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一、单选题 1.据《礼记·玉藻》记载,周代服饰的色彩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而象征尊贵。但春秋时期齐桓公“好服紫”,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一国尽紫服。这一变化说明 A. 宗法分封制日益崩坏 B. 服饰适应国家统一需要 C. 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 D. 服饰色彩的地域性特色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服饰是等级制度的体现,齐桓公喜好“正色”之外的紫色,齐国的百姓仿效齐桓公穿着紫色的衣服,这体现等级制度的破坏,即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齐桓公的喜好及民众的效仿与国家统一无关,春秋时期并未出现统一的趋势;C选项错误,服饰颜色的变化不能体现织绣工艺的进步;D选项错误,齐桓公的喜好及民众的效仿与地域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据考证,战国之前的传世作品中均无“黄帝”的史料,之后始现“黄帝”之说,如传世的《吕氏春秋》、《史记》等记载的历史皆从黄帝开始。到了秦汉时期,黄帝已成为大家认可的祖先。这说明 A. 百家争鸣的兴起奠定了黄帝至尊的地位 B. 宗法制对这一共识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 C. 华夏民族皆源自于黄帝的嫡亲血缘关系 D. 国家统一有助于血缘系统一体化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黄帝”的出现是在战国之后出现的,说明“黄帝”是否真实存在还有待考证。而黄帝的出现可以将中华民族的祖先得以确定,标志着血缘系统一体化的形成,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黄帝至尊的地位与百家争鸣并无关系;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对此的作用;C选项说法错误,黄帝是否真实存在无法判断。 3.中国古代汉族人姓名中往往带有辈名,如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与其堂兄弟颜曜卿、颜春卿共用“卿”字,“卿”就是颜真卿兄弟们共用的辈名,表示他们是同辈关系。这反映了 A.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特点 B. 宗法体系中大宗处于支配地位 C. 宗法观念严格区分亲疏长幼关系 D. 血缘政治中神权色彩比较浓厚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如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与其堂兄弟颜曜卿、颜春卿共用“卿”字,“卿”就是颜真卿兄弟们共用的辈名,表示他们是同辈关系”突出的血缘关系,强调的是利用宗法观念对亲疏长幼关系的区分,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分封制,A选项排除;大小宗是一种相对关系,材料未体现,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神权色彩,D选项排除。 4.社是土地之神,稷是五谷之神,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社稷祭祀反映的观念是 A. 以民为本 B. 以农立国 C. 封建迷信 D. 重农抑商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材料中君主对土地神和五谷神的祭祀体现的是农业立国,B选项符合题意;民本思想与材料无关,在封建专制制度下,统治者很少坚持民本理念,A选项排除;封建君主对土地神和五谷神的祭祀体现的是对农业的重视,与封建迷信无关,表达的是一种美好的愿景,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抑商政策,D选项排除。 5.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履亩而税”,齐国“相地而衰征”,晋国“作爰田”,楚国“量入修赋”,秦国“初租禾”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实质上反映了 A. 生产关系的调整 B. 赋税制度的革新 C. 封建制度的确立 D. 经济结构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鲁国“履亩而税”是依靠田地亩数收税,齐国“相地而衰征”是依据土地的好坏收税以及晋国、楚国和秦国的田地改革等都是承认土地私有的体现,实质上是土地由公有制变为私有制,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A正确;赋税制度的革新是材料中现象,不是实质问题,B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土地公有制向私有制过渡时期,此时封建制度尚未确立,C错误;经济结构变化不是材料中体现的现象,D错误。 6.据《管子》记载,管仲曾建议齐国国君,将开山冶铁之事交给民间经营……由百姓分利七成,君主分利三成。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 A. 工商食官制进一步完善 B. 官府全面放开市场管控 C. 民营手工业已有所发展 D. 盐铁官营体制已被打破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将开山冶铁之事交给民间经营……由百姓分利七成,君主分利三成”体现的齐国并不限制民间手工业的发展,百姓分得的利润较高,强调的是民营手工业有所发展,C选项符合题意;工商食官强调的是商业和手工业由政府经营,A选项排除;B选项说法明显错误,B选项排除;盐铁官营政策的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D选项排除。 7.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众多城市(邑)群的兴起,我国城市由过去城堡、都城的发展阶段跨入了真正的“城市”阶段,这一变化被有的学者称为“城市革命”。此时的“城市革命”客观上反映了 A. 国家注重工商业的发展 B. 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 C. 各国争霸战争日趋激烈 D. 