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 期末教学质量检查试题 一、 选择题 ‎1.如图所示为厦门老城区的一座百年祠堂一一江夏堂,它是海峡两岸黄氏宗亲“共同的家”。江夏堂的建造体现国传统社会 A. 血缘政治瓦解 B. 等级制度森严 C. 宗族观念浓厚 D. 神权思想盛行 ‎【答案】C ‎【解析】祠堂是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体现出古代的宗法观念,故C正确;材料中体现出的是宗法观念,不是说明血缘政治的瓦解,排除A;等级森严是分封制的体现,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古代的神权思想,D错误。故选C。‎ ‎2.《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材料中的“元封”是下列哪位皇帝的年号 A. 秦始皇 B. 汉高祖 C. 汉武帝 D. 明太祖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刺史”结合所学可知,刺史是汉武帝时期设置的监察地方高官和王侯的机构,这里的“元封”是汉武帝的年号,C正确;秦始皇是秦朝时期,排除A;汉高祖时期没有设置刺史制度,排除B;明太祖是朱元璋,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故选C。‎ ‎3.赵尔置在《清史稿》中记载,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清 A. 中央机构不断完善 B. 内阁仅是皇帝咨政机构 C. 丞相权力不断下降 D. 军机处成为权力中枢 ‎【答案】D ‎【解析】明朝设立内阁时期,成为皇帝处理政事的中枢机构。清朝时期设置军机处作为辅助皇帝处理国政的中枢机构,因此内阁的地位逐渐下降,被军机处取代,D正确;清朝和明朝中央机构都是在不断完善,排除A;内阁也参与决策,但是决定权在皇帝手中,并不是仅仅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排除B;明朝时期丞相制度已经被废除,排除C。故选D。‎ ‎4.某条约规定:“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该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是指北京到山海关的沿线炮台拆除;“酌定数处留兵驻守”指的是允许列强驻兵,这些规定出自《辛丑条约》,故D正确;《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中都没有涉及列强拆炮台和驻兵的条款,A、B和C排除。故选D。‎ ‎5.“常捷军“是浙江巡抚左宗棠与法国驻宁波舰队司令勒伯勒东等联合组建的洋枪队,从1862年成立至1864年解散,一直伙同清军在浙江作战。“常捷军”的主要作战对象应是 A. 太平军 B. 黑旗军 C. 湘军 D. 义和团 ‎【答案】A ‎【解析】常捷军是法国积极武装干涉太平天国的产物。太平天国运动从1851-1864年,材料中时间“从1862年成立至1864年解散”可知镇压的对象是太平军,故A正确;黑旗军是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中的军队,排除B;湘军是曾国藩创办的军队,不是洋枪队,排除C;义和团运动爆发于19世纪末,时间不符合,排除D。故选A。‎ ‎6.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这条“分界线“区分了 A. 君主专制与民主共和 B. 半殖民地国家与民族独立国家 C. 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 D. 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答案】A ‎【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显然辛亥革命区分了君主专制和民主共和制度,故A正确;鸦片战争是半殖民地国家与民族独立国家分界线,排除B;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封建制度,排除C;区分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五四运动,排除D。故选A。‎ ‎7.北京高校师生组成的平民教育讲演团,在1919年的演讲中频频涉及“国民”“国家”“青岛”“爱国”“强权”等话题。这体现了部分知识分子致力于 A. 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 B. 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C. 探索武装夺权的道路 D. 改变中国革命方向 ‎【答案】A ‎【解析】五四运动的主旋律是爱国主义。材料“国民”“国家”“爱国”等演讲词说明五四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以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为目的,故A正确;建立民主共和制的是辛亥革命的目标,排除B;探索武装夺权的道路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初期的目标,排除C;知识分子演讲的目标是唤醒民众的民族和国家意识,并不是要改变中国的革命方向,排除D。故选A。‎ ‎8.《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或农人)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基于此,中国共产党 A. 首次提出要组织工人运动 B. 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C. 认识到国民党的反动本质 D. 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答案】B ‎【解析】1922年中国共产党在二大上分析了中国的国情,认为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为此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故B正确;首次提出要组织工人运动是中共一大,排除A;认识到国民党的反动本质是国民大革命失败之后,排除C;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共三大,排除D。故选B。‎ ‎9.下表显示了毛泽东的部分履历。