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江苏专用):第16讲 美苏争锋(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江苏专用):第16讲 美苏争锋(学案)

二战后初期 ‎20世纪60~70年代 ‎20世纪90年代至今 内容 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优势,妄图称霸世界,把苏联看成称霸的障碍,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随着西欧、日本、中国、第三世界等新兴力量的崛起,整个世界出现了新的形势即多极化趋势,并日益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 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当今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主旨 二战后初期,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共体、中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形势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考纲清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影响: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及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2)两极格局的瓦解与世界多极化趋势: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第16讲 美苏争锋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历史背景 ‎(1)雅尔塔体制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雅尔塔体制,它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2)美苏同盟关系破裂:二战后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 ‎(3)美苏实力均衡:二战后初期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而苏联是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概念辨析] 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 雅尔塔体制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而言,两极格局的结束意味着冷战的结束和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2.美苏冷战对峙的表现 ‎(1)序幕: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 ‎(2)政治上 ‎①美国:1947年3月,杜鲁门提出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杜鲁门主义”,成为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②苏联:1947年9月,苏联、波兰等九国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3)经济上 ‎①美国:1947年6月,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②苏联:1949年1月,苏联、保加利亚等六国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旨在建立一个社会主义世界市场。‎ ‎(4)军事上 ‎①美国:1949年,美国、加拿大等12个国家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②苏联: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 ‎③影响: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归纳总结] 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 ‎(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二、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导致一些国家分裂 ‎(1)德国分裂:1949年,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朝鲜分裂:1948年,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2.导致国际局势紧张 ‎(1)1950~1953年,美国参与朝鲜战争,是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2)1962年,出现了古巴导弹危机事件。‎ ‎(3)1961~1973年,美国在越南发动战争,是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 ‎[精微点拨] 冷战和“热战”的关系 ‎(1)冷战:是一种体制,是美国对苏联建立的经济上封锁、政治上对抗、军事上遏制的整套体制,但其活动不包括战争。‎ ‎(2)“热战”:是针对冷战中的不包括战争而言的,即“热战”是在冷战大环境下采取的军事行动,是冷战的一种扩大。‎ ‎3.积极影响 ‎(1)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经验,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3)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图解历史] 冷战下的国际关系 考点一 冷战的起源和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对抗以冷战为主要形式的原因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势均力敌,战争的结果很难预料。‎ ‎(2)战后军事格局、核武器及其他军事技术的发展导致战争更加具有破坏力,美苏两国不敢贸然开战。‎ ‎(3)世界人民刚刚经历残酷的世界大战,厌战情绪明显。‎ ‎(4)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和平趋势的增强。‎ ‎2.马歇尔计划的影响 ‎(1)经济影响:1948年至1952年是欧洲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工业生产增长了35%,农业生产实际上已经超过了战前的水平。‎ ‎(2)政治影响: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使西欧从战后初期的财政拮据及由物资紧缺而引发的限量配给的局面中摆脱出来,减少了人们对政府的不满,稳定了政治局势。同时东欧国家拒绝参与该计划,被认为是宣告战后欧洲分裂的最重要征兆之一。因此有学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 ‎(3)其他影响:马歇尔计划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一起,在无形中促进了西欧地区自由贸易,客观上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3.