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测试卷共3套及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测试卷共3套及答案

‎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1(鲁教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 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川航3U8633”的成功迫降,挽救了128条生命。迫降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玻璃破裂 B.轮胎变瘪 C.燃油燃烧 D.座椅摇晃 ‎【答案】C ‎【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 反之,则是物理变化。玻璃破裂,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A项错误;轮胎变瘪,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B项错误;燃油燃烧,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C项正确;座椅摇晃,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D项错误。答案选C。‎ ‎2.下列关于物质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B.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不需要加热就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 D.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答案】A ‎【解析】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其它物质生成,故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A项正确;发光发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发热属于物理变化,B项错误;不需要加热发生的变化不一定是物理变化,如钢铁生锈、食物腐烂、人的呼吸等均不需要加热即可发生变化,均属于化学变化,C项错误;‎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水加热蒸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项错误。答案选A。‎ ‎【点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3.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芯组成的.某同学在做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如图所示),他惊奇地发现蜡烛又能重新燃烧起来.由此,他大胆地做了一个推测,此白烟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 D.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答案】D ‎【解析】白烟是白色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吹灭蜡烛时,在蜡烛的上方会出现少量白烟,燃着的火柴只碰到白烟,便能使蜡烛复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常温下为固体(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的固体小颗粒。答案选D。‎ ‎4.某些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在讨论时,有的同学提出“我们可以拿磁铁来吸引一下”。“拿磁铁来吸引一下”这“言论,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假设 B.设计实验 C.观察 D.得出结论 ‎【答案】B ‎【解析】“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答案选B。‎ ‎5.下列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液氧和氧气都能助燃——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C.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D.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开——温度升高,分子变大 ‎【答案】D ‎【解析】分子在不断运动,引起花香的分子四处扩散,从而墙内开花墙外香,A项不符合题意;液氧是液态氧气,液氧和氧气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分子构成相同,故化学性质相同,都能助燃,B项不符合题意;一滴水中大约有1.67 ×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C项不符合题意;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开,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分子大小不变,D项符合题意。答案选D。‎ ‎6.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明矾可促进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 B.生活中常用蒸馏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C.地球上总水储量很大,水资源不会短缺 D.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过的生活用水一定是软水 ‎【答案】A ‎【解析】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体具有吸附性,能将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吸附在其表面形成大颗粒易于沉降,A项正确;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而不是蒸馏,B项错误;地球上总水储量很大,但淡水资源很少,某些地区水资源存在短缺问题,C项错误;自来水在净化过程中没有去除其中的钙、镁离子,所以自来水厂净化处理过的生活用水不一定是软水,D项错误。答案选A。‎ ‎7.下列物质的哪些用途与它的物理性质有关:①氮气作灯泡的保护气;②用铝做炊具;③用氧气作助燃剂;④用碳作燃料;⑤用大理石铺地面。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⑤ C.②⑤ D.②④⑤‎ ‎【答案】C ‎【解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的性质,‎ ‎【详解】氮气作灯泡的保护气,是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化学性质,①错误;用铝做炊具,说明金属铝具有良好的导热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便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②正确;氧气具有助燃性,用氧气作助燃剂,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③错误;用碳作燃料,是因为碳具有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④错误;用大理石铺地面,说明大理石硬度大,耐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便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⑤正确。‎ 答案选C。‎ ‎8.2019年12月,湖北武汉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国家卫健委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在日常抗疫中,75%的酒精可有效灭活新型冠状病毒,下列对酒精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易挥发 B.具有可燃性 C.熔点-114℃、沸点78℃ D.具有特殊香味 ‎【答案】B ‎【解析】化学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的性质。‎ ‎【详解】易挥发是酒精的物理性质,A项错误;具有可燃性是酒精的化学性质,B项正确;熔沸点是酒精的物理性质,C项错误;具有特殊香味是酒精的物理性质,D项错误。答案选B。‎ ‎【点睛】物理性质是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9.下列关于微观粒子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质可以由分子、原子或离子直接构成 B.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原子中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 C.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主要是质子和电子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答案】C ‎【解析】物质可以由分子、原子或离子直接构成,A项正确;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原子中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B项正确;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主要是质子和中子,C项错误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D项正确。答案选C。 10.下列离子中,和氖原子具有相同电子层排布的是 A.S2- B.Mg2+ C.Cl- D.H+‎ ‎【答案】B ‎【解析】氖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0,其核外电子数为10,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8个电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S2-是硫原子得到2个电子得到的,其核外有18个电子,有3个电子层,与氖原子电子层排布不同,A项错误;Mg2+是镁原子失去2个电子得到的,其核外电子数为10,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8个电子,与氖原子具有相同电子层排布,B项正确;Cl-是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得到的,其核外有18个电子,有3个电子层,与氖原子电子层排布不同,C项错误;H+是氢原子失去1个电子得到的,其核外有0个电子,与氖原子电子层排布不同,D项错误。答案选B。‎ ‎11.