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1)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在下列物质或过程中,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的是( )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 ④二氧化碳 ⑤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⑥甲状腺激素的运输 ⑦乙酰胆碱 ⑧尿素 ⑨维生素 A. ②③④⑥ B. ①③⑤ C. ①③⑦ D. ③⑤⑥⑧⑨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中,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①正确; ②葡萄糖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②错误; ③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发生在于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③正确; ④二氧化碳属于代谢废物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④错误; ⑤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内或消化道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⑤正确; ⑥甲状腺激素的运输主要是通过血浆运输,是内环境都组成成分,⑥错误; ⑦乙酰胆碱从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突触间隙内的液体是组织液,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⑦错误; ⑧尿素是代谢废物,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⑧错误; ⑨维生素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⑨错误。B正确。 故选B。 2. 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A. 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 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 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 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A、激素调节属于体液调节,随着血液循环到达相应的组织器官,调节其生理过程;酶在细胞内或分泌到细胞外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组织液(突触间隙);A错误。 B、部分激素是蛋白质,部分是脂质等;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B错误。 C、激素和神经递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特定的受体分子结合,酶也需要与特定的分子结合催化化学反应;C正确。 D、酶化学反应前后数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激素和神经递质作用后就失去活性,D错误。 故选C。 3. 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正常人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减弱,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增强 B. 人体大量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排尿量减少 C. 人遇寒冷环境时,机体的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肾上腺素的分泌量降低 D. 人体被病毒感染时,体内产生的抗体,能通过裂解靶细胞将病原体清除掉 【答案】B 【解析】 【详解】A、正常人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增加,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减弱,A错误; B、人体大量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排尿量减少,B正确; C、人遇寒冷环境时,机体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均增加,C错误; D、人体被病毒感染时,首先通过细胞免疫过程中的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病毒释放,在通过体液免疫产生的体抗体将病原体清除,D错误. 故选B. 4. 下列各项中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A. 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 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C. 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 D. 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中滞留大分子物质 【答案】C 【解析】 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使血浆渗透压低于组织液,组织液从血浆中吸水,导致组织液量增多,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B正确;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在短期内会使组织液减少,不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D正确。 5.下列有关排尿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感受器和效应器都位于膀胱 B. 成人排尿的低级中枢在脊髓 C. 婴儿尿床与大脑皮层发育不全有关 D. 高位截瘫患者既能产生尿意又能排尿 【答案】D 【解析】 【详解】A、排尿反射的感受器是位于膀胱壁上的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是位于膀胱壁上的肌肉,A正确; B、成人排尿的低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B正确; C、婴儿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所以有尿床现象,C正确; D、高位截瘫患者脊髓完好,能排尿,但是兴奋不能上传到大脑皮层,不能产生尿意,D错误。 故选D。 6. 在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可能由 A. 树突→轴突→细胞体 B. 轴突→树突→细胞体 C. 树突→细胞体→轴突 D. 细胞体→轴突→树突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突触间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故A错误 7.