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竹林深处人家教案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11竹林深处人家教案2

备课 时间 教材 版本 语文出版社 授课 年级 七年级 授课 内容 第十一课《竹林深处人家》‎ 课时 ‎2课时 备课教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清课文层次,找出各层次之间过渡的语句,理清作者思路。‎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多角度写竹的方法。‎ ‎2、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及修辞的作用,培养与增强语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领略竹农丰收的喜悦,体会作者对江南竹乡的特殊情感。‎ ‎2、在欣赏、感受自然美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 重点 1、 了解作者抓住特征的写法。‎ ‎2、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 教学 难点 ‎1、体会移步换景写法的特点。‎ ‎2、体会作者在文中用回忆手法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 准备 ‎(教具、资料)‎ 一、 教师准备:‎ 1、 布置学生预习,找出生字词,自己注音、释义。‎ 2、 收集有关“竹文化”的资料。‎ 二、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 ‎2、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大意,了解作者感情。‎ ‎ 教学过程 时 间 第 一 课 ‎ 时 板 书 设 计 按文章结构和作者的行踪分5个部分:‎ 江南竹乡—走入竹海—来到竹坞—来到竹海山村—留下深刻印象 ‎(竹子多)(感受独特)(所见所闻)(百姓生活)‎ 按观景点角度:‎ 远望——竹林如海——宽广深沉 近观——深入竹林——深不可测、密布见底 }移步换景 6‎ 四顾——穿过竹海——竹坞无边无际 导入 新课 竹子,是令人喜爱的一种具有观赏和实用价值的植物,我们在许多绘画,摄影作品中都见过它的倩影,当你来到竹海之中是怎样一种感觉呢?今天让我们一起从一篇散文中的“竹林深处”,体会身在竹海之中的意境。一起分享竹子给我们带来的美的愉悦。‎ 教 学 内 容 一、作者简介:‎ 黄蒙田,广东台山人,现居香港,当代画家,散文家。曾主编《海洋文艺》,20世纪70年代初常在《海洋文艺》上发表作品。写过诗歌、小说、散文、游记等。作品有《湖畔集》、《山水人物集》、《湖光山色之间》、《春暖花开》等。‎ 二、读准字音,看准字形,理解词语:‎ 生字词:‎ 晾(liàng) 沏(qī)隧 (sùi)道 竹箬(ruò) 屏(píng)风 密密匝匝(zā) 山麓(lù) 山岚(lán)‎ 理解词语:‎ 气势:人或事物所表现出的某种力量和气势 名副其实:名声或名称与实际情况想符 三、整体感知:‎ ‎(一)组织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1)文章写了什么?分几个部分?各段的段意是什么?‎ ‎(2)竹林有哪些特点?‎ ‎(3)竹林深处的人家,生活上有什么特点?‎ ‎(4)你觉得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二)分析课文:‎ ‎(1)提问:从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作者从不同视角来描写毛茂密的竹林。同一竹海,从不同的角度看,作者的感受却不尽相同,文中先从什么角度写竹海,重点写了什么?‎ 明确:先写从远处远望,第一自然段有“远望去”一句,主要写远望竹海给人的一种整体感觉。‎ ‎(2)提问:写“远望”都望见了什么?具体找一找哪些语句写“远望”所得?‎ 明确:如“一连几座山头……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写竹子多而茂密。‎ ‎(3)提问:除了突出多和密,还写了什么?‎ ‎ 明确:“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写竹海在风中摇曳、波荡的气势。‎ ‎(4)提问:写这种风中竹林的景象,扣住了文中的一个词,找个词是什么?‎ ‎ 明确:竹海 教师小结:课文第一自然段,作者的观察角度是远望,与“远望”‎ 6‎ 的角度相吻合,作者先写整体感受,为了突出整体感受,作者把竹林与大海联系了起来,先写竹海的辽阔远大:“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再写竹海波涛起伏的气势:“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这些贴切的比喻和精彩细致的描绘,写出了竹海的宽广、深沉,给人无限遐想。‎ ‎(5)提问:齐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作者的观察视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观察的结果是怎样的?‎ ‎ 明确:第二自然段写“深入到竹海里去”,视角有了变化,有“远望”变成了“近观”,和竹林的距离更近,身在竹林中,识其真面目。更具体地写出了竹林的茂密。‎ ‎(6)提问:近看的感受,作者是怎样表现的?用了哪些比喻?‎ ‎ 明确:先写走在“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不见底”的小径上,由于密林覆盖了路的上空,尽管“阳光猛烈”,“却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 ‎(7)提问:这个比喻多么新颖,感觉多么奇妙,另一处比喻呢?‎ ‎ 明确:“有时看到前面一丛像屏风一样的挡住了去路……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教师小结:同是描写竹林,视觉不同给人的感觉迥然不同,第一自然段写远望,第二自然段写近观,同时突出了竹林茂盛、辽阔,远望重点写竹海的雄伟壮阔,近观写竹林的深不可测。同种有异,异中有同。