农业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众多城市(邑)群的兴起,我国城市由过去城堡、都城的发展阶段跨入了真正的“城市”阶段”体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发展迅速,这说明农业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发展,D选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确立了重农抑商政策,A选项排除;中国古代手工业者的地位低下,B选项排除;各国的争霸战争不利于城市的发展,会对城市发展产生较大的破坏,C选项排除。 8.西周时期“孝道”观念的核心是崇拜祖先,行孝的主要形式是祭祀;春秋时期,“孝”的对象主要是父母,行孝的主要形式是“养”和“敬”。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时期 A. 个体家庭作用的提升 B. 血缘观念的淡化 C. 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 D. 君主专制的建立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孝”的对象主要是父母,行孝的主要形式是“养”和“敬””中可以看出,春秋时期宗法血缘观念比较浓厚,同时比较重视个体家庭,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地位,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是秦朝设立的,故D项错误。 9.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后来又直接提出了“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 的观点。孟子的这些观点 A. 阐释了“仁政”思想的基本内容 B. 使儒学成为秦汉时期治国的指导思想 C. 强调不分亲疏贵贱的儒家仁义观 D. 有利于统治者利用仁义观念巩固统治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主张父子君臣的秩序和仁义观念,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利益,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故D项正确;“仁政”主要指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民贵君轻是其仁政学说的核心,材料并未涉及,故A项错误;秦朝时焚书坑儒,儒学没有成为指导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父子君臣的等级秩序,故C项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学生应该结合孟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和代表的阶级利益,对材料进行分析,得出 巩固封建统治的结论,同时注意区分“仁政”思想的基本内容即可。 10.汉代《汜胜之书》记载了适时耕作、因时因土耕作、及时磨压以保墒防旱、积雪保墒、施肥改土、栽培管理、及时收获与选种留种技术、稻田水温的调节等方面的内容。此书记载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 A. 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 B. 生产工具比较落后 C. 耕作技术有明显进步 D. 生产资料投入很多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在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生产工具的落后;C选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适时耕作和因时因土耕作,并未体现耕作技术的进步;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不只是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还有技术等方面的应用。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1.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内容的变化表。据此可知西汉 皇帝 州刺史权力内容 汉武帝 “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督查郡国,巡视吏治” 汉昭帝、宣帝 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 汉平帝 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 A. 王国问题死灰复燃 B. 刺史逐步丧失监察职能 C. 社会问题不断暴露 D. 州已成为地方行政区划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代刺史需要关注土地兼并、镇压诸侯的谋反、安置流民等内容,反映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故C项正确;三则材料中只有汉武帝涉及诸侯王国问题,故A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刺史监察职能的丧失,故B项排除;材料反映刺史权力内容,但不代表刺史成为地方行政长官,排除D。 12.据下述考古发现,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汉代 A. 冶铁业较秦代有了更大发展 B. 冶铁生产技术研究具有依据 C. 冶铁业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 D. 官营手工业占居于主导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的是出土的汉代冶铁高炉遗址和相关部件,这可以为研究汉代冶金业的发展提供实物史料依据,B选项符合题意;仅从出土文物是无法得出冶铁业较秦代有了更大发展的结论的,A选项排除;冶铁业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不能说明出土的是官营手工业还是民营手工业的遗址,D选项排除。 13.西汉董仲舒指出“(大贾)荒淫越制,蹦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此种情形“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这说明董仲舒认为 A. 节俭是政治大一统的基石 B. 商业发展会危害等级秩序 C. 应禁绝地方上的商业经济 D. 