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西城区三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北京市西城区三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试卷 2019.11 试卷满分:145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A卷【选修 模块一】 满分45分 一、语言积累梳理。(共18分)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伎俩(jì) 游说(shuì) 胆怯(qiè) 仆仆风尘(pú) B. 庇荫(yìn) 执拗(niù) 饿殍(piǎo) 断垣残壁(yuán) C. 贻害(yí) 混沌(hùn) 中用(zhōnɡ) 曲径通幽(qū) D. 搽粉(cā) 分内(fèn) 倾倒(qĭnɡ) 振聋发聩(kuì)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D项,搽粉(chá)敷粉于脸。引申为粉饰美化。陈登科 《风雷》第一部第四七章:“你这是朝 黄龙飞 脸上搽粉,朝敌人脸上搽粉。” 倾倒(qīng) 倾倒,汉语词汇。拼音:(1)qīng dǎo指倒塌;极端赏识感佩;形容畅怀诉说。见南朝 宋 鲍照《答休上人》诗:“味貌复何奇,能令君倾倒。”(2)qīng dào倒转或倾斜容器使里面的东西全部出来;话全部说出来。 故选D 2.下列词语中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A. 故嶂 题跋 招致 安然无样 首当其充 B. 锤练 竞相 山巅 趋之若骛 不付众望 C. 涅磐 凋敝 仓皇 涛天罪行 过尤不及 D. 糟蹋 尤其 瞌睡 迫不及待 美轮美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考生应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词语中字形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根据字义字、音辨析字形正误,根据语境关照形旁判断是个很好的方法,平时积累也应该多借助偏旁识字法。 A项 故障 安然无恙 首当其冲 B项 锤炼 趋之若鹜 不负众望 C项 涅槃 滔天罪行 过犹不及 故选D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著作,“传”是“注释的意思。《战国策》经西汉刘向整理,内容多为战国时期策士的活动和言论。 B.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西汉时期的历史。作者是西汉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 C. 报告文学是兼具新闻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两种特质文体。就题材而言,要求必须选择真人真事;就表达而言,要求必须用文学的表达方法。 D. 《汉书》为东汉班固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载了西汉一朝230年的历史。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题时需要注意日常积累。选项“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通史”错误。《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故选B。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葛亮出山是待价而沽,不过这个“价”是刘备的知遇之恩。 B. 我尽我所能去解决我们之间的问题,但是看起来差强人意。 C. 老王因为经商失败,赔掉所有的积蓄,如今已是身无长物。 D. 他设计的方案,在施工中屡试不爽,已经被广泛采纳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A项,出自《论语·子罕》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解释为释 义 待:等待。沽:卖,等待高价才出卖。旧时比喻等待时机出来做官,现多比喻等待有好的待遇、条件才答应任职或做事。用在证券术语上,就是在低位买进股票,等待比较高的价位卖出,从中获利。 B项,差强人意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chā qiáng rén yì,原意是吴汉很能振奋其部下的意志。后用来指尚能使人满意。差:古代义为甚,现代义为大致,比较。 C项,身无长物(shēn wú cháng wù)是一个汉语成语,指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 常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对曰:‘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指除自身外在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 长物:原指多余的东西,后也指像样儿的东西。 D项,屡试不爽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lǚ shì bù shuǎng,意思是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爽:差错的意思。出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冷生》:“言未已,驴已蹶然伏道上,屡试不爽。” 故选B。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能面刺寡人者 刺:指责 B. 素服郊次 次:停驻 C. 度我至军中 度:估计 D. 揭其剑,过其友 过:经过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时,注意积累常考的文言文实词虚词。 