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大学附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南开大学附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月考语文试题

南大附中2020届高三第六次月考 语文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停留于观念,其价值的实现就无从谈起。因此,理念创新必须进入实践领域,将观念形态 为实物形态和服务形态,才能实现其价值意义,而文化消费则是实践层面的重要环节。在我国,当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特别是在逐步进入全面小康之后,精神文化消费必然成为人们普遍的需求。文化消费表面上看来只是一种市场行为,受到商业规律的 ,但作为精神产品的消费,其特殊性是 的:文化产品所传递的审美趣味、价值理念,无时无刻不都在 地影响着消费者,塑造着人们的精神乃至灵魂。在这个意义上,对文化消费的考察,就远不能仅仅局限于从一般商品消费行为去着眼。事实上,( )。精神文化消费的高品位,显示的既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更是一个民族审美品味、精神风貌的体现,是比硬实力更有意义的精神价值与力量。这种力量甚至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转化 制约 显而易见 潜移默化 B. 转变 制约 显而易见 耳濡目染 C. 转变 限制 不言而喻 耳濡目染 D. 转化 限制 不言而喻 潜移默化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物质富足之后需要进行精神文化消费,这不仅关系着一个民族发展的前景,而且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水平。‎ B. 精神文化消费是物质富足之后的需要,不仅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水平,而且关系着一个民族发展的前景。‎ C. 精神文化消费不仅是物质富足之后的需要,而且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水平,关系着一个民族发展的前景。‎ D. 物质富足是前提,之后还要着眼精神文化消费,这不仅关系着一个民族发展的前景,而且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水平。‎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精神文化消费的品位,既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的显示,更是一个民族审美高品味、精神风貌良好的体现,是比硬实力更有意义的精神价值与力量。‎ B. 高品位的精神文化消费,既是一个国家强大经济实力的显现,更是一个民族审美高品味、精神风貌良好的体现,是比硬实力更有意义的精神价值与力量。‎ C. 精神文化消费的高品位,显示的既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更是一个民族审美高品味、精神风貌良好的体现,是比硬实力更有意义的精神价值与力量。‎ D. 高品位的精神文化消费,既是一个民族审美高品味、精神风貌良好的显示,更是一个国家强大经济实力的体现,是比硬实力更有意义的精神价值与力量。‎ ‎【答案】1. A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 第一空,转变:由一种情况变到另一种情况。转化:指事物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其相反方面变化。此处强调创新理念通过“实物形态和服务形态”来承载,不是情况的变化,而是矛盾双方的变化,故应为“转化”。‎ 第二空,制约:一事物的存在、变化是另一事物存在、变化的先决条件。限制:不让超过的界限;局限在范围内。此处强调商业规律对文化消费的制约关系,不强调界限,故应为“制约”。‎ 第三空,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显而易见:形容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楚。此处二者均可。‎ 第四空,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此处对象是文化产品,应用“潜移默化”。‎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根据文段的对象“精神文化消费”和末句的“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的顺序可确定答案。‎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品味”不能做下面句子主语,递进关系应先“经济实力”后“精神审美”,还要注意一面对两面的关系。‎ 故选B。‎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此题属于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 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4.下列相关文学常识对应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玉台新咏》‎ 南朝 ‎《孔雀东南飞》‎ 抒情诗 焦仲卿 B 司马迁 汉朝 ‎《廉颇蔺相如列传》‎ 历史散文 缪贤 C 老舍 现代 ‎《茶馆》‎ 话剧 虎妞 D 巴尔扎克 法国 ‎《欧也妮·葛朗台》‎ 戏剧 葛朗台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孔雀东南飞》—抒情诗”错误,《孔雀东南飞》应该为“叙事诗”。‎ B项,正确。‎ C项,“《茶馆》—虎妞”错误,“虎妞”是《骆驼祥子》中的人物。‎ D项,“《欧也妮·葛朗台》—戏剧”错误,《欧也妮·葛朗台》应该为“小说”。‎ 故选B。‎ ‎【点睛】《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安徽怀宁、潜山一带)的一桩婚姻悲剧。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诗的首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故又有此名。全诗350余句,1700‎ 余字。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作为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故事繁简剪裁得当,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不仅塑造了焦刘夫妇心心相印、坚贞不屈的形象,也把焦母的顽固和刘兄的蛮横刻画得入木三分。