神经细胞在静息时具有静息电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可迅速产生能传导的动作电位,这两种电位可通过仪器测量.A、B、C、D均为测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左插膜内右插膜外,可以测量静息电位;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即左负右正,所以A图电流表应向左偏,A正确; B、电流表不骗转是正确的,但两极都插入膜内,无法测量静息电位,B错误; C、两极都插入膜内,无法测量静息电位,两侧都为负电,电流表不骗转,C错误; D、两级都插入膜外,无法测量静息电位,两侧都为正电,电流表指针不偏转,D错误。 故选A。 8.如图表示人体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虚线内表示脊髓的部分结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②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大脑皮层会产生痛觉 B. 若抑制某神经元的呼吸作用,将会影响兴奋的传导 C.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都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 D. 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可在⑤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 【答案】A 【解析】 【详解】A、②是传出神经,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在②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大脑皮层不会产生痛觉,A错误; B、因神经传导需要消耗能量,所以抑制某神经元的呼吸作用,将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递,B正确;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要经过突触结构,在突触处,一般都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C正确; D、因为⑤是感受器,在⑤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如果①处有反应,说明反射弧完整和正常,D正确。 故选A。 9.如图为人体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虚线框中代表神经中枢,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刺激c点不能引起a处电位变化,可证明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导 B. b处的液体中可能含氧气、神经递质等 C. c的末端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 D. a、b、c任何一处的细胞膜外测得负电位,则表明其处于兴奋状态 【答案】A 【解析】 【详解】A.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进行单向传递,若证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特点,可以刺激a点观察c处有无电位变化,然后刺激c点,再观察a处有无电位变化,两组实验对照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特点,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b为突触,b处的液体组织液中可能含氧气、神经递质等,B正确; C.c传出神经元的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C正确; D.当神经元任一部位发生兴奋时,电位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即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故a、b、c任何一处的细胞膜外测得负电位,则表明其处于兴奋状态,D正确。 故选A。 10.如图表示人体在某种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内环境中某种激素的含量变化。下列环境变化和激素对应正确的是 A. 食物缺碘——生长激素 B. 食物过咸——抗利尿激素 C. 过度饥饿——胰岛素 D. 温度过高——甲状腺激素 【答案】B 【解析】 【详解】A、食物缺碘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含量降低,从而负反馈引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但并不影响生长激素的含量,A错误; B、食物过咸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从而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B正确; C、过度饥饿,导致血糖浓度降低,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使血糖浓度升高,C正确; D、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量,因此环境温度降低时该激素分泌量才增加,D错误; 故选B。 11.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岛素可促进②、③等过程 B. 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过少可能会导致糖尿病 C. 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 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A、胰岛素可抑制②、③过程,促进血糖的去路,即促进④、⑤、⑥等过程,从而降低血糖,A错误; B、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过少,会导致血糖含量无法下降,进而会导致糖尿病,B正确; C、④表示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促进④过程,C错误; D、②表示肝糖原水解,该过程只能发生在肝脏中,D错误。 故选B。 12.将大白鼠从25℃移至0℃的环境中,大白鼠将出现的生理反应是( ) A. 耗氧量减少,竖毛肌放松 B. 耗氧量增加,体表血管收缩 C. 耗氧量减少,心律变慢 D. 耗氧量增加,体温升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A、进入寒冷环境中,大白鼠的耗氧量增多,竖毛肌收缩,A错误; B、进入寒冷环境,耗氧量增加,体表血管收缩,B正确; C、进入寒冷环境,耗氧量增加,肾上腺素增加,心率加快,C错误; D、进入寒冷环境,耗氧量增加,体温不变,D错误。 故选B。 13.当人们参加强体力劳动大量出汗时,为了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机体必须进行多项调节,其中包括 ①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 ②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 ③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④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人们参加强体力劳动”,血糖含量降低,此时起调节作用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分泌细胞是胰岛A细胞,故①正确; ②胰岛B细胞分泌的是胰岛素,作用是降低血糖,故②错误; ③“大量出汗”,水份减少,渗透压升高,此时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多,尿量减少;同时刺激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找水喝,故③正确; ④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重吸收水减少,尿量增多,就会损失更多的水,故④错误。 