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四川省广元市川师大万达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广元市川师大万达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临近毕业季,“空巢青年”这个词又火了起来。央广网报道了一个“北漂”女孩的“空巢”生活——一个人看病、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不停地搬家。据统计,目前全国有超过5800万人在过着“一个人的生活”,其中,独居青年(20~39岁)已经达到2000万。 “空巢青年”的出现,与城市化进程密不可分,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人在享受独立、自由生活的同时,也必须接受“空巢”这种现代文明的副产品。但是,一个人生活,完全没必要搞得自怨自艾,一副世界欠了我的模样。很多“空巢”者还是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在笔者朋友圈里,也有不少“空巢”男女青年,其中一位给我留下了格外深刻的印象。除了努力工作,她的业余生活实在太精彩——读书、健身、滑雪、登山、露营、潜水,还动不动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她的人生,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她做不到。这样的姑娘,看着就觉得心旷神怡。相反,那些整天抱怨自己一个人有多惨的,大多在人群中并不受欢迎,朋友也不多。这样的“空巢青年”遇到幸福的几率,无疑会大打折扣。 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中曾明确指出,独自生活的人更容易拜访朋友或加入社会团体,他们更容易创建充满活力的城市。更准确地说,我们的社会已经转变成允许人们将自己才能最大化的社会。劳拉•吉普妮斯指出,没有固定的伴侣关系释放了人们各自发挥的自由。如此看来,“空巢青年”其实比起有配偶者,有更大的空间与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 当然,“空巢青年”也不会一直“空巢”下去。就连在比较自由开放、对婚姻存在疑虑的美国未婚者中,也有超过90%的人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选择结婚。但是,社会的压力却往往不给“空巢青年”喘息的空间,每逢过年,都会上演逼婚的戏码,也总有人用异样的眼光看“空巢青年”——仿佛一个人生活,不是生理有毛病,就是心理不健康。舆论还特别喜欢给“空巢女青年”贴标签。一过25岁,就称她们是“剩女”,就试图将她们集体“驱逐”进婚姻。所以,有时候“空巢青年”们的自怨自艾,除了个人内心“软弱”之外,也往往能找到社会根源。说白了,是诸多传统社会的观念与生活方式,让很多“空巢青年”自我加压,无法正视一个人的生活。 这是现实摆在诸多“空巢青年”面前的难题。无疑,对“空巢青年”而言,反击社会偏见,最好的办法是努力工作,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赚到足够的钱,早日实现财务自由。此外,还要有一颗强大而勇敢的心,多读书,补充自己的头脑;走出家门,多结交朋友;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绪就不会那么敏感。 老祖宗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不定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或滑雪的时候就能用你的魅力收获别人的认可和欣赏。事实上,在“空巢”的这段时间,与其在埋怨中浪费自己的生命,不如以更加积极的状态生活,你或许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现实也可能会回报你一个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摘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空巢青年”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空巢青年”就是指那些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病、一个人不停搬家的20~39岁的青年。这种青年在我国已达2000万人。 B.自怨自艾的“空巢青年”遇到幸福的几率小于那些把自己的生活搞得有声有色的“空巢青年”。 C.“空巢青年”其实比起有配偶者,有更大的空间与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更容易创建充满活力的城市。 D.很多“空巢青年”无法正视一个人的生活,是因为社会给了他们许多压力和他们自己内心的软弱。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空巢青年”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并且,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个问题必然会越来越严重。 B.“空巢青年”也不会一直“空巢”下去,尽管他们可能对婚姻存在质疑,但依然有超过90%的人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选择结婚。 C.每逢过年时上演的逼婚戏码,其实是传统社会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使得人们对“空巢青年”存在偏见的具体表现形式。 