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一、(四川成都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12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古镇陶心 杨安鸿 ①路过铜川王益区时,听说附近有个村落因“陶炉陈列”得名,且是耀州窑唯一尚在制瓷的旧址。耀州瓷曾伴随驼铃走向世界,不看看,我觉得是一种遗憾。站在塬顶远眺,入镇一条小路,忽下忽上、忽左忽右,路一边住人家,路那一边,平平的房顶,高高的烟囱。窑上叠窑,人家上有人家,是古镇建筑的风格和特色。当时叫我极惊诧的,却是古镇的颜色。 ②夏日的陈炉,不缺郁郁蓊蓊的绿色。可我感觉,有红地毯铺在地上,有红绸缎舞在塬上,有红灯笼挂在眼前,甚至有審火蔓延脚边。这里砌窑的红砖,长、宽、高都比别处要大,这让身体结实、祖业厚实、人心笃实的愿景,更加显眼更加强烈。然而,加重和放大红色的,却是肥嘟嘟,像极了腰鼓、水桶的一种物件。懂行人说,那叫匣钵。有人家用它砌成四面院墙,圆鼓鼓叠加红彤彤,宛若好客的笑脸四处绽放。也有人家用来装饰了门楣和窗棂,小日子看着热乎乎、暖烘烘的。最多见的,是填上泥土作了花盆,里面的红辣椒、绿蒜苗迫不及待要调剂人们生活似的疯长。 ③瓷器抟泥成型,转轮就制,亦如幼苗破土。宿命的陶冶和烈火的考验面前,是匣钵父兄样将瓷器揽进怀里,悉心庇护,同甘共苦,成全一种温润如玉的质,成就一份流光溢彩的美,也成长了一抹引人注目的赤子朱色。红,是烈火真金的红,是磊落胸怀的红,是劳苦功高的红,也是鞠躬尽瘁的红。我为匣钵在陈炉的当红肃然起敬。我感动陈炉人知恩图报、不离不弃的善良。 ④有一院落,祖孙二人在家,奶奶在窑洞前摘韭菜,八九岁的孙子趴在炕上,面前摆了书本,眼睛瞅着电视。三个游客屋里屋外一番参观,提出要为老人照相。也许,对生活的满足无需额外形式的展示,也许,孙子刚放下书包等着吃饭呢,老人笑而不语,连连摆手。他们诚恳又急切,说都是美术学院的老师,感慨黄土文化的厚重,想把典雅烂漫的陶瓷艺术、质朴纯真的窑洞文化,也想把好客热情的陈炉人一并摄录下来,带给学生……我敢肯定,绝不是这番话,而是他们面上的神色,让她放下手上的菜,忙着整理毫不凌乱的头发。谁知,孙子隔墙能看见一样,大声提醒“我饿得很,你快做饭嘛”。这一幕令我想起,有一次到一处名胜旅游,朋友的茶水喝干了,找景区的商店续杯开水,连着被几家拒绝,遂感叹人心不古。我当时倒理解店主们的为难,现在也理解这率真的小家伙:每天面对无数的人,每个请求都不加拒绝的话,举手之劳也是浩繁的工程。足足有十来分钟,老人像个群众演员,拘谨而听从指挥,孙子则用高一声低一声“别照了”“快做饭”的叫唤,表达要回到正常生活轨道的期盼。我不知道,日后这些美术老师会不会告诉自己的学生,当时伴随快门欢快响起的,还有一遍一遍轻言细语的安慰,有一声一声在炕头不断制造的“抗议”。同学们!包括了画面之外的声音与互动,才是这一帧民俗图画的完整内容。 ⑤陈炉几乎家家烧瓷器售瓷器,却少见拼命推销和围堵兜售,店主似乎都有更重要的事做。我准备新买一把茶壶,掌柜的蹲在街边,举着护眼面罩,电焊一扇橱窗。我挑选好,他报完价扭头接着干。我是习惯讨价还价的,他再不回头,瓮声瓮气传出一句“我没多要你的”。我们吃饭的隔壁,是同一老板娘经营的瓷器门面。吃饭的人多,隔壁很难照顾,有人问价,她斜身从侧门扫一眼,有人还价,她大喊“没有多要你的”,然后,咯咯直笑,仿佛对还不成价表达歉意。不专门看管,多是盈手可握的玩意儿,不怕顺手牵羊?她像听说不可思议的一件事,“那怎么可能”,咯咯又笑。 ⑥镇上有家供游客体验做陶的陶吧。一个小女孩在拉坯轮前体验。随着木轮的旋转,泥胎在手中帽子样长高。手随泥走,泥随手变,每个变化都引起小姑娘一声尖叫。小姑娘不时地停下,满是泥的小手背在身后,嘴吸吮着妈妈手里的饮料。她旁边的那个五十多岁的工人,却一下也没有停止手上的动作,浇水,翻搅,再稀释,再翻搅,瞅时机,将泥送到小姑娘手边。汗水打湿的鬓角和胳膊,随着动作闪闪发亮……最后,工人将小姑娘的“作品”用微波炉加热定型,以便小姑娘带回家去。这样真好!共同的劳动成果被凝聚固定了,汗水和热情有了见证的载体。我想,会不会有那么一天,在家中某个地方,这件稚嫩的作品,突然闯入她的眼帘,小姑娘,或者,已经长成大姑娘的她,一下回忆起这个夏天,回忆起古镇陈炉的这一幕,意识到,留在“作品”里的,其实是古镇人的陶心啊。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描写“古镇的红色”,既是陈炉的窑砖、匣钵构成的基本色调,又烘托出古镇人的形象特征。 B.作者通过以小见大来表达情感,如通过老奶奶答应照相这件生活小事,表达了对质朴人情的赞美之情。 C.作者写掌柜专注电焊,瓮声瓮气对待买瓷器的顾客这一内容,目的是为了突出古镇人的粗犷豪爽的性格。 D.文章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描写细腻;在叙事过程中细节传神。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2.作者为什么在第四段讲述“有一次到一处名胜旅游”的经历?(6分) 3.结合全文,概括并分析古镇人的“陶心”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二、(2018届安徽皖西南50所名校高三11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蜜 蜂 李娟 多时候纯粹自来熟。不管认不认识的人,打起招呼来甜美又亲热。她有一绝招,把人家的职业与称谓挂钩。这样,永远不用费心记人家的姓名,也不怕搞错。挖煤的,她管人家叫煤老板;烧砖的,叫人家砖老板;养獭兔的,则是獭老板……獭老板无可奈何,只得装没听到。隔壁那几家种地的,则统统都是“地老板”。至于养蜂的,当然就是蜂老板咯。 粉是葵花开花时节的一项重大工作。每年到了这个时候,相邻的土地都会联合起来雇蜂。可今年的葵花收成的惨淡已成定局。地老板们损失惨重,加上前段时间雇工和化肥的价格大涨,病虫害严重,每家每户的农药钱也花了不少。很多地老板一时都拿不出钱来。虽说雇蜜蜂比人工授粉便宜多了,一亩地才二十块钱。可几百亩下来也不是个小数字。我家就这么一点地,也得花好几千块钱呢。 