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专题10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百日闯关系列
一、【课标解读】——细化课标 预测高考 1.哲学的内涵; 2.哲学的基本问题; 3.哲学的基本派别; 4.哲学与时代精神 5.哲学的作用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7.世界的物质性; 8.物质与运动、静止; 9.物质运动的规律; 10.意识的本质; 11.意识的能动作用; 1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3.实践的基本特征; 1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5.真理及其特点; 16.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 二、【知识网络构建】——纵横联系 融汇贯通 三、【主干知识梳理】——聚焦考点 点点必到 (一)哲学思想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思考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智慧之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对具体科学的发展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2.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2)唯物主义的3种形态及其基本观点?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它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直观猜测的缺陷,有了科学的根据,并用这种物质观批判宗教唯心主义,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C、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唯心主义的2种形态及其基本观点? A、主观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B、客观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3、真正的哲学凝聚了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二)辩证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识别的关键词:“根据…情况(针对…情况),制定或实行…方针、路线、政策或发展战略,制定…计划、路线、方针、政策、发展战略,由…客观情况决定”,制定…发展战略,立足或着眼于国情、省情、县情等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识别的关键词:强调意识的积极或消极作用,如:在…路线、政策指导或指引下,取得成功或失败;强调学习、贯彻…科学理论或…重要思想,如科学发展观;抵制、批判…错误思想或理论,弘扬…精神,如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条件、克服困难等 3.规律客观性与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识别的关键词:在处理人与规律关系时,特别是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某些行为违背规律、破坏了规律(或自然规律),受到规律的惩罚;做事遭遇失败;办事情要讲究科学态度;讲科学;办事情要坚持实事求是等 4.把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识别的关键词:办事情,把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发扬科学精神;某事取得成功;办事情,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做事情,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等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识别的关键词: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路遥知马力/是不是金子,一炼就知;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识别的关键词:第一次提出某种正确的观点或认识;对某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经历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同时每一次认识都在向前发展、推进;山外有山,学无止境; 四、【重点问题直击】——点石成金 寻求突破 (一)辩证唯物论: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1)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普遍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统一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活动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真理的条件性与客观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在所难免,要正确对待错误。 3.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五、【模拟仿真训练】—— 一试身手 扬帆高考 1.明代王阳明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下列名言中与此蕴含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A.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一南北朝•范缜 B. 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在这里——宋•朱熹 C.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战国•孟子 D.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明•王夫之 【答案】C 2.一位哲学家说:“没有幸福就没有德行。如果没有条件取得幸福,那就缺乏条件维持德行。德行和身体一样,需要饮食、衣服、阳光、空气和住居。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这一观点中 ①把一切幸福建立在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是不可取的和不现实的 ②强调了生活上的必需品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有唯物主义倾向 ③把物质生活条件和维持德行的条件画上等号,具有形而上学性 ④夸大了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该观点看到了物质条件是精神德行的基础,有合理和可取之处,故①项错误;该观点强调了生活上的必需品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有唯物主义倾向。但认为“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是把物质生活条件和维持德行的条件画上等号,具有形而上学性。故②③项符合题意;本观点否定了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具有形而上学性,故④项错误;正确选项为C。 3.2017年的天文奇观分别是2月10日的半影月食、8月7日的月偏食、8月21日的日全食。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和时间的影响,我国的公众只能看到8月7日的月偏食。对于这些天文奇观出现的时间以及可见地区,许多天文机构早有精确的预报。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村料体现了 A. 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B. 物质是先于意识而存在的 C.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 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答案】D 4.历史学讲的是“历史如此然”,也就是说历史是如此的;历史哲学则探究的是“历史之所以然”,也就是说历史为什么是如此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断 ①历史学以历史哲学为指导 ②历史哲学与历史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③历史学以历史哲学为基础 ④历史哲学与历史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历史哲学探究的是“历史之所以然”,由此可推断历史学以历史哲学为指导,①正确;历史哲学探究的是历史学的一般规律,它与历史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②正确;历史哲学以历史为基础,③错误;历史哲学与历史学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④错误,故本题答案应为A。 5.张衡认为:“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下列观点中与张衡观点属同一哲学派别的是 ①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②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 ③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④世界是白我创造的非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均体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①②正确;“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世界是白我创造的非我”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不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③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 6.1928年,理论物理学家狄拉克预言:宇宙中每一个基本费米粒子必然有相对应的反粒子。1937年,理论物理学家埃托雷·马约拉纳猜测有正反同体的粒子存在。2017年7月,4位华人科学家领衔的科研团队宣布找到了正反同体的“天使粒子”,从而结束了国际物理学界对这一神秘粒子长达80年的漫长追寻。材料佐证了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③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物 ④观念的存在能通过实践变为现实的存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7.深藏在格陵兰基岩中的证据显示,在过去260万年中,岛上大量冰盖几乎完全融化了至少一次。科学家构建的数学模型显示,从现在起 500年后,格陵兰可能再次变成无冰之地。上述研究成果表明 ①人类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特点 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变化有重要影响 ④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 A. ②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③ 【答案】A 【解析】人类认识具有反复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①不选;材料表明人们的认识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这表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②正确;材料没有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变化有重要影响,③不选;“从现在起 500年后,格陵兰可能再次变成无冰之地”这表明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A。 8.“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荀子这个观点 ①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②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③认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性 ④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神创造的,世界是由神主宰的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荀子这个观点,认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性,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①③项符合题意;②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 9.