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第1章文言文阅读第2节考点分解思维建模考点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第1章文言文阅读第2节考点分解思维建模考点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考点 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法 1__掌握文言虚词的三大知识点 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 助词、兼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 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 一、《考试说明》规定的 18 个虚词:牢牢掌握 (一)高频虚词:以、而、之、其、于、为 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殽之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 为”“由于” 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以便”“用 来” ③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或方式,可译为“按照” ④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 可译为“用” ⑤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可 译为“用(凭)什么身份” ⑥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 ⑦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 “把” ⑧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介词,表示“在……时候” ⑨欲以.客往赴秦军(《魏公子列传》)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 ⑩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而” ⑪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连词,表结果,可译为“以至” ⑫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 ⑬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连词,表因果关系, 可译为“因为”“由于” ⑭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通“已”,副词,“已经” 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而”的意义和用法。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连词,表并列关系,可不译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不译 ③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荆轲刺秦王》)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连词,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可是” 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为了”“为的 是” 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之”的意义和用法。 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词,表第三人称,“他”,指李蟠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结构助词,补语标志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⑤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音节助词,用于表时间的词的后面,凑足音节,无义 ⑥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 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 ⑦宋何罪之.有?(《公输》)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⑧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⑨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称代词,活用为“我” ⑩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结构助词,“的” ⑪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动词,“到”“往” 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其”的意义和用法。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代词,表第一人称,指自己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语气助词,无义 ③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语气副词,表揣度 ④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⑤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代词,表第三人称,“他” ⑦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副词,表假设,“如果” ⑧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代词,表第三人称,“他的” 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于”的意义和用法。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介词,“从” ②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 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介词,表比较,“比”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④而耻学于.师(《师说》)介词,“向”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介词,“对”“对于” ⑥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到” ⑦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与”“跟”“同” ⑧至激于.义理者不然(《报任安书》)介词,表被动,“被” 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为”的意义和用法。 ①为.吾子之将行也(《殽之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在”“当” ②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 ④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介词,“被” ⑤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介词,表示动作、 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⑥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 译为“向”“对” ⑦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助词,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诘问, 可译为“呢” ⑧草木为.之含悲(《〈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介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二)常见虚词:何、乃、且、若、所、焉、因、则、与、乎、也、者 7.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何”的意义和用法。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通“呵”,“喝问”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什么” ③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副词,表程度深,“多么”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疑问副词,“为什么” ⑤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疑问副词,“怎么” 8.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乃”的意义和用法。