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静海区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1月份四校联考语文试题
静海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四校联考试卷 高一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 恐吓(hè) 罅(xià)隙 胡诌(zōu) 羽扇纶(guān)巾 B. 六幺(yāo) 钿(diàn)头 包扎(zā) 哺(bǔ)育 C. 哽咽(yè) 连累(lěi) 解剖(pāo) 呕哑嘲哳(zhā) D. 伫(zhù)立 讪(shàn)笑 亘(gèng)古 炽(zhì)热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识情况,需要考生平时注意对一些字音进行仔细识记,也可总结一些易读错的字音进行强化识记;答题时可以根据词义来辨别,也可以根据词性来辨别。 A项,诌,应读作zhōu; C项,剖,应读作pōu; D项,亘,应读作gèn,炽,应读作chì。 故选B。 2.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俯瞰 严谨 乍暖还寒 轻拢慢捻 B. 急躁 镌永 明察秋毫 花团锦簇 C. 墙橹 皎洁 呕心沥血 言简意赅 D. 慰籍 苍穹 潜移默化 返濮归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字形辨析的能力。辨析字形,需要考生课下多注意易错字,识记归纳;做题时,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 B项,镌永,应作“隽永”; C项,墙橹,应作“樯橹”; D项,慰籍,应作“慰藉”; 返濮归真,应作“返璞归真”。 故选A。 3.依次填入下列各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台湾当局分裂祖国的 行径,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 ②经过时代筛选, 至今的谷物果菜、水陆珍奇,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易于机体消化和吸收。 ③我这一次没带孩子来,是想专心干点事情,同时也使耳根 会儿。 A. 卑劣 留传 清净 B. 卑劣 流传 清净 C. 卑鄙 留传 清静 D. 卑鄙 流传 清静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同义词语的辨析能力。可以从如下角度考虑:①从语境角度,用逻辑关系与词语对应解题;②从词义角度,用提取语素与词义轻重解题;③从用法角度,用适用对象与感情色彩解题。此外,还要看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 (1)“卑鄙”,言行恶劣;“卑劣”,也指言行恶劣,但程度比“卑鄙”严重;句中“分裂祖国”,程度严重,故选“卑劣”。 (2)“流传”偏于精神层面,“留传”多指具体事物;句中“谷物果菜、水陆珍奇”,属于具体事物,故选“留传”。 (3)“清净”指心静,不受外扰;“清静”指安静,不嘈杂,重在于环境的“静”;句中“想专心干点事情”,是强调心静,故选“清净”。 故选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如果现在大学校园这股游乐成风、恋爱成风、奢侈攀比成风等不良的消费习惯再得不到改善,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就成为一句空话。 B. 他有说不清的后悔,道不明的愧疚,怎么就和自己同过患难、共过生死的朋友分道扬镳了呢? C. 前不久,在加拿大召开有二十个国家、四百多位科学家参加的第八届激光学术会议上,这两篇论文受到高度重视,给予了高度评价。 D.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能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最根本取决于要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解答语病类题目,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等。 A项,搭配不当,“习惯”与“改善”不搭配; C项,缺少主语,“给予了高度评价”前应加主语“科学家们”; D项,两面对一面搭配不当。 故选B。 【点睛】高考对病句的类型明确界定为六种: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平时应把握考查要点并切实领会实质,有针对性地进行考点复习。辨析病句方法:1、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别扭,则注意分析比较,明辨原因。2、紧缩法。去掉句子的枝叶部分(定、状、补)紧缩出主干,看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无问题,再检查枝叶部分。3、造句类比法。仿照原句的结构造日常用的句子,经过比较,有无问题便清楚了。4、逻辑意义分析法。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得当,看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 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自称“五柳先生”。他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劳动生活,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B. 《短歌行》类属歌行体。“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题材,其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 C.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是豪放派词人与爱国者。 D.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靖节先生,现实主义诗人,作《琵琶行》时官职为江州司马。司马在唐朝时是州刺史的别称,当时实际上是闲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对于课文中出现的名家名篇,学生一定要多读多记,重点对文章作者、文体、作品出处、文学流派以及里面的经典名句做仔细识记。 