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第4讲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课件)(58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第4讲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课件)(58张)

第 4 讲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 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 时空坐标 ▪专题概览 通史坐标 时间跨度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 特征 农耕文明逐步解体 表现 政治文明 (1)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0世纪30年代,日本开始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为了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展开了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的愿望 经济文明 (1)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在艰难的环境中曲折发展 (2)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及风俗习惯更多地体现出近代化的色彩 思想文明 (1)鸦片战争后,从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到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与科学,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三个层次的演进过程 (2)无产阶级革命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 特征概览 一 、 政治: 1840—1895 年西方列强侵华与农民阶级的抗争 二、经济:经济结构的变化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三、思想: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第 4 讲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 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 核心目录 考向一 列强侵略及影响 考向二 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考向三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考向四 19 世纪后期中西文明的比较 考向目录 考向五 两次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转型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1840—1895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阶段特征 • 通史概述 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 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90年代中期 政治 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清政府开始由“敌对”到采取对外“和好”的政策 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经济 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并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西交往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的开展,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社会生活不断变化,交通近代化不断发展,报刊业发展迅速 文化 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此时期学习西方“器物” 向西方学习进入“制度”阶段,维新派倡导维新思想,体现了向西方学习由浅入深的过程 一、政治:1840—1895年西方列强侵华与农民阶级的抗争 1.两次鸦片战争 (1)1840年英国发动了旨在 打开中国市场 的鸦片战争,战争以清政府被 迫签订屈辱的《 南京条约 》而告终,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 (2)1856年,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获取更多的侵略权益,英法联合 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 核心提炼 ▪归纳提升 2.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1)中国人民肩负起 反封建 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2)《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 和要求,但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却和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 驰。 (3)《资政新篇》是中国最早的 资本主义 改革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 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没有真正实行。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日本工业革命后需要在中国抢占商品市场,掠夺生产原 料。 ②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3)影响:①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列 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③中国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 二、经济:经济结构的变化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中国小农经济中的“织”与“耕”分离, 自然 经济 开始解体,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2)欧美各国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 2. 洋务运动 (1) 目的 : 以“自强”“求富”为口号 , 利用 西方先进技术 , 维护清朝封建 统治。 (2) 指导思想 :“ 中体西用 ”。 (3) 内容 : 创办军事工业 ( 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性企业 ) 、民用工业 ( 资本主义企业 , 但仍具有一定的封建性 ); 筹划海防 ; 兴办新式学堂 , 派遣 留学生。 (4)评价:①未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②客观上刺激了中国 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早期 近代化 起了推动作用。③一定程度上抵制 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和 洋务企业 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企业产生。这是近代中国最先进的生产方式,顺应了工业文明的潮流 和趋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先后出现,逐渐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 级。 4.