所以本题①③正确。 故选A。 14.丙种球蛋白(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是由健康人血浆经低温乙醇蛋白分离法提取,并经病毒灭活处理制成的。丙种球蛋白含有健康人血清所具有的各种抗体,因而它有增强机体抵抗力的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预防疾病,注射丙种球蛋白和注射疫苗原理相同 B. 丙种球蛋白一定不是一种浆细胞产生的 C. 注射丙种球蛋白可以预防一些传染病 D. 人体内的丙种球蛋白是内环境的成分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分析可知,注射丙种球蛋白,即血清所具有的各种抗体,可起到治疗的作用,没有长期预防的作用,而注射疫苗是为了激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故二者原理不同,A错误; B、丙种球蛋白具有的各种抗体,而抗体具有特异性,故丙种球蛋白是由多种效应B细胞(浆细胞)产生,B正确; C、丙种球蛋白含有健康人血清所具有的各种抗体,因而它有增强机体抵抗力的作用,因此,可以预防一些传染病,C正确; D、人体内的丙种球蛋白存在于血清中,即血浆的一部分,属于内环境,D正确。 故选A。 15. 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②抗原都是外来异物 ③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 ④吞噬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 ⑤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⑥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 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 A. ①④⑤⑦ B. ①②③⑦ C. ③④⑤⑦ D. ②③⑥⑦ 【答案】C 【解析】 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①错误;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叫做抗原。抗原具有大分子、一般异物性和特异性的性质。但抗原不一定都是异物,也可能是机体衰老的细胞或癌细胞等,②错误;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所以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③正确;吞噬细胞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④正确;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引起组织严重损伤,⑤正确;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人的免疫缺陷病,⑥错误;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效应T细胞攻击,即细胞免疫进行的,⑦正确。因此,C项正确,A、B、D项错误。 16.下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f C. HIV侵入人体对⑤⑥尤其是⑤有破坏作用 D. 细胞e→细胞d→③作用的过程发生在机体首次接触抗原时 【答案】C 【解析】 【详解】A、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A错误; B、细胞a是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细胞f是浆细胞,没有识别能力。因此,图中能特异性别抗原的有b、c、d、e、g,B错误; C、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该病毒主要侵染人体T细胞。根据图示可知:HIV侵入人体后对⑤⑥即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具有破坏作用,尤其是对⑤细胞免疫,C正确; D、细胞e→细胞d→③作用的过程发生在机体再次接触抗原时,D错误。 故选C。 17. 某—植株的不同器官对不同生长素浓度的反应如下图所示,横坐标表示生长素浓度。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获得的结论是( ) A. 当生长素浓度为10-9mol·L-1时,抑制根的生长,促进芽的生长 B. 若解除了顶端优势,则侧芽的生长素浓度低于10-6mol·L-1 C. 低浓度生长素促进根、芽的生长,高浓度生长素则促进茎的生长 D. 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灵敏,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不灵敏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当生长素浓度为10-9mol•L-1时,对根和芽的生长都为促进作用,A错误; B、若解除了顶端优势,生长素会促进侧芽的生长,则侧芽的生长素浓度低于10-6mol•L-1,B正确; C、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而高浓度抑制生长,所以高浓度生长素也会抑制茎的生长,C错误; D、由图不能得出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灵敏,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不灵敏,D错误。 故选B。 18. 在植物体内的各种激素中,生理作用最为相似的是 ( ) A. 赤霉素和生长素 B. 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 C. 赤霉素和脱落酸 D. 生长素和乙烯 【答案】A 【解析】 【详解】赤霉素和生长素都能促进细胞伸长;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和生长素都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而脱落酸和乙烯都有抑制生长发育的作用。故选A。 19.种群密度的大小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下列现象主要体现该观点的是( ) A. 农业生产中常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减少害虫的危害 B.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减少害虫的数量 C. 为了维持海洋鱼类的种群密度,在一定的季节进行休渔 D. 我国沿海某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剧增,造成一定的社会压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害虫的方法是通过增大害虫的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的,A正确; 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是通过破坏害虫的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的,B错误; C、为了维持海洋鱼类的种群密度,在一定的季节进行休渔主要是保护幼年个体,是通过年龄组成影响种群密度的,C错误; D、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外来人口剧增是通过改变迁入率影响种群密度的,D错误。 故选A。 20.如图是某种生物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 B. B点时种群数量最大 C. 