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安达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得分训练三语文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绥化市安达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得分训练三语文试卷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1074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年)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 材料二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 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 材料三 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 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它文明古国。‎ 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越是后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 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今天,不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 ‎(取材于何志云《谈文学的地域性:地域文化决定族群的精神和品格》)‎ ‎1.下列各项中加粗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绮罗(qǐ) B.脍炙人口(kuài) C.河朔(suò) D.脂粉气(zhī) 2.下列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当地儒学兴盛,传统深沉厚重。 B.密州一带百姓以强悍勇武闻名。 C.当地很多人都很看重围猎活动。 D.词风豪放能寄托人的政治怀抱。 3.下列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的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宋词最初以"婉约"为正宗,此派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C.《边城》中的小城叫茶峒,小说中的人物有翠翠、天保和傩送。 D.作家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有《边城》《长河》《四世同堂》等。 4.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 B.沈从文认为,湘西的古朴原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C.沈从文对湘西的热爱,使他热衷于表现湘西地域文化。 D.湘西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于它的顽强、质朴和积极。 5.为表现湘西地域文化,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加以概括。答出两点即可。 6.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经》和《楚辞》的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 B.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C.地域文化决定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的精神品格。 D.在今天,文学抗拒同质化要靠强调自身地域性来实现。 7.根据上述三个材料,简要说明“地域文化”这一概念中所包括的要素。‎ ‎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梅花几度梦里寻 王本道 ‎ ‎①中国人对于梅花普遍怀有一种特殊的爱恋之情。应该说,没有哪一种花像梅花这样享受着众口一辞的好评。其实,就梅的形象看,若是在花中“选美”,她是无论如何难当花魁的。那薄如蝉翼的花瓣,稀疏的花蕊,淡淡的清香,在众香国里,绝对难以招人眼目。历览前贤崇尚梅的缘由,加之几次充当梅客的感悟,我想,千百年来,梅之所以让人欣赏、赞誉、咏叹,多半是源于她的品格。因此,“品逸如梅”常常被用作是对一个人品行的赞誉抑或是自励的标准。宋代林和靖老先生生性奇俊,超凡脱俗,终生不愿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直在杭州孤山过着隐居生活,平生植梅放鹤,人称“梅妻鹤子”,也历来被传为佳话。‎ ‎②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得宠,说来说去,还是文人的笔力所致。中国的文人往往自诩以天下为己任,而文人们的际遇又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特别是那些刚正耿直的正人君子和贤达官宦,往往怀才不遇,或是屡遭贬谪,尽尝阶下之苦。而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便往往被他们寄寓远大的志向,比拟自己的意志和胸怀。