篇尾构思了刘兰芝和焦仲卿死后双双化为鸳鸯的神话,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流经中国九省区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滋养的土地创造出了璀璨的黄河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黄河文化作为一种大河文化,是一种具有黄河地理特点的旱地农耕文化,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它起源早,成熟快。黄河流域拥有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先民们很早就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农业文化。在距今7500年左右的河北磁山和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大量炭化的粟类,家畜、家禽的化石以及石斧等生产工具。殷商时中国的蚕丝纺织已达到较高水平,卜辞中屡次出现桑、丝、帛等字。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单字数量和笔画工整程度都表明其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系统,因此汉字的起源应该很早。文字的产生使黄河文化迅速成熟。现在,有些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遗址、文献遭到了破坏损毁,黄河文化中的优秀内核也遭到破坏和侵蚀,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刻不容缓。‎ 黄河文化的另一特征是政治色彩鲜明,这与黄河流域旱地农业的特点有关。旱地农业必须以水利设施为基础。人们共同关心、治理与他们的生存休戚相关的水利问题,从而养成了关心社会问题的文化心理。另外,治水斗争和水利灌溉事业也需要形成集中的社会权力,从而促成了国家的产生。儒家学说就是在这种关心政治的文化心理下逐渐形成的。孔子几乎把一切问题都看作是政治问题。在他看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即是一个政治问题,读书学习也是为了参与政治。政治问题在人们的一切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中占有最重要、最突出的位置。这就是黄河文化、儒家精神最重要的特色,其中熔铸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范、价值理念和民族心理。‎ 黄河文化绵延发展数千年,虽不断遭受外部文化的入侵,但始终保持其道统,显示出强大的同化能力。黄河文化以它博大的胸怀,吸纳周边多种原始文化,形成了文明国家。中国对外的经济联系、文化交流、政治外交也主要兴起和发展于黄河流域。早在汉朝,中央政权就曾派遣张骞等人出使西域,开辟从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建立起中原王朝与西亚和欧洲的政治、贸易等联系。这条通道也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主要通道,即丝绸之路。千年来,丝绸之路上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对外文化交往极为活跃。在交流过程中,黄河文化不仅扩大了自身影响力,也不断从其他地域和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展示了多元一体、兼容并包的特点,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创新动能和发展活力。‎ ‎(取材于牛建强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黄河在造就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灿烂文化的同时,也曾因频繁改道、泛滥,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治理黄河一直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 黄土高原地区总土地面积64.06万km2,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改道频繁,“黄泛区”良田沙化,风沙弥漫,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黄土高原坚持不懈地开展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使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面积、强度减小,沙尘暴次数减少,自然生态得到有效修复,构建了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扭转了黄河下游决口改道的历史。70年来,黄河岁岁安澜。‎ 黄河治理面临的另一大难题是断流。黄河断流导致了严重的水环境污染、河口湿地萎缩和生物多样性衰减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自1999年我国实施黄河干流水量统一调度等政策以来,黄河下游再没有发生过断流,沿黄湿地补水需求得以满足,河流湿地面积增加,河道基本生态功能恢复,黄河生命健康得以维护。‎ 此外,通过强化流域内节能减排、工业污染治理等措施,黄河水质恶化趋势得到遏制,黄河干流兰州、包头、潼关等重要河段水体水质明显好转,水体功能恢复,为水生生物的繁殖、栖息提供了支撑,为水生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了保障。‎ 黄河治理还有巨大的社会效益。黄河决口历史的扭转,避免了大量的人民群众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避免了道路、生产生活设施以及引黄灌溉系统等遭受破坏,为黄河流域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保障。黄河作为我国重要的供水水源,为山西、鄂尔多斯等国家重点能源基地提供水源保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减少了入黄泥沙,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增加了区域内耕地面积,促进了当地脱贫致富。