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东省滨州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滨州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4.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答题卡收回。 一、选择题(在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义的。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夏商时期的封国是在原部族居住地上就地册封,而西周的封国是把同姓亲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一变化 A. 防止了贵族内部的政治纷争 B. 强化了封国国君的权力 C. 推动了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 D. 促进了官僚体制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周天子将同姓亲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的做法,有利于传播周的文化,从而加速对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推动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故选C;A项指的是嫡长子继承制,而不是分封制,且嫡长子继承制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贵族内部的纷争,不能绝对避免,排除A;材料并未说明封国国君享有什么特别的政治权力,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官僚体制的形成和郡县制有关,而非分封制,排除D。 2.安史之乱后,唐代政治体制逐渐地由前期的三省六部制向后期的中书门下和使职差遣体制调整,直到宋神宗元封年间的官制改革才最后完成。这一调整的实质是 A. 官职之间职权的转移 B. 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C. 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 D. 行政机构的不断健全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所谓的使职差遣指的是临时派某官离开其原来的职守去任某事,这实质上是对臣下权力的削弱,对君主权力的加强,故选B;官职之间职权的转移和行政机构的不断健全都只是表面现象,却非实质,并不是君主这么做的主要意图,排除AD;监察体系不断完善的实质也是君主专制的加强,且材料所说的官职也与监察体制无关,排除C。 3.南宋时江西景德镇的瓷器有的窑“器尚黄黑”,最受浙江人欢迎;有的窑专产高足碗、雪花碟等,最受川广荆湖人欢迎;有的窑专产绣花、银绣、弄弦之类的碗碟,最受江浙福建人欢迎。由此可知 A. 制瓷业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B. 市场需求差异推动制瓷业发展 C. 最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 D. 制瓷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可知,不同的地区喜欢不同的瓷器,由此景德镇的某些窑厂便专门生产某种瓷器,这说明市场需求的差异推动了制瓷业的发展,故选B;材料说的是人们的喜好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而不是制瓷业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排除A;材料只说了景德镇一个地方瓷器的发展状况,没有比对,故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清时期才产生,南宋时期的手工业在经营方式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D项说法错误,排除。 4.自明中叶起,典当行出现显著变化,其资本规模、业务种类,与之前有很大不同,典当行不仅把库藏的钱财借出去放债,还不断扩充资本,注重资本的运用。这表明此时的典当行 A. 具有早期金融机构的特征 B. 带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性质 C. 起到阻止白银外流的作用 D. 达到增加政府税收的目的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典当行不仅把库藏的钱财借出去放债,还不断扩充资本,注重资本的运用”可知,当时的典当行充当起了信用中介,具有早期金融机构的特征,故选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对此材料并没有相关的描述,故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典当行将库藏的钱财借出去放债的做法不能起到阻止白银外流的作用,排除C;典当行将库藏的钱财借出去放债的做法,有利于典当行瞒报财务状况,不利于政府增加税收,排除D。 5.1862年3月总理衙门成立,接管以往礼部和理藩院所执掌的对外事务。1901年清政府撤销总理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这一变化 A. 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 B. 有效维护了国家的权益 C. 推动了洋务运动开展 D. 延缓了半殖民地化进程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撤销总理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可知,当时的中国已由传统理藩外交转向了近代外交,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潮流,故选A;当时中国的国家实力决定了外交部不可能有效地维护国家的权益,排除B;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后即已宣告失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外交部的设立并未延缓半殖民地化进程,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排除D。 6.中国现代产业工人1913年约有一百万人,到1919年已增加到二、三百万人。城市小工业和手工业工人、店员等约有一千多万人,而且他们绝大多数集中在矿山、铁路、轮船、邮电等几个部门。这一状况 A. 为民主革命的发展积蓄了力量 B. 是共产党开展工人运动的结果 C. 