表中信息折射出国民革命时期 时间 履历 ‎1924年1月 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1925年10月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 ‎1926年11月 创办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A. 国民党放弃革命领导权 B. 国共两党阶级立场一致 C. 国共两党实行党内合作 D. 农民成为革命主导力量 ‎【答案】C ‎【解析】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可以以个人的身份加入国民党,这称为“党内合作”。表格中毛泽东以“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等身份出现,正是国国民大革命时期,故C正确;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并没有放弃革命的领导权,排除A;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并不一致,排除B;此时革命的主导力量是工人,排除D。故选C。‎ ‎10.与下图所示事件相关的歌词是 A.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B. “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 C. “不分穷,不分富,四万万同胞齐武装 D. “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答案】B ‎【解析】依据地图中“瑞金”“遵义”“吴起”和“延安”可知是红军的长征经过的重要地区,“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符合题意,故B正确;“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是北伐战争时期,排除A;C和D都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口号,排除C和D。故选B。‎ ‎11.下图所示战役 A. 打破了日本速亡中国的计划 B.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C. 成为国共合作抗战的开端 D. 标志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答案】B ‎【解析】依据图中“台儿庄”可知是抗日战争时期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故B正确;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速亡中国的计划,排除A;国共合作抗战开端是1937年9月,台儿庄战役是1938年4月,排除C;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是武汉会战之后,1938年10月,排除D。故选B。‎ ‎12.下图所示为1942年美国邮政总署发行的一枚邮票。邮票中心印有“抗战救国”字样,邮票的发行表明 A. 孙中山寻求美国的援助 B. 美国人民资助中国抗战 C. 美国社会关注中国抗战 D.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答案】C ‎【解析】由图片中“抗战救国”可知中国的抗战得到了美国的关注,故C正确;1942年是抗战时期,孙中山已经逝世多年,排除A;材料中发行的邮票不能说明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排除B;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是1945年,排除D。故选C。‎ ‎13.南京某大礼堂,门外有“和平水奠”的牌楼,又有胜利屏一幅,上缀大红“V"字;门内悬挂中美英苏四国的大幅国旗。这一场景应出现在 A.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 C. 辛亥革命胜利后 D. 日本无条件投降后 ‎【答案】D ‎【解析】材料“和平永奠”“大红‘V’字”“中美英苏四国的大幅国旗”等信息反映出,这应是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战区接受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情景,故D正确;A项是指1851-1864年,排除;B项是指1927年,排除;C项是1912年,排除。故选D。‎ ‎14.“(它)等于最后挖取敌人心脏,对完成中国革命有决定性意义。敌人现在集结江岸的番号、兵力相等于淮海战役参战兵力的总数”。粟裕将军所说的这次战役是 A. 百团大战 B. 辽沈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答案】D ‎【解析】“挖取敌人心脏”是指人民解放军即将攻克南京;“中国革命有决定性意义”可知即将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据此可知这次战役是渡江战役,故选D;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排除A;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是三大战役之一的战役,投入兵力都不符合淮海战役参战兵力的总数,B和C排除;故选D。‎ ‎15.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有一段描述:孙少平“不关心无产阶级政治、光看‘反动书’的行为很快就被人揭发,每天被人监督。“该情节最有可能发生于 A.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B. 新中国成立初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改革开放新时期 ‎【答案】C ‎【解析】文化大革命又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此时阶级斗争是工作的重心。根据题干“不关心无产阶级政治,光看‘反动书’的行为很快就被人揭发,每天被人监督”可知这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故C正确;解放战争是在20世纪40年代,排除A;新中国成立之初是以“经济恢复和巩固政权”为主,排除B;改革开放以后是1978年以后,主要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时期,排除D。故选C。‎ ‎1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主要是因为它 A. 超越了意识形态的鸿沟 B. 