D项,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世称陶渊明为靖节先生。 故选D。 6.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烛》注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的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B. 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作者寥寥几笔勾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图景,将茫茫的宇宙,漂浮的白云,广袤无垠的大洋,翻滚奔涌的大浪呈现于面前。 C. 《哦,香雪》中对于香雪心理活动的描写充分表现香雪对于铅笔盒的渴望,从而表明香雪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 D. 《百合花》中新媳妇的态度与情感由最初的忸怩与拒绝,到后来的关心与痛惜,表达了对军人由衷的崇敬。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能力。对于课文中或一些课外名著,学生应该仔细阅读,对其内容主旨正确把握。 C项,“从而表明香雪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理解错误,表达的是香雪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故选C。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渌水荡漾清猿啼 B. 失向来之烟霞 C. 古来万事东流水 D. 门前冷落鞍马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古今异义词的判断分析能力。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与现在的词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做题时,看看古代词义与现代词义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变化的,就是古今异义词。 B项,向来:古义,刚才;今义,从来,一向。 故选B。 8.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凡六百一十六言 言:句 B. 元嘉草草 草草:草木茂盛的样子 C. 凄凄惨惨戚戚 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D. 榆柳荫后檐 荫:阴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诗文中字词的含义。对于课本中出现的古诗文,要依据课下注解,弄清诗文内容,并识记掌握。 A项,言:应解释为“字”。 B项,草草:轻率的意思; D项,荫:应解释为“遮蔽”。 故选C。 9.下列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A.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现了作者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热切愿望和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及不重用抗金志士的愤慨。全词用典较多,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 B.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完全摆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C. 《琵琶行(并序)》中“主人下马客在船”在修辞上使用了互文的手法,即对应位置上两个词(或短语)互为补充的修辞手法。这首诗中“主人忘归客不发”也用了这样的修辞手法。 D. 《声声慢》下阕继续倾诉愁情:菊花憔悴,正是词人身世变迁的写照;独守寒窗,顿生度日如年之感;雨打梧桐,更是泪打心扉,令人难以承受。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重点考查古诗文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作答时,依据文章的作者、写作背景以及里面的诗句去解读古诗文的内容;古诗文的表现手法多样,作答时依据诗歌体裁及内容仔细甄别。 C项,“主人忘归客不发”,意思是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没有动身;没有使用互文手法。 故选C。 10.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两联借乌鹊绕树表达“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意,希望天下贤士归于自己。 B. 《归园田居(其一)》全诗写出了诗人从少年进入官场到多年后退出官场的全过程。 C. 《登高》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D. 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夙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念奴娇·赤壁怀古》正是如此,他借咏史,抒写出了郁积胸中的块垒。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B项,全诗是写诗人辞官归隐、重返自然后的生活情景,并非从“进入官场”到“退出官场”的全过程。 故选B。 二、古诗文阅读 现代诗歌阅读鉴赏 阅读卞之琳的《断章》,完成下面题目。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 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 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 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人,“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来。 12. 