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江西省南昌十中高三(上)期中测试 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多为颂扬先祖、祝愿家族昌盛之类的套语。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很多还记载了监制者的官职名号、工长名与工匠名,有的量器还记载了容量、重量和使用地点。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 集权政治的趋向 B. 宗法观念的消亡 C. 生产技术的进步 D. 礼乐制度的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青铜器上对生产官员及工匠姓名的记载和量器的简介”可知政府对生产领域的严格控制,体现的是集权政治的加强,A选项符合题意;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材料未体现,B选项排除;政府在青铜器上的记载与生产力发展无关,C选项排除;春秋战国时期属于礼崩乐坏的时代,D选项描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2.春秋后期,自由讲学蓬勃兴起。在齐国,国君还筑有宏大的稷下学宫,容纳数百千人,专供各派学者到此“不治而议论”。当时的自由讲学 A. 均主张社会变型 B. 得到了各诸侯国的支持 C. 否定了传统观念 D. 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可知自由讲学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故D 项正确;A 项“均主张社会转型”不符合史实;B项“各国支持”.说法绝对;C 项“否定了传统观念” 结论,仅靠材料无法推知。‎ ‎3.传统观点认为,秦二世而亡缘于暴政。后来有研究者认为秦朝社会变革力度远超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导致帝王、群卿乃至庶人都处于恐惧之中而又没有合理的消解渠道是压倒秦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又有学者提出,秦朝制度抑制了多元文化的发展,没有得到中原以及关东人士的认同,遭反抗以至亡国。据此可知,关于秦二世而亡的认识 A.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B.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解释 C.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D. 缺少对古代其他王朝的观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对秦朝灭亡的原因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了多种观点,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研究视角不同,比如秦亡于暴政是从阶级史观角度得出结论,而秦朝抑制多元文化发扎导致灭亡是从文化史观出发,因此选项C正确;A选项表述不符合实际,排除;选项B表述绝对,排除;选项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4. 欧洲中世纪谷物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从云梦竹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 )‎ A. 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 基于小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 C. 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 D. 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中“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主要是小农经济的精耕细作的提高所致,故本题选择B项;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属于生产力因素,C错误;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是客观因素,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发展·小农经济。‎ ‎【名师点睛】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精华 一种概括,它指的是古代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5.下面是部分朝代南方与北方人口对比表(约)‎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7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南北经济呈现出均衡发展的态势 B. 政策导向是人口变化的重要原因 C. 政治中心的南移推动了人口占比的根本变化 D. 人口比例变化体现了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趋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数据表明,南方人口增加,占全国人口比重上升;北方人口减少,占全国人口比重下降;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到南方,故D正确;南方人口增加,占全国人口比重上升,北方人口减少,占全国人口比重下降,无法体现南北经济均衡发展,排除A;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战争,B错误;西汉、唐代的政治中心在陕西长安,北宋都城在开封,政治中心是东移,C错误。‎ ‎6.宋室南渡之后,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加强了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使他们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义理”倾向。这一文学特色 A. 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 B. 推动理学确立官方哲学地位 C. 表明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影响 D. 反映宋代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传统儒家思想使得文人士大夫在面对国家的内忧外患时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儒家“义理”倾向,表明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影响。故C项正确。题中所提到主体是文人士大夫,而非市民阶层。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程朱理学是因为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而非由文人士大夫的文学作品推动才确立了官方哲学地位。故B项错误。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统治,主要是指君主对相权的削弱,而材料中所说的是内忧外患的政局及文人士大夫的爱国情怀,与君权相权无关。故D项错误。‎ ‎7. 《明史·职官志》称:“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说明当时的监察官 A. 对大案要案有终审权 B. 享有部分直接处分权 C. 可以代替皇帝作决定 D. 凡事都必须上奏皇帝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可见,监察官享有部分直接处分权。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体制的演变·监察制度 ‎8.由于中国的自然河流多由西部山脉流向东部平原地区,因此对于政府而言促进商品流通的最大挑战是安排南北向的水路运输问题。隋朝挖掘的大运河成为元、明两朝南北交通的核心。但在明朝前期,大运河的枢纽地位却经历了从丧失到重新确立的过程。这主要是由于 A. 元末农民战争的破坏 B. 明初政治中心的变迁 C. 东南地区市镇的兴盛 D.