影响A点和C点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不同 D. B点对应的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答案】C 【解析】 【详解】分析曲线可知,由A到D,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D点时降为0,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S”型,D点时种群数量最大,AB错误;影响A点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是种群密度较小,影响C点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环境资源有限,C正确;B点对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S”型的K/2,此时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错误。故选C。 21.下列有关环境容纳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B.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增长速率为0 C. 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 D. 种群数量不会超过环境容纳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A、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环境的最大承载量,A正确; B、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即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此时增长速率为0,B正确; C、环境容纳量会受到环境的影响,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C正确; D、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可以短时间内超越,但会很快恢复到正常水平,并不是不会超越,D错误。 故选D。 22.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C. 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作为对照试验,A正确; B、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校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B错误;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C正确;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保证实验结果可靠性,D正确. 故选B. 23.关于池塘中的群落结构,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垂直方向,鱼类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 鱼类在池塘中垂直分布主要受食物影响 C. 池塘中的动物群落没有水平结构 D. 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分布有差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特征。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详解:在池塘生态系统中由于植物的垂直分层而导致以不同植物为食的鱼类也出现分层,如四大家鱼中以浮游植物或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鳙鱼分布在水的上层,以沉水植物为食的草鱼分布在水的中层,而肉食性的青鱼则分布在水的下层,A正确;鱼类在种群中垂直分布和食物有关,主要依赖植物,B正确;池塘动物群落也有水平结构,即水平方向从岸边到中心分布不同类群生物,C错误,D正确。 24.关于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B. 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 C. 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D. 不论是成型的群落还是正在发展形成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一直存在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A正确; B、演替现象一直存在,贯穿着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是群落内部因素与外界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与是否受到干扰和破坏无关,B错误; C、在自然状态下,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种群稳定性的提高,C正确; D、演替是群落的基本特征,故不论是成型的群落还是正在发展形成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一直存在,D正确。 故选B。 25.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和代谢类型描述正确的是:( ) A. 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物成分 B. 植物都是生产者,同化作用类型都是自养型 C. 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 D. 动物都是消费者,同化作用类型只有异养型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生态系统的最基本生物成分,也是主要成分,A正确; B、一般地,植物属于生产者,特殊的植物如寄生类植物菟丝子等则兼有异养型特点,B错误; C、细菌也并非都属于分解者,如硝化细菌等就属于生产者,细菌的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C错误; D、一般地,动物属于消费者,特殊的动物如蜣螂、蚯蚓等属于分解者,消费者同化作用类型是异养型,D错误。 故选A。 26.调查某生态系统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关系如图所示(字母代表能量数值),若传递效率是15%,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C=0.15B B. C=0.15D C. C=0.15(A+B+D+E) D. B=A+D+E 【答案】A 【解析】 【详解】能量传递效率是指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即被下一营养级生物所同化的能量C占其同化量B的百分比,从图中可以看出,生产者的总同化量B=A+C+D+E,C÷B=15%,即C=0.15B。 故选A。 27.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甲表示消费者,乙表示分解者,丙表示生产者 B. 生态系统中碳循环一定依赖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C. 图中乙通过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分解方式将生物组织中碳放回到大气中 D. 