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 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 (2)交通与通讯的进步:1872年 轮船招商局 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 的诞生;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通车;1877年 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3)近代报刊的出现:1872年创刊的《 申报 》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 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派别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及著作 影响 地主阶级 抵抗派 林则徐、 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海国图志》 “ 开眼看世界 ”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 地主阶级 洋务派 李鸿章、 曾国藩等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王韬、 郑观应 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推行“商战” 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起了启蒙作用 三、思想: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考向一 列强侵略及影响 考向专练 (2017北京丰台二模,5)下图是1840—1870年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示 意图,从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有   (  )   考向探究▪考点突破 ①出口总体呈增长趋势 ②1860年后出口呈迅猛增长态势 ③1840年前出口量为零 ④1870年出口量达到近代最高值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解答 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示意图中的数据。从示意图可以看出1840— 1870年我国土特产品出口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故①正确;从示意图可 以看出1860年后出口量迅猛增长,故②正确;通过示意图不能得出l840 年前出口量为零和1870年出口量达到近代最高值,故③④错误。故选A。 1.全面认识近代列强的侵华 (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 段特征。 (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由以欧洲列强 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了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美国转移。 (3)从列强侵华目的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 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4) 从结果看 , 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 , 其他均以中国失败告终 , 说明只 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 , 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考点深化 (5)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①破坏性:列强侵华 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 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源。②建设 性(客观影响):把西方技术带到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造成前所未 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 了条件,也推动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 代化进程。 2. 运用多元史观辩证分析近代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1) 革命史观 : 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 使中国的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 , 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造成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长期落后 , 因此中国只有通过武装革命的方式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 , 才能获得独立发展。同时客观上促进了先进中国人的觉醒和民族意识的增强。 (2)文明史观:列强的侵略在客观上使中国接触到西方的先进文明和生 产方式,刺激中国人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促使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 向近代文明转变。 (3) 整体史观 : 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 购 , 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客观上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 系,使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4)社会史观:随着列强的侵略,西方的社会风俗传入中国,冲击着中国传 统的社会习俗,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习俗的近代化。 经典再练 1.(2017天津文综,5,4分)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都无可选择地 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 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 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  )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答案    C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题干信息表明中 国发展海军是应对西方侵略的被动反应,以至出现“海患紧则海军兴, 海患缓则海军弛”的局面。这说明中国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题干主旨相左。 2.(2017福建高三4月质检,28)参加《南京条约》谈判的清朝钦差大臣伊 里布等人认为,中英双方协定后的关税要比原有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 这是外交的成功。这一认识反映了他们   (  ) A.践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B.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C.曲解“最惠国待遇”的规则 D.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答案    D 签订《南京条约》本身是中国外交的失败,但清朝钦差大臣 伊里布等人却因为“中英双方协定后的关税要比原有的自主关税略 高”而认为这是“外交的成功”,其本质上说明他们缺乏近代国家主权 意识,故选D项。 考向二 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考向专练 (2017山东烟台一模,27)1890年由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最 早的官办制铁企业,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还出口到日本、美国、泰 国等地,被西方人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中国觉醒”的主要含义 应是   (  ) A.洋务派开始在实践上向西方学习 B.