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课练27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作业
课练27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小题狂练 小题是基础 练小题 提分快 1.[2019·安徽蚌埠一模](《史记》载)伍子胥(楚国人)为报父兄被楚平王所杀之仇,逃至吴国,最终引吴兵攻楚并破城。当时对此持肯定态度的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答案:A 解析:儒家强调人伦关系、宗法血缘,故A项正确;法家强调服从君主,法家对伍子胥的行为会反对,故B项错误;道家强调顺其自然,故C项错误;墨家强调兼爱非攻、尚贤尚力,故D项错误。 2.[2019·辽宁沈阳一模]《荀子·儒效》中勾画了一条匹夫登庸的道路,即:“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这条道路( ) A.为官僚政治实现提供途径 B.为君主专制奠定理论基础 C.认为治国应实行“礼法并施” D.是对孔子正名思想的继承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荀子·儒效》中勾画了一条匹夫登庸的道路……即曰:其唯学乎”得出该思想属于墨家“尚贤”的主张,即小生产者凭借才华跻身统治阶层,尚贤为官僚政治实现提供途径,故A项正确。 3.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这一“倾向”主要表现在( ) A.重视礼义道德教育 B.提出“仁政”思想 C.主张治国“礼法并施” 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答案:C 解析:孔、孟重视礼义道德的教育,故A项错误;“仁政”思想是孟子思想的核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荀子的思想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结合所学,荀子在继承孔、孟“礼”的同时,也吸收法家“法”的理念,使其更符合社会实际,故C项正确;“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法家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 4.[2019·福建厦门质检]孔子曾评价管仲为人器量狭小、不节俭,但当子贡以“管仲非仁者与” 求教时,孔子却极力赞扬管仲帮扶齐桓公成就霸业,并感叹“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表明( ) A.孔子十分重视礼俗教化 B.儒家学派已经出现思想分化 C.儒学积极借鉴其他学说 D.管仲所为合乎儒家政治理想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孔子对管仲的两种评价,孔子评价管仲为人器量狭小、不节俭,是从性格气度、勤俭节约方面来讲的,而子贡以“管仲非仁者与”求教时,孔子对管仲大加赞扬是从儒家的“仁”——教化角度上来评判的,故A项正确。 5.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的论述,说明( ) A.孟子强调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 B.孟子认为君臣关系应该是互相尊重的 C.孟子认为臣子应该尊重和劝谏君主 D.君主地位尊贵,臣子只有服从的义务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及“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可知孟子认为君臣关系应该是互相尊重的,君主不爱护臣子,臣子也可以不拥护君主,故B项正确。 6.[2019·四川资阳模拟]《吕氏春秋》载:“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一则治,两则乱。”“攻无道而伐不义,则福莫大焉,黔首利莫厚焉。”材料表达的思想( ) A.与孔子“仁”、“礼”思想一致 B.适应了国家统一的趋势 C.为汉初治理国家提供了指导思想 D.是黎民百姓的政治呼声 答案:B 解析:孔子“仁”突出“爱人”、“克己复礼”,“礼”强调恢复“周礼”等级秩序,材料无体现,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所以一之也……一则治,两则乱”,强调大一统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吕氏春秋》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黔首利莫厚焉”,说明国家一统对百姓的利益,故D项错误。 7.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诸子百家纷纷提出了治国思想。下列选项属于道家提出的是(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C.“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若此则天下治” D.“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答案:B 解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属于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属于道家思想,故B项正确;“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若此则天下治”属于墨家思想,故C项错误;“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是法家的法治思想,故D项错误。 8.战国时期,某一学派前期重视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的探讨,关注现世战乱,在科学研究领域和逻辑学研究领域有重要贡献,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相爱。这一派别( ) A.具有强烈的实践精神 B.要求超然于社会之外 C.主张重建起礼乐制度 D.提出严刑峻法的理念 答案:A 解析:“重视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的探讨,关注现世战乱,在科学研究领域和逻辑学研究领域有重要贡献,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相爱”可知这些内容都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故A项正确。 9.[2019·吉林模拟]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要从分裂走向统一,实现和谐融洽的“尚同”社会,首先要建立一种普遍承认和人人服从的政治权威,以统一人们的是与非, 义与不义。据此分析,墨子认为尚同社会形成的重要前提是( ) A.认同统一的思想和意识形态 B.崇尚法治,反对人治 C.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D.实现各家各派的思想融合 答案:A 解析:材料关键信息为建立尚同社会的前提是“首先要建立一种普遍承认和人人服从的政治权威,以统一人们的是与非, 义与不义”,认同统一的思想和意识形态,故A项正确;当时还不可能反对人治,故B项错误;C项到秦朝方才建立,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统一的思想,而非思想的融合,故D项错误。 10.[2018·全国卷Ⅰ]《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C 解析:C对:《墨子》中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的记载或论述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平常生产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A错: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其他学派的思想。