D项,揭其剑,过其友:举起宝剑去拜访他的朋友。过:拜访。 故选D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吾其还也 ②此其志不在小 B. ①余收尔骨焉 ②子亦有不利焉 C. ①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②以其无礼于晋 D.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 ②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虚词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需要日常积累文言文虚词的含义以及用法。 A项, 吾其还也,其:副词,还是 。 此其志不在小:代词,他 。 B项, 余收尔骨焉,兼词,在那里。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用于句末。 C项, 介词, 因为。 D项, 所以遣将守关者,……的原因。 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用来……的方式。 故选C。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①吾妻之美我者 ②单于壮其节 B. ①秦师遂东 ②张良西向侍 C. ①吾得兄事之 ②其一人夜亡 D. ①于是梁王虚上位 ②劳师以袭远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需要日常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含义以及用法。 A项,美:称赞。壮:认为……壮烈。形容词用作动词 B项,东:向东进军。名词用作动词。西:面向西。名词用作状语。 C项,兄:像兄弟一样。名词用作状语。夜:在夜里。名词用作状语。 D项,虚:使……空虚。使动用法。劳:使……疲劳。使动用法。 故选B。 8.下列语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食以草具 A. 大王来何操 B. 贪于财货 C. 不腆敝邑 D. 使吏召诸民当偿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特点。解答此题注意判断各选项文言句式,然后和例句相对照。 例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以草具食。 A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大王来操何。 B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财货贪。 C项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不腆邑敝。 D项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使吏召当偿者诸民。 故选B。 9.下列语句的翻译,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忌不自信。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漂亮 )。 B. 文倦于事,愦于忧。 译文:我被事务搞得很疲倦,被忧虑的事情搞得心烦意乱。 C.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译文:否则,我们都将被他俘虏! D.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译文:汉天子是我的长辈啊。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解答此题时,注意句子中关键语句的解释。 C项,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译文: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若属:代词,你们。 故选C。 二、古文背诵与默写。(共6分) 10.在下面横线处填写古文原句。 ①令初下,群臣进谏,_______ ;数月之后,_____;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_________ 。__________ ,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吾入关,_______ ,_______ ,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答案】 (1). 门庭若市 (2). 时时而间进 (3). 敢以烦执事 (4). 越国以鄙远 (5). 秋毫不敢有所近 (6). 籍吏民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庭、间进、烦、鄙、毫、籍。 阅读《包身工》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②“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③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④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⑤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松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⑥这是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工房。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像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每边八排,每排五户,一共八十户一楼一底的房屋,每间工房的楼上楼下,平均住着三十二三个“懒虫”和“猪猡”,所以,除了“带工”老板、老板娘、他们的家族亲戚和穿拷绸衣服的同一职务的打杂、请愿警……之外,这工房区域的墙圈里面住着二千左右衣服褴褛而替别人制造衣料的“猪猡”。 