不知出于什么规矩,化肥农药都可以赊账,但蜜蜂绝不事后给钱。一时间,大家都急上了火。我妈一看到蜂老板上门收账就想溜之大吉。 在这件事上,我妈还曾幻想,到时候悄悄赖过去…… 她说:“大家的地一块挨着一块连在一起,又没拉网,也没挂牌子,蜜蜂怎么知道哪块地付过钱哪块地没付过?它们给我们隔壁授粉的时候肯定会顺便飞到我家干点活的!” 虽然觉得她很无赖,但又觉得她说得有理。 后来才知,人家蜂老板才没那么笨呢!授粉之前,这一大片地得统一收齐了钱才开箱放蜂。哪怕只有一家的钱没到位,他都死活不会放蜂。就算蜂老板不催你,其他种地的邻居也会车轮战碾死你。花期紧张,如果拖拖拉拉不交钱,错过花期再授粉就来不及了,到时候结出的葵花子全都空壳。 可随着花期一天天到来,不但地老板们急了,蜂老板也急了。 他四处催账,步行走遍这片万亩土地,挨家挨户喝茶、聊天、诉苦。 他可能终于意识到这一次大家是真穷,真的和他赌上了。 蜂老板赌的是花期,是万亩向日葵的收成。 而地老板赌的是蜜蜂的命。 ——就这一点而言,蜂老板的焦虑不下于所有的地老板吧?蜂箱已经到了地头,一直关着。蜜蜂们一天天只能靠吃白糖吊命。 可白糖只能管一时的饥,蜜蜂吃多了无异于毒药。 我不知道最后谁先妥协了。总之蜜蜂放出来了。 我妈说得没错——“满天都是”! 万亩的向日葵金光灿烂,万千金色蜜蜂纷起跳跃,连“嗡嗡”声都亮得灼灼蜇眼。 对此,我妈只能形容到“满天都是”的份上。 但似乎也只有这么说才最合适:“满天都是”! 满天都是啊…… 我突然想起我家荒弃在南面荒野腹心的那一小块地,那边不但停了水,这下连蜜蜂也没了,肯定得彻底绝收。 我妈说:“不管它了。唉,也管不了了。” 又神秘地说:“放心,有花的地方自然就有蜜蜂。何况我们种的是油葵,油葵比食葵香。再远的路,蜜蜂也能找到。” 然后她说起了去年的事。 去年损失惨重,种子补种了一茬又一茬,然后缺水,接下来又闹“老头斑”——所有有经验的农人都预言这种病治不好…… 何止焦头烂额!我妈简直从头焦到尾。 去年几乎所有地老板都种赔了。 才开始我妈以为自己也赔了。好在我家只种了两百亩,还赔得起。 可到了最后,却发现赔得不算多。最后那点侥幸成活,又顺利开花的葵花,产量再低,也能留下种子。这样,等到第二年再种地,至少就不用再花钱买种子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妈又发现,不但赔不了,哈,居然还能保本! ——由于葵花全面歉收,当年的葵花子供不应求。前来收葵花的老板出价越来越高,比头一年的价格翻了一倍…… 葵花价格出来那几天,我妈喜滋滋的。一到吃饭的时候,就端着碗边刨饭边算账。越算越美:一亩能收多少公斤,估价多少,卖多少,成本多少,投入了多少……况且和最开始的估算相比,好像还有一笔重要费用省下了。这一省下,就成了赚到的……可到底是什么费用呢? 她想啊想啊…… 突然一个激灵跳起来! ——蜜蜂! 忘了雇蜜蜂!…… 据说每年每块地都有种地大户带头组织这件事,然后陪着蜂老板挨家通知、收钱。可这一年大家赔的赔,撤的撤,再无人想到这件事。 我妈大痛!完了完了,好容易撑到最后,熬得只剩最后一口气,结果还是赔在蜜蜂上了! 她扔了碗就冲向大地…… 然而又大叫起来。 她说:“我看到了蜜蜂。” 当然,并非“满天都是”,但已经足够了。 这些金色的精灵,连种地的人都放弃了土地啊,它们却还惦记着丰收。 我妈站在地窝子前转身遥望。仍然四面茫茫。永远四面茫茫。 谁家的蜂?它们从何得知花的消息?它们怎样找到了这里?怎样越过这千里大地,茫茫旷野…… 至今是个谜。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从“我妈”的“绝招”起笔,在表现人物形象特点的同时,很自然地切入了对“雇蜂授粉” 事件的叙述,匠心可鉴。 B. “我妈” 赖账的道理虽然无赖,却有坚实的生活经验作支撑,“我”家荒弃在南面荒野腹心的那一小块儿地的情况,就是最好的证据。 C. 从轻松诙谐如话家常的语言中,读者不难体会在北疆大地上讨生活的人们“家常” 艰辛以及它们能被轻易满足的“家常” 喜悦。 D. 田户、蜂农本属两个阵营,但随着形势变化有些田户却帮蜂农向同行催账,作物歉收本应大亏,但随即葵花涨价,种地能保本甚至有赚,这些转化别有趣味。 5.请概括分析“忘了雇蜂”这段叙事中“我妈”的心路历程。(5分) 6.“雇蜂授粉”和“忘了雇蜂”两段情节,叙事文学要素的侧重多有不同,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分析。(6分) 三、(宁夏银川一中2019届高三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5分) 春天,我的春天 史光柱① 我最后一个用眼睛看到的春天是被疯狂的绞肉机绞碎的,春天淌着血,连同那天的太阳一起被绞断。留下一条根,深埋在岁月里。那是1984年的事,至今已整整二十个年头。往前一年,春天是和平的橄榄绿;再往前一年,我走在滇东老家的山道。父母送我入伍,父母爱、故乡情勾动情怀。路边有青青的麦苗、棕榈和灌木林。青青的麦田和灌木是春天。翻过山岗,便看不见了我熟悉的木屋和炊烟,能让我爬上山岗,回头再望一眼的故乡是春天。 花不标价,草不打折,那时的春天没有商家炒作的痕迹。伸进树丛的牛头、羊嘴告诉我日子香甜,啃嚼鲜美。一张慈祥的面容从天涯海角如期而至,它掏出钱褡子,传播慈善、慈祥。一枚枚类似金币、银币的东西,从山湾、地湾冒出来,从野茅草返青的沟崖露出来。这时我总在想,城里的春天,大厦装不下吧?为何城里工作的人回乡探亲,脸上都泛着红光?立交桥向四方炫耀,现代化进驻山乡。可霓虹灯跟油灯的距离越拉越大。我托着腮帮坐在灯影下苦思:什么时候大山不阻断遥远,我也把牛车上的梦搬到汽车上。生日有红烛,天天有饼吃,可能春天进家了吧!外婆跟我说,如能一天从鸡窝里捡两个蛋,你的春天也就来了,石榴树露出腼腆的神色,抛出红绣球招引我忧郁的眼神,春天是家里买了一包盐,不用再吃淡菜,是季节熬出头,说是苦尽甜来。 狗尾巴草穿花衣服是春天,蒲公英凑趣、闪出身、向路人报幕是春天,老地疤长新肉、添新喜是春天。这个季节,谁最尖刻——草尖儿,谁最淘气——春风,谁的腰肢最细——链子草,谁的嗓音清亮、声带最长——溪流,谁最高兴——布谷鸟和油菜花一样招眼的秧子,谁的嗓门最大,是村长大块头。他把开春的调门起得很高。 春天,何止大地蒸蒸日上,青麦苗暖阳坡,它还让汉子们将缩在衣领里的脖子伸直,起早上山,让女人们拉家常时不只嬉笑,还看山色。