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5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2020 届高三下学期 5 月调研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意识的构成因素,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 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理体验。中国古代儒家对道德情感的培养 有很多深刻的论述,孟子便对道德情感,尤其是恻隐之心做了细致的阐述。他认为人皆有恻 隐之心,并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说明任何一个路遇此事的人都会对将要掉入井里的孩 子产生同情,这种同情并非为了结交孩子父母,也不是为了邀誉于乡党朋友。由此看来,恻 隐之心是纯然的善,是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的。 这意味着,儒家学者不会同意卢梭的认为同情心源自爱的观点。按儒家的观点,恻隐与 自爱截然不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或源流的关系。恻隐固然也需要对自身感受的关切,因为 恻隐之心是经由的痛苦而感知他人的痛苦,但用自爱却无法解释一个人为什么一定要从自己 推及他人,同情他人的痛苦,更无法解释那种自我奉献的意愿和行为。 那么,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概括地讲,可以这么说,但还需要做些具体分析。完整 意义上的道德包括三种现象-------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对道德心理而言,恻隐 之心无疑是其原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推动着其扩展和深化;对道德行为而言,恻隐只是 一种最初的动力,且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动力;对于道德知识来说,恻隐则是形成它们的最原 始也最微弱的动力,必须经过理性的中介才能起作用。恻隐之心是道德最初的涓涓细流,虽 不汹涌澎湃,但却源源不断。人类历史上虽不乏以所谓“原则”“主义”扼制甚至消灭恻隐 之心的企图,但最终都归于失败。在一个基本的底线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恻隐之心绝对无误。 “原则”“主义”可能会出错,会忘记生命的根本,而恻隐之心对待生命的基本状态却不会 出错,它是人类道德乃至全部文明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连这一防线也守不住,如果人类连 起码的恻隐之心也丧失殆尽,那就很难想象人类会成为什么样子。当然,从另一方面看,作 为源头,恻隐之心还有必要发展,它不能满足和停留于自身。它最主要的发展当然是和理性 - 2 - 结合,使单纯个人主观的恻隐之心转向普遍客观的道德理性,使人治转向法治。 在当今的社会,理性规则、道德义务都是必要的,但规则和义务并不是道德的全部,道 德并不仅仅是规则和义务的普遍履行,我们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深厚同情。它会让规则 与义务不至于硬化干枯,会提醒我们道德与生命的深刻联系。道德也会与时俱进,只要人类 还有恻隐之心,我们就可以对它的变化基本放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恻隐之心让我们同情他人的苦难并做出超越功利、舍己为人的道德行为。 B. 儒家认为恻隐与自爱不同,两者虽都关注自身感受,但它们之间并无任、何联系。 C. 侧隐对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的推动作用呈逐渐减弱的趋势。 D. 恻隐是人类抵御不道德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守住它就守住了人之为人的底线。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证明恻隐是纯粹的善,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 B. 阐述道德这一概念,是讨论“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这一问题的重要前提。 C. 恻隐之心绝对无误是基于它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而言的,否则就不一定能成立。 D. 文章主要按照提出论题、辨析概念、分析作用意义这一基本逻辑对恻隐之心展开论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恻隐会推己及人,同情他人的痛苦,因此从人类生存的角度看,恻隐比自爱更重要。 B. 仅有恻隐之心是不够的,如果它不能朝向道德理性发展,其意义就会打折扣。 C. 如果社会的治理者只是从恻隐之心出发施政,那么这种治理方式只能算是人治。 D. 只有保持恻隐之心,道德规范才会具有人性的温度,道德的演化才不会违背人性。 【答案】1. C 2. A 3. A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 项,说法绝对, 从原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看恻隐之心并不一定能让人产生舍己为人的道德行为;B 项,张冠李戴, 这不是儒家的观点,而是作者依据儒家观点提出来的看法;D 项,“恻隐是人类抵 御不道德 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理解错误,原文的意思是说恻隐是一种最基本的人类情感,失去了恻 隐就等于丧失了基本的人性。故选 C。 - 3 -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 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 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 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A 项,“证明恻隐是纯粹的善,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与原 文不符,孟子举例是为了证明人人皆有恻隐之心。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 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 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 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 项,无中生有,“恻隐比自爱更重 要”不当。第二段比较了恻隐与自爱,但并未指出哪一个更重要,从文中也推断不出。故选 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 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 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 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 - 4 - 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 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 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 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 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 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山西汾阳贾家庄首届吕梁文学季,聚焦“从乡村出发的写作”主题,力求通过“返乡”和 “书写”的互动,为现实实践提供思想资源与启示。随着乡村变革日益走向城乡交融发展阶段, 乡村世界在新时代重焕生机和活力。与当前的火热现实生活相比,一些“返乡体”作品显得单 薄和狭窄,仅仅沦为无力的“一声叹息”,或流于“空山”“留守”模式的套路化、标签式描 摹,缺乏处理新经验、呼应新时代的能力。