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 C. 消除了世界各国的分歧 D. 鼓励各国全面开放 ‎【答案】A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因其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甚至是文化的差异,适用于不同制度的国家间处理相互关系,因此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故A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理念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但不是该方针影响的原因,排除B;C中“消除”说法绝对,排除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不是鼓励各国全面开放,排除D。故选A。‎ ‎17.1972年7月,日本新任首相田中角荣在首次内阁会议上说:“在外交方面,要加紧实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邦交正常化。”推动他做出这一决定的关键是 A. 中国重返联合国 B. 中美关系解冻 C. 中日矛盾消弭 D. 中苏关系正常化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美关系正常化促进中日关系的改善,故B正确;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时间不符合,排除A;虽然中日关系缓和,但是中日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消弭,排除C;中苏关系正常化是20世纪80年代,排除D。故选B。‎ ‎18.1986年吉林省某村进行村民委员会换届,乡政府“不定框子,不定调子,不提候选人”,由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村民称之为“海选”。这种选举办法 A. 发展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B. 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实践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复制了西方直接民主制度 ‎【答案】A ‎【解析】“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体现出的是基层民主选举的方式,故A正确;材料中属于基层民主选举方式,不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排除B;民族区域自治是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制度,排除C;材料中民主属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不是复制了西方直接民主制度,排除D。故选A。‎ ‎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指出: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共240部、行政法规706部、地方性法规8600多部,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这表明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B.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C. 依法治国方略落到实处 D. 我国法治建设任务完成 ‎【答案】C ‎【解析】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可以看出我国对法律的不断完善,使法律不断健全,做到有法可依。体现出依法治国方略得以落实,故C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是1953年一届人大的召开,排除A;材料说明的是依法治国的思想,不是说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排除B;我国法治建设是不断完善,任务并没有完成,排除D。故选C。‎ ‎20.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层级。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 太平天国——《资政新篇》——天京陷落 B. 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 祖国统——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D. 资产阶级代议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答案】C ‎【解析】针对祖国统一提出“一国两制”的理论,促使香港胜利回归,回归后的香港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行使权力,符合材料主旨,故C正确;《资政新篇》和天京城陷入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源于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排除B;资产阶级代议制包含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后两者是并列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D。故选C。‎ ‎21.2015年,习近平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时指出,海峡两岸如果“没有这个定海神针,和平发展之舟就会遭遇惊涛骇浪,甚至彻底倾覆。”“定海神针”指 A. 一个中国原则 B. 和平统一方针C. 高度自治原则 D. “求同存异”方针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定海神针”是指“九二共识”中提出的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故A正确;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对台的基本方针,排除B;高度自治是台湾回归后的管理方式,排除C;“求同存异”是万隆会议提出的方针,属于外交方针,排除D。