商业滋生了政治投机心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大贾)荒淫越制,蹦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体现的是汉朝的大商人僭越礼制,说明商业的发展会危害等级秩序,B选项符合题意;大一统的基石是国家对地方的有力控制,A选项排除;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未涉及大商人政治投机的问题,D选项排除。 14.汉武帝时,任用品秩低下的少府尚书处理天下章奏,参与“中朝”事务。隋唐时期,尚书台发展成为尚书省,成为外朝最重要的行政机关。这种转变反映出 A. 皇帝的好恶决定机构职能 B. 尚书从位卑权重走向位高权轻 C. 中央决策机构实现外朝化 D. 皇帝的集权方式出现了新倾向 【答案】D 【解析】 汉武帝时期中外朝制度的出现是通过架空外朝的方式加强皇帝集权,隋唐时期尚书台发展为尚书省,三省六部制逐步完善是通过对宰相的分权制衡加强皇帝集权,因此这种转变反映出皇帝集权方式出现了新倾向,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皇帝好恶与机构职能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B项中的“权重”与“权轻”看法片面,排除;决策权仍然在皇帝手中,排除C项。 15.1974年,在安徽省毫县东汉末年的曹氏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釉呈淡青色,质地和火候等都符合瓷器的标准的广口、扁圆腹、平底的四系罐,釉色光亮,质地纯净。这表明汉代 A. 青瓷器的制作技术已臻成熟 B. 瓷器制造技术出现质的飞跃 C. 陶器的制作技术已登峰造极 D. 青瓷器主要分布中国北方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曹氏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釉呈淡青色,质地和火候等都符合瓷器的标准的广口、扁圆腹、平底的四系罐,釉色光亮,质地纯净”强调的是东汉末年的青瓷的质量是符合上等瓷器的标准的,A选项符合题意;瓷器制造技术出现质的飞跃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青瓷不属于陶器,C选项排除;青瓷在南方也有分布,如浙江龙泉的青瓷,D选项排除。 16.唐初,基于地方州县两级行政设置,在州之上分设十道监察区,命监察御史等分巡各道州县。中唐以后,按察使、采访使、黜陟使、观察使等,相继成为各道的专职监察官。采访使、观察使等也有了固定的驻所和判官属僚。这反映出唐代 A. 有效解决地方割据 B. 开启了中央对地方的全面监察 C. 地方监察逐步完善 D. 监察官逐变为地方最高行政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唐初,命监察御史等分巡各道州县、中唐以后,按察使、采访使、黜陟使、观察使等,相继成为各道的专职监察官”体现的是唐朝地方的监察逐步完善,C选项符合题意;唐朝最后亡于藩镇割据,A选项排除;B选项错在“全面”,排除;监察官逐变为地方最高行政官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17.宋朝地方管理上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一路下同时存在三个平级的管理机构,它们之间采取互不相属分化事权相互牵制的原则。这一建制 A. 旨在扩大宋朝疆域 B. 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 C. 打破了市坊的界限 D. 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的信息,可以看出宋代以创建路制的方式,来避免地方割据的出现,加强中央集权,D选项符合题意;据材料信息可知“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扩大宋朝疆域,A选项排除;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宋代以创建路制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并未体现宋代文武分权的特点以及市坊制度的信息,BC选项排除。 18.宋元时的民窑在产量上所占的比重比官窑大得多,在质量上也有一定的发展。到了清代民窑居于绝对优势地位,官窑瓷器也为民窑所出。宋元至清这一趋势形成的主要条件是 A. 官府对民窑大力扶植 B. 民窑生产技术提高 C. 民间资本的大量投入 D.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开始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根据材料“到了清代民窑居于绝对优势地位,官窑瓷器也为民窑所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营手工业发展较快的原因主要和自身的管理方式及生产技术改进有关,B选项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封建政府不可能对民营手工业采取扶植的态度,A选项排除;官营手工业的资本要远远大于民间资本,C选项排除;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D选项排除。 19.北宋时,在与辽、夏等边境地区设置的贸易场所——権场,书画交易只是偶然出现,并未形成气候。到了南宋时期,宋金边境的権场遂成为书画文物由北向南回流的渠道,且兴盛起来。据此可知 A. 两宋时期中国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 B. 书画回流蕴含宋人对故国依恋之情 C. 南宋时期南方的书画创作手法很高 D. 南宋时期北方成为全国的文化重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靖康之变后,中国暂时形成南宋和金对峙的局面。材料“到了南宋时期,宋金边境的権场遂成为书画文物由北向南回流的渠道,且兴盛起来”体现的是南宋人对故国的书画回购,强调的是对故国山河的留恋,B选项符合题意;两宋时期中国文化是理学占据主导地位,A选项排除;材料与南方的书画创作手法无关,C选项排除;南宋时期中国的经济中心南移完成,伴随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中国的文化重心也呈现南移的态势,D选项排除。 20.终其两宋,寡妇再嫁依然是相当常见的事情,寡妇的财产权、继承权也得到了很好的保障。据此可知在宋代 A. 理学对社会伦理观念的影响有限 B. 理学作为官方哲学脱离社会现实 C. 妇女力图追求解放冲破人性束缚 D. 