如果不能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考量乡土经验,作 家很容易就在转型期失去最佳的观察和创作视角。 (摘编自文汇网) 材料二: (数据光明网) 被称为“返乡体”的知识分子返乡主题文章在各大媒体获得居高不下的关注度。这一互 联网时代的产物,与其用“真实”形容这些文章内容,不妨说“返乡体”涉及的话题让公众的 参与感更强——农村人和农村出身的学生都是农村问题的利益相关人,农村也是很多定居城 市的人的乡愁。农村社会通常被当作中国的缩影,所以对农村、农民的讨论常作为对中国问题 讨论的替代。学者孔德继认为部分文章存在闭门创作、立场先行、将乡村问题化和缺乏历史 感等问题。他将“返乡体”置于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进行分析,从知识分子处境转变的角度探讨 “返乡体”文章的生成逻輯。作者认为,近年来的社会阶层国化加速,通过知识和学历改变命 运越来越难,恰是返乡知识分子的共同遭遇和重要的社会背景,既塑造着乡村,也催生了被边 - 5 - 缘化的返乡知识精英们的写作实践。 (摘编自孔德继《“知识精英”的处境与“返乡体”的生成》) 材料三: “返乡体”的创作主体是青年学者、媒体从业者、大学生,他们回到阔别许久的家乡,生 发近乡情怯的乡愁,再自然不过。调查和访谈当然有技巧,但首先还是一个融入的姿态问题。 如果没有一定时间的共同生活经历,即便是土生土长的“土著”,也未必能够得到乡里乡亲 “掏心窝子”的对待。调查重要,但是调查的时候也要动脑子,不能听风就是雨。找到一个对 村里各人和事都了如指掌的“明白人”,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即便如此,也不能完全依 赖于“明白人”。陈云同志的“十五字诀”很值得参考: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 较、反复。必须反复求证、多方印证,完成一张拼图、一盘大棋。 如果我们只是把“返乡体”当作一种文以载道、抒发乡愁的文休,那么任由情绪的宣泄和 流淌,大可见怪不怪。如果我们要把它认真地当作反映乡村社会现实的文体,那么它除了情怀 之外,还需要有更多的数据支撑、更科学的调查设计和更广泛的代表性。唯有如此,我们方能 在田野村落中,脚踩乡间泥土,读懂真实中国。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光明智库:“返乡体”文章里,对农村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多有反映。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指出:“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 行治理。”相关文件精神应该怎么落实? 贺雪峰:农村出现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风气,与乡土道德规范弱化有关。这些不良 风俗让农民深受其苦。要落实文件精神除了政府倡导之外,关键还要加强村民自治建设,引导 农民成立村庄理事会一类的社会组织,由农民自己制定村规民约,通过社会輿论制约不良风气, 避免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 陈文胜:伦理道德是引导社会风气、凝聚社会人心的重要力量,也是乡村治理的灵魂。对 许多农民来说,婚丧节庆是头等大事,关乎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荣誉和面子。因此,乡风 文明建设重在引导,不能简单粗暴地用行政手段过度干预。移风易俗要发挥乡村社会组织,如 红白喜事理事会等机构的自治劝导作用,乡风文明建设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 (摘编自《光明日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西汾阳贾家庄首届吕梁文学季,聚焦“从乡村出发的写作”主题,通过互动,或许可以为 - 6 - 一些存在缺点的”返乡体”作品提供思想资源与启示 B. 大学生青年学者媒体从业者从外地回到家乡,因久别家乡而引发乡愁,他们是“返乡体” 的创作主体,但他们普遍缺乏乡土经验 C. 当前农村中存在的与乡土道德规范弱化有关的诸如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让农民备感痛苦 的不良社会风气,在“返乡体”文章中多有反映 D. 网上对”返乡体”的看法并不一致,四分之一左右的人肯定其对乡村的关注,但超过三分 之一的人则认为其对乡村面貌的反映并不完全真实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返乡体”让公众有较强的参与感,所以农村人和农村出身的学生都是农村问题的利 益相关人,农村也是很多定居城市的人的乡愁。 B. 孔德继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分析“返乡体”认为这类文章中的一部分存在着闭门创作,立场 先行、将乡村问题化和缺乏历史感等问题。 C. “返乡体”的创作者即使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如果没有一定时间的共同生活经历,很难得 到乡亲的真心话,也不能完全依靠乡村的明白人”。 D. 乡风文明建设不能用行政手段过度干预,而要发挥乡村社会组织的自治劝导作用,从而引 导人们制约社会不良风气凝聚社会人心,自觉有序推进。 6. “返乡体”文章要有价值,应有哪些特点?请根据以上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A 6. ①文本内容能客观反映出当前乡村的真实面貌。②文章应有更多的数据支撑、更科学的调 查设计和更广泛的代表性。③文章能对当前乡村存在的问题及乡村文明建设等提出建设性意 见或可行性建议。 【解析】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 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 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 项,“但他们普遍缺乏乡 土经验”属于臆测。结合“‘返乡体’的创作主体是青年学者、媒体从业者、大学生,他们 回到阔别许久的家乡,生发近乡情怯的乡愁,再自然不过。调查和访谈当然有技巧,但首先 还是一个融入的姿态问题。如果没有一定时间的共同生活经历,即便是土生土长的‘土著’, 也未必能够得到乡里乡亲‘掏心窝子’的对待”分析,选项内容把两个无关信息强行“嫁 - 7 - 接”在一起。故选 B。 【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 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 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A 项,因果关系颠倒,结合原文材料二中“这一互联网时 代的产物,与其用‘真实’形容这些文章内容,不妨说‘返乡体’涉及的话题让公众的参与 感更强——农村人和农村出身的学生都是农村问题的利益相关人,农村也是很多定居城市的 人的乡愁”分析可知,破折号前后的内容,前面是结果,后面是原因。故选 A。 【6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 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 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 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答题区间在材料二、 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二阐述了“返乡体”产生的原因和一些缺点,材料三谈到了“返乡体” 应反映社会现实的问题,结合图表信息,可以得出文本内容能客观反映出当前乡村的真实面 貌。材料三第二段明确指出“如果我们要把它认真地当作反映乡村社会现实的文体,那么它 除了情怀之外,还需要有更多的数据支撑、更科学的调査设计和更广泛的代表性”,据此可 以得出文章应有更多的数据支撑、更科学的调查设计和更广泛的代表性。材料四谈到了乡村 不良风气及其治理问题,结合图表信息,可以得出文章能对当前乡村存在的问题及乡村文明建 设等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可行性建议。