1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中的“才”与后面的“已经”呼应,天还没亮包身工们就得起床,说明她们很辛苦。 B. “蠕动”一词既写了包身工们开始起床的动作,又有比拟的意味,体现她们非人的生活状态。 C. 男人的穿着和时节不相称,这说明他的生活也很贫困,因而借打骂包身工们来发泄自己的怨气。 D. 点面结合是选段的写作特点:先写了包身工的群体形象,这是 “面”;然后写芦柴棒这一个体烧稀饭的情景,这是“点”。 12. 解释划线语句的含意。 13. 第三自然段包身工居住的环境和起床时的表现分别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11. C 12. “衣服褴褛”说明包身工生活上的惨境;“替别人制造衣服”说明她们饱受剥削;“猪猡”的称谓显示了包身工人格与精神上的被侮辱。 13. 答案示例:居住环境的主要特点是拥挤狭窄、空气污浊;用意:体现了生活环境的恶劣。起床表现的主要特点是混乱不堪、害羞感觉的迟钝。用意:包身工承受着生活在最底层的非人的待遇。为了最低的生活要求,他们不得不放弃一个女孩子应有的尊严,变得麻木而不顾羞耻。以此揭示资本家对包身工身体与精神的的双重摧残。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时需要结合文章的具体语段来分析选项的正误。 C项,“这说明他的生活也很贫困,因而借打骂包身工们来发泄自己的怨气”错,他是属于压迫者。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注意结合文章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把句子分成几处关键点进行分析。划线句子,衣服褴褛而替别人制造衣料的“猪猡”。衣服褴褛,体现了他们的衣着破烂,侧面反映出他们生活条件恶劣,贫穷,社会地位低下。“衣服褴褛而替别人制造衣料”形成鲜明的对比,自己衣服破烂却在为别人做衣服,表明他们是深受剥削的底层人民。“猪猡”体现了他们遭受着非人的待遇,人格被人践踏。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具体语段的鉴赏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时,需要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分析,在阅读文本时,筛选文章关键信息进行赏析。 从原文“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可以分析出环境的特点。从“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这些内容可以分析出起床的表现。两个内容的作用可以从环境的作用和情节的作用入手分析。 四、微写作。(共10分) 14.从下面二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150字。 (1)年级要设计一期以“高中的学习”为话题的板报。请结合同学们的学习情况,从下面的《论语》选文中任选一句,并结合话题阐释选择的理由。要求:正确理解所选句子的意思,内容有针对性,能自圆其说。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③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从下面二幅图画中任选一幅进行描绘。要求描写细致,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面貌。 林黛玉 桑地亚哥 【答案】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从兴趣入手,才能真正培养出一个好学的学生来比起一味地督促效果要好得多。作为我们尊奉的孔子“知之者不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这句话就是最好的例证,在当今我们作为家长经常强迫孩子学这学那根本不顾孩子的喜好时间久了,孩子本身的天赋反而被泯灭了。前几天在电视上有一位音乐方面的音乐家在他儿子小的时候就要求孩子练琴十几个小时势得其反他的儿子终于放弃了音乐,最终成了一名工程设计师。当今的父母请牢记我们的先贤的话语吧!努力培养孩子的兴趣让我们的祖国的未来人才济济! 《红楼梦》中林黛玉美丽而才华横溢,到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但是她孤高自许,在那人际关系冷漠的封建大家庭里,曲高和寡,只有贾宝玉成为她惟一的知音,遂把希望和生命交付于对贾宝玉的爱情中。 《老人与海》中为什么老人不舍弃那条鱼,为什么要与一条鱼殊死相搏,已经八十四天没有收获了,大不了又是一个寻常的一天,最终,拼死赢回的大鱼,却便宜了鲨鱼们,最后只得到一副巨型的不值钱的鱼骨,值得吗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按要求写作的能力,以微写作的形式呈现。题干要求设计一期板报,板报的话题是“高中的学习”,要求结合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从给出的《论语》句子选择一句,并据此写一段寄语与大家共勉。本题解答时,首先要能正确理解六则名言的意思,确定自己选择的句子,明确写作的方向,然后行文。写作中要阐明选择该句写寄语的原因,而且该原因要有针对性,也就是针对“高中的学习”特点而选。例如高中科目较多,学生感觉任务重,不知道该从何学起 ,可以选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想通过探讨学习的目的来与大家共勉,可以选择“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如想谈一谈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则可以选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想探讨学习应有怎样的态度,则可以选择“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如想谈一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则可以选择“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想谈如何通过学习提高修养和品行,就可以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考生可根据自己写作的实际情况,选择一句自己理解深刻,有话可说的名句,结合现实写出寄语。