引黄灌溉、引洪放淤等措施还有效利用了黄河水含沙量大的特点,放淤改土数十万公顷,形成了良田,为粮食连年增产提供了重要保障,不仅满足了流域内的需求,还供给流域外其他省区,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民治理黄河70年取得了巨大而辉煌的成就。为谋求黄河长治久安,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支撑流域及相关地区可持续发展,今后还需要继续加大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力度,让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 ‎(取材于李文学的文章)‎ ‎5.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殷商时期纺织业高度发达,促进了甲骨文的成熟。‎ B. 水利问题与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联系密切。‎ C. 我国的对外经济、文化、政治交流都发源于黄河流域。‎ D.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汉朝成为黄河文化最鼎盛的时期。‎ ‎6.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新中国治理黄河的成效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阻止了黄河决口改道,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B. 流域内大量水土流失和沙尘暴,都得到有效治理。‎ C. 解决了黄河下游断流问题,增加了沿黄湿地面积。‎ D. 杜绝了泥沙入黄的现象,维护了黄河的健康生命。‎ ‎7. 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认为治理黄河水患、开发黄河水利促进了黄河文化形成。‎ B. 材料二认为要改善黄河的水体水质,必须抑制流域内工业发展。‎ C. 两则材料关于农业生产对黄河文化发展的作用,看法是相反的。‎ D. 两则材料都列举了黄河流域的考古发现和客观数据,令人信服。‎ ‎【答案】5. B 6. D 7. A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符合文意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促进了甲骨文的成熟”无中生有,由原文“殷商时中国的蚕丝纺织已达到较高水平,卜辞中屡次出现桑、丝、帛等字”可知,原文只是提到殷商时中国的蚕丝纺织已达到较高水平,卜辞中屡次出现桑、丝、帛等字,并没没有说“促进”了甲骨文的成熟。 ‎ B项,正确。‎ C项,“都发源于黄河流域”错误,由原文“中国对外的经济联系、文化交流、政治外交也主要兴起和发展于黄河流域”可知,是我国的对外的经济联系、文化交流、政治外交也“主要兴起和发展” 于黄河流域,而不是“都发源”于黄河流域。 ‎ D项,“使汉朝成为黄河文化最鼎盛 时期”错误,由原文“早在汉朝,中央政权就曾派遣张骞等人出使西域,开辟从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建立起中原王朝与西亚和欧洲的政治、贸易等联系”可知,汉朝只是开辟丝绸之路,并没有说丝绸之路的开通使汉朝成为黄河文化最鼎盛的时期。‎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 D项,“杜绝了泥沙入黄的现象”错误,由原文“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黄土高原坚持不懈地开展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使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面积、强度减小,沙尘暴次数减少,自然生态得到有效修复,构建了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扭转了黄河下游决口改道的历史”可知,是使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面积、强度减小,而不是“杜绝”。 ‎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A项,正确。‎ B项,“必须抑制流域内工业发展”错误,由原文“此外,通过强化流域内节能减排、工业污染治理等措施,黄河水质恶化趋势得到遏制,黄河干流兰州、包头、潼关等重要河段水体水质明显好转,水体功能恢复”可知,是采取“强化流域内节能减排、工业污染治理” 等措施,而这种措施的实施并不是必须抑制流域内工业发展,流域内工业同样可以发展,但是得做到节能减排、有效处理工业污染。 ‎ C项,“看法是相反的”错误,两则材料都是讲的农业生产对黄河文化发展起促进的作用。 ‎ D项,“两则材料都列举了黄河流域的考古发现和客观数据”错误,材料二没有列举了黄河流域的考古发现和客观数据,只有材料一列举了。 ‎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氏文集》①序 欧阳修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②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又百余年,而古文始盛于今。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③,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④,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有改动)‎ 注:①苏氏文集:即苏舜钦文集。苏舜钦,字子美,宋初著名散文家、诗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倡导者。②韩、李:指韩愈,李翱。③酒食之过:庆历五年苏子美用卖故纸的公款宴请宾客,被御史中丞以“监守自盗”的罪名弹劾。④以言语声偶擿裂:摘取古代典籍中的文句,再用声调平仄、对偶等方法拼凑成文章。擿裂,剔取割裂。‎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遂以其集归之 归:属于 B. 公其可无恨 恨:遗憾 C. 致治几乎三王之盛 几:接近 D. 子美之齿少于予 齿:年龄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忽近而贵远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予举进士于有司 不拘于时 C. 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 何以汝为见 D. 而即之温温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子太傅,官名。