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 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 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 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答案】11. B 12. A 【解析】 【11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此类试题一般从意象的含义、手法及其解说、艺术效果、语言风格、曲解诗意等角度设错,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 项,“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错误,和“主动被动”无关,诗歌的内容是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由这层去理解的话,我们就能够发现这首诗中蕴含着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世间主客体本来就是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故选B。 【12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此类试题一般从意象的含义、手法及其解说、艺术效果、语言风格、曲解诗意等角度设错,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A 项,“人生悲哀”错,表现了陌生人间因偶遇而产生的相知相惜的缘分。从叙事话语的角度看,诗中的人称是不定指的,它泛指对现实生活中的片段进行素描,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可贵情境。从叙事视角来看,叙事者所讲述的梦境则代表了失意境况中的希望。故选A。 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陶渊明的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其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①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孟公②不在兹,终以翳③吾情。 注释:①淹留:隐退。②孟公:东汉刘龚,字孟公。皇甫谧《高士传》载:“张仲蔚,平陵人。好诗赋,常居贫素,所处蓬蒿没人。时人莫识,惟刘龚知之。”③翳:遮蔽,隐没。 13. 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两首诗开篇都写到自己的少年时期,可以互相参照理解。“少无适俗韵”是因,“少年罕人事”是果。陶渊明天性与世俗不合,所以疏于人事交际。 B. 《归》诗用鸟“恋旧林”、鱼“思故渊”作比,表达弃官归隐的心情;《饮》诗则用了《论语》中“君子固穷”的典故,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C. 《饮》诗第九、十两小句写因为寒冷难耐,诗人难以入眠,连晨鸡也冻得不肯鸣叫。《归》诗则用鸡鸣衬托村庄的宁静。 D. 两首诗都从少年志趣说到中年归隐,再写归隐之后的生活,语言简练自然,而富有思想内涵。 14. 《饮酒》诗中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描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5. 同样是写隐居之后的生活,陶渊明在这两首诗中所描绘的田园生活景象与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案】13. C 14. 描画了一幅悲风中房屋破败,庭前荒草遍地的荒凉衰败的破院荒草图。 15. 《归园田居(其一)》笔下的田园生活淳朴美好、恬淡静谧。诗人表达了摆脱世俗束缚,回归自然的轻松愉悦、闲适安逸。《饮酒(其十六)》则展现了隐居之后荒凉破败、饥寒交迫的生活图景,诗人借此表达了君子固穷的操守和世无知己的悲慨。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C项,“《归》诗则用鸡鸣衬托村庄的宁静”,理解错误;原文只是用“晨鸡不肯鸣”体现出生活条件的艰苦。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中景物形象的能力。要回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首先要看诗中选用了哪些意象,把这些意象所在的句子进行翻译解释,进行概括画面。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中,作者选用了“敝庐”“悲风”“荒草”“前庭”四个意象,来写自己的家茅屋破旧悲风凄厉,荒草掩没了前面院庭,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居住环境的荒凉衰败。依据分析,“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描画了一幅悲风中房屋破败,庭前荒草遍地的荒凉衰败的破院荒草图。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以及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依据要求,筛选出“两首诗中所描绘的田园生活景象”,然后进行概括,指出不同之处;把握诗歌情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归园田居》中所描绘的田园生活景象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作者写出的景色是一种自然淳朴中的美好,突出一种恬淡自然的生活,展现出的自然的安逸与闲适;《饮酒》中所描绘的田园生活景象则是:“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作者选用 “敝庐”“悲风”“荒草”“前庭”四个意象写出一种荒凉破败的生活图景;在情感上,诗人用“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来表现自己一种独立的操守以及无处诉说悲凉的苦楚。 名篇名句默写 16.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③我欲因之梦吴越,__________。 ④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中描写了壮美的景色,请写出相应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答案】 (1). 粪土当年万户侯 (2). 呦呦鹿鸣 (3). 食野之苹 (4). 一夜飞度镜湖月 (5). 乱石穿空 (6). 惊涛拍岸 (7). 卷起千堆雪 (8). 无边落木萧萧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侯,呦呦,苹,飞度,镜湖,萧萧。 【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理解性默写,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又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了却因为书写错误而得不到该得的分数。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以下列小题。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王长元 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灰尘沸沸扬扬飘浮起来,仿佛是鲜活的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 二婶:“下甸子打草去啦。” 村长:“啥时走的?” 二婶:“小半个月啦。” 村长:“回来过没?” 二婶:“没。”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 村长:“杀人啦,顶子。这不,官家正寻他哪!” “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上那几个人。她这才发现其中一个戴着大盖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上。 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扇动了一下,睫毛眨动起来。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上看着。 “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顶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还有事情跟你说。”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这,国法是不能容的。我们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家也有罪了。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什么?对,叫窝藏。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 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人面颊的褶皱,在沟沟汊汊里恣意流淌,一会儿,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我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老人家,他若是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顶子伏在高粱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脸都成了高粱叶子色,可是心还是那么嗵嗵地跳。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高粱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那屁大的事而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刀。战战兢兢挨了三天,吃喝现在全成了问题,最讨厌的是那垅上的风,哗啦哗啦吹得叶子直响,仿佛有无数个脚步向他走来,把他弄得一惊一乍的…… 可是一想到出逃,他又茫然了,天下这么大,地面这么广,去哪里呢?可是,不管去哪里,在要走之前,他一定要回家看一眼老娘。 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就一张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又包了二斤盐巴,塞在缝隙处。她早已谋算好,顶子若回来,就让他把饼背走,先躲进小南山的石洞里,过个十天半月的,看看风声,她再想办法。她相信,办法总是有的。记得,她刚十岁那会儿,还扎着羊角辫呢,就给八路军伤病员往那山洞里送过饭,想想那会儿她都从没断过伤病员的一顿饭。如今,为了儿子,她还会没有办法? 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老太太迷迷怔怔刚要闩门的当儿,突然间,门“吱呀”一声开了,顶子站在了她的面前。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使劲儿眨动几下,站在面前的的确是顶子。 娘,顶子憨憨地叫一声。 老太太眼泪马上就下来了。 娘,快给我点儿吃的。 老太太就把口袋搬到了他的面前,说这里有饼,你吃吧,我再给你煎俩鸡蛋。 顶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饼和煎鸡蛋,眼睛贼溜溜地寻觑着,待最后一口食物从喉咙处咕噜一声咽下之后,他才急急地说:“娘,我看你一眼就得走了,有没有钱啥的,给我准备点。” 老太太赶忙把裤腰子拽开,从里面掏出厚厚的一沓钱,递给顶子,说:“就这些了,都拿着吧!顶子,你要去哪里?” “娘,这您就不要管了。” “顶子,我说你把饼带上,到小南山的石洞里躲躲。” “娘,您就别管我了,我这一走,是死是活,真的不好说,啥年月能见到您,也都不敢想。娘,只求您自己保重啦!” “顶子,”老太太整个抖动起来,亮亮的泪珠向脸颊处滚动。 “娘,还有一事。把咱家那把菜刀给我。” 老太太抹了眼泪,愣了,说:“干啥?” 顶子咬了下嘴唇说:“娘,我手头怎么也得有个应手的家伙呀。” “啥?”老太太倒吸了一口冷气。 顶子:“娘,我现在已经想好,谁真若是抓我逮我,我已没有别的路了,就得拼了,反正我已是有人命的人啦,杀一个够本,杀俩就赚一个。” “轰”地一声,老太太就觉得脑袋像被谁猛然击打了一样,眼前金光四射,她颤颤地向前走了一步。 “娘,快快给我取刀来。” 老太太表面应允着他,脚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儿子回身的工夫,就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于窗户上。 (选白 2006 年第7期《小说月报》,有删改) 17.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村长在老太太苏醒后,劝慰她说“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不能包庇杀人犯,这句话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 B. 作品叙述了经历儿子杀人这一生活变故后老太太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了老太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式的质朴而不愚昧的母爱的赞美。 C. “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的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更暗示了老太太苦痛难受的心情,也为顶子回家提供背景。 D. 老太太希望顶子躲进小南山的石洞,可是顶子不要老太太管他,因为顶子觉得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不安全,还不如逃到外面更容易活下来。 E. 作品的段落大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结构形式,语言朴实简练,富于生活化、口语化,这样写切合表现农民生活的题材内容。 18. 小说中的老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19. 作者是怎样叙述这个故事的,都运用了哪些方法?请分条陈述。 20. 作品以老太太“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为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7. BE 18. ①淳朴善良。得知儿子杀人的消息后,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默默承受;小时候给八路军伤病员往山洞里送过饭。②爱子情深。老太太在警察和村长走后为顶子躲藏做了诸多准备。③深明大义。在儿子因杀人后变得心理扭曲、口出狂言,有可能走上极端时,毅然挂上了红辣椒,举报了自己的儿子。 19. ①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更能全面细致地描述老太太的形象,展开故事情节。②以“儿子杀人”事件为线索,展现了老太大思想、心理变化的过程,在前后对比中突出了人物性格。③多用对话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故事更加集中。 20. ①在人物形象上,这样结尾标志着老太太由“包庇儿子”到“举报儿子”思想、心理发生的重大转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②在情节结构上,这样结尾使情节突转,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令人深思,回味无穷。③在主题表现上,这样结尾不仅表现了母爱的淳,淳朴与伟大,更表现了人性的淳朴和理智,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或者在思想情感上,这样结尾寄托了作者对平凡人物身上折射出的精神光辉的赞美,流露了作者对底层人物的关爱情怀。 【解析】 【17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A项,“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这句话是村长在开导老太太,让她正确面对这件事,而不是“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做了伏笔”; C项,环境描写,不能暗示老太太的苦痛难受的心情; D项,“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于文无据。 故选BE。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鉴赏人物形象,首先总体把握文本内容,根据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来揣摩人物性格;其次,找出文中作者的议论句,或者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人物评价的语句,来评判人物性格;第三,通过事件综合起来总结人物的性格特点。 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就一张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又包了二斤盐巴,塞在缝隙处”;见到儿子之后,“老太太赶忙把裤腰子拽开,从里面掏出厚厚的一沓钱,递给顶子”,这些都塑造了老太太爱子情深的形象。通过老太太的回忆,“她刚十岁那会儿,还扎着羊角辫呢,就给八路军伤病员往那山洞里送过饭”,以及得知儿子杀人后,老太太默默承受着痛苦,可以知道老太太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当看到儿子因杀人后变得心理扭曲、口出狂言,可能走向极端时,老太太“表面应允着他,脚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儿子回身的工夫,就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于窗户上”,可以看出老太太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叙述故事的手法。作答时,一般从四个角度考虑:第一,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第二,叙述人称及视角:人称包括:第一人称,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第二人称,便于交流情感,给人亲切感,便于强烈呼告;第三人称,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自由灵活,便于客观描述;视角包括全知全能视角和有限视角;第三,情节安排(构思)技巧:线索、悬念、伏笔、照应、铺垫、抑扬、对比、衬托、以……为话题引入;第四,叙事安排上的技巧:对话、心理、回忆、叙述与写景结合、回忆与现实交织、时空集中。 