D.“空巢女青年”一过25岁,就被称为是“剩女”,说明“空巢女青年”承受的社会压力远远大于“空巢男青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现代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和现代人对独立、自由生活的追求是“空巢青年”大量出现的客观原因,所以说“空巢青年”是现代文明的副产品。 B.“空巢青年”如能充分利用好“空巢”的这段时间做好自己,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就能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从而收获一个精彩的人生。 C.很多“空巢青年”还是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那是因为他们有读书、健身、滑雪、登山、露营、潜水等精彩的业余生活。 D.要化解“空巢青年”的生活压力,既需要“空巢青年”自己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对他们有更宽容的心态和正确的评价。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1926年出生于天津的于敏,自谓青少年时代在一种“亡国奴的屈辱”中度过。内向、好静思的他,喜欢科学,而且对科学有一种特殊的寄托。1949年他以北京大学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考取研究生,1951年研究生毕业后被我国核物理学家彭桓武和钱三强所器重,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1960年12月,我国作出部署,集中攻关原子弹,并先行一步对氢弹作理论探索。翌年1月,钱三强请于敏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氢弹虽然以原子弹为基础,但其理论基础和材料结构比原子弹复杂得多。 于敏喜欢做基础研究,自认为不适合从事研制氢弹这种大系统科学工程。不过,他没有犹豫,“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于敏后来说。 于敏带领30多名青年科研人员组成的氢弹预研小组,从基本物理学原理出发,凭借一张桌子、一把计算尺、一块黑板、一台简易的104型电子管计算机,以自强不息的信念,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不仅解决了大量基础研究问题,而且探索出设计氢弹的途径,为氢弹原理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氢弹研制进入冲刺阶段。1965年1月,于敏和邓稼先、周光召等科学家一起,向氢弹原理的突破发起总攻。1965年9月底,于敏带领一批年轻人前往上海,利用华东计算所J501计算机对氢弹原理作进一步探索。他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形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当他将整理出来的方案向大家报告时,群情激奋,高呼“老于请客!” 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取得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又成功进行了全威力氢弹的空投爆炸试验,爆炸威力同于敏计算的结果一致。试验成功的那天晚上,于敏“睡得很踏实”。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时7年3个月,苏联为6年3个月,英国为4年7个月,法国为8年6个月,而我国仅用了2年8个月。西方科学家评论:“中国闪电般的进步,对西方来说,是神话般的不可思议……” 尽管在氢弹研制中居功至伟,但对于别人送来的“氢弹之父”称呼,于敏婉拒了:“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 氢弹技术突破后,于敏曾想过离开,回到自己喜欢的基础研究,但最终还是留了下来。他认为,第一代热核武器虽然解决了有无问题,但性能还需提高。于是,他把后半生献给了我国中子弹、核武器小型化、惯性约束聚变研究以及其他核武器研制工作,并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于敏曾经直言,“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这位喜欢古诗词的科学家,向往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和“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仰慕文天祥威武不屈和“留取丹心照汗青”,教会孙子的第一首古诗词是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正如他心目中的这些英雄,于敏在事业上鞠躬尽瘁,在科学上唯实不唯上。与于敏共事三十余年的邓稼先曾说:“于敏是很有骨气的人。他坚持真理,从不说假话。”毕生信奉“宁静以致远”的于敏,如此解释他心中的那片宁静:“所谓宁静,对于一个科学家,就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害所移,始终保持严格的科学精神。” 于敏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家国情怀与科学精神。