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十二第30讲 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十二第30讲 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作业

限时规范训练 ‎(时间:40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山西太原模拟)律学是中国古代对法律注释讲解的学问。唐朝律学的学习内容是律令格式和儒家经典,宋代律学的学习内容除当朝律令、案例外还有儒家经典。这表明唐宋律学(  )‎ A.体现了三教合流的特点  B.延续了以礼入法的传统 C.凸显律学哲理化的趋势 D.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解析:选B。题干只体现了法律与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题干中“唐朝律学的学习内容……儒家经典”“宋代律学的学习内容……还有儒家经典”体现了唐宋律学以礼入法的特点,故B项正确;题干中C项所述在材料中未涉及,错误;中央集权主要表现为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统治,题干未提及,故D项错误。‎ ‎2.(2018·广西钦州一模)理学家陆九渊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剥落心蔽”“发明本心”,用“读书”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这说明他(  )‎ A.强调伦理道德 B.主张心灵净化 C.反对格物致知 D.践行知行合一 解析:选B。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根据“剥落心蔽”“发明本心”可知,陆九渊主张内心自省以实现心灵的净化,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材料不能体现。践行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观点,D项错误。‎ ‎3.(2018·湖南长沙联考)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这表明理学 (  )‎ A.以弘扬纲常伦理和倡导个性解放为本 B.源于汉代儒学的天命思想 C.融合佛道思想凸显其逻辑性和道德性 D.成为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 解析:选C。理学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并未强调个性解放,故A项错误。根据“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可知,理学不是源于汉代儒学的天命思想,故B项错误。根据“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可知,理学融合佛道思想凸显其逻辑性和道德性,故C项正确。D项材料依据不足。‎ ‎4.宋明理学通过天理论、道统论、格物致知论和心性论构建起庞大的理论体系,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宋明理学客观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历史进步性。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 A.神化君主权威,维护专制统治 B.重塑社会伦理,维护社会稳定 C.重视辩论教育,认识灵魂善性 D.杂糅三教思想,实现三教归儒 解析:选B。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维护专制统治是宋明理学的局限性,而非进步性,故A项错误。宋明理学“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这有利于重塑社会伦理,维护社会稳定,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宋明理学“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C、D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5.吴歌,又称为江南小调、俚曲。魏晋以来,人们喜欢劲歌狂舞,还在人际交往中应酬唱和。宋代之后有所改变,逐步变为“‎ 浅吟低唱”。吴歌从“劲歌狂舞”转为“浅吟低唱”的主要原因是(  )‎ A.宋词等艺术形式兴起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理学对人性的压抑 D.人们审美观的变化 解析:选C。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本题要求分析从魏晋时期“劲歌狂舞”到宋代“浅吟低唱”变化的主要原因,宋词的出现属于表现并非原因,故A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促进了宋词的艺术形式的不断丰富,并非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由所学知识可知,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引发“吴歌”的变化,故C项正确。人们审美观的变化,也是理学对人性的压抑所致,故D项错误。‎ ‎6.1227年,宋理宗发布诏书,追封朱熹为太师,封信国公,提倡学习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此后,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成为声誉隆盛的显学,流传数百年而不衰。据此可知,当时(  )‎ A.理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B.儒家思想已完成思辨化 C.格物致知成为官民行为准则 D.理学是儒、佛、道融合的产物 解析:选A。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根据材料中“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成为声誉隆盛的显学,流传数百年而不衰”可知理学在社会思想中占据主流地位,故A项正确;儒家思想的思辨化在材料中并未涉及,故B项错误;格物致知是理学家求理的方法,不是官民行为准则,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理学的来源,故D项错误。‎ ‎7.(2018·安徽五校联考)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说:天下太平,则小官多,大官少;天下之乱,则必然是大官多而小官少。此语意在说明(  )‎ A.官员冗滥导致效率低下 B.吏治腐败威胁统治秩序 C.过度集权危害社会安定 D.暴政统治影响政治稳定 解析:选C。大官指中央管官的领导,小官指地方管民的官僚,材料的意思是说管理地方的官僚多了,则地方太平,百姓康居,天下太平;中央管官的领导多了,则官僚成风,迎上略下,天下大乱。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官职和地方行政组织的架构问题,而非冗官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官员设置问题,而不是吏治腐败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天下大乱在于官员设置时层级太多,即管官的大官过多,过度集权危害社会安定,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官职设置问题,而不是暴政问题,故D项错误。‎ ‎8.李贽在《藏书》中指出:“试观近古之王,有知人如武氏者乎?亦有专以爱养人才为心,安民为念如武氏者乎?”他的这一观点(  )‎ A.摆脱了“天理人欲”束缚 B.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 C.体现了客观务实的历史观 D.大力倡导经世致用 解析:选C。材料表明李贽称赞武则天,这与摆脱理学对人性的压抑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故B项错误。李贽称赞武则天“知人”“爱养人才”,符合历史事实,体现了客观务实的历史观,故C项正确。李贽对武则天的称赞,与倡导经世致用无关,故D项错误。‎ ‎9.(2018·四川双流中学模拟)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而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对此恰当的评价是二者都是进步思想。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 A.历史评价都是主观评说 B.二者思想主张作用相同 C.二者都是地主阶级士人 D.评价置于具体历史时期 解析:选D。历史评价是建立在史实基础上的,并不是主观评说,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者思想主张作用并不相同,故B项错误。阶级属性与思想是否进步,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故C项错误。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适应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应该将二者的思想放在具体的历史时期内进行评价,故D项正确。‎ ‎10.(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晚明时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知当时(  )‎ 晚明时期会社简表 名称 地点 描述 匡社 苏州 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 复社 吴江 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裁量公卿 岭南会馆 苏州 商人联乡谊,保商务,谋公益 讲学会 无锡 东林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求实学 A.文化政策开明,社会舆论较为自由 B.中小市镇大量兴起,出现反传统舆论 C.传统四民结构松动,社会分化加快 D.商品经济发展,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解析:选D。A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中虽然出现了几个城市,但是不足以说明中小市镇大量兴起;材料强调的是实用之学,‎ 故B项错误。四民结构是指士农工商四个阶层,材料仅涉及士商阶层,未提及农工,而且材料中没有涉及社会分化的信息,故C项错误。