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南省郑州市第四十七中2020届高三10月月考文科综合试题(B卷)(解析版)
2019—2020高三上学期10月份文科综合试题-历史 B卷 1.据《史记》载:“(周厉)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材料说明 A. 周王暴政导致王室覆灭 B. 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监控 C. 周朝礼乐制度有待恢复 D. 周朝的监察体系日益完备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周厉王暴虐无道,放纵骄做,导致出现“诸侯不朝”的现象,这说明周朝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即周朝礼乐制度有待恢复,故选C项。周厉王时周王室并未灭亡,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周厉王暴政以致诸侯不朝,并没有加强对地方的监控,故B项排除;材料中周厉王以巫师监视民众,并非监察体系的日益完善,故D项排除。 2.下表为中国古代有关水利制度的记载。从记载内容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记述内容 出处 南阳太守召信臣“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纷争 《汉书·召信臣传》 凡水有灌溉者,水碾不得与争利,溉田自远始,先稻后陆 《大唐六典》 河渠令诸以水溉田,皆从下始,仍先稻后陆 宋《庆元条法事类》 若有违反水法多浇地亩,每亩罚小麦一石 元朝《洪堰制度》 A. 历代王朝重视水利的兴修 B. 封建官吏控制水权盘剥百姓 C. 封建政府重视水资源管理 D. 古代水利立法开始于汉代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为民作均水约束”“溉田自远始,先稻后陆”“若有违反水法多浇地亩,每亩罚小麦一石”等信息来看,政府对如何进行水利灌溉作出明确规定,说明封建政府重视水资源管理。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水利兴修,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封建官吏对百姓的盘剥,排除B项;材料中的汉代“刻石”不是水利立法,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典型的材料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有些选项也许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中反应不出来,不能选择。 3.下表为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概况(部分)。表格中的数据反映出明清时期中国的农业 年份 人口(百万) 粮食种植面积(百万公顷) 粮食单产(千克) 1400 72 19.8 1036 1650 123 32.0 1095 1750 260 48.0 1544 1820 381 59.0 1840 A. 成为中国经济领先世界的基础 B. 生产力取得了质的突破 C. 支撑起了人口的持续高速增长 D. 生态环境已经严重恶化 【答案】C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较为迅速,虽然人口大量增长,但农业的发展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经济基础,故选C项。A项夸大了明清时期农业生产进步的意义和当时中国的国力,排除;生产力取得质的突破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环境恶化的结论无法从材料中直接得出,故排除D项。 【点睛】解答表格类选择题要注意表格中同一类数据的多少变化,通过数据的变化得出相关结论。 4.有学者指出,汉武帝时期正式确立的察举制,察举权虽下放到郡国等地方官员手中,但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政府掌握。这表明,察举制的实施 A. 扩大了地方官员的自主权 B.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执政力 C. 体现了社会道德建设要求 D. 增强了儒家学说影响力 【答案】B 【解析】 在察举制下,郡国推举的人才,最终任用权掌握在中央手中,这就使得各地人才被收归中央统一使用,提高了中央政府的执政力,故B项正确;地方官员向中央举荐人才,中央最终掌握任免权,没有扩大地方官员的自主权,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察举制的选材标准及其与儒学的关系,无法说明是否体现了社会道德建设要求、是否扩大了儒学的社会影响力,C、D两项错误。 5.朱熹弟子陈宓曾任安溪知县,他在《安溪劝农诗·劝贫富相资》一诗中说:“举债当知济汝穷,取钱须念利难供。富人心要怜贫者,贫者身全仰富翁。”材料体现了 A. 社会贫富分化现象日趋严重 B. 士大夫崇尚社会和谐的理念 C. 士大夫反对民间的借贷行为 D. 官府强行干预民间财务纠纷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中“劝贫富相资”“富人心要怜贫者,贫者身全仰富翁”可知,题干是指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和谐思想,符合题意的是B项;A、C两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体现了官府采取劝谕的方式,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6.19世纪末,中国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冲突代替华夷之辩、满汉之争,成为主要社会矛盾,而这种冲突首先表现为反外国教会的斗争。这种“冲突” A. 表明洋务运动成果显著 B. 体现了民众朴素的爱国情怀 C. 以南京为中心迅速发展 D. 是列强首次联合侵华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与帝国主义的冲突是由列强侵华引起的,也就是说民族矛盾是引发冲突的主要原因,材料中“首先表现为反外国教会的斗争”鲜明的反映出民众的反帝爱国情怀,故选B项。中国同帝国主义之间的冲突并没有体现洋务运动的成果显著,故排除A项错误;19世纪末的中外冲突并不仅仅局限于以南京为中心,故排除C项;19世纪中期就已经出现了列强联合侵华,故排除D项。 7.1928年1月一个苏联农民给《农民报》写信诉说:“农民非常愿意帮助苏维埃政权,准备全力帮助国家,但是当局不让他们发展,因为当局对农民的粮食规定固定的价格,可是农民购买东西却无法按固定的价格。应当给农民自由,让他们发展,让他们发家致富。”材料主要反映出 A. 固定粮食税损害了农民利益 B. 集体农庄制打击了农民积极性 C. 列宁新经济政策得到继续执行 D. 