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 历 史 ‎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相应栏内填写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场、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将考试科目、准考证号填涂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 2、Ⅱ卷内容必须用0.5㎜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相应空格或区域内。‎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 第Ⅰ卷(选择题,共8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每小题选出答案后,请填在答题卡上。)‎ 1. ‎《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 A. 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 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 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D. 官僚制度未能建立 2. ‎《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3. 史学家唐德刚认为,自公元前4 世纪商鞅变法起至汉武帝和昭帝之间,古代中国实现了从“封建”到“帝制”的转变。这一转变是(  )‎ A. 从家族政治到家国政治 B. .从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 C. 从世俗政治到神权政治 D.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4. ‎《资治通鉴》载:高宗初即位,欲更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直恐宰臣异议耳。唐高宗所顾忌的宰臣,通常指的是(  )‎ A. 政事堂议事的宰相 B. 御史大夫 C. 三省六部的长官 D. 谏臣 5. 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  )‎ A. 颁布附益之法 B. 设置转运使 C. 推行募兵制度 D. 实施行省制度 6. 明清政府要求各地土司子弟进入国子监读书,学习儒家文化和礼仪;强制要求土司应袭子弟就近进官学(或司学、儒学)读书,否则就不准承袭土司之职。这些做法(  )‎ A. 促进土司阶层对国家认同 B. 反映了商业发展冲击儒家思想 C. 促进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 D. 标志着中央政府推行改土归流 7. 到明代中叶,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已类似“汉唐宰辅”了。这样,朱元璋处心积虑加以废除的相权,很快就因为内阁制度的产生而复活。这说明 A. 阁臣实际上取得了部分相权 B. 首辅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C. 内阁成强化君主专制的工具 D. 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 有清一代,皇权专制体现在政治统治的各方面,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雍正朝体现得尤为明显,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  )‎ A. 雍正帝弱化法律作用 B. 吏治逐渐走向了腐败 C. 朝廷公信力遭到破坏 D. 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2.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  )‎ A. 领事裁判权 B. 开放通商口岸 C. 片面最惠国待遇 D. 居住及租地权 3. 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此后系列的巨大屈辱与挫折,使得“亡国灭种”成为当时的核心话题之一。清末民初的历史教科书中,“国耻”和“亡国”话语是其中的主导性话语之一。据此可知(  )‎ A. 唯物主义史学家成为史学界主角 B. 历史教村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C.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D. 历史教材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 4. ‎1900年6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骥、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义,称东南互保。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这一现象共同说明(  )‎ A. 中央失去对地方有效控制 B. 国家权力出现“外(地方)重内(中央)轻”格局 C. 国家权力呈现“内(中央)外(地方)皆轻”格局 D. 地方督抚与外国侵略者日益勾结 5. 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 A. 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C. 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D. 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6. ‎1935年,有学者发表文章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然而这些天里,平津一带‘空穴来风',有所谓自治运动。……在平津者有教育界(宣言见上星期日《大公报》),其他各界虽未宣言,居心无二。这个宣言,初签名者数十人,到了第二天,几有千人,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宣言中指明这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阴谋”。上述言论的背景是(  )‎ A. 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 B. 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C.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 D. 工、农、兵、学、商各界形成全民族抗战的浪潮 7. ‎19世纪末,义和团民面对侵略喊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二十一条”签订后,上海企业家穆藕初号召勿忘“五九国耻”得到积极响应;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打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旗号。这一系列变化主要反映了(  )‎ A. 反帝反封建斗争成为民众共识 B. 近代国家观念逐渐形成 ‎ C. 反帝斗争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D.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 1. 阅读下表,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清户部银库管收除在银数量表    银数单位:万两 年份 库存银数 新收银数 支出银数 实存银数 咸丰元年(1851)‎ ‎844. 0962‎ ‎850. 8529‎ ‎956. 9910‎ ‎737. 9581‎ 咸丰二年 ‎737. 9581‎ ‎836.1837‎ ‎1032,6172‎ ‎541,5246‎ 咸丰三年 ‎541. 5246‎ ‎475. 3397‎ ‎847. 1746‎ ‎169. 6897‎ A. 清政府急需偿还债款 B. 政府投资开办工厂 C. 国内农民起义的影响 D.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 曾国藩、李鸿章以及直接受太平军威胁的地方官吏何桂清、薛焕等人感知,在军事上,太平天国借用了西洋技法,因而需“借洋兵助剿”,在中央的奕、桂良等人也力主改变国策,向西方学习长技。材料主要说明 A. 清政府已认识到“借师助剿”的重要性 B. 洋务派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壮大了势力 C. 太平天国间接地影响了洋务运动的发生 D. 太平天国运动给予列强侵华以可乘之机 3. ‎(2018•广东肇庆二模题•29)中华民国成立后,居于北方舆论领袖地位的《大公报》对于“临时议会”临时参议院的立法议事活动和“临时人民代表”临时参议员的言行及其表现做了全面详尽的报道,并进行了直率乃至无所顾忌的评论。这表明(  )‎ A. 《大公报》成为全国舆论的权威 B. 立法权受到舆论的有效监督 C.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当时社会政治的开放度与参与性 4.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这里的“迥然不同”主要在于此次革命( )‎ A. 