下列对微粒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易失电子 B.易形成阴离子 C.阳离子 D.化学性质稳定 ‎【答案】C ‎【解析】粒子结构示意图中,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详解】由A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数是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A项正确;由B粒子的结构示意图,B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B项正确; 由C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质子数=9,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C项错误;由D粒子的结构示意图,D粒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是8,属于相对稳定结构,化学性质稳定,D项正确。答案选C。‎ ‎12.2019年被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以纪念元素周期表诞生150周年。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元素信息不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碳原子的质子数为6‎ B.X表示N2‎ C.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00g D.三种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答案】A ‎【解析】元素周期表信息示意图中中心位置的汉字为该元素的中文名称,左上角是原子序数,右上角是元素符号,正下方为相对原子质量。‎ ‎【详解】从题中信息示意图中可知,碳元素的原子序数为6,而原子序数=质子数,因此碳原子的质子数为6,A项正确;题中信息示意图中中间表示的元素原子序数为7,该元素为氮元素,其元素符号为:N,B项错误;相对原子质量是相对质量,单位不是“g”,单位是“1”,一般不写,C项错误;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因此三种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不同,D项错误。答案选A。‎ ‎13.元素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B.元素周期表,元素的原子序数与该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C.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一定相等 D.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 ‎【答案】C ‎【解析】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A项正确;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原子序数与该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B项正确;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等,C项错误;D、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会改变,D项正确。答案选C。‎ ‎【点睛】原子核内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原子核外电子数等于原子序数。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14.关于溶液和乳化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B.硝酸钾饱和溶液能再溶解氯化钾 C.硝酸铵溶解在水中,溶液温度会降低 D.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是乳化现象 ‎【答案】D ‎【解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A项正确;硝酸钾饱和溶液只对于硝酸钾溶质是饱和的,可以溶解其它物质,B项正确;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C项正确;汽油洗油污是由于汽油能溶解油污,属于溶解现象,不是乳化现象,D项错误。答案选D。‎ ‎15.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蔗糖 B.牛奶 C.酒精 D.白醋 ‎【答案】B ‎【解析】蔗糖易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和水形成溶液,A项错误;牛奶不易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溶液,B项正确;酒精易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和水形成溶液,C项错误白醋易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和水形成溶液,;D项错误。答案选B。‎ ‎【点睛】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它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只有被分散的物质在水中是可溶的,二者混合后才会形成溶液。‎ ‎16.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将 40%的氢氧化钠溶液均分成两份,每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为 20%‎ B.降低饱和溶液的温度一定有晶体析出 C.与乳化作用相比,溶解能使物质混合得更均匀 D.溶质均以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 ‎【答案】C ‎【解析】溶液具有均一性,将40%的氢氧化钠溶液均分成两份,每份溶质质量分数为40%,A项错误;降低饱和溶液的温度,不一定有晶体析出,比如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溶解度反而升高,变成不饱和溶液,没有晶体析出,B项错误;溶解得到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而乳化得到的只是暂时均匀稳定的混合物,时间一长就会分层,C项正确;溶质不是均以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也可能是以分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如蔗糖溶液中,蔗糖是以分子形成分散在水分子中间的,D项错误。答案选C。‎ 二、非选择题:包括第17题~第21题5个大题,共52分。‎ ‎17.(6分)下面是一学习小组针对科学探究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将下列所述基本环节补充完整。‎ ‎(1)“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环节;‎ ‎(2)“呼出的气体中一定有二氧化碳”属科学探究中的_____环节;‎ ‎(3)“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有二氧化碳”属科学探究中的_____环节;‎ ‎(4)将呼出的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变浑浊,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环节;‎ ‎(5)“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某同学的这句话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环节。‎ 上述各环节的正确顺序是_____。(填上述数字序号)‎ ‎【答案】(1)提出问题 ‎ ‎(2)获得结论 ‎ ‎(3)猜想与假设 ‎ ‎(4)收集证据 ‎ ‎(5)反思与评价 (1)、(3)、(4)、(2)、(5) ‎ ‎【解析】(1)“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对呼出的气体进行提问,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环节;‎ ‎(2)“呼出的气体中一定有二氧化碳”确定了该气体是什么气体,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获得结论环节;‎ ‎(3)“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有二氧化碳”产生了疑问,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环节;‎ ‎(4)将呼出的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变浑浊,收集到了石灰水变浑浊的证据,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收集证据环节;‎ ‎(5)“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对实验进行简单的总结评价,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反思与评价环节;‎ 依据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可知,正确的顺序为:(1)、(3)、(4)、(2)、(5)。‎ ‎18.(12分)下图是甲、乙两位同学一起在实验室进行的氢氧化钠与盐酸中和反应的实验。‎ ‎(说明:图中A1、A2、A3、B1、B2、B3均为溶液编号)‎ 根据上图实验,请你与甲、乙同学一起完成下列探究:‎ 探究环节 甲同学的探究 乙同学的探究 提出问题 A3溶液为什么不变红?‎ B3溶液中溶质成分是什么?(酚酞不计)‎ 作出猜想 实验过程中,酚酞变质了。‎ 猜想一:NaCl 猜想二:NaCl、HCl 实验验证 ‎(1)取少量A3溶液于另一试管中,向其中滴加NaOH溶液,溶液变红,说明甲同学的猜想 (填“成立”或“不成立”)。 (2)你认为,在常温下A2溶液测出的pH 取少量B3溶液加入盛有少量铁粉的试管中,观察到有无色气泡产生,固体逐渐减少,溶液由无色变为 。据此,你认为乙同学的猜想 (填“一”或 应 (填“>”、“=”或“<”)7。‎ ‎“二”)成立。‎ 交流反思 ‎(1)甲、乙同学的实验中,反应均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是 。 (2)A3溶液未变红,你认为原因是A2溶液中 较多,加入的NaOH溶液未将其完全中和。 (3)甲、乙同学经过实验对比探究,一致认为做化学实验时应注意药品用量的控制。‎ ‎【答案】【实验验证】:甲同学(1)不成立;(2)<;乙同学:浅绿色; 二;‎ ‎【交流反思】(1)NaOH+HCl=NaCl+H2O; (2)盐酸 ‎【解析】实验验证:甲同学(1)取少量A3溶液于另一试管中,向其中滴加NaOH溶液,溶液变红,说明甲同学的猜想不成立。