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明朝政治中心在南京,后来搬迁到北京,这一政治中心转移是导致大运河的枢纽地位却经历了从丧失到重新确立的原因,B正确;元末农民战争的破坏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东南地区市镇的兴盛与材料中信息无关,C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明朝中后期出现,D错误。‎ ‎9.明代中期,白银逐渐成为民间流通中的主要货币,但历来国内银矿开采不多,社会上巨额的白银需求,造成银贵金贱的局面。而在欧洲,其金银比价完全相反,这使外国大量以白银对中国进行贸易。据统计,仅明朝后期流入中国的白银就超过三亿两。这一现象 A. 使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B. 反映出中国贸易逆差扩大 C. 促进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 加大了中国经济的风险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在对外贸易过程中,有大量白银流入。表面上看,这是对外贸易顺差的表现,但是中国以外来的白银为主建立了银本位制,实际上中国市场上的白银主要依赖外国的输入。一旦外国减少或停止对中国的白银输入,必然造成国内白银的缺乏,从而造成中国经济的损失,加大中国经济的风险性,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明朝后期仍然执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松动;B选项错误,此时期外国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对外贸易是顺差并非逆差;C选项错误,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0.《江宁府志》记载:“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当五十金,织造批准造册,给文凭然后敢织。”后江宁织造曹寅奏准取消限制,“自此有力者畅所欲为,至道光间,遂有开五六百张机者”。这一政策调整 A. 导致手工工场的产生 B. 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C. 加速机器大工业到来 D. 有利于大生产者经营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政府逐渐放松了对织机数量的限制,出现“至道光间,遂有开五六百张机者”的生产规模,促进了大生产者经营,故D正确;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手工工场产生,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清朝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近代洋务运动时期我国出现机器大工业,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1.包公戏是戏剧舞台上的艺术典型。京剧形成后,包公戏出现了复杂面貌,既有铡驸马时的铁面无私、主持正义的清官形象,也有用打龙袍代替打皇帝维护君主尊严的卫道者形象。这充分说明 A. 清代的包公戏更尊重历史事实 B.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C. 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向往 D. 京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关于包公戏的复杂面貌的叙述体现了不同时期社会的诉求,即京剧也是社会现实的一定程度上的反映,D正确;材料没有比较,A不正确;B“开始”的说法不正确,古代中国戏剧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的出现;C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C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戏曲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要坚持一个基本原理,即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京剧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能够起到反映社会现实针砭时弊的作用,以此作答即可。‎ ‎12. 19世纪50年代初,一个在中国三个省份住了十年的英国人说道:“我还没有看见过一个靠劳作生活的中国人穿过一件用我们的布料做的衣服。”这说明 A. 外国商品没有进入中国 B. 外国商品价格昂贵 C. 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 D. 中国经济独立于世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中时间特征“19世纪50年代初”即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和材料中“我还没有看见过一个靠劳作生活的中国人穿过一件用我们的布料做的衣服”可知,此时西方资本主义商品并未能打开广大的农村市场,因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外国商品有很大的抵制作用,故答案选C,A B ‎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社会史实。‎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 ‎13.《剑桥中国晚清史》中说:“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 A. 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 B. 承担起反封建反侵略任务 C. 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 D. 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答案】C ‎【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推翻清王朝统治,排除A;反封建反侵略是政治革命范畴,排除B;《资政新编》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排除D;《天朝田亩制度》是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的革命纲领,“社会革命”是指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故选C。‎ ‎14.“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文中的原则应是 A. “一边倒”‎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不结盟原则 D. 另起炉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可知,材料中表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积极意义。所以答案选B;“一边倒”指的是到向社会主义阵营,与材料中的“一切国家”不符,排除A;不结盟原则指的是不加入任何一个大国集团,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另起炉灶指的是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 ‎15.“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那是十多年前,我沿着红色大街疯狂地奔跑,我跑到了郊外的荒野上欢叫。”一首名为《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的诗曾风靡一时,道出了全国上下热切的渴望。中国,需要找到那把钥匙,重新启动历史前进的时间,打开融入时代潮流的窗口。材料中的“钥匙”是 A. 维新变法 B 辛亥革命 C. 三大改造 D. 改革开放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诗中“红色的大街”暗示象征着“文化大革命”,这是“钥匙丢了”的背景和原因;而“钥匙丢了”则象征人们对世界及人生的探索追求都停止了,热情没有了。这把“钥匙”可以重新启动历史前进的时间,打开融入时代潮流的窗口。所以这把“钥匙”指的是改革开放,因此D选项正确。A、B、C项与题意不符,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6.