增加甲、丙的生物种类和⑤的复杂程度,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根据双向箭头①②确定丙为生产者,丙指向甲,甲和丙均指向乙,甲应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A正确; B、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是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所以碳循环还可以依赖于生产者的化能合成作用,B错误; C、分解者的代谢类型包括厌氧型和好氧型,所以分解者可以通过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分解方式将生物组织中的碳放回到大气中,C正确; D、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D正确。 故选B。 28. 下列属于化学信息的是( ) A. 绿色植物接受光刺激 B. 蛾类昆虫具有趋光性 C. 狗能通过尿液找到回路 D. 孔雀开屏 【答案】C 【解析】 【详解】A.绿色植物接受光刺激属于物理信息,A错误; B.蛾类昆虫具有趋光性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 C.狗能通过尿液找到回路属于化学信息,C正确; D.孔雀开屏属于行为信息,D错误。 故选C。 29.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 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 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 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相反,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相反的关系。 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可能会使杂草等其他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导致抵抗力稳定性降低。故选B。 30. 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以下措施中,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 )。 A. 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使当地生物群落中的物种更多样化 B. 禁止游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让生物自然繁衍 C. 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种植多种农作物,增加经济收入 D. 在亚热带林区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以增加林木生长量 【答案】B 【解析】 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到新地区,可能会因为其缺少天敌,大量繁殖对当地物种构成危害,造成外来物种入侵;也可能会因为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禁止游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避免人类活动对保护区物种造成不良影响,让生物自然繁衍,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沼泽地改造成农田,在亚热带林区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都属于人为地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31.下列关于图示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均属于细胞外液,三者的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B. 乙的两个去向为b和c,b的量小于c C. 甲的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D. 图示的甲、乙、丙之间的联系可以说明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分析知,甲、乙、丙均属于细胞外液,三者的基本化学组成相同,但含量有差别,A正确; B、乙为组织液,图中组织液的两个去向为b和c,代谢废物多数需要通过b过程渗入血浆,b的量大于c,这样才能维持组织液的正常状态,B错误; C、甲的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其中90%的来自钠离子和氯离子,C正确; D、图示的甲、乙、丙之间的动态联系可以说明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D正确。 故选B。 32. 下图中a表示某种物质,b表示相关细胞,两者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 A. 如果a表示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肌肉细胞b,将导致血糖含量上升 B. 如果a表示神经递质,b表示神经细胞,此时b会兴奋 C. 如果a表示抗原分子,b可能是浆细胞或记忆细胞 D. 如果a表示甲状腺激素,b可能是下丘脑细胞,也可能是垂体细胞 【答案】D 【解析】 【详解】A、肌糖原是不能分解成葡萄糖,肝糖原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故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脏中的糖原,A错误; B、神经递质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类型,故神经递质会使神经细胞兴奋或抑制,B错误; C、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或记忆B细胞,效应B(浆)细胞是唯一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C错误; D、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D正确。 故选D。 33. 图1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1中Ⅰ侧为细胞膜内侧,Ⅱ侧为细胞膜外侧 B. 脂质分子可优先通过细胞膜与图1中A密切相关 C. 图2中C名称为神经递质,C与D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可以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D. 图2中E为突触后膜,F为突触前膜,C物质被释放出来依靠主动运输 【答案】C 【解析】 【详解】A. 多糖分布在膜的外侧,故Ⅰ侧为细胞膜外侧,Ⅱ侧为细胞膜内侧,A错误; B. 脂质分子优先通过细胞膜与膜中的磷脂分子有关,B错误; C.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由静息电位变成动作电位,即外正内负外负内正,C正确; D.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释放方式为胞吐,D错误。 故选C。 34. 下图表示病毒进入人体后,机体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过程及干扰素的作用机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表示人体细胞受到病毒侵染时,诱导细胞核中干扰素基因的表达过程 B. 图中产生干扰素的细胞最可能是人体内的浆细胞 C. 干扰素直接消灭进入人体病毒 D. 一次注射干扰素后能使人终身具有对流感的免疫功能 【答案】A 【解析】 【详解】A、图中表示人体细胞受到病毒侵染时,诱导细胞核中干扰素基因的表达产生干扰素的过程,A正确; B、图中产生干扰素的细胞最可能是人体内的T细胞,B错误; C、干扰素只能间接对进入人体的病毒起抑制其繁殖的作用,C错误; D、一次注射干扰素后不能使人终身具有对流感的免疫功能,只是暂时性的免疫功能,D错误。 