苏维埃政权得到广大农民拥护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当局不让他们发展因为当局对农民的粮食规定固定的价格,可是农民购买东西却无法按固定的价格”表明集体农庄制打击了农民积极性,故B正确;固定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列宁新经济政策得到继续执行和苏维埃政权得到广大农民拥护,故排除C、D选项。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完成本题时,应先理清苏联发展过程的不同特征。 8.下图漫画选自英国《一周》杂志网站。方框中英语的意思是:美国的“三大政治机构”。该漫画的寓意是,当今美国 A. 三权分立制度已经遭到破坏 B. 政党斗争导致国家走向分裂 C. 总统个人把持国家行政大权 D. 总统与国会的矛盾日趋激化 【答案】C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反映的是美国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材料中能够可以看出特朗普总统牢牢掌握着行政大权,故选择C选项;从图中无法得知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遭到破坏,故排除A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国家走向分裂,排除B选项;图中不能得到总统与国会的矛盾日趋激化的信息,故排除D选项。 9.西柏坡纪念馆内的一块展板上写着:“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全会作出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前定下的规矩。当年我党做出这些“规定”的主旨是 A. 加强执政党工作作风建设 B. 突出革命导师的崇高地位 C. 防范个人崇拜在党内出现 D. 加强与民主党派政治协商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可知,当时中共对领导人的生活和工作作风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是为了防范个人崇拜在党内出现,故选C。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旨在加强执政党工作作风建设,排除A;“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显然与B项的描述相违背,排除;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当时并未建立,故没有加强一说,排除D。 10.有学者指出,自然法作为一种“元则”,即民主、平等、公平的原则,是构成近代西欧高效制度的关键特征。这种以自然法为基础的制度起源于罗马法的所有权制度,以及由这一制度产生的罗马保民官制度等等,就是保护无权者以对抗掌权者。由此可知 A. 自然法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B. 罗马开创的法律和制度对后世具有深刻影响 C. 自然法是罗马法律制度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 D. 罗马法的本质特征是保障无权者对抗有权者 【答案】B 【解析】 材料表明,自然法蕴含“民主、平等、公平”的原则,是构成近代西方国家高效制度的关键,这种以自然法为基础的制度起源于罗马的所有权制度及其衍生的保民官制度,体现出罗马开创的法律和制度对后世具有深刻影响,故B项正确。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资本主义的发展,A项错误。自然法是罗马法的指导思想,不是具体的法律制度,C项错误。罗马法的本质特征是维护奴隶主的统治,D项错误。 11.1991年7月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私有化法》,根据这部法律,到1992年底,苏联有将近一半的工业企业将脱离国家控制。由此可知,该法律 A. 使苏联开始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B. 促进苏联尝试推行了国家资本主义 C. 不利于苏联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D. 表明苏联全盘接受了市场经济模式 【答案】C 【解析】 材料表明,该法律使苏联将有一半的国有工业企业转化成私人企业,这必然会削弱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经济基础,从而不利于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就开始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A项错误;列宁时期就尝试过推行国家资本主义,B项错误;材料体现苏联接受了市场经济模式,但不能说明是“全盘接受”,因为还有一半的工业企业属于国家所有,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私有化法》”“到1992年底,苏联有将近一半的工业企业将脱离国家控制”,结合所学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是公有制经济进行分析解答。 12.在莎士比亚盼历史剧中,分裂叛逆者总要落得失败的下场。莫里哀(1622-1673)等作家在作品中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因为古典主义是在绝对王权的提倡与监护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强调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要求巩固和加强统一的民族国家。两人的文学作品都 A. 打着复兴古典旗号 B. 反映资产阶级时代要求 C. 属于浪漫主义流派 D. 倡导民主、法治和自由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分裂叛逆者总要落得失败的下场”“古典主义是在绝对王权的提倡与监护下发展起来的”“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要求巩固和加强统一的民族国家”说明莎士比亚、莫里哀都维护国家王权和统一。根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的实质是宣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扩展时期的代表人物,莫里哀是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综上所述,莎士比亚和莫里哀的文学反映的都是资产阶级的思想和要求。故答案为B项。