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广东省韶关市南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韶关市南雄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西周建立后,前代商王朝与“四土”方国间“莫敢不来王”的归附臣属关系,变为了地方诸侯“莫不事王”的政治关系。这一变化表明,周代 A. 结束了商代地方分权制度 B. 加强了对地方的政治控制 C. 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新模式 D. 消除了地方分权割据隐患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来王”到“事王”的变化,反映了周代由商代臣属关系变为君臣间的隶属关系,这是对地方诸侯管理加强的结果,说明周代对地方的政治控制加强。故答案为B项。A项,周代分封制下对地方仍是分权管理,地方分权制度并没有结束,排除;C项,周代还没有形成中央集权,更不会开创中央集权新模式,排除;D项,周代分封制虽加强了对地方控制,但由于分权体制的存在,地方分权割据隐患是很大的,而不是消除,排除。 2.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内容的变化表。据此可知西汉 皇帝 州刺史权力内容 汉武帝 “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督查郡国,巡视吏治” 汉昭帝、宣帝 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 汉平帝 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 A. 王国问题死灰复燃 B. 刺史逐步丧失监察职能 C. 社会问题不断暴露 D. 州已成为地方行政区划 【答案】C 【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西汉时期刺史的职能不断增加,这表明当时的社会问题较多,不断暴露,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使王国问题得以解决;B选项错误,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刺史的监察权力是在增加,没有丧失其监察职能;D选项错误,州成为地方行政区划是在东汉。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明代内阁大学士多数为词臣入阁,品秩较低,一般限制在正五品这一阶衔上面,而到了康熙九年,清政府把大学士的品秩由正五品升格到正二品,到雍正七年,又升格至正一品。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 A. 反映出内阁位高权重 B. 表明中央权力体系完善 C. 表明清代前期以文治国 D. 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强化 【答案】D 【解析】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所以不会出现位高权重的情况,故排除A项;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所以涉及内阁的变化都不能体现中央权力体系的完善,故排除B项;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不能反映清代前期是否是以文治国,故排除C项;清代随着军机处的设置,内阁成为单纯的办事机构,已经不能够对皇权造成威胁,所以清代相继提高了内阁大学士的品秩,说明清代大学士品秩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D项。 4.史书载:“(东汉)立春之日……京师百官皆衣青衣……施土牛耕人(泥塑的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这一隆重的仪式说明了 A. 统治者重视春耕生产 B. 铁犁牛耕始于东汉 C. 立春是统治者祭祖之日 D. 东汉时期制瓷业发达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反映统治者在立春采取一些重视农业的仪式以劝导农业生产。所以A直接符合题意。结合所学,铁犁牛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所以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立春祭祖和东汉制瓷业的相关信息,所以C、D不选。 5.下表可以用来说明 中国元至清初景德镇瓷窑性质统计表(单位:座) 元代 明初 明末 清初 官窑 47 58 34 6 官搭民(窑) — 2 69 41 民窑 2 20 285 356 A. 制瓷业利润日趋下降 B. 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C. 官营作坊垄断地位被打破 D. 资本主义萌芽有一定发展 【答案】B 【解析】由表格内容可知,从元代到明初,官窑数量下降,民窑数量大幅增长,可知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故选B;表格内容无法体现制瓷业的利润问题,排除A;官窑垄断地位被打破的说法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C;题意没有涉及到雇佣关系,无法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排除D。故选B。 6.明末绝大多数的日用类书中都有“风月门”“笑谈门”“酒令门”“戏术门”“棋谱门”“琴学门”等字眼。很多书坊主在书名上大做文章,“万用正宗”“万宝全书”“万象全编”等字眼都是日用类书经常采用的书名。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A. 文化创新取决于印刷术的进步 B. 商品经济推动通俗文化发展 C. 印刷术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 D. 社会转型赖于商品经济推动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末大量的“棋谱门”、“万宝全书”等通俗文学进入市场,结合所学,明末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使得通俗文化也有所发展,故选择B选项;文化创新的基础是生产力的发展,故排除A选项;“酒令门”“万象全编”等日用类书籍不属于传统文化,故排除C选项;明末仍属于封建社会,并没有实现社会转型,故排除D选项。 7.《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这里的“先天不足”具体是指 A. 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 B. 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薄弱 C.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D. 