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题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第一学段考试试题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题1.5分,共48分。) 1.家产均分继承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继承原则,其在唐代被载入《唐律》,米承唐制,其在继承法中的地位更加稳固。这种制度的实行 A.源于人多地少的矛盾 B.推动了多子多福观念的形成 C.规范了耕织结合模式 D.巩固了小农经济的经营模式 2.汉武帝时期在产盐区设盐官,雇工煮盐,又在产铁区设铁官,经营采冶铸造,发卖铁器。汉武帝的这一-做法 A.保证了盐铁产品的质量 B.削弱了诸侯土势力 C.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D.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3.考古发现北宋随葬品出土成组的铁质农具较多,如犁、耧耙、锄、镰等;据史书记载,北宋农民很注意积肥和施肥,认为“用粪如用药”。这反映出宋代 A.农业生产工具出现革新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提高 D.粮食作物增产幅度较大 4.宋代土地灭卖盛行,出现“下年田换八百主”“田宅无定主”的现象,政府出台了较为严密的法律,对土地头卖实行规范化管理,要求买卖双方在政府机构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作为土地产权转移的证明。这一做法 A.有效保护了自耕农经济 B.反映了宋代商业立法的完备 C.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发展 D.说明政府立法抑制土地兼并 5.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B.区域生产专业化明显 C.手工业占据了经济主导地位 D.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6.明清之际,华北地区的--些大地主开始选择不将他们的产业分割成家庭规模的佃田,而是将整个地产组织成农作庄园,雇佣劳工种植棉花,将原棉卖给江南的纺纱与织布业者,以获得高额利润。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农业领域出现新经济因素 C.租佃经营方式衰落 D.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出现 7.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中国传统行业出现“异化”状况,如棉纺织业、造船业日益衰落,而制茶、缥丝等传统行业却获得较快发展。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商品物美价廉 B.传统手工艺的创新能力强 B.自然经济顽强抵抗 D.中国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 8.1873年,洋务派代表人物沈葆桢大胆改变福州船政局的经营方针,将即将建造的4艘船只改造为商船。沈葆桢此举旨在 A.创办民用性质企业 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抵制列强经济侵略 D.解决企业资金困难 9.子口税是近代中国的一种新的税制。在这种税制下,进口洋货及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开办的工厂所制造的产品只需缴纳2.5%的内地通过税,就可以在中国内地通行无阻。这种税制 A.调和了列强之间在华的矛盾 B.使中国民族工业面临竞争压力 C.为清廷拓宽了财政来源渠道 D.旨在规范中国内地的市场秩序 10.有人评价晚清的一种时代思潮:“它与腐败懦弱的清政府形成强烈的对比,它与列强的猛烈输出形成鲜明的斗争。夹缝之中,它蓬勃发展,冬天的环境里,它创造了春天的到来。”“它”指的是 A.中体西用 B.实业救国 C.变法图强 D.民主共和 11.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曾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还下令封闭,致使陈启沅被迫迁厂于澳门。19 世纪末,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变化反映了 A.自然经济已经全面瓦解 B.民族资本进入“短暂春天” C.封建守旧势力退出舞台 D.清政府尝试缓解统治危机 12. 1912-1914年间,中国共设厂3937 家,平均每年设厂1312 家,将近是1904一1911年间每年设厂数的两倍。这主要是因为 A.民国政府政策的推动 B.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 D.国民经济结构布局合理 13.国民党统治区的3758家工厂中,有590家在1937年就存在,有3168家是1938- -1942年创办的。这些工厂大多数设在四川、湖南、陕西。材料表明,抗战 A.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B.利于国民政府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C.使中西部成为中国经济的重心 D.客观上改变了中国原有工业布局 14. 194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规定:双方领土- -律向对方开放,双方的商船有驶往对方国家所有开放口岸,地方和领水的自由,双方商品在对方国家行销,税收与当地商品相同。国民政府签署这一条约 A.实现中美经济上的互惠互利 B.严重冲击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使美国承认了中国大国地位 D.为中国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15.20世纪30年代有报纸报道:上海人白天的时候,各人有各人应办的事,忙碌的工作着;午后五点钟后,上海人又是一番享乐的“闹忙”。同期也有作家描写:内地小城虽有邮政局和电报局,但这里的人们“永远是很迟缓,很懒散。晚上10点一过,小城就成了‘狗’ 的城市”。材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A.近代上海民众时间意识增强 B..上海与 内地生活观念差异大 C.近代城市文明发展的不平衡 D.新式通信工具已普及到内地 16. 1955年7月,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提出,“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机器生产的革命。”这说明当时 A.