市民阶层重利轻义观念不断增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材料显示宋代寡妇再嫁行为相当常见,不符合理学伦理纲常,说明理学对当时的社会伦理观念影响有限,故A项正确;理学为封建统治者服务,没有脱离社会现实,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足以说明“妇女力图追求解放冲破人性束缚”,排除;D项误读材料,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终其两宋,寡妇再嫁依然是相当常见的事情,寡妇的财产权、继承权也得到了很好的保障”,联系所学宋明理学的内容分析解答。 21.北宋士人根据政治发展的需要,对儒家学说原有内容进行全面反思与批判,并大胆地从佛、道学说中汲取思想精华。这一做法 A. 使儒学进入思辨化、哲理化的新阶段 B. 巩固了秦汉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 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D. 扩充了教育的内容并提高了官员素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北宋儒学的发展是“对儒家学说原有内容进行全面反思与批判”“从佛、道学说中吸取思想精华”,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推动了儒学思想进入思辨化和哲理化阶段,故A项正确;北宋儒学的复兴,使北宋王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权的政治措施有了更好的政治思想理论依据,但不等于该举措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形成于汉代,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不涉及教育和官员素质,排除D项。 22.宋朝科举制有如下规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别头 考生若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 弥封 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 誊录 重新誊写考生考卷,以免考官认识笔迹 锁院 知贡举者受任后,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直至考试结束 A. 防弊措施流于形式 B. 选拔方式多样 C. 考试规程渐趋严密 D. 参考人员多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别头、弥封、誊录和锁院”可知体现的是宋朝的科举考试程序日趋严格,主要是为了维护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C选项符合题意;防弊措施流于形式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就体现的是科举考试的一种选官方式,B选项排除;参考人员多元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23.明朝初期政府规定:家有土地十亩以下者,需种植桑麻、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则需倍之。这一规定 A. 促进了江南资本主义的萌芽 B. 有利于明朝货币体系的转型 C. 加剧了人口资源之间的矛盾 D. 强化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材料“家有土地十亩以下者,需种植桑麻、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则需倍之”强调的是政府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重视,强化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D选项符合题意;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A选项排除;小农经济与明朝货币体系的转移无关,B选项排除;人口资源之间的矛盾主要和人口增加及土地兼并有关,C选项排除。 24.从战国时期到隋朝,中国传统农业在北方形成;隋朝到元代,传统农业由北向南传播:到元时,农业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据此可推知,传统农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南方大量荒地的开发利用 B. 北方长期战争使社会动荡 C. 北方农业人口的不断南迁 D. 统治者注重抑制土地兼并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从战国时期到隋朝,中国传统农业在北方形成;隋朝到元代,传统农业由北向南传播:到元时,农业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体现的是农业由北方向全国扩散,这主要是由于北方战乱引起北民南迁导致的,C选项符合题意;南方大量荒地的开发利用是北民南迁的结果,A选项排除;北方长期战争使社会动荡是北民南迁的原因,B选项排除;统治者注重抑制土地兼并并非是北民南迁的原因,D选项排除。 25.明清时期,苏州府的真如镇所产棉花,“色有洁白,种有早晚,以供纺织,且资远贩,公私赖之”,农家“比户织作,昼夜不辍,暮成布匹,晨易钱米,以资日用”。该材料反映了真如镇 A. 城乡人口比重变化 B. 雇佣劳动力生产 C. 工商业收入超农业 D. 商品化程度较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比户织作,昼夜不辍,暮成布匹,晨易钱米,以资日用”体现的是苏州的农户将织成的布匹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换,这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有关,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城镇人口比重的变化,A选项排除;雇佣劳动属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标志,材料未涉及,B选项排除;材料无法得出工商业的收入超过农业的结论,C选项排除。 26.明初,工匠单立为匠户、世代不得脱籍:明朝中叶工匠可以纳银代役。清朝完全废除匠籍,官营手工业劳动者皆出自官府雇募。这一变化过程表明( ) A. 官营手工业的发展走向市场化 B. 民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确立 C. 手工业生产格局出现重大变化 D. 