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周灭商后,面对广大的土地和空间,摈弃了夏商时代的外服制统治方式,而将土地分封给功臣、子弟和臣服的异姓诸侯,让他们去拓荒、保土和安民,推广周天子的一统政治。这说明西周的分封制 A. 确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B. 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直接控制 C. 保证了统治秩序稳定 D. 推动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摈弃了夏商时代的外服制统治方式,而将土地分封给功臣、子弟和臣服的异姓诸侯”“ 推广周天子的一统政治”等信息可知,西周的分封制比夏商时代的制度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力,因此西周的分封制推动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朝时期建立,而不是西周时期,故A选项错误;西周的分封制下诸侯独立性大,周天子不能通过分封制对地方直接控制,故B选项错误;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统治秩序的稳定是宗法制,而不是分封制,故C选项错误。 2.如图,中国封建时代建造了很多规模宏大的工程,创造了诸多奇迹。我国能够集中力量完成这些工程主要是基于 A. 中央集权的保证 B. 人民群众的奉献 C. 科学技术的先进 D. 工匠水平的高超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修建大型工程建设,如秦始皇皇陵、长城和大运河都是中央强化的产物,故A正确;BCD选项是这些工程修建的条件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3.清朝有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这位大臣实际上主张 A. 反对郡县制 B. 反对分封制 C. 改革中央官制 D. 建立中央集权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的那位大臣认为商(殷)周统治时间长,是因为分封了子弟功臣的缘故。因此他实际是向皇帝进言,实行分封制,反对郡县制的,A正确,B错误;从所给的材料来看,是关于地方如何管理的问题,排除CD。故选A。 4.古代皇帝集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组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属于 A. 前者 B. 两者兼有 C. 后者 D. 两者皆无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提拔一批低级官吏为郎,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决策机构“中朝”,对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为“外朝”的权力进行削弱,所以,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属于前者,故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5.“唐代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宰相制度,而且为了防止各机构之间的扯皮,实行了宰相集中议事制。三省长官和其他参与决策的官员,集中到门下省开会,开会的地点被称为政事堂。”“政事堂”设在门下省,主要是因为门下省 A. 具有审核诏令及封驳权 B. 负责草拟及颁发诏令 C. 有权召集三省长官议事 D. 秉承政令并贯彻执行 【答案】A 【解析】A选项的职责是唐朝门下省的职责即:审议和封驳,故在门下省方便决策提升效率,故正确;B选项,是中书省的职责,不符合门下职责故错误;C选项,是皇帝的职责而非门下省的职责,故错误;D选项是尚书省的职责,而非门下省职责,故错误。 6.下图反映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最有可能出现在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宋朝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宰相只保留行政权,并设参知政事分散相权,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即盐铁司掌工商收入,兵器制造;度支司掌财政收支,粮食漕运;户部司掌户口、赋税、榷酒等,故D符合题意;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太尉掌管军事大权,不符合题意,排除A;汉朝中央实行中外朝制度,B不符合题意,排除;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皇帝下面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C不符合题意,排除。 7.“该制度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其统治者在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材料中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郡国并行制 C. 中书省制度 D. 行省制度 【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其统治者在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入主中原之后在地方上推行行省制,故D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排除A;郡国并行制是西汉时期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中书省制度早在隋唐时期已经出现,不属于蒙古族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排除C。 8.曹魏时期,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这反映出,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A. 加大了荐官的随意性 B. 促进了社会阶级流动 C. 注重选拔的公正合理 D. 摒除了门第间的差别 【答案】C 【解析】根据曹魏时期选官在程序上要求“中正”出据书面的正式材料,选拔内容包括家世、品行和道德才能等,反映了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注重公正合理的一面,C项正确;要求“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等,表明其并没有随意,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以家世为先,不能促进社会阶级流动,也无法摒弃门第间的差别,排除BD项。 9.某同学在评析古代某一制度时用到了以下词组:“士大夫阶层的壮大”“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读书重学风气的发展”“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拔官吏的依据,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社会阶层流动性,促进民间重学风气的形成,故D正确;世官制即世卿世禄制,以血缘亲疏为选官依据,与材料不符,排除A;察举制为汉代选官制度,注重官员的品德与才能,不会出现读书风气盛行的情况,与材料不符,排除B;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最初注重德行与才能,后主要依据家势门第,与材料不符,排除C。 