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副词,“就”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副词,表转折,“竟”“却” ③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张衡传》)连词,具有连接作用,表顺承,“才” 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⑤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副词,“甚至” 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代词,表第二人称,“你的” 9.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且”的意义和用法。 ①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逍遥游》)副词,“将”“将要” ②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报任安书》)副词,“暂且”“姑且”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③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副词,“将要” ④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连词,表并列,“一边……一边……” ⑤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副词,表示另提一事,“再说” ⑥且.何谓阁子也?(《项脊轩志》)句首语气词,表示进一层,“还有” ⑦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连词,表递进关系,“并且” ⑧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连词,表让步,“尚且” 10.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若”的意义和用法。 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殽之战》) 连词,表假设,“如果”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代词,表第二人称,“你”“你们”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动词,“似”“好像” 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代词,“这样” ⑤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及”“比得上” 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的样子” 1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所”的意义和用法。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名词,“处所”“地方” ②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助词,与“之”构成“所”字结构,“……去的地方” 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助词,与“为”构成“为……所”式,表 被动 1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焉”的意义和用法。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②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兼词,“于何”“在哪里” 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 样子” 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代词,相当于“之” 1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因”的意义和用法。 ①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介词,“趁机” ②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介词,“随着”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通过” 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介词,“因为” ⑤侯生因.谓公子曰(《魏公子列传》)连词,“于是”“就”“便” ⑥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介词,“依照,根据” ⑦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副词,“便”“就”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1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则”的意义和用法。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连词,表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 ②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副词,“原来”“已经”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副词,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就是”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1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与”的意义和用法。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介词,“和”“跟”“同” ②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赤壁赋》)连词,“和”“跟”“同”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庄暴见孟子》)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④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动词,“亲附”“亲近” ⑤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动词,“给予” 1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乎”的意义和用法。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呢”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介词,相当于“于”“在” ⑤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 “吗” 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语气助词,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吧” 17.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也”的意义和用法。 ①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用在句中,表停顿语气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 ④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用在句末,表陈述或解释语气 ⑤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用在句末,表反诘语气 18.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者”的意义和用法。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塞翁失马》)代词,“……的人” ②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登泰山记》)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 ④何者.?上下之分也(《史记·儒林列传》)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 ⑤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⑥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 的作用 ⑦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庖丁解牛》)放在陈述句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精要点拨 《考试说明》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有 18 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也、焉、以、因、于、与、则、者、之。