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 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 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 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 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 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 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 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 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 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 - 8 - 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金塔的胡杨 蒋应红 在沙漠戈壁,芨芨草、红柳、胡杨之类的草木实在算不上什么稀罕物。只要是稍微有点 水的地方,你都会发现它们三步一株,五步一簇,低低矮矮,密密匝匝的身影,没有修长的 身姿,也没有耀眼的花叶,在春秋易序、寒暑交替中永远恪守着一岁一枯荣的自然法则。 这些沙漠里的普通植物中,我偏爱胡杨。这绝对不是一种平凡的树,它们是戈壁的魂。 一 徜徉在金塔县的胡杨林中,我的心时时被那一株株顽强的生命所震颤。它们像饱经沧桑 的老人,精神矍铄,从容淡定。 你可以想见,多少个日日夜夜,任凭劲风怒吼、黄沙蔽空,它们依然迎风而立,一副岿 然不动的神态。它们的根系在大地的深处漫展,枝杈傲然直指苍穹,哪怕黄沙淹没躯干,也 是昂首挺立、临危不惧的英雄气魄。铮铮铁骨,朗朗硬气,纵然倒下,也是千年不朽。因此, 胡杨也被世人誉为“沙漠中的英雄树”。 居住在大戈壁的人都知道,有胡杨的地方,就有水源,就有生的希望。广袤的戈壁滩上, 你会发现胡杨丛生的地方就有村庄。胡杨既是村庄的守护神,也是村庄的生命源。 居住在当地的人都知道胡杨是“会流泪的树”,这是因为,它们在环境干旱的时候,体 内储存了大量的水分,如果划破树皮,水汁就会像眼泪一样从“伤口”中渗出,这“泪”, 结晶成碱,可以食用。胡杨的木质坚硬,成为人们搭房架梁的首选。幼苗嫩叶,富含钙和钠 盐,是牛羊的理想饲料。 一滴胡杨泪,谁解其中味,“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在景区的腹地,豁牙的烽火台旁,烽烟早已灰飞烟灭于历史的天空,我看见雌雄异株的 两棵胡杨,佝偻着身躯,相互搀扶着,蹒跚走向村庄,走向抗沙的前线。 二 胡杨的存在,给我们解读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中国古代文人士子的心中都有一个西部梦,因为那里是成就英雄的地方。在通往西部的 路上,即便是平沙漫漫,关山万里,也挡不住络绎不绝的文人才士前赴后继的步伐:高适、 岑参、王之涣、陶翰……西部的魅力在于侵染了风、雪、沙、石的品格——劲似疾风、逸如 - 9 - 飞雪、广若莽沙、坚比磐石,融合为荡气回肠的西部精神。如果不是这种贯通古今的精神气 脉,我们在今天怎么依然能看见浩浩荡荡、意气风发的支援西部、开发西部的大军呢? 胡杨凝聚了这种精神:纵然飞沙呼啸、惊心动魄,依然岿然不动、矢志不移;纵然刀光 剑影、杀声震天,依然从容不迫、安步当车;纵然冰丈百仞、雪满天山,依然根生大地、枝 指苍天。 我敬畏每一株胡杨,凝视它们,仰望它们,脑海里出现的是眉宇间透着刚强、勇敢、坚 定的将军:卫青、霍去病、高仙芝、哥舒翰、封常清、左宗棠……他们平乱西域、保家卫国 的赤胆忠心与胡杨扎根边陲、挡风拒沙的矢志不移一脉相承。 如果说,将士们的挥毫写意绘就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轮廓,那么,胡杨就是炎黄子孙的精 神图像。这图像印刻在华夏民族的骨头上,渗透在华夏民族的血液中,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三 就在胡杨林的盛景娇艳了金塔的时候,“神舟十一号”在距此不远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腾空而起。就在世人为此欢呼庆贺之时,可曾知道这些具有胡杨脾性的航天人那些鞠躬尽瘁 的日日夜夜?他们克服艰难困苦,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 作、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也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 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演绎了一曲现代版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 还”。 还有酒钢人,油田人……以及千千万万来到这片土地的志愿者、支边者、建设者,他们 远离故乡,携儿带女,把风沙的怒吼当作前进的号角,用“献了青春献子孙”的无私精神, 再一次描绘出丝绸之路云蒸霞蔚、星斗灿烂的壮丽景象。 临别的时候,朋友的同学匆匆赶来相送,他是山西人,2011 年清华大学毕业后主动参加 甘肃选调来金塔工作,而今已经娶妻生子,安家落户了。在和我们聊天的时候,他话不多, 总是憨憨地笑着,但言谈举止中透着沉稳、热情、自信、乐观。 我仿佛又看见了那一株株正在破土而出、拔节生长的胡杨幼苗,相信它们一定会在自己 的年轮上谱写华丽的篇章,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演绎生命的奇迹。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 年 12 月 15 日)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散文开篇写胡杨“实在算不上什么稀罕物”,着力渲染胡杨的普通平凡,但紧接着说胡杨 “绝对不是一种平凡的树”,欲扬先抑,引出下文对胡杨的描写。 B. 文章写到了高适、岑参等历尽艰险去实现西部梦的古代文人士子,还写到了卫青、霍去病 - 10 - 这些保家卫国古代将领,是因为他们的追求和精神与胡杨精神密切相关。 C. 文章语言质朴平实,生动凝练,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句式长短结 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对金塔胡杨的热爱和赞美。 D. 文章结尾详写了一位清华毕业的大学生,与上文形成点面结合,生动展现了大西北志愿者、 建设者的精神风貌,表现了胡杨精神在青年一代的传承延续,意蕴深刻。 8. 为什么说金塔的胡杨是“戈壁的魂”?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文章的构思很有特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1)胡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耐干旱,抗风沙,是“沙漠中的英雄树”。 (2)胡杨为当地居民提供丰富的生活资源,给人们带来希望,是西北村庄的“守护神”和“生 命源”。 (3)胡杨已抽象为一种包含奉献、执着、爱国等丰富内涵的英雄精神,形成贯通古今的精神气 脉,代代相传。 9. (1)线索清晰,文脉突出。文章以“金塔的胡杨”为行文线索,“胡杨的精神”贯穿全篇。 (2)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章由物及人、由古到今、由表及里,主体内容以序号标注分为三 层,层层深入,文气贯通。 (3)选材丰富,大开大合。文章由胡杨联想到了古代文人将士、现代的西部建设者,文思跌宕, 形散神聚。 【解析】 【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 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 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C 项,“文章语言质朴平实”错误。结合文本内容“没有修长的身姿,也没有耀眼的花叶,在 春秋易序、寒暑交替中永远恪守着一岁一枯荣的自然法则”“这绝对不是一种平凡的树,它 们是戈壁的魂”“我的心时时被那一株株顽强的生命所震颤。它们像饱经沧桑的老人,精神 矍铄,从容淡定”“枝杈傲然直指苍穹,哪怕黄沙淹没躯干,也是昂首挺立、临危不惧的英 雄气魄。铮铮铁骨,朗朗硬气,纵然倒下,也是千年不朽”“胡杨既是村庄的守护神,也是 村庄的生命源”等分析可知,文本语言雄浑壮阔。“质朴平实”不是本文的语言风格。故选 C。