哲人说:“ 给我宁静吧,让我接受不能改变的;给我勇气吧,让我去改变我能改变的;给我智慧吧,让我分辨出什么是我能改变的,什么是我不能改变的。”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哲学可为生活提供指导 ④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10.近年来,散养的绿壳鸡蛋价格明显高于普通鸡蛋,很多消费者认为绿壳鸡蛋营养价值高,有保健功效,贵点无所谓。但营养学专家指出,蛋壳颜色与鸡的种类有关,与饲养环境和营养价值并无关系。下列评述合理的是 ①绿壳鸡蛋的颜色取决于鸡的内在遗传因素,不由外部环境决定 ②鸡蛋营养价值与蛋壳颜色无本质联系,人们不能臆造客观联系 ③消费者对绿壳鸡蛋营养价值的真理性认识是其价值实现的前提 ④消费者关于绿壳鸡蛋的观念佐证了经验层面的认识是不可靠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11.《论语·学而》中有一语“无友不如己者”,古今注疏多有分歧。第一种解释: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为朋友;第二种解释: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第三种解释:不要结交那些与自己志趣不相投,不志同道合的人。相比较而言,前两种解释都有矛盾之处,最后一种解释更接近孔于的思想。这说明 ①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和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在实践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④认识只有超越历史条件,才能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无友不如己者”,古今注疏多有分歧,表明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认识,说明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和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故①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在实践中不断超越自身,故②不符合题意; 相比较而言,前两种解释都有矛盾之处,最后一种解释更接近孔于的思想,说明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故③符合题意;认识不能超越历史条件,故④错误。故本题答案为A。 12.生命体征是身体健康的重要指标,但有时要跟踪心、肺等体内深部器官的体核温度可能需要采取侵入性手段,这对病患来说往往会产生副作用。目前科学家已经研制出一种药丸式检测器,该生理状态监测(PSM)药丸里面包含有一些特制的迷你扩音器和迷你体温计,患者只需吞下一颗“药丸”,医生可以同时跟踪三项关键生命体征。由此可见 ①追求真理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 ②实践的客观需要是推进诊断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认识能力的提高是医疗科学实践成功的首要因素 ④实践的发展能够为人们提供更为完备的诊疗工具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材料并未涉及追求真理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故①不符合题意;基于要跟踪心、肺等体内深部器官的体核温度并且不会病患产生副作用的需要而研制该药丸,表明实践的客观需要是推进诊断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故②符合题意;认识能力的提高是医疗科学实践成功的重要因素,不是首要因素,故③ 错误;科学家可以通过患者服用迷你扩音器和迷你体温计跟踪三项关键生命体征,并且没有副作用,表明实践的发展能够为人们提供更为完备的诊疗工具,故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 13.2017年6月1日,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合作组织通过官网宣布,他们刚确认发现第三次引力波事件。证实了爱因斯坦100年前所作的预测,但引力波带来的认知革命绝不止于此。每次人类获得新的观测工具时,都会发现意想不到的东西,引力波探测器必然会推动物理学进一步发展。材料进一步佐证 ①实践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因素 ②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能认识的事物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14.研学旅行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扩展,又是社会实践的崭新要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再只停留在课本之上,更多的是来自于真正的实践与体验。开展研学旅行的原因在于 ①实践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正确途径 ②实践是一种客观见之于主观的物质活动 ③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活动 ④实践是检验知识正误的唯一标准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开展研学旅行是因为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检验知识,运用知识,③④项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①项说法错误;实践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性活动,②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 15.下表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转变,这一论断的转变蕴含的认识道理有 年份 党的会议 主要矛盾 1956年 八大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 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 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81年 十一届六中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017年 十九大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 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①人们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②认识的发展是不断继承和超越原有认识成果的过程 ③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历史统一的过程 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16.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下列选项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①世界起源于原子 ②物质是有生有灭的 ③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④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科学的阐释,③④项与材料观点一致;世界起源于物质,原子只是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是不生不灭的,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有生有灭的,①②项均与材料观点不一致;正确选项为D。 17.下列漫画中父亲的疑问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特点 ②运动是永恒的、有条件的 ③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④要看到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18.2017年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这是党的历史上第十七次修改党章。这体现了 ①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②追求真理是一个不断推翻固有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 ③认识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因主体实践经历的不同而不同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 19.材料一: 2013年8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司法改革》白皮书。白皮书指出,中国司法制度迫切需要改革、完善和发展,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在此之前国家组织国内司法部门和大量法律专家深入调查司法现状,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系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八大报告,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新问题,提出司法新对策、新举措;努力做到司法政策建议符合规律、符合国情。专家分多个调研组分赴13个省区市,并到上百个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单位实地调研,为顺利制定白皮书奠定了重要基础。 材料二: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这是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结合材料一,分析相关部门和专家是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知识,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什么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 【答案】(1)①系统进行理论学习,并深入基层单位实地调研,做到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②深入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做到了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 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新问题,提出司法新对策、新举措,努力做到司法政策建议符合规律、符合国情,既反对了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反对了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情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制度保障。 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只能通过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改革要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 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正步入“新常态”。 我国经济增速自2010年以来波动下行,持续时间已有5年多,经济运行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态势和特点。其中,供给和需求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供给侧对需求侧变化的适应性调整明显滞后。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针对当前经济“新常态”提出供给倒结构性改革的新战略。 这需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促进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1)结合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党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合理性。 (2)运用规律的知识,分析如何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经济发展出现的供需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根据当前实际提出的正确理念,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尊重我国经济发展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改革的办法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过程,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最后整理成答案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