掌握这 18 个常见文言虚词要注意: (1)注重课本,系统积累。 虚词题是高考与课本联系最直接、最明显的部分。可以把每一个虚词的不同词性及其不 同意义附上课文中的例句,熟记于心。 (2)根据语境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主要指代词、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有的虚词兼有一部分实词义, 如“之”“与”“因”等,在不同语境中要注意区分。 (3)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 虚词学习的重点是意义,难点是用法。考生复习时不应忽视对“用法”的学习。所谓“用 法”主要指词性,尤其是在句中所起的作用。“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意义” 则不同。 (4)注意“常见”与“特殊”。 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的用法、意义都是“常见”的,没有触及字词典中列举的冷僻 而特殊的用法。因此,应着力于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另外,对于文言虚词的学习,尤其是词性的分类,不能钻牛角尖,只要了解常见的用法 义项就可以了。 二、常见副词:适当积累 19.解释下列句中“曾”的意思。 (1)曲罢曾.教善才服:曾经 (2)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竟然 20.解释下列句中“固”的意思。 (1)人固.有一死:本来 (2)斯固.百世之遇也:确实 21.解释下列句中“比”的意思。 (1)比.至南郡,而琮已降:等到 (2)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近来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太 (2)且相如素.贱人:本来,向来 (3)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姑且 (4)仆诚.以著此书:确实 (5)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更加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6)而卒.莫消长也:最终 (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最终,终于 ☞精要点拨 《考试说明》规定的 18 个常见文言虚词,一般会单独设题考查(当然也会在翻译中考 查),但是,单靠这 18 个虚词无法满足阅读的需要,更无法满足翻译的虚词需要。 因 此,有必要适当扩大一下虚词的学习范围,尤其是常见副词的积累。主要的常见副词有: (1)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 绝、特、颇。 (2)表范围: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 仅。 (3)表共同:共、同、并、相。 (4)表时间: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 会;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 卒、竟。 (5)表语气: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 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 (6)表频率: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 (7)表敬谦:窃、辱、伏惟;幸、敢、请、敬、谨。 三、特殊虚词:数量虽少,不可忽视 (一)复音虚词 2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且夫:句首助词,引出下文议论,况且、再说 B.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奈何:怎么办 C.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以为:认为 D.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而:这样却 C [C 项,以为:以之为,把……作为。] 24.对下列句子中固定结构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是故:因此 ②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独……哉:“只是……吗” ③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谓……曰……:“对……说……” 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何……为:“为什么……呢” ⑤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乎: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⑥其李将军之谓也... 之谓也:……的称谓 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认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③④⑥⑦ B [②独……哉: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吗”。⑥之谓也:可译为“说的就是……”。 ⑦以为:以(之)为,把……作为。] ☞精要点拨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又 把两个结合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这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 词”。 (二)兼词 25.说出下列句中“焉”的意义。 ①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于之,在这件事上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于此(之),从这里 26.说出下列句中“诸”的意义。 ①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之于,“之”,自己的志向;“于”,介词,从 ②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之于,“之”,代词,它;“于”,介词,到 ③(孟子)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之乎,“之”,代词,这回事;“乎”,语 气助词,吗 ④人孰敢不听而化诸.?之乎,他们呢 27.说出下列句中“盍(曷)”的意义。 ①盍.各言其志?为什么不 ②中心好之,曷.饮食之?为什么不 ☞精要点拨 兼词又叫合音词,就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的特殊单音节词。它虽为数不多,但遍贯古籍,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 长盛不衰。常见的兼词有:焉(兼“于之”或“于是”的合音)、诸(兼“之于”或“之乎” 的合音)、盍(曷)(兼“何不”的合音)。 技法 2__辨析文言虚词的易混用法 一、“而”字用法辨析 (一)怎样辨析并列、承接、递进关系 1.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 A.并列 B.承接 C.递进 ①蟹六跪而.二螯( )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④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答案】 ①A ②C ③B ④B ☞精要点拨 ①意义辨析 “而”表示并列、承接、递进关系时各有特点,有明显区别。区别是看前后连接部分的 “地位”是否平等,位置可否颠倒。“地位”平等且位置可以颠倒,是并列关系;“地位” 平等但位置不可颠倒,是承接关系;“地位”不平等且位置不可颠倒,后面的部分比前面的 部分又进了一层,是递进关系。 ②代入辨析 并列关系可译作“又”“和”,递进关系可译作“而且”“并且”,承接关系可译作“接着” “然后”“就”。可以把表这三种关系的意义项代入原句,检查一下句意是否通顺,是否合乎 语境。 (二)怎样辨析修饰、承接关系 2.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 A.修饰 B.承接 ①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 ③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 ④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 ⑤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 ⑥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⑦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0 ⑧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答案】 ①B ②B ③A ④A ⑤A ⑥A ⑦B ⑧B ☞精要点拨 ①意义辨析 “而”连接的两部分大多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同时出现,前一个表 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修饰关系;如 果两个动作行为出现有先有后,前一个不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不说明后一 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承接关系。 ②代入辨析 将表示修饰关系的“地”“着”与表示承接关系的“接着”“然后”“就”代入原句, 看是否通顺、合理。哪个通顺、合理,就属哪种关系。 (三)怎样辨析因果关系与目的关系 3.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因果 B.目的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③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 ④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 【答案】 ①B ②A ③B ④A ☞精要点拨 ①意义辨析 表示因果关系的“而”前后的短语表示的都是既成事实;表示目的关系的“而”的后一 短语未必是事实,只是前一短语的目标。 ②代入辨析 表示目的关系可以用“来”“用来”“为的是”等词代入原句,表示因果关系可以用 “因而”“所以”等词代入原句。 二、“以”字用法辨析 (一)怎样辨析“以”字的连词、介词用法 4.说出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连词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连词,因为 ④秦亦不以.城予赵:介词,把 ⑤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介词,因为 ☞精要点拨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 ①替换法 除去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 ②搭配法 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若后面是分句,它就是连词;若后面是名词、代词、 名词短语,它就是介词。 (二)怎样辨析“以”字作“因为”讲时的连词性与介词性 5.判断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是否相同。 ①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但以.刘日薄西山 【答案】 ①不同,前“以”是介词,后“以”是连词。②不同,前“以”是介词,后 “以”是连词。 ☞精要点拨 “以”字作“因为”讲,有连词性和介词性。区分这两种词性的主要方法是看“以”字 后面带的是词、短语还是句子。“以”后是短语,如第①组前项“以”后是“险衅”,它是 一个词,作“以”的宾语,故是介词;“以”后跟的是个句子,如“以其无礼于晋”中“以” 后跟的是“其无礼于晋”这个句子,故是连词。 三、“其”字用法辨析 (一)“其”字用作人称代词时主语与定语用法的区别 6.判断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是否相同。(不需要借助句子的上下文) ①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余嘉其.能行古道 ② 其.见重(被看重)如此 其.翼若垂天之云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2 【答案】 ①相同,都作主语。②不同,前“其”是代词,作主语,可译为“他”;后 “其”是代词,作定语,可译为“它的”。 ☞精要点拨 判断“其”字是作主语还是定语,有两个方法。一是看“其”后面跟的是什么词,如是 动词,则作主语;如是名词,则作定语。二是看“其”在句中的意义,可译为“他”“他们”, 作主语;可译为“他的”“他们的”,作定语。 (二)“其”字的语气用法辨析 7.说出下列句中“其”字所表示的具体语气。 ①朽车奔索,其.可忽乎:表反问 ②其.李将军之谓也:表推测 ③吾其.还也:表委婉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表反问 ⑤周公入贺武王曰:“王其.无害。”表委婉 ☞精要点拨 “其”作语气副词,其辨析是个难点。如何辨析它是表推测、反问、委婉、期望中的哪 种语气呢? 主要是看位置和语境。看位置,“其”表推测、反问语气,一般放在句首;同为句首, 到底是表推测还是反问,又要结合语境。“其”表委婉、期望语气,一般放在主谓之间;至 于是表委婉还是期望,再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四、“焉”字用法辨析 8.说出下列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②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助词,不译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助词,不译 ④置杯焉.则胶:兼词,于之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它 ☞精要点拨 掌握“焉”的用法,主要看它在句中的位置。放在句首,一般作疑问代词;放在句尾, 一般作语气助词。放在不及物动词后,一般作兼词;放在及物动词后,一般作代词。放在名 词后,一般作助词。 当然,也有例外,如第④句。这时,要结合语 境辨析。 五、“与”的连词、介词用法辨析 9.判断下列句中“与”是哪一种用法: A.连词 B.介词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3 ①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 ②竖子不足与.谋( ) ③去时里正与.裹头( )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 【答案】 ①A ②B ③B ④A ☞精要点拨 “与”作介词,可译为“和”“同”;作连词,也可译为“和”“同”。面对这意义相 同、用法不同的“与”,该如何辨析呢? 连词“与”,表示并列关系,可以删去,也可颠倒前后位置,均不影响句意的表达;反 之,则是介词。 六、“其”“之”作人称代词的特殊用法(“其”“之”作人称代词的活用) 10.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我 ②失其.所与,不知:我们自己 ③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④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第二人称代词,你 ⑤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第二人称代词,你的 ☞精要点拨 “其”“之”都可作第三人称代词用,译为“他(他们)”“他(他们)的”。但这两个词 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或第二人称代词,译为“我(我们)”“我(我们)的”“我(我们) 自己”“你(你们)”“你(你们)的”。用法特殊,须结合语境准确译出。 七、“者”字用法辨析 11.说出下列句中“者”的意义和用法。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表指代,可译为“……的地方” ②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表停顿,与“也”字构成判断 ③曩者.辱赐书:表时间,有补充音节作用,可不译 ④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表倒装,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⑤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表数量,跟在数词后,类似于今天的“个”“样”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用在否定词后,表假设,可译为“……的话” ☞精要点拨 “者”字,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其词性,有多种说法。如何区别呢? 1.不去强调其词性,而用“指代者”等称谓说明其用法。请看下表: 用法 例句 说明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4 指代者 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跟在动词或动词短语之后,将它们转化为名词性短 语,“者”相当于“的人” 停顿者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出现在句中,尤其是判断句主语之后,表示停顿, 不译 倒装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跟在后置定语之后,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数量者 此三者.,吾遗恨也 跟在数词之后,功能类似于“个”“样”,量词 时间者 昔者./今者./曩者./古者. 多出现在单音节时间名词之后,用法类似于音节助 词“之”,不译 状貌者 貌若甚戚者. 跟在表示状貌的词语之后,相当于“的样子”,也 可不译 2.“者”字用法中,“指代者”与“停顿者”易混,可以用删减法:能删去而意义不 变的,则为“停顿者”;反之,则为“指代者”。 技法 3__文言虚词题的答题技巧 一、快速而准确地判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五种方法 1.词性界定法。首先根据语法特点,辨明词类。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 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导学号:54012068】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 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 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有删改)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羽尝为.