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 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 - 11 - 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 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 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 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能 真正读懂文章,能把文章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认知,在完成这思维行为之后,还必须具备语 言的转化能力,也就是能把文中的内容变成自己的话。要充分利用原文的关键词句,它们往 往有最明确的提示性与暗示性,有些文句就是答题的基本语言材料。题干问的是说金塔的胡 杨是“戈壁的魂”的原因,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金塔胡杨的特征。结合“徜徉在金塔县的 胡杨林中,我的心时时被那一株株顽强的生命所震颤。它们像饱经沧桑的老人,精神矍铄, 从容淡定”“任凭劲风怒吼、黄沙蔽空,它们依然迎风而立,一副岿然不动的神态”“居住 在大戈壁的人都知道,有胡杨的地方,就有水源,就有生的希望”“我看见雌雄异株的两棵 胡杨,佝偻着身躯,相互搀扶着,蹒跚走向村庄,走向抗沙的前线”等分析可知,胡杨具有 顽强的生命力,耐干旱,抗风沙,是“沙漠中的英雄树”;结合“居住在大戈壁的人都知道, 有胡杨的地方,就有水源,就有生的希望。广袤的戈壁滩上,你会发现胡杨丛生的地方就有 村庄。胡杨既是村庄的守护神,也是村庄的生命源”“这‘泪’,结晶成碱,可以食用。胡 杨的木质坚硬,成为人们搭房架梁的首选。幼苗嫩叶,富含钙和钠盐,是牛羊的理想饲料” 分析可知,胡杨为当地居民提供丰富的生活资源,给人们带来希望,是西北村庄的“守护神” 和“生命源”;结合“中国古代文人士子的心中都有一个西部梦,因为那里是成就英雄的地 方”“胡杨凝聚了这种精神:纵然飞沙呼啸、惊心动魄,依然岿然不动、矢志不移;纵然刀 光剑影、杀声震天,依然从容不迫、安步当车;纵然冰丈百仞、雪满天山,依然根生大地、 枝指苍天”“脑海里出现的是眉宇间透着刚强、勇敢、坚定的将军:卫青、霍去病、高仙芝、 哥舒翰、封常清、左宗棠……他们平乱西域、保家卫国的赤胆忠心与胡杨扎根边陲、挡风拒 沙的矢志不移一脉相承”“他们克服艰难困苦,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自强不息、顽强 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也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 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等分析可知,胡杨已抽象为一种英雄精神, 形成贯通古今的精神气脉。 【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构思脉络其实就是文章的行 - 12 - 文思路,这种题型实际上就是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只要弄清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后写什么,如文中有线索,可以按照线索归纳梳理。构思特色是就谋篇布局,包括文章的结 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上的特色。构思脉络的梳理仅仅是构思特色的其中一个点。可以结合全 文线索,行文思路,构思技巧,叙述上的特色,选材特点等分析。结合“这些沙漠里的普通 植物中,我偏爱胡杨”“徜徉在金塔县的胡杨林中,我的心时时被那一株株顽强的生命所震 颤”“胡杨的存在,给我们解读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就在胡杨林的盛景 娇艳了金塔的时候”等分析可知,文章以“金塔的胡杨”为行文线索,“胡杨的精神”贯穿 全篇。结合“它们的根系在大地的深处漫展,枝杈傲然直指苍穹,哪怕黄沙淹没躯干,也是 昂首挺立、临危不惧的英雄气魄”“在景区的腹地,豁牙的烽火台旁,烽烟早已灰飞烟灭于 历史的天空,我看见雌雄异株的两棵胡杨,佝偻着身躯,相互搀扶着,蹒跚走向村庄,走向 抗沙的前线”“中国古代文人士子的心中都有一个西部梦,因为那里是成就英雄的地方。在 通往西部的路上……融合为荡气回肠的西部精神”“就在胡杨林的盛景娇艳了金塔的时候, ‘神舟十一号’在距此不远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 天精神”等分析可知,文章由物及人、由古到今、由表及里。主体内容以序号标注分为三层, 层层深入。结合“胡杨的存在,给我们解读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中国古代 文人士子的心中都有一个西部梦,因为那里是成就英雄的地方”“就在世人为此欢呼庆贺之 时,可曾知道这些具有胡杨脾性的航天人那些鞠躬尽瘁的日日夜夜”“还有酒钢人,油田 人……以及千千万万来到这片土地的志愿者、支边者、建设者,他们远离故乡,携儿带女, 把风沙的怒吼当作前进的号角”等分析,文章由胡杨联想到了古代文人将士、现代的西部建 设者,文思跌宕,形散神聚。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豆卢革,父瓚,唐舒州刺史。豆卢为世名族,唐末天下乱,革避地之中山,唐亡,为王 处直掌书记。庄宗即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革虽唐名族,而素不学问,除.官吏,多失其 序,常为尚书郎萧希甫驳正,革颇患之。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 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革以说能知前朝事,故引以佐己,而说亦无学术,徒以流品自 高。是时,庄宗内畏刘皇后,外惑宦官、伶人,郭崇韬虽尽忠于国,而亦无学术,革、说俯 仰默默无所为,唯诺崇韬而已。是时唐新灭梁,朝廷纪纲未立,议者以为宜革以渐,而崇韬 疾恶太甚,果于必行,说、革心知其未可,而不能有所建言。是岁,大水,四方地连震,流 - 13 - 民殍死者数万人,军士妻子皆采稆以食。庄宗日以责三司使...孔谦,谦不知所为。枢密小吏段 徊曰:“臣尝见前朝故事,国有大故,则天子以朱书御札问宰相。水旱,宰相职也。”庄宗 乃命学士草诏,手自书之,以问革、说。革、说不能对,第曰:“水旱,天之常道,不足忧 也。”二人各以其子为拾遗,父子同省,人以为非,遽改他官,而革以说子为弘文馆学士, 说以革子为集贤院学士。庄宗崩.,革为山陵使,以故事当出镇,乃还私第,数日未得命,而 故人宾客趣使入朝。枢密使安重诲诟之于朝曰:“山陵使名尚在,不俟改命,遽履新朝,以 我武人可欺邪!”谏官希旨,上疏诬革纵田客杀人,说坐与邻人争井,遂俱罢。革贬辰州刺 史,说溆州刺史,所在驰驿..发遣。既而革复坐请俸私自入,说卖官与选人,责授革贵州司户 参军,说夷州司户参军,皆员外置同正员。已而窜革陵州,说合州。天成二年夏,诏陵、合 州刺史监赐自尽。 (选自《新五代史·豆卢革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 B. 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 C. 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 D. 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除,指授予官职。文中豆卢革身居要职,常常突破既定的规矩授予别人官吏职务。 B. 三司使,后唐始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三司使为总管国家财政的最高行政长官。 C. 崩,本意是崩裂、倒塌,古代一般用于指称帝王或诸侯王之死。这里指称庄宗之死。 D. “驰驿”中的“驿”指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 马。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豆卢革出身名族,不学无术。他的父曾任唐舒州刺史。他在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随 意任免官吏,不少官吏和他一样“无学术”。 B. 豆卢革随人俯仰,无所作为。唐初,议事的人认为应当逐渐革除弊端,但郭崇韬坚决反对 此事,豆卢革只是附和,提不出什么好建议。 C. 豆卢革身居相位,佐君乏术。庄宗时,洪水泛滥,地震不断,饿殍遍野,但豆卢革却以“天 之常道”推脱,拿不出有效对策。 D. 豆卢革任人唯亲,屡遭贬谪。豆卢革曾任命其子做拾遗,庄宗死后,他先被罢免山陵使, - 14 - 接着被贬为刺史、司户参军,后来被流放至陵州。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尝见前朝故事,国有大故,则天子以朱书御札问宰相。 (2)山陵使名尚在,不俟改命,遽履新朝,以我武人可欺邪! 【答案】10. B 11. C 12. B 13. (1)我曾见前朝旧例,国家有大灾难,那么天子就用朱墨御批诏令责问宰相。 (2)山陵使的官名还在,不等到另外任命,就迫不及待到新朝任职,认为我是武臣好欺骗吗!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 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 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唐庄宗 消灭梁后,豆卢革于是推荐韦说任相。韦说,唐末任殿中侍御史,因罪贬官南海,后来在梁 任礼部侍郎。句中,“说”指“韦说”,后面是对“韦说”的介绍,中间需要断开。排除 AD 两项。“后”指“后来”,应与后句相连,“后事梁”。排除 C 项。分析可知,B 项断句正确。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 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C 项解说错误,“诸侯王之死”只能用“薨”,“崩”还可用于“太后之死”。故选 C。 【12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 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作出判定。B 项,“豆卢革随人俯仰,无所作为,唐初,议事的人认为应当逐渐革除弊端,但郭崇 韬坚决反对此事,豆卢革只是附和,提不出什么好建议。”分析错误,“郭崇韬坚决反对此事” 表述原文无据,原文只是说“郭崇韬痛恨恶人太厉害,办事很果断”。故选 B。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 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 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与特殊句式的翻译: - 15 - (1)“故事”:旧例;“大故”:大的变故,大的灾难;“朱书御札”:朱墨御批诏令。(2) “俟”:等待,“履新朝”:到新朝任职,“以”:认为。“以我武人可欺邪!”是省略句。 【点睛】文言文阅读筛选题的设误类型: 一、对象错位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到多个人物、 多件事情;因而命题人在设计干扰项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乙人物所做 之事“嫁接”到题干指定的甲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 二、方法错位 人物传记类文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作者评述,它们可 以是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 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文句混编到选项之中。如果考生对题干要求不仔细 推敲,一瞥而过,就极易受其误导。 三、概念错位 题干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或才智的说法,有时是明晰的,无需多费周折;但有时却是隐含 的,这就需要考生悉心揣摩。命题人有时便利用考生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把握不清的认知缺 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句混杂其中。 四、主旨错位 近年来传记类文段在选料时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条内在的红线,那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 统美德,这与“以德治国”的时代主旋律相合。而传统美德的内涵是博大精深的,选文中主 人公优秀的思想品德往往也呈现出多面性。 五、事件错位 人物传记类文章讲究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要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就 必须悉心揣摩语境,洞察人物言行举止背后的“隐情”,千万不能脱离语境,就事论事,否 则,极易落入命题人设计的陷阱。 六、关系错位 在叙事类选文中,事件的进程有起因、经过和结果,三者之间既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 也有时序上的阶段界限。而命题人有时会将“前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后一阶段”的事件 之中,或将“后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前一阶段”的事件之中,从而使事件的进程发生混 乱,以此来干扰考生的答题思维。 参考译文: - 16 - 豆卢革,父亲豆卢瓒,唐舒州刺史。豆卢为世代名族,唐末天下大乱,豆卢革迁家避祸 来到中山,唐灭亡后,任王处直的掌书记。唐庄宗即位,被拜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豆卢革 虽然是唐的名门望族,但向来不学无术,任命官吏,多不合规矩,常常被尚书郎萧希甫驳斥 纠正,豆卢革很担心这事。唐庄宗消灭梁后,豆卢革于是推荐韦说任相。韦说,唐末任殿中 侍御史,因罪贬官南海,后来在梁任礼部侍郎。豆卢革因韦说熟悉前朝旧事,因此推荐他辅 佐自己,而韦说也不学无术,只是以门第自负。这时,唐庄宗在宫内怕刘皇后,在外受宦官、 伶人的蛊惑,郭崇韬虽然对国家竭尽忠诚,但也不学无术,豆卢革、韦说随人俯仰,默默无 所作为,只是附和郭崇韬罢了。这时唐刚刚消灭梁,朝廷的规章制度还没有建立,议事的人 认为应当逐渐革除弊端,而郭崇韬嫉恶如仇,办事很果断,韦说、豆卢革心中明白这样做不 行,却不能提出什么好建议。这年,大水成灾,四面八方都连续发生地震,流亡的百姓饿死 的有几万人,士兵和他们的妻子儿女都采野谷子来吃。唐庄宗天天以此责问三司使孔谦,孔 谦不知所措。枢密院小官段徊说:“我曾见前朝旧例,国家有大灾难,那么天子就用红色书 札责问宰相。水灾和干旱,归宰相管。”唐庄宗于是命令学士起草诏书,亲手书写,用来责 问豆卢革、韦说。豆卢革、韦说不能回答,只是说:“水灾干旱,是老天常要发生的事情, 不值得忧虑。”豆卢革、韦说二人各自都任用他们的儿子做拾遣,父子同在一个省,人们认 为不对,于是改任别的官职,于是豆卢革任用韦说的儿子为弘文馆学士,韦说任用豆卢革的 儿子为集贤院学士。唐庄宗死,豆卢革任山陵使,按照旧例他应当外出任职,于是回到家中, 几天都没有得到任命,而他的朋友宾客们催他上朝。枢密使安重诲在朝廷上骂他说:“山陵 使的官名还在,不等到另外任命,就迫不及待到新朝任职,认为我是武臣好欺骗吗!”谏官 迎合安重诲的意旨,上疏诬告豆卢革放纵田客杀人,韦说因和邻居争夺水井有罪,于是都被 罢官。豆卢革被贬为辰州刺史,韦说被贬为淑州刺史,一路上用驿马遣送。不久豆卢革又因 请求俸禄私财归自己,韦说卖官给候选的官吏,责授豆卢革为贵州司户参军,韦说为夷州司 户参军,都在编制外安置,待遇同正式编制。不久放逐豆卢革到陵州,韦说到合州。天成二 年夏,诏令陵、合二州刺史监督他们二人自杀。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衡阳泗州寺 张抃 一水悠悠百粤通,片帆无奈信秋风。 几层峡浪寒舂月,尽日江天雨打篷。 - 17 - 漂泊渐摇青草外,乡关谁念雪园东。 未知今夜依何处,一点渔灯出苇丛。 注]①张抃,唐朝将领,滑州(今河南滑县东)人。②雪园,汉朝梁孝王刘武所建,故址在今河南省 商丘市东。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中的“悠悠”一词写出“一水”的多种情态:悠长、从容不迫地流淌的样子等。 B. “几层峡浪寒舂月”,写汹涌的峡浪冲荡着倒映在水中的明月,“舂”字颇具表现力。 C. 尾联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运用点染,用景物来渲染情感。 D. 全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前四句主要是虚写,后四句主要是实写,拓展了表现空间。 15. 全诗用哪几组意象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用悠悠一水中的片帆、一点渔灯这些意象表达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用秋风、寒月、雨打篷这些意象表现诗人漂泊远方的凄凉心境;乡关、雪园东这些意象流露了 诗人的殷殷思乡之情。 