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关系 ‎(1)联系: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它既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具体表现,又以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 ‎(2)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3)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祼祼地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1.论从史出:冷战政策凸显美国的国家战略考量 ‎(1)杜鲁门主义凸显意识形态考量 史料一 ‎ 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 ‎——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结论 从史料来看,杜鲁门主张美国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2)马歇尔计划隐含美国多重国家利益要求 史料二 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或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冒险和混乱。我们的政策的目的应该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结论 表面是追求和平、稳定,背后隐含着稳定欧洲资本主义制度,恢复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秩序,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多重目的。‎ ‎2.获取材料信息:美国总统杜鲁门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 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杜鲁门总统 主要信息   ‎ 答案 二者本质目的一样:都是为了遏制苏联力量,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例题 (2016·江苏单科,23)1946年,美国和苏联两国外交官向各自政府提交了研究报告,对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两国间的冷战产生了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 000字的“长电报”。电文中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为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摘编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等 材料二 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写了一篇名为《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告。报告认为,战后美国争霸世界的动因是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美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竞争对手被削弱的时机,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加强了在世界的经济地位。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美国已成为苏联的对手。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 ‎——摘编自刘子奎《二十世纪东西方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凯南“长电报”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电报”中提到的美苏已由战时盟友变为“对手”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诺维科夫报告的主要内容。‎ ‎(3)据上述材料,归纳凯南“长电报”和诺维科夫报告核心内容的共同之处,指出这两个报告形成各自认识的依据。‎ 审题规范 ‎1.粗读材料 材料背景为“1946年,美国和苏联两国外交官向各自政府提交了研究报告”,对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两国间的冷战产生了影响。材料一出自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的8 000字的“长电报”。材料二出自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写了一篇名为《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告。‎ 这段有关历史背景的文字,将要考查的内容指向美苏冷战这一考点。利于考生快速建立知识对接。‎ ‎2.根据设问,获取材料信息,调动所学知识。‎ 第(1)问,“据材料一,概括凯南‘长电报’的主要内容。”‎ 此小问答案应源于材料信息。苏联的“不安全感”、“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是关键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电报’中提到的美苏已由战时盟友变为‘对手’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此小问应调动有关美苏冷战的背景知识,即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差异等角度分析。‎ 第(2)问“据材料二,概括诺维科夫报告的主要内容”。‎ 此问答案应从材料二中提炼。“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多国家”“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是材料二中关键信息。‎ 第(3)问“据上述材料,归纳凯南‘长电报’和诺维科夫报告核心内容的共同之处”。‎ 此小问要通过比较找出二人的共同观点。都把对方看做必然的敌人。‎ ‎“指出这两个报告形成各自认识的依据”。‎ 此小问答案应从材料中找信息。调动所学知识回答。主要根源在于美苏双方长期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敌对,互不信任。‎ ‎3.整理答案 审题过程中,最好在草纸上先列纲要。然后边加工整理,边写在答案纸上。这样写出的答案比较条理,文字表达也相对准确。答案要按设问顺序,逐问作答。注意段略化、序号化、重点化。文字要简,要点要全,层次要清,提纲挈领。对材料中的文字,不要原句照抄,要加工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答案 (1)内容:苏联的外交政策根源于其文化传统;苏联外交具有不妥协的特点;苏联是美国最主要的对手。‎ 原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2)内容:美国加强对世界各地的经济渗透;美国企图全方位包围苏联;美国的战略目标是称霸世界。