今年1月,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老于”的于敏去世。老于走了,但这种情怀和精神永远地留了下来。 (摘自《于敏:“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光明日报》2019年9月19日第4版) 相关链接: ①“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这是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事业重要奠基人于敏的自白。 ②1966年12月28日,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为确保能拿到测试结果,试验前于敏顶着戈壁滩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刺骨严寒,半夜爬上102米的铁塔顶端,检查和校正测试项目屏蔽体的摆置。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于敏喜欢做基础理论研究,他并不适合从事研制氢弹这种大系统科学工程。 B.于敏团队花费四年时间研究解决基础问题,为氢弹原理试验成功奠定基础。 C.氢弹设计方案的形成,既离不开团队的力量,更离不开于敏的带领和贡献。 D.婉拒“氢弹之父”称呼,因为于敏认为这是团队的成绩,表现其谦虚淡泊。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于敏好静思,喜欢科学,物理成绩优异,这是他研制氢弹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B.氢弹研究条件落后却取得神话般的进步,说明我国科学家比外国科学家更优秀。 C.喜欢基础研究,却把一生都奉献给核武器研制,民族情感是于敏的精神动力。 D.中华古诗词给了于敏精神养分,在古代英雄身上他学到了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 6.简要概括于敏身上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的具体表现。(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一根火柴 叶骑 我独自站在这广袤、寥廓的雪域之地,雪花如落下的松叶漫天飞舞,淹没了足迹,隐去了生机,空留一片彻骨的银白把大地冻结。 但即或如此,多年前,我仍能在这土地上分清兔子的粪便、辨出百米外獐子啃食地衣发出的碎响,而今天,我孤独地站在雪地,再也闻不出故乡烟筒里散发出的炊烟。 是的,我不得不承认,一个年迈的猎人,迷失在了他曾经无数次穿行过的土地上。 我开始整理身上的物资,背包里食物充足,这些肉干足够我撑上三天。但就在检查包底时,我不幸地发现,一道豁口撕开了背包,自己唯一的一块打火石再无踪影。 我浑身一紧,一股寒意顿时从四肢散入身躯。我急忙搜寻外衣的口袋,里面还有一封自己用来点燃烟斗的火柴,但在盒子打开的瞬间,我立即陷入了无尽的暗夜,里面仅有一根火柴。 我瘫坐在无垠的雪地里,绝望地发出咒骂。我痛恨自己的老去,不辨东西。我痛恨命运的尖薄,在这存亡的关头夺去救命之物。难道冥冥之中,这就是一个老猎人无法脱逃的宿命? 然而,我却无意就范。 我是一个猎人,一个以山林为家的乡巴佬,生存或者死亡是我一生不曾回避的问题,我们或将苍老,枯竭的躯干也终将交还给这片挚爱的土地,但却从来不是一个向天乞怜的可怜虫。 天色将晚。我用树枝在雪地里搭了一个简易的帐篷,然后从四周捡拾了一些枯枝败叶,堆放在一旁,这是自己仅有的希望。 “你只有一根火柴。” 我提醒自己。 入夜,风雪愈紧了。狂风怒号着,在山谷里往来驰突,折断了枯枝,卷起了残雪,自己的帐篷在风暴中摇摇欲坠,寒冷像饥饿的狼群,将我层层包围。 “点燃那根火柴吧,你别无选择。” “狼群”狞笑着说。 我把火柴紧紧攥在手心,感受着“狼群”的啃食。它们的尖牙刺破我的肌肤,穿过血肉,直抵皮囊下的灵魂,而我蜷曲在这荒寒的冷夜,任由分食。 我望向身旁的枯枝,欲望在心底挣扎。我想象它们倔强地燃烧起来,火苗微弱,在风雪中苟延残喘,却画出一个昏黄的圈,点燃一盏或明或暗的灯。 “不用了,留给明天吧。” 第二天,我爬出帐篷,穿过雪原林海,希冀在某座山后能看见那熟悉的景象,但最终,除了满目苍凉,再无一人。 我孤独对抗着这寒夜的侵袭,夜再次来临。 “点燃那根火柴吧,你别无选择。” “狼群”追赶上来,龇牙咧嘴,不肯罢休。 “留给明天吧。” 我气息奄奄躺在帐篷里,听着血液流动的声音,回答他们。 …… 我是在第五个夜晚被村庄的人发现的,据说,找到我时,我倒在帐篷门口,冻成了一个冰人。 乡亲们把我带回寨子,问我是怎么在雪地里活下来的。 我说,我有一根火柴。 他们觉得难以置信。 后来,他们知道我弄丢了打火石,的确没有撒谎,又好奇我有一根火柴为什么没有点燃。 “如果真的点燃了,我就冻死在雪夜的第二个夜晚。” 乡亲们若有所思,但似乎也没听明白。 而我深深地懂得—— 我能活着,因为我手上有一根随时可以点燃的火柴。 (选自《啄木鸟》,2019年第6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一开始就交代了“我”的处境,即在冰天雪地里迷路了,仅够三天的食物,唯一的一根火柴,这意味着“我”将经历生死的考验。 B.作者将寒冷比作“饥饿的狼群”,表现出了“我”经受着寒冷的包围与吞噬,“狞笑着”、“啃食”、“尖牙刺破我的肌肤穿过血肉”等词句既与前文的比喻照应,又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环境的恶劣和“我”身处绝境的痛苦感受。 C.小说主要运用内心独白、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环境烘托等手法来表现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 D.