如陆游的诗“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 王冕也有诗云:“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正是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①_________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为传播。‎ ‎③从拟人的角度看,造物也实在是委屈了梅的。二十四番花信风,梅信属第一,节气恰恰是在“苦寒”之时。尽管生不逢时,命运不济,而梅却我行我素,不屈不挠,在苦寒之中“寂寞开无主”,显现着既勇敢叛逆又悲壮凄楚的色彩。正是梅的这种秉性,才使她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大千世界中非但未被挤出局,反而被文人们升华到“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的位置。作为一名忠诚的“梅客”,我委实在梅的品行中,汲取了太多太多的教益。每次赏梅归来,时常夙夜忧叹:苦寒之于梅,确属命运的不公,世道的不公。而梅呢,却无怨无悔地傲雪凌霜,年年岁岁按季奉献出自己的幽香。在遇到了挫折,遭到了磨难,碰到了不公之时,我常在梦乡里看到那千树万树的梅花。‎ ‎④佛家曾有“一切有情,众生平等”之说。其实人生一世与世上其它生灵的一生就其过程来讲,并无二致。人若托生是国色天香,魏紫姚黄,时时遭人羡慕当然是大好事。但世事往往不尽如人意,在这个世界之上,高官厚禄的幸运者终归是极少数,多数人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努力的结果充其量只是小康而已。我当然不喜欢贫穷,现今社会,一个终身怀有衣食之忧的人是很难成就事业的。但是我也从不企盼锦衣玉食,大富大贵,凭组织的培养,个人的努力,能有一份自己力所能及又喜欢做的事情,并在生活上衣食无忧就已足矣。想那冷峻的梅,若真的给他换一个温室环境,怕还真是难以承受呢。梅是在苦寒的背景之下,扎根,生长,开花的,也恰恰是这苦寒,才使她②_________了成长的动力。苦寒之于梅,何尝不是一份财富呢?人的一生也同样,心想事成,万事顺遂,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苦难同样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同样是一笔特殊的财富,它来之不易,自然也不会轻易丧失。梅是在病态的环境中,在不公正的待遇中散放幽香的。是否要改变这种生存环境,纠正这种不公,讨还个正确的说法呢?这也许是永远做不到的事情。对此,梅采取的是默默承受的态度,正是这种承受,才使得她在万花丛中始终能独树一帜!人若失去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达观的心态,还会有生存的信念吗? ‎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改动)‎ ‎1.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①、②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A.淡薄     蓄满 B.淡薄     积蓄 C.淡泊     蓄满 D.淡泊     积蓄 2.“梅花”是中国文人常常描写的对象,下列各项描写不是梅花的一项是(   ‎ ‎) A.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B.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C.雪虐风号愈凛然, 花中气节最高坚。 D.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3.文章第一段写宋代林和靖老先生的独特个性及其植梅放鹤的情趣,其用意是什么? 4.“我委实在梅的品行中,汲取了太多太多的教益”,从文中看,作者汲取了哪些教益? 5.作者说“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得宠,说来说去还是文人的笔力所致”的依据是什么? 请根据第二段文意,分条列举回答。‎ 二、文言文阅读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杂说 欧阳修 夏六月,暑雨既止,欧阳子坐于树间,仰视天与月星行度,见星有殒者。夜既久,露下,闻草间蚯蚓之声益急。其感于耳目者,有动乎其中,作《杂说》。‎ 蚓食土而饮泉,其为生也,简而易足。________仰其穴而鸣,若号若呼,若啸若歌,其亦有所求邪?抑其求易足而自鸣其乐邪?苦其生之陋而自悲其不幸邪?将自喜其声而鸣其类邪?岂其时至气作,不自知其所以然而不能自止者邪?何其聒然而不止也!吾于是乎有感。‎ 星殒于地,腥矿顽丑,化为恶石。其昭然在上而万物仰之者,精气之聚尔;及其毙也,瓦砾之不若也。人之死,骨肉臭腐,蝼蚁之食尔。其贵乎万物者,亦精气也。其精气不夺于物,则蕴而为思虑,发而为事业,著而为文章,昭乎百世之上而仰乎百世之下,非如星之精气随其毙而灭也,可不贵哉!而生也利欲以昏耗之,死也臭腐而弃之。而惑者曰:“足乎利欲,所以厚吾身。”吾于是乎有感。‎ 天西行,日月五星皆东行。日一岁而一周。月疾于日,一月而一周。天又疾于月,一日而一周。星有迟有速,有逆有顺。是四者,各自行而若不相为谋,其动而不劳,运而不已,自古以来,未尝一刻息也。是何为哉?夫四者,所以相须而成昼夜、四时、寒暑者也。一刻而息,则四时不得其平,万物不得其生,盖其所任者重矣。人之有君子也,其任亦重矣。万世之所治,万物之所利,故曰“自强不息”,又曰“死而后已”者,其知所任矣。然则君子之学也,其可一日而息乎!吾于是乎有感。‎ ‎1.下列对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仰视天与月星行度     行:运行 B.抑其求易足而自鸣其乐邪     ‎ 抑:抑制 C.其精气不夺于物     夺:改变 D.其动而不劳     劳:疲倦 2.