【解析】 【1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 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 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 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 项,“前四句主要是虚写, 后四句主要是实写”错误。应是“前四句主要是实写,后四句主要是虚写”,“雪园”是联 想之景,“一点渔灯出苇丛”是想象之景。故选 D。 【1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 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 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 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 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 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 情思的物象。根据题干的暗示,要根据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对意象进行分组,这样答题条理就 清楚。结合“一水悠悠百粤通,片帆无奈信秋风”“未知今夜依何处,一点渔灯出苇丛”分析, - 18 - 用“片帆”“渔灯”等意象,写诗人漂泊在外,抒发孤独寂寞之情。结合“片帆无奈信秋 风”“几层峡浪寒舂月,尽日江天雨打篷”等分析,用“秋风”“月”“雨打篷”等意象,写 诗人漂泊在外,秋风渐起,听者雨打篷布的声音,抒发漂泊的无奈之情。结合“乡关谁念雪 园东”分析,用“乡关”“雪园东”等,写诗人虽漂泊在外,但是心系故乡,抒发浓浓的思 乡之情。 【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 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 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 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 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 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 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直抒胸臆“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对钱塘湖的喜爱之情,以至于流连忘返。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苏轼《赤壁赋》一文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表达了从“不变者”来看,自然与人类没有穷尽、永恒不变的哲理。 【答案】 (1). 最爱湖东行不足, (2). 绿杨阴里白沙堤 (3). 位卑则足羞, (4). 官盛则近谀 (5).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6).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 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 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堤、羞、谀。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19 年 4 月,巴黎圣母院起火的消息掀起了一阵波澜。一场大火来势汹汹,有 800 多年 历史的巴黎圣母院遭严重损毁。2018 年 9 月,一场持续整晚的大火使巴西国家博物馆几乎毁 - 19 - 于一旦。这些 的教训提醒我们,人类历史中的文化古迹有可能会消逝。文化保护是 一场同时间的賽跑,因为随着时间推移,那些 的文物都不可避免地日渐老化。保 护,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 ),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这是历史的使命,每一代 人 。文化保护工作要凝聚社会共识,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合力。有 些损毁或许无法避免,但有没有对保护工作 ,结果会大不一样。 如果巴黎圣母院 在翻新工程伊始,就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火情有所警惕、建立预案,或许我们今天目睹的会是 另一番场面。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限制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 为文化延续源源不竭注入活力。 17. 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项是( ) A. 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 B. 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 C. 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 D. 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 18.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沉重 留传 义不容辞 全力以赴 B. 沉重 流传 责无旁贷 全神贯注 C. 沉痛 留传 责无旁贷 全力以赴 D. 沉痛 流传 义不容辞 全神贯注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化保护虽然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和延缓文物衰老,为文化 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B. 文化保护虽然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使文化延续 的活力源源不竭。 C. 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文物损毁和延缓文物衰老,为文化 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D. 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延缓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 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答案】17. B 18. C 19. A 【解析】 【17 题详解】 - 20 - 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 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与上文“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衔接并照应;下文“使 文化记忆得以传承”的主语应是“我们”。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 等。掌握常见的词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词语使用的 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 词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词语的意义,同时 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 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词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词语的积 累记忆。 