10.陈登原在其《国史旧闻》中曾对我国古代某一制度有很恰切的描述:“尚书虽为政务之官,反不如代笔人之楼台近水,于是密勿献替(备顾问),秉笔票拟,反为握权衡之现实。”该制度 A. 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B. 确立于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 C. 体现了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D.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 【答案】C 【解析】材料“备顾问”“秉笔票拟,反为握权衡之现实”反映了明朝的内阁的职权。内阁制度随着皇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权利的来源,由君主所授予,对君权的制约作用有限。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遂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故选C;内阁制并非选官制度,排除A;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但内阁制度是明成祖建立的,排除B;内阁制不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D。 11.2018年12月2日,英国反对党工党称,如果议会在12月11日否决了首相特雷莎•梅的“脱欧”协议,则工党将呼吁对特雷莎•梅政府进行不信任投票。这充分体现了英国政体的什么特点? A. 国王“统而不治” B. 首相掌握立法权 C. 内阁对议会负责 D. 三权分立的结构 【答案】C 【解析】根据“议会在12月11日否决了首相特雷莎•梅的‘脱欧’协议,则工党将呼吁对特雷莎•梅政府进行不信任投票”,并结合所学可知,君主立宪制下,内阁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对内阁首相的不信任案时,首相必须辞职,或请求解散议会重新选举产生新议会,反映了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故C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国王,排除A;议会掌握立法权,B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三权分立,排除D。 12.“19世纪初,英国议会下院的议席分配仍沿用中世纪的方式,传统选区大多已经衰败了,而后来发展起来的一些新兴城市,有很多没有选举资格……虽然这场改革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它使英国至此走上了坚定的改革之路。”英国这场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A. 贵族垄断议会议席 B. 君主立宪制确立 C. 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D. 工业革命的开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而后来发展起来的一些新兴城市,有很多没有选举资格……虽然这场改革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它使英国至此走上了坚定的改革之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2年议会改革增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议会席位,适应了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趋势,故D正确;ABC选项均不属于1832年议会改革的根本原因,排除。 13.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合众国之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制定与设立之低级法院。最高法院与低级法院之法官毋忝职守时,得终身任职,于规定期间应受俸金,该项俸金于任期内不得减少之。”这一规定的主要意图是 A. 确保法院系统的正常运行 B. 确保法官的生活待遇 C. 确保司法独立 D. 确保法官服从国会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关于法院、法官任职和俸金的规定,是为了保证法院和法官独立行使司法权,不受立法部门和行政部门的干预,确保司法独立。故答案为C项。材料反映的是司法权与立法权、行政权的关系,A、B项不是这一规定的主要意图,均排除;法官终身任职,不必服从国会,排除D项。 14.“这种制度既避免了中央集权制权力过分集中带来的僵化,又防止了政府的权力过分分散而导致的政治分裂与混乱,维护了国家统一。”材料中的“这种制度”是 A.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 B. 英国责任内阁制度 C. 美国建立的联邦制 D. 美国三权分立制度 【答案】C 【解析】英国君主立宪制度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英国责任内阁制度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美国建立的联邦制较好处理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既避免中央集权制的权力过分集中,由发挥了地方的自主性,故选C;美国三权分立制度反映的是中央权力的分配,排除D。 15.从1840年开始,为打开中国大门,列强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下列表格中甲、乙两者之间存在紧密关联的是 甲 乙 A 鸦片战争 广州、上海等通商口岸开放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 C 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列强闯入北京并火烧圆明园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上海等通商口岸,故A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把封建社会,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B错误;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C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闯入北京并火烧圆明园,D错误。 16.史学家蒋廷黻指出:“太平天国的失败,证明我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的。”下面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选项是 A. 《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B. 