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2)
2020届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朱燮元,字懋和,浙江山阴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天启元年,迁左布政使。将入觐,会永宁奢崇明反,蜀王要燮元治军。崇明僭伪号,设丞相五府等官,统所部及徼外杂蛮数万,分道趋成都。指挥周邦太降,雷安世、瞿英战死。成都兵止二千,饷又绌。燮元檄征罗纲、松、茂诸道兵入援,敛二百里内粟入城。偕巡按御史薛敷政、右布政使周著、按察使林宰等分陴守。贼垒土山,上架蓬荜,伏弩射城中。燮元用火器击却之,又遣人决都江堰水注濠。因斩城中通贼者二百人,贼失内应。贼四面立望楼,高与城齐,燮元命死士突出,击斩三贼帅,燔其楼。贼少却。有诸生陷贼中,遣人言贼将罗乾象欲反正。燮元令与乾象俱至,呼饮戍楼中, 不脱其佩刀,与同卧酣寝。乾象誓死报复缒而出自是贼中举动无不知乃遣部将诈降诱崇明至城下乾象因自内纵火崇明父子遁走泸州乾象遂以众来归城围百二日而解。三年,燮元谋直取永宁,集将佐曰:“我久不得志于贼,我以分,贼以合也。”乃尽掣诸军会长宁,崇明父子逃入红崖大囤,官军蹙而拔之。录功,进燮元右都御史。崇祯元年六月,复召燮元兼巡抚贵州,赐尚方剑。时寇乱久,里井萧条,贵阳民不及五百家,山谷悉苗仲。燮元招流移,广开垦,募勇敢。总兵官许成名、侯良柱、副使刘可训遇贼十万于五峰山、桃红坝,大破之。贼奔据山巅。诸将乘雾力攻,贼复大败。又追败之红土川,崇明授首。捷闻,帝大喜。以成名与良柱争功,赏久不行。初,崇明之死,实川中诸将功,而黔将争之。燮元颇右黔将,屡奏于朝,为四川巡按御史马如蛟所劾。燮元力求罢,帝慰留之。四年,阿迷州土官普名声作乱,陷弥勒州曲江所,又攻临安及宁州,远近震动。燮元遣兵临之,遂就抚。无何,所抚土目有叛者,诸将方国安等军败,燮元坐贬一秩。十一年春卒官,年七十三。 (节选自《明史·朱燮元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乾象誓死报复/缒而出/ 自是/贼中举动无不知/乃遣部将诈降/诱崇明至城下/乾象因自内纵火/崇明父子遁走泸州/乾象遂以众来归/ B.乾象誓死报/复缒而出/自是/贼中举动无不知/乃遣部将诈降诱/崇明至城下/乾象因自内纵火/崇明父子遁走泸州/乾象遂以众来归/ C.乾象誓死报/复缒而出/自是贼中举动无不知/乃遣部将诈降/诱崇明至城下/乾象因自内纵火/崇明父子遁走/泸州乾象遂以众来归/ D.乾象誓死报/复缒而出/自是/贼中举动无不知/乃遣部将诈降/诱崇明至城下/乾象因自内纵火/崇明父子遁走泸州/乾象遂以众来归/ 解析:原文标点:乾象誓死报,复缒而出。自是,贼中举动无不知。乃遣部将诈降,诱崇明至城下。乾象因自内纵火,崇明父子遁走泸州,乾象遂以众来归。 答案: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男子在二十岁行冠礼时取字;古代女子地位低下,只有名而无字。 B.檄,即檄文,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文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 C.巡抚是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又称抚台,负责巡视地方的军政、民政。 D.尚方剑,即尚方宝剑,古代皇帝用的宝剑。大臣被授予尚方宝剑,就表示出外办案行事就有了先斩后奏的权力。现多用来比喻上级特许的权力。 解析:古代男子和女子一般都有名有字。男子20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及笄时取字。 答案: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燮元指挥得当,击退贼兵。奢崇明造反,派兵奔赴成都,成都兵少粮少,朱燮元采取各种措施与贼兵作战,打击贼兵,使其退却。 B.朱燮元以诚待人,招纳贼将。贼将罗乾象欲归顺朝廷,朱燮元与其在戍楼饮酒,不让他解下佩刀,还与其同榻而眠,使罗乾象很快率众归附。 C.朱燮元贵州任职,治政有方。任贵州巡抚时,因贵州长期遭受战乱,十分破败,人口稀少,他招抚流浪百姓,广开土地,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D.朱燮元平叛受累,官降一级。普名声作乱,朱燮元采取安抚措施;不久又有土人作乱,方国安出师不利,朱燮元受牵连贬官一级。 解析:“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为无中生有。 答案: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尽掣诸军会长宁,崇明父子逃入红崖大囤,官军蹙而拔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燮元颇右黔将,屡奏于朝,为四川巡按御史马如蛟所劾。燮元力求罢,帝慰留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朱燮元于是带领全部军队会聚在长宁,崇明父子逃入红崖大囤,官军围攻并攻打下红崖大囤。 (2)朱燮元十分偏袒贵州将领,多次上奏朝廷,被四川巡按御史马如蛟弹劾。