说明盐酸过量或加入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太小;故(2)在常温下A2溶液测出的pH应<7;乙同学:根据B3能与金属铁反应产生气泡,故说明溶液中含有盐酸,反应后溶液中的颜色为浅绿色,说明猜想二成立;‎ 交流反思(1)甲、乙同学的实验中,反应均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是NaOH+HCl==NaCl+H2O;(2)A3溶液未变红是因为盐酸过量的原因。‎ ‎19.(10分)硒对人体有防癌、抗癌作用,如图1是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图2是硒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硒是人体必需的____(“微量”或“常量”)元素.‎ ‎(2)由图1可知,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__.‎ ‎(3)图3中A、B、C三种元素中与硒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____(“A”、“B”或“C”)元素.‎ ‎(4)图3中C元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得到”或“失去”)电子,该元素与人体内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答案】(1)微量 ‎ ‎(2)78.96 ‎ ‎(3)B ‎ ‎(4)得到 CaCl2 ‎ ‎【解析】(1)硒元素是我们人体中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 ‎(2)由图一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是78.96,则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78.96;‎ ‎(3)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硒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则与硒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B;‎ ‎(4)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C元素是氯,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化合价为﹣1;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钙元素,化合价为+2;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aCl2。‎ ‎20.(14分)小华同学收集到一瓶浑浊的河水,她要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最终制成蒸馏水。其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 (1)A物质的名称是____,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进行该操作时用到铁架台、玻璃棒、烧杯、___等仪器,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若经过操作①后,所得液体C中仍有浑浊,写出一种可能的原因____。‎ ‎(2)操作②应选用的装置是___(填下图中的序号,下同),在装置Ⅱ中活性炭的作用是___。‎ ‎ (3)小华取少量液体D于试管中,加入少量肥皂水,振荡,发现有较多浮渣产生,没有泡沫,说明液体D是_____水。操作③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_(填序号),经过操作③以后,小华重复上述实验加少量肥皂水,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 ‎【答案】(1)明矾 过滤 漏斗 引流 滤纸破了或者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 ‎ ‎(2)Ⅱ 吸附色素和异味 ‎ ‎(3)硬 Ⅰ 发现有较多泡沫产生,较少浮渣 ‎ ‎【解析】(1)在自来水厂为了将小颗粒泥尘沉降下来,常用絮凝剂,经常使用的絮凝剂是明矾,为了除去不溶于水的固体杂质,必须用过滤的方法;过滤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仪器有漏斗、烧杯、铁架台、玻璃棒等;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过滤后,所得液体C中仍有浑浊,可能是滤纸破了或者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 ‎(2)经过过滤得到的水还含有色素或有异味的物质,要经过活性炭吸附才能除去,故操作②‎ 应选择装置Ⅱ;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3)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当加入肥皂水后,会出现许多浮渣,因此液体D是硬水;要使硬水变成蒸馏水,必须经过蒸馏,故发应选装置Ⅰ;经过操作③(蒸馏)以后可得蒸馏水,不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因此再加入肥皂水时就会有较多泡沫,较少浮渣。‎ ‎21.(10分)今年我国多地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为防止疫情发生扩散,防疫人员使用了多种消毒剂对疫区进行环境消毒,其中亚氯酸钠(NaClO2)是一种重要的消毒剂。试计算:‎ ‎(1)亚氯酸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亚氯酸钠中的Na、Cl、O元素质量比为   。‎ ‎(3)亚氯酸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精确到0.1%)。‎ ‎(4)若要配制质量分数为15%的亚氯酸钠溶液200kg用于环境消毒,则需要亚氯酸钠 kg,同时需要水   kg。‎ ‎【答案】(1)90.5(2)46:71:64(3)35.4%(4)30;170‎ ‎【解析】(1)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解答;‎ ‎(2)依据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和的比分析判断;‎ ‎(3)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 ‎(4)利用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1)亚氯酸钠的相对分子质量=23+35.5+16×2=90.5;‎ ‎(2)亚氯酸钠中Na、Cl、O三种元素的质量之比=23:35.5:(16×2)=46:71:64;‎ ‎(3)亚氯酸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100%≈35.4%;‎ ‎(4)配制质量分数为15%的亚氯酸钠溶液200kg用于环境消毒,则需要亚氯酸钠的质量为200kg×15%=30kg,同时需要水的质量为200kg-30kg=170kg;‎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2(鲁教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 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D.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答案】D ‎【解析】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包含着碳酸钙高温煅烧,属于化学变化,A项错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燃放爆竹属于化学变化,B项错误;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中包含燃烧,燃烧属于化学变化,C项错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项正确。答案选D。‎ ‎【点睛】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对于下列说法,有关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B.化学反应过程的实质是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组合 C.将水加热变成水蒸气,体积变大,是因为水分子体积变大 D.花香四溢主要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 ‎【答案】B ‎【解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水分子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A项错误;化学反应过程的实质是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组合,B项正确;将水加热变成水蒸气,体积变大,是因为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C项错误;花香四溢主要是因为分子不断的运动,D项错误。答案选B。‎ ‎3.小军同学做实验时,向热的大米粥中加了碘酒,发现未变蓝,面对“异常”现象,他采取的做法不可取的是 A.向老师请教 B.认为自己做错了,继续做其他实验 C.反复做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D.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 ‎【答案】B ‎【解析】向老师请教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间接经验也很重要,做法可取,A项错误;认为自己做错了,‎ 不予理睬是错误的,没有探究精神,做法不可取,B项正确;第一次实验失败了,还要反复试验,看是不是普遍情况,做法可取,C项错误;可以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做法可取,D项错误。答案选B。‎ ‎4.如图是CO与CuO反应的实验装置,下列关于该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①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成了红色;②CO被还原为CO2;③玻璃管中发生的反应为置换反应;④既有效地防止了CO对空气的污染,又充分利用了能源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①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会观察到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成了红色,选项说法正确;②一氧化碳夺取了氧化铜的氧,CO被氧化为CO2,选项说法错误;③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反应物均为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选项说法错误;④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利用一氧化碳燃烧的热量给玻璃管加热,既有效地防止了CO对空气的污染,又充分利用了能源,选项说法正确。说法正确的有①④;答案选B。‎ ‎5.