洋务派认识到实业救国的重要性 C.在民族土壤中植入工业文明的因素 D.发展工业与抵制外来侵略并举 答案    C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1890年由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是 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制铁企业,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还出口到日 本、美国、泰国等地”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即在民族土壤中植入工业 文明的因素,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考点深化 从不同角度审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史学角度:①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自然经济在中 国近代仍占主导地位。②经济结构变化主要指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由自 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变为自然经济、外资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 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③近代企业主要指采用机器生产的企业, 是相对于手工劳动的手工工场或作坊而言的,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 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2)史观角度:①从全球史观看,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经济结构变化是中 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融入全球化的结果和体现。②从 文明史观看,它是西方工业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交流、碰 撞、渗透、融合的产物。③从近代化史观看,晚清经济结构变动是近代 中国经济向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转型的开始。 经典再练 1.(2017湖南娄底二模,28)有资料表明:英国输华货值,鸦片战争前为数十 万英镑,战后增至二百多万英镑,但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以后开始下 降,到咸丰四年(1854年)为一百万英镑多一点,仅略超战前的水平。对此 解读合理的是   (  ) A.鸦片战争极大地促进了中英贸易 B.咸丰比道光更加反对中英贸易 C.中国自然经济的抵抗力相当顽强 D.英国工业革命扩展到了大清国 答案    C 据材料中战前战后的数据比较可以得出鸦片战争并没有极 大地促进中英贸易,故A项排除;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道光与咸丰并没 有反对中英贸易,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在于 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而材料中的数据说明英国通过战争 并没有实现其目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自然经济的抵抗力相当顽强,故C项 正确;据所学可知当时的中国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封建国家,不具 备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故D项排除。 2.(2017湖南怀化四模,28)重庆市土货出口总值从1885年1 056 790海关 两上升到1916年17 803 414海关两。其蚕丝、白蜡、猪鬃、牛羊皮、 鸭毛、羊毛等全部或者部分销往国外。这一现象将会   (  ) A.加速农产品的商品化过程 B.导致传统手工业的彻底破产 C.促使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扭转中国对外贸易不利局面 答案    A 本题考查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依据材料可知蚕丝、白 蜡、猪鬃、牛羊皮、鸭毛、羊毛等多属于农产品,而出口货物的大幅增 加自然会加快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故选A项。 考向三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考向专练 (2017河南郑州一中高三4月模拟,28)有学者在评价洋务运动时指出: “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 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该学者旨在说明   (  ) A.“中体西用”完全脱离了中国实际 B.中国不具备近代化的客观条件 C.洋务运动失败具有内在必然性 D.政治体制改革是近代化的前提 答案    C 根据材料“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 定是一场悲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改变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而要 去实现国家近代化,注定了洋务运动的失败,C项正确。A项错在“完全 脱离”。洋务运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工业、国防、教育的近代化,排除 B项。近代化的发展不一定以政治体制改革作为前提,排除D项。 考点深化 西学东渐的表现、特点与影响 (1)表现 ①第一次高潮:明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 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知识,但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 响。 ②第二次高潮 :19 世纪中叶前后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兴 起 , 也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洋务派以“中体西用”的 态度只关注西方先进武器及器械技术等 , 而未学习制度及思想。 ③第三次高潮 :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 , 洋务运动的局限性逐渐暴露 , 许多有 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 , 出现了王韬、郑观应、康有为、 梁启超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 知识 , 政治上也要求改革。 (2)特点: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 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 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各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3)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洋务运 动前期局限于“器物”层面,洋务运动后期,出现了倡导政治体制变革 的早期维新思想及康梁维新思想,中国近代化出现了由“器物”层面向 “制度”层面过渡的迹象。 经典再练 1.(2017江西鹰潭二模,29)王韬的《弢园文录外编》中记载:“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也,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 …… 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这表明王韬   (  ) A.深受卢梭启蒙思想影响 B.认识到君主立宪制的本质 C.仍受古代民本思想影响 D.准确介绍了英国议会职权 答案    C 王韬主张保留君主,与卢梭的思想不同,故A项错误;“君可而 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说明王韬没有认识到议会制度和 君主立宪的本质,即法在王上、议会是权力的中心,故B、D两项错误;王 韬认为“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体现了古代的民本思 想,故C项正确。 