‎ ‎(3)共同之处:美苏必然走向对抗;夸大对手的威胁。‎ 依据:凯南“长电报”:苏联的专制传统和意识形态。‎ 诺维科夫报告:美国的帝国主义本质。‎ 考点二 两极格局的特点和影响 ‎1.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2.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及冷战之间的关系 ‎(1)雅尔塔体制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2)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 ‎(3)雅尔塔体制下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4)两极格局的瓦解,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和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3.冷战的五大影响 ‎(1)美苏冷战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 ‎(2)美苏冷战造成部分国家的分裂,如德国和朝鲜。‎ ‎(3)导致国际局势紧张:在欧洲美苏全面对抗;在亚洲导致局部热战——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在美洲,古巴导弹危机,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 ‎(4)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5)冷战客观上有利于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 ‎4.两极格局下的四对矛盾 ‎(1)美苏之间的矛盾。美苏争霸对苏联造成极大的损害,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2)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3)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中苏关系恶化,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也出现了要求摆脱苏联控制的倾向,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4)第三世界国家与霸权主义、殖民主义之间的矛盾。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 在东西方两大集团之外增加了一支崭新的国际政治力量。‎ ‎1.论从史出:冷战对世界局势具有多重影响 史料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结论 冷战一方面加剧了军事竞赛,使世界面临核战威胁,局势动荡不安,另一方面又控制冲突升级,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史由证来:依据史料,说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格局凸显的主要特点 史料 冷战时期,全球政治成为两极化的,世界被分裂成三个部分。一个是由美国领导的最富有的社会集团,同一个与苏联联合和受它领导的略贫穷一些的集团展开了竞争。这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的、政治的、经济的,有时是军事的竞争。许多这样的冲突发生在这两个阵营以外的由下述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里:它们常常是比较贫穷的、缺少政治稳定性的、新近独立的、宣称是不结盟的。——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论证   ‎ 答案 世界被分成三大部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苏联为首的东欧国家、第三世界;美苏大国主导;两极全面对抗;第三世界局部冲突不断。‎ 江苏卷5年考题统计 ‎2016年 非选择题T23,美苏冷战 ‎2015年 ‎——‎ ‎2014年 ‎——‎ ‎2013年 选择题T20,德国的分裂地图 ‎1.命题点:冷战导致德国的分裂 ‎(2013·江苏单科,20)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下面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 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的地图反映了1945~1949年被占领的德国,D项可以直接排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造成德国分裂的主要原因是美苏冷战对峙。当时围绕德国领土问题,美苏两国没有出现热战,排除B项。华约建立于1955年,排除C项。故答案为A项。‎ ‎1.命题点:大国意志与战后世界格局 ‎(2017·常州高三第三次联考,35)二战后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曾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划分了对某些国家的战后控制权。此表透露的正确信息是(  )‎ 罗马尼亚 希腊 南斯拉夫 匈牙利 保加利亚 苏联 ‎90%‎ ‎10%‎ ‎50%‎ ‎50%‎ ‎75%‎ 英国 ‎10%‎ ‎90%‎ ‎50%‎ ‎50%‎ ‎25%‎ A.苏联与英国企图避开美国瓜分东欧 B.冷战事实上在二战后期已经开始 C.苏联与英国势力相当 D.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 答案 D 解析 希腊不是东欧国家,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英国和苏联划分势力范围,不涉及双方冷战,故B项错误;苏联与英国势力相当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英国和苏联划分对某些欧洲国家的战后控制权,践踏了这些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故D项正确。‎ ‎2.命题点:苏联对美国冷战政策的批评 ‎(2017·如皋高考模拟调研三,34)1947年苏联谴责美国某政策时说,“(它)真正目的是要把欧洲分裂成两个国家集团,为某些谋求霸权的强国的利益,利用一些欧洲国家去反对另一些欧洲国家。”这说明此政策(  )‎ A.引发了美苏两国军事冲突 B.迫使苏联与美国争夺霸权 C.导致欧洲走向了分裂对抗 D.使欧洲划分成了两大阵营 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此政策是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是美苏冷战的表现,两国之间没有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苏联对这一政策的反应,故B项错误;美国实施的马歇尔计划“利用一些欧洲国家去反对另一些欧洲国家”,导致欧洲走向了分裂对抗,故C项正确;在马歇尔计划之前,欧洲已经划分成了两大阵营,故D项错误。‎ ‎3.命题点:冷战时期美国战略调整的原因 ‎(2018·扬州高考诊断B卷,35)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奉行“两场半战争”的战略,即能够同时应付与苏联、中国外加另一个国家的重大战争,到70年代尼克松时期调整为“一场半战争”。