注意,一定要针对某个问题,就这个问题,说明选用名句的原因,阐明道理。表达方式应以议论为主。 本题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生需要充分放开思路,展开想象,进行合理的创造,按题干要求描述规定情境。解答应注意结合作品和画面内容,写出自己对人物精神或性格的理解。 【点睛】“微写作”是北京高考语文试题的一道亮点,顾名思义,微写作也就是写作微型文学作品。其文体包括“微小说”“微诗歌”“微故事”“微笑话”等。微写作,主要考生组织句子的能力以及句子与句子之间逻辑条理性的能力。“微写作”的字数一般控制在200字以内,平时复习时,作文要注重思维训练,备考时要打破格式套路,从能力提升入手。根据命题方向,微作文写作文体多样,可以是议论性、说明性或描写性文章,也可以是应用文。考生在写作中注意根据题干要求确定表达方式。 B卷 满分5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①,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布辞之官。 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②。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 。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使人先发书,季布果大怒,待曹丘。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引入,留数月,为上客,厚送之。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取材于《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注释:①瘳(chōu):痊愈。②招权顾金钱:大意是借重他人权势获得钱财。 15.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 逊:恭顺 B. 诸将皆阿吕后意 阿:迎合 C. 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 善:友好 D. 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 说:劝说 16.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 上默然惭 B. 困于平城 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 C. 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欲以为御史大夫 D. 何足下距仆之深也 为上客,厚送之 17.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这一定是因为有人不符合实际地夸奖我来欺骗陛下 B. 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河东是像我的大腿和臂膀一样重要的郡,所以特地召见你啊 C. 布辞之官 季布就辞别了皇上,回到了河东郡守的原任 D. 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我听说曹丘生不是年长之人,(有事)不必向他通报 18.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季布认为秦王朝对匈奴用兵,引起了陈胜等人造反,带来了巨大创伤。 B. 有人说季布很勇敢,但好发酒疯,难以接近,皇帝因此未晋升其官职。 C. 季布反思了一个月,终于明白自己没有功劳却做了河东守,这是罪过。 D. 曹丘生不听窦长君的劝阻,坚持让他给自己写介绍信,然后去见季布。 19. 就文章内容来看,季布这个人物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说明。 【答案】15. D 16. B 17. D 18. C 19. ①刚直不阿:季布不阿谀吕后,当面批评樊哙;敢当面指出孝文帝的没有主见。②见微知著:季布由孝文帝召他入京却不见他推测出背后的原因,且看出文帝没有主见。③喜好声名:曹丘面谀,季布即转怒为喜,可见其好名。④信守诺言:楚人谚语“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解析】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D项,“说”,结合文本内容“足下无往……遂行”分析,应该译为喜欢。句意:季将军不喜欢您,您不要去。故选D。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形容词,对的、好;词缀,……的样子。B项,两个“于”都是介词,相当于“在”。C项,动词,用;介词,把。D项,助词,不译;代词,他。故选B。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理解。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D项,“长者”指德高望重的人,“通”的意思是“交往”。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故选D。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项,原文“留邸一月”非“反思一个月”;“无功窃宠,待罪河东”是谦虚的说法,不是实指。故选C。 