小说末尾“我能活着,因为我手上有一根随时可以点燃的火柴”,点明“火柴”是支撑“我”在绝境中坚持下去的精神力量,它象征了战胜磨难的希望。 8.小说中有多处关于风雪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作用。(6分) 9.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我”这一人物形象。(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进士。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监通州仓储,巡按畿内。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 亨信让之曰:“ 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贵不从。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明年进兵,大破之。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 父丧归葬。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必致窜逸。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帝纳其言而止。 初,亨信尝奏言:“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不然,恐贻大患。”兵部议,寝不行。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斩!”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亨信登城语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启。”也先逡巡引去。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 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洪既入卫,又与朱谦共守,劳绩甚著。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许之。归八年,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B.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C.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D.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践阼等等。 B.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D. 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朝廷派蒋贵出兵征讨,罗亨信参与其中,蒋贵等人借故在鱼儿海逗留十天后返回,罗亨信很是不满,上奏章说明情况。后来继续进兵,终于大破敌军,罗亨信也因此晋级一等。 B.皇上派遣官员测量军田,规定一军八十亩以外都要征税五升,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并提出如果辛苦劳作、收入微薄而不堪赋税,人民就会放弃耕种选择逃逸。 C.敌人兵临城下,形势非常危急,亨信与总兵杨洪因为孤城处在交通要道,外御强敌,内保京城,浴血奋战,尽职尽责。景帝即位时,他虽已七十三岁,还是被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D.为防备也先入侵,罗亨信提议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为保卫宣府城,他持剑坐在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挟持,他都未曾打开城门。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每题5分,共10分) ①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 ②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野泊对月有感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 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4.下列关于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B.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C.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15.诗歌颈联尾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的原因的诗句是: , 。 (2)杜甫在《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自身苦和国运很,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路是人类向大山虔诚的叩手,一阶一阶地修下来,不异于朝圣路上的长揖匍匐。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葳蕤的植被,把山体包裹得密密匝匝,层层叠叠的绿意中,时时有嶙峋山岩跑出来透气,这多少泄露了山的年龄,也是对其不俗来历的一点小小的提示。