耕牛和我们的腿脚没闲着,担子压在人肩上,愿望长翅。一个被贫穷剥夺书本的女娃,接过爷爷挖药材换来的学费,朝房头登枝的小鸟招招手。 春天来了,根的愿望得到伸展,种子跟苗床说着喷香的悄悄话。冷漠的土地找到掏心窝子的人。痛快地宣泄着压抑已久的心情。孩子们有了玩场,破口鞋成了打老鼠脸的锐利武器。穷山沟的孩子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童话。天被雨婆婆刷洗成蓝屋檐,白云洗成春雪莲。丁香花刷得特丁香,鸟窝里的雏鸟是他们宠爱的丑小鸭,泥塘子当成天鹅湖,娃娃鱼成了美人鱼,蚂蚱窝当成星星屎。星星会拉屎撒尿,不知是哪位祖先注册在人们头脑里的童话。因为故事离奇,也因传说蚂蚱窝有消食败火的功能,老人们便说星星屎不脏,吃了长聪明。孩子们也想不呆不傻,长大后挣大钱,盖大屋,娶好媳妇,想聪明的孩子见到半个火柴盒大的蚂蚱窝,从枝叶上掰下,拿回家串烤着“聪明”。胆子小的孩子,掰开蚂蚱窝,瞅着金色的虫卵囊仔细观瞧,最终不敢拿在火上烤熟亲尝。 山道如线,扯着木屋放飞的风筝。坡地挂在高山上。谁在翘首?谁在顾盼?谁是年岁中的畚蚂蚱?弓着腰,鼓着眼四下寻找。情缤纷,梦缤纷,青瓜棚看呆看傻了。在管生不管死、管成长不管成熟的春天,我怀着树的冲动,肩挑憧憬,根盘串蚂蚱情节的领地。 如今,我娶了相知的人,小屋不大,但装得下工作之余的温馨。我拄着盲杖,敲打着未知的路面,能敲打未知,采来采去是春天。春景斩断殆尽,深埋在心里的根却在时时发芽。时时发芽的根是春天。 大概我现在的春天就那么多了。就那么多的春天,牵动着我忙碌的身影。我握着生命的犁铧,翻犁一沟接一沟漆黑的命运。能翻犁命运、播种未来是春天。你的春天是什么?是耕耘霓虹点点的春色?还是在嫩叶和花瓣间寻找她的眼神与面容? (有删改) 【注】①史光柱,1963年生,云南马龙人。1984年在保卫边疆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双目失明。1985年开始自学写作,出版了多部作品。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说“春天淌着血”,这是因为作者在当年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双目失明,那年春天给他留下了独特而残酷的印象。 B.“蚂蚱窝”被当地人赋予特殊的意义,孩子们掰蚂蚱窝。作者也说“根盘串蚂蚱情节的领地”,这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的期盼。 C.文章选取了故乡春天中的一些典型景象,生动地表现了故乡在作者心中的鲜明印象,回忆中充满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D.“我握着生命的犁铧,翻犁一沟接一沟漆黑的命运”一句,使用了借代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抗命运的顽强精神。 8.文章的标题为“春天,我的春天”,请结合全文,分点概述“我的春天”的含义并作简要分析。(6分) 9.本文语言的文学味较浓,请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对此加以赏析。(6分) 四、(山东日照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15分) 秋瑾:襟抱谁识? 耿 立 ①在2011年的第一天,人生第一次路过杭州,从岳庙出来的沉重,暗合了灵隐的香烟。我坐上一绍兴的小伙出租车,要看西湖,谁知他把我们掷到一片有水的地方,其实这里在办丝绸展,并不是真正的西湖,我和朋友自嘲,阿Q的后代一阔脸就变,在城里早已褪净了乡间可爱的淳朴。 ②今天的西湖少了风苦水寒,这冬日的午后,我从走过秋瑾灵柩的这个桥头走过,我想到,也是在光绪三十三丁未年的正月间,秋瑾与女友徐自华一起,在冬日的杭州,两人登临凤凰山吊南宋故宫遗址,登高送目,正故国的冬日,那时的西湖是萧杀,正如当时的国运。 ③在寒冷中挺风而立的才三十二岁的奇女子,如一枝寒冬的梅,横斜在冬日,不是疏影黄昏,而是如瘦铁的枝干,在顽强对抗着孤冷。我知道秋瑾是喜爱梅花的,她笔下的“孤山林下三千树,耐得寒霜是此枝”,抑或就是她的影写,秋姿态,梅精神。 ④先初,我接触到秋瑾被捕时的文字,是说用枪激烈抵抗的,但后来知道血写的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墨写的秋瑾持枪拒捕的事实。陶成章《浙案纪略》回忆,得知安庆事败后,执报纸坐泣于内室的秋瑾“不食亦不语”,“有劝之走者,不问其为谁何”。此后杭州女师同学劝其避难,秋瑾的最后回答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⑤清军到大通学堂前门时,学生仍劝秋瑾从后门乘船渡河,“瑾不应”,不走不避,决心殉难。其时以身相殉的秋瑾,一袭白衫,坐在楼上,静等着那最后时刻的到来。 ⑥被捕后的秋瑾,被关在山阴监狱,绍兴知府贵福要县令李钟岳严刑拷问,希望获得有用的一二线索。 ⑦第二天的午后,雨脚如麻,虽是夏日却有种凄风苦雨的味道。雨落在青藤的胡同,雨落在人去楼空的大通学堂;雨落在闹市轩亭口,雨落在乌篷船,雨落在岸旁的乌桕树上。这一切都在雨中有了凄迷,有了不祥。 ⑧李钟岳恪守着自己的良知和底线,没有动刑,没有逼供,只是让秋瑾自己写供词,秋瑾提笔仅写一“秋”字,如指顶大。李钟岳令再写,秋瑾沉思片时,好像看到储存在天际的云和雨,越来越凝聚,越来越饱满,突然一声长啸,那氤氲就跃下云层,独立纸上: 秋风秋雨愁煞人 ⑨在秋瑾的事上,贵福本是存有私心,借刀于李,因其“雅不欲冒杀士之名”,故假手李氏。这时的李钟岳的内心,如虫子在啮咬,他感到了无力,他向秋瑾惭愧地说:“事已至此,余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汝死非我意,幸谅之也。” ⑩当秋瑾系狱,亲属恐遭株连,逃避进深山;当秋瑾轩亭而殉,秋家就无人收尸,而遗骨由绍兴同善局草草成殓,槁葬绍兴府城卧龙山西北麓。 ⑪秋瑾的死和血,硌痛了一些有良知的人,她激怒了民族久已蛰伏的良知,一个女人的死使一个民族的男子蒙羞,秋瑾让麻木以惊醒,给踉跄以力气;让无情以热血,给铁石以恻隐;为冥作光,为旱作润,为良知作愤慨。