国家工作的重心是社会主义革命 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是首要任务 C.改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D.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战略 17.1961年一1965年,全国共精简城市职工约1887万人。压缩城镇人口2600万人:到1965年全国城市数从1961年的208座减少至171座,减少了17. 8%; 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19.8下降到14.6(1964年),中因的城市化水平出现了大幅回落。中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是 A.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B.大跃进运动的迅速展开 C.大力调整国民经济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入 18. 1949年解放后,我国农业生产经历了分用单干、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包产到户等模式。1980年1月,安徽省委书记万里说:“ 包产到户原则上不同于分田单干,虽然形式上与分田单干相.....”.包产到户与分田单干的根本不同在于 A.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 B.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 C.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 D.生产资料归农民所有 19. 1985-1988年中国制造业实现了持续3年的高速增长,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高达16. 5%。 这主要是因为 A.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普遍推行 D.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20.1993年中国粮价全面放开,以市场定价为主,以前的粮票、粮本全部取消,原来的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自由采购。这些变化表明当时我国 A.已完全取消计划经济体制 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己完成 D.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增强 21.新航路开辟过程中,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航行结束后,归来的船员受到了西班牙国王的亲切会见,他们每个人都得到一件国王的奖赏一银铸的地球仪。球面上镌刻着--句言简意赅的话:“你首先拥抱了 我。”根据图1,这次航行的航线最有可能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2.欧洲天主教传教上利玛窦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图上已出现五大洲:亚、欧、非、南北美、南极洲:另分四大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这反映出 A.新航路开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B.中国是世界贸易的中心 C.传教上是早期殖民掠夺的先锋 D.世界地图绘制水平较低 23.据统计,1502 年到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得到18600吨白银和200吨黄金,世界金银总产量的83%为西班牙占有。但到1598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世死后,他遗留的债务高达1亿金币,被世人讥讽为“黄金漏斗”。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贸中心转移 B.西班牙人养成了奢靡的不良习惯 C.大部分金银未在本国转化为资本. D.日益崛起的荷兰商业资本的挑战 24.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子东印度公司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1858年东印度公司被英国政府取消,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完成 B.工业资产阶级掌握政权 C.重商主义的推动 D.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25.始建于1837年的英国国会大厦大本钟是伦敦地标,重达13吨,1859 年重铸。它的著名之处在于准确报时。大本钟的出现传递了一种崭新的、更为严格的时间观念一一标准时。 上述观念产生的相关背景有 ①工厂制度确立的要求 ②交通工具改进的必然 ③民主政治完善的需要 ④展示钢铁工业新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26.1872年开始,法国政府创立了一-批徒工学校。1879 年成立了技术教育委员会,1880 年制定了《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把徒工学校纳入学校教育系统。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A.体现了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 B.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C.推动了法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D.适应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需求 27.1913年,美国汽车产业最大的独占企业之一福特公司原来每生产--辆汽车所需芳动时间为12小时8分钟。当引进T型车装配线后,时间缩短至2小时35分。后来继续扩大T型车装配线后,平均每辆车所需时间降低为一个半小时。这说明 A.垄断组织有利于技术提升 B.资本的集中推动垄断组织产生 C.垄断组织不利于自由竞争 D.垄断组织控制商品生产和价格 28.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建设社会主义“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据此可见当时的苏俄 A.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彻底否定了计划经济体制 C.