第一处,沉痛:深深的悲痛;深刻而令人痛心的。沉重:分量大,程度深;(心情)忧郁,不 愉快。这里形容这些教训是令人痛心的,应选“沉痛”。 第二处,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这里形容“文物”,是“遗留” 下来的,应选“留传”。 第三处,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这里强 调这是每一代人的责任,应选“责无旁贷”。 第四处,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投人进去。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这里强调对保护工 作要竭尽全力,应用“全力以赴”。 故选 C。 【19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 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 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 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B 项,“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错误,搭配不当,“减少”与“衰老” 不搭配。 C 项,“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错误,语序不当,“文化保护”应移到“虽然”前面。 - 21 - D 项,“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错误,语序不当,“文化保护”应移到“虽然”前面; “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延缓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错误,搭配不当,“延缓”与“损毁”不搭 配。 故选 A。 【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 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 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20.下列各句中,引号里的内容均存在表达不当之处,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①“为写这部学术专著,张教授付出了三年心血,希望您能抽出时间拜读,为该书写一 篇序言。” ②就学术风波一事,翟天临在微博道歉说:“参演一系列影视作品后,我开始飘飘然。 这种不良心态被我带入到论文写作过程中,促使我内心始终心存侥幸。” ③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第一集中,盛纮嫁女,客人对其说:“恭喜啊,小 女嫁了个好人家呀!” ④李国文先生的散文《草间偷活沉吟不断》说的是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的经历,其中写 道:“他的连捷高中,他的翰林高就,他的讲学东宫,使得满朝文武惊诧,艺苑杏林艳羡。” ⑤摇滚歌手何勇的《钟鼓楼》歌词中,有这样两句:“这里的人们有着那么多的时间, 他们正在说着谁家的三长两短。” 【答案】①将“拜读”改为“阅读”;②将“内心”删去或将“心存”改为“存有”;③将 “小女”改为“令爱”或“令媛”;④将“杏林”改为“杏坛”;⑤将“三长两短”改为“家 长里短”。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准确的能力。敬语指对听话人表示尊敬的语言手段。 使用敬语,是尊人与尊己相统一的重要手段。谦词,就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中国人喜欢谦逊, 所以谦词在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是不可或缺的。①“拜读”是谦辞,只能用于自己, 不能用于他人,此处应改为“阅读”。②“内心”与“心存侥幸”中语意重复,将“内心” 删去或将“心存”改为“存有”。③“小女”是对自己女儿的谦称,称呼别人家的女儿,应 称呼“令爱”或“令媛”。④“杏林”指中医界,“杏坛”指设坛讲学,此处应将“杏林” 改为“杏坛”;⑤此处表达不准确,“家庭里短”指的是家务事,“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 祸或事故。特指人的死亡,此处应将“三长两短”改为“家长里短”。 - 22 - 【点睛】语言表达要做到“得体”,应学会“三看一理解”: (1)看文体,注意语体色彩。语体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书面语又有几种变体:公务语体、 文艺语体、科技语体和政论语体等。口语通俗易懂,自然灵活,适用于日常交际对话及广播 稿等。 (2)看场合,注意“因境设辞”。 (3)看对象,注意讲究分寸。 (4)理解常见敬词与谦词的意义和用法。 21.下图是对“咆哮妈妈”的形成原因和造成影响的重点概括,请据此给“咆哮妈妈”在教育 孩子方面提出两条合理建议。要求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100 个字。 【答案】①妈妈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善于缓释负面的情绪,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避 免因坏情绪带来的“咆哮”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要给孩子提供真正自由、健康的土壤。②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表说明的题目,属于图文转换类的题目,图表说明的题目,重点关注 图标的表头和所问问题,此题根据题干可知是“咆哮妈妈”的形成原因和造成影响,结合影 响给出建议,如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等。注意字数的要求。 点睛:图文转换的题目主要是概括图文反应的内容,针对反应的内容提出自己的建议等类型 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搞清图表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本题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善于缓释负 面的情绪,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等。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类探索星空的脚步从未停歇。好奇心驱使着人类一次次仰望星空,一步步接近宇宙和科 学的奥义,探查未知世界的秘密,思索人类的未来。 - 23 - 1915 年,爱因斯坦以其天才的想象力预言了“黑洞”的存在,当时人们认为黑洞吞噬一 切。 2016 年,霍金说:“黑洞不是永久的监狱。如果你觉得陷入了黑洞,不要放弃,有路可逃。” 2019 年 4 月 10 日,由全球 200 多位科研人员参与完成的首张黑洞照片发布,中国科学家在 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感悟、联想与思考?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答案】【例文】探索铸就成功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题记 因为敢于探索,才解答了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谜底,才得到了牛顿第二定律,铸就成功。 因为敢于探索,才成就了乔布斯的一番伟业,让“苹果”成为时代的领跑者。 因为勇于探索,才实现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梦想,成为亿万中国人的 骄傲。 在六七十年代饥饿如荒,人民吃不饱,穿不暖,是他解决了亿万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他 就是袁隆平。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却培育出了杂交水稻,他曾说过:“我不是在去田间的 路上,就在田间工作。”田地成为袁隆平天然的办公场所。为了培育出杂交水稻,他废寝忘 食,一日三餐经常在露天的田地间解决,与杂草相伴,这样的日子他苦苦过了十年。