A项,莫里哀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其作品不是打着复古的旗号,排除;C项,浪漫主义流派的表述与材料中“作品中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不符,排除;D项,材料没有倡导民主、法治和自由的信息,相反强调的是遵从王权、国家利益,排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等12处设有市舶使,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了市舶条或市舶法…….进出口货物达3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和私营,以后者为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英国进口贸易总额及百分比统计表(1784—1846年) 年份 总额 制成品(%) 粮食(%) 原料(%) 1784—1786 20386 2144(10.5) 8657(42.4) 9585(47.1) 1814—1816 64741 731(1.1) 27602(42.6) 36408(56.3) 1844—1846 81963 3544(4.3) 27386(33.4) 51033(62.3) 英国出口贸易总额及百分比统计表(1784—1846年) 年份 总额 棉织品(%) 毛织品(%) 其他纺织品(%) 其他制成品(%) 粮食和 原料(%) 1784—1786 12630 744(6.0) 3700(29.2) 1334(10.6) 4858(38.3) 2032(15.9) 1814—1816 44474 18742(42.1) 7855(17.7) 3628(8.2) 7783(17.5) 6455(14.5) 1844—1846 58420 25835(44.2) 8328(14.2) 6349(10.9) 10922(18.7) 6986(12.0) 材料三: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30%,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40年来的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货物贸易进出口既是我国开放性经济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重要支撑。自2009年起,我国已连续9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地位,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贸易大国。改革开放推升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给全球消费者带来了诸多实惠,“中国市场”为全球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空间,“中国奇迹”向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说明两宋海上丝绸之路产生的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进出口贸易呈现的趋势,并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奇迹”出现的原因。 【答案】(1)特点:贸易范围广;政府加强管理;贸易商品种类繁多;私营贸易为主。影响: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两宋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提升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 (2)趋势:英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增加;进出口贸易逐渐以进口原料、出口棉织品等工业品为主。原因:英国资本主义民主代议制度的确立与完善;工业革命在英国的进行和完成;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盛行;英国“殖民霸主”和“世界工厂”的确立。 (3)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的影响;科技发展与创新的推动;对外开放的国策和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的作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两宋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和影响、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贸易状况和“中国奇迹”出现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两宋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等12处设有市舶使,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了市舶条或市舶法”“进出口货物达3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和私营,以后者为主”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两宋海上丝绸之路产生的社会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增加政府收入、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推动世界文明进程等方面来回答。 (2)英国进出口贸易呈现的趋势,可以根据《英国进口贸易总额及百分比统计表》中总额的变化和货物种类的变化等信息分析得出。其原因应当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并联系所学,从英国民主政治、工业革命、经济政策和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等方面来回答。 (3)“中国奇迹”出现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社会经济和综合国力、科技推动、经济政策和国际形势等方面来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反映出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重大历史现象。话剧的梗概如下: 第一幕:戊戌改变后的某个上午,裕泰茶馆开业,掌柜王利发迎接各路茶客,有旗人前来歇腿喝茶的,有喝茶唱京戏的,有观赏斗蟋蟀的。刘麻子要把康六家十五岁女儿康顺子卖给70—岁庞太监当老婆。茶馆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但常四爷偏要谈国事,一句“大清要完”,被请吏抓去坐牢。秦仲义说要去办工厂,搞实业救国。 第二幕:民国初年茶馆渐衰,王利法迎合潮流实行改良,仍然难以为继。