流矢所中 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B. ①然后此患乃.除耳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 ①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 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D. ①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②视之,形若.土狗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5 D [本题可用“词性界定法”。A 项,①句中的“为”与“所”结合构成被动,介词, 意为“被”;②句中的“为”是动词,意为“治理”。B 项,①句中的“乃”是副词,意为 “才”;②句中的“乃”是副词,表判断,意为“是”。C 项,①句中的“适”为副词,意 为“正好、恰好”;②句中的“适”是动词,意为“享受、享有”。D 项,两句中的“若”均 为动词,意为“像”。] 【参考译文】 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穿过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但每当阴雨天气,左臂常常 疼痛。医生说:“箭头上有毒,毒素深入到了骨头里面,应当割开手臂到受伤处,刮去骨头 上的余毒,然后这种病痛才能消除。”关羽便伸出手臂让医生开刀。当时关羽正好请了将领 们宴饮,手臂上的血往下流,滴满了一盘子,而关羽却切肉饮酒,谈笑自若。 2.语境推断法。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但其意义实际上已被语境明确限定,因此也可 “因文释词”。另外,许多虚词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比如语气助词“也、 矣、焉、哉”,在疑问句末表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表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表陈述语气, 它们始终是与全句的句式和语气“息息相关”的。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 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 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 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 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 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 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 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 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 涂有饿 而.不知发 B. 我聊以.忘忧耳 如惠语以.让单于 C. 乃.以上客礼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6 D. 《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A [本题考查“而”“以”“乃”“之”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采用“语境推断 法”。A 项,“而”,第一句,概括上文的意思,可知此处“而”表转折,第二句为课本中的 句子,也表转折,可解释为“但是”。其他各项中的加点词都可根据上下文推断。B 项,“以”, 第一个是介词,用,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指“结毦”;第二个是连词,表目的。C 项, “乃”,第一个是连词,表顺承,于是;第二个是副词,竟然。D 项,“之”,第一个是代 词,这;第二个是代词,代指人。] 【参考译文】 《魏略》上说:刘备在樊城驻扎。这时曹操刚刚平定河北,诸葛亮知道荆州将是第二个 受攻击的地方,但刘表性格和缓,不懂军事。于是诸葛亮北上去见刘备,刘备与诸葛亮不是 旧交,又因为他年纪轻,(刘备)把他当作一般书生看待。集会议事完毕,众宾客都离开了, 而诸葛亮单独留了下来,刘备也不问他想要说什么。刘备生性喜好制作饰物,当时碰巧有人 把髦牛尾送给了刘备,刘备于是自己动手编织。诸葛亮便进言说:“英明的将军应当有更远 大的志向,怎能只是制作饰物呢!”刘备知道诸葛亮不是一般人,于是扔下毦回答说:“这说 的是什么话!我姑且用它来忘记忧愁罢了。”诸葛亮于是说:“将军认为刘镇南(刘表)和曹操 相比谁厉害?”刘备回答说:“刘表比不上(曹操)。”诸葛亮又说:“将军认为自己与曹操相 比怎样呢?”刘备说:“我也不如曹操。”诸葛亮说:“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 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刘备说:“我也为此发愁,应该怎么 办呢?”诸葛亮说:“现在荆州不是真的人少,而是登记在籍的人少,一般的住户都有很苛 刻的征役赋税,于是人们心中不满;可以和刘表说,让国内没有登记的住户,都自行登记, 这样人口多了就可以征兵抵御曹兵了。”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计谋,于是军队就强多了。刘 备由此知晓诸葛亮有英才大略,于是以上等宾客的礼节对待诸葛亮。《九州春秋》上所说的 也是如此。 3.位置分析法。文言虚词有的用在句首,有的用在句中,有的用在句末,在句中不同 的位置就起不同的作用。比如“也”,在句末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则 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导学号:54012069】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 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 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7 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则襄 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 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 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 然负其.经济之略 其.孰能讥之乎 C. 基则学于.黄榦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D. 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D [本题可采用“句位分析法”。A 项,第一句中的“也”位于句末,是表判断的语气 词;第二句中的“也”处于句中,是表舒缓语气的句中助词。B 项,第一句中“其”放在动 词之后,是代词,译为“他”;第二句中的“其”放在句首,作副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 道”。C 项,第一句中的“于”处于人名之前,引出对象,为介词,译为“向”;第二句中 的“于”处于地点名词之前,引出处所,为介词,译为“在”。D 项,两句中的“以”均为 连词,表修饰。] 【参考译文】 金履祥,字吉父,是婺州兰溪县人。小时候就聪明机智,他的父亲、兄长稍微教给他(一 些)书本知识,他就能背诵。等到年龄稍大一些,更加自我鞭策勉励。到了壮年时,了解并 崇尚濂洛学说,在同郡王柏那里做事,(后来又)跟随他一起来到何基门下(做事)。何基曾在 黄榦处求学,黄榦又是亲身得到朱熹传授的人。从此讲论研习更加深入,造诣也越加精深。 当时宋朝的国势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境地,履祥于是断绝了进取的意念。然而他自己身 怀经世济民的策略,也不忍心马上舍弃救世之心。正赶上襄樊的军队一天天告急,宋朝官兵 却袖手旁观不敢营救,履祥于是进献了牵制敌军乘虚而击的策略,请求派大军从海路直逼燕、 蓟等地,这样,襄樊的敌军,就不用攻打而自行退走。而且履祥详细叙述了海路船舶的具体 线路,经过的所有州郡县邑,以及大洋小岛,途中的困难与便利,以及各处里程的远近,清 清楚楚,都可以一一顺着他的(指点)来前行。宋朝最终没有采用。到后来朱瑄、张清进言海 运的便利,他们经过的海路,都是比照履祥先前的上书来的,没有丝毫差异,此后人们很佩 服履祥的精确。 4.结构推断法。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我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8 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 曰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 变而.合时也。 (选自《说苑》)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B. 孝敬忠信之.事立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 所以贵虚无者.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得以应变而.