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29.斯大林在实施各项政策的时候都从列宁在建国之初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文件中寻求理论支撑,认为自己所实行的政策都是符合列宁思想的,是对列宁思想的一种延续。这表明斯大林 A.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 B.重视延续列宁的经济政策 C.坚持走科学社会主义道路 D.注重吸取治国理政的经验 30.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的年增长率达到4%,工业生产增长近一倍。但是,1929 年约60%的美国家庭的总收入占全国总收入尚不足24%。这一现象 A.是国家干预经济的结果 B.制约了国内市场的发展 C.导致了金融市场不稳定 D.表明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31. 1938年2月美国通过《农业调整法》,规定对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实行生产定额,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由政府给子补贴。该立法的目的主要是 A.稳定农产品价格 B.减少政府财政支出 C.刺激农产品出口 D.缓解粮食供应短缺 32.1981年里根上台时,美国经济已经陷入衰退。里根政府强调,“国家已做好准备,把经济政策更加彻底地向右转”。这里“右转”的涵义是 A.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加大社会福利资金投入 D.增加国有制经济的比重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3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 世纪30年代初,中国思想界兴起了一股关注和讨论苏联的热潮。当时很多人认为苏联是一个自由、民主、平等的国度,与资本主义少数财阀垄断的民主不同,苏联实现了一种最大多数人的民主。同时,美苏复交、苏法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苏联加入国联等都受到中国知识界的密切关注和高度评价。当时中国知识界认为苏联妇女地位有较大提高,并认为苏联“绝大多数的家庭,都充满了美满的、愉快的家庭生活”,苏联教育是“计划着去迎合苏联人民的需要的”就连莫斯科的夜生活也受到知识界的关注和赞誉。当时中国知识界在大力地介绍、评论苏联时,介绍评论最多的是苏联取得成功的法宝一计 划经济。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国内兴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计划经济思潮,这体现了当时知识界希望中国迅速强大抵御侵略的愿望。 -----摘编自郑大华、张英《论苏联“一五计划”对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影响》 材料二由 于特殊的国内外形势,毛泽东借鉴了苏联的工业化模式,并对其弊端进行了反思和调整。1956年,他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毛泽东认为:“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关于资金的积累模式,他提出:“ 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1959年,毛泽东提出:“对企业的管理,采取集中领导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不断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摘编自鲁碧华《毛泽东对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反思与突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介绍和评论苏联的角度,并分析:当时中国计划经济思潮出现的原因。(12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选择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原因,并概括毛泽东对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反思与突破。(13分) 3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对世界历史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与阐述,他生前就预感到人类会打破各民族的原始封 闭状态,不断跨越空间障碍,在世界范围内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和相互交往而使各民族相互依存并走向统一。他在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成为世界历史。” ——摘编自刘晓颖《应对全球化的矛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提炼材料中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5. (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 世纪70年代,洋务派就不断提出修建铁路的主张。1872年,俄国出兵侵占我国伊犁,李鸿章借机提出“土车为铁路”的主张,指出俄国侵占伊犁,“我军万难远役” ,如果不修铁路,新疆等西北边境就无法用兵。而且不仅俄国想侵占西北,英国同样垂涎云南、四川,如果中国自已开采煤矿、修建铁路,则列强将有所收敛,否则中国将面临更加紧迫的局面。 ----摘编自雷颐《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二1878 年,唐廷枢开办开平煤矿时,为了解决运输问题,建议修筑开平至北塘的铁路,由于李鸿章的支持而获批准。旋因守旧派的反对,清政府又收回成命。唐廷枢被迫改为开挖运河,由于开挖运河失败,再获批准。1881 年6月,在英人金达指导下,铁路终于通车。但守旧派又群起攻击,清政府遂以“震动皇陵”、“伤害庄稼” 为由下令查禁,经李鸿章多方努力,铁路才得以保留。修一条九公里长的铁路,竞然几起几落,中国铁路产生之艰难,实难想象。 -----摘编|自李开第《论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主张修建铁路的理由。(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铁路修建艰难的原因。(7分) 参考答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