点睛: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或者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或者某种现象的本质,或者某种观点等。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题目,此类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在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有关语段,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结合文本内容“诸将皆阿吕后意……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分析,季布刚直不阿。结合文本第二节内容分析,由孝文帝召他入京却不见他推测出背后的原因,见微知著。结合“季布果大怒……留数月,为上客,厚送之”分析,喜好声名。结合“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分析,信守诺言。 【点睛】参考译文: 汉惠帝的时候,季布担任中郎将。匈奴单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而且出言不逊,吕后大为恼火,召集众位将领来商议这件事。上将军樊哙说:“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各位将领都迎合吕后的心意,齐声说:“好。”季布说:“樊哙这个人真该斩首啊!当年,高皇帝(指刘邦)率领四十万大军尚且被围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就能横扫匈奴呢?这是当面撒谎!再说秦王朝正因为对匈奴用兵,才引起陈胜等人起义造反。直到现在创伤还没有治好,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在这个时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因此退朝,终于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了。 季布做了河东郡守,汉文帝的时候,有人说他很有才能,汉文帝便召见他,打算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又有人说他很勇敢,但好发酒疯,难以接近。季布来到京城长安,在客馆居留了一个月,皇帝召见之后就让他回原郡。季布因此对皇上说:“我没有什么功劳却受到了您的恩宠,在河东郡任职。现在陛下无缘无故地召见我,这一定是因为有人不符合实际地夸奖我来欺骗陛下;现在我来到了京城,没有接受任何事情,就此作罢,遣回原郡,这一定是有人在您面前毁谤我。陛下因为一个人赞誉我就召见,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要我回去,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了这件事,就窥探出您为人处事的深浅了。”皇上默然不作声,觉得很难为情,过了很久才说道:“河东对我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郡,好比是我的大腿和臂膀,所以我特地召见你啊!”于是季布就辞别了皇上,回到了河东郡守的原任。 楚地有个叫曹丘的读书人,擅长辞令,能言善辩,多次借重权势获得钱财。他曾经侍奉过赵同等贵人,与窦长君也有交情。季布听到了这件事便寄了一封信劝窦长君说:“我听说曹丘不是个德高望重的人,您不要和他来往。”等到曹丘回乡,想要窦长君写封信介绍他去见季布,窦长君说:“季将军不喜欢您,您不要去。”曹丘坚决要求窦长君写介绍信,终于得到,便起程去了。曹丘先派人把窦长君的介绍信送给季布,季布接了信果然大怒,等待着曹丘的到来。曹丘到了,就对季布作了个揖,说道:“楚人有句谚语说:‘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您季布的一句诺言。’您怎么能在梁、楚一带获得这样的声誉呢?再说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由于我到处宣扬,您的名字天下人都知道,难道我对您的作用还不重要吗?您为什么这样坚决地拒绝我呢!”季布于是非常高兴,请曹丘进来,留他住了几个月,把他作为最尊贵的客人,送他丰厚的礼物。季布的名声之所以远近闻名,这都是曹丘替他宣扬的结果啊!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双井茶① (宋)欧阳修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②。 穷腊③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斛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 宝云日注④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 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 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色味。 注释:①双井茶:宋代名茶,产于江西省修水县双井村。②凤爪:双井茶之茶芽,形似凤爪。③穷腊:整个冬季。腊,农历十二月为腊月。④宝云日注:宝云、日注与下文的“龙凤团”皆为名茶。 20.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水清石老、形如凤爪、早春萌芽,从环境、形状与生长时间上可见双井茶之独特。 B. “白毛”指的是茶芽上的白毫,赠送此茶时要用红碧纱包裹,可见双井茶之珍贵。 C. “一啜”写喝茶之少,“三日夸”写赞美时间之长,本句从侧面写双井茶味道之美。 D. 诗中写到了宝云、日注、建溪龙凤团等其他名茶,目的是反衬出双井茶品质之高。 21. 古人常常于品茶中观照人生,修养心性,故有“茶道即人道,品茶即品人”之说。下面诗句中能体现这种深刻文化内涵的两项是 A.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唐·韦应物《喜园中茶生》) B. 暖吹入春园,新芽竞粲然。