茶馆展现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画面;常四爷出狱;康顺子母子逃出宫外;刘麻子被砍了头……茶馆生意清淡,特务、兵痞常来敲诈勒索。 第三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茶馆已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更大。物价飞涨,有名的艺人一次演出挣不上一顿饭钱。常四爷已难以生存,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王利法的茶馆就要被人霸占。他们含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暗,而大街上出现了阳光。 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的知识,从上述话剧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话剧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要准确全面,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情节:第一幕中秦仲义说要去办工厂,搞实业救国,第三幕中,他的工厂被抢走。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曲折的历程,折射出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在甲午战争后积极创办实业,希望实现以实业救国强国目标。 概述和评价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允许民间办厂。因此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有所增强。并开始维新运动中登上历史舞台。在二战期间处于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加上民国政府的鼓励,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但在抗日战争遭受打击,在解放战争期间陷入绝境。其命运说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挤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答案示例二】 情节: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茶馆已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更大,物价飞涨。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实行独裁统治,美蒋勾结发动内战,导致民不聊生,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概述和评价: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坚持独裁和内战,撕毁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战,为取得美国援助,不惜出卖国家主权,美国取得在华政治经济特权。为内战需要,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导致通货急剧膨胀,给人民带来巨大苦难。最终国民政府失去民心,败退台湾。说明人民渴望和平民主的民心不可违背,内战只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伤害。 【答案示例三】 情节:戊戌政变后裕泰茶馆开业,各路茶客谈笑风生,常四爷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清吏抓去坐牢。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戊戌变法影响有限,大多数国民仍处于昏庸蒙昧状态。清政府在维新运动后强化了对人民的统治,封建专制进一步加强。 概述和评价:戊戌变法仅存百日,出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化,只能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推行。在顽固势力的反扑下,很快失败。但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也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政府不能适应时代潮流,继续实行专制统治,最终被辛亥革命推翻。戊戌变法失败表明:君主立宪之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行不通。 【解析】 本题的题型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时,可以通过茶馆中三幕表演,找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能具体分析。在第一幕中,我们可以看到戊戌变法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实业救国思潮兴起;第二幕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受到阻碍;在第三幕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抗战胜利后,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的掠夺导致民族工业走向萧条。 【点睛】开放型试题的关键就是要找准关键词,清楚定位材料的中心思路。该题应通过材料中找出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能根据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25年的“五卅运动”直接促成了英、美、日等十二国与北洋政府的北京关税特别会议召开。1927年7月,刚刚成立的国民政府发起关税自主运动,广大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南京国民政府遂开始了关税改革。1928年7月宋子文与马克漠所定条约签字,美国第一个同意中国关税自主。在该条约《整理中关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中规定:“历来中、美两国所定有效之条约内所载关于在中国进出口货物之税率、存票、子口税并船钞等项之各条款,应即拆销作废,而应适用国家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各欧洲主要强国分别与国民政府进行缔约谈判,相继承认中国关税自主。1928年12月7日,中国颁布海关进口税则,税率分为7级,最低税率为7.5%,最高税率为27.5%。 ——摘编自易继苍《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作用。 