晚明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达,结合材料“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匤时救世”“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商人联乡谊,保商务”“讲求实学”可知,经世致用思潮兴起,故D项正确。‎ ‎11.(2018·湖南永州二模)王夫之说:“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为而为之。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在此,王夫之(  )‎ A.明确提出了主权在民学说 B.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 C.阐释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D.否定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 解析:选B。王夫之的思想仍然属于儒家思想,他没有明确提出近代西方的主权在民学说,故A项错误。根据“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可知,他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注重君主的道德功绩,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董仲舒君权神授理论的评价,故D项错误。‎ ‎12.(2018·湖南八校联考)明中叶以后在经济上产生了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对“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评价正确的是(  )‎ A.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B.传统儒学进入反思和批判阶段 C.突破了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 D.促进面向世界和重视实践的风气形成 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新兴资产阶级还未产生,故A项错误。由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与“在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相符,故B项正确。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但并未突破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材料一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奉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注释“四书”,引导读书人。他还编著《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 材料三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摘自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 诉求的维度——对〈明夷待访录〉的一种新解读》‎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宋明理学在思想文化上的影响。(6分)‎ ‎(3)运用材料三评价黄宗羲思想的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12分)‎ 解析:本题考查儒学的发展演变和启蒙运动。(1)从材料一“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一种二重性的立场”得知儒家思想具有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为社会各阶层接受;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得知董仲舒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改造和发展,即融合了阴阳学、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除此之外,汉武帝即位之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在思想、政治和教育三个方面大力推行儒家思想,即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强力推行。(2)从材料二“用理学思想重新注释‘四书’,引导读书人……遵循‘三纲五常’”可以得知宋明理学把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全社会;从材料二“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宋明理学压抑了人们的创造性;结合所学,宋明理学也培养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如重气节、重道德、使士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3)第一小问评价,结合所学关于启蒙思想、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知识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影响,分为两个方面进行解析,即“黄宗羲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孟德斯鸠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其一,黄宗羲的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被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所继承,成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其二,三权分立思想传入中国,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 为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制度设计提供了借鉴。‎ 答案:(1)原因: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被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 ‎(2)影响: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全社会;形成了一种重气节、重道德、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民族文化性格;“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压抑了人们的创造性。‎ ‎(3)评价: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制度设计,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它主要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权利。‎ 影响;黄宗羲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组成部分,其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被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所继承,成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传入中国,不仅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而且为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制度设计提供了借鉴。‎ ‎14.(2018·重庆高三段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李贽的思考,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但是在欧洲,所谓的“异端”思想却成长为参天大树。‎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评析材料中关于李贽的悲剧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正确。)‎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 回答时首先要依据材料中信息归纳观点,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对于提取的观点进行论证,注意要围绕观点,论证有力。回答此题首先要对李贽所处的时代和他的主要思想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他处于明清之际,即封建社会末期,他挑战权威、否定“天理”,追求个性自由,这与文艺复兴的追求个性自由相似。此问要联系二者所处的具体社会环境综合考虑,李贽思想没能对社会转型发挥重大作用,文艺复兴推动了社会转型。关于根源要从经济发展状况考虑。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答案:材料中的观点是李贽的思想没有在明清时期得到传播与发展,其原因不仅有个人因素,也有时代因素。‎ 我认为该观点有一定道理。‎ 首先,李贽的悲剧有其个人因素。李贽从小出生于商人家庭,对自由、平等的执着追求,使得他不融于当时的时代。加之他个人性格张扬,恃才傲物,遇事偏激,最终在经历无数次抗争和挣扎之后,他选择在狱中结束生命,其思想随着他的离去,传播有限。其次,李贽的悲剧也是时代造就的。明清之际,政治上,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同时君主专制统治却不断加强;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虽然产生,但封建小农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思想上,统治者加紧文化专制政策,八股取士、文字狱和程朱理学的僵化一齐禁锢了社会思想创新;对外关系上,“海禁”政策使中国失去了与西方文明交流的机会。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李贽的思想“只能长为灌木,不能成为丛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