(宋·徐铉《和门下殷侍郎新茶二十韵》) C. 尝茶看画亦不恶,问法求诗了无碍。(宋·苏轼《龟山辩才师》) D. 睡魔正仰茶料理,急遣溪童碾玉尘(宋·黄庭坚《催公静碾茶》) E. 未投兰蕊香先发,才洗瓷婴渴已消。(清·孔尚任《试新茶同人分赋》) 22.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双井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20. D 21. AC 22. “争新弃旧世人情”中之“新”指双井茶,“旧”指宝云日注。意思是尽管宝云日注也是好茶,但人们更愿意尝双井茶。作者借此批评了“争新弃旧”的世俗之情。作者认为人应该固守美德。“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直接体现了这一思想。而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则进一步通过龙凤团的特点强化了“常德”不应该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评价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理解诗词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进行赏析。 D项,写宝云、日注是为了正衬双井茶,“旧”指宝云、日注。不是反衬。龙凤团和双井茶更是没有衬托关系。 故选D。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中“于品茶中观照人生,修养心性”“品人”等语,分明是以茶喻人。 A项,诗句表达的是茶之高洁不容玷污,借茶说人。 C项,“问法求诗了无碍”正是茶的静心效果。 B项,写春风吹拂茶园,茶树发了新芽。重在描写客观之景。 D项,写的是茶的提神功效。 E项,写的是饮茶时的迫切心情。 故选A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诗的最后四句是主旨所在。诗歌前八句写双井茶的倍受推崇,第九、十句点明了其中原因——争新弃旧。最后四句笔锋一转,说到“君子有常德”,明确了写作意图,君子们不会像世俗之人一样与时俯仰,而是能坚持原则、固守美德。而“不改旧时香味色”的建溪龙凤团依旧醇香。茶叶之香不会改,君子之德不能改,正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大地清明 周伟 (1)又是一年清明时,我和许多人一样,总是如期而至。 (2)我们一起向杨里塘的老祖坟山上走去,向青草更青处走去,去赴一场人生的盛宴。祖先们,仿佛都从泥土中醒来,长幼有序,排排坐定,喜笑(yán)开,把酒话桑麻。谈起去年土里的收成,今年的新打算。问起猪牛鸡鸭好不好养,娃儿出息没出息……主事的就一五一十向祖先们禀告,生怕漏掉一丝春天的讯息、大地上的甜美。 (3)我们做晚辈的,一一跪拜下来,跪成一地嫩绿生鲜的蔬菜瓜豆。祖先们见了,一起好欢喜呀。我偷偷地抬起头来,一眼瞥见奶奶端坐对面。奶奶,还是那般清和、安详,比安详还安详,比温暖还温暖,比美好更美好。 (4)方圆几十里,谁都知道奶奶。只要一提起她,总有人接茬:喔,善塘铺里的奶奶……过路的,闲聊的,认识的和不认识的,见了奶奶只要亲热地喊一声,便能喊出奶奶的笑声,和奶奶的茶水与坐凳。要借个物什,或者手头短缺点油盐钱,只要一开口,都不会落空。碰上吃饭的时刻,还会被硬拽着坐到饭桌上……我问奶奶,你这样有求必应,救苦救难,不就是大家敬奉的观世音菩萨吗?奶奶瞬即用眼神制止我,说,可不能乱说,哪敢比啊?奶奶说,我们是善塘人,善字当头,一心向善才是。你们长大了,不管走到哪里,都要记住自己是善塘人,善用其心,善待一切。 (5)奶奶文化不高,认不得多少字,却把一切都看得清明。每天大清早,奶奶都要我去村头老井挑水。奶奶常说,越早水越清,越早水味越正。小时候挑水的情景,我记忆犹新。第一回挑水,挑了大半桶,水总是免不了淌出来。第二回,少挑了许多,想是不会淌出来了。挑起来,一路轻快,欢喜到家。回过头一看,哟,星星点点,湿漉漉的,怎么淌了一路?第三回,奶奶要我把桶里的水满上,再看看。我依了,竟然没再淌出来。 (6)每天一早,奶奶总是吱呀一声,第一个推开大门,看得很远、很远,然后,清清朗朗地大声告诉我们:山青水清,人勤水甜,大地清明…… (7)小时候,奶奶还跟我讲,奶奶是伟宝(我的小名)的奶奶,也是大家的奶奶。有好东西吃,总是这个一点,那个一点,一个小孩不漏地散发着。谁家小孩听话了,奶奶就轻轻地摩挲着他的脑袋,不停地夸奖;若是哪个犯错了,也从不偏(tǎn),对我也一样。那个时候,我很是不解,别人的奶奶就是别人的奶奶,我的奶奶就是我的奶奶,怎么也是大家的奶奶呢? (8)奶奶还总是那样絮絮叨叨,对我们小孩说:你们还小,要懂事。本事不是娘肚子带出来的,要靠一分一分地积攒起来,攒鸡蛋一样,攒足本钱了,心里有底,就会遇事不慌、处变不惊。本事,是壮身的,多了,不压身;少了,挠头掏手心都不行,手心上哪能煎出个鸡蛋来?本事,少不得,也虚不得……爬山时,她也絮絮叨叨,说,要昂首,要挺胸,眼要看前方;向上,向上,再向上,不得停歇。做人做事,都得这样!你们以后要爬的山还会很多很多,要一直保持今天这样的好心情。我们一个个似懂非懂,鸡啄米般的头点个不停。现在,体味体味、琢磨一下,那时的心情,是不是应该就叫“绿色心情”呢。 (9)奶奶的絮絮叨叨,就如同她的那架纺车,咿咿呀呀地,悠扬而绵长,一直唱到火塘边的油灯快干的时候,还是那样地好听,令人动情。奶奶要走的时候,把我叫到她的床前,絮絮叨叨:“人嘛,一生一世,就两个字,一个是生,一个是死。生就好好地生,死就静静地死。心存清明,一世淡好。”奶奶还说,“想奶奶了,有什么好事,有什么委屈,有什么疑惑,清明那天,都要一古脑儿告诉奶奶,让奶奶放一百个心。”奶奶说得平平淡淡、安安静静…… (10)年年清明,今又清明。众生芸芸,置身尘世铅华中,人生看得几清明? (有删改) 23. 根据括号里的拼音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汉字,在横线上给加点的字注上拼音 喜笑(yán)________开 偏(tǎn)_____ 琢磨___________ 2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文章开篇,用一个“总是如期而至”,表明清明祭祖这件事在家乡人们心中的重要。 B. 奶奶通过挑水一事巧妙地告诫“我”:只要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就可以做好一切事情。 