2.(2017湖南八校二联,28)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 持续式的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式的启蒙。导 致中国思想启蒙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 A.西方文明的冲击 B.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C.政府的腐朽统治 D.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答案    A 本题考查文明发展的方式。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外 源”是指中国的思想启蒙源自西方文化,“突变”是指与中国传统文化 发生裂变,出现这两个特点的主要原因是西学东渐、西方的侵略、民族 危机,故A项正确。 考向四 19世纪后期中西文明的比较 考向专练 (2017宁夏银川一中二模,28)下表是中国19世纪70—90年代进出口商品 价值简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 (单位:万海关两) 年份 进出口总值 进口总值 出口总值 出超或入超 1871(同治十年) 13 695 7 010 6 685 入超325 1876(光绪二年) 15 112 7 027 8 085 出超1 058 1881(光绪七年) 16 336 9 191 7 145 入超2 046 1886(光绪十二年) 16 469 8 748 7 721 入超1 027 1891(光绪十七年) 23 495 13 400 10 095 入超3 305 1896(光绪二十二年) 33 367 20 259 13 108 入超7 151 1901(光绪二十七年) 43 796 26 830 16 966 入超9 864 A.西方国家利用科技进步和流通的发展,对中国展开巨大贸易攻势 B.外国商品输入的优势主要依靠鸦片贸易获得 C.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已经无法抵挡外国资本主义商品的洪流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答案    A 据题干“19世纪70—90年代”可知,这一时期西方国家正在 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而此时我国进口总值大多高于出口总值,由此可 知,西方国家利用科技进步和流通的发展,对我国开展了巨大的贸易攻 势,故A项正确;从材料无法看出鸦片贸易是外国商品输入获得优势的原 因,故B项排除;依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 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仍然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故C项排除;由材料无法得 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一定的抵制作 用”,故D项排除。 考点深化 19世纪后期中西文明的嬗变 西方 中国 政治 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拓展和完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出现全球范围的海外扩张 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人民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清政府适当调整了统治政策 经济 人类开始向工业文明转型,工业文明时代到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小农经济由非常稳固到开始解体,但在这一时期仍根深蒂固;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诞生 文化 科技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文学艺术出现现实主义思潮;进化论使人类思想发生飞跃 西学东渐,传统思想受到冲击;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社会生活开始近代化 社会 近代社会秩序逐步确立;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法治取代人治;公民取代臣民 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逐步向近代社会转变;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法治思想、公民意识逐渐增强 经典再练 (2017河南新乡三模,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早期,英国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0%~25%,1801年为3 3%,而到1851年时,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4%,英 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城市就业机会增多, 形成了一股吸引农村移民的强大拉力。随着技术革新在棉纺织领域的 展开,轻工业城市率先异军突起。煤炭工业、冶金工业的发展,产生了 一批能源和重工业城市。另外,交通运输业的变革,亦给英国平添了一 批新的交通枢纽城市。城市化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使英国由一 个封闭分散的农牧社会变为一个经济一体化的城市文明社会。 ——摘编自陆伟芳《简析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征》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商埠的开放成为中国近代口岸城市兴起的契机。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由广州一口贸易变为五口通 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除开放沿海一系列口岸以外,又增辟了长江流 域的沿江口岸。与此同时,在我国广大西南、西北的内陆边疆地区,陆 路商埠城市也得到一定的发展。这类城市在北方有张家口、库伦、恰 克图;西北有嘉峪关、喀什、伊犁、塔城;西南有云南的河口、思茅,广 西的龙州,西藏的亚东、江孜等城市。以上内陆城市与沿海、沿江城市 共同组成了我国近代口岸城市体系。 ——摘编自田兵权《中国近代城市转型问题初探》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英国实现城市化的有利因素 , 并分 析其影响。 (11 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口岸城市发展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口岸城市的兴起与 英国城市发展的不同。(8分) 答案 (1)有利因素:工业革命的进行;海外贸易的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 的迁移;纺织、煤炭、冶金等工业的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变革与发展。 (6分,三点即可) 影响: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有利于城市文明社会的形成;改变了 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效益观念的形成及社会管理的变迁。(5分) (2)特点:数量不断增加;主要分布在沿海港口和边境,并且逐渐向内陆扩 展;大多处于交通枢纽地带。(6分) (3)不同:中国近代口岸城市是迎合西方国家对外扩张需要而被迫发展 起来的,而英国城市发展则是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中国近代 口岸城市主要集中在沿海与边境,而英国的城市发展是全国性和整体性 的;中国近代口岸城市是西方商品输出和原料供应地,近代工业发展缓慢 , 而英国城市化是由近代工业发展推动的 , 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8 分 , 两点即可 ) 解析 第(1)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形成了一股 吸引农村移民的强大拉力”“煤炭工业、冶金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一批 能源和重工业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变革”等信息概括英国实现城市 化的有利因素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城市化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 理状况,使英国由一个封闭分散的农牧社会变为一个经济一体化的城市 文明社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工业文明崛起、经济发展、生活方 式改变、效益观念、社会管理等方面回答。