下列虚词填入文中第二段横线处,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故 B.亦 C.以 D.然 ‎3.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而惑者曰:“足乎利欲,所以厚吾身。”‎ ‎4.作者认为,人“贵乎万物者,亦精气也”,请根据文意解说这里“精气”的含义。 5.请根据文章第四段的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从“日月天星”的运行中得到生命感悟的。 6.作者说“人之有君子也,其任亦重矣”,请你结合所积累的名言警句或参考下列链接材料, 谈谈对“君子之任”的认识。 ‎ ‎【链接材料】 ‎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春秋-曾子)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 ‎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明·杨继盛)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 三、诗歌鉴赏 ‎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开愁歌①‎ 李贺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②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 旗亭③下马解秋衣,请贳④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⑤。‎ ‎【注释】①本诗为作者途经陕西华山时所作。②衣如飞鹑:衣衫褴褛。③旗亭:酒肆。④贳(shì):抵押。⑤豗:冲击。‎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景:秋风萧瑟,百草干枯,华山苍碧的身影在傍晚中寒意愈浓。 B.三、四句中,“枯兰”‎ 形象写出了人生失意的悲苦,也喻指诗人高洁的品格。 C.九、十句乐景写衷情,白昼万里、浮云悠闲,诗人却愁绪满怀、把酒唤天。 D.最后两句点题,写酒肆主人劝解诗人应保养身心,不要为世俗之物所困扰。 2.“临歧击剑生铜吼”句借“击剑”这一动作抒发情感。下列诗句也运用了这种手法,所抒情感与“临歧”句最接近的一项是(   ) A.一言不合龙额侯,击剑拂衣从此弃。(李颀《别梁锽》) B.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高适《送浑将军出塞》) C.尔奋空拳彼击剑,水纵长澜火飞焰。(李咸用《西门行》) D.拔剑舞,击剑歌,青云路遥心奈何。(张咏《淮西有答》) 3.本诗七、八两句与下面诗句都写到以物换酒,从中可看到诗人的形象。请结合这些诗句,分析诗人形象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四、名著导读 ‎5.根据关于《红楼梦》的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根据你对《红楼梦》的阅读和理解回答问题。 ‎ 王维在《使至塞上》脍炙人口,“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红楼梦》里香菱说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 ‎ 你是否同意香菱的话,为什么?请结合《香菱学诗》的有关内容加以解答。 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运用,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微风习习,远处飘来阵阵歌声,也飘来了缕缕的花香。 B.蜜蜂酿出了甘甜的蜂蜜,也为人们酿出了美好的生活。 C.萧瑟的秋风吹落枝头的黄叶,却吹不去她满腹的惆怅。 D.风和日暖,小院关闭了柴门,却关不住那满园的春色。‎ 五、默写题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天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王羲之与文人雅士在兰亭集会,那天“ , ”,他们“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 ‎(2)“酒”是古诗中的常见意象,诗人借它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范仲淹《苏幕遮》“ , ”,即是借“酒”来传达相思之愁。‎ ‎(3)古人写文常注重针砭时弊。如韩愈《师说》中“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批判了士大夫以“从师为耻”的风气。‎ ‎(4)王勃《滕王阁序》中有登高望远的语句:“披绣闼,俯雕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材料作文 ‎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肖伯纳: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周国平: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题目自拟;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1.C; ‎ ‎2.D; ‎ ‎3.D; ‎ ‎4.B; ‎ ‎5.①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并着重于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生命力、优秀品格和民族精神。