下图阴影部分代表的是1953年和1957年上海市郊区农民人均支出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部分所占的比重。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集体生产方式的建立 B. 工业优先发展的挤压 C. 农民消费观念的革新 D. 农村经济“大跃进”需要 ‎【答案】A ‎【解析】‎ ‎1953年人均支出不如1957年多,显然是当时农业合作化运动实行导致集体道路的开展造成,A正确;工业化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C中消费观念没有革新,排除;D是1958年。‎ ‎17.雅典的公民被称为自由民,也就是脱离了生产劳动的公民,他们不用关心生产的事,他们虽然利用这个自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在这自由的背后是更多人的不自由。雅典的民主制有着这样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创造自由的人没有自由,而有自由的人不创造自由。作者意在阐明雅典 A.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B. 民众思想深受束缚 C. 政治生活特色鲜明 D. 民主制衰落的原因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涉及经济落后,与材料中“雅典的民主制有着这样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不符,故A项错误;雅典的思想自由,思想深受束缚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政治生活特色鲜明与材料中“民主制有着这样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雅典公民的自由是以更多人的不自由为代价的,因而这种自由只是某个阶层的自由。雅典民主制下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是奴隶制度本身所具有的,而这正是雅典民主制衰落的根源,故D项正确。‎ ‎18.苏格拉底说,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苏格拉底这些话的政治意图是 A. 反对轮番而治 B. 提倡妇女参政 C. 主张人民主权 D. 宣扬人文精神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可以看出苏格拉底主张有才能的人治理国家,从而看出其反对轮番而治。故选A。B项是对材料断章取义的理解;C项材料并未体现;D项说法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有专门才能的人治理国家而不应该抽签选举,并未涉及到人文精神。‎ 考点:雅典民主制 点评:雅典民主制是直接民主,是建立在小国寡民的基础上,用抽签选举的方式选拔官员,与现代民主有很大的不同,现代民主通常是代议制为核心的。直接民主弊端非常明显,即使在直接民主下,也是少数人的民主,妇女、外邦人和奴隶等都没有民主权力。但是,在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制发展到鼎盛时期,表现有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雅典民主制的形成过程、特点、影响等需要掌握。‎ ‎19.西方民主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天赋人权”思想和“三权分立”原则……但英美现代西方民主制度出现了行政权扩张、立法权式徽和司法权的政治化,英国被认为是“首相民主”,美国总统被称为“皇帝般的总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反映代议制民主下权力运行机制的调整 B. 立法和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监督形同虚设 C. “首相民主”是直接民主的一种表现形式 D. “皇帝般的总统”是指美国保留部分封建残余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权分立”、“代议制”、“多党制”是西方民主制度的主要特色,但在各个国家的具体表现形式都不一样。事实上,西方政治制度纷繁复杂,形态各异,没有任何两个国家的制度是完全一样,这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调整资本主义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而做出调整的必然结果,故A选项正确;根据材料“西方民主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天赋人权’思想和‘三权分立’原则”可知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不是形同虚设,故B选项错误;西方近现代民主制都是间接民主,而不是直接民主,故C选项错误;美国政治没有保留皇帝,因此“皇帝般的总统”不是指美国保留部分封建残余,故D选项表述错误。‎ ‎20.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论,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巨大轰动,达尔文也因此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这是因为 A. 达尔文继承并发展了牛顿的学说 B. 生物进化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C. 二者的学说都否定了神学的权威 D. 进化论奠定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17 世纪的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19‎ ‎ 世纪的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又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故达尔文和牛顿的学说都否定了基督教神学的权威,故C正确;达尔文是生物学家,牛顿是物理学家,“达尔文继承并发展了牛顿的学说”错误,排除A;生物进化论揭示了生物界的规律,而不是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排除B;细胞学说的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D错误。‎ ‎21.“(它)是一门奇妙的理论,提供了精确一致地解决关于原子、激光、X射线、超导性以及其他无数事情的能力,几乎完全使古老的经典物理理论失去了光彩。”这一理论 A. 为近代科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B. 弥补了对微观世界认识的不足 C. 打破了神学对人们的思想禁锢 D. 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牛顿经典力学为近代科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A;由材料“原子、激光、X射线、超导性……几乎完全使古老的经典物理理论失去了光彩”,可见该理论体系主要解释微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故选B;C材料中没有现,排除;材料没有揭示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排除D.‎ ‎22.1857年3月8日,美国纽约纺织女工走上街头抗议恶劣的工作条件和低薪;1910年,第二国际筹划设立国际劳动妇女节;1914年3月8日,欧洲多国妇女举行反战示威;1917年3月8日,俄罗斯妇女的罢工拉开了“二月革命”的序幕;1924年3月,中国国共两党共同庆祝妇女节;1975年,联合国开始庆祝妇女节。可见,这一节日 A. 由世界民主运动共同促成 B. 适应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要求 C. 植根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D. 完成了保障妇女权益的使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世界妇女运动推动妇女节的出现,故A正确;1857年3月8日,此时美国已经独立,不存在民族解放问题,排除B;1914年3月8日,欧洲多国妇女举行反战示威,与社会主义运动无关,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妇女节的由来,无法体现妇女权益是否得到保障,排除D。‎ ‎23.