以下事实对应的解释错误的是 序号 事实 解释 A 在花园中可闻到花香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用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CO2分子 CO2分子很小 C ‎50毫升水与50毫升乙醇混合,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毫升 分子之间有间隔 D 冰受热变为水,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分子可以再分 ‎【答案】D ‎【解析】在花园中可闻到花香,说明分子不断的运动,A项正确;用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CO2分子说明二氧化碳分子很小,B项正确;50毫升水与50毫升乙醇混合,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毫升,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C项正确;冰受热变为水,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是物理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改变,不能说明分子可 以分裂,D项错误。答案选D。‎ ‎6.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打贏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在日常防疫中,75%的酒精可有效灭活新型冠状病毒,下列对酒精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易挥发 B.具有可燃性 C.熔点-114℃、沸点78℃‎ D.具有特殊香味 ‎【答案】B ‎【解析】物理性质主要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化学性质主要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腐蚀性、毒性等,答案选B。‎ ‎7.如图表示两种气体发生化学反应,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根据图示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B.该反应生成两种物质 C.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一定不变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答案】D ‎【解析】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A项错误;由生成物的微观构成可知,生成物是由同种的分子构成,是一种物质,B项错误;由反应前后微粒的变化可知,在该反应中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没有发生变化,在有些化学反应中分子的个数可能发生变化,C项错误;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数不变,D项正确。答案选D。‎ ‎8.如图是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原子的质子数为12‎ B.该原子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 C.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2‎ D.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 ‎【答案】D ‎【解析】圈内数字为质子数,A项正确;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该原子有三个电子层,B项正确;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C项正确;最外层2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稳定结构,D项错误。答案选D。‎ ‎9.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结合微观示意图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B.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 C.生成的丙和丁的质量比为16:9 D.发生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1‎ ‎【答案】C ‎【解析】观察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根据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式、方程式的意义计算、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 ‎【详解】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了甲醇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CO2+3H2CH3OH+H2O。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A项错误;甲是二氧化碳,甲的相对原子质量=12+(16×2)=44,B项错误;由反应的方程式可知,生成的丙和丁的质量比为(12+1×4+16):(1×2+16)=16:9,C项正确;由上述方程式可知,发生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3,D项错误。答案选C。‎ ‎10.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由离子构成的一组物质是 A.He、Hg B.Si、O2 C.HCl、NH3 D.NaCl、CuSO4‎ ‎【答案】D ‎【解析】He、Hg都由原子构成,A项不符合题意;Si由原子构成,O2由分子构成,B项不符合题意;‎ HCl、NH3都由分子构成,C项不符合题意;NaCl、CuSO4都由离子构成,D项符合题意。答案选D。‎ ‎11.下列关于微观粒子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 B.同种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种分子 C.所有原子都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D.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离子 ‎【答案】A ‎【解析】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质量大小,有的分子质量比有的原子的质量大,有的分子的质量比有的原子的质量小,A项错误;同种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种分子,如氧原子可以构成O2和O3两种不同的分子,B项正确;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可以构成原子,因此原子都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C项正确;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所以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就变成离子,D项正确。答案选A。‎ ‎12.我国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采用铷原子钟,提供精确时间。如图是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铷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g C.铷原子的质子数等于中子数 D.铷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7‎ ‎【答案】D ‎【解析】 铷元素属于金属元素,A项错误;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质量与碳12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的比值,没有克这样的单位,B项错误;由图可知,铷原子的原子序数为37,所以铷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7,铷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37,但是没有体现出铷原子的中子数的个数,C项错误;由图可知,铷原子的原子序数为37,所以铷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7,铷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37,D项正确。答案选D。‎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B.长久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天气炎热时,鱼塘里的鱼总喜欢往水底游动 D.用汽油或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答案】D ‎【解析】溶液可以有颜色,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A项错误;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蒸馏水,B项错误;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呈反比,天气炎热时,水中溶解的氧气少,鱼塘里的鱼总喜欢往水面游动呼吸足够的氧气,C项错误;汽油能溶解油污,洗涤剂洗油污属于乳化现象,所以用汽油或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D项正确。答案选D。‎ ‎14.把少量生活中的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A.面粉 B.牛奶 C.蔗糖 D.植物油 ‎【答案】C ‎【解析】面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悬浊液,A项错误;牛奶与水混合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乳浊液,B项错误;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C项正确;植物油与水混合形成乳浊液,D项错误。答案选C。‎ ‎【点睛】应熟悉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不改变条件时,溶液的组成和浓度都不会发生变化,要与悬浊液和乳浊液区分。‎ ‎15.下列洗涤中利用了物质的乳化功能的是 A.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 B.用酒精清洗内壁有碘的试管 C.用餐具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D.