手工业专业化生产水平提高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中叶之后官府对官营手工业者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有利于其参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促使民营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使手工业的生产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官营手工业的市场化,排除A项;B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27.1906年,孙中山说:“现在是中国国民驱除衰落的征服者之时机……我们如不急起驱除之,外国列强则将在不久替我们赶走…那么,我们将成为另一统治民族的奴隶。”这表明,当时孙中山的主张 A. 将帝国主义势力驱除出中国 B. 体现出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 C. 国家富强才可抵挡列强侵略 D. 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我们如不急起驱除之,外国列强则将在不久替我们赶走”体现的是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矛头主要针对的是清政府,具有强烈的排满色彩,说明其民族主义具有狭隘的色彩,B选项符合题意;旧三民主义并未明确提出反帝的主张,A选项排除;国家富强才可抵挡列强侵略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28.1951年,发生了关于戏剧发展的争论。有人主张全部继承京剧,有人认为京剧是封建主义的,主张全部取消;还有人就京剧和地方戏谁为主的问题进行了争论。对此,毛泽东提出 A.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B. “百家争鸣,自由发展” C.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 “文艺为人民服务” 【答案】A 【解析】 “发生了关于戏剧发展的争论”属于艺术问题,对艺术问题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的方针,故A项正确;“百家争鸣”属于学术问题,故B项错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属于辩证法的范畴,故C项错误;“文艺为人民服务”提出于1979年,故D项错误。 29.1953—1957年,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第二次革新。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特别注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反映了 A. 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 改革适应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C. 标志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形成 D. 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答案】B 【解析】 由时间“1953-1957年”,当时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需要大批劳动者和建设人才,所以出现“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和“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故选B;A是1965年,排除;体现的是中国的基础教育而非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排除CD。 30.1978年以前,我国由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的重要科技成果总共只有100项;而1980年至1985年,增加到44540项,累计经济效益已达1065亿元。由此可知 A. “科教兴国”战略营造了良好氛围 B. 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则已经确定 C. 科技与经济生活日益紧密结合 D. 科技专利制度的建立卓有成效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而1980年至1985年,增加到44540项,累计经济效益已达1065亿元”体现的是科技发展对经济的助推作用,C选项符合题意;科教兴国战略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A选项排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是在21世纪初,B选项排除;材料与科技专利制度无关,D选项排除。 31.古代雅典人在酒神节的庆典上,除了有盛大游行、酒神领歌和戏剧比赛外,还包括十将军祭酒仗式、宣布荣誉公民名单、展示各城邦的贡物和烈士遗孤等。古代雅典这些庆典活动 A. 倡导尊重人性反对神性 B. 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 C. 反映了民主制局限性 D. 有利于增强公民意识 【答案】D 【解析】 【分析】 “宣布荣誉公民名单、展示各城邦的贡物和烈士遗孤”等活动有利于增强雅典公民意识,故D正确。“酒神颂歌”说明雅典人并不反对神性,故A错误;这些庆典活动内容没有增强公民民主权利,与推动民主政治发展无关,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雅典民主制的局限性问题,故C错误; 【详解】 32.苏格拉底哲学的突破在于,将视角指向人—使人知道自己能力的同时知道自己的无知与愚昧,知道自己无知的同时,又不放弃对道德和美善的追求。由此可知,苏格拉底研究的是 A. 人的经验世界 B. 人的智慧世界 C. 人的理性世界 D. 人的本能世界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知道自己无知的同时,又不放弃对道德和美善的追求”强调的是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属于理性精神的一种。苏格拉底通过对人的研究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人的经验、智慧和本能,ABD选项排除。 33.18世纪后半期,法国思想家狄德罗召集了一批知识分子编撰了一部涉及科技、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百科全书》。当局曾在最高法院对百科全书派提出公诉,其罪名是“他们形成一个集团,为着拥护唯物主义,摧毁宗教,鼓吹独立自由和败坏风俗”。