B错:“完整”说法与史实不符。D错:《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的经典,墨家多来自社会下层,其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故《墨子》不可能体现 “贵族阶层的旨趣”。 11.[2019·广东梅州一模]《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墨子·亲士》中云:“人国而不存在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A.“百家争鸣”的局面加剧诸侯争霸 B.墨家的主张未对政局产生影响 C.儒家思想更符合当时时代需求 D.知识阶层的社会地位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材料讲述的是子贡对各诸侯国的影响,知识阶层影响力增加,地位提高,而《墨子·亲士》中同样强调了士大夫和贤人的重要性,也反映出知识阶层地位的提高,故D项正确。 12.[2019·河南洛阳统考]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其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德,还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反映了当时( ) A.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 B.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C.儒家重建社会秩序的政治主张 D.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 答案:B 解析:孔子倡导的君子之道只反映出士阶层的思想品格,故A项错误;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孔子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即从自己做起,大力倡导君子之道,故B项正确;孔子倡导的君子之道只是思想品格的要求,而非政治主张,故C项错误;君子之道只是孔子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故D项错误。 13.[2019·重庆模拟]春秋战国时期,“新乐”兴起。孔子的弟子子夏认为:新乐进退无序,“奸声以滥,溺而不止” ,舞者的动作犹如猴戏,观赏之后既不能述说礼乐的美妙,又不能体会古人的道理。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社会转型下新旧文化的冲突 B.专制影响评判问题的客观性 C.战乱环境中艺术发展受制约 D.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 答案:A 解析:先秦时期的孔子儒学主张“克己复礼”,而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在文化上的体现就是诸侯地位的不断攀升,这与孔子儒学的观点和主张出现了尖锐的对立,故A项正确。 14.[2019·云南昆明模拟]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孔子后裔孔甲率一批儒家士人携带孔门礼器往投陈胜、吴广,最后战死在反秦战场上。一大批这样的知识分子,向秦王朝发起了拼死反抗。材料说明( ) A.秦朝因文化专制政策付出代价 B.儒家力图去争夺主流意识形态 C.儒家士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D.秦朝文化专制为西汉提供借鉴 答案:A 解析:秦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其灭亡,故A项正确;儒家后裔是对“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政策的反抗,并非去争夺主流意识形态,故B项错误;材料不仅仅包括儒家的反抗,还有平民陈胜、吴广的反抗,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秦朝文化专制对西汉的影响,故D项错误。 15.[2019·广州市测试]汉初刘邦以齐王韩信“习楚风俗”,将其改封为楚王,又封儿子刘肥为齐王;还规定只要老百姓能说齐地方语言的,都属于齐国。当时人称楚人“沐猴而冠”,称齐人为“齐虏”。这些现象促使( ) A.齐地方文化传播 B.“独尊儒术”实行 C.城市经济繁荣发展 D.地方与中央矛盾缓和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称齐人为‘齐虏’”,是一种鄙视的态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齐王韩信……改封为楚王,又封儿子刘肥为齐王”“时人称楚人‘沐猴而冠’,称齐人为‘齐虏’”,都是人们之间相互鄙视的心理倾向,为了推动各地区文化的进一步融合,汉武帝时期采用“独尊儒术”,统一思想文化,故B项正确;材料相关分封信息与城市经济发展无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同理,材料突出中央权力的加强,故D项错误。 16.董仲舒称:“ 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这反映出董仲舒( ) A.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B.把道家、法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C.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D.将“无为”思想提升到了天意的高度 答案:A 解析:“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体现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没有涉及道家、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理论依据的是“君权神授”,故C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将“德治”思想提升到天意的高度,故D项错误。 17.[2019·山东枣庄检测]“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以威。”汉代出现的这一思想( ) A.维护了君主统治 B.解决了王国问题 C.背离了儒家思想 D.完善了监察制度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君权,维护君主的统治,故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解决了王国问题,故B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背离,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天人感应”,而不涉及监察制度的完善,汉武帝时期监察制度的完善是刺史制度的建立,故D项错误。 18.[2019·江西五市八校联考]汉儒董仲舒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构成新的儒学体系,对儒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结合时代背景和思想的内在逻辑性,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思想是( ) A.“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B.