更有当头的棒喝,_________,让你心生敬畏。那两三层楼高的一块碣石,明明是从山顶滚下来的,却如何能在临渊处戛然而止?如梦中人的夜游,在即将失足的__________顿然醒悟,岂不惊出一身冷汗?那朵朵石莲花,在绽放之初,肯定伴着一声盘古开天辟地时的巨响,那声音与光阴碰撞,碎成了三分烟尘、七分流水。更有一座天生拱桥,掏心掏肺地要渡你到更遥远的高山草甸、原始森林。山梁便是桥面,( )。 变质片麻岩、冰川遗迹、灾害地质遗迹,躺在书本上的这些文字全都立体、骨感得_________。浩劫与创伤、不屈与桀骜,全都原始地裸露着,棱棱角角,没有被精于世故的圆熟覆盖,也没有来得及被_________的传说消费。我的目光与之相撞,仿佛碰到了时光凌厉的刀锋上,那刀刃伤着了我的心,好疼。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大自然才是真正时空的主人,地球史如果被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B.大自然才是真正时空的主人,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C.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如果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D.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把地球史如果被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脚下便是滔滔流水,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 B.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滔滔流水便在脚下 C.滔滔流水便在脚下,桥侧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万丈深渊 D.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脚下便是滔滔流水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振聋发聩 千钧一发 唾手可得 穿凿附会 B.醍醐灌顶 千钧一发 触手可及 牵强附会 C.醍醐灌顶 危在旦夕 唾手可得 牵强附会 D.振聋发聩 危在旦夕 触手可及 穿凿附会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噪音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① ,如街道上的汽车声、图书馆里的说话声、建筑工地的机器声、邻居电视机过大的声音等,都是噪音。② ,噪音能导致听力损伤,引起心脑血管伤害,影响睡眠和人的正常心理。因此,我们在治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的同时,③ 。 21.下面是某校“校园开放日”邀请函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暮春三月,草长莺飞。正是江南好时节,我校诚邀您拨冗惠顾,参加第五届“校园开放日”活动。教室里,有名师粉墨登场,有学子书声琅琅;校园中,有青春歌舞翩翩,有赛场激烈拼搏……您若驾车前来,务必将车停在指定区域。如需任何协作,学生志愿者将热忱为您服务。感谢您对我校工作的鼎力支持!么么哒!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议论文。(60分)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納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②标题自拟,文体特征明显(观点鲜明,论据充分,结构完整);③书写规范工整,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1.A A“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病、一个人不停搬家”只是一个“北漂”女孩的表现,不是“空巢青年”的定义.相关内容在文章第一段. 2.C A“这个问题必然会越来越严重”表述绝对化.B张冠李戴,不是空巢青年超过90%,而是“就连在比较自由开放、对婚姻存在疑虑的美国未婚者中”相关内容在文章第四段.D“承受的社会压力远远大于”无中生有,原文没有对比. 3.D A“是现代文明的副产品”错误,强加因果,原文第二段为“也必须接受‘空巢’这种现代文明的副产品”.B“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就能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从而收获一个精彩的人生”表述绝对化,原文最后一段为“与其在埋怨中浪费自己的生命,不如以更加积极的状态生活,你或许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现实也可能会回报你一个不一样的精彩人生”C“很多”范围扩大,原文只是举了一个人的例子.第二段为“其中一位给我留下了格外深刻的印象.除了努力工作,她的业余生活实在太精彩--读书、健身、滑雪、登山、露营、潜水,还动不动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7.C 没有肖像描写。 8.①开头的雪景描写,为人物活动、故事展开提供自然的背景。 ②雪景描写强化环境的酷寒恶劣,烘托出老人孤独却不甘的心理,刻画出鲜明的老人形象。 ③推动情节发展,风雪愈紧,推动了后文老人晕倒获救等情节的发展。 ④风雪酷寒具有困难、挫折的象征意义。 (每点2分,任意答出三点6分) 9.“我”是年迈孤独、身陷险境却勇于抗争、心怀希望的猎人。 ①“孤独” “我不得不承认,一个年迈的猎人,迷失在了他曾经无数 次穿行过的土地上”,可见我已不再年轻,身处险境。 ②面对绝境, “我却无意就范” , “不曾回避”, “不是一个向天乞怜的可怜虫”,而是积极理智地利用身边的资源自救,可见老人坚强不屈、勇于抗争。 ③面对绝境,将象征希望的“火柴”紧紧攥在手心, “留给明天吧”,永远对明天抱有希望,并坚持到获救,可见老人心怀希望,永不放弃的性格特点。 (每点2分,共6分,意思相近言之成理即可) 10.C 首先疏通句子意思“每年从冬天到第二年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才开始耕种,七月又要割草,八月以后,修缮关塞,一年中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根据意思“每岁自冬徂春”为一个意思完整的句子,不可断开,所以排除掉A、B,“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主要讲七八月份该做的事,是对称的,所以“七月又复刈”为一句,后面“八月以后修治关塞”可断可不断,如果断,就在“八月以后”后断开。 11.D “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12.D 兵部并没有采纳亨信的建议。 13.①罗亨信责备他们说:“你们这些人接受朝廷厚恩,怎敢临阵退缩呢?死于法度哪比得上和敌人战死?” ②谋臣只知务求积粮,不知人心不稳固,即使有粮,将和谁一起来防守?” (①采分点:“让”译为“责备”1分;“孰与”译为“哪赶得上”或“与…相比,哪一个好”1分;省略句“死法、死敌”译为“死于法度、死于敌手”或“被法律处死、和敌人战死”各1分,大意1分。 ②“但”译为“只”1分;“虽”译为“即使”1分;“谁与”译为“和谁”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考中进士。仁宗即位,才被召入朝庭担任御史。监管通州粮仓,巡视京城。 英宗即位后的第三个月,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在平凉、西宁操练兵马。正统二年,蒋贵征讨阿台和朵儿只伯,罗亨信参预军务。到鱼儿海,蒋贵等人因粮饷不继,停留十日率军返回。罗亨信责备他们说:“你们这些人受到国家优厚的恩待,怎敢面对敌人就退缩?因触犯国法而死与和敌人作战而死,哪一个更值得呢?”蒋贵不听从。罗亨信上奏章说蒋贵逗留的状况。皇帝把他的奏章给监督尚书王骥等人看。第二年进兵,大破敌军。罗亨信凭借参赞功劳,提高俸禄一个等级。 父亲去世后回家送葬。返回朝廷,改任为宣府、大同巡抚。参将石亨请求选拔大同三分之一的百姓参军,亨信上书制止了这件事。正统十年,晋升为右副都御史,仍任宣府、大同巡抚。当时朝庭派遣官员测量这两个地方的军田,每军八十亩,超过的每亩全都要征收五升的税。罗亨信说:“ 文皇帝在位时,下诏让边防军队尽力开垦荒田,不征税,陛下又重申这条命令。现在为何忽然有这种举动呢?塞上的军队守卫边疆非常辛苦,没有其他生计,惟有从事田耕。每年从冬天到第二年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才开始耕种,七月又要割草,八月以后,修缮关塞,一年中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况且边塞土地贫瘠,霜露早降,收入微薄,如果再征税,那么百姓不会再耕种,必然会导致逃逸。谋臣只知务求积粮,不知人心不稳固,即使有粮,将和谁一起来防守?”皇帝采纳了他的话,停止了这种做法。 当初,罗亨信曾上奏说:“也先专等时机挑起事端,以图入侵。应事先在正北要塞,增加城池的守卫来防备。不然,恐怕贻留大患。”兵部商议后,将这个意见搁置没有施行。等到土木之变,人心惶恐不安,有建议放弃宣府城的,官吏军民纷纷争着出城。罗亨信持剑坐在城下,下令说:“出城的斩头。”又让诸将发誓为朝廷死守,人心才安定下来。也先挟持太上皇到城南,传令开门。罗亨信登城告诉他说:“奉命守城,不敢擅自开启。”也先迟疑后带兵离开。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逃跑,一并追究他们的罪责。 正当这时候,皇帝被俘,敌骑兵日日逼近城下,关门左右都是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凭借这座孤城守卫着交通要道,对外抵御强敌,对内保卫京城。杨洪到京城守卫后,亨信又与朱谦共同守卫宣城,功劳显著。景帝即位,晋升为左副都御史。第二年,亨信已经七十四岁了,请求辞官。皇帝答应了他。亨信回去八年后,在家中去世。 从这一份试题中可以得到一个启示,文言文题不一定只考查字词句,有可能从文言断句、文化常识等方面考查,所以,平时复习时,要注意知识的多样性,既要注意字词,也要复习断句、文化常识,甚至内容理解。 14.B B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视听结合,写“野泊”所见之景。天上参横斗转,地上洞庭茫茫,为视觉;角声悲鸣,声断岳阳城,为听觉。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15.①漂泊思归之情。(1分)“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1分)“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1分) ②忧国伤时之情。(1分)“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1分)“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1分)(意思对即可) 16.