十年中, 探索是他生活的动力,是他前行的路灯。终于他摸索出了结果,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这种敢于探索,不断尝试的精神让我们倍感骄傲。 曾经有一位这样的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起初,她是一个蚕妇,蚕吐丝是她最高兴 的事。可有一天蚕全死了,她便把蚕的丝织成了线;丝用光了,她便把线织成了布;可布卖 不出好价线,她便学习把布做成旗袍。开始时,她的手被扎得起泡,布也被整得乱七八糟。 可是她不断尝试,借助一点点力量去改变形式,绣出五颜六色的底纹,再加上她别出心裁的 设计,整件旗袍显得天衣无缝,十分美丽。终于她在不断探索的路上找到了亮点,她成为当 时最有名的商人,而是当年被人唾弃的那个。当别人问起她这番伟业时,她总会说:“要想 成功,需要你不断探索,只要你敢试,你就能行!” 是的,只要我们敢尝试,就一定能行。还记得我们第一次站立吗?从一个躺着的小孩到 成功的站立,相信那是我们最伟大的尝试,那一瞬间是多么美! 波兰女孩多明尼卡芭兰,一名哈佛大学学生,在完全不懂中文的情况下,独自由伊斯 - 24 - 坦布尔经乌兹别克和哈萨克,向东,穿越天山、黄土高原和沙漠到北京,再经深圳、香港转 往台湾。有几个人敢这样做?她能在夜幕中一个人骑车进入沙漠,到达阳关;她能挨着饥渴 爬上司马台长城的最高点;她能忍着病痛玩遍紫禁城;她甚至能寻找到天山尽头的小教堂去 住宿……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旅游,它带有探索的意味。那么,是什么使她决心这样做 并能坚持下来?我想是因为多明尼卡具有一种百折不挠的毅力,更有一种勇于探索创新的精 神。 其实,我们要探索,不仅仅在于获得成就感,更多的是思考和辨别。人生的道路是变幻 无常的,每个人都追寻着成功的答案。就算失败了,换个角度想一想,坚信自己的真理,歌 德说过:“不经过迷惑,你总不会聪明!要成长,你总要独创才行。” 敢于探索,让心灵放飞梦想! 敢于探索,让生命因此舞动! 做一个敢于探索的人,铸就辉煌人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 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 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 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 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所给是有机关联的一组材料。第一段谈好奇心和探索欲,谈宇宙和科学,谈未知世 界和人类的未来。第二、三段谈科学家对“黑洞”的认识。第四段谈“黑洞”研究的最新成 果和中国科学家的作用。可以围绕“科学”谈对想象力、好奇心、探索欲、未知世界、不放 弃、人类未来、合作精神等的认识和感悟。 立意角度: ①积极进取,勇于探索,促进世界科技进步与发展。 ②好奇心改变世界。唯有保持好奇心,才能不断进步和成长。 ③探索“黑洞”所代表的未知世界的神秘,思考人类的未来。 ④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是人类创新的源泉。 ⑤积极面对未知世界,不悲观,不放弃。 ⑥对待科学要有批判意识、怀疑精神和谨慎态度。 ⑦世界大同,合作共赢,共同进步。“黑洞”照片是全球科学界合作的典范,展现了科学无 - 25 - 国界的魅力。 ⑧首张“黑洞”照片彰显中国贡献,为中国科技发展喝彩。 素材准备: 1. 航海业上的壮举 在人类历史上,巧世纪末,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达·伽玛首次完成从西欧绕过非洲南 端直达印度的航行。他的这次航行开辟了东西方向的海上通道,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 大的影响。公元 1488 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首航发现好望角后,1497 年 7 月,达·伽玛率 船队开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航运壮举。达·伽玛的舰队在途经莫桑比克后,不久即抵达肯 尼亚的马林迪港。据史载,早在 1417 年时,中国明朝著名的航海家郑和曾率船队抵达此港, 并在此地留有永久性的纪念标记。达·伽玛在马林迪港内发现了印度来的商船后,乘西南季 风,历经二十三天的连续航行,到达印度的重镇卡和库特,完成了这次史无前例的远航壮举。 2. 勤于思考的牛顿 牛顿出生在英国林肯郡农村,父亲在他出生前两个月去世了,母亲在他两岁多时改嫁, 牛顿由外祖母和舅舅抚养成人。他酷爱读书,勤于思考,经常动手制作小机械,常常为奇妙 的自然现象向老师发问。十八岁时,他以减费生的身份进人著名的剑桥大学,二十三岁获学 士学位;1665 年夏季,为了躲避伦敦发生的瘟疫,牛顿回到家乡。在乡下居住的十八个月, 是牛顿一生中创造性思维最为活跃的时期,在数学、光学、天文学、力学等领域都有划时代 的发现。1666 年,牛顿受到“苹果落地”的启发,开始考虑把重力伸展到月球轨道上来解释 月球环绕地球运动的研究,最后,创造了“万有引力”定律。以后儿十年,牛顿把青年时代 的创见加以整理,写出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等巨著。 3. 马钧改进纺织机 三国时代发明家马钧,从小口吃,很少说话,但勤于思考,发明创造很多:他看到母亲 用织机织续,天天祟僻腰酸背痛,决心改一革织机。当时一块绞有一百二十根经线,织机下 装有一百二十块叫做一蹬”的踏板,每穿织一根纬线,就得把一百二十块蹬板全踩一遍,费 时费力。马钧下停地思考:怎么才能改革织机,减轻母亲的劳动。一天,他在路边见一个小 男孩打核桃时,手拉穿过树枝的长绳摇下许多核桃的情景,很受启发他反复试验改装,用一 块大蹑板代林几块蹑,只需十二个踢,提高织续效率瓦倍,促进了我国丝绸生产。马钧住在 洛阳时,看到城里有块荒地,坡卜有个池糖,他苦思冥想,终于设计出“龙骨水车”。人扶 住“扶手”,脚踩踏板,轮轴就能带动龙骨不断地把水顺着木槽带到岸仁,这是当时世界上 最先进的提水灌溉工具,直到现在一些地区仍在使用这种水车。 - 26 - 4. 张衡发明“浑天仪” 东汉的张衡既是科学家,又是文学家和画家。他的成就在于他的深思熟虑。他著名的文 学作品《西京赋》和《东京赋》,经过十年的深思熟虑、反复修改才发表。他发明世界上第一 台用水力推动的浑天仪。这是一种测员天文的铜制仪器,上面刻着日月星辰,什么星从东方 升起,什么星向西方落下,都能在浑天仪上看清楚。他设法利用水力来转动这种仪器,就是 受到家乡“水排”的启示。他少年时曾到铁器之乡宛城外的白河边炼铁场游览。一排排炼铁 炉沪火熊熊,每只炉子有几只风箱在鼓风,他一直在思素:风箱怎么不用人拉呢梦后来,他 发现白河中装着一个水轮,水轮的铁轴连着齿轮、铁杆,河水冲转水轮带动铁杆来回拉风箱。 这种用水力带动齿轮和风箱的“水排”,给张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思考,使他后来发明了 “浑天仪”。 5. 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卡尔· 波普尔 6. 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哥白尼(波兰) 7. 研究真理可以有三个目的:当我们探索时,就要发现到真理;当我们找到时,就要证明真 理;当我们审查时,就要把它同谬误区别开来。——帕斯卡(法国) 结构设想: 本题适合于写成议论文。首先根据材料,从多个角度立意中确定一种立意,并给文章拟一个 鲜明的标题,如:探索铸就成功。作文开头可以从材料中引出论题,提出中心论点。然后, 利用素材,进行论证,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相结合,事实论据中的事实叙述要简明,重点在 分析。文中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以一个立志报国的时代青年的身份,谈如何坚持 探索,寻求真理。最后,总结全文,强化观点。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 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 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 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 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 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 27 - - 2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