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1918年)中,提出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没落和灭亡;英国学者汤因比在《历史研究》(1934—1961年)中,指出西方文明仍有一线希望,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美国学者福山在《历史的终结》(1992年)中,认为人类历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胜利而“终结”。上述对西方文明的看法 A. 揭示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 B. 源于学者对西方社会的悲观情绪 C. 突破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范式 D. 一定程度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没落和灭亡”反映了一战后人们对西方文明的绝望,“西方文明仍有一线希望,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反映出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使西方文明出现发展起来的希望,“人类历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胜利而‘终结’”指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西方文明焕发新的生机,材料一定程度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动,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方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排除A;《历史的终结》的观点无法体现学者对西方社会的悲观情绪,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学者对西方文明在不同时期的看法,没有体现突破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范式,排除C。‎ ‎24.关于“1917年十月革命”这个历史事件,苏联和俄罗斯两种历史教科书的叙述内容差异较大,苏联历史教科书用了10段文字之多,而当今俄岁斯的历史教科书仅仅用了2段文字来叙述。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苏联历史教科书不具有研究价值 B. 俄罗斯历史教科书更客观真实 C. 历史叙述不能反映客观历史事实 D. 时代因素影响历史教科书编写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对于十月革命的叙述,苏联叙述较多,而俄罗斯较少,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后建立苏联,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立,所以时代因素影响历史教科书编写,故D项正确。苏联历史教科书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得出俄罗斯历史教科书更客观真实,故B项错误。历史叙述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历史事实,故C项错误。‎ ‎25.自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历经四次修改,综合表内修改内容,从这一历程反映了 时间 会议 修改内容 ‎1988年 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1993年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9年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04年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A. 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巩固 B. 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 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完成 D.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断深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宪法不断完善我国经济体制、建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断深化,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A;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不平衡发展的矛盾,故B项排除;材料反映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故C项说法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各国工业在世界工业总增加值中所占比重表(单位:%)‎ 年份 英国 美国 德国 印度 中国 其他国家 ‎1850年 ‎18.7‎ ‎11.1‎ ‎8.8‎ ‎3.8‎ ‎7.2‎ ‎50.4‎ ‎1900年 ‎16.5‎ ‎31.5‎ ‎14.0‎ ‎1.4‎ ‎1.4‎ ‎35.1‎ ‎1920年 ‎21.8‎ ‎30.7‎ ‎6.6‎ ‎0.9‎ ‎1.1‎ ‎38.9‎ ‎1940年 ‎12.1‎ ‎37.4‎ ‎10.5‎ ‎1.1‎ ‎0.9‎ ‎37.9‎ ‎1960年 ‎8.3‎ ‎33.8‎ ‎10.7‎ ‎0.7‎ ‎0.8‎ ‎45.7‎ ‎——据徐毅、巴斯范鲁文《中国工业的长期表现及其全球化比较:1850—2012年》‎ 材料二 近代中国化学工业设立年限表 设立年限 ‎1895年以前 ‎1896—1900年 ‎1901—1914年 ‎1915—1922年 ‎1923—1929年 ‎1930—1935年 家数 ‎0‎ ‎1‎ ‎7‎ ‎12‎ ‎31‎ ‎41‎ ‎1935年中国化学工业组织形式表 组织形式 个人 合伙 无限公司 股份有限 国营 家数 ‎25‎ ‎24‎ ‎6‎ ‎33‎ ‎2‎ ‎——据张洪云《留学生与中国近代工业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850—1960年欧美主要国家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其成因。‎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认为“1763年至1914年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根据所学知识,例举欧洲成为全球主人的三项史实。‎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状况。‎ ‎【答案】(1)19世纪中期:英国经济发展速度快于美、德两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较早确立民主政治体制,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世界市场基本形成。20世纪中期:美、德两国经济发展速度超过英国;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两次世界大战对欧美的影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殖民扩张。‎ ‎(3)评述: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速度,相对欧美国家来说发展较慢,但进步明显;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工业企业组织形式多样化;工业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密切相关 ‎【解析】‎ ‎【详解】(1)依据表中数据变化可以得出,1850年英国工业在世界工业总增加值中所占比重最大,说明该时期英国经济发展要快于其它国家,究其原因可以结合英国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加以回答。1900年以后美国所占比重超过了英国,究其原因在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展开,和美国大发战争横财等。