(1)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17.C 【解析】A项第一句定语语序不当,应为“时空真正的主人”, “如果……那么……”的主语不一致,“地球史”应移至“如果”后。B项第一句定语语序不当,应为“时空真正的主人”。D项第二句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如果”应放在第二句句首。 18.D 【解析】结合上一句,依据叙述应保持话题一致的原则,所填的句子应该和“桥”有关,只有B、D两项符合。“脚下便是滔滔流水”能紧承上句的“万丈深渊”,排除B。 19.B 20.①噪音的来源很多 ②噪音对人体健康危害(影响)很大 ③也要大力消除噪音污染 21.①惠顾—莅临(光临) ②粉墨登场—精彩授课 ③务必—请 ④热忱—热情 ⑤么么哒—期待您的光临 (每处 1 分) 22.【解析】一、分析:作文材料考查考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空间。材料中的“器”可以让考生联想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玉不琢不成器”等相关的名言、名句或词语,也可以结合中国科技迅猛发展而横空出世的“国之利器”;既可以理解成工具,也可以理解为利器,还可以上升为精神、品质与文化。命题人是在倡导学生写自己对工具、对形式与内容、对精神、对品质、对文化的理解,体现出一种时代精神,也重视对学生价值态度的考查,将作文与做人统一起来。 由“器能盛納万物”,考生可以写生活中的实物的“器”,根据“器”的特点引申开去,或思考形制与内容的关系,或思索器与道之辨;由“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可以写个人的才识、气度、气量,探究“器”在个人品质上的意义,思考做人要有肚量,能包容别人,能宽容他人,这样的人才更有魅力,这样的社会才更有生命里;由“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可以写作为工具的“器”,探讨个人怎样才能手握利器,探究利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由“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可以写大国重器,感悟“器”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作用,启发思考怎样做才能成为肩负国家未来的国之重器。围绕材料提供的句子,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入手思考,选取合适的角度立意,语言表达方式可以说理、议论,也可以记叙、抒情、说明。 二、参考立意: 1.“器”给我们的启示; 2.努力拼搏,让利器在手; 3.包容是人生利器; 4.成就自我,做国之重器; 5.兼容并蓄,魅力无穷; 6.宽容,让世界春暖花开。 【例文】 宽容,让世界春暖花开 散播宽容的这一刻,我们的世界春暖花开。 2016年,一名男子因其女儿玩耍时被被一名男童撞到而对其大打出手,随后与男童母亲发生争论,该事件被拍成视频上传后,舆论责骂声席卷而来,男子家不断有人电话打来来责骂他。正当事情将要愈演愈烈时,男童母亲发文表明:“为了他和他的家人有个正常的生活,我选择宽容。” 宽容是指宽大有气量,不计较,不追究,是一种很深的涵养,事件中男子因为没有选择宽容而引发后面的麻烦,而男童的母亲却为男子考虑而选择了宽容,其境界不得不令人敬佩与赞叹。 毕淑敏曾说:“有一颗大心,才盛的下喜怒,输得出力量”物质世界中有很多的房子,人的心灵也一样,有的人心胸狭隘,心中的房子自然只能装的下自己。如慈禧太后,仅仅因为大臣下棋时说了一句“我杀老佛爷的马”而将其满门抄斩,如此心胸,如此暴行,怎能不落得千古骂名!有的人心胸博大,心中的房子自然能包罗万象。太宗对魏征的直谏报以“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宽容之心,因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从而名垂青史。古往今来,凡是有大成就者皆能宽容待人,容纳非议,以博大的胸襟和全局性的眼光面对指责,理解把握全局。 宽容能成就一个人。当年被议员羞辱的林肯,在总统会议上不仅没有责备他人,反而以真诚的语气告诉他人:“我是皮匠的儿子,我感到自豪”如果他没有以宽容相待,而是破口大骂,又怎么能成为美国最优秀的总统之一呢! 宽容是化解恩怨的良药。宽容是一种谅解他人的豁然大度,蔺相如对廉颇“引车避匿”,以宽容维护了赵国的安定。小小的宽容,是对满腹牢骚的人一个暖暖的微笑。他如冬日里一缕阳光,融化人与人之间的坚冰。 宽容不是懦弱,而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坚强。斯宾诺莎曾说“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的,而是靠爱和宽容大度征服的”宽容需要勇气,宽容他人的同时,也放弃了自己的利益。一只脚踩扁紫罗兰,但花香却留在脚踝上。 宽容是一门学问。宽容要对事。并不是什么事都可以宽容,对于小过错,小过失,你可以快乐地宽容对方。但在原则问题上坚决不让步,这样才能做到小宽容,大智慧。 宽容要对人。宽容不珍惜宽容的人,是滥情;宽容不值得宽容的人,是姑息;宽容不可宽恕的人,是放纵。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大海因容纳百川而成就其大,因广阔而备受称赞。人只有宽容才能胸怀博大,任恩怨沉浮,一笑泯恩仇。让我们开启宽容的心锁,期盼那样的事件不再发生,散播宽容,让世界春暖花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