这说明 A. 科技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 B. 百科全书派都是唯物主义者 C. 理性思想冲击了法国旧社会 D. 百科全书集启蒙运动之大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百科全书派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心,他们主张理性主义,受到了法国政府的公诉,说明启蒙运动的理性思想冲击了法国旧社会,遭到旧势力的压制,C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分析科技对启蒙运动的推动作用,而是强调旧势力的反攻,A项错误;百科全书派“都是唯物主义者”说法绝对, B项错误;百科全书涉及科技等多个领域,不能说明百科全书是启蒙运动之“大成”, D项错误。 34.怀疑论成为启蒙运动准备阶段的思想先导,自然神论则成为启蒙运动发展阶段的思想家的标记,无神论则把启蒙运动推向更高的成熟阶段。这说明 A. 启蒙运动具有明确行动纲领 B. 哲学家在启蒙运动中占多数 C. 哲学理论左右启蒙运动进程 D. 自然科学进步推动启蒙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启蒙运动。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伴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理性思想的影响扩大,人们对宗教的态度由怀疑论发展为自由神论再到无神论,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因此自然科学的进步推动了启蒙运动,故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表明启蒙运动有明确的行动纲领;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哲学家在启蒙运动中所占的数量如何;C选项错误,哲学理论只是影响着启蒙运动的进行,并非起决定性的“左右”作用。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 35.1150年,造纸术传入西班牙后,又从那里传到了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事实证明,造纸术的价值十分显著。造纸术的价值主要是 A. 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 B. 变成了新教的工具 C. 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 D. 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造纸术传入欧洲后,“羊皮纸被取代”,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造纸术对文艺复兴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造纸术对宗教改革的影响,排除B项;造纸术与地理大发现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 36.16世纪至17世纪初,宗教作家对夫妻之间的爱情大加赞赏,如一位英国新教徒说,如果夫妻之间没有了爱情,那就像脱了臼的骨头:没有了安宁,没有了秩序。这反映了宗教改革 A. 鼓励女性追求婚姻自由 B. 引导人们关注现世幸福 C. 反对家庭对宗教的信仰 D. 主张提高女性社会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对夫妻之间的爱情大加赞赏”“没有了爱情……没有了安宁,没有了秩序”等可知,材料强调了新教徒对爱情和家庭的认识,体现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彰显了人的价值,即引导人们关注现世幸福,故选B。A、C属于过度推理,D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 37.14世纪,希腊人马克在研究中国火器的基础上写了《焚敌火攻书》,记述了35个火攻方。该书由法国人杜泰尔奉拿破仑之命校订并出版了拉丁文原本。随后又被译为法文、德文和英文。这说明 A. 火药技术在欧洲得到传播 B. 中国火药技术最先传到希腊 C. 中国火器在欧洲得以改造 D. 四大发明改变了欧洲面貌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焚敌火攻书》记述了35个火攻方。该书由法国人杜泰尔奉拿破仑之命校订并出版了拉丁文原本。随后又被译为法文、德文和英文”体现的是火药技术在西欧的传播,火药的传入为新兴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制度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A选项符合题意;中国的火药技术最先传入到阿拉伯,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国火器在欧洲得到改造,强调的是火药的传播,C选项排除;欧洲面貌的改变主要是政治、经济和思想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选项排除。 38.英国的保尔芒图指出:“工厂制度是机械化的必然结果。一套由若干相依成分所组成的、带有一个总动力的设备,只能安设在一个地方,而它的运转是由一批受过训练的人员操纵的。这个地方就是工厂,工厂是不允许有别的定义的。”这种制度的确立 A. 使劳动力开始集中生产 B. 开创了精耕细作生产分工的模式 C. 推动了机器生产的普及 D. 开启了流水线标准化的生产 【答案】C 【解析】 材料所述的是工厂制度的产生,工厂是专门安放机器,从事生产劳动的地方,这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的产生有利于机器的推广和普及,C正确;A“开始”说法不正确;社会分工的细化出现于工场手工业时期,B不正确;D与材料无关。 39.1835年法国学者托克维尔访问英国曼彻斯特时描述:“城市的这一边住的是奴隶,那一边住的是老爷;那一边属于富裕的少数人,这一边属于贫穷的绝大多数人,这里创造了文明的奇迹,文明之人却几乎沦落到野蛮人的境地。”这一描述反映出 A. 奴隶贸易促进英国城市发展 B. 工业革命中工人阶级贫困化 C. 科学社会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D. 