表明无产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D. 动摇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根基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1913年约有一百万人,到1919年已增加到二、三百万人”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人阶级的力量不断地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积蓄了力量,故选A;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故材料中的状况不可能是其领导的结果,排除B;材料只是说工人阶级的人数增加了,力量变强了,但这不代表它已经有一定政治影响力了,故C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动摇北洋军阀统治根基的历史事件是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它发生于1926年,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7.1905年到1907年加入同盟会的会员中,出身可考知者有379人,其中留学生和学生354人,占93%以上,官僚和有功名的知识分子10人,教师、医生8名,约占2%,资本家、商人6人,约占1%,贫农1人。据此可知,影响同盟会人员比例的主要因素是 A 思想解放程度 B. 经济发展水平 C. 社会地位 D. 阶级属性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学生阶层相较于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其思想解放层度相对较高,因此在同盟会新入的会员中,学生阶层所占比例也是最高的,A项符合题意;如果BC两项成立,那么官僚、有功名的知识分子、资本家等社会阶层所占的比重就不会那么低,故排除;同盟会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如果D项是主要因素,那么资本家所占比重就不可能那么低,故排除。 8.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文学革命先驱们远不会料想到20年以后,北京与上海的文学活动中心会被武汉所取代,更不会想到重庆的学术文学氛围也会发展的如此迅速。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B. 政治局势发生急剧变化 C. 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 D. 国民大革命的蓬勃开展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20年后指的是20世纪30年代,故这一时期武汉之所以取代北京与上海成为文学活动中心,以及重庆学术氛围之所以迅速浓厚,主要是因为日军侵华导致了学术中心的转移,即政治形势发生了转变,故选B;马克思主义在1919年五四运动后就已获得了广泛的传播,这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A;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也是政治局势变化的一种表现,故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国民大革命开始于1924年,这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D。 9.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曲折。不断向前发展。下图能够反映这一结论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革命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B项是正确的。中共建立的时间是1921年建立的。1927年-1937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37年-1945年是抗日战争时期。B项的曲线符合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发展态势,故选B项。。 10.1978年5月7日,国务院下发通知,提出要有条件、有计划地实行奖励和计件工资制度,要规定合理的奖励、计件工资办法,严格控制奖金总额和计件超额工资。这表明 A. 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 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 D. 政府尝试突破计划体制束缚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实行奖励和计件工资制度”可知,政府在当时已开始尝试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鼓励多劳多得,故选D;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8年12月开始的,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21世纪初才初步确立,这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B;国有企业改革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 11.下图为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庞贝古城出上的壁画作品。该画作于1世纪早期,描绘了柏拉图正在与学生们讨论哲学问题。 该画可用于研究 A. 古代罗马帝国的思想文化 B. 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互鉴 C.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特点 D. 雅典民主制的进步与局限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柏拉图为古希腊哲学家,但他和学生讨论哲学问题的情形却出现于意大利出土的壁画当中,这反映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互相借鉴,故选B;壁画主要反映的是古希腊的思想文化,而非古罗马帝国的思想文化,排除A;文艺复兴发生于14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故壁画无法反映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特点,排除C;壁画描绘的是柏拉图与学生讨论哲学的情形,只能表现雅典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发展状况,无法反映雅典民主制的进步与局限,排除D。 