故选A。‎ ‎22.在雅典国家形成之初,雅典许多平民沦为债务奴隶。为了使他们重获自由,梭伦 A. 颁布“解负令” B. 成立“五百人会议”‎ C. 发放公职津贴 D. 制定“陶片放逐法”‎ ‎【答案】A ‎【解析】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使受贵族盘剥而沦为债务奴隶的人重获自由,故A正确;成立“五百人会议”和制定“陶片放逐法”是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的措施,排除B和D;发放公职津贴是伯利克里改革时期的措施,排除C。故选A。‎ ‎23.《十二铜表法》规定“对畸形怪状的婴儿,应即杀之”“在行窃时当场被捕的奴隶,则鞭打之,并把他从悬崖上抛下。”这些规定反映出该法 A. 保护贵族利益 B. 注重调解民事纠纷 C. 发端于万民法 D. 具有原始落后色彩 ‎【答案】D ‎【解析】“对畸形怪状的婴儿,应即杀之”属于野蛮的不尊重生命的表现;“被捕的奴隶,则鞭打之,并把他从悬崖上抛下”是对奴隶的不尊重,体现出《十二铜表法》原始落后的特点,故D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十二铜表法》保护贵族的利益,排除A;材料没有说明该法对于民事纠纷的处理,排除B;万民法是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过渡时期颁布的法律,排除C。故选D。‎ ‎24.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罗马授予越来越多被征服地区的居民以公民权。这一做法 A. 使其对外扩张受到普遍欢迎 B. 兼顾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 C. 实现了疆域内公民的平等 D. 利于统治基础的不断扩大 ‎【答案】D ‎【解析】随着罗马对外扩张,原先的公民法不适应罗马帝国时期统治的需要,为此罗马帝国颁布了万民法,所有罗马境内的自由民均享有受法律保护的权利,这一做法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故D正确;罗马对外扩张并不是受到被侵略地人民的欢迎,排除A;万民法并没有兼顾社会各阶级的利益,排除B;疆域内的公民也并不是平等的,排除C。故选D。‎ ‎25.1742年,英国议会下院启动对首相沃波尔的不信任投票程序,最终沃波尔内阁被迫辞职。这一事件 A. 否定“光荣革命”的成果 B. 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 C. 推动责任内阁制发展 D. 使议会完全控制内阁 ‎【答案】C ‎【解析】英国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首相与内阁共进退。材料中议会对于内阁不信任案导致内阁集体辞职,这一做法加大了议会与内阁监督的力度,推动了责任内阁制的发展,故C正确;材料说明的是责任内阁制的发展,并不是否定“光荣革命”后议会大于王权的成果,排除A;材料论述的议会与内阁关系,不涉及国王的问题,排除B;虽然议会行使弹劾内阁的权力,并不能说议会控制了内阁,排除D。故选C。‎ ‎26.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选民从占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19世纪后半期,成年男子获得普选权;1918年年满30岁的妇女拥有选举权。以上史实说明英国 A. 民主进程不断推进 B. 阶级差别渐渐消失 C. 立宪政体缓慢形成 D. 上院权力逐渐扩大 ‎【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英国选民的总数比例不断上升,享有选民资格的范围不断扩大。说明英国民主进程的不断推进,故A正确;民主进程推进并不能消除阶级差别,排除B;材料不是论述立宪的问题,排除C;英国的上院属于贵族院,权力并没有逐步扩大,排除D。故选A。‎ ‎27.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由三个宪法性法律文件拼凑而成,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却成为法国历史上实施时间最长的一部宪法。由此可见该宪法 A. 完成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B. 标志着共和派完全胜利 C. 借鉴了美国的民主模式 D. 具有不完整性和妥协性 ‎【答案】D ‎【解析】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资产阶级和贵族妥协的产物。材料“含糊不清、残缺不全……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表明该法具有不完整性和妥协性,故D正确;1875年宪法明显具有不完善性,该宪法并不能说明法国完成了政治民主化进程,排除A;B中“完全胜利”说法绝对,排除B;法国属于议会制共和制,美国属于总统共和制,排除C。故选D。‎ ‎28.聚焦主题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工业革命”、“英国宪章运动”、“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聚焦的主题是 A.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 巴黎公社的建立 C. 普法战争的爆发 D. 共产国际的成立 ‎【答案】A ‎【解析】工业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经济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因此材料研究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A正确;巴黎公社的建立与工业革命等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普法战争的爆发不符合材料“英国宪章运动”等信息,排除C;共产国际的成立是1919年,与材料中事件时间不符合,排除D。故选A。‎ ‎29.列宁说:“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他论述了 A. 巴黎公社失败的必然性 B.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虚伪性 C. 无产阶级革命时机的成熟 D. 法国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1871年”可知是列宁分析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巴黎公社失败主要是由于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尚处在上升时期,生产力还未发展到铲除资本主义的阶段,而且无产阶级的准备也尚不成熟。