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第79题实用类文本阅读素质大拔高 (2)
第一大题 现代文阅读 第 7~9 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训练共设计传记阅读 3 篇,试题 9 个,共 36 分,用时 36 分钟。 第一关 本科上线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导学号 00774081 一个人,一所大学 陈序经,字怀民,1903 年 9 月 1 日出生于海南文昌县,早年随父两度侨居新加坡。1925 年夏,复旦大学毕业后,陈序经到美国深造,1928 年取得博士学位。此后,他又前往德国 留学,研究欧洲的政治、哲学和文化。1931 年,陈序经回到广州,在岭南大学任教。1934 年夏,陈序经来到当时还是私立的南开大学,任职经济研究所,颇受校长张伯苓的器重。1937 年 7 月,抗战全面爆发,北大、清华与南开决定合并,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陈序经任法 商学院院长、校务委员。抗战胜利后,南开大学回迁天津,这时陈序经身兼南开教务长、经 济研究所所长和政治经济学院院长三职,教学行政工作非常繁重。1945 年 8 月,陈序经从 美国讲学回到国内,一次酒筵上,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宋子文主动请他出任泰国大使,陈序 经以“矢志教育不改行”为由,坚决推辞。1949 年,国民党有意让其出任教育部次长,他 又拒绝了。 陈序经的一生引发过三次大争论。其中两次,一是最著名的文化问题大争论,一是影响 深远的关于教育问题的争论。针对广东当局泛扬复古祭孔的趋势,1933 年 12 月 29 日晚, 陈序经应邀到中山大学做了题为“中国文化之出路”的演讲,他说:“中国前途的出路,就 是要中国文化彻底地西化。”演讲批评了“复古派”和“折中派”,指出这两派是没有出路 的。由此在全国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文化大论争,论战的参与者,几乎囊括了那个时代的知名 文化人,其中包括梁漱溟、胡适等。 关于教育问题的论争,源于胡适 1947 年发表的《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胡适在文 中提出,要由国家出资重点扶持五所大学,使之成为世界一流。陈序经随即撰文反对,他认 为不能忽略了私立大学。陈序经还对中国各地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感到忧虑。他在《论学 术发展的计划》中说:“我国大学教育,一向集中于平、津、沪数个地方,这本来就不很合 理……从地域方面看起来,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 1948 年 8 月 1 日,陈序经离开国立的南开,到私立的岭南大学出任校长。在首次全校 公开讲话中,他就强调学术不分宗派,提倡尊重个人思想、信仰、言论与学术自由。陈序经 邀请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专家、教授来校,其中包括陈寅恪、姜立夫、王力、容庚…… 在校董事会领导下,岭南大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具体采用的是由五名教授参与管理的“教授 治校”方式。陈序经说,校长应从教授中选举产生,要兼任不要专任,期满了可以回去做自 己的学问。他又说,他自己的头衔是“教授兼校长”。由他主持的校务会议,其实就是一个 教授会议,是由他们,而不是行政官僚来决定学校的事务。这种管理模式保证了岭南大学的 学术风气。 他还结合广东的地域特点,增设了一些院系和研究机构。岭南大学商学院的前身是隶属 于文学院的商学经济系。广州商业发达,选读该系的达三百人,为全校系之冠。陈序经顺应 社会需求,将商学经济系扩充为商学院,开设经济、商业管理、银行学三个系。他主持校务 后,十分注重与地域特点相关的研究工作,恢复了西南社会调查所的研究工作,并将该所扩 充为“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开展专题研究,辑校有关西南社会经济的文献,翻 译有关著作,并从事西南物产资源、农村社会经济、土地制度、物价等方面的调查。短短一 年内,就有《三水民调查》、《干栏——西南原始住宅的研究》、《南洋与中国》等专著问世。 在陈序经到任后的一年间,岭南大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使学校逐渐具全国性与国 际性,还扩大了向平、津、沪及外省其他地区的招生人数,而使岭南大学成为立足岭南面向 全国的大学。 (选自陈其津《我的父亲陈序经》等,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岭南大学是广东的第一所大学,也是基督教会在广东的最高学府,对广东的影响十分 深远。