“大一统论”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性三品论” 答案:B 解析:董仲舒新儒学为汉武帝时期政治上的大一统提供理论依据,其核心思想是大一统。A项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但非核心思想,故A项错误;B项是其核心思想,故B项正确;C项有利于思想控制,但非核心思想,故C项错误;D项有利于思想控制,但非核心思想,故D项错误。 19.[2019·广东东莞检测] 东汉时期,张衡提出天为鸡卵、地似卵黄的说法,王充提出自然现象和人事没有直接关系,两位思想家都缺乏后人继承他们的学说。但太学之前树立的石碑上的六经文句,每日有众多学者前来临摹。这主要是因为( ) A.小农经济的自足性 B.政府文化政策引导 C.选官以察举制为主 D.君主专制逐步加强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汉代在自然、科学探索领域后继无人,但是对儒家经典出现纷纷效仿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西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故B项正确;A项表述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察举制属于选官制度,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初步建立,逐步加强不妥当,故D项错误。 20.[2019·四川资阳模拟]霍光在推举刘询为帝(汉宣帝)的奏议中说:“礼,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孝武皇帝曾孙……师受《诗》、《论语》、《孝经》,操行节俭,慈仁爱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子万姓。”霍光奏议表明汉代( ) A.尚存原始民主制遗风 B.未遵循嫡长子继承制 C.儒学已成为统治思想 D.庙号体现其统治思想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礼,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师受《诗》、《论语》、《孝经》,操行节俭,慈仁爱人”,霍光在推举理由中,特别强调了儒家的“仁”和“礼”,并根据材料“孝武皇帝曾孙”,他是汉武帝的曾孙,说明儒家思想已成为汉代的正统思想,故C项正确。 21.[2019·河南郑州一模]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这说明( ) A.儒法并用成为汉魏时期的主流观念 B.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 C.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判案时的随意性 D.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 答案:B 解析:材料所给时间为两汉和魏晋,根据史实儒学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根据材料儒学的经典著作和尊卑原则影响了法律的实施,故B项正确。 22.河南大学李振宏用数据库方法对西汉、东汉时期各10部名著的关键词出现次数进行了数据分析(如下表,单位:次)。由此可知,两汉强调( ) 时期 著作 仁 义 礼 信 法 诚 忠 孝 西汉 《史记》《春秋 繁露》等10部 970 1 790 1 612 1 273 1 282 359 574 918 东汉 《汉书》 《论 衡》等10部 822 1 720 2 052 1 540 1 922 539 643 1 679 A.礼乐文明 B.以法治国 C.以孝治国 D.外儒内法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仁、义、礼、信、法、孝”出现次数较多,礼乐文明未涉及到以法治国的思想,故A项错误;以法治国未能体现出儒家仁、义、礼等思想,故B项错误;以孝治国未能体现出法家法治思想,故C项错误;据材料“仁、义、礼、信、法、孝”可知符合新儒学的特点,强调礼法并施,故D项正确。 23.[2019·广州调研]在考古发现的汉代官吏墓葬中,陪葬品除《秦律》等大量律令外,还经常伴有一些用来预言凶吉、卜定疑难的简册,如《日书》等。这反映了当时( ) A.沿用了秦代的基本政治制度 B.治国思想发生根本改变 C.儒学融合了法家、阴阳家思想 D.社会生活受神秘主义影响 答案:D 解析:《日书》是古人从事婚嫁、生子、丧葬、农作、出行等各项活动时选择时日吉凶宜忌的参考书目,结合材料中“预言凶吉、卜定疑难”,可知汉代社会受神秘主义影响,故D项正确。 24 .[2019·新疆乌鲁木齐一模]董仲舒断狱案例被汇编成《春秋决事比》,在两汉的司法实践中被经常引用。有一则案例:甲没有儿子,拣了个弃婴,作为养子乙。乙长大后杀了人,甲把乙藏起来。如果按照当时法律,藏匿犯人要受重刑。但《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隐藏。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这一案例说明,两汉时期( ) A.儒家伦理与法律地位等同 B.儒家伦理已经渗透到法律 C.法律体系儒家化最终完成 D.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 答案:B 解析:董仲舒认为判案应当依据儒家伦理,但儒家伦理不能与法律地位等同,故A项错误;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认为判案应当依据儒家伦理,说明儒家伦理已经渗透到法律,故B项正确;魏晋时期法律体系儒家化完成,故C项错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明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故D项错误。 课时测评 综合提能力 课时练 赢高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江西九江模拟]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将“学”、“思”和“行”相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形成了“养心、养气”之说,即所谓“求放心”、“有心养心”、“养浩然之气”等等。这说明了先秦儒家学派( ) A.强调仁礼重要性 B.注重主体自觉性 C.突出教化功能性 D.主张格物致知论 答案:B 解析:题干强调的是“养心”“养气”,而没有强调仁礼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形成“养心、养气”意在强调人的自觉性,故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人的自主性,并不是突出教化外在的影响,故C项错误;格物致知是理学的认识论,不是先秦儒家学派,故D项错误。 2.[2019·安徽宣城测]史载,孟子到过齐、宋、滕、鲁、魏诸国,所游说的诸侯达数十人,出游之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并且在齐国位列客卿,可见其声势之浩大,地位之隆宠。材料表明( ) A.孟子学说符合诸侯意愿 B.儒学思想成为时代主流 C.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D.士在战国时代十分活跃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孟子到过齐、宋、滕、鲁、魏诸国,所游说的诸侯达数十人,出游之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并且在齐国位列客卿,可见其声势之浩大,地位之隆宠”,可以得出士在战国时代十分活跃,故D项正确。 3.庄子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口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庄子意在说明( ) A.“道”是万物本源 B.“道”没有形状 C.应当“无为而治” D.