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 ‎【答案】C ‎【解析】汽油是优良的有机溶剂,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是利用了油污易溶于汽油的性质,A项错误;酒精是优良的有机溶剂,用酒精清洗内壁有碘的试管是利用了碘易溶于酒精的性质,B项错误;洗洁精有乳化作用,能把大的油滴乳化成无数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C项正确;水果渣不易粘附盘子,水果汁易溶于水,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没有利用乳化作用原理,D项错误。答案选C。‎ ‎16.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过程,其中①→②→③为恒温蒸发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②溶液恰好为饱和状态,分析实验过程,‎ 可以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A.在①→②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B.在②→③过程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不断增大 C.在③→④过程中,水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 D.在②→④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先不变后增大 ‎【答案】D ‎【解析】根据①溶液变化为②溶液,没有晶体析出,所以图①和图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相等,在①→②过程中,溶剂质量减少,溶质质量分数②>①,A项错误;②③都是恒温蒸发得到的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所以图②和图③中溶液的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B项错误;在③→④过程中,升温蒸发水分,此时溶解度变大,溶质的质量分数④>③,所以溶剂水的质量分数③>④,即溶剂质量分数减小,C项错误;在②→③过程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在③→④过程中,升温蒸发水分,此时溶解度变大,溶质的质量分数④>③,D项正确。答案选D。‎ 二、非选择题:包括第17题~第21题5个大题,共52分。‎ ‎17.(10分)飞飞同学对蜡烛的燃烧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实验①:如图甲,点燃一支蜡烛,用一只烧杯倒扣在燃着的蜡烛上,蜡烛燃烧片刻后熄灭。‎ 实验②:如图乙,再点燃蜡烛,然后吹灭,看到烛芯产生一缕白烟,用火柴点燃白烟,蜡烛重新被引燃。‎ 实验③:如图丙,将粗细均匀的木条水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上,稍加热后观察木条燃烧现象。‎ ‎(1)实验①中,蜡烛能燃烧片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②中,关于白烟的成分,有同学做出了下列猜想:‎ A.白烟是水蒸气;     B.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     C.白烟是二氧化碳.‎ 你认为上述猜想有道理的是_________(填序号),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飞飞同学在做实验①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_________。‎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4)实验③中,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说明蜡烛的外焰温度____________。‎ ‎【答案】(1)烧杯中有空气(或氧气) ‎ ‎(2)B 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不能燃烧,而石蜡固体小颗粒可以燃烧 ‎ ‎(3)C ‎ ‎(4)最高 ‎ ‎【解析】(1)根据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氧气的助燃性分析,蜡烛消耗完杯内的氧气便熄灭了;‎ ‎(2)白烟是固体小颗粒,根据物质的可燃性分析,水蒸气、二氧化碳都不能燃烧;‎ ‎(3)本题研究了蜡烛的燃烧,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底部出现了大量黑色物质,发现了问题,应该反复实验,来研究黑色物质的成分;也可以查阅资料、或与同学讨论、或咨询老师,来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而不能不予理睬,否则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也不符合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4)了解火焰的三层温度。‎ ‎【详解】(1)蜡烛能燃烧片刻的原因是烧杯内有一定量的空气,空气中含有氧气,能支持蜡烛燃烧;‎ ‎(2)关于白烟的成分,上述猜想有道理的是B,理由是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不能燃烧,而石蜡固体小颗粒可以燃烧;‎ ‎(3)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就是进行对比实验,A项正确;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符合科学探究的过程,B项正确;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就是没有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C项错误;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D项正确。‎ ‎(4)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说明蜡烛的外焰温度最高。‎ ‎18.(10分)如图是水发生变化的微观结构模型。‎ ‎(1)甲、乙两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从微观结构分析,该变化的特点是_____。‎ ‎(2)甲、乙两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从微观结构分析,该变化后物质的化学性质_____了(填“发生了”或“未发生”)改变,原因是分子的_____发生了变化。‎ ‎【答案】(1)乙 分子没有变化,分子间隔变大 (2)甲 发生了 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 ‎【解析】(1)从水发生变化的微观结构模型可以看出,乙中水分子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2)从水发生变化的微观结构模型可以看出,甲中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故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发生了改变。‎ ‎19.(10分)下图中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E是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 请回答下列问题:(填序号)‎ ‎(1)A、B、C、D四种粒子结构示意图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___________;‎ ‎(2)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B、C、D中哪一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__________;‎ ‎(3)D中X=________;从E图中你获得的信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条)‎ ‎【答案】(1)A、B (2) C (3)8 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0 ‎ ‎【解析】(1)A、质子数=核外电子数=8,为原子;B、质子数=8,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C、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6,为原子;D、核内质子数为18,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为8,则18=2+8+x,x=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8,为原子;同种元素粒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A和B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同一种元素;‎ ‎(2)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A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C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故A和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3)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18=2+8+x,x=8;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0,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等。‎ ‎20.(14分)如图所示,甲、乙两图都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 (1)装置甲比装置乙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________。‎ ‎(2)装置乙比装置甲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________。‎ ‎(3)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是________________。‎ ‎(4)图中显示表明,实验是未开始、刚开始还是已进行一段时间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开始电解后,A管收集到____________,B管收集到________________。‎ ‎(6)在D处,应使用燃着的木条还是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_______________。