商周两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为太子的师傅。《明史官职志》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 B.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唐代科目中以进士最重要,参加礼部考试之人都可称进士。考试合格者,赐进士及第,其后又有“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的名义。‎ C. 大理,即大理寺,官署名,是中央审判机关。初设于北齐,历代因之。明清时期与刑部、督察院合称为“三法司”。大理评事为大理寺最高长官。‎ D. 长史,职官名,其掌管事物不一,但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长吏最早设于秦代,当时丞相和将军幕府皆设有长吏官,相当于秘书长或幕僚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1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B. 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C.‎ ‎ 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D. 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子美的文章如金似玉,正当他遭受排挤挫折、流离困窘时,文章就已流传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也不能够损毁掩盖他的文章的光芒。‎ B. 唐朝初年,文章还留有五代文风的余习;一百多年后韩愈、李翱等人出现,文章才恢复了古文传统;宋朝兴起后,又过了近百年,古文才开始兴盛。‎ C. 苏子美为文有个性思想,见解独特,在当时文坛“时文”风行之时,他不为所动,坚持写古体诗文,被当时很多人非议、嘲笑。‎ D. 苏子美因“酒食之过”遭弹劾而被罢官,后来任湖州长史死去;当初攻击驱逐他的人却被保全,得到荣耀恩宠,并在朝廷担任显要职务。‎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 ‎(2)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才者惜也!‎ ‎【答案】8. A 9. B 10. C 11. A 12. D ‎ ‎13. (1)(虽然)它在某一时期被遗弃,但在后世一定有人收藏它并把它当作珍宝。(2)而且替当代那些应该乐于为国家培育优秀人才的担任要职的仁人君子们感到可惜啊!‎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A项,“归:属于”错误,“遂以其集归之”意思是:于是就把这部文集归还他家。所以其中的“归”是动词,“归还”的意思。 ‎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A项,第一个“而”,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却”的意思;第二个“而”,表递进关系的连词,“并且”的意思。‎ B项,两个“于”,都表被动,“被”的意思。‎ C项,第一个“为”,动词,“作,写”的意思;第二个“为”,语气助词,无实义。‎ D项,第一个“之”,代词,句中代指苏子美;第二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选B。‎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大理评事为大理寺最高长官”错误,事实上,“大理寺卿”才是大理寺的最高长官。 ‎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 ‎“多一时之豪俊”是对“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的补充说明,也就是和苏子美一起喝酒,而获罪的人中大多数都是当时的豪杰,所以在“多”前要停顿,从而排除BCD三项。“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是指这些获罪的人后来情况,都得到重用了,与后面的“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形成对比,从而加深悲痛的情感。故在“亦”前要停顿,“矣”后要停顿,“岂非其命也”是固定句式,表反问,即“岂”前要停顿。“悲夫”表示沉重、悲痛的抒情,应单独断开。综上所述只有A选项断句正确。‎ 故选A。‎ 句子翻译:即使那些与子美同时饮酒而获罪的人,大都是一时的杰出人物,现在也被招纳任用,在朝廷担任显要职务。可是唯独子美不幸死了,难道不是他的命不好吗?悲痛啊!‎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D项,“当初攻击驱逐他的人却被保全”错误,其实是对“得罪之人”的理解错误,苏子美没有“得罪”这些人,而是这些人和他一道“获罪”,所以也谈不上这些人攻击并驱逐他。D 错误。‎ 故选D。‎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见……于:表被动。宝之:是意动用法,译为“以之为宝”。于后世:是介宾短语后置。(2)为:介词,替。宜:应当。乐:乐意、愿意。惜:感动可惜(惋惜)。者……也:表判断。‎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翻译:‎ 我的友人苏子美去世后四年,我才在太子太傅杜公的家中得到了他一生文章的遗稿,我收集整理这些文章把它编为十卷。苏子美是杜公的女婿,我便把苏氏文集归还给杜家,并告诉杜公说:这些文章就是金玉啊,即使抛弃埋没士粪土之中,也不会消融腐蚀。(虽然)它在某一时期被遗弃,但在后世一定有人收藏它并把它当作珍宝。虽然它被埋没而没有问世,然而它的精神和光芒,已经常常自动地放射显现出来,外物也不能掩盖它。所以,正当作者遭受排斥、遇到挫折、流离困窘的时候,他的文章已经在天下流传;即使也的怨家仇人,以及曾经出力排挤他要把他置之死地的人,对于他的文章,也不能有丝毫损毁掩盖。大凡人们的感情,忽视眼前的却重视久远的,苏子美困窘地生活在今天,文章还如此受人重视,在将来不再被压抑的时候,他的文章该会怎样呢?‎ 我曾经考察前代文章、政治的兴盛衰败情况,对唐太宗时天下大治,接近三代圣王的兴盛,但文章却不能革除五代沿袭下来的风气感到奇怪。后来经过了一百多年,韩愈、李翱这一辈人出现,此后元和时代的文章才恢复了古文的传统。唐朝衰亡,战乱不息,又过了一百多年大宋兴起,天下统一,平安无事。又过了将近一百年,古文才在今天兴盛起来。自古以来太平的时代少,混乱的时代多,幸而时代太平了,但文章或不能纯正精粹,或过了很久还赶不上时代的步伐,为什么如此因难呢?难道不是因为难以得到那能够振兴文风的人才吗?如果一旦有了那样的人,又幸运地赶上生活在太平时代,世人难道可以不为此重视他并爱惜他吗?