第(2)问考查学生解读材 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1842年,中 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由广州一口贸易变为五口通商”“第二次 鸦片战争后,除开放沿海一系列口岸以外,又增辟了长江流域的沿江口 岸”“在我国广大西南、西北的内陆边疆地区,陆路商埠城市也得到一 定的发展”“内陆城市与沿海、沿江城市共同组成了我国近代口岸城 市体系”可从数量、地域分布、交通要塞等归纳中国近代口岸城市发 展的特点。第(3)问考查学生综合运用信息分析比较的能力。关于中国 近代口岸城市的兴起与英国城市发展的不同,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 识可以从原因(中国近代城市化是在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外力作用下 开始的,而英国城市化是内力作用形成的)、城市分布(中国近代口岸城 市集中在东部和通商口岸,而英国则是整体发展)、地位(中国近代口岸 城市是西方商品输出和原料供应地,而英国城市化是由近代工业发展推动的)等方面分析,史论正确即可。 考向五 两次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转型 考向专练 (2017陕西黄陵中学高三下学期考前模拟二,28)有学者在论述中国19世 纪70年代的社会心态时曾说,当时的社会心态并不是像教科书说的那 样,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就进入“近代”,而到了“近代”中国人的心情 就因此一下子大变。那时的儒家信仰者仍然“心情平静,深信儒家是普 遍的真理”。该学者这一认识的依据是,当时中国   (  ) A.小农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  B.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C.未认识到鸦片战争的危害  D.依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    B 本题考查考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那时的 儒家信仰者仍然‘心情平静,深信儒家是普遍的真理’”等信息,可知 当时的中国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故B项为正确答案;材料探讨的是当时的 社会心态,排除A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 开,排除D项。 考点深化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近代化起步的表现及特点 (1)近代西方列强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社会发生了重要的变 化。政治上,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 和领土完整,客观上打破中国“天朝上国”的思想束缚,使中国开始认 识西方;经济上,西方国家开始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商品输出,冲击了 传统的经济结构 , 中国逐渐沦为西方经济附庸 ,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 同时 客观上促使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 思想上 , 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受到冲击 , 开始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2) 从近代西方列强侵略的客观影响看 : 救亡图存运动中 , 引起对君主专 制的反思 ; 救国求富旗帜下推动近代工业兴起和发展 ; 追求民族独立中 , 近代民族观念形成 ; 朝贡外交解体 , 近代外交开启 ; 积极学习西方。 (3)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不是中国自身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在外力的冲 击下被动开始的;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不利于近代化 的推进和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转型;外力压迫下的民族 觉醒促进社会转型;政治障碍的扫除保障社会转型。 (4)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等诸多领域发 生巨变,被有些人认为是数千年未有之巨变。但变化局限于一定范围, 广大内地人民的生活所受影响并不太大,列强的侵略势力也主要集中在 沿海地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中国还在农业文明的道 路上徘徊。 经典再练 1.(2016课标Ⅰ,28,4分)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答案    C 材料表明,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生活用品越来越广泛地进入 中国市场,说明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故C项正确。中国开 始丧失关税主权的标志是《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A项错误;中国近代 商品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始终未取代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B项错误;D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2017河南郑州高中毕业年级第三次质量预测,27)有学者认为,“鸦片 战争之后,现代国际体系塑造出‘中国’这一现代概念,她需要以一国 的身份参与世界事务,而不再是以天下共主的身份领导无边无际的‘天 下’。由此,中国在外来军事挑战下,开始向近现代社会艰难转型”。 下列能够体现晚清逐渐融入现代国际体系的是   (  ) A.承认租界管理本国侨民  B.允许西方人来华传教游历 C.互派公使进驻对方国都  D.甲午战争后放弃宗藩朝鲜 答案    C 本题考查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材料强调“需要以一国的身 份参与世界事务”,而C项就是表达中国以国家的身份进行外交活动,故 C项正确;A项和B项分别侧重“租界”和“传教”,这与材料中“以一 国的身份参与世界事务”不符,故排除;D项只是体现了放弃朝鲜,但中 国与其他国家仍存在宗藩关系,故D项错误。 猜想解码   本阶段是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因此成为命题频度较高 的部分。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影响、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侧重中国被 纳入世界市场)、洋务运动开启近代化、地主阶级思想的变化、传统 社会和近代社会的碰撞和冲击、中西历史的联系等考点是命题的重 点。该部分命题方式多样,主要通过创设新情境考查此时期政治、经济 和思想的变化,以此考查此时的社会转型和时代特征。 命题猜想▪命题演练 猜想押题 1.( 立意 : 史学方法 —— 考查对历史现象的认识 ) 关于鸦片战争 , 高中历史 教材认为 ,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自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但从整个清朝历史看,鸦片战争发生于道光二十年的晚清 时代,它是清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材料意在说明   (  ) A.应对鸦片战争进行辩证分析 B.鸦片战争是清史的一部分是错误的 C.应从不同角度看待历史事件 D.不同历史观必然得出不同历史结论 答案    C 本题侧重考查考生对史学方法的基本理解。