‎ ‎【答案】(1)装置简单 ‎(2)便于检验生成的气体 ‎ ‎(3)增强水的导电性 ‎ ‎(4)两管中已有气体生成,实验已进行一段时间 ‎ ‎(5)氧气 氢气 ‎ ‎(6)燃着旳木条 ‎ ‎【解析】(1)由图可知,装置甲比装置乙的优点是:装置简单;‎ ‎(2)由图可知,装置乙中添加了一个带活塞和玻璃尖嘴的橡胶塞,便于检验生成的气体;‎ ‎(3)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4)由图可知,两管中已有气体生成,实验已进行一段时间;‎ ‎(5)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故A管收集到氧气,B管收集到氢气;‎ ‎(6)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D管收集的是氢气,故应用燃着的木条检验。‎ ‎21.(8分)用现有的以下实验用品来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实验用品:电子天平、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胶头滴管、氯化钠、蒸馏水、溶液浓度测量仪。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若配制5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___________g。‎ ‎(2)向量筒中倒入水至水面接近45mL刻度线,再用_________滴加水至45mL。‎ ‎(3)用水溶解氯化钠时,用玻璃棒搅拌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 ‎(4)用溶液浓度测量仪检测所配制的溶液,发现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10%;根据现有的实验用品,接下来应对所配得的溶液通过加入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调整浓度。‎ ‎【答案】(1)5 (2)胶头滴管 (3)搅拌,加速溶解 (4)蒸馏水 ‎ ‎【解析】(1)若配制5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质量:50g×10%=5g,需水:50g-5g=45g,折算为体积是45mL; (2)向量筒中倒入水至水面接近45mL刻度线,再用胶头滴管滴加水至45mL; (3)用水溶解氯化钠时,用玻璃棒搅拌的主要目的是搅拌,加速溶解; (4)用溶液浓度测量仪检测所配制的溶液,发现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10%;根据现有的实验用品,接下来应对所配得的溶液通过加入蒸馏水的方法来调整浓度。‎ ‎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鲁教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 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宏观-微观-符号”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和方法。甲、乙、丙是三个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下列各项分析正确的是 A.3个过程发生的均是化学变化 B.图示的所有物质均为化合物 C.三个变化,前后原子,分子离子数目均发生了改变 D.三个变化后的物质中,均含有同一种分子 ‎【答案】D ‎【解析】在甲的变化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项错误;由物质的组成可知,在乙的物质中有单质,不全是化合物,B项错误;由微粒的变化可知,三个变化前后原子的数目没有发生变化,分子、离子的数目均发生了改变,C项错误;由微粒的构成可知,三个变化后的物质中均含有同一种分子是水分子,D项正确。答案选D。‎ ‎2.下列生产、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 B.水的净化 C.燃料的燃烧 D.风力发电 ‎【答案】C ‎【解析】冰雪融化,水的净化,风力发电,均属于物理变化,A、B、D项错误;燃料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项正确。答案选C。‎ ‎3.加热胆矾的实验过程中,相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取样 B.加料 C.加热 D.熄灭 ‎【答案】B ‎【解析】取药品的时候,瓶塞应该倒放在桌面上,A项错误;向试管中加固体的时候,纸槽应该伸到试管的底部,B项正确;给试管中固体加热的时候,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水倒流到试管底部,从而引起试管炸裂,C项错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应该用灯帽盖灭,D项错误。答案选B。‎ ‎4.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发现试管破裂,可能原因有:①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②加热前试管外壁的水没有擦干;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④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1/3;⑤加热时没有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⑥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里液体的中下部,其中与之相关的是 A.①③⑤⑥ B.②④ C.②③⑥ D.③④⑤‎ ‎【答案】C ‎【解析】①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不会引起试管炸裂;②加热前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会引起试管炸裂;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会引起试管炸裂;④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会使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喷出,不会引起试管炸裂;⑤预热后不用再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不会引起试管炸裂;⑥没有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里液体的中下部,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会引起试管炸裂。答案选C。‎ ‎5.下列粒子中,属于阴离子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质子数=9,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A项正确;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B项错误;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C项错误;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D项错误。答案选A。‎ ‎6.下列宏观现象和微观解释不一致的是 A.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分子体积变大 B.6000L氧气通过加压能装入40L的钢瓶中﹣﹣分子之间有间隔 C.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D.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更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答案】A ‎【解析】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 ‎【详解】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A项错误;6000L氧气通过加压能装入40L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B项正确;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是因为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C项正确;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更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D项正确。答案选A。‎ ‎7.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A.2 个氯原子:Cl2‎ B.3 个一氧化氮分子:3NO C.5 个铁离子:5Fe2+‎ D.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答案】B ‎【解析】根据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2个氯原子2Cl,A项错误;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3个一氧化氮分子3NO,B项正确;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则5个铁离子5Fe3+,C项错误;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D项错误。答案选B。‎ ‎8.下列一定属于纯净物的是 A.由同种分子组成的物质 B.由不同种分子组成的物质 C.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 D.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答案】A ‎【解析】只要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有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由不同分子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A项正确;由不同种分子组成的物质一定属于混合物,B项错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化合物,也可能是混合物,例如氢气和氧气混合就属于混合物,C项错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例如氧气和臭氧,D项错误。答案选A。‎ ‎【点睛】区分混合物、纯净物从宏观上看物质的种类,从微观上看分子的种类;应注意不要简单从元素上来判断,如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不一定是纯净物(氧气和臭氧、金刚石和石墨)。‎ ‎9.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离子和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B.分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C.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电子数 D.