在晚清的年代里,秋瑾比女人多出了男人气,比男人多出了英雄气。 ⑫法国诗人雨果有一首赞颂巴黎公社的女英雄、诗人米雪尔的诗,题目是“比男人伟大”。面对秋瑾这样的有奇行的女性,还能有什么有“比男人伟大”更恰切的词语去描写秋瑾吗?在1903年的中秋节,丈夫叫秋瑾准备晚宴要请客吃饭,谁知他自己却在晚宴前被人拉走去吃酒了。中秋之夜,秋瑾独自一人面对一桌酒菜,天上一轮明月,只有对影三人,于是,她换上男装,毅然到一个戏园去看戏。当丈夫得知秋瑾身着男装去戏园看戏,不禁勃然大怒,竟然动手打了秋瑾。 ⑬拳脚侮辱,所谓的家法和夫权已使这位比男人伟大的女子忍无可忍,如娜拉一样走出家门。于是在朋友吴芝瑛纱帽胡同的宅第里,就诞生了和岳飞相媲美的《满江红》词章: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有删改) 10.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写游览杭州的所见、所感,表现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淡漠,引出下文对秋瑾的叙写。 B.第⑦段运用排比手法描写苦雨,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烘托了主人公秋瑾当时心境。 C.写李钟岳,通过其言行表现出当时具有良知和做人底线的旧官吏对革命者秋瑾的同情。 D.文章写法国诗人雨果赞美女英雄米雪尔“比男人伟大”,衬托了秋瑾的男人气和英雄气。 11.文中说“在晚清的年代里,秋瑾比女人多出了男人气,比男人多出了英雄气”,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2)英雄气:①面对灾难降临,不逃避;②身陷牢狱,以死唤醒民众;③创作《满江红》,表现英雄气概。 12.作品以《满江红》结尾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五、(黑龙江牡丹江第一高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15分) 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 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 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爬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焦渴与翘昐的心,滔滔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 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一一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 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 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飕飕。 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 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缤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贍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国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枝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裏,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惊愣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一一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国,只能竭尽你想象的空间。想象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一一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 你也许在梦中曾亲吻过那些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花瓣,而此刻你须在想象中创造姚黄魏紫豆绿墨撒金白雪塔铜雀春锦帐芙蓉烟绒紫首案红火炼金丹……想象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象微风夜露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象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想象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之盛况。想象给予你失望的纪念,给子你来年的安慰与希望。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一一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那花辯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适。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甘愿自己冷落自己。