燮元竭力请求罢职,皇上安慰并挽留他。 参考译文: 朱燮元,字懋和,浙江山阴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天启元年,朱燮元升迁为左布政使。将入朝觐见,恰逢永宁奢崇明反叛,蜀王要求燮元整治军队。崇明僭越使用不合法的国号,设立丞相五府等官,统领所部及塞外杂蛮数万人,分兵几路奔赴成都。指挥周邦太投降,雷安世、瞿英战死。成都士兵只有二千人,粮饷又不够。燮元下令征召罗纲、松、茂诸道士兵率军救援,聚集二百里以内的粮食,运入成都。朱燮元偕同巡按御史薛敷政、右布政使周著、按察使林宰等分城墙把守。贼兵堆垒土山,在上面架设蓬荜,埋伏弓弩射击城中。朱燮元用火器击退敌兵,又派遣人打开都江堰水注入濠沟。 又斩杀城中二百多通贼的人,贼兵失去内应。后来贼兵又在四面设立望楼,高与城齐,朱燮元命令死士出城攻击,击杀三贼帅,烧掉敌人的望楼。贼稍稍退却。有一书生陷入贼兵手中,派人对朱燮元说贼将罗乾象欲归附朝廷。朱燮元让与罗乾象一起前来,招呼他们在戍楼之中饮酒,不让他们解下随身携带的佩刀,与之同榻睡觉。罗乾象发誓以死相报,又从城墙而下返回。自此,贼兵中的一举一动没有不知道的。朱燮元于是派遣部将假装投降,引诱崇明至城下。罗乾象趁机在城内放火,崇明父子逃向泸州,罗乾象于是率领众人前来归附。成都城被围一百零二天后解围。天启三年,朱燮元谋划直取永宁,聚集将佐说:“我们长久没有战胜贼兵,是我们分散兵力,贼人合兵的缘故。”于是带领全部军队会聚在长宁,崇明父子逃入红崖大囤,官军围攻并攻打下红崖大囤。记录战功, 朝廷进封朱燮元为右都御史。崇祯元年六月,又征召朱燮元兼任贵州巡抚,赐予尚方宝剑。当时贼人作乱日久,乡里日益萧条,贵阳百姓不及五百家,山谷里住的大多是少数民族之人。朱燮元招抚流亡百姓,广开土地,招募勇武之人。总兵官许成名、侯良柱、副使刘可训在五峰山、桃红坝遇到十万贼兵,大破之。贼兵奔逃,占据山巅。诸将趁着大雾努力攻打,贼又大败。又追赶并在红土川击败贼兵,奢崇明被杀。捷报上闻,皇帝大喜。但因为许成名与侯良柱争功,赏赐很长时间没有兑现。当初,奢崇明之死,实际上是四川诸将的功劳,但是贵州将士争功。朱燮元十分偏袒贵州将领,多次上奏朝廷,被四川巡按御史马如蛟弹劾。燮元竭力请求罢职,皇上安慰并挽留他。四年,阿迷州土官普名声作乱,攻陷弥勒州曲江所,又攻打临安及宁州,远近人士十分震动。朱燮元派遣军队前来,于是土官被安抚。不久,被安抚的土官中有人叛乱,诸将方国安等军失败,朱燮元受到牵连贬官一级。十一年春朱燮元死于任上,年七十三。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6题。 衡州新学记 [宋]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簿书期会①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②施君鼎。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遑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①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学官名。③乾道:宋孝宗年号。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元本本 元:探索。 B.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 望:察看。 C.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 当:符合。 D.兵其细也 细:小事。 答案:B 解析:望:期望。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A项,都是连词,就。B项,介词,比/介词,对于。C项,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假设关系。D项,介词,在/连词,来。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B.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C.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D.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答案:B 解析:先通读,通过通读,力求对内容有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学自为学政自为政”可从句式内容上来判断,“学自为学/政自为政”都是主谓式结构,二者对称。后面的“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和“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也可从主谓式句式来判断。