合时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C [本题可根据同位互推法推断。A 项,第一句“以”和后半句“为”处于同一位置, “为”是介词,因为,由此推知“以”也是介词,因为;第二句“以”和后半句中的“而” 处同一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同理“以”也为表修饰的连词。所以 A 项中的两个“以” 意义和用法不同。B 项,第一句中的“之”为助词,的;第二句中的“之”为代词,这。C 项,两句中的“者”均为代词,……的人。D 项,第一句中的“而”表递进关系,并且;第 二句中的“而”表修饰关系,无实义。] 【参考译文】 士大夫的志向不因为受到利益的诱惑而转移,不因为祸患灾难而改变初衷,孝顺父母、 尊敬长辈、忠于职守、信义为先,这四种美好的品德建立起来,即使死了也不会感到后悔。 拥有大智慧而用来谋取私利,比不上那些勇于为公共利益的愚钝,所以说虚假巧妙的伪装比 不上守拙的诚心。不厌倦地求学和发问,是用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原则;辛勤地教诲他人,是 用来要求别人的原则。 因此认为虚静无为的人,能够应付复杂多变的 形势而合乎时代的要求。 5.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标志,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 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像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 等,可帮助你快速答题。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9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导学号:54012070】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 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欤?曰: 非然也.。 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曰:非然也. B. 其.一人专心致志 为是其.知弗若欤 C. 惟弈秋之.为听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D. 思援弓缴而.射之 且秦强而.赵弱 A [本题可采用“标志确认法”。A 项,都是判断句,所以两个“也”字的意义和用法 相同,都是判断句的标志。B 项,第一个“其”的意思是“其中的”,第二个“其”的意思 是“他的”。C 项,“惟弈秋之为听”是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句的标志,没有意义, 第二个“之”是代词。D 项,第一个“而”表承接关系,第二个“而”表并列关系。] 【参考译文】 弈秋,是全国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徒弟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徒弟专心致志,一心 一意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老想着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要拉开弓 将它射下。虽然他和另一个人一起跟弈秋学习,却比不上人家。难道是他的智慧比不上另一 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 6.代入筛选法 如果熟知某个虚词的意义及其用法,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中 去理解,选择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如推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中“何”的意义及用法时,首先将“何”的主要意义及 用法列出:①副词,多么;②代词,什么;③代词,哪里;④代词,为什么;⑤动词,问, 盘问。然后将以上义项一一代入语句,进行筛选。最终可确定语句中的“何”应解释为:副 词,多么。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0 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 “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 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皆以.美于徐公 B. 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C. 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D.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A [本题可采用“词语代入法”。A 项中的后一句是课本上的原句,其中的“以”是“认 为”的意思,将其代入前一个句子,意思是“厉王认为卞和是在说假话”,符合语境,所以 这两个“以”字的用法相同。B 项中的后一个“于”表被动,译为“被”,将其代入前一个 句子,意思不通顺,所以两者的用法不相同,第一个“于”应是介词,“在、到”的意思。C 项中的后一个“者”是助词,无实义,与“今”构成表时间的名词,将其代入前一个句子, 意思不通顺,如果前一个句子代入“……的人”就比较通顺,所以这两个“者”字的用法不 相同。D 项中的后一个“乃”是“竟然、却”的意思,将其代入前一个句子,意思是“文王 竟然叫匠人雕琢那块璞,果然得到了一块璧”,不合语境,应该是“文王于是叫匠人雕琢那 块璞”,所以这两个“乃”字的用法不相同。] 【参考译文】 楚人卞和在楚山得到一块璞,捧着它去献给厉王。厉王让玉人审看那块璞,玉人说:“这 是块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是在说假话,于是叫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脚。等到厉王死后,楚武 王即位后,和氏又拿着那块璞去献给武王。武王让玉人审看那块璞,(玉人)又说:“这是块 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在说假话,于是就叫人砍掉了他的右脚。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 卞和抱着璞在楚山脚下哭,哭了三天三夜,泪水流干了,接着又流出血泪来。文王听说后, 派人特意前来询问其中的缘故,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有很多,你为什么哭得如此悲痛呢?” 卞和说:“我不是为自己被砍掉的双脚而感到悲痛,我是为先王把宝玉当成石头,把忠贞的 人当成骗子而感到悲痛。”文王于是叫玉人雕琢那块璞,果然得到了一块璧,就将其命名为 “和氏之璧”。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1 二、主要题型的答题方法 1.单一型 这种题型只考一个虚词,试题难度较小。答此类题,首先要确定虚词在例句中的意义和 用法,然后将它代入四个选项中看看是否相同。相同,即为正确答案。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李之才,字挺之,青社人。天圣八年同进士出身。为人朴且.率,自信,无少矫厉。挺之 初为卫州获嘉县主簿,权共城令。所谓康节先生邵尧夫者,时居母忧于苏门山百源之上,布 裘菜食,且.躬爨以.养其父。挺之叩门上谒劝其习性命之学。康节谨拜,悉受业。世所谓康节 先生之《易》者,实受之挺之。 挺之器大,难乎识者,栖迟久不调。或惜之,则曰:“宜少贬以.荣进。”友人石曼卿独 曰:“时不足以容君,君盍不弃之隐去?” 友人尹师鲁以书荐挺之于叶舍人道卿,因石曼卿致之曰:“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三 十九。能为古文章,语直意邃,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辈,非吾所敢品目。而安于卑位, 颇无仕进意,人罕能知之。其才又达世务,使少用于世,必过人远甚。幸其贫无赀,不能决 其归心,知之者当共成之。”曼卿报师鲁曰:“今之业文好古之士至鲜,且.不张,苟遗若人, 其学益衰矣,是师鲁当尽心以.成之者也。吾素不喜屈谒贵仕,以挺之书,凡四五至道卿之门, 通焉而后已。道卿且.乐荐之,以是不悔。”挺之遂得应铨新格,改大理寺丞。 (选自赵与时《宾退录》,有删改) (1)下列“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且躬爨以.养其父 B.宜少贬以.荣进 C.是师鲁当尽心以.成之者也 D.固足以.蹈及前辈 B [B 项,“以”是介词,可译为“把”;其他三项是目的连词,“来”。] (2)下列“且”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为人朴且.率 B.且.躬爨以养其父 C.今之业文好古之士至鲜,且.不张 D.道卿且.乐荐之 A [A 项,“且”表并列关系,其他三项表递进关系。] 【参考译文】 李之才,字挺之,是青社人。天圣八年同进士出身。为人质朴又坦率,很自信,没有一 点点造作勉强的样子。李挺之最初担任卫州获嘉县主簿,暂时代理共城令(官职)。世人所说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2 的康节先生邵尧夫,当时在苏门山百源之上为母亲守孝,把粗布衣服当作皮裘穿,把蔬菜当 作主食,并且亲自生火做饭来赡养他的父亲。李挺之上门拜访,劝说他学习关于万物的天赋 和禀受的学说。康节先生恭谨拜师,全将学业继承下来。世人所说的康节先生的《易经》, 实际上是从李挺之那里学习、传承过来的。 挺之的器量很大,世人很难有懂他的人,(他)漂泊失意很久都不能升职。有人替他感到 惋惜,他就说:“应当把小的贬职当作荣升。”只有友人石曼卿说:“世俗不能够容纳你,你 为何不远离世俗而隐逸山林呢?” 