美国做出这一战略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霸权地位不复存在 B.苏联军事实力迅速崛起 C.美国军事实力严重衰退 D.美国综合实力相对下降 答案 D 解析 20世纪70年代,美国面临经济“滞胀”,西欧、日本的经济崛起,苏联的军备竞赛,美国综合实力相对下降,这种情况下美国进行战略收缩,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因而出现材料中“两场半战争”的战略调整为“一场半战争”,故D项正确。‎ ‎4.命题点:朝鲜战争期间的美苏关系 ‎(2017·镇江三模,35)朝鲜战争期间,苏联空军先后出动了12个空军师,直接与美国空军空战1 872次,共击落1 097架美国飞机;派出高射炮兵进入朝鲜作战,共击落212架敌机。对此华盛顿与莫斯科达成默契,共同保守苏联空军参战的秘密。这种默契(  )‎ A.体现苏攻美守的态势 B.旨在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 C.说明美苏冷战的缓和 D.推动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答案 B 解析 ‎ 材料主要说明了苏联空军的战果,未涉及美国空军,不能体现苏攻美守的态势,且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对此华盛顿与莫斯科达成默契,共同保守苏联空军参战的秘密”可知美苏双方旨在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故B项正确;材料中美苏呈现战争态势,与美苏冷战的缓和不符,故C项错误;美苏的默契是出于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对战争中的朝鲜而言并不能说是推动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故D项错误。‎ ‎5.命题点:柏林墙与美苏关系 ‎(2018·江阴高三阶段性测试五B卷,34)“当柏林墙竖立之后,华盛顿感到‘舒了口气’。虽然肯尼迪公开谴责这是对边界的野蛮封锁,但‘实际上认为柏林墙是结束柏林危机的转折点’。”这是因为“柏林墙”的修建(  )‎ A.减少了美苏直接冲突的可能 B.遏制了苏联势力进一步扩张 C.便利了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 D.为美国组建北约提供了借口 答案 A 解析 “柏林墙”的修建作为缓冲,减少了美苏直接冲突的可能,故A项正确;“柏林墙”不能遏制苏联势力在其他地区的进一步扩张,故B项错误;马歇尔计划于1951年结束,而柏林墙开始修建于1961年,此时马歇尔计划早已结束,故C项错误;1949年北约建立,故D项错误。‎ ‎6.命题点:冷战格局与朝鲜半岛形势 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朝鲜半岛形势图。该图可以反映出(  )‎ A.冷战格局的扩展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美苏的直接对抗 D.联合国势力的扩张 答案 A 解析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时间信息“20世纪50年代”以及图片中的“北纬38°线”“停战分界线”‎ ‎,可知此图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20世纪50年代,美国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视为自己称霸全球的最大障碍。在美国看来,朝鲜半岛上的冲突不仅威胁到美国在朝鲜半岛的利益,更是苏联发动全球性战争的第一阶段。所以美国对朝鲜半岛进行武装干涉,体现的是冷战格局的扩展,是冷战中的热战,A项符合题意。‎ ‎7.命题点:战后初期的电影折射出的国际格局 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1943年,好莱坞拍摄了一些歌颂苏联的电影,比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后,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类影片有《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有(  )‎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③联合国成立 ④不结盟运动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电影主题的转变和美苏冷战有关。二战结束后,美苏争霸,美国采取各种措施遏制苏联,“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都是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①②正确,故选A项。联合国成立和美苏关系变化无关,③错误;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④错误。‎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泰兴高考诊断A卷,3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  )‎ A.推动了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B.重申了美国对外政策理论 C.加速了美苏冷战的扩展 D.巩固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答案 C 解析 二战结束后美国的战略重心是争夺世界霸权,遏制共产主义是实现美国世界霸权的重要手段,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战后美苏在意识形态上的对立,推动了战后美苏冷战格局的形成,故C项正确;战后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二战期间欧洲普遍衰落,欧美之间的关系不平等,故D项错误。‎ ‎2.(2018·邳州模拟,25)1946年底,欧洲遭遇严寒,经济面临崩溃。次年6月,美国国务卿指出:“必须考虑给(欧洲)以额外的、大量的和无偿的援助。”该援助(  )‎ A.直接推动东欧经济发展 B.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道路 C.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D.为欧洲统一奠定政治基础 答案 B 解析 据“必须考虑给(欧洲)以额外的、大量的和无偿的援助”可以判断为马歇尔计划,东欧不在此计划之列,故A项错误;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通过对西欧的援助,控制西欧的经济乃至政治,实现美国称霸世界的目的,故B项正确;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故C项错误;欧洲始终没有完成统一,故D项错误。‎ ‎3.(2018·南通质检)1948年夏,为了对付美、英、法三国在联邦德国实行统一办法以及在那里实行货币改革进行报复,苏联封锁了柏林,切断了通过民主德国到达西柏林的所有铁路和公路。美国开辟了大规模的“空中补给线”来应对封锁。美苏的这一对抗直接导致(  )‎ A.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柏林墙的出现和冷战的加剧 C.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建立 D.