毅,才能败时昂首,胜时直前。 天空总有晴空雷电,大海总有平静骇浪,道路总有平坦曲折,人生总有失败和胜利,失败会过去,胜利也会过去,不必纠结,也不必沉醉,昂首挺胸,勇往直前。当你回首坎坷多险之路时,才不会后悔,当你欣赏乘胜而追的勇气时,才会为强大的自我而欣慰,这是生命的高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作文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围绕世界杯赛中,巴西足球队输和赢之后,球迷们分别给出的横幅——“失败了也要昂首挺胸”“这也会过去” 和“胜利了更要勇往直前”“这也会过去”展开。考生立意行文时,要围绕材料内容来构思。横幅的内容是审题立意的关键。从材料可以引申到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面临成功和失败时都要有正确的态度,做到处逆境切莫怀忧丧志,居顺境也无须趾高气扬,贵在把握当下,成败不惊,宠辱皆忘,从而以好的心态迈向未来。写作时不能抛开材料,另起炉灶,随意高谈阔论,而要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立足于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要永远向前、继续奋斗这个题旨来构思。脱离材料的泛泛而谈会被视为偏题或跑题。材料都是围绕“无论成败都要努力向前”展开的,立意只要不脱离这个中心即可。可以从顺境与逆境角度去写作,处逆境切莫怀忧丧志,居顺境也无须趾高气昂,做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可以从国家、民族、社会层面去写,困难时不忘斗志,胜利时不忘奋斗。可以从成功与失败,顺境与逆境都会过去,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角度去写,等等。由于考生的人生阅历不一样,对成功与失败的认识也就不一样,但考生思考的角度可以拓展,如可以拓展到坎坷与顺利、磨难与成功、挫折与通达等方面。可以写个人层面,可以写国家层面,还可以写社会、民族层面的立意。 参考立意: 1.顺境需努力,逆境也需奋斗。 2.失败了或成功了都要昂首挺胸与勇往直前。 3、成功与失败,喜乐与苦难,顺境与逆境都会过去。 4.成败不惊,宠辱皆忘,砥砺前行。 5.做真正的自己。 6.得意时不要趾高气扬,失败时能够奋发图强 结构示例: 题目《败时要昂首,胜时应直前》。开头概述材料,提出论点:胜也好,败也罢,一切都会过去,重要的是面对变化的人生,失败时要昂首面对,胜利时更要勇往直前。接着提出问题:如何能在人生失败时做到昂首挺胸?又如何能在人生胜利时做到勇往直前?主体部分以三个分论点回答这一问题。一是树鸿鹄之志,才能败时昂首挺胸,胜时勇往直前,以司马迁、林鸣、中国航天人为例证明;二是拥执着和坚毅之品,才能败时昂首挺胸,胜时勇往直前,以吴宗宪、贝多芬来证明。三是生活中我们面对失败,昂首挺胸,重新再来,拥抱胜利,清醒理智,去开拓新的疆界,先引用鲁迅的名言,再以霍金、苏轼、屠呦呦为例证明。最后强调人生总有失败和胜利,失败会过去,胜利也会过去,不必纠结,也不必沉醉,昂首挺胸,勇往直前。 参考素材: 败须昂首面对,胜更勇往直前 巴西队输了世界杯赛,总统和球迷的条幅说:“失败了也要昂首挺胸”“这也会过去”。4 年后,巴西队赢得世界杯赛冠军。球迷的条幅说:“胜利了更要勇往直前”“这也会过去”。胜败本兵家常事,重要的是败时要昂首面对,胜时更要勇往直前。 第一幅条幅告诉人们:败时昂首挺胸,不气馁,不放弃,才会摆脱失败,走向成功。 “我个子小,当年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我一直是在‘逆境’下前进的。”邓亚萍说,“坚持你的梦想,不放弃追逐,每个人的未来都能发光。”这是邓亚萍成功的秘诀。在深圳,每天有上千家创业公司诞生,同时又会有上千家公司破产,失败和耻辱是暂时的,失败只是告诉你需要继续努力,创业圈里即使乔布斯的成就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第二幅条幅是告诉他们:荣誉只属于过去,胜利了更要勇往直前,迎接下一次的成功。 柯达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在其诞生后的100多年间,柯达公司曾占据全球2/3的摄影产业市场份额,柯达几乎成了摄影的代名词。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发明者是柯达的工程师,但柯达沉溺于已有的成功止步不前,放弃了发展的机会。不论一个企业再怎么辉煌,不论影响过多少人,只要你停滞不前,就逃脱不了由盛而衰的命运,再辉煌的企业也没有免死金牌,柯达如此,诺基亚、索尼、菲利普亦如此…… 面对失败,即使大众不包容,也要昂首挺胸;面对胜利,即使大众给以鲜花和掌声,也要不骄不躁、勇往直前。 蜗牛爬行的速度实在太慢了,有一则寓言说,爬上金字塔的那只蜗牛原来是个聋子。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要听从内心的召唤勇往直前,而不是被别人干扰止步不前。马云刚开始做互联网时举步维艰,很多人说他是个疯子,但马云知道“这也会过去”,他坚持了下来。马云成功了,大家给他鲜花和掌声,但马云知道“这也会过去”,他继续努力,勇往直前,终创建阿里传奇。 “失败了也要昂首挺胸”“这也会过去”;“胜利了更要勇往直前”“这也会过去”。莫忘巴西球迷的提醒——踢球如此,人生事事概莫如此。 【点睛】新材料作文的写作方法——“五步成文法”,即,“引”“析”“提”“联”“结” 1、“引”——定向剪裁,概述材料。 所谓“概述”,就是不能将题目所给材料原文照搬,而是对准自己立论的指向剪裁材料,使材料为我所用的“定向剪裁”。应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引述时应注意: ①要有针对性。即所引的材料一定要符合题旨的需要,能为中心(论点)服务;同时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恰当地处理好所引材料的详略。 ②要概括。即对所引用的材料,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以最为浓缩的精要语言对它进行高度地概述,而省去不必要的过程和细节描写。 2、“析“——分析材料,突出感悟点。 “析”,就是围绕议论的中心对引录材料内容的寓意进行扼要分析。要求分析得准确,切合事理,语言精要。“析”的目的是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创造理论的条件。 3、“提”——提出论点,纲举目张。 “提”,就是通过材料的分析之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以将“析”与“提”两部分的观点“合二为一”。中心(论点)是全文内容的“神”,材料组合的“纲”,起统帅作用。因此,中心(论点)的提炼,必须做到: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 4、“联”——联想联系,论证论点。(主体部分) “引”“析“后,作文就完成了对材料的处理。“联”是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类比社会生活,议论社会生活的过程。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从道理上论证),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从事实上论证)。这部分是作文的重点,既要放开思路,又要概括力强;既要重点突出,又要尽量正反结合。 5、“结”——重申材料,深化论点 结尾呼应开头,或进一步强调论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提出希望要求。 本试卷的题干、答案和解析均由组卷网(http://zujuan.xkw.com)专业教师团队编校出品。 登录组卷网可对本试卷进行单题组卷、细目表分析、布置作业、举一反三等操作。 试卷地址:在组卷网浏览本卷 组卷网是学科网旗下的在线题库平台,覆盖小初高全学段全学科、超过900万精品解析试题。 关注组卷网服务号,可使用移动教学助手功能(布置作业、线上考试、加入错题本、错题训练)。 学科网长期征集全国最新统考试卷、名校试卷、原创题,赢取丰厚稿酬,欢迎合作。 钱老师 QQ:537008204 曹老师 QQ:71300063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