故A正确;材料不是论述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问题,排除B;巴黎公社时期无产阶级革命时机并不成熟,排除C;材料不是论述法国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排除D。故选A。‎ ‎30.1917年11月,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针对俄国民众最关心的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A. 宣布推翻罗曼诺夫王朝 B. 发动武装起义 C. 组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D. 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答案】D ‎【解析】结合十月革命的背景可知当时俄国广大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是获得“和平”与“面包”,《和平法令》宣布俄国退出一战,为赢得和平提供了条件,《土地法令》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满足了农民生存的需要,故D正确;推翻罗曼诺夫王朝是二月革命,排除A;十月革命发动武装起义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排除B;组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是1903年,排除C。故选D。‎ 第Ⅱ部分(共10分)‎ ‎31.《新唐书·列传一百七》载,范阳人卢钧原是监察御史,后“迁给事中,有大诏令,必反覆省审,驳奏无私。”他调任的部门最有可能是 A. 中书省 B. 门下省 C. 尚书省 D. 吏部 ‎【答案】B ‎【解析】“反覆省审,驳奏无私”的意思是说对于政令进行反复审核,有权力进行驳回,这应该是三省六部制下门下省的职责范围,故B正确;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排除A;尚书省负责执行,排除B;吏部是尚书省的下属机构,负责执行,排除D。故选B。‎ ‎32.观察下图,促成西晋至北宋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A. 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 B. 三省六部制的推行 C. 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 D. 九品中正制的盛行 ‎【答案】C ‎【解析】图示中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逐渐上升,主要是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依靠门第,寒门弟子入仕机率较低,隋唐以后实行科举考试,注重才能选官,寒门子弟入仕机会大增,故C正确;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与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的增减无关,排除A;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职,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九品中正制的盛行是魏晋时期寒门子弟所占比例下降的原因,排除D。故选C。‎ ‎33.“泣别了白山黑水,走遍了黄河长江。流浪、逃亡,逃亡、流浪。流浪到哪年?逃亡到何方?”歌词中“泣别了白山黑水”起因于 A. 九一八事变 B. 一·二八事变 C. 七七事变 D. 八一三事变 ‎【答案】A ‎【解析】材料歌词出自《流亡三部曲》中的《离家》。“白山黑水”是指东三省,这里是指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国民政府不抵抗,导致东三省沦陷,故A正确;一·二八事变是进攻上海,排除B;七七事变是指卢沟桥事变,排除C;八一三事变也是日军进攻上海,排除D。故选A。‎ ‎34.下图是刊载于1908年《时事报》的漫画(图中文字为“对内怒容,对外笑容”)。该漫画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A. 袁世凯取得辛亥革命的果实 B. 清政府陷入严重的统治危机 C. 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D. 北洋政府对内独裁对外妥协 ‎【答案】B ‎【解析】漫画“对内怒容,对外笑容”反映的是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的情景。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这表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清政府陷入了严重的统治危机,故B正确;袁世凯取得辛亥革命的果实是1912年,时间不符合,排除A;中国近代属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并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排除B;北洋政府是1916以后,时间不符合,排除D。故选B。‎ ‎35.1948年,毛泽东说:“我们……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法院叫人民法院,解放军叫人民解放军,以示和蒋介石政权不同。”他旨在强调 A. 国民党政权已经被推翻 B. 新生政权的民主性质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答案】B ‎【解析】“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以及“人民法院”“人民解放军”说明毛泽东强调新生政权体现出的民主性,属于人民的政权,故B正确;国民党政权已经被推翻是1949年,排除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是1953年,排除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1956年,时间不符合,排除D。故选B。‎ ‎36.约翰·赫斯特在《极简欧洲史》中提到,古代雅典一旦有战事爆发,城邦中不管是经商或务农的公民都要放下日常营生,聚集成军,听取统领的行军命令。