可叹我的好友子美,因为一顿酒饭的过错,以致被削职为民,流落外地死去;这真是值得叹息流泪,而且替当代那些应该乐于为国家培育优秀人才的担任要职的仁人君子们感到可惜啊!‎ 苏子美的年龄比我小,可是我学习古文反而在他之后。天圣年间,我被主考官取为进士,看见当时学习写文章的人,追求文辞声调对偶和摘取古人文句,称之为“时文”,还以此相互夸耀推崇。而唯独子美跟他哥哥苏才翁、参军穆伯长,写作古体诗歌和杂文,当时人们都对他们大加讥笑,可子美却不顾及这些。后来皇上担忧“时文”的弊端,下诏书劝勉学写文章的人要学习古文传统,从此那股风气才慢慢消失了,学写文章的人也逐渐趋向古文了。唯独苏子美在全社会都不写古文的时候写古文,他从始至终坚守自己的主张,不被世俗的追求舍弃牵制,可以称得上是见解独特与众不同的人啊。‎ 苏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便被免职,后来任湖州长史,不久便死了,享年四十一岁。他体格相貌奇特雄伟,远看他感到高不可攀,但一接近他就感觉到和蔼可亲,时间越久越觉得他值得爱慕。他才能虽然很高,但人们也不太嫉妒他,那些人攻击他驱逐他,意图不在子美身上。凭靠皇上聪明仁圣,凡是当时被指名受排斥的人,都被保全下来了,现在都得到了荣耀恩宠。即使那些与子美同时饮酒而获罪的人,大都是一时的杰出人物,现在也被招纳任用,在朝廷担任显要职务。可是唯独子美不幸死了,难道不是他的命不好吗?悲痛啊!‎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3分)‎ 阅读下面的这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和陈述古拒霜花 ‎[北宋]苏轼 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 木芙蓉 ‎[南宋]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注)拒霜花:又名木芙蓉,在深秋开放。吕本中:南宋人,历官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后因忤秦桧罢官。‎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苏诗“细思却是最宜霜”中的,“细思”“最宜”,抒发了他对拒霜花深深的赞颂之情。‎ B. 吕诗“雨后霜前着意红”用夸张手法写木芙蓉遇雨霜时,仍积极地将鲜红的色泽呈现。‎ C. 吕诗用“一生开落任东风”,写出了桃李随春风的来去而开落、听任摆布的软弱特点。‎ D. 两诗都围绕木芙蓉的特点来写,都从不同角度写了它不畏秋霜、凌寒而开的精神气质。‎ ‎15. “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6. 两首诗都运用了衬托手法,任选一处加以赏析。‎ ‎【答案】14. B 15. 这两句着力描绘了秋天的画面:满眼的树木被凛冽的秋风扫过,都变成了一番枯黄景象,只有那木芙蓉在独自开放。 ‎ ‎16. 例一:苏诗先从大范围、深程度上写树木在秋风吹来时,一夜之间变枯黄的颓势景象,反衬出木芙蓉凌霜开放、馨香独放的可贵气节,突出了拒霜花的勇气和骨气。‎ 例二:诗人将“无言、一生开落任东风”的桃李来衬托木芙蓉霜前“着意红”的英勇气概,寄寓着对没有骨气和勇气的主和派的不满,寓意深刻。‎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查,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B项,“夸张”错,由“着意”可知应为拟人。故选B。‎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概括意境特点,然后分析暗含其中的情感。首先整体理解诗句,霜降过后,万木凋零,遍地金黄,霜侵露凌,生机全无,而唯有木芙蓉凌霜盛开,一派萧瑟的秋色中,木芙蓉更显孤芳高雅。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侧重考查反衬手法的使用。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根据所提供的手法,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点出其表达效果,最后分析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两首诗都是在赞美凌霜开放的木芙蓉,不同点在于描写角度不同。苏诗将木芙蓉放在秋天肃杀的背景之下,万物凋零之下,更显木芙蓉的傲霜姿态;而吕诗则是借随春风开落、听任摆布的桃李来反衬木芙蓉的凌霜开放,更能突出它的不屈从外界环境、不惧严寒的傲骨。从情感看,两首诗都是托物言志,借木芙蓉的傲霜绽放表达自己不屈从于当时社会现实的高洁傲岸的品质。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高考对景物形象的考查有单个景物的,也有多个景物的,有的还会考查多个意象组成的画面或意境。在筛选出景物形象的基础上,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或者对某种意境特点的概括能力。答题步骤:①抓住诗中的重要景物,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力求优美;②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或氛围的特点;③根据意境的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情。‎ ‎17.按序号在对应横线上补写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2)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5)秦统治者对珍宝搜刮净尽却糟蹋浪费的行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进行了质问。‎ ‎(6)苏轼《赤壁赋》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人生的短暂与个人的渺小。‎ ‎【答案】 (1). 羁鸟恋旧林 (2).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4). 艰难苦恨繁霜鬓 (5). 奈何取之尽锱铢 (6). 用之如泥沙 (7). 寄蜉蝣于天地 (8). 渺沧海之一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羁”“鳝”“摧”“事”“鬓”“锱铢”“蜉蝣”“渺”“粟”。‎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父亲的东篱 李汉荣 ‎(1)说起来,我也算是个诗人,性情质朴、诚恳、淡远。古国诗史三千年,我最喜欢陶渊明。南山啊,东篱啊,菊花啊,田园啊,归去来啊,桑树颠啊,这些滴着露水粘着云絮的词儿,在我心里和笔下,都是关键词和常用意象。‎ ‎(2)可是,翻检我自己,自从离开老家,进了城,几十年来,我没有种过一苗菜,没有抚摸过一窝庄稼,没有刨过一颗土豆,连一根葱都没有亲手养过。