两大阵营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答案 C 解析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杜鲁门主义”,故A项错误;1961年,民主德国政府筑起了“柏林墙”,故B项错误;随着冷战的开始,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故C项正确;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故D项错误。‎ ‎4.(2017·扬中二模,35)下图是1947年苏联某杂志刊载的《美国最新式战车》漫画,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该漫画(  )‎ A.说明了作者站在美国人立场上谋求世界霸权 B.反映了冷战初期大国经济对抗和意识形态之争 C.体现了战后苏联加入欧洲的联合 D.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漫画不难看出,作者是站在反美而非美国的立场上,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1947年”的时间点和“财政贷款”‎ 的字眼,可以推知漫画讲的是美国在战后推行的意识形态色彩极强的马歇尔计划,故B项正确;根据史实可知,苏联在战后并没有加入欧洲的联合,故C项错误;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于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的成立,而非材料中1947年的马歇尔计划,故D项错误。‎ ‎5.(2017·淮安高三第三次联考,35)1947年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时,要求欧洲各受援国必须以政府项目的形式签约和履行。这一规定(  )‎ A.反映了美国的霸权意识 B.加剧了欧洲各国的矛盾 C.推动了各国国有化发展 D.旨在遏制苏联势力扩张 答案 C 解析 国有化与材料中“必须以政府项目的形式”相符,故C项正确。‎ ‎6.(2018·南京、盐城联考)有学者在剖析二战后美国相关政策时说:“欧洲所需要的是一个广泛综合的复兴计划。这一观念要求欧洲经济融为一体,打破战前支离破碎的单个市场,缩小国家间的差别,创建一种欧洲经济的新结构。……只要美国援助是被一项项分给各个国家,只要欧洲仍然是被分为各自独立的国内市场,那么美国的援助努力就将失败,并且将继续失败”。此观点强调美国应该(  )‎ A.为遏制苏联平等对待欧洲盟友 B.为实施冷战推行马歇尔计划 C.为复兴经济推行知识经济模式 D.为控制欧洲设计复兴新途径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二战后美国相关政策”“欧洲所需要的是一个广泛综合的复兴计划……打破战前……创建一种欧洲经济的新结构”“只要美国援助”等信息表明该学者剖析的是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扶植和控制欧洲,而不是“遏制苏联平等对待欧洲盟友”,故A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为实施冷战”的信息,B项错误;知识经济模式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与“二战后美国相关政策”不符,C项错误。‎ ‎7.(2017·江苏高考模拟二,17)下图是赫鲁晓夫拥抱肯尼迪的漫画,下面的小人物是卡斯特罗。这一事件说明(  )‎ A.大国之间的博弈就此消失 B.紧张的国际局势得以缓解 C.美苏超级大国影响力削弱 D.苏联争霸的优势明显体现 答案 B 解析 通过图中的三个人物,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美国总统肯尼迪、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可以判断题中所指的事件是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是以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而结束,苏联的妥协使紧张的国际局势得以缓解,故B项正确。‎ ‎8.(2018·宿迁高三联合检测)1949年4月4日,12个国家正式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此后,该组织不断吸纳新的成员国,下表反映出(  )‎ 时间 新加入国家 ‎1952年 土耳其、希腊 ‎1955年 联邦德国 ‎1982年 西班牙 ‎1999年 波兰、匈牙利、捷克 ‎2004年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 A.西方冷战意识的加深 B.全欧洲实现了军事一体化 C.北约军事战略的调整 D.两极格局实质上依然存在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1999年及2004年,有更多的东欧国家加入北约,因此不能反映出西方冷战意识加深,故A项错误;B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反映的信息可以看出是北约不断调整军事战略的体现,故C项正确;当前世界格局是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故D项错误。‎ ‎9.(2017·连云港二模,35)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日本在美国的默许下秘密派出了扫雷部队,这是日本在二战以后第一次派兵出国。这说明日本(  )‎ A.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B.二战罪责得以逃脱 C.试图挑战美国霸权 D.充当美国军事工具 答案 D 解析 ‎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是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崛起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中日本派兵出国不是为了承担二战罪责,故B项错误;日本挑战美国霸权是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之后,故C项错误;二战后日本受美国控制,成为美国控制亚太地区的工具,故D项正确。‎ ‎10.(2017·南通二模,35)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信件来往就达25件,另外还有其他秘密渠道交流,两国最终就古巴导弹问题达成谅解。这说明了美苏两国(  )‎ A.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B.通过对峙展示各自实力 C.各自的势力范围不同 D.对峙中蕴含对话的趋势 答案 D 解析 古巴导弹危机体现美苏两国对峙,但最终两者通过信件来往达成谅解说明在对峙中蕴含对话的趋势,故D项正确。‎ ‎11.(2018·苏州一模,34)下表反映了二战后美国与欧洲之间贸易“经常项目”(商品和劳务项目)的变化情况。这一现象(  )‎ 时间 ‎1946年 ‎1947年 美国顺差 ‎77.79亿美元 ‎59.22亿美元 A.与杜鲁门主义的援助有关 B.催生了欧洲复兴计划出台 C.使欧洲清偿能力日渐增强 D.有利于美国扩大欧洲市场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出美国经常项目顺差由1946年到1947年有所下降,可知美国顺差下降的原因是欧洲实力衰弱,缺少购买力,不利于美国扩大欧洲市场,故美国制定了扶植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以恢复与发展欧洲市场,提升购买能力,故 B项正确。‎ ‎12.