程朱理学在社会上根深蒂固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虽然反对君主专制,但是仍然是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上,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根源是经济基础薄弱,即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故B正确;“先天不足”指思想产生的条件不好,A不属于“先天不足”,排除;C不是最主要原因,而经济基础是根源,排除C;D属于思想方面的因素,“先天不足”主要指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排除D。 8.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戏剧家阿里斯托芬描述了一位将军试图劝说一个卖香肠的人去争夺民主领袖职位的故事。卖香肠的人自认为出身卑微,又不识字,不够资格,将军则说“适于做人民领袖的不是那些有学问的人,或者诚实的人,而是那些无知而卑鄙的人。千万不要错过这个绝好的机会”。这体现出当时雅典 A. 公民对参政的热情不高 B. 公民可以参选所有公职 C. 公民对民主政体有所不满 D. 民主领袖知识道德水平低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介绍的这一古代雅典的喜剧故事,用将军的口吻讽刺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认为民主政治的领袖并非具有高尚的道德和学识,而是无知和卑鄙,体现出公民对民主政体的不满,C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公民无意参政,A项与题意不符;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鼎盛时期,公民还是不可以参选一些职务的,如十将军等,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通过喜剧手法意在说明民主无法保证选出知识道德水平高的领袖,不是强调所有民主领袖知识道德水平都低下,D项说法错误。 9.古罗马帝国时期,皇帝曾在昔里尼行省颁布敕令,除死刑外,(案件)均应交付希腊籍陪审员办理,在委派希腊籍陪审员时,既不能从控诉人的原籍委派,也不能从辩护人的原籍委派。这表明罗马法 A. 重视审判程序公正 B. 力图实现执法公正 C. 回避制度逐渐推广 D. 具有专门纠错程序 【答案】B 【解析】案件审判员不能从控诉人和辩护人的原籍委派是为了防止其偏向一方,力图实现执法公正,故选B;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审判程序问题,排除A;“逐渐推广”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C;材料没有说明具有专门的纠错程序,排除D。故选B。 10.有学者指出:“希腊人的生活与思想之所以能够如此丰富充实,其秘密在于希腊人认为: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这说明古希腊 A. 突出强调个人的价值和作用 B. 个人主义成为社会思想主流 C 人文主义思想推动社会发展 D. 民主政治激发人文主义思想 【答案】C 【解析】该学者认为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使希腊人的生活与思想得到丰富充实,故C符合题意;A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B项说法有误,无法体现,排除;题意没有论述民主政治的影响,排除D。故选C。 11.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B. 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C. 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D. 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甘蔗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作,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且劳动条件恶劣。结合所学可知,欧洲人在征服美洲后建立了大批甘蔗种植园,为降低劳动力成本,适应恶劣条件下的劳动强度,大量使用从非洲贩运来的黑奴进行甘蔗种植,使得甘蔗的生产成本下降,产量提高,蔗糖不再是奢侈品逐渐普及,因此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的兴盛,答案为B。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提升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消费能力,但广大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有限,不是蔗糖普及的主要原因,A 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蔗糖逐渐普及主要是生产环节成本下降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导致东西方贸易便捷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C错误。欧洲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与蔗糖价格下降无关,D错误。 12.“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即按科学分析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省去多余的笨拙的动作,制定最精确的工作方法,实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制等等。”这种劳动管理体制被称为“泰勒制”,这种体制 A. 有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分化 B. 盛行于中小规模企业之中 C. 出现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D. 有利于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答案】C 【解析】“泰勒制”适应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出现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故C项正确;这种体制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与缩小社会贫富分化无关,故A项错误;这种体制盛行于大型垄断企业之中,故B项错误;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13.刘宗绪《世界近代史》中写道:“1784年,小威廉出任英国内阁首相,他的施政措施起先未得到下议院的赞同,他便解散下议院,重新进行选举,结果他得到新议员的支持,仍旧执政。”这一事件说明 A. 议会对内阁首相失去制约力 B. 