几十年了,没有一只鸟认识我,没有一片白云与我交换过名片,没有一只青蛙与我交流过对水田和稻花香的感受,没有一只蝈蝈向我传授民谣的唱法。那些民谣都失传了,只在更深的深山里,有几只蛐蛐,丢三落四哼着残剩的几首小调。‎ ‎(3)共实,不说别的,就说我的鞋子吧,我的鞋子,它见过什么呢?见过水泥、轮胎、塑料、污水、玻璃、铁钉、痰迹、垃圾,见过无数的、大同小异的鞋子吧。‎ ‎(4)从这阅历贫乏的鞋子,就可以看出我们是多么贫乏,就可以看出我们离土地、离故乡、离田园,离得有多么远,我们离得太远太远了。‎ ‎(5)我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寻找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绿化、净化和湿化一下我龟裂的心魂;有时就一头扎进唐朝的山水里,吸氧,顺便闻闻纯正的酒香,在李白们的月夜走上几个通宵,揣上满袖子清凉月光,从唐朝带回家里,在沉闷办公室里,也放上一点清凉和皎洁,用以清火消毒,解闷提神,修身养性。‎ ‎(6)这些年,也许年龄渐长的原因,“拜访”陶渊明就成了我经常要做的事,动不动就转身出走,去渊明兄那儿,在东篱下,深巷里,阡陌上,桑树颠,有时就在他的南山,靠着一块石头坐下,久久坐着,一直到白云漫过来漫过来,把我很深地藏起来,藏在时光之外。‎ ‎(⑦)我以为这就不错了,觉得也在以自己的微薄心智和诚恳情思,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 ‎(8)直到2001年初夏的一天,我才突然明白:我的这些孤芳自赏、不无优越感的做法和想法,只是我的自恋,带着几分小资情调和审美移情的自恋,这自恋被一厢情愿地放大了,放大成了关乎诗史、文脉、乡愁的延续了。‎ ‎(9)为什么是在那天,我才突然明白这些呢?‎ ‎(10)那天下午,我回到老家李家营,立夏刚过,天朗气清,小风拂衣,温润暖和,我沿麦田里的阡陌,横横竖竖走了一阵,其实,若是直走,一会儿就到家,我想多走一会儿田埂,所以,横的、竖的阡陌我都走了个遍,横一下,竖一下,就在田野里写了好几个“正”字。因为我的父亲名叫正德。然后,我就到了家。‎ ‎(11)走进老屋院子,看见父亲正在维修菜园篱笆。他用竹条、青冈木条、杨柳树枝,对往年的篱笆进行仔细修补。菜园里种着莴笋、白菜、茄子、包包菜、芹菜,一行行的葱和蒜苗,荠荠菜算是乡土野菜,零星地长在路坎地角,像是在正经话题里,顺便引用几句有情趣有哲理的民间谚语。指甲花、车前草、薄荷、麦冬、菊、扫帚秧等花草,也都笑盈盈站在或坐在篱笆附近,逗着一些蛾子、虫子、蝴蝶玩耍。喇叭花藤儿已经开始在篱笆上比画着选择合适位置,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器还没有亮出来,就等一场雨后,天一放晴,它们就开始吹奏。‎ ‎(1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忽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但是,此刻,在这里,在人境,结庐的,不是别的哪位诗人,是我父亲,是我种庄稼的父亲,是我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但是,实实在在,我的不读诗的父亲,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着篱笆,编织着他的内心,编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淳朴的感情。我的不读诗的父亲,他安静地在人境里,培植着他能感念也能让他感到心里安稳的朴素意境。‎ ‎(1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然,此时正值初夏,还不是采菊的时候,菊,连同别的花草和庄稼,都刚刚从春困中醒来不久,都刚刚被我父亲粗糙而温和的手,抚摸过和问候过,父亲还在它们的脚下轻轻松了土,培了土,以便它们随时踮起脚,在农历的雨水里呼喊和奔跑。而当到了删繁就简的秋天,夏季闷热的雾散去,头顶的大雁捎来凉意,我的父亲也会在篱笆边,坐在他自己亲手做的竹凳上,面对村子边漾河岸上的柳林,向南望去,他会看见一列列穿戴整齐的青山,正朝他走来,那是巴山,我们世世代代隔河而望的南山。‎ ‎(14)我突然明白了: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是他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 ‎(15)而我呢?我读着山水之诗,其实是在缓解远离山水的郁闷,同时用山水之诗掩护我越来越远地远离山水。我写着故园之词,其实是在填补失去故园的空虛,同时让故园之词陪着我越来越远地告别故园。我吟着东篱之句,其实是在装饰没有东篱的残缺,同时让东篱之思伴着我越来越远地永失东篱。‎ ‎(16)于是,在那天下午,我无比真诚地感激和赞美了我的父亲。是的,是的,我那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他不知道诗为何物,他不知道陶渊明是谁,但是,正是我的父亲,和像我的父亲一样的无数种庄稼的父亲们,正是他们,一代代的父亲们,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 ‎18.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文章第(2)段中说“只在更深的深山里,有几只蛐蛐,丢三落四哼着残剩的几首小调”,意在强调人们与土地渐行渐远的现状。‎ B. 文章第(10)段写我“在田野里写了好几个‘正’字”,是因为我的父亲具有正直质朴的品德。‎ C. 文章第(11)段使用比喻、借代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菜园植物种类丰富,生机勃勃,富有乡野情趣。‎ D. 文章对父亲劳作与休憩景象的描绘,为后文写“父亲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作了铺垫。‎ E. 作者的寻找、领悟、反思与感激,是对“东篱”意蕴不断发现的过程,启人思考。‎ ‎19.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我的鞋子,它见过什么呢?见过水泥、轮胎、塑料、污水、玻璃、铁钉、痰迹、垃圾。‎ ‎(2)我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寻找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绿化、净化和湿化一下我龟裂的心魂。‎ ‎20. 赏析第(2)段划线句子。‎ ‎21. 作者经常“拜访”陶渊明,但文章第(14)段却说“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是他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为什么?‎ ‎【答案】18. BC 19. (1)“鞋子”是指阅历,“见过……”是说阅历少,写出了远离自然的贫乏生活(或疏离乡土的遗憾之情)。