‎ ‎(2)材料“1763年至1914年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所述实质强调的是欧洲在十八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初是世界的中心,结合工业革命、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殖民扩张的相关史实回答即可。‎ ‎(3)由表一中中国所占比重可以得出,中国与西方相比,工业发展相对缓慢,结合表二信息,可以得出工业还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从组织形式来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再结合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特点的相关知识加以回答即可。‎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为什么一个长期居于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化世界转变的过程中如此步履艰难,险阻迭起,前路漫漫?国内外学术界提出了许多看法,立论各不相同。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的延误主要是由于外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渗透和帝国主义侵略。另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被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及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明晰,论据准确充分)‎ ‎【答案】论题一:外国的殖民侵略是近代中国发展缓慢的原因。‎ 阐述: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原料掠夺。甲午战争后,列强竞相在中国设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进程。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竞相划分势力范围,在中国支持不同的反动势力,严重的阻碍了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 论题二: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及制度的独特性是近代中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中国是大河文明,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而厉行重农抑商政策,致使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缓慢,阻滞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近代因素的成长;专制统治严重阻碍民主政治因素的成长。以儒学为主要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度阻碍了中国自然科学的进步。‎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结合材料提出论题,如外国的殖民侵略是近代中国发展缓慢的原因或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及制度的独特性是近代中国发展缓慢的原因。然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如选择外部因素,可从近代西方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来分析。如果选择内部因素,可从中国当时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时期不同类型科技成果所占比重表(依据李思孟《科学技术史》制,部分)‎ 朝代 北宋 南宋 明朝 清朝 理论类(%)‎ ‎4‎ ‎9‎ ‎16‎ ‎30‎ 实验类(%)‎ ‎12‎ ‎10‎ ‎3‎ ‎1‎ 技术类(%)‎ ‎84‎ ‎81‎ ‎81‎ ‎69‎ 材料二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古人很少思考那些与物质生产发展无关的抽象问题李约瑟指出,中国古代数学最大的缺点是缺少严格求证的思想。中国明代的李之藻曾致力于西方数学与中国古算术的对比研究,他同样认为,中国古算术最为缺乏的就是西方那种完整的推理系统。此乃尊崇实用理性的传统使然……古代中国注重功利,重政轻技的传统观念和社会环境只能孕育出诸如农学、天文学、医学、算学等以实用理性为特质的科学形态。‎ ‎——夏国军《论中国古代科学的特质》‎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近现代中国的和平崛起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40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寻求自立、解放和现代化;第二阶段,从1949年到1979年,新中国奠定国民经济基础,中国建立国民经济、工业、大学基础体系,制造出“两弹一星”,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第三阶段,1979年以来,中国的发展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两宋与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哪些特质。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这些特质的原因。‎ ‎(3)在中国和平崛起中,第一阶段:资产阶级在探索政治制度现代化方面做了哪些尝试?出现这些尝试的共同原因有哪些?第二阶段:奠定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标志是什么?据材料归纳这一阶段我国工业化的特点是什么?第三阶段:中国的发展具备了哪些“天时、地利、人和”?‎ ‎【答案】(1)特征:两宋与明清时期的技术成果都占主导地位;明清时期的实验成果减少;明清时期科技理论成果比重上升。‎ ‎(2)特质:注重实用理性;缺少严格求证的意思。‎ 原因:传说小农经济的影响;儒家思想中重政治、轻技艺观念的束缚;古代君主专制统治的阻碍。‎ ‎(3)第一阶段:尝试:发动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领导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制。‎ 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加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壮大;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第二阶段:标志:“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特点: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世界两极格局解体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解析】‎ ‎【详解】(1)结合表中数据的变化可以得出,两宋和明清时期,技术类所占比重都较大,说明两个时期技术成果均占主导地位;明清时期,理论类的成果比重有所增加,实验类成果比重相对有所下降,说明明清时期重视理论的总结,新的发明创造较少。‎ ‎(2)第一小问,据材料“中国古人很少思考那些与物质生产发展无关的抽象问题李约瑟指出,中国古代数学最大的缺点是缺少严格求证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加以回答即可。‎ ‎(3)第一小问,结合近代探索史的相关内容加以回答即可得出,资产阶级主要进行的制度层面上的探索表现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原因找其共同点即可。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第四小问,据材料“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工业化积累资金”可以直接得出其特点所在。第五小问,结合改革开放以后是国内外形势加以回答即可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