城市化导致社会道德的沦丧 【答案】B 【解析】 根据“1835年”“城市的这一边住的是奴隶,那一边住的是老爷;那一边属于富裕的少数人,这一边属于贫穷的绝大多数人”,结合所学,1835年是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造成贫富分化,使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造成贫富分化严重,而不是“社会道德的沦丧”,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1835年”“城市的这一边住的是奴隶,那一边住的是老爷;那一边属于富裕的少数人,这一边属于贫穷的绝大多数人”,联系所学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解答。 40.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目标,历史学家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这四次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A. 增强了人类自立、自信意识 B. 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 C. 确保了代议制度逐步建立 D. 使宗教宽容主张被广泛接受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这四场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类的思想,推动人类思想进步,促使人类自立、自觉、自信意识形成,此为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之处,A选项符合题意;摧毁天主教的精神枷锁只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历史功绩,B选项排除;思想运动都没有确保代议制逐步确立,且只有启蒙运动为欧洲政治制度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C选项排除;为使宗教宽容主张被广泛接受仅是宗教改革的目的,D选项排除。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古希腊城邦是基于社会分工合作,理想国中各阶级具备各自的美德,不相僭越,城邦就达到了“正义”。柏拉图认为城邦的治理是复杂的艺术,因而对统治者的政治、文化、才能、品德等方面,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城邦的统治者属于第一等级的公民,统治者的灵魂是由黄金构成的,具有智慧的美德。孔子编撰的《尚书》中所记录的君王,都是被儒家所认定的“明君贤王”,《尚书》中记录了上古“明君贤王”在选任继任者时,是通过大臣举荐并经过多年考察其德行和才能是否符合条件,才能最终确定下来的。 ——摘编自许天蓝《论<理想国的政治理想兼与(尚书>政治理想之比较》等 材料二 《论语》与《理想国》对思想政治教育之重视值得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深思。历史经验证明,道德的软约束效果是因人而异的。封建社会的中国统治者最终无不采取了“外儒内法”的治理方式,而柏拉图在晚年的《法律篇》中也最终将法律置于道德之上。 ——摘编自彭文龙《论语》与《理想国》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拉图与孔子政治理想的相通之处。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柏拉图与孔子政治理想形成的背景。 【答案】(1)相通之处:都倡导贤人治国(或德治);都将德、善作为政终极目标,试图建构一个美德政治的国家;都强调社会等级性;都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 (2)柏拉图: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凸显;雅典城邦政局混乱不堪;古希腊人文主义的兴起。 孔子:社会大变革,礼崩乐坏,诸侯争霸;上古(商周)时期德、重民思想的影响。 【解析】 【详解】(1)相同点:材料“柏拉图认为城邦的治理是复杂的艺术,因而对统治者的政治、文化、才能、品德等方面,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孔子编撰的《尚书》中所记录的君王,都是被儒家所认定的“明君贤王””体现的是二者都主张贤人治国;材料“统治者的灵魂是由黄金构成的,具有智慧的美德”、“是通过大臣举荐并经过多年考察其德行和才能是否符合条件”体现的是二者都将德、善作为政终极目标;材料“城邦的统治者属于第一等级的公民”、“孔子编撰的《尚书》中所记录的君王,都是被儒家所认定的“明君贤王””体现的是二者都强调社会等级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的主张都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 (2)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和柏拉图思想的背景需要从政治、经济及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如柏拉图: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凸显;雅典城邦政局混乱不堪;古希腊人文主义的兴起;工商业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孔子:社会大变革,礼崩乐坏,诸侯争霸;上古(商周)时期德、重民思想的影响;封建经济的繁荣。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杨家子孙三代抗辽事迹在北宋已是家喻户晓,作为民间故事自南宋即已流传,盛行杂剧的元代,杨家将的故事更被广为演绎,至明代,以杨家将故事为题材的讲史小说出现,如《北宋志传》《杨家将》《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到清中叶,经过一两百年的不断刊刻,杨家将小说传播已相当广泛。流行至今的杨家将剧目也甚多。 岳飞抗金故事在南宋即已流传。元代有多种关于岳飞题材的杂剧,明代的现存剧目在抗御强胡、谴责投降外,突出忠孝主题。清人钱彩所撰的《说岳全传》,为岳飞故事的集成之作。《说岳全传》曾被清廷查禁,至晚清再度传播。民国时期抗日军兴,岳飞故事又一再被演绎成戏剧、电影,借以宣传抗战。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史的其他相关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写出论题,论题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论题:从古代文学中的胡汉关系看近代知识分子民族国家意识的构建。 