C. 第(9)段中,写奶奶的絮絮叨叨如同她的纺车的咿咿呀呀,旨在表现奶奶为人的勤快。 D. 文章采用倒叙手法,中间辅以插叙,由清明祭祖引出对奶奶生平和处事原则的回忆。 E. 作者运用比喻、排比和想象等手法,使文章表达生动、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25. 结合文章,说说第(3)段中画线语句的妙处? 26. 文章为何以“大地清明”为题? 27. 结合文章,解释“置身尘世铅华中,人生看得几清明”的含义。 【答案】23. (1). 喜笑颜开 (2). 偏袒 (3). zuó 24. AE 25. 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农村清明祭祖时,后代人丁兴旺的情景,将一个非常肃穆的场景写得妙趣横生,富有生活情趣。照应了上文祭祖时和祖辈谈说“土里的收成”、“大地上的甜美”,使想象自然合理,文脉连贯。 26. ①“清明”是文章的线索:作者对奶奶的追忆由清明祭祖时写起;奶奶把世间一切看得清明;大地清明是奶奶每日清早常说的话;奶奶临终遗言是“心存清明,一世淡好”。②“清明”是奶奶的处事原则,是文章要告诉我们的主旨。③“大地清明”更是一种期盼,寄托了作者希望与读者达到的共鸣。 27. 这句话在于告诫人们,在尘世铅华中,更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只有心存清明,知止承福,不去追名求利,只求于心无愧,只有洞悉社会自然的规律,才能活得明白透彻。获得内心的清明。文中奶奶就是这样的人,她看淡金钱财物,对需要帮助的人有求必应;由“挑水”和学本事等事,告诉作者做事不可取巧,洞悉了许多人间道理;面对众多孩子,她也不偏不向,处事公平、认真、公正。 【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Zuó,注意平翘舌。和“袒”字的偏旁不要写错。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需要仔细阅读选项内容,回到原文仔细对比分析。 B项,挑水一事要告诫“我”的是做事不可取巧,“人勤水甜,大地清明”,且“做好一切事情”没有依据; C项,奶奶的絮絮叨叨不是为了表现她的勤快; D项,不是倒叙而是插叙,且没有介绍奶奶的生平。 故选AE。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但鉴赏要以理解为基础,所以也考查了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解答此题,首先是通过解读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此句中的关键词语是“一地嫩绿生鲜的蔬菜瓜豆”,这是喻体,本体是“做晚辈的”,所以要解读这句话,就得明白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一地”言多,用来形容子孙,就是人丁兴旺;“嫩绿生鲜”,清新可人,具有生机和活力,用来形容人,则别有情趣;“蔬菜瓜豆”是喻体中心词,把做晚辈的比作蔬菜瓜豆,是因为文章写的本就是乡村生活场景,就地取材,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也因为上文“谈起去年土里的收成,今年的新打算。问起猪牛鸡鸭好不好养,娃儿出息没出息……主事的就一五一十地向祖先们禀告,生怕漏掉一丝春天的讯息、大地上的甜美”,这片土地上成长的晚辈们个个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正像一丝丝春天的讯息?不正是大地上的甜美收获吗?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题目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一般从以下角度去分析:①与文章主旨的关系;与线索的关系(有时候可能是人);②与情节的关系(小说)、与环境的关系;③内容上(题目本身关涉的内容);④手法上(有些题目有寓意或指代作用的,那就要点出表面和暗含的意思等);⑤带来的效果(对读者而言)。 “大地清明”主要是线索和主旨上的作用。 ①线索:第一段开篇就写了清明祭祖,以此展开对奶奶的追忆;第六段奶奶把世事看得很清明;结尾处则写奶奶临终遗言是“心存清明,一世淡好”。 ②主旨: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奶奶的“絮絮叨叨”,而这絮絮叨叨则又包含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其中奶奶最常挂在嘴边的就是“清明”,这是她的处世原则,也是文章的主旨;同时,文章最后一段“年年清明,今又清明。众生芸芸,置身尘世铅华中,人生看得几清明”,可见作者其实希望众生都能向奶奶一样将世事看得清明,所以“大地清明”更是一种期盼,寄托了作者希望与读者达到的共鸣。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这句话告诫人们,在尘世铅华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只有心存清明,不去追名求利,只求于心无愧;只有洞悉社会自然的规律,才能活得明白透彻,获得内心的清明。联系阅读经历或生活体验分析,可以围绕“只有这样,才可以……”展开;也可围绕“芸芸众生中多少人可以看明白,又可以看明白多少呢”“但求无愧于心”展开;也可以持反对态度,如“何必事事看得那么明白呢?难得糊涂”等;当然也可以围绕“含义”中的一点展开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C卷 满分50分 八、作文。(共50分) 28.根据要求作文。 ①古人教子曰:业精于勤,荒于嬉。 ②现代教育家说:研究“玩儿”这一丰富的源泉,是我们的任务。 ③以《中国古代漆器》《明代家具珍赏》《蟋蟀谱集成》《北京鸽哨》等“世纪绝学”享誉中外的文物鉴赏家王世襄,总结自己一生时说:“我这辈子没干别的,净玩儿了。” ④也有人说:玩物丧志,靠玩儿难以成就大事。 请以“说玩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7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答案】说“玩儿” 如今再一说到“玩”一字,稚嫩孩童们皆满眼星光闪烁。