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离子 ‎【答案】D ‎【解析】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A项错误;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而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B项错误;原子的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不是原子的电子数,C项错误;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了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D项正确。答案选D。‎ ‎10.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氟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9‎ B.硫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2.06‎ C.氟、硫、氯三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 D.氟元素和氯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同一周期 ‎【答案】D ‎【解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信息可知,氟是9号元素,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氟原子的核外电子 数为9,A项正确;根据元素周期表信息可知,硫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2.06,B项正确;根据元素名称可知,氟、硫、氯三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C项正确;氟元素和氯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同一列,二者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同一族,D项错误。答案选D。‎ ‎11.下列各组元素中,元素符号的第一字母相同的一组是 A.碳、氯、钙、铜 B.氢、汞、铁、银 C.钠、镁、氧、氮 D.锰、硫、锌、钡 ‎【答案】A ‎【解析】氯、碳、钙、铜的元素符号分别是Cl、C、Ca、Cu,元素符号的第一字母全部相同,A项正确;氢、汞、铁、银的元素符号分别是H、Hg、Fe、Ag,元素符号的第一字母不全部相同,B项错误;钠、镁、氧、氮的元素符号分别是Na、Mg、O、N,元素符号的第一字母不全部相同,C项错误;锰、硫、锌、钡的元素符号分别是Mn、S、Zn、Ba,元素符号的第一字母不相同,D项错误。答案选A。‎ ‎【点睛】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①有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12.化学符号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对①~④所示化学符号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①Ne ②Mg ③Mg2+ ④H2O2‎ A.①②④都表示一个分子 B.③表示一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C.④表示H2O2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D.②和③属于同种元素,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答案】B ‎【解析】Ne表示1个氖原子或氖气,Mg表示1个镁原子或金属镁,Mg2+表示镁离子,H2O2表示1个过氧化氢分子或过氧化氢这种物质。‎ ‎【详解】①Ne表示1个氖原子或氖气,②Mg表示1个镁原子或金属镁,④H2O2表示1个过氧化氢分子,A项错误;③表示一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B项正确;④表示1个H2O2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C项错误;D、②和③属于同种元素,它们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同,D项错误。答案选B。‎ ‎13.下列操作能将物质完全分散成分子的是 A.在研钵里用杵研磨块状胆矾 B.将蔗糖溶于水 C.把植物油滴入水中用力振荡 D.食盐溶于水 ‎【答案】B ‎【解析】在研钵里用杵研磨块状胆矾,只能改变胆矾的形状,不能将其完全分散成分子,A项错误;将蔗糖溶于水,蔗糖分子会分散到水分子中去,B项正确;植物油不溶于水,只能以小液滴的形式悬浮于液体里形成乳浊液,C项错误;食盐溶于水,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水分子中,D项错误。答案选B。‎ ‎14.下列各组物质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是 A.HCl NaNO3 CuSO4 B.Na2SO4 BaCl2 NaOH C.KNO3 NaCl CaCl2 D.HCl Ca(OH)2 AgNO3‎ ‎【答案】C ‎【解析】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可知,若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水、气体、沉淀,则能够在溶液中大量共存;本题还要注意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不能含有明显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 ‎【详解】三者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但CuSO4溶于水呈蓝色,A项错误;硫酸钠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不能大量共存,B项错误;三者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且符合无色透明的要求,C项正确;HCl、AgNO3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盐酸与氢氧化钙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不能大量共存,D项错误。答案选C。‎ ‎15.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肯定增大 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C.5g某物质溶解在95g水中,所得溶液中该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是5%‎ D.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肯定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了 ‎【答案】C ‎【解析】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增大,如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不变,A项错误;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氢氧化钙饱和溶液,由于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即使达到了饱和状态,也是稀溶液,B项错误;5g某物质溶解在95g水中,所得溶液中该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是5%,如氧化钙能和水发生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是5%,C项正确;根据饱和溶液的概念可知,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肯定不能再溶解该物质,但是还能溶解其它物质,D项错误。答案选C。‎ ‎16.实验室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实验的步骤为计算、称取、量取、溶解、转移 B.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以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度 C.氯化钠称量完毕放回砝码时,发现5g的砝码有缺损,则所配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15%‎ D.量取水时,用规格为50mL的量筒量取42.5mL蒸馏水 ‎【答案】C ‎【解析】实验室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转移,A项正确;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以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率,B项正确;称量氯化钠质量完毕放回砝码时,发现有一个砝码缺损了一个小角,实际称取的氯化钠少了,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小于15%,C项错误;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50g×15%=7.5g;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则所需水的质量=50g−7.5g=42.5g(合42.5mL),应选用50mL的量筒,D项正确。答案选C。‎ ‎【点睛】读取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时,视线要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仰视或者俯视读数都会导致实验误差,仰视读数,读数偏小,实际体积偏大;俯视读数,读数偏大,实际体积偏小。‎ 二、非选择题:包括第17题~第21题5个大题,共52分。‎ ‎17.(6分)某同学欲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1)需称量氯化钠_____g,量取水时选择_____(填“50mL”或“100mL”)的量筒。‎ ‎(2)若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5%,可能的原因是_____。‎ A.量取水的体积时,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 B.装瓶时溶液洒落 C.使用了生锈的砝码 D.溶解时用的烧杯刚清洗过,内壁有水珠 ‎【答案】5 100mL AC ‎ ‎【解析】(1)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需称量氯化钠的质量为:100g×5%=5g,需要水的质量为:100g﹣5g=95g,体积为95mL,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要一次量取,并且应选择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所以选择100mL的量筒;‎ ‎(2)量取水的体积时,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导致水的体积偏小,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5%,A 项正确;溶液具有均一性,装瓶时溶液洒落,溶质质量分数不变,B项错误;使用了生锈的砝码,称量出的氯化钠质量偏大,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5%,C项正确;溶解时用的烧杯刚清洗过,内壁有水珠,溶剂的质量增加,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5%,D项错误。