阐述:南宋处于激烈民族矛盾之中,在此时出现了保卫中原的英雄人物,在后世的文学加工中,对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英雄人物予以歌颂,到了近代,岳飞抗金再次与晚清仁人志士的救国御侮相联系,原先的“胡”变成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这一文学叙述的过程中,知识分子建构了民族国家的意识。 示例二论题:市民阶层的兴起与壮大。 阐述:宋元明清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明理学的传播,市民阶层兴起壮大,在这一过程中,古代文学对胡汉关系的描写也反映出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如中国历史上“苏武牧羊”“昭君出塞”等都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历史认知价值。同时,在市民阶层兴起壮大的推动下,反映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融合与冲突的艺术形象不断得到发展。 示例三论题:古代文学中的胡汉关系有对抗,也有融合。 阐述:历史上游牧民族给农耕民族造成灾难性的破坏、农耕民族奋起抵抗,如杨家将抗辽、岳飞抗金,但同时,也有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学习较先进的文化的一面,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清初皇帝广纳汉文化等;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列强入侵、大众传媒的发展,关于胡汉关系的古代文学成为激发民众团结御侮的精神资源,进一步促进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宋明文学与民族国家意识的相关知识。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杨家将的故事和岳飞抗金的故事源远流长,成为国人重要的历史记忆,被古代文学不断渲染。这就需要考生围绕这一信息提炼出能展开论述的论题,比如,杨家将和岳飞抗金的故事都体现出汉人团结御胡的精神,这一文学描述到近代则成为知识分子构建民族国家的重要依据。如果考生还能从其他角度分析,能用到相关史实加以说明亦可,比如,古代胡汉关系不仅只有对抗,也有融合的一面。 【点睛】开放式论述题确定论题至关重要,拟定论题的最基本的原则是要对所选论题非常熟悉,自己头脑中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来支撑自己所选论题。自己掌握的史实越多,论证起来就越容易、越充分,得分率也就越高。 43.材料:中国探索建立排污许可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老一辈的环保人努力推动将实施排污许可制度的要求写进了《环境保护法》中。自80年代末以来,各地开展了试点工作。2015年,大面积的雾霾牵动着人们的神经,9月11日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随后,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并达成了建立统一环境管理平台的基本共识。2016年11月,国务院发布《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到2020年,就要完成所有行业的排污许可证发放。2018年1月,《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规定了排污许可证核发程序等内容,细化了环保部门、排污单位和第三方机构的法律责任。目前,多个地方试点已经从立法、监督、实施、流域治理、行业改革等角度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建立排污许可制度的中国特色道路。 ——摘编自《中国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历史、现实和未来》 (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排污许可制度建立的背景,并概括该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排污许可制度改革的意义。 【答案】(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和排污许可工作;工业化带来污染排放问题比较突出,引发社会关注;老一辈环保人的努力推动。 特点:重视法律法规建设;成立专门机构推动;目标和任务明确;先试点后推广;具有渐进性。 (2)意义:有利于明确各方环保责任和任务;有利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利于探索建立排污许可制度的中国特色道路;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根据材料中“2016年11月,国务院发布《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得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和排污许可工作;根据材料中“大面积的雾霾牵动着人们的神经”得出:工业化带来污染排放问题比较突出,引发社会关注;根据材料中“老一辈的环保人努力推动将实施排污许可制度的要求写进了《环境保护法》中”得出:老一辈环保人的努力推动。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中“国务院发布《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得出:重视法律法规建设;根据材料中“细化了环保部门、排污单位和第三方机构的法律责任”得出:成立专门机构推动;根据材料中“到2020年,就要完成所有行业的排污许可证发放”得出:目标和任务明确;根据材料中“多个地方试点已经从立法、监督、实施、流域治理、行业改革等角度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建立排污许可制度的中国特色道路”得出:先试点后推广;根据材料中“自80年代末以来,各地开展了试点工作”“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随后,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并达成了建立统一环境管理平台的基本共识”“ 2016年……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到2020年,就要完成所有行业的排污许可证发放”得出:具有渐进性。 (2)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明确各方环保责任和任务、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