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已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 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的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1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作者认为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真看过牡丹,理由是洛阳牡丹不仅奇美,而且有传奇的身世,只有在洛阳人们才能尽情欣赏到牡丹的绝世姿容 B.作者认为看花者没有欣赏到牡丹花开的辉煌灿烂也没有任何遗憾,因为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看花者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C.文题为“牡丹的拒绝”,其“拒绝”的表层原因为习性——遵循花期和自然规律;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个性一一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甘愿自己冷落自己。 D.文章取材于真实的经历,却又冲破“写真”的疆域,说传闻、引佳句、驰骋想象,“实”与“虚”水乳交融。 14.文章全篇未写牡丹的盛开,却铺写了牡丹的一次坠落场景,请分析这个场景描写的作用。(6分) 15.此文的视角和人称有些特别:全篇无“我”,处处是“你”。这样的视角和人称的选择有何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六、(福建惠南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15分) 挂在空中的菜篮子 任启亮 ①去年春天,侄子从老家带来一袋榆钱。妻子当天晚上就蒸上一锅。打开锅盖,一种特别的香气弥漫开来,妻子早就准备好了蒜泥、香油、辣椒、胡椒、山西老陈醋、生抽、精盐等,全家每人盛上一盘,接自己的口味添加佐料,吃得笑逐颜开。女婿是第一次吃蒸榆钱,直呼好吃。确实,榆钱的味道香甜不腻,润滑爽口,余味绵长,其他任何莱蔬都无法与其媲美。 ②榆钱,让我想起了那挂在空中的菜篮子。 ③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质匮乏,缺粮少米,更没有蔬菜,最难熬的是春季。青黄不接,粮食所剩无几,储备一冬的大白菜、萝ト早已吃光了,乍暖还寒,青菜还无法生长。再加上不允许保留自留地,大田种什么粮食都只能按统一要求,更甭说种菜了。有人在房前屋后或田间地头巴掌大的地方种上几棵青菜,也被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铲掉。于是,每到春天,那些长着槐花、榆钱、葛花的材就成了老百姓挂在空中的菜篮子。 ④最早采的便是榆钱。榆树开花大约在三月中下旬。它的花瓣薄如蝉翼,浅绿色,采起来不容易,采了大半天,放在篮子里,看似挺多,用手一抓,只是一小团。它的味道很独特,是春天的第一道美味。我们采榆钱时第一把总是迫不及待地塞进自己嘴里,甘甜如饴。榆钱的吃法多样,可凉拌、煮粥、做馅、做汤等等,用粗面拌榆钱蒸食是早年家乡最常见的吃法。 ⑤第二道大菜是槐花。槐花清明节前后盛开,洁白的花瓣如同蝴蝶轻盈的翅膀。槐花总是结成一簇簇的,花穗下垂,好像一串串白色的蝴蝶掩映在碧绿的树叶之间,画面清新生动。槐花的清香更让人难忘,深呼吸一口,从内到外神清气爽。越到夜深,清香越是浓郁,院子里只要有一树槐花,那香气可以给你带来一整夜的美梦。槐花吃法多样,凉热皆宜,汤馅均可,配肉搭菜,煎炸蒸炒无所不能。凉拌时先用开水焯一下,可单独拌,也可配上粉丝、豆皮一起拌,佐以姜丝、葱丝、红辣椒,淋上醋、香油。炒着吃,可单炒槐花,也可与辣椒、韭菜等一起搭配,如能配上猪肉、鸡蛋更是香味独特。还能与面粉搅匀挂糊油炸,做槐花粥、槐花汤。我们家的院子里就有一棵树,是我们随吃随采的菜篮子。 ⑥在能够当作蔬菜吃的树花中,葛花最为鲜艳夺目。它有着跟丁香一样的颜色,比丁香更芬芳,是文人雅士的爱物。清代宫廷名点紫藤饼,便是以它为食材。在乡间,葛花树都是自然生长在堤边沟沿,或是土质不肥的泡沙地,没有高大挺拔的树干,只离地二三尺,藤状纏绕着四面展开。仲春时节,一大片绿色中,紫色的花穗坠得一嘟噜一嘟噜的,十分诱人,孩子们也能不费劲便采摘到。葛花与槐花一样有多种吃法。现在听说吃槐花、葛花好处多极了,清火润肺,降血压,降血脂,我们小时候还不知道这些,只知道是可口的佳肴。此外,可食用的还有构树(楮桃子)花、香椿等等。 ⑦清明节前夕,我们回了趟老家,全家一同上山采榆钱。微风和煦,空气湿润,所有的树木花草都在舒展筋骨,笑逐颜开。突然,一股清香飘来,抬眼望去,三棵洋槐树就在眼前,满头披银,花开正浓。不远处是一片榆树,足有六七棵,榆钱已经有点蔫儿了,但还没有到唐人施肩吾形容的“风吹榆钱落如雨”的地步。我们迎着山野的清风,采摘着这些鲜美的花儿,漫不经心,有说有笑。不禁想起小时候,常常因寻不着开花的树,或是花被先前赶来的人们采光了而沮丧,那时若是遇到眼前的景象该是何等惊喜。而今,早已是另一个时代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标题中的“菜篮子”指那些长着可食用的花和叶的树,这些树曾帮助老百姓渡过饥荒,使人难忘。 B.文章第⑦段画线的句子运用对偶和拟人手法,寓情于景,通过对微风、空气、树木花草的描述,表达欢快之情。 C.文章以“而今,早已是另一个时代了”结尾,简洁而又意味深长,表达了对昔日美味再难得到的惆怅之情。 D.本文作为一篇“忆苦思甜”类的文章,却没有落入以渲染辛酸和悲情来回忆苦难的窠臼,有其独特之处。 17.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18.文章行文脉络清晰,请结合全文,分析第⑤段的行文思路。(6分) 参考答案 1.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BD项考查手法,A项考查结构,C项考查内容。