答案选AC。‎ ‎【点睛】明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的步骤(计算、称量、溶解)、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8.(10分)指出下列操作导致的后果。‎ ‎(1)把块状固体药品直接丢入试管底部,后果是    。‎ ‎(2)倾倒液体时,标签没对着手心,后果是      。‎ ‎(3)使用胶头滴管后,未经清洗就吸取别的试剂,后果是  。‎ ‎(4)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后果是      。‎ ‎(5)加热液体时,试管口朝着有人的方向,后果是     。‎ ‎【答案】(1)打破试管 ‎ ‎(2)腐蚀标签 ‎ ‎(3)污染别的试剂 ‎ ‎(4)发生火灾 ‎ ‎(5)液体沸腾喷出伤人 ‎ ‎【解析】(1)取用块状固体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固体放在试管口,再让试管慢慢地竖起来;‎ ‎(2)倾倒液体时,标签没对着手心,后果是腐蚀标签;‎ ‎(3)使用胶头滴管后,未经清洗就吸取别的试剂,后果是污染别的试剂;‎ ‎(4)点燃酒精灯时,应用火柴点燃,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后果是发生火灾。‎ ‎19.(10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化学学习要让学生既能够“见微知著”,也能够“见著知微”。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右图为氯化钠形成的示意图。‎ 根据所给信息,请回答:‎ ‎(1)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是 _______ ,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_(填“得到”或 “失去”)电子。‎ ‎(2)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是由原子的 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3)构成氯化钠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填微粒符号)。‎ ‎【答案】(1)3 失去 (2)最外层电子数 (3)Na+ 、Cl- ‎ ‎【解析】(1)从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以得到,钠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钠原子的最外层上有一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要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很容易失去一个电子,使次外层变为最外层达8电子稳定结构。‎ ‎(2)最外层上的电子数决定着电子的得失,一般来说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易失去电子,使次外层变为最外层达8电子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较易得到电子达到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因此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是由最外层上的电子数决定 ‎(3)由图可知,氯化钠是由钠离子与氯离子构成的,其离子符号为Na+和 Cl-。‎ ‎20.(10分)已知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氨的水溶液具有碱性。某兴趣小组设计以下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的有关情况。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 (1)实验Ⅰ: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酚酞试液由无色变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Ⅱ(如图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Ⅲ(如图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这个实验能验证“分子在不断运动着”吗?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展示兴趣小组的工作成果。小组同学为大家表演小魔术“铁树开花”,具体操作如下图所示,其中图1中的浓氨水温度较高,图2中的浓氨水温度较低,而其他条件均相同。‎ ‎ 过了一会儿,可以观察到两个烧杯中细铁丝上面的棉团由白色变_____‎ ‎【答案】(1)红 酚酞试液变红 ‎ ‎(2)不能 蒸馏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实验中观察不到明显现象 ‎ ‎(3)红 ‎ ‎【解析】(1)酚酞试液遇显碱性溶液变红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所以实验Ⅰ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酚酞试液由无色变红色,由实验Ⅰ得出的结论是: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变色,遇浓氨水变红色;‎ 实验Ⅱ:氨分子从烧杯A扩散到烧杯中B,溶于水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烧杯B中的现象是:酚酞试液变红;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分子在不断运动;‎ ‎(2)实验Ⅲ不能验证“分子在不断运动着”,理由是:蒸馏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实验中观察不到明显现象;‎ ‎(3)氨分子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遇到脱脂棉中的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可以观察到两个烧杯中细铁丝上面的棉团由白色变红色;图1中的浓氨水温度较高,氨分子运动速率较快,因此图1中的“铁树开花”速度远比图2中的“铁树开花”速度快。‎ ‎21.(16分)请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A中仪器a的名称:________.‎ ‎(2)用A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应选用的收集装置为B、C中的_____;用这种方法收集氧气,如何判断气体已经集满:________。‎ ‎(3)把红热的木炭伸入集满气的集气瓶中,现象是________;待集气瓶冷却后,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________.‎ ‎(4)E是一种多功能装置,可用于集气、洗气等,若将E装置内装满水,再连接量筒,就可以用于测定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体积,则气体应从________(填“a”或“b”)进入.‎ ‎(5)图D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改进装置,实验时,打开分液漏斗活塞,通入干燥氧气约10秒,引燃铁丝下端火柴杆,伸入塑料瓶内,并对准玻璃管口正上方.实验改进后的优点是________(填序号).‎ ‎①氧气无需提前制备和收集,操作更方便 ‎②塑料瓶代替集气瓶,防止集气瓶炸裂,更安全 ‎③装置集氧气的制取、干燥和性质验证一体,实验更优化 ‎(6)举重运动员在举重前常用一种白色粉末擦手,这种白色粉末的主要成分是MgCO3,请计算MgCO3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________(精确到0.1%).‎ ‎【答案】(1)酒精灯 ‎(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C 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处,木条立即复燃且燃烧旺盛 ‎(3)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4)b ‎(5)①②③‎ ‎(6)14.3%‎ ‎【解析】根据装置的特点分析选择药品制取氧气;氧气的性质分析收集装置和验满的方法;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生成气体的性质;氧气的密度分析进气口;装置的特点分析优点;化学式的意义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1)由于图示可知,图A中仪器a的名称:酒精灯;‎ ‎(2)由A装置的特点可知,属于加热固体制取氧气,试管口有一团棉花,要制取氧气,应用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加热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应选用的收集装置为B、C中的C;由于氧气能支持燃烧,验满的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处,木条立即复燃且燃烧旺盛;‎ ‎(3)把红热的木炭伸入集满气的集气瓶中,现象是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由于木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集气瓶冷却后,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4)由于氧气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若将E装置内装满水,再连接量筒,就可以用于测定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体积,则气体应从b进入;‎ ‎(5)图D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改进装置,实验时,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接触即可产生氧气,生成的氧气通过干燥剂后,得到了干燥的氧气,通入干燥氧气约10秒,引燃铁丝下端火柴杆,伸入塑料瓶内,塑料瓶不易炸裂。实验改进后的优点是氧气无需提前制备和收集,操作更方便;塑料瓶代替集气瓶,防止集气瓶炸裂,更安全;③装置集氧气的制取、干燥和性质验证一体,实验更优化,故选①②③;‎ ‎(6)MgCO3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12‎‎24+12+16×3‎×100%=14.3%。‎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