解题的关键是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根据“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自此中国开 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从整个清朝历史看,鸦片战争发生于道 光二十年的晚清时代,它是清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可知应从不同角度看 待历史事件,答案为C项。A、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B项说法不 符合事实,应排除。 2.(立意:全球史观——考查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下图为1812—1888年 中国国家税收结构变化图。该图说明当时中国   (  ) A.税收项目较为单一   B.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C.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关税税率不断提高 答案    B 本题从全球化的角度考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材料表 明主要税种有田赋、关税等,说明税收项目并不单一,排除A项;关税所 占比重增加,说明进出口贸易增加,结合时间信息,可知当时我国逐渐卷 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B项;材料没有土地兼并信息,排除C项;近代 以来,由于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为了便于列强的商品输出,关税税率不断 下降,排除D项。 3.(立意:历史认识的差异性——考查对洋务运动的认识)洋务运动是晚 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形势下的一场自救运动。自强运动的各项措 施中,除京师同文馆是由总理衙门直接管辖外,其他各种设置如机器 局、船政局、招商局、矿务局等,都是由地方督抚大员经办,各自为 政。这表明   (  ) A.内忧外患冲击政权 B.政府未能对工业建设统筹规划 C.政府信任汉族官僚 D.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开始瓦解 答案    B 本题考查考生对洋务运动的认识。依据材料中“机器局、 船政局、招商局、矿务局等,都是由地方督抚大员经办,各自为政”可 知在洋务运动中,中央政府没有一个统筹安排,而是地方督抚各自为政, 故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主旨;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项错在“开 始”。 4.(立意:文明交流与反思——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思想的变化)清政府 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1876—1879年任职)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 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 也”。他的认识   (  ) A.代表了清朝大臣的普遍看法 B.与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相一致 C.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 D.超越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认知 答案    D 郭嵩焘个人的主张不足以代表清朝大臣的普遍看法,故A项 错误;据材料“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 又末中之一节也”可知,郭嵩焘主张西方的“本”在于政治制度, “末”在于技术,因此他已认识到学习政治制度的重要性,而洋务运动 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双方不一致,故B项错误;鸦片战 争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故C 项错误;据材料“1876—1879年”可知,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主要认同 “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而郭嵩焘此时对西方的学习已深入到政治 了,故D项正确。 5.(立意:综合考查——社会转型与时代特征)买办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 家中,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服务的中间人和经理人。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嘉庆年间两广总督百龄说:“查夷商所需食用等物,因语言不 通,不能自行采买,向设有买办之人。 …… 由澳门同知发给印照,近年改 由粤海关监督给照。 …… (外商)如敢于买办食物之外,代买违禁货物,及 勾通走私舞弊,并代雇华人服役,查出照例重治。”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均听其 便。 …… 其随意雇觅跟随、买办、通事均属合法。” ——据《粤海关志》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前后买办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材料二     在历史研究中,买办问题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他们中产生过 吴健彰、杨坊那样由买办起家,积资捐官的人。在五六十年代之交,这 一类人不仅在经济上活跃,而且在政治上活跃,是苏南“借师助剿”以 抗太平天国的始作俑者。由于他们与西方人贴附得太紧了,便在不知不 觉中显出了奴态 …… 但买办中还有另一部分人,例如郑观应、徐润,以 及后来的虞洽卿,他们受雇于洋行,操买办之业而握有多量的货币。而 后,他们又投资或主办独立的近代工商企业,同包括外国资本在内的其 他企业争利于市。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买办的历史作用。(12分) 答案 (1)变化:由政府设置并掌控(或答:没有独立身份、依附于政府等 亦可)到受雇并依附于外商;由监督外商行为到服务于外商的贸易中介 人。(4分) (2)消极作用:是外国殖民者掠夺中国人民的代表;也是中国统治者镇压 中国人民革命的帮凶。(4分) 积极作用:协助晚清开明官僚开展洋务运动;部分买办创办近代民族企 业,推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抵制外来侵略的 作用;在瓦解封建经济结构、促进近代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中起到重要 作用;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推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发展起过一定作 用。(8分)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一“查夷商所需食用等物,因语言不通,不能自行 采买,向设有买办之人。 …… 由澳门同知发给印照,近年改由粤海关监 督给照”与“其随意雇觅跟随、买办、通事均属合法”,可知买办的身 份由政府设置并掌控(或答:没有独立身份、依附于政府等亦可)到受雇 并依附于外商;从“(外商)如敢于买办食物之外,代买违禁货物,及勾通 走私舞弊,并代雇华人服役,查出照例重治”和“其随意雇觅跟随、买 办、通事均属合法”,可知买办的职能由监督外商行为到服务于外商的 贸易中介人。第(2)问,从材料二“在五六十年代之交,这一类人不仅在 经济上活跃,而且在政治上活跃,是苏南‘借师助剿’以抗太平天国的 始作俑者。由于他们与西方人贴附得太紧了,便在不知不觉中显出了奴 态”,可知买办的消极作用,即是外国殖民者掠夺中国人民的代表,也是 中国统治者镇压中国人民革命的帮凶;由所学知识可知买办的积极作用 有协助晚清开明官僚开展洋务运动;从“他们受雇于洋行,操买办之业 而握有多量的货币。而后,他们又投资或主办独立的近代工商企业,同 包括外国资本在内的其他企业争利于市”,可知买办的积极作用是部分 买办创办近代民族企业,推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 起到抵制外来侵略的作用;结合中国近代买办阶层相关史实可知其在推 动经济结构变动、近代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以及思想解放等方面的积 极作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