内阁失去议院信任即应辞职 C. 内阁首相利用制度漏洞专权 D. 英国民主政治在碰撞中完善 【答案】D 【解析】材料不能得出议会对内阁已失去约束力,排除A;由小威廉呈请国王解散议会可知,B错误;首相呈请国王解散议会是合法行为,排除C;英国代议制民主制规定,首相与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可对内阁提出不信任案,同时首相也可解散议会,议会重新选举,首相和内阁的到新议会议员支持。材料中小威廉的做法符合规定,说明英国的民主政治在碰撞中又继续发展,故选D。 14.1820年,在美国国会讨论密苏里加入联邦问题,南北双方又发生了争吵。后来, 南北双方签订了一项协议:密苏里作为蓄奴加入合众国,但从马萨诸塞州划出一个缅因州, 作为自由加入合众国。美国设立缅因目的在于 A. 平衡南北双方在参议院的席位 B. 消除大小之间的矛盾与分歧 C. 确保北方在众议院的优势地位 D. 维护三权分立的共和政治体制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美国设立缅因州是为了平衡“密苏里是作为蓄奴州加入合众国”这一状况,即平衡南北双方在参议院 席位,故选A。矛盾与分歧只能缓解,不能完全消除,排除B;众议院议员是按人口比例选出的,从马萨诸塞州划出的缅因州并不是一个人口大州,不能确保北方在众议院的优势地位,排除C;材料提及的是南北两方矛盾,并未提及中央权力运作方式,无法体现对三权分立的共和政治体制的维护,排除D。 15.1867年,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开始实施的宪法规定:普鲁士国王为联邦的永久主席,拥有行政、对外宣战及媾和的权力,统率联邦武装力量。普鲁士首相兼联邦总理,向主席负责。联邦议会的上院由各邦代表组成,议长由总理兼任。下院根据普遍、直接和秘密的方法选出,下院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上院批准才具有法律效力。此次改革 A. 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B. 确立了德意志的民主共和制度 C. 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D. 加强了联邦议会对政府的监督 【答案】A 【解析】据题意可知,北德意志联邦的权力主要都集中在普鲁士国王手中,由此可知此次改革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故选A;题意反映的是北德意志联邦,而不是德意志,排除B;此次改革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不是对英国式君主立宪制的实践,排除C;联邦议会主要受普鲁士国王掌控,无法看出加强了对政府的监督,排除D。故选A。 16.1848 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思格斯曾预言,新的革命高潮很快还会到来,无产阶级将获得最终胜利。但是,1895 年恩格斯又写道:“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能佐证恩格斯这一观点的是 A. 欧洲三大工人远动 B. 巴黎公社运动 C.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D. 美国的南北战争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公社起义本身在无产阶级革命条件不成熟进发生,法国资产阶级正处在上升阶段,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尚不具备,故B项正确;A项,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未涉及革命,排除;C项,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使英国资产阶级统治更加稳固,排除;D项,美国南北战争为美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扫清的障碍,与欧洲经济发展无关,排除。 17.姜守明教授认为,“透过复古风格意识可以看到,文艺复兴实质上是思想意识领域的一场革命,其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而宗教改革其实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场变革,其目的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这反映了 A.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致力于复古 B. 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 C. 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D.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用的局限性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文艺复兴是“走出中世纪”,宗教改革是创建现代民族国家,具有前后递进的关系,这反映出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文艺复兴对宗教改革的影响,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两者的局限性,故D项排除。 18.牛顿特别强调,作为自然哲学中数学演绎的起点,应当是观测到的效果和力学运动的那些规律。近代物理学比其他任何自然科学发展得更成熟和更快,这是个重要原因。这反映出 A. 实验与计算结合有助于近代科学研究 B. 牛顿开创建立了完整经典力学体系 C. 物理学的发展是以数学研究为前提的 D. 科学进步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视角 【答案】A 【解析】牛顿经典理学研究的特点是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数学演绎的起点,应当是观测到的效果和力学运动的那些规律”说明实验和计算是研究近代科学的基础,A正确;牛顿开创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是1687年《自然哲学数学原理》发表,B错误;材料并不是阐述物理学的发展是以数学研究为前提,C错误。材料不是阐述科学进步对于人们认识世界的视角改变,D错误。 19.1877年,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到达伦敦,所携带国书却是专为“惋惜滇案”的,“并无充当公使文凭”。清廷依照与周边藩属国交往的规则,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人,结果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说明当时 A. 传统朝贡体系及观念已经瓦解 B. 传统观念阻碍了晚清外交近代化 C. 晚清政府对近代外交毫无了解 D. 