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提炼语意教案(江苏)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提炼语意教案(江苏)

‎2018届一轮复习 提炼语意 教案(江苏)‎ 选材特点 命题形式 命题趋势 语言材料多用说明文,有自然科学(如地质构造、碳链式反应),也有社会科学(如洼地效应、战略环境评价),但一般都是与社会生活结合比较紧密的热点问题,旨在让广大考生关注现实,进行广泛阅读 江苏高考从2007年以来,对本考点的命题主要集中在指定性概括上,比如提取关键词、下定义以及按照要求推导原因等,2016年考查提炼文集标题,由以往的主观题改为客观题等 ‎1.命题材料将更加贴近现实 ‎2.命题形式可能继续选择客观题 ‎1.(2016·江苏卷)某同学从自己所写的文章里选出以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 第一组:《看见〈看见〉》《书虫诞生记》《对话苏东坡》《家有书窝》‎ 第二组:《同桌的你》《伴我同行》《奔跑吧,兄弟》《没有麦田的守望者》‎ 第三组:《感悟青春》《我的“离经叛道”的话》《扪心自问》《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些什么》‎ A.读万卷书 寸草春晖 我思我在 B.悦读生活 寸草春晖 指点江山 C.悦读生活 那些花儿 我思我在 D.读万卷书 那些花儿 指点江山 C [本题考查提炼信息和概括信息。第一组《看见〈看见〉》《对话苏东坡》写出了阅读的感悟,《书虫诞生记》《家有书窝》写出了阅读的生活、心情,用“悦读生活”更能准确概括本组内容。第二组由《同桌的你》《奔跑吧,兄弟》可以看出主要写自己和同学间的情谊,“那些花儿”用比喻的手法来写自己可爱的同学,而“寸草春晖”用来比喻父母的恩情自己难报万一,不合乎本组内容。第三组主要写自己青春期的思考,“我思我在”更合乎本组内容。]‎ ‎【真题点评】 本题考查提炼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文集标题的选择,让语文考试更趋向生活化。考生在平时练笔时也可以精心为自己的练习笔记编写一些精彩标题,让自己的练笔有方向、有情怀。本题要分析每一组中的四篇文章,找出其共有的话题。‎ ‎2.(2011·江苏卷)下面这段文字的结论是从哪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简要概括,不超过15个字。‎ 我国大陆海区处于宽广的大陆架上,海底地形平缓,近海水深大都在200米以内,相对较浅。从地质构造上看,只有营口——郯城——庐江大断裂纵贯渤海,其余沿海地区很少有大断裂层和断裂带,也很少有岛弧和海沟。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两千年来,我国仅发生过10次地震海啸。因此,即使我国大陆海区发生较强的地震,一般也不会引起海底地壳大面积的垂直升降变化,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极小。‎ ‎         ‎ ‎         ‎ ‎【解析】 材料共四句话,最后一句是结论,是对前三句的总括。前三句话每句话一个信息要点:第一句说明了海底地形平缓和近海海水相对较浅;第二句说明了地质构造的特点是缺少大断裂层和断裂带,也很少有岛弧和海沟;第三句则以历史资料作为佐证。‎ ‎【答案】 ①海区特点,②地质构造,③历史记载。‎ ‎【真题点评】 该题又回到了常规的定向压缩题上,不过,在题干要求上有了新变化:要求概括“结论”是从“哪些方面”推导出来的。“哪些方面”是审题的关键点,再看“结论”是什么,“结论”在该语段的第四句中,有“因此”一词提示,这意味着“因”就在前三个句子中。从第二句中很容易提取出“地质构造”这个方面;第三句需要概括,不可直接提取“相关资料”,把“两千年来”与“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合并概括为“历史记载”(历史资料)。最难的是对第一句的概括,也是本题拉开分数的一点。该句讲了三点,分别是“大陆 架宽广”“地形平缓”“水深较浅”,如果都提取出,字数会超;只提取一点,就会有偏重和遗漏;于是只能用一个词把这三个要点都概括进来,它就是“海区特点”。‎ 虽说是常考的定向概括题,但角度有变化,该题不再是往常的“要点概括”,而是“方面(要素)概括”。如把第二方面“地质构造”答成“地质上少断裂层带”则不符合题干要求了。‎ 江苏卷从2007年到2011年五年中考了五次提炼语意题,至此已告一段落。命题材料来源于现实,连贯性强,创新角度富有变化,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 ‎3.(2010·江苏卷)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性词语。‎ 科学家在喀斯特地貌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复杂的碳链式反应。当水流从空气中“大口吮吸”二氧化碳并侵蚀石灰岩时,持续不断的吸碳过程就开始了。接着,在岩石表面自由流淌的酸性水流携带着大量碳酸氢根,随着自然界的水循环辗转奔向江河湖海。此时,浮游植物体内的“食物加工厂”在急切地“找 米下锅”,它们惊喜地发现,只要分泌一种叫做“碳酸酐酶”的催化剂,对水中的碳酸氢根“略施魔法”,等待加工的“米”——‎ 二氧化碳,就唾手可得。最终,光合作用将大量随波逐流的碳转化成有机碳,封存于水生生物体内。‎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解析】 提取关键词,说到底就是要提取“核心信息”。