友人尹师鲁用书信向舍人叶道卿推荐李挺之,通过石曼卿送信,说:“孟州司法参军李 之才,年纪三十九。他能写古文,语言直白意蕴深邃,既不过于放纵也不显得拘谨,本来就 足以赶得上前辈,不是我所能品评的。但是他能够安于低微的官位,一点儿也没有强求升官 晋职的意思,人们很少能够了解他。他的才能又通达世务,假如稍稍为时世所用,一定超过 当世一般人很多。幸亏他贫穷没有钱,不能使他的归隐之心决绝,了解他的人应当共同来成 就他。”石曼卿回复尹师鲁说:“现在专门从事写文章爱好古文的人非常少,而且声名不为人 所知,如果遗漏了这样的人才,那么古学就会更加衰落了,这就是师鲁你尽心来成就他的原 因吧。我向来不喜欢屈意拜谒权贵高官,因为推荐挺之的信,一共有四五次到道卿门上拜谒, 直到把信送达后才停止。况且叶道卿乐意举荐他,所以我不后悔。”李挺之于是能应选新的 官职,改任为大理寺丞。 2.复合型 (1)组对辨析型 这种题型考查四个虚词,把课本例句与文本例句两两编成一对共四组进行辨析,要求选 出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组,它是高考考查虚词最主要的题型。答题最主要的方法是 代入筛选法。答题时先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 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看看代入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如 2012 年天津卷中的“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和“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两句, 要求判断两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我们首先关注第二句,第二句出自《廉颇蔺 相如列传》,句中的“于”和“见”搭配使用,表被动,把这个用法代入第一句中,句意不 通,因此可以判断两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结合语境判断,第一句中的“于”是介 词,译为“在”。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文学徐君家传 [清]魏禧 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注]。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季读书,君不以.贫 故竭力佽助。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3 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 于是广义田以资通区,置役田给诸甲,至今犹食其利焉。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 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 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世 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其衰也,大吏贪 纵武威以督其下,小吏朘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无所依倚。当是时,千家之乡,百室之 聚,苟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缓急一方者,则穷民饥寒有所资,大兵大寇有所恃,不 肯失身遽为盗贼。又或畏威怀德,不敢为非,不忍负其人。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 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 之也。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 【注】 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B. 民殣于.道路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C. 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D. 其.庶几于是者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A [本题考查“以、于、而、其”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 项,“以”,均为介词, 因为。B 项,“于”,第一个是介词,在;第二个是介词,到。C 项,“而”,第一个是连词, 表并列关系;第二个是连词,表假设关系。D 项,“其”,均为语气副词,第一个表示推测, 大概;第二个表示祈使语气,一定。] 【参考译文】 徐君名谦尊,字玄初,是吴县的科举生。徐君的哥哥性情刚烈,徐君侍奉他更加谨慎。 徐君的弟弟读书,徐君不因为贫穷(就不管弟弟),竭力帮助弟弟。 明末赋税劳役繁重,首倡其事的人往往使自家破败,徐谦尊分条陈述利弊,呈报巡抚张 公,张公看了击节赞叹说:“这是真正的读书人。”于是张公扩大公共的田地来资助全区(纳 税),安置役田给各甲(出劳役)的人家,到现在还能够受益。崇祯末年,旱灾蝗灾相继发生, 百姓饿死在道路上,徐君拿出仓库的粮食来资助乡亲,又规劝有能力的人家(来帮助别人), 靠他保全活下来的人很多。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4 有人说:徐君是古代游侠一样的人。我说:游侠士因为好义扰乱国家,徐君因为好义庇 护百姓,这是他们的不同之处。盛世的时候,在上的官吏洁身自好加强治理,使在下的官吏 受益,下级尽职尽责来为上级做事,上下和谐,盗贼就不能兴起。国家衰落,大的官吏贪心 放纵显示权威来督促他的部下,小吏剥削百姓,供养自己还要供养上级,老百姓无所依靠。 此时,千户的乡村,百家的村落,如果有大户人家的杰出之士,好义轻财,能缓解一方危难, 那么穷苦百姓饥寒时有人资助,乱兵、强盗到来时有所依靠,那么他们就不会愿意失身成为 盗贼。又有的人畏惧威势心念恩德,不敢为非作歹,也不忍心辜负杰出之士。因此地方上有 崇尚道义的人,完全可以用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等大小官吏的过失,从而对百 姓有功。像徐君这样的人,大概跟这样的人差不多了吧?唉,这不单是为徐君写的文章了。 (2)选词填空型 这种题型采用选用最恰当的虚词填入原文原句的形式,是从 2014 年高考卷中出现的新 题型,较好地体现了学习虚词“活学活用”的理念。答这种题,一凭语感,二要注意辨析其 在句中的位置及前后关系。有时还可以使用排除法。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问题。 【导学号:54012071】 (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 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注]主和议。象昇闻 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决策议战, 然事多 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 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 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昇提残卒,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 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昇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清兵。象昇 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 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杨陆凯惧 众之残其尸 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 死。一军尽覆。 【注】 嗣昌、起潜:指杨嗣昌、高起潜。 (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 填入下列句子“ ”中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然事多 嗣昌、起潜挠 ②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 伏其上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5 ③背负二十四矢 死 A.①因 ②且 ③乃 B.①为 ②而 ③以 C.①因 ②而 ③以 D.①为 ②且 ③乃 B [本题考查“因、为、且、而、乃、以”六个虚词的用法。①写卢象昇下定决心考虑 作战,但是很多事都受到主和派嗣昌、起潜的阻挠。“因”在此处似乎只有表原因可讲通; “为”作介词,可表被动,表原因、目的。比较二者,表被动最合适,所以此处应用“为”, 据此可排除 A、C 两项。②写杨陆凯因为怕敌人乱砍卢象昇的尸体,因此就自己趴在他的尸 体上边。“而”是连词,可以表因果,用于后一分句译为“因而、因此”,合乎语境;而“且” 要么表递进,要么表并列,要么表让步,这里都讲不通。据此可排除 A、D 两项。③中杨陆 凯为护卫卢象昇的尸体背上挨了二十四箭因而死掉了。“以”和“乃”都有表承接的用法, 但是这句更强调杨陆凯的死因,用“以”更恰当。] 【参考译文】 (崇祯十年)九月,清兵驻扎在牛兰。皇帝召宣府、大同、山西的三个总兵杨国柱、王朴、 虎大威来护卫京师。赐予象昇尚方宝剑,统率全国各地来增援的部队。象昇身披麻衣,脚穿 草鞋,誓师后来到京城郊区。这个时候,嗣昌、起潜主张和议。象昇得知后,跺着脚感慨地 说:“我蒙受国家的大恩,只是遗憾死而不得其所,假如这回有万分之一的不幸,我宁愿捐 躯断头,以身殉国。”