故选A 35.图甲是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胚芽鞘弯曲的情况(弯曲角度用α表示);图乙是生长素对胚芽鞘生长的促进作用示意图,由此可以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在b点时α具有最大值 B. 当生长素浓度小于b点浓度时,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α逐渐减小 C. 只有生长素浓度高于c点浓度时,生长素才会抑制胚芽鞘的生长 D. 由图乙可知生长素对胚芽鞘的生长作用具有两重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A、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在b点时,促进作用最大,胚芽鞘一侧生长最快,其弯曲程度最高,α具有最小值,A错误; B、当生长素浓度小于b点浓度时,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增强,胚芽鞘弯曲程度增大,α逐渐减小,B正确; C、由图可知,c点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的生长素浓度,只有当生长素浓度高于c点浓度时,生长素才会抑制胚芽鞘的生长,C正确; D、由图乙曲线可知,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生长,即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D正确。 故选A。 36.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第1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 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 第15年至第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 第20年至第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答案】D 【解析】 【详解】A、1-5年λ>1,而且不变,种群数量持续增加,A错误; B、第5年到10年之间λ>1,野兔种群数量持续增加,B错误; C、15年到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错误; D、20~30年之间λ=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种群增长率为0,D正确。 故选D。 37. 图表示由5个物种(U、V、W、X、Y)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Z表示分解者,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下列各项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V是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 B. U是草食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 Y是肉食动物,处于第三营养级 D. W、X是肉食动物,均处第三营养级 【答案】C 【解析】 【详解】A、V处的箭头都是指出去,说明V是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A正确; B、V是生产者,而U直接捕食V,说明U是草食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B正确; C、V是生产者,U、X是消费者,而Y捕食V、U、X,说明Y是杂食动物,其处于第二、三、四营养级,C错误; D、W、X都以U为食物,而U是草食动物,说明W、X都是肉食动物,且均处第三营养级,D正确。 故选C。 38.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生物群落 B. 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C. 丁的CO2含量减少,将导致臭氧层破坏 D. 丙1同化量越大,丙2的同化量越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甲、乙和丁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A错误; B、分解者可以是营腐生生活的动物或细菌、真菌,B正确; C、无机环境中CO2增多可以导致“温室效应”,它不会导致臭氧层破坏,C错误; D、丙1的同化量越大,丙2通过食物链得到的能量越多,D错误。 故选B。 39. 如图所示,A、B、C、D、E、F各代表一种生物种群,下列对该图分析合理的是 A. 该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 B. 该图表示一个生态系统 C. 若D种群为增长型年龄组成,则E种群密度将逐渐增大 D. 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占A种群能量的10%〜20%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生物群落是同一区域的所有生物,不包括无机环境,A错误; B、图中没有分解者,所以不能表示一个生态系统,B错误; C、D种群为增长型年龄组成,可推测D种群的数量增加,则以D为食的E种群密度将增大,C正确; D、图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种群有B、C、F,所以C种群获得的能量没有A种群能量的10%~20%,D错误。 故选C。 40.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部分)的组成及物质和能量流动情况(秃鹫以动物尸体为食),关于该生态系统说法正确的是( ) ①M可代表光能,N代表热能,P可代表无机盐、CO2 ②共有4条捕食食物链,秃鹫所占有的营养级最多 ③图中狼与蚊子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 ④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利用而循环进行的 ⑤鹿比植物的能量少的原因之一是植物的遗体、残骸中能量被分解者利用而未传递下去 ⑥系统内部的负反馈调节对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重要作用 A. ④⑥ B. ③④⑤⑥ C. ②③④ D. ①⑤⑥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M可代表光能,N代表热能,P可代表无机盐、CO2进入无机环境,①正确; ②秃鹫是分解者,图中共有1条捕食食物链,②错误; ③蚊子与狼之间是寄生关系,不是捕食关系,③错误; ④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④错误; ⑤鹿比植物的能量少的原因之一是植物的遗体、残骸中能量被分解者利用而未传递下去,另外还有植物的呼吸消耗和未利用的部分,也是导致鹿比植物能少的原因,⑤正确; ⑥系统内部的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维持着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⑥正确;即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41.某小孩在建筑工地玩耍时,手指不慎被一枚长钉扎入,该小孩猛然缩手,然后失声痛哭。如图1为缩手反射弧结构以及痛觉信息流向的部分示意图,A、B为反射弧上位点。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刺激图1中位点A,该处细胞膜内电位变化情况是___ ,这种变化主要与___ 的跨膜运输有关,所产生的兴奋传递到肌肉,致使肌肉收缩,该过程_______ (填“能”或“不能”)称为反射活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缩手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 ,产生痛觉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 。 (3)由于伤口过深,医生建议该小孩家长给小孩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血清进行应急免疫治疗,同时向该家长介绍了破伤风杆菌引发的免疫过程,如图2所示。图中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___ (填图中序号), 注射的破伤风抗毒素血清中含有图中的___________,图示免疫过程是人体抵御病原体的第____ 道防线。医生给该小孩打针时,他并没有把手缩回去,这说明缩手反射受________ 的调控。 【答案】 (1). 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2). 钠离子或Na+ (3). 不能 (4). 没有完整的反射弧的参与 (5). 脊髓 (6). 大脑皮层 (7). 1、2、3、5 (8). 物质a (9). 三 (10). 大脑皮层(或相应高级中枢) 【解析】 【详解】(1)刺激图中位点A,该处细胞膜内电位变化情况是由负变正,这种变化主要与钠离子的跨膜运输有关,反射活动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刺激图中位点A,引起肌肉收缩,该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能称为反射活动。 (2)缩手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产生痛觉的神经中枢为大脑皮层。 (3)图2为细胞免疫过程,图中细胞1为吞噬细胞,细胞2为T淋巴细胞,细胞3为B淋巴细胞,细胞4为浆细胞,细胞5为记忆细胞,其中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1、2、3、5, 注射的破伤风抗毒素血清中含有图中的抗体,即物质a,图示免疫过程为体液免疫,属于人体抵御病原体的第三道防线。医生给该小孩打针时,他并没有把手缩回去,这说明缩手反射受大脑皮层(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过程。 42.下图甲为某淡水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请据图作答: (1)图甲中,m1表示_____,m2表示_________。通常情况下,位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Ⅲ,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________,F表示____________。若图甲中营养级I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则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________ (用图中所给字母表示)。 (3)由图乙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图甲中营养级Ⅰ、Ⅱ、Ⅲ 各有一种生物甲、乙、丙,构成食物关系如图丙。其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A 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__________kJ(用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5)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仍然保持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___________稳定性。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____(低、高)。 【答案】 (1). 太阳能 (2). 热能 (3). 营养级高,可利用的能量少 (4). 营养级Ⅱ的同化量 (5). 次级消费者(营养级Ⅲ)摄入的能量 (6). b/y×100%或(a-c)/y×100% (7).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8). 25A/(1+4X) (9). 抵抗力 (10). 低 【解析】 【详解】(1)图甲表示能力金字塔,则Ⅰ表示第一营养级,由“m1、m2代表不同能量形式”结合图可知m1、m2依次表示太阳能、热能;能量在传递过程中,下一营养级只能获得上一营养级10%-20%的能量,因此营养级高,可利用的能量少,所以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Ⅲ。 (2)根据分析,B表示营养级Ⅱ的同化量,F表示次级消费者(营养级Ⅲ)摄入的能量;营养级I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而营养级Ⅱ同化的能量的值为a-c或b,因此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b/y×100%或(a-c)/y×100%。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假设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为a,则丙从甲→丙途径获得的能量为a×X×20%,丙从甲→乙→丙途径获得的能量为a×(1-X)×20%×20%,根据题干中的条件可知:a×X×20%+a×(1-X)×20%×20%=A,因此a=25A/(1+4X)KJ。 (5)生态系统仍然保持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具有抵抗力稳定性,相比热带雨林,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更简单,所以抵抗力稳定性低。 43.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能降解果胶使细胞壁破损。番茄果实成熟过程中PG合成显著增加,能使果实变红变软,但不利于保鲜。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减少PG基因的表达,可延长果实保质期。科学家将PG基因反向接到Ti质粒上,导入到番茄细胞中,得到转基因番茄。请据图回答: (1)基因工程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若已获取PG的mRNA,可通过__________法获取PG基因。在该基因上游添加结构A可确保基因的反向转录,结构A上应具有_______________的识别和结合位点。 (2)构建PG反义质粒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工具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含目的基因的农杆菌感染番茄原生质体后,可用含有______________的培养基进行筛选,培养24~48h后取样,在质量分数为25%的蔗糖溶液中,观察细胞______________现象来鉴别细胞壁是否再生。培养再生植株过程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 (4)导入的目的基因能转录反义RNA,且能与________________互补结合,抑制PG基因的正常表达。若转基因番茄的保质期比非转基因番茄________,则可确定转基因番茄成功。 (5)获得的转基因番茄产生的种子不一定保留目的基因,科研人员常采用_____________方法使子代保持转基因番茄的优良性状。若想培育出一种地上结番茄,地下长马铃薯的植株,可以利用__________技术。 【答案】 (1).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2). 反转录 (3). RNA聚合酶 (4). 限制酶 (5). DNA 连接酶 (顺序可颠倒) (6). 卡那霉素 (7). 是否发生质壁分离 (8).