推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 B. 实现了民族独立与富强 C.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 终结了封建主义的传统 5. 周恩来曾回忆说:“讲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今天似乎是老生常谈了…可是在六大(1928年)时,这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无论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或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轻视理论,所以对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这表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  )‎ A. 尚未确立明确的革命目标 B. 受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影响 C. 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 D. 已逐渐克服教条主义倾向 6. ‎1927年8月,毛泽东在《湖南暴动大纲》中提出:“要在湖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定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由此可知,毛泽东(  )‎ A. 已预知了秋收起义的失败 B. 最早提出了关于土地革命的主张 C. 意识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 D. 已经萌发“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7. 中国近代史上由南向北的国民大革命和由北向南的解放战争都改变了中国的政治面貌,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关于这两次革命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都使中国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 B. 都基本上推翻了当时国内的旧式统治 C. 都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目标 D. 前者侧重于民族革命,后者侧重于民主革命 8.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社会性质彻底改变的标志是(  )‎ A.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 三大战役的胜利 C.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 抗日战争的胜利 1. 邓小平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体现这一论断的具体史实有(  ) ①废除了英美攫取的治外法权    ②促成了亚非会议取得积极成果③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④参加了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下列条文,按其写入宪法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 的是(  ) ①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③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④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 A. ④③①② B. ②①③④ C. ④①③② D. ③④②①‎ 3. ‎1949 年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准备宪法起草工作,然而当时大陆未全部解放,反革命势力还很猖獗,长期遭到破坏的国民经济尚待恢复,群众组织和觉悟程度尚未达到应有水平等。以上表述是为了说明(  )‎ A. 政府事实上没有掌握政权 B.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必要性 C. “一五”计划召开的背景 D. 宪法制定条件尚不成熟 4. ‎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与印尼总统苏加诺会谈时,指出“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没有中央政府,它归还祖国,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由此说明(  )‎ A. “一国两制”思想的雏形已经出现 B. 海峡两岸关系的坚冰得以打破 C. 和平统一祖国是建国以来的一贯方针 D. “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提出 5. ‎1979年1月,邓小平几次接见萨姆•努恩率领的美国参议院代表团都说道:“中国不排除使用武力收复台湾,否则就等于捆住自己的手脚,使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变得不可能”;“如果台湾回归大陆,他可以保留自己的社会制度一百年不变。”这些谈话(  )‎ A. 否定了《告台湾同胞书》的主要精神 B. 标志着“一国两制”思想的正式形成 C. 明确表达了“九二共识”的基本内涵 D. 表明中国维护主权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6. ‎1954年,毛泽东会见尼赫鲁,阐述了中印等国拥有的共同点: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他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毛泽东阐述的这个“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在后来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了体现。会议形成的共识被誉为(  )‎ A. “不结盟” B. “万隆精神” C. “单极-多极化” D. “日内瓦精神”‎ 7. ‎1950年,英国在西方国家中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54年,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70年,中英两国互换大使的问题被再度提上议程;1972年3月,中英两国正式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英国(  )‎ A. 追随美国而不断调整外交政策 B. 对华外交采取灵活务实的策略 C. “冷战”思维下帝国主义的傲慢 D. 外交政策受制于中国的“一边倒”‎ 8. 下表所示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进出口贸易额统计》(略表),它反映了(  )‎ ‎2000‎ ‎2006‎ ‎2010‎ ‎2011‎ ‎2012‎ ‎2013‎ 中国对中亚出口额(亿美元)‎ ‎7.7‎ ‎52.3‎ ‎165.3‎ ‎185.8‎ ‎213‎ ‎232.3‎ 中国对中亚进口额(亿美元)‎ ‎10.5‎ ‎35‎ ‎135.8‎ ‎210.2‎ ‎246.4‎ ‎270.3‎ ‎①中国对中亚国家的进出口额呈上升趋势 ②世界银行主导下的金融合作产生积极效果 ③结伴而不结盟关系下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彰显活力 ④中国与中亚国家和地区的多边贸易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 建国以来,我国外交上出现四次建交高潮(如下图所示)。其中第一次和第三次建交高潮的出现()‎ ‎ A. 表明我国外交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B. 符合相关国家的国家利益 C. 是由超级大国关系的变化所决定 D. 根本原因是国际环境的变化 2. 民主选举是古代雅典政治的特色。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但对于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雅典的这些举措(  )‎ A. 引发了贫富之间的对立 B. 说明其文化事业不发达 C. 有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 D. 实现了绝对平等的理念 3. 卓尔不群的雅典,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限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其民主制的“得”与“失”表现明显。下列项中属于其“失”的是(  ) ①公职选举  ②众多妇女和外邦人不享有公民权 ③民众组成陪审法庭     ④城邦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的基础上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4. 