(2018·镇江调研)1954年,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巴基斯坦、泰国等八国,签订《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成立东南亚公约组织,“按照本区域情势随时的需要,进行关于军事策划的磋商”,“把柬埔寨、老挝、越南自由领土划入保护区域”。该组织旨在(  )‎ A.防止法西斯死灰复燃 ‎ B.成为亚洲版的“北约”‎ C.践行日内瓦会议精神 ‎ D.推进东南亚区域一体化 答案 B 解析 ‎ 亚洲地区法西斯意指日本,而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转而开始扶植日本,故A项错误;1954年美苏冷战,中国因朝鲜战争与美国关系敌对,冷战蔓延到亚洲,《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是其体现之一,故B项正确;日内瓦会议讨论的是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而并非集体防务,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不属于东南亚地区,故D项错误。‎ ‎13.1961年,第三次“柏林危机”出现: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事件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作结。这体现了(  )‎ A.苏联对东欧的控制加强 B.两极格局的态势 C.冷战的紧张情形 D.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答案 A 解析 苏联从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到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体现了苏联在民主德国的控制力加强,故A项正确;题干只涉及苏联一方的行为,不能说明两极格局态势,故B项错误;柏林墙的修建能体现冷战的加剧,但与题干主题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美国对西欧的控制,故D项错误。‎ ‎14.(2017·徐州一模,35)1963年,为避免误解或相互矛盾的信息造成“战略迷雾”,一条连通白宫和克里姆林宫的“危机控制直拨通讯线路”投入使用。这条热线(  )‎ A.导致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B.有利于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 C.改变了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 D.体现出核危机笼罩下的一种相对平衡 答案 D 解析 苏联的霸权政策导致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与材料中“白宫和克里姆林宫”“为避免误解或相互矛盾”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联合国,故B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与材料中“1963年”不符,故C项错误;在长期的冷战过程中,美苏两国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与材料中“1963年,为避免误解或相互矛盾”相符,故D项正确。‎ ‎15.(2017·东台一模,34)1971年,美国有学者指出:“外交已开始付出红利,苏联因怕美国与中共过分亲善,愿意在反弹道导弹条约的坚定立场上让步。”其背景是(  )‎ A.尼克松主义推行 B.苏联在争霸中处于守势 C.欧洲联盟的建立 D.中苏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答案 A 解析 ‎ ‎1971年属于美苏争霸第二阶段,美国在争霸中处于守势,尼克松主义推行,实行战略收缩,材料反映出美国与中国改善关系对抗苏联,故A项正确,B项错误;欧洲联盟建立于1993年,不符合材料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实现发生在1979年中美建交后,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6.(2017·海门二模,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后初期,随着美苏冷战的愈演愈烈,一向被美国政府视为“边远地区”的东亚也逐渐被纳入冷战体制,成为美苏较量的重要战场。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我们必须完全控制日本和太平洋;必须复兴中国,在那里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在朝鲜我们也应当这样做。”这实际上确立了二战后初期美国东亚政策的基调。‎ ‎——赵学功《冷战时期美国东亚政策的演变》‎ 材料二 侵越战争表明美国的全球干涉政策走到了极点,也使美国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给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国际地位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在国内,通货膨胀加剧,反战运动不断高涨,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整个国家处于分裂的边缘。在越南,虽有装备精良的50万美军,但仍取胜无望。由于深陷越战泥潭,美国与苏联和盟国的力量对比正在发生不利于美国的变化。……1970年2月18日,尼克松向国会提交了关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外交政策的长篇报告,强调:“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定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 ‎——赵学功《冷战时期美国东亚政策的演变》‎ 材料三 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出任新一届美国总统,出于从遏制共产主义发展的战略出发,美国政府决定进一步密切美台关系……1955年1月28日,美国策动新西兰出面,在联合国安理会提出讨论台湾海峡(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停火问题”,目的是使台湾问题国际化。2月14日,蒋介石答中外记者时说:“在四千余年的中国历史上,虽间有卖国贼勾结敌寇叛乱之事,但中华民族不久终归于一统。”‎ ‎——邓小河《蒋介石三次抗拒美国图谋分裂中国内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东亚政策的“基调”和具体表现。‎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国亚洲政策的变化及影响这一变化的因素。‎ ‎(3)材料三表明蒋介石对台湾问题国际化的态度是什么?‎ 答案 (1)基调:控制东亚和太平洋,同苏联进行冷战。‎ 表现:单独占领并扶植日本;在中国奉行扶蒋反共政策;以联合国名义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 ‎(2)变化:由积极进攻转变为战略收缩。‎ 因素:经济实力的削弱;国内反战运动的高涨;深陷越南战争泥潭;苏联实力的增强;西欧、日本与美国竞争。‎ ‎(3)态度:反对台湾问题国际化,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