晚清谋求外交转型受到英国阻挠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廷派遣郭嵩焘、刘锡鸿出使英国,但不给近代意义上的国书,只是按照传统颁发一道诏书而已,而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反映近代中国外交带有传统的外交观念,说明传统观念阻碍了晚清外交近代化,B项正确。由材料“清廷依照与周边藩属国交往的规则”可知清政府的外交带有传统的朝贡外交观念,并不是已经瓦解,A项错误。材料反映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的理念,而不是对近代外交毫无了解,C项错误。材料反映清政府的外交不符合近代外交的理念,并非英国阻挠中国外交转型,D项错误。 20.康有为认为,“改定国宪”是列强兴盛的原因,因此主张“兴民权”,行君主立宪。梁启超也认为“国之强弱悉推原于民主”,“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康梁对“民权”的这一看法源于 A. 中国传统文化 B. 维新派对民权思想的理解 C. 特殊的历史环境 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 【答案】C 【解析】康有为和梁启超主张“兴民权”,实行民主制度,主要是受当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影响,故选C;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不主张兴民权,排除A;B项是表面现象,不是原因,排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不是康梁对“民权”看法的主要原因,排除D。故选C。 21.下面是近代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及实力变化表。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时间 1840−1911年 1911∼1949年 1949年至今 状态 受列强侵路、控制 受到强侵路,控制 新中国成立,民族独立 地位,力量 半民地国家;贫穷落后 地位稍有提高;积贫积弱 世界大国之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A. 独立富强是国际地位提高的前提 B.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民族独立是中华民族的永恒追求 D. 近代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答案】A 【解析】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随着中国国家实力和地位的增强,国家状态也由受列强侵略、控制到实现民族独立,说明独立富强是国家国际地位提高的前提,故选A;中国是逐渐由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走向民族独立,排除B;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民族独立已经实现,“永恒追求”的说法过于绝对和夸大,排除C;D项是材料现象,不是本质问题的反映,排除。故选A。 22.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说过:“《临时约法》由原有的美国式的‘总统制’,改为法国式的‘内阁制’了。”这最能说明 A. 法国式的内阁制适应中国国情 B. 南京临时政府积极进行政治体制探索 C. 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革命成果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D. 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为制约袁世凯而采取的措施 【答案】C 【解析】材料是从制度上强调了《临时约法》的制定历程及其特点,即总统、总理双轨制,这一制度是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共和政体而制定的,故C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却将总统制改为法国式的内阁制体现不出当时中国的国情,只是革命派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而实行的,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是针对袁世凯的,没涉及到对政治体制探索,故B项错误;D项是C项的具体表现,排除。 23.近代上海农村地区的妇女善于纺织土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土布滞销,许多妇女转而进城中洋纱厂、洋布局做工。这说明 A. 工业发展促进人口流动 B. 民族工业受到外资刺激而兴起 C. 手工业出现规模化生产 D. 上海农村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答案】A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地区洋纱厂、洋布局等外资企业兴起,吸引了大批从事家庭纺织业的妇女到厂做工,即工业发展促进人口流动,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洋纱厂、洋布局是外资企业,不是民族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手工业出现规模化生产,故C项错误;D项错在“完全”,故错误。 24.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中说“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中国能够“坚持下去”的主要原因是 A. 西方国家放松侵略 B. 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C. 政府政策比较得当 D. 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答案】A 【解析】据“1929年”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经济危机当中,中国在此时能够“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主要得益于国民政府实行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故C项符合题意;西方国家放松侵略是在一战中,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A;1929年中国能够坚持下去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反帝爱国运动相比较而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主要是在20世纪初,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D。故选A。 25.1938年1月,国民政府为管理全国经济事务,将实业部改组为经济部,其职权范围包括了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下属机构众多.