②在散文中以独特、全面、深入的视角,描述了湘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当地人的生存状态和古朴民风。③在小说中重视描写故事的地域背景,着重表现湘西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其中的精神内核。 6.D; ‎ ‎7.“地域文化”这一概念的要素包括:①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等;②当地的人文环境,包括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③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滋养出的当地民众的精神和品格。 解析:1.朔(shuò) 2.D.“词风豪放能寄托人的政治怀抱“与题干所说的“密州地域文化特点“无关,这里说的是词的风格特点。 3.D.“《四世同堂》”是老舍的作品。 4.B.“湘西的古朴原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错误,这里是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 5.从文本“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由屈原而到沉水,由沉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等句子可以具体把握。 6.A.“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错误,原文说的是“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这里强调的是《诗经》和《楚辞》的在于南北方文化上有区别,但原文并没有说是“最大差异,。B.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作用,但原文并没有说是最关键的作用。C.“决定“‎ 于文无据。 7.“地域文化“所包含的要素可以从“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等句子可以具体把握。 ‎ ‎2.答案:1.C; ‎ ‎2.B; ‎ ‎3.意在表明“品逸如梅”。林和靖老先生生性奇俊,超凡脱俗,如一树傲然的梅花,独树众香国里。他又喜爱梅,人品衬梅品。同时为后文颂“梅”张本(或作铺垫)。 4.(1)梅花无怨无悔傲雪凌霜的品格,给我战胜挫折,摆脱磨难与不幸的勇气(信念)。 (2)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且不会轻易丧失。(3)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人应当具备承受的能力和达观的心态,进而产生坚强生存的信念。 5.(1)中国的文人往往自诩为以天下为己任,自视甚高,而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与他们寄寓的志向一致,因而大加赞赏。(2)文人中的那些正人君子、贤达官宦,往往怀才不遇,或是屡遭贬谪,处境危恶,而梅花盛开于恶劣环境之中,清香如故,两者暗合。因此,古仁人常以生花妙笔,用梅花比拟自己的意志和胸怀。(3)中国文人将自身淡泊、孤高的个性赋予了梅,因而着笔渲染且广为传播。 解析:‎ ‎3.答案:1.B; 2.D; 3.然而糊涂的人说:“满足(自己的)利益、欲望,以此来厚待自己。”; 4.精气是指人不为利益、欲望等外物所改变的品格(人格、操守等)(2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及利国利民的担当精神。 5.者从“日月天星”各自一刻不停的运转,担负平衡四季、生长万物的重任,悟得人之君子应学而不止(自强不息、死而后已),以担当使万世太平、为众生谋福利的重任。 6.略 解析:1.B.抑:抑或。译文为:抑或是它们的欲求容易得到满足而自得其乐呢。 2.D.“知其所以然”为固定用法,意思是“知道它是这样的’。 3.惑者,糊涂的人;足,满足;所以,用来;厚,厚待。 4.“精气”结合‘’其精气不夺于物,则蕴而为思虑,发而为事业,著而为文章,昭乎百世之上而仰乎百世之下”‎ 可以概括得出。 5.文章第四段“是四者,各自行而若不相为谋,其动而不劳,运而不已,自古以来,未尝一刻息也”“一刻而息,则四时不得其平,万物不得其生,盖其所任者重矣”描述了“日月天星“不辞辛苦而作出的贡献,由此发出“人之有君子也,其任亦重矣”的感慨,“万世之所治,万物之所利‘’就是“君子“要担当的重任。 6.“人之有君子也,其任亦重矣“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群之中有君子,他们肩负的责任也是很重的”,结合后面提供的链接材料,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担当起民族、国家的重任而不退缩。 ‎ 参考译文:‎ 夏天的六月,暑雨过后, 我(欧阳子为作者自称)坐在树间,仰望天空与月亮、星星的运行,看到有星星陨落。夜已深,露水滴落,听到草丛间蚯蚓鸣叫之声更加急促了。耳闻目睹这一切,我的内心有所触动,于是写下了这篇《杂说》。‎ 蚯蚓吃泥土、喝泉水,它们的生活简单而又容易满足。然而它们(仍会)把头探出穴外鸣叫,像在悲号又像在呼唤,似在长啸又似在歌唱,(难道)它们也有欲求吗?抑或是它们的欲求容易得到满足而自得其乐呢?或是为自己鄙陋的生命感到痛苦而悲叹自己的不幸呢?再或是喜欢自己的声音而得意地鸣叫给同伴听呢?又或是它因节气的变化而气血运动,既不明白自己为何而鸣又不能停止鸣叫呢?它为什么会如此聒噪不止啊! 我对此深有感触。‎ 流星陨落到地上,腥臭粗糙的殒石,变成了丑陋的石头。它们在天上灿然闪耀时能得到万物的景仰,是因为精气凝聚在身的缘故;等到它们跌落到地上,连破砖碎瓦都不如。人死后,骨肉发臭腐烂,成为蝼蚁的食物而已。人比万物高贵的地方,也是在于精气。