“道”十分神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夫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得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庄子指出道“无为无形”,描述道的形态是为了说明他虽“无为无形”但却是万物的本源,故B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是庄子的哲学思想,并未涉及“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庄子指出道“可传而不可受(口授),可得而不可见”,描述道的形态是为了说明他虽不可口授较为神秘但却是万物的本源,故D项错误。 4.[2019·安徽合肥模拟]“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实现社会和谐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B.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结构 C.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 D.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 答案:A 解析:根据政治经济学原理不难得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我国古代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的必然是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故A项正确;上层建筑彼此之间并不能相互决定,故B项错误;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直至两汉时期才得以出现,故C项错误;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我们不难得知,地理环境决定论显然是错误的,故D项错误。 5.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 A.体现入世精神 B.主张中央集权 C.主张加强君主专制 D.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是体现入世精神,故A项正确;主张中央集权只是法家的主张,故B项错误;主张加强君主专制也是法家的主张;故C项错误;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6.[2019·山东滨州检测]在秦日渐强大的历史进程中,秦人养成一种强烈的事功精神,它建立在文化功利主义取向之上,也与秦文化的叛逆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此可知,秦国文化( ) A.以宗法伦理道德为准则 B.对中原文化的全面排斥 C.有利于中华文明的统一 D.以中原农业文明为基石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是利用法家思想治国的,并不注重宗法伦理,故A项错误;材料讲述的是秦国文化强调功利和叛逆性,并不能说明这是对中原文化的全面排斥,故B项错误;材料中讲到在秦国日渐强大的历史进程中养成了功利主义的取向,追求功利便会倾向于兼并他国走向更强大,以推动统一,故C项正确;材料中说秦文化有叛逆性,这说明秦国文化不以中原农业文明为基石,故D项错误。 7.古代某位思想家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下列选项属于该思想家的是( ) A.“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B.“德主刑辅”、“大德小刑” C.“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D.“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答案:B 解析:“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可得出为董仲舒的观点,“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为孟子的观点,故A项错误;“德主刑辅”、“大德小刑”为董仲舒的治国理念,故B项正确;“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为法家的观点,故C项错误;“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这是宋代张载的观点,故D项错误。 8. “黄老”之称,始见于汉代史籍,但按照《史记》记载,“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的存在应该是确定无疑的,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相关学者都对“黄老之学”在先秦的存在给予了肯定。由此可见,汉初奉行“黄老之学”( ) A.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传 C.受司马迁的影响比较大 D.根植于先秦的历史文化传统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考查的是先秦“黄老之学”与汉代的关系,不是说明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故A项错误;汉代奉行“黄老之学” 是与汉代社会初期的社会状况有关,不是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传,故B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是《史记》有记载,并不是受司马迁影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的存在,说明汉代实行的“黄老之学”之前已经存在,故D项正确。 9.[2019·山东泰安一模]清末学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写道:“前汉武、宣之间,经学大昌。……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诗经》)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材料表明,西汉武、宣年间( ) A.汉代的儒学重在阐发义理 B.儒学获得了独尊的地位 C.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 D.以儒学为依据选拔人才 答案:C 解析:题干重在强调儒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而不是重在阐发义理,故A项错误;“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强调儒学的政治功能,但儒学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不能体现,故不能说明儒学取得独尊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是强调儒学在现实政治中的实用功能,故C项正确;材料未能体现儒学作为选官的依据功能,故D项错误。 10.[2019·河南洛阳统考]汉初法律在秦律基础上制定,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在无法律明文规定时,则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这主要说明汉代法律( ) A.适应了外法内儒的治国理念 B.逐渐儒家化的发展特点 C.继承了秦代法律的刑事法规 D.