这则材料的中心是介绍科学家发现的“碳链式反应”过程,分三个层次(从标志性词语“开始”“接着”“最终”可以看出),从每一层次中找出一个不可缺少的核心词语,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1)吸碳;(2)“略施魔法”;(3)光合作用。‎ ‎【真题点评】 这是江苏卷第二次考提取关键词题。根据题意,先找出“碳链式反应”的过程:“开始”“接着”“最终”三个序数词表明了三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关键词的提取有一定难度,有两个句子,句子较复杂,且用了拟人手法。这个阶段提取的是“略施魔法”。不过,拟人化的词语是不太适合作为较严谨的科学过程中的关键词的,最平实的说法应是“催化”。‎ 该题综合了2007、2008两年提炼语意题的特点:在内容上与2007年相同,在答题形式上与2008年相同。体现了“继承中有创新,创新中有稳定”的命题特点。‎ ‎4.(2009·江苏卷)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30个字)‎ 区域竞争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综合环境的竞争上。这里的“环境”既包括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等“软环境”,也包括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居住条件、基础设施水平等“硬环境”。谁的环境好,“洼地效应”就明显,吸引力就强,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集聚就快,发展就快。‎ ‎“洼地效应”指:          ‎ ‎【解析】 根据原文,抓住几个关键词:“环境好”“吸引力就强”“生产要素集聚就快”“发展就快”。‎ ‎【答案】 环境优势加速生产要素向该区域集聚从而促进发展的现象。‎ ‎【真题点评】 该题是下定义题,也是一种定向概括题。根据下定义的要求,先找出“洼地效应”的“邻近大概念”,文中并无现成的词可用,故只能另找一词(“现象”),也可从“洼地效应”这个概念中找出“效应”。再提取“洼地效应”的“特征”。该语段共三句话,第二句文字虽长,但属解释性文字,可舍之。“特征”主要集中在第一、三句上,尤其是第三句,汇集了所有的“特征”:环境优势(环境好)、生产要素、集聚、发展快。‎ 该题从生活常识出发,要求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避免使用“下定义”这种严格的词语,降低了难度。而且从提取关键词到下定义,题型虽变,但提取关键信息的实质不变,较好地体现了命题“稳中有变、变中有承”的特点。‎ ‎5.(2008·江苏卷)下面是英国学者里基·特里维尔关于“战略环境评价”的经典性定义,请提取反映其主要信息的三个重要词语。(不超过15个字)‎ 战略环境评价是指对政策、计划、规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规范的、系统的、综合的评价过程,包括根据评价结果提交的书面报告和把评价结果应用于决策之中。‎ 战略环境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文意,此段文字可分为两个内容:即环境影响和评价过程,而“评价过程”又包括“书面报告”和“应用于决策之中”。‎ ‎【答案】 环境影响 评价结果(或“书面报告”) 应用于决策(或“应用”“应用于决策之中”)‎ ‎【真题点评】 该题是提取关键词语题,虽然形式上是一种新题型,但本质上仍是“定向概括”题,只不过“定”的“方向”变了而已。考生作答此题,难点在于“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决策”的抉择。其实,首先要弄清楚“评价过程”包括“提交评价结果”和“应用于决策”两个环节,如果把“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决策”中的任何一个一并提取出来,就犯了种属不分的逻辑错误,故只能提取“评价过程”下属的两个关键词语。‎ 在一个经典性定义中提取三个关键词语,这既是对筛选与概括能力的考查,又是贴近社会的一种导向。研究论文中的关键词、政府行文中的主题词、网络搜索中的关键词,都属此类情况。‎ ‎(2016·江苏卷)(真题见“真题体验”T1)。(3分)‎ 现场采样 阅卷点评 抽样1:‎ A 该生审题不清,不能准确理解标题和文章题目的内涵。第一组,“读万卷书”一般指读书很多,而《书虫诞生记》《家有书窝》写出了阅读的生活、心情,与“读万卷书”无关。第二组,“寸草春晖”一般指报答长辈之恩,与第二组所列文章《同桌的你》《奔跑吧,兄弟》是写同窗情谊,显然与“寸草春晖”不符。‎ 抽样2:‎ D 该生不会准确提炼信息。第一组,《看见〈看见〉》《对话苏东坡》写出了阅读的感悟,《书虫诞生记》《家有书窝》写出了阅读的生活、心情,用“悦读生活”更能准确概括本组内容。第三组,主要写自己青春期的思考,“我思我在”更合乎本组内容。‎ 增分指导:‎ 提炼语意的“四法”‎ ‎1.分层取舍法 这是提炼语意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连缀语句。‎ ‎2.归纳主干法 每一个语段都应该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展开的,这就是语段的“向心性”。准确把握语段有这样几种途径:①找中心句,一般情况下,中心句会出现在段首或段尾,如果是新闻,则导语往往就是中心句;②组合关键句或短语;③用自己的话提炼概括中心意思。概括内容、主旨,常运用此法。