投入那没有拘束、充满乐趣和挑战的世界。可一瞥身旁的家长,则大多眉头紧锁,表情严峻,心中生出一万个“玩物丧志”“现实的环境危机四伏”“输在起跑线上”之种种内忧外患。于是孩子们噤若寒蝉,隐没于书海,成人也心下宽慰地投入日复一日的琐事中。殊不知,若视“玩”如洪水猛兽,避之不及,生活不仅丧失了本身的乐趣,人生的进程也便平庸而阻碍重重了。 生活七味“柴米油盐酱醋茶”,“茶”的艺术,玄妙而微微凌驾于油盐酱醋之上,是从生活的平庸无趣中升华出的“玩”的艺术。于是种种茶道中的“玩具”由此铺排展开,茶针、茶壶、全套茶具讲究精致的工序……如今的现代人且从繁忙不暇的快节奏中抽身享受短暂的茶艺游戏。轻掂茶叶,是否忆及了幼时在林间捉迷藏的穿林打叶之声?新泡的茶汤清亮红润,是否又极似少女时节偷摘下房前的凤仙,捣碎成一瓶清新而梦幻的染液?“玩”的艺术从未随着人的成长而从斑驳的旧墙壁上剥离,它以另一种形式游荡于枯燥的生活缝隙里。 “玩”的益处也早已入前人之书。看魏晋名士个个潇洒似神仙,均是得益于“玩”的益处。琴棋书画,如今看似是一个可怜小孩的课外班名目,千百年前却因融会了名士们对生活情趣的追求和美的享受而真正成为了“玩”的艺术。高山流水,琴声之间把玩出的是永世长存的友谊;吟风颂月,可雅可俗,往大处说是文人内在修养内涵的体现,往小处说则不过文字韵律之游戏。用“玩儿”的态度和心理,绣口一吐半个盛唐,笔尖挥毫上河图景。再观贾宝玉,被父辈视作顽劣逆子的他,看似只爱游玩作乐而不思上进、蔑视功名,可谁有道人不能“玩儿”出真正的名堂?也许便是曹公幼年时玩心一起、诗性大作,一匾“怡红快绿”流芳百年。而真正做出名堂的大家,面对一生的成绩也不过保有一颗“玩心”。杨绛身为知名的学者、作家,晚年时称自己只不过一个业余的“文学爱好者”。著名的文物鉴赏专家王世襄一生著书立说,贡献无数,却是如此总结过往的一生:“我这辈子没干别的,净玩儿了。”不妨把这里的玩性视作对自己面前事业所坚持的纯粹而始终如一的热情和兴趣,那么再过艰难困苦的环境和任务,也能尝出“玩儿”的甜味。 而反观如今唾手可得的掌上移动游戏,不可说毫无益处,但实在良莠不齐。孩童玩这些游戏,美其名曰放松身心,可疲劳用眼和令人上瘾的游戏迷尚还不如玩一局军棋来得放松。当“玩”的内涵有了本质的变化,变得空洞而无意义,那么便是时忖度“玩”的限度了。古人云“玩物丧志”,若“玩儿”所起的唯一效果便是消耗生活的热情缓存,充之以毫无营养的能量满格,那便真正应了一句“业精于勤,荒于嬉”。 “玩儿”,是一种积极而乐观的人生态度,是以一笑带过世间百般辛酸滋味的从容姿态,可它绝非打发消遣大好时光的借口,也非消磨人生激情的渠道。“玩儿”,是从苦涩的新叶中滤出一抹回甘的馀味,而绝非满口廉价的蜜糖,让全部的神经沉溺于短暂的甜美。正确看待、实践“玩儿”这一生活的艺术,生活的茶香便也指日可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命题作文。从题目的角度来说,“说玩儿”重点是要论述“玩儿”,再结合命题中所给的材料,不难发现,主要是要论述“玩与学习”的关系。从古至今,人们对“玩与学习”的关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见解。有的说玩会耽误学习,甚至会玩物丧志,贻误终身,难成大事。有的说玩也可以玩出学问,玩出成绩,“玩儿”是丰富的源泉。 审题: 那么考生针对这一现象,有哪些自己的看法呢?可选择材料中的一个观点,谈赞成玩会耽误学习,甚至会玩物丧志,贻误终身,难成大事,可从“玩儿”会玩物丧志的角度展开论述。也可赞成玩也可以玩出学问,玩出成绩,重点围绕“玩儿”的积极作用展开即可,如开放智力,发散思维等。也可辩证地看待“玩儿与学习”的关系,学与玩是人生两大要素,合理分配,你将受益无穷;自相矛盾,你将血本无归。总而言之,学与玩是一条知识链,我们不能拆散它,要学会利用它。 参考立意: 1、学与玩是人生两大要素,合理分配,你将受益无穷; 2、学与玩是一条知识链,我们不能拆散它,要学会利用它。 行文思路: 首先,文章开头以“玩”字引入话题,然后博古览今,将玩的好处和坏处展开论说,最后总结自己的观点,正确看待、实践“玩儿”这一生活的艺术,生活的茶香便也指日可期。 素材: 正如顾拜旦在《体育颂》中的一句话:“要看他是被引向堕落,还是由健康的力量悉心培养,使二者和谐统一……”现在我们倡导的是和谐社会,更注重的是个方面的协调,各方面的结合,学与玩亦如此。 钱学森,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钱学森小时候喜欢玩扔纸镖的游戏。先叠纸镖,就是用一张方纸依对角线折成长而尖像箭一样的镖。然后,用力一扔,看谁的镖飞得高、飞得远。结果是同学们都比不上钱学森,这是因为他叠的纸镖十分对称、平整,缝隙很小。玩使钱学森从小养成用心思考的习惯,凡事都要努力找出符合规律的科学方法。这对他日后在科学领域取得成就帮助很大。 古人爱玩游戏 投壶。据《礼记·投壶》记载,以盛酒的壶口作标的,在一定的距离间投矢,以投入多少计筹决胜负,负者罚酒。常在宴会上玩,以助酒兴。据《旧唐书》卷16《穆宗纪》记载,给事中丁公着说:“前代名士,良辰宴聚,或清谈赋诗投壶雅歌,以杯酌献酬,不至于乱。”在酒席宴上,士大夫们饮酒、赋诗,还玩投壶这种游戏。 簸钱。又称打钱、掷钱、摊钱。参与者先持钱在手中颠簸,然后掷在台阶或地上,依次摊平,以钱正反面的多寡决定胜负。据《开元天宝遗事》卷上之“戏掷金钱”条的记载:“内庭嫔妃,每至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金钱为戏,盖孤闷无所遣也。” 【点睛】在审题立意上我们既要把握好材料的内涵,又要结合所给的材料,吃透文题本身来确定立意和写作重点。本题写作的任务是“说玩儿”,要求写篇议论文。从题目的角度来说,“说玩儿”重点是要论述“玩儿”,再结合题中所给的材料,不难发现,主要是要论述“玩与学习”的关系。从古至今,人们对“玩与学习”的关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见解。有的说“玩儿”会耽误学习,甚至会玩物丧志,贻误终身,难成大事。有的说玩也可以玩出学问,玩出成绩,“玩儿”是丰富的源泉。那么考生针对这一现象,有哪些自己的看法呢?可选择材料中的一个观点,谈赞成“玩儿”会耽误学习,甚至会玩物丧志,贻误终身,难成大事,可从“玩儿”会玩物丧志的角度展开论述。也可赞成“玩儿”可以玩出学问,玩出成绩,重点围绕“玩儿”的积极作用展开,即可如开放智力,发散思维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