于是下定决心考虑作战,但是很多事都受到嗣昌、起潜的阻挠。象昇 上书请求分编部队,朝廷就决定宣府、大同、山西三位总兵的部队归象昇指挥,山海关、宁 远等各路部队归起潜指挥。象昇名义上统率全国各地的部队,实际上领的兵不到两万人。驻 扎在顺义。 清兵南下,兵分三路……象昇率领剩下的弱卒,驻扎在京师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象昇 进兵到了贾庄。当时起潜率领山海关、宁远的部队在鸡泽驻扎,距离贾庄只有五十里,象昇 派廷麟前往求援,起潜不接应。象昇的军队开到蒿水桥,遇上了清兵。象昇带领中路部队, 大威率左路,国柱率右路,于是(与清兵)激战。第二天,(清军的)几万骑兵里里外外把他们 围了三重。卢象昇指挥士兵奋勇作战,呼声震天动地,从早晨直到午后,炮弹用尽,箭也都 用完了。象昇挺身而出进行短搏,后边的骑兵也都跟了上来,他亲手杀死了几十个人,身上 中了四箭,挨了三刀,于是就倒下去了。杨陆凯怕敌人乱砍他的尸体,就自己趴在他的尸体 上边,背上挨了二十四支箭死掉了。整个部队都覆灭了。 (2014·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柳宗元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6 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 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 不可一日忘。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 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 其若吾子何?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仲尼可学不可为也。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 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仲尼岂易言耶?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 耳。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言道、讲古、穷文 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 以韩责我。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若言 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口耶? 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疾驰也。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六辔,中道 之行大都,舍是又奚师欤?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 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如此, 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宗元白。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 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 分) A.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 B.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C.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D.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现场采样: 抽样 1:A 抽样 2:C 阅卷点评:该生不会从词性上推断虚词含义。A、C、D 三项中“其” 后面都与名词搭配,由此可推断“其”均为代词,故可排除这三项。 规范答案:B 增分指导: 根据语法特点,辨明词类。词性不同,用法肯定不同。如 A、C、D 三项中“其”均为代词,而“其详读之”中的“其”应为祈使语气 的副词,可译作“一定”。 【参考译文】 尊敬的严秀才:我收到了你的来信,阐述为师的主张,还批评我写的《师友箴》和《答 韦中立书》两篇文章,想改变我不为人师的心志,准备委屈自己做我的弟子。凡我所写的那 两篇文章,那最终主旨没有不同。我避开的是老师的名头,担忧的是老师内在的实际,老师 内在的实际一天也不能忘记。我聊且作歌来规劝自己,做事遵循自己的内心来充实自己,小 心翼翼地不敢闲散,还不敢自以为有可以在他人面前为师的资质。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7 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内在的实际不足以为师,外来的笑 骂不能够承受,众人即使真诚地逼迫我为师,我能对你怎么样呢?说内在实际的重要性,我 的两篇文章中都是,希望你详细地阅读它们,我的认识和看法都在其中。 你所说的仲尼的说法,难道容易吗?仲尼是可以学习,但是不能跟着做的。为学到了极 高的境界,这是仲尼;没有到达极高的境界,却要像仲尼那样去为师,就如同宋襄公酷爱称 霸而使得国家败亡,最终中箭死去。仲尼哪里是那么容易说的呢?马融、郑玄,这两个人仅 仅是辨析章句的老师。当今世间本有不少这样的老师,我幸而不是那样的人。你想成为那样 的人,那就高兴地寄希望于你了。如果是在言说道理、讲解古事、穷究文辞上来做老师的话, 本来就是我们所做的事。我的才能与胆量比不上韩退之,所以不愿意为人师。人的认识是有 相同与不同之别的,你不要用韩愈来要求我。如果说我拒绝了千百个人,实际上又不是这样 的。我所拒绝的是老师弟子的名头,不敢接受那师生的礼仪。如果是在言说道理、讲解古事、 穷究文辞上有人来请教我,我难道曾经怒目闭口过吗? 你的文章非常流畅旷远,那气势有如开了一条大道将要快马加鞭。加固车子,喂肥骏马, 加长鞭子,协调好六根缰绳,顺着中正之道前行,直通大都,除了这些,哪里还要拜师呢? 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希望你常来,我可 以整天与你谈说,不敢疲倦,不敢吝啬,不敢放肆。假如去除师生的名头,保全师生的实际, 用有余的交换不足的,也可以交换着做对方的老师了。这样的话,没有世俗的师生之累,又 对自己有益处,从古到今没有喜好道理却回避这个的。柳宗元回复。 (2015·安徽卷,改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导学号:54012072】 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 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暇 即与其友汪琬、刘体仁、董文骥、王士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 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 人自失,觉我言为烦。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予辈 皆为.赋诗。未几,谢病归。淄川高侍郎念东赠诗云:“燕台襥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 盖纪实云。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 先生生明启壬戌,卒康熙壬申,年七十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皙次其.别号也 吾其.还也 B. 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8 C. 予辈皆为.赋诗 为.武置酒设乐 D. 馈问亟至,一无所.受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本题考查“其、则、为、所”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 项,“其”,第一个是代 词,“他的”;第二个是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可译为“还是”。B 项,“则”, 第一个是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那么”“就”;第二个是连词,表假设,如果。C 项,“为”,均为介词,给、替。D 项,“所”,第一个是助词,放在动词前,组成“所”字 结构,代指礼物;第二个与“为”合起来表示被动,翻译为“被”。] 【参考译文】 先生姓梁,名熙,字缉,皙次是他的别号。当时,世祖章皇帝(顺治帝)正重视广开言路, 御史台和地方官员都趾高气扬,为了名声大而追求凶悍严厉。只有先生淡泊宁静,当值结束 后就焚香扫地,平静地坐上一整天,就像脱离了寺院的闲僧一样。有空闲时就与他的朋友汪 琬、刘体仁、董文骥、王士禛这些人外出游览丰台、草桥等风景名胜,有时大家也一起到寺 庙、道观聚餐。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难纷然并起,人人凭恃意气不肯服输。(这时候) 先生默然坐在那里,或者微笑着一言不发。先生偶尔说出一句话,每个人就会觉得自己说错 了,觉得自己说得太烦琐了。先生在京城,每天都想回归田园,嘱托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 图》来表达自己的心意,我们都为他赋了诗。不久,先生因病辞归故里。淄川高念东侍郎赠 诗说:“燕台襆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大概记录了当时的实情。回归田园之后,先生 更加耿直、自我约束,不接待当权者。同年进士王中丞做了河南巡抚,多次派人来访馈赠礼 品,先生一点也没接受。先生生于明朝天启壬戌年,在康熙壬申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