本题可从叙述人称和视角角度考虑,第三人称视角展开故事,能从多个角度描写人物和故事情节,便于塑造老太太的形象;还可以从情节安排考虑,小说“儿子杀人”事件为线索,通过老太太前后的变化对比,使人物更真实饱满;从叙事安排的技巧考虑,本文多用对话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故事更加集中。 【20题详解】 此题考查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在内容上,可从人物形象、作品主题、作者的情感角度分析作答;在情节结构上,可从总结全文、给读者留下回味等角度分析作答;在主题方面,可以从深化主题角度分析。 结尾通过老太太挂上红辣椒的举动,则进一步烘托出老太太的形象,从包庇儿子到举报儿子,她思想上的转变让她的形象更为丰满;深化主题,不仅表现母爱的伟大,更表现母亲的人性和理智的伟大;从情感上来说,表达了作者对老太太精神的赞美。 四、语言运用题 21.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提取主要内容,不要超过30个字。 我们有远大的、崇高的理想,这自然是很好的,可是,任何远大的理想,假如没有许多切实的、细小的工作来充实它,那么,它就只能是一个空洞的理想。巍峨的宫殿,是由无数小石块建起来的。一切科学的伟大发现,都不知要经过多少烦琐的工作。要完成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大业,更是非有无数的人来做无数细小的事情不可的。 【答案】理想要靠许多细小工作实现,实现四化更需要无数人做无数细小的事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方法。作答时,要注意:一、分清楚语段的表达方式,记叙性的,说明性的,议论性的;二、记叙性的,按照人+地+事+结果概括;说明性的,按照说明对象+特点概括;议论性的,按照提取相应段落的观点,压缩合并即可。 所给文段分两层,从开始到“经过多少烦琐的工作”,是第一层;第一层中“可是”后面是重点,主要讲任何远大的理想、一切科学的伟大发现,都要经过繁杂琐细的工作;第二层讲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有无数的人来做无数细小的事情。据此分析,语段压缩为:理想要靠许多细小工作实现,实现四化更需要无数人做无数细小的事情。 22.请在“秋日”、“追求”中任选一词,仿照下面示例的形式写三个句子,三个句子的内容要有联系。 示例:春天有意,意染万木之葱绿;春天有情,情钟水面之帆影;春天有梦,梦孕秋日之硕果。 【答案】示例:(1)秋日有趣,趣在一鹤排云上九霄;秋日有心,心念千山层林染红叶;秋日有歌,歌唱九州人民享盛世。(2)追求有“道”,道在“己所不欲”勿施人;追求有“方”,方在“衣带渐宽终不悔”;追求有“境”,境在回首“灯火阑珊处”。 【解析】 试题分析:仿写有嵌入式仿系、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无论是哪种都注意一个原则,即“形似”“意谐”。形似,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结构、修辞方式及句式上相似。为此,要对例句的结构运用的修辞方法,句式进行分析,弄清例句的“骨架”, 外形,这样才能进行仿写。②意谐,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思路、感情,、语意上谐调,因此,要认真分析例句的思路,理解例句的语意,把握例句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感情,特别要注意例句中的隐含信息,弄清题目中没有明确提出的要求。 23.目前许多大学都规定,接受资助的大学生不能拥有手机。可是现在浙江大学不但没有规定接受资助的大学生不能拥有手机,还出钱为这些贫困学生买来了手机并送两年的基本话费。这项举措无疑有其合理的一面,对此,请你阐释其合理性。 要求:①不少于两条理由。②语句通顺连贯,要点突出鲜明。③字数不超过80字。 【答案】①随着社会发展,手机越来越普及,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再是奢侈品,没有手机,更容易与社会脱节。②贫困生因经济压力要参加勤工助学,有了手机可以拥有更多勤工助学机会。③浙大这一做法,实际是让贫苦生拥有更多改变自身命运的权利,这是对大学生真正的关爱。④教育改变人的命运,教育可以缩小贫富差距,浙大提供手机正是为了改变人的命运,缩小贫富差距的一种符合时代特点的好途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这道题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社会问题,解答时要结合题干进行具体分析,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 作答此题,角度很多,可以从社会变化的角度、对人才关爱的角度去分析。从社会变化的角度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规定接受资助的大学生不准拥有手机,是无可厚非的。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越来越普及,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再是奢侈消费品,没有手机,更容易与社会脱节。从对人才关爱的角度看,教育是改变人命运的一个最佳途径,是缩小贫富差距的最好方法,浙江大学的这一做法,是真正的做到对学生的关爱。在具体表达时候,要注意语言表达要通顺,内容要具体,观点要明确。 五、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教育的幸福,首先在于能够培育出懂事的孩子:懂得感恩,懂得珍惜。 今年高考,最后一门考试结束后,某中学考点外,一个身着黄色T恤的高个男孩,走到母亲跟前,突然跪下来,说:“妈,谢谢您,这些年您辛苦了!”反应不及的母亲一下子被这幸福懵住了,双手抱住孩子的头哭了出来。原来为了儿子,母亲李女士停掉了服装生意,专门陪读陪考…… 对此引发你哪些感触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题目自拟,体裁不限,不少于800字。 【答案】懂得感恩 落红的誓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花儿对大地的感恩;“羊有跪乳之情,乌有反哺之义”,这是动物对父母的感恩;“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是人类对知音的感恩。 因为懂得感恩,他们就拥有了一颗金子般的心;因为懂得感恩,他们才创造了人世间许多传奇;因为懂得感恩,这世界才会如此充满温情美丽。 而我们生活的时代,是最糟糕的时代,也是最美好的时代! 