(2)作者通过欣赏、研读《诗经》去寻找自然田园,缓解(填补、丰富、充实……)远离山水的郁闷或失去故园的空虚。 ‎ ‎20. 运用排比、拟人、借代、想象的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几十年来我没有真正接触欣赏过大自然,表达了对远离自然的遗憾、失落之情。 ‎ ‎21. ①“我”以为自己在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的乡愁,其实只是我的“自恋”。(也可写成我的自恋放大成了关乎诗史、文脉、乡愁的延续)②父亲及像父亲一样的农人们扎根乡土辛勤劳作,营造了质朴的生活方式,③是父亲们延续和维护了真正的诗意田园,这个田园是国人的心灵归宿、精神家园。‎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B项,“是因为我的父亲具有正直质朴的品德”无中生有,原文“就在田野里写了好几个‘正’字。因为我的父亲名叫正德”。C项,“使用比喻、借代的修辞手法”曲解文意,没有借代,“笑盈盈”“比画着”等应该是比拟。故选B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首先要通读文章理解文本的主旨和中心,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所给句子含义,最后按照题目要求认真揣摩仔细作答即可,本题要求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第一个句子说的是“鞋子”,这里“见过……”是说鞋子只见过这些工业制成品,说阅历少, “鞋子”借指阅历,本句突出了作者远离自然的贫乏单调的生活;第二个句子说自己钻进《诗经》寻找自然风光,写出了作者远离真实山水远离家乡故园的空虚郁闷,只能通过欣赏和研究《诗经》的文字去弥补和充实丰富。‎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赏析第(2)段划线句子。画线的句子是“几十年了,没有一只鸟认识我,没有一片白云与我交换过名片,没有一只青蛙与我交流过对水田和稻花香的感受,没有一只蝈蝈向我传授民谣的唱法”。 “没有一只鸟认识我”“没有一片白云与我交换过名片”“没有一只青蛙与我交流过对水田和稻花香的感受”“没有一只蝈蝈向我传授民谣的唱法”,运用了排比、拟人和借代的手法,通过想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几十年没有真正接触和欣赏自然风光的情形,几个“没有”连用,深切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大自然的失落和遗憾之情。‎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概括和理解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通读散文,了解文章所写的材料,并概括各个部分材料的大意,然后通过所写材料的关系去揣摩作者写作意图,最后按照题目要求认真作答即可。本题说作者经常“拜访”陶渊明,解释文章第(14‎ ‎)段说“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是他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的含义。题目中作者经常“拜访”陶渊明,是说“我”以为自己在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的乡愁,其实只是我的“自恋”。“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是他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是说父亲及像父亲一样的农人们扎根乡土辛勤劳作,营造了质朴的生活方式。文中用“我”和父亲做对比,意在表明是父亲们延续和维护了真正的诗意田园,这个田园是国人的心灵归宿、精神家园。‎ 六、(13分)‎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抑郁症并非伤春悲秋者的专利,它是 ① ,不分男女老幼,不管地位高低。目前,抑郁症这种心理疾病的成因并无定论,一般人都觉得抑郁症只是心理原因造成的,哈佛医学专家则认为, ② ,包括大脑对于心境的错误调节、基因易损性、生活中的压力事件、药物和药物使用问题等。我国的一些学者也认为,抑郁症不单纯是 ③ ,还和某些人体器官、组织结构发生病理性改变有关。‎ ‎【答案】【答题空1】①每个人都可能得的心理疾病 ‎【答题空2】②抑郁症的成因有很多 ‎【答题空3】③心理问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做题时,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与衔接,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要注意提示性词语,总结性词语,还要注意句中的标点符号,要在感知语段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的语境分析概括。第①处,结合前后句子“抑郁症并非伤春悲秋者的专利”“不管地位高低”可知,此处说的是每个人都可能得的心理疾病。第②处,结合前句“一般人都觉得抑郁症只是心理原因造成的”,和后句“大脑对于心境的错误调节、基因易损性、生活中的压力事件、药物和药物使用问题等”,此处说的是抑郁症的成因有很多。第③处,结合前句“一般人都觉得抑郁症只是心理原因造成的”,此处说的是抑郁症不单纯是心理问题。‎ ‎【点睛】‎ ‎“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的一般要求“在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3.下面是某学生向老师祝寿时发言的一个片段,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这次我们专程从全国各地光临母校,给我们至今健在的恩师俞老师做寿。俞老师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高龄还在作学问。俞老师又把最近出版的大作赠送给我们几个高足,我们都感到十分欣慰……‎ ‎(1)将 改为 ; (2)将 改为 ;‎ ‎(3)将 改为 ; (4)将 改为 。‎ ‎【答案】(1)“光临”改为“回到”;‎ ‎(2)“至今健在”删去,或改为“精神矍铄”;‎ ‎(3)“高足”改为“学生”;‎ ‎(4)“欣慰”改为“高兴”。‎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语言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 ‎“光临”用于别人到来,句中是“自己”;“至今健在”寓意不好,含有贬义;“高足”用于称呼他人的学生,不用于自己;“欣慰”用于长辈对晚辈。‎ ‎24.