这反映出当时 A. 城邦利益高于一切 B. 公民权利不受保障 C. 民主政治臻于完善 D. 将军拥有至高地位 ‎【答案】A ‎【解析】材料说明一旦战争爆发,所有民众都要听取统领的行军命令,体现出雅典城邦利益高于一切的特点,故A正确;材料不是论述公民权利的问题,是说明城邦利益至上的原则,排除B;材料没有论述雅典的民主政治,排除C;材料说明服从将军指挥,并不是说明将军拥有至高的地位,排除D。故选A。‎ ‎37.古罗马《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对继承类型作出详细规定,包括信托遗产继承、无遗嘱的遗产继承、宗亲的法定继承、血亲继承等。这些规定 A. 程序繁琐 B. 保障民主 C. 忽视私权 D. 便于操作 ‎【答案】A ‎【解析】“信托遗产继承、无遗嘱的遗产继承、宗亲的法定继承、血亲继承等”中对于遗产继承的众多规定,体现出罗马法的程序较为繁琐,故A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罗马法保护民主的信息,排除B;罗马法是保护私有财产权的,并不忽视私权,排除C;程序繁琐不便于操作,排除D。故选A。‎ ‎38.有人形容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这是一个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联邦。这个比喻意在表明德国 A.由普鲁士主导 B. 君主立宪制确立C. 近代化尚未开启 D. 经济发展落后 ‎【答案】A ‎【解析】德意志的统一是由普鲁士领导,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的,因此普鲁士在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中占据主导。材料中“大猛兽”就是指普鲁士,故A正确;材料说明的是德意志的国家管理体制,不是政治体制,排除B;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说明近代化已经开启,排除C;材料不能说明德意志经济发展落后,排除D。故选A。‎ ‎39.“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文字出自 A. 1776年《独立宣言》 B. 1781年《邦联条例》‎ C. 1848年《共产党宣言》 D.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提出无产阶级必将战胜资本主义,其主要方法是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C正确;《独立宣言》是美国针对英国殖民统治的宣言,宣告美国的独立,排除A;《邦联条例》是美国独立后实行的管理体制,排除B;《德意志帝国宪法》是规定德意志政治体制的宪法,排除D。故选C。‎ ‎40.史学家蒋廷黻指出:“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眼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蒋廷黻得出这一认识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A. 在特定历史背景中阐释历史 B. 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 C. 用当代价值观念去评判历史 D. 从单一视角观察历史问题 ‎【答案】A ‎【解析】治外法权是免除本地法律司法权的情形,通常是外交谈判的结果。“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眼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说明当时的皇帝并不知道“治外法权”的含义,认为就是外国人管理外国人,对国家主权没有什么危害。所以研究历史应该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去阐释历史,故A正确;研究历史不能单纯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排除B;材料明显是从当时的历史环境研究历史,排除C;材料主张多重视角研究历史,排除D。故选A。‎ 二、非选择题 ‎41.几千年来,中国形成了极富特色的地方治理方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轄权。‎ ‎——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 ‎——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节选)‎ ‎(1)选择材料一中任意一幅地图,判断它所属的朝代,并说出两个判断依据。‎ ‎(2)据材料二,概括清代边疆治理的特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陕甘宁边区政府实行民族自治的意义。‎ ‎【答案】(1)第一幅图是秦朝,判断依据是地图中“咸阳”“九原郡”“南海郡”等;第二幅图是汉,判断依据是诸侯国和郡县并存;第三幅图是元朝,判断依据是地方实行行省制。‎ ‎(2)侧重军事管辖和边防稳定;因俗而治,采取多种形式的管理;中央参与和立法共同管理。‎ ‎(3)有利于团结各族人民积极抗战;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经验;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解析】(1)第一幅图是秦朝,判断依据是地图中“咸阳”“九原郡”“南海郡”等;第二幅依据图例中“诸侯王国”和郡等可知是郡国并行制度,出现于西汉初期;如果选择第三幅图是依据图中“中书省”“甘肃行省”可知是行省制度,出现在元朝。‎ ‎(2)依据材料二“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可知是侧重军事管辖和边防稳定;依据材料二“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轄权”可知中央参与和立法共同管理;依据材料二“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可知是因俗而治;依据材料中管理形式可知采取多种形式的管理;‎ ‎(3)依据材料三“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等信息和所学从团结各族人民抗战、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以及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经验等思考回答。