12.在近代西方世界,“16世纪被称为是文艺创新的世纪,18世纪则是思想创新的世纪”。后者与前者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A. 推动了西方的社会转型 B. 构建了资本主义政治方案 C. 发展了人文主义精神 D. 批判了基督教会的专制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创新的世纪指的是文艺复兴,思想创新的世纪指的是启蒙运动,这两种最大的不同在于启蒙运动构建了资本主义的政治方案,故选B;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均批判了基督教会的专制,推动了西方的社会转型,发展了西方的人文主义精神,ACD均是二者的共同点,而非区别,故排除。 13.下图是1875-1913年欧洲四个国家煤和生铁产量示意图,其中,乙是 A. 德国 B. 法国 C. 英国 D. 俄国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875—1913年主要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这一时期德国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其工业生产能力大大增强,特别是钢铁行业的发展在四个选项间发展的速度是最快的,乙生铁产量的快速增长恰好符合这一点,故选A;法国、英国和俄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其钢铁行业的发展均不如德国,不符合图中乙的曲线变化,排除BCD。 14.1936年,英国认为希特勒恢复普遍义务兵役制、扩军备战和出兵莱茵区是在追求“平等权利”,只要部分地满足德国的抱怨,猜疑就会束之高阁,信任就可以恢复。英国意在 A. 纵容德国人侵法国 B. 扶植德国为同盟国 C. 维持欧洲大陆均势 D. 宣扬反战和平思想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在二战前惯有的外交策略是大陆均势政策,即依靠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大陆的列强彼此牵制和相互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从而维护自己世界霸主的地位,故其对德国实力的些许恢复是乐见其成的,故选C;纵容德国入侵法国并不是英国的战略意图,因为这会破坏欧洲的政治生态平衡,排除A;二战前英国并未打算将德国扶植为同盟国,它的理想是让德国恢复一部分实力,以恢复之前的那种均衡状态,排除B;反战和平是民众的心理诉求,不是国家战略决策层面主要考量的内容,排除D。 15.1961-1975年苏联农业投入情况表 年份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4(预期) 国家及集体农庄发展农业生产 投入资金(10亿卢布) 6.3 11.7 19.5 拖拉机(千辆) 170 235 287 收割机(千辆) 57 59 70 载重汽车(千辆) 52 102 187 无机化肥(百万吨) 16 40 65 A. 农业问题积重难返 B. 工业发展反哺农业 C. 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D. 经济重心转向农业 【答案】B 【解析】 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国家及集体农庄为发展农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及各种物资,这说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苏联在取得巨大的工业成就后,注意用工业的发展来反哺农业,以调整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故选B;农业投入的增加说明当时的农业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而非积重难返,排除A;材料没有关于农民收入的数据,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其经济重心仍在工业上,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其中16题11分,17题10分,18题12分,19题12分,20题10分,共计55分。) 16.下图分别是秦朝和元朝的陆路交通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据上图,指出与秦代相比,元代陆路交通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简述古代交通建设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答案】(1)变化:从空间布局看,向东、向南转移;从数量看,道路建设更加密集;从范围看更广。 原因:政治统治中心的东移;经济重心的南移;农耕经济的发展;国家疆城的扩大;民族交融的加强。 (2)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密切了各地的经济联系,推动了经济发展;为人们出行提供了便利;推动了文化传播与交流。 【解析】 (1)变化:对比两幅示意图可从陆路交通的空间布局、陆路交通的数量、陆路交通的覆盖范围三个视角进行说明。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统治中心的东移、经济重心的南移、农耕经济的发展、国家疆城的扩大、民族交融的加强等角度进行说明。 (2)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角度进行说明。从政治的角度看,交通网络的发达可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从经济的角度看,交通网络的发达可以密切各地的经济联系,推动经济的发展;从文化的角度看,交通网络的发达可以推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从社会生活的角度看,交通网络的发达可以为人们出行提供了便利。 17.1515年,葡萄牙人皮雷斯完成《东方概要》一书,成为16世纪第一部介绍中国情况的书籍。1517 年,由于其丰富的东方知识,他被任命为大使来到中国。以下为《东方概要》一书的内容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物产很多,土地辽阔,人口众多,宝藏丰富,是一个受人尊敬、美丽和富饶的国家。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拥有大量土地和人口。皇帝从来不见老百姓,也不见大人物,即使是外国使节朝觐,也只能模糊地看到皇帝帘子后的身影。