【答案】(1)背景:中国人民为了实现关税自主,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或“五卅运动”的推动);国民政府刚刚成立,迫于财政上的需求;中美关系进入蜜月期,面对日益高涨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浪潮,西方列强作出了一些让步。 (2)作用:利于增加国家关税收入;国民政府获得了关税自主权,中国收回了部分的经济主权,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使国民政府利用海关来保护自身的各种利益提供了可能;但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统治。 【解析】 (1)背景:依据材料“1925年的“五卅运动”直接促成了英、美、日等十二国与北洋政府的北京关税特别会议召开”可知是“五卅运动”的推动;依据材料“1927年7月,刚刚成立的国民政府发起关税自主运动”可知国民政府刚刚成立,迫于财政上的需求;依据材料“1928年7月宋子文与马克漠所定条约签字,美国第一个同意中国关税自主”可知中美关系进入蜜月期。 (2)作用:依据材料“中国进出口货物之税率、存票、子口税并船钞等项之各条款,应即拆销作废,而应适用国家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税率分为7级,最低税率为7.5%,最高税率为27.5%”的信息和所学从国家关税收入、关税自主权、经济主权以及国民政府利用海关来保护自身的各种利益回答积极作用,依据材料和所学从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统治回答局限性。 【点睛】对于归纳材料要点类的主观题,最基本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两个字:“全”和“变”。“全”就是指要点全,即把材料中所有的有效信息都提炼出来,不遗漏任何一个要点。“变”即变通,也可以说是归纳概括,要求将材料中的原文换一种更为专业的表述方式。在变通时既要简明扼要,又不能曲解原意,尽量做到专业而准确。 16.材料 1936年2月,西班牙人民阵线在大选中获胜,成立了以左翼共和党人为首的共和政府,并进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这引起了西班牙法西斯势力的仇视,并发动反对共和政府的叛乱。30年代的法国全国上下都不希望再一次发生世界大战,对战争充满了厌恶。德意已开始积极地支持佛朗哥叛军,如果法国仍然向西班牙共和政府提供援助,那么西班牙内战就很可能升级成一场整个欧洲的冲突。法国想通过“不干涉”政策为其它国家做好榜样,以此希望德国和意大利也会循规蹈矩,这样就不会使战争扩大。法国实行“不干涉”政策后,使西班牙共和政府陷入了孤立,它得不到国外的援助,而佛朗哥叛军则能从德国和意大利获得大量的军事援助,最终内战以西班牙共和国的失败而告终。法国对西班牙的“不干涉政策”对以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王利《探析法国在西班牙内战中的“不干涉”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对西班牙内战采取“不干涉”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不干涉”政策的影响。 【答案】(1)一战后法国实力被严重削弱;国内和平主义思潮盛行;对德意法西斯采取绥靖政策;对共产主义的敌视。 (2)加速了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失败;削弱了法国在欧洲舞台上的影响力;助长了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欧洲局势进一步恶化,加速了二战爆发的进程。 【解析】 (1)依据材料中“30年代的法国全国上下都不希望再一次发生世界大战,对战争充满了厌恶。”、“法国想通过‘不干涉’政策为其它国家做好榜样,以此希望德国和意大利也会循规蹈矩,这样就不会使战争扩大。”等信息结合所学从一战后法国实力的变化、国内和平主义思潮的盛行、绥靖政策、对共产主义的敌视等方面分析法国对西班牙内战采取“不干涉”政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中“法国实行‘不干涉’政策后,使西班牙共和政府陷入了孤立……最终内战以西班牙共和国的失败而告终。法国对西班牙的‘不干涉政策’对以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信息结合所学从加速了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失败、削弱了法国在欧洲舞台上的影响力、加速了二战爆发的进程等方面指出法国“不干涉”政策的影响。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苏颂(1020—1101),字子容,泉州人。官至宋刑部尚书、吏部尚书,晚年入阁拜相。苏颂在开封府任职时,他“建请浚自盟、白沟、圭、刀四河,以疏畿内积水”,兴修水利,保田防灾。在杭州任内,他把凤凰山的泉水引入市区,做自来水用,造福于百姓。在淮南转运使任内,他见到因饥荒造成哀鸿遍野的惨景,立即上书为百姓请求救济,同时谋划赈救后如何保持物价平稳,流民如何归业安居等。当时各地争修寺院,皇帝也滥赐匾额,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苏颂挺身而出为百姓请命:“臣欲乞朝廷明立条约,今后不许特创寺院宫观。”对违法而建的寺院“并令州县检括指挥一切毁拆”。苏颂关心民疾,体恤百姓,深为皇帝所知。熙宁九年正月,苏杭地区再次闹灾。在选任地方长官时,神宗称“苏颂仁厚,必能抚安吴人。” ——摘编自白寿蠡《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述苏颂为官时的主要政绩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苏颂为官行政之道。 【答案】(1)政绩表现:兴修水利,保田防灾,引水饮用,方便民众;积极赈灾,重视灾后重建;与争修寺院乱象作斗争 (2)评价:苏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体现出积极为百姓谋福利的勤政精神;他关心民族,体恤百姓的体现是儒家以民为主的仁政思想;他敢于为民请命,伸张正义,体现封建正面品质和抗争精神;他的所作所为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从根本上是为皇权服务。 【解析】 (1)表现:从材料中:“兴修水利,保田防灾。在杭州任内,他把凤凰山的泉水引入市区,做自来水用,造福于百姓、上书为百姓请求救济、如何保持物价平稳、关心民痪,体恤百姓”可以看出诉讼的主要攻击表现在兴修水利,造福百姓;积极进行赈灾,重视灾后重建;与违法寺院进行斗争等。 (2)评价:我们可以从他造福百姓,为百姓谋福利的勤政精神,从关爱民生,体恤百姓,体现民本思想,从敢于为民请命,伸张正义,体现他的正直品质和抗争精神;但也要理解他为官之道的根本目的是为皇权服务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