‎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历了公元前462年的进一步改革之后,全面发展的雅典民主继续以公民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国家做出的所有决定必须通过公民大会的批准,并且所有的公民在公民大会上都有权讨论和提出建议。‎ ‎——[美]皮特·N·斯特思斯等著(全球文明史)‎ 材料二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新政体兼有民主制(议会下院)、贵族(或寡头)制(议会上院)和君主制(国王)三大要素……新体制通过大幅度提高议会的权威实现了对王权的有效限制。‎ ‎——马克点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 ‎ 我们,美利坚合众国的人民,为了组织一个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障国内的安宁,建立共同的国防,增进全民福利和确保我们自己及我们后代能安享自由带来的幸福,乃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和确立这一部宪法。‎ ‎——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 ‎(1)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2)近代英国有哪些法案“实现了对王权的有效限制”?试举一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新的政体”确立的意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联邦宪法》制定的背景,这部宪法的哪些原则有助于“组织一个更完善的联邦”?‎ ‎【答案】(1)特点:公民政治;直接民主。‎ ‎(2)举例:《权利法案》;意义: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3)背景:松散的邦联制无法满足美国国家安全、经济发展以及民众的幸福。原则:联邦共和;分权制衡;人民民主。‎ ‎【解析】(1)特点:依据材料一“国家做出的所有决定必须通过公民大会的批准”可知是公民政治;依据“所有的公民在公民大会上都有权讨论和提出建议”可知是直接民主。‎ ‎(2)举例:依据所学从英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回答;意义:结合所学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意义从英国的民主政治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等角度回答。‎ ‎(3)背景:依据材料三“保障国内的安宁,建立共同的国防,增进全民福利”和所学从美国独立之初实行邦联制带来的危害回答。原则:依据所学《1787年宪法》的内容从联邦共和、分权制衡以及人民民主等原则回答。‎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1963年是中国对外援助的开始和逐步发展阶段。……越南和朝鲜这两个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了中国最早和首要的受援国。万隆会议之后,中国的援助对象开始由周边的社会主义国家向其他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主义国家发展。‎ 材料二 1979至1994年,中国对外援助总额为221.2041亿元,向最不发达国家提供的经济技术援助金额已有160多亿元。还为34个最不发达国家执行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69个培训项目……开始了与受援国的管理合作,并向32个国家派出9058名医务人员。……1983年的中国的受援国总数为95个,到1994年达到102个。‎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郁慧《中国对外援助研究》‎ 材料三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始终是中国外交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 ‎——2018年王毅在第73届联合国大会上的演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轰动外援助的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援助的特点。‎ ‎(3)请结合21世纪以来的史实,说明中国是如何“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的。‎ ‎【答案】(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2)援助的数额逐渐增加;受援助的国家越来越多;援助的内容多样化。‎ ‎(3)2001年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举办亚洲博鳌论坛峰会;2002年中国推动下决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6年成功的举行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2007年举办拉美峰会等。‎ ‎【解析】(1)依据材料一时间“1950-1963”“万隆会议之后,中国的援助对象开始由周边的社会主义国家向其他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主义国家发展”的信息和所学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以及中国参加万隆会议等思考回答。‎ ‎(2)依据材料二“中国对外援助总额为221.2041亿元,向最不发达国家提供的经济技术援助金额已有160多亿元”可知援助的数额逐渐增加;依据“1983年的中国的受援国总数为95个,到1994年达到102个”可知受援助的国家越来越多;依据材料“69个培训项目……开始了与受援国的管理合作,并向32个国家派出9058名医务人员。”可知援助的项目多样化。‎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围绕21世纪以来的中国外交成就从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亚洲博鳌论坛峰会以及倡导“一带一路”等思考回答,要突出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的特征。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