其中C项,“掌柜专注电焊,瓮声瓮气对待买瓷器的顾客”表现的是古镇“少见拼命推销和围堵兜售”现象。故选C。 【答案】C 2. 【解题思路】这是一道分析文中情节的作用的题目,要求答出“作者为什么在第四段讲述‘有一次到一处名胜旅游’的经历”。解答本题时,注意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注意结合情节在文中的位置分析。“有一次到一处名胜旅游”的经历是作者在奶奶答应照相而“孙子隔墙能看见一样,大声提醒‘我饿得很,你快做饭嘛’”的情况下联想到的,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理解。“每天面对无数的人,每个请求都不加拒绝的话,举手之劳也是浩繁的工程。足足有十来分钟,老人像个群众演员,拘谨而听从指挥,孙子则用高一声低一声‘别照了’‘快做饭’的叫唤,表达要回到正常生活轨道的期盼” ,借这件事表达对小孩的理解;而老奶奶在这种情况下“足足有十来分钟,老人像个群众演员,拘谨而听从指挥”表现了老奶奶的淳朴善良,借以凸显表现了陈炉人的善良,深化了文章主旨。 【参考答案】①借这件事表达对小孩的理解,小孩“抗议”的原因是“每一个请求都不加拒绝的话,举手之劳也是浩繁的工程”。②深化主旨,老人在这种情况下仍接受了请求很不容易,借以凸显表现了陈炉人的善良。 3. 【解题思路】这是一道概括文意的题目,要求“概括并分析古镇人的‘陶心’表现”。解答本题时,要浏览全文,注意摘取文中的重点句子加以概括。如文章开头“有红地毯铺在地上,有红绸缎舞在塬上,有红灯笼挂在眼前,甚至有審火蔓延脚边。这里砌窑的红砖,长、宽、高都比别处要大,这让身体结实、祖业厚实、人心笃实的愿景,更加显眼更加强烈。然而,加重和放大红色的,却是肥嘟嘟,像极了腰鼓、水桶的一种物件。懂行人说,那叫匣钵。有人家用它砌成四面院墙,圆鼓鼓叠加红彤彤,宛若好客的笑脸四处绽放。也有人家用来装饰了门楣和窗棂,小日子看着热乎乎、暖烘烘的”,古镇的红色洋溢着热情与欢快,古镇的人们就生活在这种氛围中古镇的红透着喜气,烘托出古镇人的热情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我感动陈炉人知恩图报、不离不弃的善良”“每天面对无数的人,每个请求都不加拒绝的话,举手之劳也是浩繁的工程”, 文中听从游客指挥的老奶奶和“没有多要你的”的店主表现了古镇人对待游客的质朴善良。“旁边的那个五十多岁的工人,却一下也没有停止手上的动作,浇水,翻搅,再稀释,再翻搅,瞅时机,将泥送到小姑娘手边”“这样真好!共同的劳动成果被凝聚固定了,汗水和热情有了见证的载体” ,淘吧中不停劳作的工人, 表现了古镇人在工作上的认真不敷衍。 【参考答案】①生活中的陶心是古镇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景:希望身体结实、祖业厚实、人心笃实;希望生活红红火火。②待人的陶心是古镇人对待游客的质朴善良:如听从游客指挥的老奶奶,“没有多要你的”的店主。③工作的陶心是古镇人对工作的认真不敷衍(古镇人对匣钵的知恩图报、不离不弃):如淘吧中不停劳作的工人。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项,“荒弃在南面荒野腹心的那一小块地”是否有蜜蜂到来,还未发生,不能作为“生活经验”支撑“赖账的道理”的证据。 选择题在现代类文本阅读中算是比较难的一道题,命题人常常会从多个角度来设置一些令考生迷惑性的或隐性的陷阱,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人物精神、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结构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要把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 【答案】B 5. 【解题思路】作答时先从文本中找出“我妈”“忘了雇蜂”相关内容,然后分析“我妈”的心路历程。这部分文字在原文的第24节至最后1节,先是“何止焦头烂额!我妈简直从头焦到尾。”到“还赔得起。可到了最后,却发现赔得不算多。”然后是“不但赔不了,哈,居然还能保本!”再到“忘了雇蜜蜂!”“我妈大痛!完了完了,好容易撑到最后,熬得只剩最后一口气,结果还是赔在蜜蜂上了!”最后“然而又大叫起来。她说:‘我看到了蜜蜂。’”概括时注意语言的简洁,突出心理的变化历程。 【参考答案】“损失惨重”的焦虑→“赔得起”和“赔得不算多”的自我安慰→“保本”甚至“赚到”的喜悦→“忘了雇蜜蜂”的大痛→“看到了蜜蜂”的惊喜。 6.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探究能力。通过文本阅读,先从环境、人物、叙事的角度、主题等各个方面具体分析“雇蜂授粉”和“忘了雇蜂”两段情节,然后将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雇蜂授粉”这一部分着力表现北疆农耕生活的风貌,描述了雇蜂授粉、蜂地对赌、白糖吊命等事件,表现蜂农和田户之间的阵营变化,侧重群像塑造。“忘了雇蜂”这一情节则侧重个体形象,以“我妈”为主,侧重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即自然用天灾造成人的损失,有用蜜蜂平衡这种损失;人放弃了土地,但是自然还惦记着丰收。叙事具有戏剧性。 【参考答案】①前者侧重于环境要素,着力表现北疆农耕生活的风貌(雇蜂授粉、蜂地对赌、白糖吊命等),后者侧重于情节要素,着力表现事件的戏剧性;② 在“人物”要素上,前者侧重表现人与人的关系(蜂农和田户的制衡、田户之间的阵营变化),后者侧重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用天灾造成人的损失,又用蜜蜂平衡这种损失;人放弃了土地,但是自然还惦记着丰收)。 7.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D项,“使用了借代的手法”分析错误,应为“借喻”。故选D。 【答案】D 8.