雅典人组织上演悲剧时,要求全体公民不论阶层、职业都要参与进来。戏剧节期间,城里的一切事务都要停止,甚至妇女、奴隶、囚犯都可以出来看戏。为了能让穷人也看得上戏,自公元前五世纪末,雅典开始给看戏的穷人发放看戏津贴。这些做法旨在 A. 提升妇女的社会地位 B. 促进人文思想的传播 C. 实现全体居民的平等 D. 增强雅典城邦凝聚力 5. 古代雅典某思想家认为,“没有比政治权力分配均等更为荒谬的了,应当作为权力分配主导原则的不是一种算术的(机械的)均等,而是一种几何的(按照公民的才能来划分等级的)均等。”这一观点旨在(  )‎ A. 保障公民民主权利 B. 反对贵族把持政权 C. 鼓励公民理性思考 D. 确立民主政治基础 6. 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但是它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这表明,罗马法(  )‎ A. 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 脱离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 C. 合乎世界各国的司法现状 D. 体现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 7. 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  )‎ A. 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 B. 《九章算术》、罗马法 C.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 D. 《春秋繁露》、《理想国》‎ 8. 古罗马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积淀的精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习俗,在长期司法实践中,罗马人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新的法律--万民法。下列项中不属于该法律体系的是(  )‎ A. 贵族垄断立法权 B. 具有灵活性和实效性 C. 广泛借鉴外邦人的法规 D. 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1. 新中国成立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的情况表 ‎ 阶段 ‎ 时间 ‎ 人数 ‎ 第一阶段 ‎ ‎1950~1953年 ‎ ‎1708名 ‎ 第二阶段 ‎ ‎1954~1956年 ‎ ‎5853名 ‎ 第三阶段 ‎ ‎1957~1958年 ‎ ‎1654名 ‎ 第四阶段 ‎ ‎1959~1965年 ‎ 很少 ‎ 上表反映了(    )。‎ A. 文化交流受国家关系影响 B. 教育受制于两极格局 C. 苏联支持新中国经济建设 D. 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 2. ‎1972-1973年中美以“公报和公告”形式向世界宣布: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同意将共同抵抗任何国家在全球建立霸权的企图。这反映了当时(  )‎ A. .中美面临共同的外部威胁 B. 美国暂时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C. .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D. 中美的国家利益趋于一致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 20分)‎ ‎41.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 材料二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摘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政府架构的变化及其影响。(2分)‎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民国政体的组织原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主要意义。(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2分) ‎ ‎42.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 材料一 19世纪50年代即便是经世派的林则徐、龚自珍等士大夫在书写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但60、70年代后,这种写法已很少出现,而且“夷”字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与英国订立的《天津条约》甚至规定,官方文件中禁止使用“夷”字。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就认为西方人与中国人本质上是一样的,西方人有知识、讲礼貌,正直,不应该称之为蛮夷……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在60年代之前一般称“夷务”,但此后则由“洋务”、“西学”之类的褒义型概念替换了,这虽然有列强武力逼凌的因素,其中也透露出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的转变。 ---摘自齐廉允《“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的错位一一中国传统外交观考察》‎ ‎(1)据材料一指出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主要原因。(5分) ‎ ‎ ‎ ‎ 材料二 包容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思想家明确地提出“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张国家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倡导通过和平方式和外交渠道解决分歧与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和干涉别国内政。 ---李克强在英国智库的演讲《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949年以来中国是如何以包容姿态融入世界的。(3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关系的认识。(2分)‎ 附:答案 ‎1---5: CCDAB   6---10:AACAB ‎11---15:BCCBC 16---20:CDCBD ‎21---25:DCDAD 26---30:ADBBC ‎ ‎ ‎ 31---35:BCDDC 36----40:DBAAA ‎41.(1)变化: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影响:加强皇权。(2分) (2)原则:三权分立。意义: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国家临时大法;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3分) (3)成就:颁布了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方略;1999年,“依法治国”正式写进宪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3分) (4)趋势: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 (2分) ‎ ‎42.(1)转变:由传统的华夷观(或“天朝上国”观念)和封建等级外交理念转变为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2分) 原因:鸦片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严重,民族自尊心受挫,“天朝上国”观念逐渐被打破;西方近代外交观念的传入;一些晚清官员和知识分子,学习西方,推动中国由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3分) (2)说明: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与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1954年倡导并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开始步入世界舞台;提出“求同存异”方针;70‎ 年代实现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在中国主导下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实行对外开放,2001年加入WTO等。 (3分) (3)认识: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同时在对外关系中保持互惠互利,互相包容,和平共进,才能使一个国家的外交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2分)‎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