我们赚的钱多了,人情味却少了;我们的交通工具更先进了,公交车上站着的老人却更多了;我们登上月球探索太空,却不愿伸手帮助对面的邻居…… 然而,不是一切大树都被暴风雨折断,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于人心的荒漠。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见到一幕幕感恩的动人场景,这些场景震撼人心,催人泪下。高考考试完毕,跪谢母球,是王恒杰对父母多年付出的感恩;数十年为战友守墓,矢志不渝,是陈健对牺牲的战友的感恩;让118名贫困生重返校园,是丛飞对生我养我的父老乡亲的感恩;田世国捐肾救母,是儿女对父母三春晖的感恩;带着病残之躯日行百里,对伸手援助自己的人说声谢谢,是黄舸父子对付出关爱的人的感恩…… 正是他们,用最朴实的方式,传承着我们民族千百年来的优秀传统,向世界展示着我们民族独特的风情。 人世间没有不绝的风暴,感恩却有其不绝的风情。感恩是一首古老的歌,唱起来才知道清韵袅袅;感恩是一杯醇香的酒,品完后才知道余味无穷;感恩是一把风雨中的伞,撑开后才知道无风无雨;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灼灼其华! 懂得感恩,学着去感恩,冰冷的世界才变得温暖,单调的生活才多姿多彩。学着去感恩,回应着恩情,将将别人无私的关怀和帮助传递,让每一个苦难的心灵接受爱心的呼唤,这世界将因感恩而美丽! 只有真正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方可欣赏人生,感悟人生的真谛和美好。 身着黄色T恤的高个男孩在母亲面前的深情一跪,打动的不单单是一个母亲的心,更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这才是成功的教育,也是幸福的教育。因为只有懂得感恩之人,才是这个社会的良心与砥柱!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的主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议论,也是材料的核心句,“教育的幸福,首先在于能够培育出懂事的孩子: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材料第二部分主体事件是“跪谢母亲”,第二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的解读。所以,考生审题时要侧重第一部分,抓住里面的“教育的幸福”“懂得感恩,懂得珍惜”去立意,可以论证成功的教育,就是塑造了学生感恩、珍惜之心,也可以反思当今教育中,对于塑造学生人格方面还有所欠缺等。 参考立意: ①珍惜亲情,懂得感恩; ②教育的幸福 ③感恩教育是教育之本。 ④感恩生活,深情地活着。 素材: 1.毛泽东对母亲文七妹感情很深。1918年夏,他从长沙赴北京前夕,十分挂念在外婆家养病的母亲,特地请人开了一个药方寄给舅父。次年春返回长沙,便把母亲接来就医。10月5日,文七妹患瘰疬(俗称疝子颈)病逝,终年五十二岁。毛泽东日夜兼程从长沙赶回韶山守灵,并和泪写下一篇情义深长的《祭母文》。他这么追念母亲:“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狂言,不存欺心……洁净之风,传遍戚里。”当时,毛泽东还给同学邹蕴真写信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以利人的,自己的母亲便属于第三种人。 2. 曾有一个佛陀,乘船渡江,不想风大浪高,把船打翻了。佛陀像一片树叶般的在江中沉浮了许久,才筋疲力尽爬上岸来。到了岸上的第一件事,它不是责骂船家的无能让他丢失随身携带的一切,也不是诅咒恶风险浪差点要了他的命,而是跪在沙滩上遥拜师傅:“谢谢师傅!”有人不解地问:“你为什么不谢谢菩萨?”佛陀说:“原来我并不喜欢游泳的,都是师父每次强把我拉入水中,教我学会的。不是师父,我命今日休矣!”遇了难,不是责备任何一个人,而是心存感激,人生达到了如此的超然境界,遇事如此的豁然通达,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能让你痛苦和愤恨的呢? 3. 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他的推销进行得很不顺利,傍晚时他疲惫万分,饥饿难耐,绝望地想放弃一切。走投无路的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笑着递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男孩和着眼泪把它喝了下去,从此对人生重新鼓起了勇气。许多年后,他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一天,一位病情严重的妇女被转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大夫顺利地为妇女做完手术,救了她的命。无意中,大夫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给过他那杯热牛奶的年轻女子!他决定悄悄地为她做点什么。一直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的那位妇女硬着头皮办理出院手续时,在手术费用单上看到的是这样七个字:手术费:一杯牛奶。 4.意大利有个女探险家独自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当她走出沙漠之后,她面对沙漠跪下来,静默良久。有记者问为什么时,他极为真诚的说说:“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塔克拉玛干允许我通过。”的确,人类的一切都是大自然所赐予的。对于这个世界,人类不可能有征服它的能力。相反,人类需要的是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样人类才有可能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去。 结构层次: 《懂得感恩》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文章由落红、羊羔、士,说到感恩的重要性,从而提出论点:人,要懂得感恩。文章以“我们生活的时代,是最糟糕的时代,也是最美好的时代”,领起下面“最糟糕”与“最美好”的对比。在二者的对比论证中,作者再次呼吁,懂得感恩,学着去感恩。文章最后扣材料,由“身着黄色T恤的高个男孩在母亲面前的深情一跪”,指出教育的幸福在于感恩,因此,要懂得感恩,扣题结尾,收束全文。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做本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