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标题含义能力。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本题题目是“文章的标题为‘春天,我的春天’, 请结合全文,分点概述“我的春天”的含义并作简要分析解答本题”。要注意在理清原文层次结构的基础上,筛选有效信息,运用规范的语言去表述。从开头段“春天是被疯狂的绞肉机绞碎的,春天淌着血”,结尾段作者在保卫边疆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双目失明可知,春天寓意着和平。从文中对故乡的回忆,例如“狗尾巴草穿花衣服是春天,蒲公英凑趣、闪出身、向路人报幕是春天”,可以看出春天是回忆中故乡的自然生机与美好人情。由“春天是家里买了一包盐,不用再吃淡菜,是季节熬出头”可知,看出春天是苦尽甜来的生活改善。“愿望长翅”“肩挑憧憬”等,说明春天是对美好的期盼。由“我握着生命的犁铧,翻犁一沟接一沟漆黑的命运”可知,春天是改造命运创造未来的奋斗精神。 【参考答案】①春天是和平的岁月。②春天是回忆中故乡的自然生机与美好人情。③春天是苦尽甜来的生活改善。④春天是对美好的期盼。⑤春天是改造命运创造未来的奋斗精神。 9.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赏析品味文章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赏析文章的语言,要在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的基础上,一般从语言风格、修辞手法、遣词造句几个方面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本题题目是“本文语言的文学味较浓,请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对此加以赏析” ,题干中给出赏析的范围“词语、句式、修辞等方面”,答题时找到文中的相应特征,举例分析即可,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春天淌着血,连同那天的太阳一起绞断”“春天是和平的橄榄绿”使用了拟人、比喻等手法,表达生动,富有情趣。“青青的麦田和灌木是春天”“回头再望眼的故乡是春天”“狗尾巴草穿花衣服是春天;蒲公英凑趣闪出身向路人报幕是春天;老地疤长新肉、添新喜是春天”等内容分析可知,词语组合新颖独特,具有诗意。如“花不标价,草不打折”“种子跟苗床说着喷香的悄悄话”,使用了大量形象化的词语。还有整句、长句、排比句的运用,使文章表达内容丰富,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等等。 【参考答案】①词语选用:使用了大量形象化的词语形象可感。例如:“啃嚼”“地疤”形象可感。“花不标价,草不打折”新颖独特,具有诗意。②句式使用:整句、长句、排比句的运用,表达内容丰富,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③修辞运用:使用了拟人、比喻等手法,表达生动,富有情趣。④情感细腻、富有音乐美、绘画美等。 10.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综合分析散文景物描写、内容分析、手法运用、思想情感、主旨等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全文,分清散文的类型;抓住散文的标题,从中获取写作对象、写作内容、线索、作者情感等相关信息;梳理散文的结构,把握思路脉络;最后要感悟作者的情志,抓住文章抒情议论性的句子,明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选项A是对文本开头一段内容和作用的分析。B项是对第七段中排比手法的分析。C项是对文中次要人物作用的分析。D项是对文章某一内容作用的分析。A项于文无据,“表现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淡漠”错误,作者只是感慨出租车司机不够地道,不够淳朴,没有提及他对历史文化的淡漠。故选A。 【答案】A 11.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从句子的重要词语或修饰成分、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相邻句子、分析其作者的表达意图入手。考生抓住该句中的“男人气”和“英雄气”这两个关键词来进行分析即可。“男人气”指的就是男人特有的性格与气质,男人独有而女人不具备的阳刚之气。据此考生再到文中进行信息筛选,从文本第二段可以概括出秋瑾“与友人凭吊古迹,喟叹国运”。第三段写秋瑾在寒风中挺立,如一枝寒梅,体现了她如梅花般有对抗孤冷的顽强精神。第十二段写她一人在家孤寂,于是换上男装去戏园看戏,表现了他的男子气。第十三段写秋瑾反抗家法夫权走出家门,表现了她身上的阳刚之气。“英雄气”指英雄品质,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精神。文章第四五段写秋瑾面对捕杀,毫不逃避。第十一段,写秋瑾英勇就义,以死来唤醒民众。最后一段秋瑾创作的《满江红》中“心却比,男儿烈”“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等句,都体现了她的英雄气概。 【参考答案】(1)男人气:①与友人凭吊古迹,喟叹国运;②如梅花般有对抗孤冷的顽强精神;③着男装看戏;④反抗家法夫权走出家门。 (2)英雄气:①面对灾难降临,不逃避;②身陷牢狱,以死唤醒民众;③创作《满江红》,表现英雄气概。 12.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散文结尾的作用的分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散文结尾的类型,再从结尾本身的作用、情节上的作用、情感上的作用、主旨上的作用以及读者的阅读感受等几个角度答题。