某校高二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计划开展中国女性文学人物的形象研究,依据一定的标准,‎ 已经初定了两组候选人物。‎ A组:祥林嫂(《祝福》) 琵琶女(《琵琶行》) 鲁侍萍(《雷雨》)‎ B组:“氓”的妻子(《氓》) 刘和珍(《纪念刘和珍君》) 窦娥(《窦娥冤》)‎ 如果将贾元春(《红楼梦》)也定为候选人物,你将把贾元春归入哪一组?并说明理由。‎ ‎【答案】答案:归入A组。两组区别:A组是被命运掌控而结局凄苦的人,B组是不甘心屈从命运的安排而努力追求个体价值的人。(贾元春是封建统治阶级宫闱内部互相倾轧的牺牲品。表面看风光,实际是被命运掌控而结局凄苦的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能力和分析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名著阅读的考查,考点大多落在主要人物、重要情节和主题理解上,能力层级多为“识记”。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首先要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首先分析两组人物形象,找出她们的共性:A组,祥林嫂、琵琶女、鲁侍萍,这三个人物都是旧社会命运悲苦结局凄惨的女性;B组,“氓”的妻子、刘和珍、窦娥,这三个人物也都生活在旧社会,但都是用于不屈服于命运,有反抗精神的女性。然后分析贾元春,晋封贤德妃,身份显贵,是贾府的靠山,富贵荣华只享受了三年,就在一场宫廷斗争之中,大梦归去,含恨而逝。元春之死敲响了贾家败亡的丧钟,她自己也完全是封建统治阶级宫闱内部互相倾轧的牺牲品。由此可见,贾元春的性格命运与A组人物一致。‎ 七、(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米兰・昆德拉认为,一切重压与负担,人都可以承受,它会使人坦荡而充实地活着,而最不能承受的恰恰是轻松。最沉重的负担把我们压得越贴进大地,我们就越能真实地感受生活。‎ 读了米兰·昆德拉的这段话,联系今天的时代发展和自己将来的人生选择,你有何感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人应该负重前行 梅花经历严寒。一支独放。傲视群芳;松柏绝境生存。一树临崖。笑向风雨;生命承受重担。毅然挺立。光芒四射。给生命负重。它会因压力而精彩。‎ 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往往就是在重担下。生命激发潜能。纵然一跃。完成了另一高度的跨越。抗日时期。中华民族承担着国土沦丧、亡国灭种的压力。 民族的生命从昏睡麻木中崛起。面对装备精良、蓄谋已久的日军。他们抛弃锄头、铁锤。走出学校、深闺。顶着枪林弹雨。前仆后继。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新的长城。日本鬼子的碉堡在中华儿女的奋发抗争中土崩瓦解。民族的生命因负重而精彩!‎ 纵然压力需要坚实的肩膀才能负担起。但适度的压力却能成为“更上一层楼”的动力。缺少压力的生命。犹如缺少动力的发动机。又怎能加速奋发呢?‎ 一跃站在世界面前的刘翔。创造了中国的神话。抒写了亚洲的奇迹。然而实力超群的他没有打破世界纪录。原因是当他将近终点时他看到了后面的对手已与他相距甚远。他胜券在握。在剩下的跑程中他缺少了压力。也因此失去了动力。试想如果有一名对手与他相距甚近。他很可能已改写了世界纪录册。生命需要压力。适当的压力是催化剂。让生命跑得更快。跨得更远。跳得更高。‎ 逆境可以扭转乾坤。绝处可以使人重生。关键是我们要正确对待生命中的压力。让压力变为我们进步的动力。让挫折变为我们奋发的跳板。当你纵身一跃时。前面将是无限风光。‎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则使人亡身。庄宗临危受命连战连捷。国家安定却被伶人所困;唐玄宗逆境称帝励精图治。开元盛世却沉迷声色……在发黄的历史册卷里。阐释着一个永恒的真理:“负重”的生命因压力而精彩。“失重”的生命却因安乐而褪色。‎ 在适度的范围内给弹簧加重。它会反弹得更高;在可承受的程度上给生命加重。它会飞跃得更远。压力绝不是负担。而更是动力。因为生命在压力中激发潜能。创造奇迹。完成了高度的跳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对材料的分析、整合,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表明轻松会毁掉人的生活,压力能够让人坦荡而充实地活着,压力越大,生活越真实。材料中“坦荡”,可以是成功,可以是安全,可以是精彩,可以是突破,可以是创新,可以是凤凰涅槃。这则材料的核心意思不是轻松的危害,而是重在阐释人能承受任何压力,压力能让人变得更充实,更强大,更有可能成功。‎ 立意:‎ ‎(1)对待压力要有充分的准备。‎ ‎(2)正确看待压力。‎ ‎(3)变压力为动力突围而出。‎ 素材:‎ ‎(1)在压力面前采取什么态度,关系到一个人的人生哲学与人生的价值。那些勇于面对压力,善于把压力化为动力的人,通常是人生异常丰满,乐观旷达,积极向上,充分体会到生命意义的人;反之,那些逃避现实,推委困难,不敢直面压力的人,一般是悲观厌世,行为消极,拈轻怕重,不思进取的人。他们的人生必将干瘪黯淡,他们的生命必将缺乏光彩。‎ ‎(2)培训师在课堂上拿起一杯水,然后问台下的听众:“各位认为这杯水有多重?”有人说是半斤,有人说是一斤,讲师则说:“这杯水的重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拿多久?拿一分钟,谁都能够;拿一个小时,可能觉得手酸;拿一天,可能就得进医院了。其实这杯水的重量是一样的,但是你拿得越久,就越觉得沉重。这就像我们承担着压力一样,如果我们一直把压力放在身上,不管时间长短,到最后就觉得压力越来越沉重而无法承担。我们必须做的是放下这杯水,休息一下后再拿起这杯水,如此我们才能拿的更久。所以,各位应该将承担的压力于一段时间后适时的放下并好好的休息一下,然后再重新拿起来,如此才可承担更久。”‎ ‎(3)在梦想舞台上,渴望成功的愿望会给我们带来压力。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就有可能因为压力太大而丧失勇气和信心。因此,我们应该怀着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所有的挑战。要有恒久的毅力和上台前的那平和的心境,不求登峰造极,只求问心无愧;做人须经得起风雨,得意、失意都不必在意;战胜心中的压力,相信自己,以平常心挑战到底,坚持到底。‎ 结构层次:以梅花为例引出“给生命负重。它会因压力而精彩”的论点,然后从“民族的生命因负重而精彩”“适当的压力是催化剂。让生命跑得更快。跨得更远。跳得更高”“逆境可以扭转乾坤”“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则使人亡身”的角度加以论证;最后总结“压力绝不是负担。而更是动力。因为生命在压力中激发潜能。创造奇迹。完成了高度的跳跃”。‎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