宣扬了“君权神授”的理念 答案:B 解析:汉代“坚持德主刑辅”,符合外儒内法的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反映出汉代法律逐渐儒家化的发展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秦代与汉代法律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汉代皇权至上,但没有体现出君权的来源,故D项错误。 11.[2019·河北邢台检测]汉武帝时期,儒家士大夫据《春秋》之经义断狱成为当时风气。不仅如此,他们还常常根据其他儒家经义断狱,史家称之为“引经决狱”。“引经决狱”风气的盛行反映了当时( ) A.统治者重视儒家经义 B.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C.儒家思想成为普遍的认知 D.儒法思想合二为一 答案:C 解析:从材料“汉武帝时期”“儒家士大夫据《春秋》之经义断狱成为当时风气”“根据其他儒家经义断狱”中可以看出,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当时人们普遍的认知,故C项正确。 12.[2019·四川成都检测]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能够为人们的道德观念所接受。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视为不义。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分封制已难以为继 B.社会道德水准提高 C.民意左右官员行为 D.忠君伦理观念强化 答案:D 解析: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会出逃,且被人们所接受,但秦汉以后舆论对这种行为进行贬斥,视为不义,说明秦汉以后更强调忠君的伦理观念,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 儒、法两学派思想是古代中国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性而已(如果只有本性),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 ——《荀子》 材料二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呵斥)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三 孝元皇帝……柔仁好儒,见先帝(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尝侍燕(宴),从容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汉书·元帝纪》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荀子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政治背景。(10分) (2)据材料二,归纳韩非子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秦朝施政的影响。(9分) (3)据材料三,指出汉元帝与汉宣帝治国理念的分歧及其本质。(6分) 答案:(1)主张:人天性不知礼义(或人性本恶);通过学习、思考获取礼义;礼义规范个人行为,维护社会秩序。(6分) 背景: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封建制确立);礼崩乐坏。(4分) (2)主张:以法治国;厚赏;重罚;法令统一。(4分) 影响:积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消极:造成暴政,激化矛盾。(5分) (3)分歧:元帝重儒;宣帝儒法并用。(4分) 本质:维护统治。(2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主张”,据材料一“今人之性……不知礼义则悖”得出性恶论,通过学习、思考获得礼义,通过礼义规范个人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第(2)问,第一小问“主张”,据材料二“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得出以法治国,厚赏重罚,法令统一;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析,积极作用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消极影响是容易造成暴政,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国家灭亡。 第(3)问,据材料三“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得出元帝重视儒学,宣帝是儒法并用;第二小问“本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本质都是维护封建统治。 14.[2019·芜湖模拟]“历史解释”是高中历史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据此,根据以下史料,选定孔子思想的一个角度,确定主题,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判。(要求:史论结合,逻辑顺畅) 史料 伏尔泰 “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毛泽东 “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都欲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论语》 “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评分说明:主题明确(3分);分析合理、有论有史、层次分明、逻辑顺畅(6分);评判准确全面(3分)。 答案:示例一 主题:孔子的道德观。(2分) 分析: ①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 ②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 ③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6分) 评判: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孔子道德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成为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道德具有普世价值,与西方的宗教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4分) 示例二: 主题:孔子的法治思想。(2分) 分析: ①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 ②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③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作用。(6分) 评判:孔子看到了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作用,但其法治思想是先礼后法;孔子的法治思想对启蒙运动传播法治思想提供了例证。(4分) 解析:根据材料任选主题来对孔子的思想进行论述,孔子的道德观、法制观是两个最为准确和标准的主题定位(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亦可得分);需要注意的是《论语》只是对孔子思想的阐述,不能作为论述依据而需通过伏尔泰和毛泽东两人来对孔子的道德观或法制观来进行评判;此外,还要注意结论的客观和全面性,即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客观地看待孔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