《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C. 分兵北伐,孤军深入最终失败 D. 创立拜上帝教发动农民,纲领具有空想性 【答案】D 【解析】太平天国的失败,证明我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的,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创立拜上帝教发动农民,纲领具有空想性,不可能实现,故D正确;《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故A错误;《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也是其进步性的表现,故B错误;分兵北伐,孤军深入最终失败是太平天国局限性的表现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体现,故C错误。 17.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中描述:“两支舰队于9月17日在鸭绿江口外的海面上相遇。经过五个小时的交火,中方损失了4艘军舰,一千余名官兵战死,而日本只损失了1艘军舰。”此次战役的直接影响是 A. 日本控制了黄海海域制海权 B. 京津地区被列强武装控制 C. 激发了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次海战是甲午战争过程中的黄海海战,此次战役后,日军控制力制海权,选项A正确;选项B是《辛丑条约》签订的后果,排除;选项C是《马关条约》签订的后果,此时战争尚未结束,因此选项C排除;选项D是《辛丑条约》签订的结果,排除。 18.面对列强提出的和议大纲,清政府宣布今后的对外方针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更厚颜无耻地说:“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随后淸政府与列强签订了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清政府的政策实际上体现了他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这应该是在八国联军侵华以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结合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以后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故D正确,A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19.《时报》记载:“是故今日之列国,对于此次鄂(湖北)乱,苟能严守中立,相约不肯发难,则此次革命结果,无论两造孰胜孰败,吾国民皆知感激大义……”。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金田起义 B. 黄花岗起义 C. 武昌起义 D. 南昌起义 【答案】C 【解析】根据“此次鄂(湖北)乱”,结合所学可知,武昌起义发生于湖北,是辛亥革命开始的标志,故C正确;金田起义是在广西,黄花岗起义在广东,南昌起义在江西,ABD不符合“此次鄂(湖北)乱”,排除。 20.有学者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之一是“揖欧(学习欧洲)仿美”。其“揖欧”表现在 A. 学习英国,实行责任内阁 B. 效仿美国,确立民主共和 C. 仿照法国,尝试君主立宪 D. 以俄为师,推行改良道路 【答案】A 【解析】依据“揖欧(学习欧洲)”,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这是学习英国的责任内阁制,故A正确;效仿美国,确立民主共和,不属于“揖欧”,排除B;法国实行民主共和制,C错误;1917年十月革命后,我国开始出现以俄为师,并且俄国的经验主要是暴力革命,而不是改良,D错误。 21.发生于1919年的某一运动“……是自下而上的,它的根本意义在于其他下层民众借助学生运动走上社会运动的舞台……”,这一运动 A. 促成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 B.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 开启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19年和“其他下层民众借助学生运动走上社会运动的舞台”可知,这次运动是五四运动,这次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选项A正确;选项B是辛亥革命的意义,排除;选项C是国民大革命的作用,排除;选项D是辛亥革命的意义,排除。 22.民国十五年,有一支军队势如破竹,同年席卷湖南,进入湖北,占领武汉,又沿长江东下,攻占江西首府南昌。这正是当年洪秀全的太平军通过的路线,而该军速度是太平军的数倍。材料中涉及的“军队”和事件指的是 A. 湖北新军和武昌起义 B. 国民革命军和北伐 C. 工农红军和土地革命 D. 八路军和抗日战争 【答案】B 【解析】民国十五年是1926年,“进入湖北,占领武汉”,结合所学,1926年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势如破竹,1927年1月占领武汉,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故B正确;1911年武昌起义,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1928年创建工农红军,1937年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C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23.下列各项中,用以注解下图最恰当的是 A. “打倒列强除军阀” B.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 “万水千山只等闲” D.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答案】C 【解析】图示反映的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万水千山只等闲”与此有关。故答案为C项。A项是北伐战争时期的口号,B项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时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D项是抗日战争时期,均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 24.聂荣臻在答《抗敌报》记者问时指出,该战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该战应为 A. B. C. D. 【答案】C 【解析】根据“该战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结合所学可知,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以破坏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特点的战役,结果取得了重大胜利,振奋了抗战胜利的信息,故C正确;淞沪会战地点是上海,不符合题意,排除A;台儿庄战役地点不符合“华北”,排除B;徐州会战地点不符合“华北”,排除D。 25.“暗夜南湖亮斗星,燎原烈火向天明。征程二万经风雨,宝塔擎旗进北京。”其中“宝塔擎旗进北京”指的是 A. 遵义会议的召开 B. 