经济部的设立 A. 适应了战争持久化的需要 B. 标志着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 C. 提高了后方百姓生活水平 D. 导致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 【答案】A 【解析】由题目中的时间“1938年1月”和“经济部”“其职权范围包括了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可知,经济部的设立有利于为抗战提供持久的物质保障,故A项表述正确;题目中未涉及国民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故排除B项;C项的表述过于夸大经济部的作用,不符合史实,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经济部设立前后国民政府行政效率的比较,故排除D项。 26.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 主张国家至上 B. 批判封建伦理 C. 反对西方民主 D. 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封建社会的儒家伦理道德压制中国人的人格发展,进而不利于国家巩固,因此材料批判的是儒家伦理道德,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国家至上的说法,A选项排除。陈独秀肯定西方的民主、科学,C选项说法错误。材料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无关,D选项排除。 27.关于洋务运动,当时有人认为它是有悖“祖宗成法”和“圣人古训”的荒谬之举;到19世纪末,维新派则认为它是“盗西法之虚声,而沿中土之实弊”,并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这种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评价者 A. 掌握史料的多寡 B. 政治立场的差异 C. 学术水平的高低 D. 时代背景的不同 【答案】B 【解析】地主阶级顽固派认为洋务运动是有悖“祖宗成法”和“圣人古训”的荒谬之举,不主张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主张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阶级立场不同,故B正确;掌握史料的多寡、学术水平的高低、时代背景的不同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CD。 28.1918年,苏俄大批工人纷纷从城市逃往乡下,成为搞粮食投机的“背口袋的人”,仅该年的6、7月份,苏俄政府就从这些人那里没收了200万普特的面粉,这说明 A. 国家支持合法的自由贸易 B. 经济政策不符合时局需要 C. 苏俄政府维护农民的利益 D. 粮食垄断影响民众生活 【答案】D 【解析】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当时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家掌握粮食分配,实行粮食垄断,工人纷纷去搞粮食投机,说明当时社会上粮食紧缺,影响了民众生活,故选D项。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政府禁止自由贸易,排除A项;当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国内战争的需要,排除B项;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打击工人的粮食投机不等于维护农民利益,因为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政府强制征收农民的粮食,排除C项。 29.罗斯福在新政中曾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美国文明就像一出现枯枝烂木的树一样。激进派说,把它砍掉;保守派说,不要动它;改革派认为,可以采取折衷的办法,把这棵树修剪下,既保留老树干,又使它长出新枝,重新茁壮成长。”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坚持自由主义的前总统胡佛属于“激进派” B. “折衷的办法”是指大规模地建设福利国家 C. “老树干”具体是指资本主义固有基本矛盾 D.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新政中长出的“新枝” 【答案】D 【解析】查罗斯福新政。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时期,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即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因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新政中长出的“新枝”,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坚持自由主义的前总统胡佛属于“保守派”,而不是“激进派”,故排除A项;“折衷的办法”是指国家干预,大规模建设福利国家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的措施,排除B项;“老树干”是指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而非固有的基本矛盾,排除C项。 30.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在评论某文学流派时说:“(它)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据此可知,此文学流派 A. 表达了对理想主义的追寻 B. 注重于对现实的审视与批判 C. 强调个人主观感受的渲染 D. 着眼于揭露封建主义的罪恶 【答案】B 【解析】据“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文学流派属于现实主义,注重于对现实的审视与批判,故选B;对理想主义的追寻、强调个人主观感受的渲染和揭露封建主义的罪恶都不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排除ACD。故选B。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材料二 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 ——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 材料三 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摘编自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并简析这些变化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 【答案】(1)趋势: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拔方式日益公平公正;评选标准从血缘趋向才能。 