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赞赏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 ) ①学无异习,政无异术 ②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 ③我方为政,学于何有 ④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 ⑤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 ⑥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答案:A 解析:③是作者所反对的。④“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只是客观的陈述,无赞赏之意。⑤只是作者的揣测推断,无赞赏之意。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先王之时,学习是施政的基础,学政一体,紧密结合,君臣上下都重视学习,就像农民重视耕耘一样。 B.石鼓书院搬迁之初,新屋尚未建好,兵事又起,王彦洪、郑丙、张松三位官员克服困难,为重新修建书院作出了重要贡献。 C.作者主张为学者不能把科第成功作为读书的唯一目标,而应研习经世致用之学,为官后施行有益于国计民生之政。 D.文章以驳论为主,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评了后世学者获取科第做官后废忘所学、政学分裂的现象。 答案:D 解析:D项,“文章以驳论为主”错,应该是“以立论为主”。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2)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 (3)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参考答案:(1)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 (2)那么我哪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 (3)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 解析:第一句关键点:判断句式;“所以”,……的原因。第二句关键点:“安得”,哪里能够;“为”,介词,替;“夫”,哪些;“学者”,古今异义,学习的人。第三句关键点:“不惟”,不只;“抑”,或者;“于是”,从这里。 参考译文先王的时候,把学习作为政事,为政之道从学习中来,好政策的施行是学习的结果,学习没有不同的习惯,为政没有不同的方法(学政一体)。从朝廷到郡国,从郡国到天下,探索原始,寻求根本,没有第二件事。所以读书人不学习,就有奇异的言论和行为;为政的人不学习,就无法管理法度治理国家。君臣上下都重视学习,就像农民重视耕耘一样,早晨这样晚上这样,不耕耘,就无处得到食物,就有到年底(无食)的忧虑。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道德一致风俗相同,只有这个缘故。 后代的学习,大概比先王的时候繁盛。居住地(学府)的安逸,饮食的丰厚,教诲约束的严格,先王的时候未必有这些;然而学习自是学习,政事自是政事,大家住在一起整日嬉玩,自己喜欢的不过能够通晓经书辑录文字,借此取得科举名次。得到之后,那么从前所学习的,随即就荒废忘掉。一看到官署中的文书簿册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就说:“我正治理政事,学习有什么用?”唉!后世谈到治理太平,常不敢期望先王时那样,(是因为)他们把学习和为政分开了啊! 国家的治学达到了极点,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有老师有弟子,州县的官吏用学问命名官职,难道因为这显示美而已?大概想要还原先王的旧制,从学习中求得为政之道。只是最终没有符合皇帝心意的,就是士大夫和学习的人的罪过了。 衡州的学府叫石鼓书院,它由来已久,中间曾迁到城南,读书人觉得不方便,返回它的故址,则是源自前教授施鼎。石鼓学府,处于潇水、湘水的汇合处,处在山岳的优美景象之中。它搬迁后,新的房屋还没有完备。提点刑狱王彦洪、提举常平郑丙、知州事张松,都是在乾道乙酉到此任职,在这时正有战事,三位官员职任不同责任均衡,虽然每天都没有空闲,然而知道学习是为政的依据,兵乱是小事,就说教授苏君知识渊博,让他最终修完。过了不久学府建成,兵乱也停止了,三位官员巡属的所有的地方,都整顿得太平安定。 兵乱停止,为政的功效,未必就是由于学习,但我单独表彰使他们显露,大概是因为喜欢那三位官员懂得先王治学的原因,在战事紧急的时候,不敢忘记学习,学习有成而治兵有功,治政有功绩,那么我哪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学习的人呢?凡是衡州的读书人,都知道三位官员的心意,就在这里学习,不只是学习章句,也学习那些以后用来施政的经世致用之学;不只是为了取得科第,也思考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事业。假使施政和治学合为一体,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 第二年八月的一个早晨,历阳张某记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