红军长征的开始 C.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D.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进北京”并结合所学可知,该事件是中共占领了北京,这应该是平津战役取得胜利的结果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故答案为D项。AB项,遵义会议、红军长征与“征程二万经风雨”相关,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暗夜南湖亮斗星”是指中共“一大”,材料中“燎原烈火向天明”是指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排除。 二、非选择题 26.如何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是历朝历代统治者极为关注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摘自《旧唐书》 材料四 (元行省)……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钱穆《国史大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与秦的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并分析由此产生的后果。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反映了唐末怎样的社会状况?后来宋太祖为改变这一状取了哪些措施? (4)据材料四,概括钱穆对行省制度的观点。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 【答案】(1)西周:分封制;秦:郡县制。特点: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 (2)原因:吸取秦灭亡的教训。后果: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3)状况: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措施:兵权收归中央,抽取精兵充实中央禁军;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归中央掌控。 (4)观点: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地方缺乏自主性。 (5)认识:在继承中不断发展,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制度:通过材料“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皆为郡县”概括回答。特点:结合所学郡县制的特点可知: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 (2)原因:通过材料“矫秦之枉”得出吸取秦灭亡的教训。后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国并行制造成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3)状况:通过材料“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措施:通过所学知识从军事,政治,财政等角度分析。 (4)观点:通过材料“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概括得出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地方缺乏自主性。 (5)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可从在继承中不断发展,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等角度分析回答。 27.“民主”、“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一般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革命没有能创造出一种可以取代专制王权的新的政治制度,结果导致专制制度复辟。可是复辟之后不久又发生一件事,这在英国历史上叫“光荣革命”。这是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缔造了一种新的体制。在这个制度下,王位是被保留的,……但国家的权力中心转移了…… 材料二 关于工业革命的影响,……我们今天关心的是,它对英国社会结构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些影响又如何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制度。……工业革命在这方面的影响是:长期以来以贵族为中心的社会结构被打破了,产生了两个新的社会集团,或“阶级”,这两个集团都要求进行变革,变革就不可避免了。 材料三 美国的制度和英国的制度相差并不大,美国有议会(“国会”),国会包括上、下两院(“参议院”和“众议院”),有国家元首(“总统”),……但是英国有国王,美国不要国王;英国有贵族,美国不要贵族;……美国与英国最大的不同是美国让立法、行政、司法三个部分彼此对立、互相制衡,这叫“三权分立”。英国的三权是不分立的,它们融合在同一个议会之内。 ——以上材料均摘录自钱乘旦《西方“民主”的历史与现实》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新的体制”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是在哪部法律文献中得到正式确定的?“国家的权力中心转移”到了哪一机构? (2)材料二中英国政治制度的“变革”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在这场“变革”中受益最大的是哪一“社会集团”? (3)据材料三理解,为什么说英美“制度相差并不大”?相对英国而言,美国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美国与英国民主制度差异的原因? 【答案】(1)体制;君主立宪制。法律文献:《权利法案》。权力中心:议会。 (2)变革:1832年议会改革。受益集团:工业资产阶级。 (3)理解:英美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同之处:政体是民主共和制;权力结构是三权分立、制约平衡(或分权制衡)。 (4)原因:历史传统不同、民主制度确立的途径不同、国情不同。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限制国王的权力,确立了议会是权力中心。 (2)变革:根据材料“工业革命在这方面的影响是:长期以来以贵族为中心的社会结构被打破了,产生了两个新的社会集团,或‘阶级’”,这两个集团都要求进行变革,变革就不可避免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变革”是1832年议会改革。受益集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1832年议会改革增加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席位,因此受益集团是工业资产阶级。 (3)理解:根据材料“美国有议会(‘国会’),国会包括上、下两院(‘参议院’和‘众议院’),有国家元首(‘总统’)”可知英美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特点:根据材料“但是英国有国王,美国不要国王;英国有贵族,美国不要贵族;美国与英国最大的不同是美国让立法、行政、司法三个部分彼此对立、互相制衡,这叫‘三权分立’;英国的三权不是分立的,它们融合在同个议会之内。”