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9). 天然PG基因转录的mRNA (10). 长 (11). 无性繁殖(或植物组织培养) (12). 植物体细胞杂交 【解析】 【详解】(1)基因工程的核心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若已获取PG的mRNA,可通过逆转录法获取PG基因。在该基因上游添加结构A可确保基因的反向转录,结构A是启动子,其上应具RNA聚合酶的识别和结合位点,从而保证了PG基因反向转录的正常进行。 (2)构建PG反义质粒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工具酶有DNA连接酶和限制酶。能促进农杆菌向植物细胞转移的物质是酚类化合物。 (3)由图可知,标记基因是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因此用含目的基因的农杆菌感染番茄原生质体后,可用含有卡那霉素的培养基进行筛选。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培养24~48h后取样,在质量分数为25%的蔗糖溶液中,观察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现象来鉴别细胞壁是否再生。利用转基因成功的细胞培养再生植株过程的理论基础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4)由于导入的目的基因能转录反义RNA,且能与天然PG基因转录的mRNA互补结合,进而抑制PG基因的正常表达。由于减少PG基因的表达,可延长果实保质期,因此若转基因番茄成功,则转基因番茄的保质期比非转基因番茄长。 (5)获得的转基因番茄相当于杂合子,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因此其产生的种子不一定保留目的基因,但可采用无性繁殖(或植物组织培养)方法使子代保持转基因番茄的优良性状。若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以培育出一种地上结番茄,地下长马铃薯的植株,该方法能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获得杂种植株。 44.下面两幅图分别是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和克隆羊培育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和图乙所示的过程中,都必须用到的动物细胞工程技术手段是___________。 (2)图甲中②过程常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诱导下完成,通过筛选和克隆培养,获得的杂交瘤细胞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单克隆抗体能定向攻击癌细胞,主要是利用其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乙中黑面绵羊的去核卵母细胞应发育到___________期,若不考虑环境因素影响,克隆羊“多利”的性状并不全部像白面绵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目前现有技术条件下,还不能将从动物体内分离出来的成熟的体细胞直接培养成一个新个体,而是必须将体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母细胞中才能发育成新个体,你认为原因最可能是( ) A.卵母细胞大,便于操作 B.卵母细胞含有的营养物质多 C.卵母细胞的细胞质可使体细胞细胞核全能性得到表达 D.重组细胞才具有全能性 【答案】 (1). 动物细胞培养 (2). 聚乙二醇(或灭活的病毒、电激也可) (3). 既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又能无限增殖 (4). 特异性 (5).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 (6). 卵母细胞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也能控制某些性状 (7). C 【解析】 【详解】(1)图甲表示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图乙表示克隆羊培育过程,两个过程都必须用到的动物细胞工程技术手段是动物细胞培养。 (2)图甲中②过程表示动物细胞融合,常用的诱导方法有聚乙二醇(PEG)、灭活的病毒等,通过筛选和克隆培养,获得的杂交瘤细胞具有既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又能无限增殖的特点。 (3)单克隆抗体能定向攻击癌细胞,主要是利用其针对特定抗原的特异性。 (4)图乙中黑面绵羊的去核卵母细胞应发育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在不考虑环境因素影响的前提条件下,克隆羊的性状并不是全部像白面绵羊的,因为卵细胞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内的遗传物质也能控制某些性状。 (5)由于卵细胞的细胞质可使体细胞的细胞核全能性得到表达,所以应选择去核的卵母细胞作为核移植的受体细胞,故选C。 45.以下是科学家采用不同方法培育良种牛的过程,a~h为操作过程,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试管牛”技术的操作流程是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2)图中数字标号代表的结构名称是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 (3)d操作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 (4)图中用到的激素是___________,其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卵母细胞,经受精后可得到早期胚胎。 (5)过程h常用的方法_____________。为了能确定目的基因已经导入到受精卵,相应的载体需要有______________以便于进行检测。 (6)若要获得遗传物质完全相同的两个新个体,可对发育到______________阶段的早期胚胎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处理,再植入到受体内。若要对早期胚胎进行长期保存,应将其置于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 【答案】 (1). a→b→f→g (2). ①滋养层 (3). ②囊胚腔 (4). ③内细胞团 (5). 胚胎移植 (6). 促性腺激素 (7). 显微注射法 (8). 标记基因 (9). 桑椹胚或囊胚 (10). 胚胎分割 (11). 冷冻或液氮 【解析】 【详解】(1)试管牛的培育过程包括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因此,“试管牛”技术的操作流程是a→b→f→g。 (2)图中①为滋养层,②囊胚腔,③为内细胞团,在进行胚胎分割时,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 (3)图中c表示胚胎分割,d表示胚胎移植。 (4)用促性腺激素处理良种奶牛,可促使其超数排卵,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卵母细胞。经过体外受精过程获得更多的胚胎, (5)过程h常用的方法显微注射技术。为了能确定目的基因已经导入到受精卵,相应的载体需要有标记基因以便于进行检测,从而能够筛选出成功导入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 (6)若要获得遗传物质完全相同的两个新个体,可对发育到桑椹胚或囊胚阶段的早期胚胎进行胚胎分割处理,再植入到受体内。这样获得的两个个体的遗传物质完全一样;若要对早期胚胎进行长期保存,应将其置于冷冻或液氮条件下保存。移植后的胚胎能在受体子宫中存活的生理基础是受体子宫对外来胚胎基本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