‎ ‎3.定义归纳法 善于用最简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按一定的格式作概括说明。‎ ‎4.提取关键词法 所谓“关键词”是指一段文字中能展现文段主体内容的“词眼”,提取关键词就是找出主体内容的“词眼”,即善于提取“核心信息”。提取关键词也要通过压缩来完成。‎ ‎1.下列三组是推荐给中学生阅读的书目,为每组书目拟一个标题。所拟标题与各组书目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 ‎ 第一组:《武夷山脉》《中国地理百科》《瓦尔登湖》《徐霞客游记》‎ 第二组:《不抱怨的世界》《积极思考的力量》《马克思传》《哲学的故事》‎ 第三组:《白鹿原》《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些人,那些事》《风中的院门》‎ A.钟灵毓秀 他山之石 人间百态 B.自然风物 人生智慧 人间百态 C.钟灵毓秀 人生智慧 百家争鸣 D.自然风物 他山之石 百家争鸣 B [本题考查提炼信息和概括信息。第一组书目主要关注的是自然科学地理方面的书目,讲述世界各地的自然景象;第二组书目关注的是名人传记和哲学思想类的书目,可以给学生的人生进行指导;第三组属于文学名著,关注的是人间百态。]‎ ‎2.对下面这段话的含意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 路是永远有的,即使走到前面无路了,你还可以在那无路处开辟出新路来。而村,并不是都有的。有的人,昏昏然走了一辈子路,到头来还是没找到那柳暗花明处的村。人人都能找到那个村子,悲哀则无。‎ A.唯有开辟新路,才能于无路处寻觅到精神的家园。‎ B.只有迈开双脚,奋力前行,才能走到柳暗花明处。‎ C.人生的悲哀,不在于无路可走,而在于无村可依。‎ D.柳暗花明处的村,常常隐藏在山重水复的困顿处。‎ C [本题考查提炼语意的能力。语段讲述的主要内容:路好找,村难寻。结尾处表述的是乐观者可以找到那个村子,但悲哀者则找不到,“开辟新路”“奋力前行”“隐藏在……困顿处”都不是该语段论述的重点,故选C项。]‎ ‎3.下列四个选项中,对语段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我们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优势,并把这个优势发挥到极致。优势这块板越长越好,如果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那就更好了。这样,你就做到了卓越。而在这一个点上的超越,会给你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更多的成功。乔布斯是个完人吗?苹果公司是面面俱到的吗?他们的每一块木板都比竞争对手长吗?当他们能把产品做到人人喜欢,就几乎一切都有了。我们为什么没有苹果,没有乔布斯,正因为我们总是追求样样不落人后,努力活在别人描绘的理想模式之中。‎ A.我们需要找出自己的优势且将其发挥到极致。‎ B.优势这块板越长越好,能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就更好。‎ C.我们总是追求样样不落人后,努力活在别人的模式中。‎ D.无论是人还是公司,都靠自己最长的那块板成功。‎ A [本题考查提炼语意的能力。B项,表述的是优势发挥的程度。C项,表述的是不懂得发挥优势而失败的原因。D项,表述过于绝对。]‎ ‎4.对下面一段文字的理解,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社会达尔文主义说,这个世界是弱肉强食的。但在150年前,达尔文就说过生物不仅有竞争,还有互助的一面。因此,“弱肉强食”这个词极不精确,歪曲了演化过程的性质。自然选择意味着能帮助适应环境的基因拥有更多的拷贝,但它不是演化的唯一规律。自然界的演化,除了以适应为中心的自然选择的许多不同形式和过程外,还有其他机制,包括中性演化和性选择等。自然选择并不意味着我把你杀了,我就生存了,不是这个意思,更不能把它一般化。‎ A.我们不应该持有“弱肉强食”的自然界生物演化论观点。‎ B.在生物演化过程中,既有竞争的一面,也有互助的一面。‎ C.自然选择有许多机制,如适应性演化、中性演化、性选择演化等。‎ D.自然选择虽然不是强者生存,但还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 [本题考查提炼语意的能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仍然是“弱肉强食”论。]‎ ‎5.阅读下列材料,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是( )‎ 诗人从生活和大自然中捕捉灵感,将语言文字剪裁成诗;知音的理解和回响,可使诗的意象和隐藏其中的思想感情浮现出来。天地一沙鸥,海上生明月,悠然见南山,经由后人的吟诵品味,其意象才更为深化;巴山夜雨,易水悲歌,汉关秦月,江山风光和人物诗文相互烘托,转化为跨时空的文化符号,丰富了文学的内容,影响着一代代人的精神面貌。‎ A.诗 知音 意象 B.自然 灵感 文化 C.生活 感情 品味 D.文学 符号 精神 B [注意提问方式“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此处的“关键词”指最能代表文段重点、脉络的词。比较四个选项,从深度、内涵来说,最后一个词肯定是“文化”或“精神”。从脉络来说,诗人从自然获得灵感,并通过文化影响一代代的人。因此本题选B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