‎ ‎(8)提问:细读第三自然段,那一句写视角的变化,所观之景的环境特点是怎样的?这一段重点写竹林的什么特点?‎ ‎ 明确:写视角变化的句子是“来到一处较高的竹坞”。环境特点是四面高中间凹的山地。竹林的特点是密不见底。‎ ‎(9)提问:哪些语句是些竹坞所见?‎ ‎ 明确:“除了竹子还是竹子”,“前面是一座接一座的山……因为你能看到的只是竹子”,“那样密的竹林,简直找不出一点层次,仿佛整个大自然就是竹子构成的。”‎ ‎ 教师小结:三次写竹林,作者在描绘所见景物是,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有层次,是读者仿佛随作者一起移动,观赏,身临其境,先从远处写竹林,突出它的无边无垠,再从近处写竹林,表现它的深不可测,左后从高处写竹林,描绘它的密不见底,移动路线和观察角度,所见所感写得清晰,具体,井然有序。‎ ‎(三)经过前面几段的分析,学生讨论后得出竹林的特点:‎ 远望:竹林宽广深沉;近观:竹林深不可测,密不见底;四顾:竹坞无边无际。‎ 课 堂 小 结 梳理板书,列出全文结构,提示学生这节课我们是从文章结构、主要内容等方面,整体感知了课文,明白了这是一篇以游踪做线索,移步换景,描述了江南竹海的竹景,通过比喻,既显示了竹林的茂密宽广,又表现了竹海的博大深沉。抓住特征,笔墨简练。‎ 6‎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搜集有关“竹文化”的材料,自主讨论交流。‎ 第 二 课 ‎ ‎ ‎ 时 板 书 设 计 遥见炊烟 美丽富饶 听到禽鸣 声音 人家 初识竹乡 色彩 闻到竹香 气味 吃到笋干 祥和欢乐 听到欢笑 印象深刻 导入 新课 竹是美的,长在哪里,便给那里带来超凡的风韵;生在哪里,便给那里染上脱俗的情趣。‎ 阶前、房东、屋右、田头、路边、深谷、野谷。。。。。。竹美化着人们的生活。当你置身于竹的世界,放眼四望,你会感到处处是一派蓬蓬勃勃、苍苍翠翠。当你置身于竹的世界,它会使你心旷神怡,忘却一切烦恼,它会使你心生一种透体的清凉。仿佛自己的身躯也化作了一竿翠竹,加入了这绿色的行列。无怪人们常说:“竹下品茶则绿色盈盏,竹下饮酒则翠色满杯。”‎ 江南竹乡,竹农丰收,无边的竹海,富饶的竹乡,竹林深处人家可谓幸运的宠儿。‎ 教 学 内 容 ‎(一)阅读第五六七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腻描写竹海山村百姓的生活的?‎ 明确:(1)住:房子的栋梁、天棚、板壁、地板、门窗都是竹子造的。(2)用:家具如椅子、凉床、衣柜、茶几、摇篮等,甚至是山涧水的水管,都是用竹子制成的。(3)穿:穿的鞋子也是竹箬做的。(4)吃:盐笋干。‎ ‎(二)竹林人家的生活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淳朴、恬静、和谐、生活富有情调 ‎(三)作者为什么要在前文大量写景,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作品结尾写竹乡人家,呈现出一片祥和、欢乐的氛围。‎ ‎“鸡鸭一类家禽的声音”、“孩子们赶着山羊”、门口“晾着新鲜的笋干”、“黄色带着斑点的竹箬”、“山泉水沏上一杯碧螺春,茶里面有一股清新的新竹的气息——事实上这里连空气也充满了竹的清香”、“女孩子们的欢笑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只要闭上眼睛想想,竹林、竹具、竹香……“仿佛周围都是一片柔和、宁静的青绿”‎ 6‎ ‎。作者完全融合在农家的勤劳朴实里,对竹乡充满向往之情。‎ 这是文章的主旨所在,也是作者为什么要在前文大量写景的目的。‎ ‎(四)作者用了半篇的篇幅来描写竹林,而描写竹林人家部分不到一半,你认为这切不切题呢?为什么?那作者刻意写竹林深处的人家,有何用意呢?‎ 明确:作者用了过半的篇幅来描写竹林,实际上是为下文描写竹林人家做铺垫。作者可以描绘竹林深处人家,其用意是赞扬山村居民,自食其力,过着宁静朴素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们默默地耕耘,种植竹林,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五) 竹林人家的环境氛围是如何的?‎ ‎ 勤劳 闲适 纯朴 欢乐 祥和 ‎(六) 作者对竹子的描写很有特点,哪些句子可以体现? 色彩:听到禽鸣 听到女孩子的欢笑声 声音:黄色带着斑点的竹箬 气味上:连空气也充满了新竹气息 总的来说:竹农人家的生活是简朴,充满乡土气息的。‎ ‎(七)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篇散文描述了作者穿引于江南竹乡的见闻感受,抒发作者对茂密竹海深深的赞叹和林海人家淳朴、恬静、和谐、富有情调生活的喜爱之情。‎ ‎(八)“竹的用途”:‎ ‎1、竹子生长快,适应性强,同时又具有广泛的用途。竹子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竹子的利用涉及衣、食、住、行、用各方面 从服饰方面看,是历代救荒的重要作物原做防雨用品的竹鞋、竹斗笠、‎ 竹伞,一直沿用至今。‎ 从食用方面看,竹笋和竹荪是极受人们喜爱的美味山珍,竹实是历代救荒的重要作物原料 从人类的生活环境看,竹子也发挥了其特殊的作用,古代先民很早就发现了竹子的特殊防护作用,注重发挥竹子的防护城池和居宅安全的屏障作用,历代取竹子做围篱墙垣,防御盗寇,保护城池和居宅安全。‎ 由上可见,竹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领域中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展示了竹文明的风采。因此,竹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正如苏东坡所述:“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君也。‎ 课 堂 小 结 本课文写作特点:掌握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掌握以下技巧:‎ A:点面结合,描写细腻 B:语言朴素,文字浅白 C:修辞手法,变化多端(比喻句、排比句、设问句。引用)‎ 6‎ 布置作业 ‎1、阅读时文、美文,感受语言的审美情趣。‎ ‎2、小作文:家乡的景物(如竹林、 梅园、 桃林……)200字左右 ‎ 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