可知不同之处:政体是民主共和制;权力结构是三权分立、制约平衡。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和英国民主制度差异很大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历史传统不同、民主制度确立的途径不同、国情不同。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之大足(以)证(明)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蒋廷献《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太平天国是怎样进行“社会革命”的。 (2)材料二中的“拳匪运动”是如何救国的?反映出当时社会矛盾发生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出的革命道路是什么,其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救国运动的不同结局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实行国库(圣库)制度,平均分配产品。 (2)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破坏一切洋人相关的事物。反映当时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3)新民主主交革命道路(或“武装割据”道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理)。 关键:把马列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4)领导阶级的先进性或局限性,是否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是否有坚强有力的组织等。 【解析】(1)依据“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进行的“社会革命”是指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实行国库(圣库)制度,平均分配产品。 (2)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由材料“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破坏一切洋人相关的事物,反映出当时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3)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出的革命道路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其成功的关键是把马列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4)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领导阶级的先进性或局限性,是否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是否有坚强有力的组织等角度回答即可。 29.无论中外,“分权”思想自古就有,虽然他们的目的和影响各不相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汉代以后,我国的决策、执行权与监督权就正式分由不同机关行使,实现了在职能、权力和人员等三方面的分离,和现代国家三权分立的方式相似。所不同的是,作为宪政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一部分的分权体制是从总体上以对国家权力进行有效制约为目的而做出的政治安排,这三种权力的最终来源是人民,而我国古代无论决策执行还是监督都直接或间接地对皇帝负责。 材料二 美国第四任总统麦迪逊《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一书评论道:《联邦宪法》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朱雄在《论三权分立原则对美国政治体制的影响》中说:1787年宪法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制衡理论作为宪法的核心,并对其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形成了特殊的“双重分权制衡”政府结构。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请回答: (1)中国的分权在隋唐时期最为典型的体现是实行了什么制度?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分权和近代以来西方分权的根本不同。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及其对美国发展所起的作用。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临时约法》如此分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部宪法的性质和意义如何? 【答案】(1)制度:三省六部制。 不同:中国分权服务于皇权专制。西方分权服务于民主制度。 (2)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或三权分立、互相制约、民主原则等)。 作用:防止了专制,保障了民主;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 (3)目的:限制袁世凯权力,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性质: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解析】(1)制度:根据所学可知,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不同:根据“我国古代无论决策执行还是监督都直接或间接地对皇帝负责”得出中国分权服务于皇权专制。根据“宪政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一部分的分权体制是从总体上以对国家权力进行有效制约为目的”得出西方分权服务于民主制度。 (2)原则:根据“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得出分权与制衡原则。 作用:根据所学,可从保障了民主、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总结。 (3)目的:根据“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结合所学得出限制袁世凯权力,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性质:结合所学可知,《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意义:《临时约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促进中国政治民主化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