使节们把所有贡品留下,皇帝会给予他们双倍的赏赐……中国皇帝不是父子相传,也不传给侄予,而是由常驻北京的王国委员会进行选举,并经大臣们通过产生。 与中国进行直接贸易困难重重,没有广州行政长官的批准任何中国人都不能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去,而外国人来中国后也不能随便离开,任何船只如违反停泊规定,其货物被没收上缴皇帝,人员被处死……中国人轻易就能被打败。多次去过那里的人们断言,曾夺取马六甲的印度总督用十条大船就可以征服整个沿海。我们的大船二十天就能到达中国,六月底从马六甲出发最好,借助季风航行十五天即能抵达。 (1)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两个信息,分别指出其反映的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评析《东方概要》的史料价值。 【答案】(1)示例:信息1:中国物产很多,宝藏丰富。现象: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信息2: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现象:皇帝制度。 信息3:由材料“使节们把所有贡品留下,皇帝会给予他们双倍的赏赐”可归纳为使节们把所有贡品留下,皇帝会给予他们双倍的赏赐。现象:朝贡贸易。 信息4:与中国进行直接贸易困难重重现象:明朝实行海禁政策。 信息5:派船只前往中国,武力征服中国。现象: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积极侵略扩张。 (2)《东方概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使用时要注意甄别。首先,《东方概要》记叙了大量当时的中国现状,而且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讲述中国,客观性比较强,因此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其次,《东方概要》作为一部著作,本身就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而且该书是作者来中国之前所作,不免记录有所错误,比如作者认为中国皇帝是通过选举产生的,就违背历史事实。所以使用时要注意甄别,注意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解析】 (1)信息:结合所学逐句判断出描述语句真伪后,对材料的语句进行简要转述即可。如,对材料第一句可转述为中国物产很多,宝藏丰富;第二句可转述为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 现象:结合所学写出与信息相匹配史实即可,如,物产丰富可对应农耕经济的发达,最高的统治者是皇帝可对应皇帝制度的建立。 (2 )结合所学逐句判断出描述语句的真伪后可知,《东方概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使用时要注意甄别。原因可从其独特的写作视角及写作的主观性来进行分析。从其写作视角看,作者是一个外国人,视角独特,较为客观地记叙了大量当时的中国现状,因此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从其写作的主观性看,这本书写作于作者来华之前,因此记录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难免有失误的地方,因此使用时,要注意与其他史料的相互印证。最后,提醒一句,在论述的过程中,最好结合材料描述举例进行说明。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谭嗣同(1865-1898)是我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由于受墨家任侠精神的影响,谭嗣同认为汉宋士人和学派之“任侠”精神是“依仁蹈义,舍命不渝”,应予以继承和弘扬,只有弘扬尚武之风、武侠之风,体育之风,民才自强、国将不衰,他认为西方诸国的强大在于“喜动”,而中国的落后在于”好静”,倡导引进西方体育,以体育兴国强民。他还主张“废缠足”、兴办“女学”,使妇女和男人享有同样的接受教育、参与体育的权力。 ——戴伟宇《中国近代思想家谭嗣同体育思想考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谭嗣同体育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价值。 【答案】特点:体育发展与爱国救亡相结合;受传统文化影响学习西方;提倡男女平等。 价值: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人们的爱国精神;推动了近代体育教育的发展;促进了西方体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女子体育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妇女解放);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发展,对后进建设体育强国提供了借鉴。 【解析】 特点:由此“只有弘扬尚武之风、武侠之风,体育之风,民才自强、国将不衰”可归纳为将体育发展与爱国救亡相结合;由材料“受墨家任侠精神的影响”“倡导引进西方体育”可归纳为受传统文化影响,并主张学习西方;由材料“使妇女和男人享有同样的接受教育、参与体育的权力”可归纳为提倡男女平等。 价值:由其将体育发展与爱国救亡相结合的特点可推导出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人们的爱国精神;由其对西方体育的倡导与学习可推导出促进了西方体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进而推动了近代体育教育的发展;由其对男女平等的提倡可推导出推动了女子体育运动的发展;最后,结合所学可从对当时和对后世两个角度再进行简要分析,从当时的角度看,谭嗣同的体育思想有利于当时人们的身体健康发展,从后世的角度看,谭嗣同的体育思想可为后来体育强国的建设提供了借鉴。 19.建国初《人民目报》担负起了宣传社会主义劳动观使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0年5月1日 发表了刘少奇的讲话作为社论,“我们必须给劳动者、特别是那些在劳动事业中有重大发明和创造的劳动的英雄们和发明家们以应得光荣……这就是我们的新道德的标准之一。”从国家层面肯定了劳动人民和劳动价值,树立劳动最光荣的理念。1951年10月4日发表了《对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展开斗争》,1952年5月1日发表了《迎接劳动人民的世纪》等等。从统计来看,仅题目中含有劳动一词的报道1950年有327篇,1951年有255篇,1953年有253篇,1954年有269篇,1955年209篇。 这些报道涉及劳动英雄、普通工农劳动者、学生、军人、工商业家、娱乐界,不仅有国家领导人对劳动的肯定,也有通过科学展览对劳动的历史追溯,还有新中国各行各业火热劳动场面的新闻特写,展现了他们积极劳动建设社会主义的风貌。 ——据《人民日报》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人民日报》对社会主义劳动观的宣传”。(要求:表述成文,逻辑清晰,史实运用准确,观点明确。) 【答案】水平一:能够结合材料信息进行评述。阐述相关史实基本准确,解释较为合理。 水平二:观点明确,能够结合材料信息从多个层次进行评述。史实运用基本准确,相关解释基本合理。 水平三:观点明确,能够结合材料信息从三个层次进行评述。逻辑清晰,史实运用准确,史论结合,相关解释充分合理。 观点:肯定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不单独给分。 层次1:说明建国初期大力宣传劳动光来的必要性,从新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国家建设需要,政权性质等角度阐释时代背景,表述合理可得。 层次2:说明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劳动观的新内涵,以及宣传的特点。从国家高度重视、宣传力度大、涉及劳动者范围广、媒体发挥重要作用等角度阐释特点,表述合理可得。 层次3:说明建国初期宣传劳动光荣的意义,适应了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从重塑社会风气、推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转变、巩固新生国家政权、培养了大量专业劳动人才、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保证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等角度阐释影响,表述合理可得。 【解析】 观点:由材料“我们必须给劳动者、特别是那些在劳动事业中有重大发明和创造的劳动的英雄们和发明家们以应得光荣”“从国家层面肯定了劳动人民和劳动价值,树立劳动最光荣的理念”等信息可归纳出观点“肯定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 评述:结合所学可从宣传的原因、宣传的特点、宣传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评述。原因方面,可从新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国家建设需要、政权性质等角度阐释;特点方面,可从国家高度重视、宣传力度大、涉及劳动者范围广、媒体发挥重要作用等角度阐释;影响方面,可从重塑社会风气、推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转变、巩固新生国家政权、培养大量专业劳动人才、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保证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等角度阐释。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阶段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19世纪中叶前后 19世纪上半期,亚洲掀起了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和印度民族起义把这次革命运动推到了顶点。其中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是一次由封建王公领导的以印度士兵为主要力量和广大人民踊跃参加的民族大起义。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人民掀起了以辛亥革命和印度1905-1908年的反英斗争为代表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新高潮,这次革命斗争以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为主体,也包括旧式农民起义。 二战后 二战后亚洲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大大促进了亚非各国之间的团结合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开辟了道路。1964年77个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表了《77国联合宣言》,要求建立新的、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 从表中提炼一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趋势,并加以合理解释。 【答案】趋势:领导阶级由封建统治阶级、农民阶级到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解释:19世纪中期印度是封建王公领导,中国是农民阶级领导,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领导阶级不同于本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有关。19世纪中期,处在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意识不断觉醒,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等先进的阶级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反帝反封建运动的领导力量。 答出其他角度也可以得分如:斗争形式由独立斗争到团结斗争;斗争目标由实现民族独立到民族独立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发展道路日益多样化。 【解析】 趋势:由材料“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和印度民族起义”“这次革命斗争以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为主体”“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并结合所学可归纳为趋势为领导阶级由封建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发展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解释:首先按时间列举出不同阶级领导的相应革命史实来证明归纳出的趋势。 其次,解释领导阶级发生变化的原因,原因方面可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等角度展开论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