他们的精气若不被外物改变,便会积聚于内成为思想,表现于外成就功业,写在纸上成为文章,灿然光耀于百世之前而又能受到百世之后人们的仰慕,不像星星的精气会随着它们的陨落而消亡。这岂不是很可贵吗?但是若活着的时候被利益、欲望冲昏了头脑、耗尽了心血,死后便同样会发臭腐烂而被丢弃。然而糊涂的人说:“)然而糊涂的人说:“满足(自己的)利益、欲望,以此来厚待自己。”我对此深有感触。‎ 天从东向西运行,日、月、五星都从西向东运行。太阳一年转一圈。月亮比太阳快,一月转一圈。天又比月亮快,一天转一圈。星星有慢有快,有逆行的有顺行的。这四者,各自运行自己的而似并无商量,它们运转而不疲倦,运行而不停止,自古而今,一刻不曾停息。这是为什么呢?这四者,相互依赖而形成昼夜、四季、寒暑。(如果)停息一刻,则四季不能平衡,万物不能生长,所以它们的责任重大。人群之中有君子,他们肩负的责任也是很重的。(要)担当使万世太平、为众生谋福利的重任,所以(君子)说“自强不息”,又说“死而后已”,(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使命啊。既然如此,那么君子的学习,难道可以有一天懈怠吗?我对此深有感触。‎ ‎4.答案:1.C; 2.D; 3.相同之处:都是借酒浇愁、志不得伸的失意者。‎ 不同之处:李贺诗,潦倒困顿;李白诗,狂放豪迈; 解析:1.C项“浮云悠闲’错,诗中“壶中唤天云不开’应该是“浮云蔽日”的景象。故选C。 2.“临歧击剑生铜吼’句借“击剑“这一动作抒发内心的苦闷,D项表达的是这一情感。A项表达的是决绝之情。B项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C项写的是战场的激战场面。 3.译文:‎ 秋风吹得大地百草枯干,花儿树影都带有傍晚的微寒。我正当二十岁,仍然不得意,一颗心愁得如同衰枯的秋兰。衣服烂得像飞扑的鹤鹑,马瘦得像一条狗,我站在岔路口击着剑,剑鸣如吼。来到旗亭跳下马,脱了秋衣,把它交给店家,赊了一壶宜阳酒。醉中对着酒壶呼唤上天,云门却不见散开,长天白日,只觉得无聊、凄凉、迷惘。店主人劝我保养心力身骨,不要受尘世俗物的骚扰影响。 ‎ ‎5.答案:1.同意。因为诗歌以意境为上,语言可以平中见奇,出乎意料也能入乎情理。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2.A 解析:1.黛玉:“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短短十个字,抓住了塞外最典型的特征,又精心锤炼出“直”、“圆”这两个形容词,从而通俗自然而又有力地勾画出塞外风光的苍莽、孤寂、奇丽、壮阔。在荒凉辽阔的茫茫沙漠之中,一道烽烟垂直升起;而在遥远的地平线上,一条长河蜿蜒曲折而来,河中倒映着一个浑圆的日影。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2.本题同样考查“词语的理解和运用”,与例3不同的是,本题的考查侧重在运用效果上。题干要求找出“词的运用”‎ 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并没有具体指出从哪个角度区分,需要结合语境进行观察、比较、判断。首先看句子结构。四个选项中加点词均为动词,在动宾短语中做谓语中心词。从语法角度看,词语使用没有区别。接着进一步分析具体语境。经过压缩提取,四个动宾短语分别提炼为“飘来花香”“酿出生活”“吹不去惆怅”“关不住春色”。揣摩词句含义可以发现,“飘”义为“随风飞扬”,“花香”是可以“随风飞扬”的,因而“飘来花香”是符合词语本义的正常表述。而具有抽象含义的“生活”“惆怅”“春色”却无法真的“酿”“吹”“关”,这几个短语都是“超常”表达,具有特殊的含义和表达效果。这几个动词借用其本来含义,表达抽象含蓄的意思,格外生动和新颖。需要指出的是,本题以词语运用为切入点,涉及修辞与语感,而又决非辨别修辞格那么简单机械,并不要求考生必须掌握相应的修辞格(“拈连”),而是侧重要求考生能够结合语境准确理解、分析、揣摩词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从具体运用的角度考查学生对母语的感受能力。这种考查方式不但严格遵循《考试说明》,同时符合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本题在“稳中有变”“变中求稳”方面为今后的语文命题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可见命题者的良苦用心。评阅数据显示(见下两表):本题相关系数为0.34,有着较好的区分功能;鉴别指数为0.37,是一道测试效果较好的试题。作为新题型,题目分组分析表显示,从G3开始便有越来越多的考生做答正确,尤其是G5、G6、G7,三组之间的增幅比较平稳,说明对于水平较高的考生来说,此题不难得分。所以说这是一道变中求稳的试题。 ‎ ‎6.答案:1.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 ‎2.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 ‎3.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 ‎4.山原旷其盈视; 川泽纡其骇瞩 解析:该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在遗憾。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 ‎ ‎7.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以人生悲剧“得到”和“没得到”;以人生两大快乐“没有得到和得到”为内容,给我们深刻的哲理启发和警醒。为此可参考以下立意:①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是双重的悲剧。②为了目标,而去追寻梦想。③要珍惜现在,学会欣赏和品味美。④不要因为追寻梦想而忽略现在所拥有的幸福。‎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