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2)背景: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科举制度无法适应改革需要;新式学堂的推广;留学潮的出现;民国政治的发展。 (3)意义: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助于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 【解析】 (1)趋势,根据材料一“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官范围、选拔方式、评选标准等方面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集权、阶层流动、统治基础、行政效率等方面简析这些变化的积极作用。 (2)背景,根据材料二“清末新政……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统治危机、科举改革、新式学堂、留学潮、民国政治等方面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 (3)意义,根据材料三“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事制度、人才选拔、干部队伍等方面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 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业得到较快兴起,对外贸易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活跃的商人要求提供更大范围的保护,国王和贵族面对巨额的商业收益,也意识到更大规模的组织可获得更多的收入。于是,专制王权确立和强化,地方割据被削弱,民族国家开始兴起。新兴的民族国家和商业资本旨在获取货币的本性,使其迅速结盟。这种联盟清楚地反映在西欧各国所实施的政策和信奉的学说上,这些政策和学说被称为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把货币看做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把货币多寡作为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准,强调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各国政府致力于扩大出口,减少进口,占有更多世界市场份额。为此,加强对海上霸权和殖民地的争夺。欧洲民族国家奉行的重商主义政策,引起社会观念的重大变化。 ——摘编自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受制于传统经济、文化思想等因素的约束,中国重商思想直到19世纪中叶才萌发和缓慢发展。随着民族工业的出现,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提出“商纲”“商本位”“商富即国富”的主张,要求改变中国传统的士、农、工、商顺序。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陈炽认为,天下一般都是中人,而中人是要求个人利益的,“唯有利而后能知义,亦唯有义而后可以获利”,即逐利是人的本性,只有个人追求财富方能达到国富民裕。薛福成、郑观应强调商业的发展应与生产、流通相结合,调整农业、工业和矿业等产业部门对商业的决定作用。康有为认为中国应“定为工国,而讲求物质”。黄遵宪则希望政府向西方国家学习,尤其是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称日本政府“力以殖物业”“广开官工场”“招募群工,日事兴作”。晚清重商思想和西方重商主义都把通商视为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追求财富最大化。这反映了中西思想家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推动着东西方社会的进步。 ——摘编自肖琇文《中国晚清重商思想与西方重商主义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中西方重商主义产生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概况晚清重商主义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重商主义的作用。 【答案】(1)同:都源于经济的发展,都把通商视为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追求财富最大化。异:欧洲的重商主义出现时间较早,得到专制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把货币看做财富的唯一形态,致力于对外殖民扩张,引起社会观念巨大变化。中国的重商主义出现时间较晚,受外来因素影响,流于理论层面,对社会影响相对较小。 (2)内容:重视发展商业,主张逐利和追求财富,要求打破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作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和社会观念的改变。 【解析】 (1)相同点:根据“欧洲商业得到较快兴起”、“随着民族工业的出现”得出都源于经济的发展。根据“晚清重商思想和西方重商主义都把通商视为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追求财富最大化”得出都把通商视为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追求财富最大化。 不同点: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欧洲的重商主义出现于新航路开辟以后,出现时间较早。中国的重商主义出现于19世纪中叶,出现时间较晚。在重商主义的发展上,欧洲的民族国家和商业资本结成联盟,把货币看做财富的唯一形态,致力于对外殖民扩张,由此引发了社会观念的巨大变化。而中国的重商主义主要受外来因素影响,流于理论,对社会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 (2)内容:根据“逐利是人的本性,只有个人追求财富方能达到国富民裕”、“强调商业的发展应与生产、流通相结合,调整农业、工业和矿业等产业部门对商业的决定作用”等信息可知,中国重商主义的主要内容为重视发展商业,主张逐利和追求财富,要求打破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 作用:结合所学内容和“反映了中西思想家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推动着东西方社会的进步”等信息可知,重商主义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和社会观念的改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