文章结尾写秋瑾忍受不了所谓的家法和夫权离家出走,并写下了一首《满江红》。从情节上来看,秋瑾无人理解,离家出走,照应标题“秋瑾:襟抱谁识?”从人物形象上来看,诗歌是秋瑾精神世界的写照,使秋瑾的形象更加立体可感。从主旨上来看,表达了作者对秋瑾巾帼英雄气概的敬仰,深化作品主旨。 【参考答案】①照应标题,表现了秋瑾不为人理解的苦闷之情;②是秋瑾精神世界的写照,丰富了秋瑾形象;③表达了作者对秋瑾巾帼英雄气概的敬仰,深化作品主旨。 13.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结合文本内容“惊愣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一一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分析可知,“也没有任何遗憾”错,文本无据。故选B。 【答案】B 14.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等角度作答。结合“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适。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分析可知,交代了作者喜欢牡丹的原因。结合“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裏,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分析可知,渲染悲壮唯美的气氛。结合“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一一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分析可知,与上文想象中的牡丹盛开的场景相呼应,为下文作者对牡丹生命品格的感悟和议论作铺垫。 【参考答案】①交代了作者喜欢牡丹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牡丹的欣赏与赞美之情。②渲染悲壮唯美的气氛,凸显牡丹花落时的惊心动魄的美——高贵之美、个性之美、品位之美。③与上文想象中的牡丹盛开的场景相呼应,写出牡丹或盛开、或坠落,生命都极其壮丽而热烈的风姿。④为下文作者对牡丹生命品格的感悟和议论作铺垫。 15.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注意从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作用的角度分析。全篇无“我”,处处是“你”,这样的视角和人称的选择的好处,第二人称,增加亲切感,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对话,抒情,便于感情交流,有呼告效果,增加感染力。若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全篇处处为“你”,作者既可以观赏牡丹,又可以自我审视。结合文本内容“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的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分析可知,蕴含着作者观赏牡丹的丰富的生命体验和感悟。“你”可以将读者带入文本情景,产生共鸣。 【参考答案】①全篇化“我”为“你”,“你”成为观察与描写、议论的视角和主体,作者既可以观赏牡丹,又可以自我审视。②全篇处处有“你”,“你”中有“我”,蕴含着作者观赏牡丹的丰富的生命体验和感悟。③作为第二人称,“你”可以将读者带入文本情景,与作者一同观赏、感悟牡丹之美,产生共鸣。 16.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把握作品的主题、手法等,然后,逐一分析四个选项,最终确定答案。C项,综合全文内容,这里表达的应该是作者对苦难生活已经成为过去的感慨和庆幸。故选C项。 【答案】C 17.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主要考查开头部分的作用。解答时,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考虑。内容上,首先明确文章第①段的内容,主要描述妻子蒸榆钱的香味、榆钱佐料的复杂、吃榆钱的快乐、轻松场景,突出榆钱的美味。从结构角度考虑,这就引出下文对小时候吃槐花、榆钱、葛花这些“空中的菜篮子”的回忆。并与后面“不禁想起小时候,常常因寻不着开花的树,或是花被先前赶来的人们采光了而沮丧”,写小时候为找不到榆钱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进而突出文章的主旨“而今,早已是另一个时代了”,赞美当今人们生活的丰衣足食,幸福快乐。 【参考答案】①通过榆钱勾起回忆,引出下文。②描述吃榆钱的场景,以调料之繁杂、心情之愉悦与小时候为找不到榆钱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文章主旨。③正侧面渲染蒸榆钱的美味,为全文莫定轻松、欢快的基调。 18.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时,先明确答题区域,是针对全文,还是某个段落,然后划分层次,明确行文思路。第⑤段第一句“第二道大菜是槐花”——首先明确本段介绍的对象是槐花,与④⑥段“最早采的便是榆钱”“在能够当作蔬菜吃的树花中,葛花最为鲜艳夺目”形成并列关系。然后从槐花的花期、颜色、外形、香味、食用方式等几个角度入手,进行具体的介绍。最后以“我们家的院子里就有一棵树,是我们随吃随采的菜篮子”结尾,用“菜篮子”呼应文章的标题。 【参考答案】首先明确本段介绍的对象一一槐花,用“第二道大菜”表明与前后两段的并列关系。然后从槐花的颜色和外形、香味、食用方式三方面展开具体介绍。最后以“菜篮子”呼应文章题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