从 1948 年陈序经出任岭南大学代校长一职到 1952 年院系调整,前后虽然只有 4 年时 间,但这短暂的 4 年却是岭南大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谈火生《陈序经与岭南大学》) ②这位谦谦君子,在三十年代却是力倡“全盘西化论”的得力猛将,名字与胡适等风行 一时。在极“左”年代一直为“全盘西化”罪名所累的陈序经,其生活方式与待人接物之道, 却一直都是中国式的。终其一生,中国传统贤者“恭宽信敏惠”的操行,在陈序经身上有很 鲜明的体现。 (陆健东《陈寅恪与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 1.下列关于陈序经担任岭南大学校长之后的工作实绩,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 A.邀请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专家、教授如陈寅恪等来岭南大学任教,并请教 授参与校务管理,以保证岭南大学的学术风气。 B.结合广东的地域特点,扩充原来隶属于文学院的商学经济系为商学院,开设了银行 学等三个系,就读人数达三百人,居全校之首。 C.将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扩充为岭南大学西南社会调查所,并进行了一系列文献整理 及调查、研究工作,出版了一批专著。 D.扩大了向平、津、沪及外省其他地区招生的人数,使岭南大学成为立足岭南、面向 全国的大学,具备了全国性和国际性。 [解析] B“三百人”是原来选读商学经济系的人数,不是扩充为商学院之后三个系的 总人数。C“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与“西南社会调查所”名称应互换。D“使岭南大学逐渐 具有全国性与国际性”是未来目标而不是已经达成的现实。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D ) A.陈序经有多次到国外侨居及留学深造,研究西方政治、哲学和文化的经历,这些经 历对他后来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念,都有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B.陈序经在南开、西南联大和岭南大学都曾取得不俗的业绩,如果他改变“矢志教育 不改行”的信念,跨入仕途,必能成为同样杰出的外交官或行政官员。 C.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化问题论争中,陈序经曾力倡“全盘西化论”,其实他针对 的是“复古派”和“折中派”,却自那时起一直遭受“极左派”的误解。 D.陈序经是我国较早接受西方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之一,但在生活方式与待人接物上, 他却是一位谦谦君子,体现了中国传统贤者的品德。 E.陈序经是 20 世纪中国思想发展史和教育史上绕不开的人物,这不仅因为他曾将岭南 大学带上高峰,更因为他有数度与胡适等大人物争论的勇气。 [解析] B“必能成为同样杰出的外交官或行政官员”过于绝对。C“自那时起一直遭受 ‘极左派’的误解”曲解原文,原文链接是说“在极‘左’年代一直为‘全盘西化’罪名所 累”。E“数度与胡适等大人物争论”于文无据。文中只写了与胡适的一次争论。关于“文 化问题论争”,原文只说及胡适等是“论战的参与者”;其实,在这次论战中,胡适是陈序 经的盟友。选 D 项,得 3 分;选 A 项,得 2 分;选 B、C、E 项,不得分。选两个且全选对得 5 分,如选 BD,得 3 分,其他同理。 3.作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杰出的大学校长、教育家,陈序经对于高等教育有哪些重要 的观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 分) 答:________示例:①公立大学之外,不能忽略私立大学;②大学教育应防止地域方面 不合理的畸形发展;③提倡尊重个人思想、信仰、言论学术自由;④学校应采取“教授治校” 的民主管理方式。__ [解析] 4 分,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第二关 冲刺名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导学号 00774082 教 授 胡 适 胡适的教授生涯始于北京大学。1917 年初,《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向北京大学新任校长 蔡元培力荐胡适,同时动员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学习哲学的胡适回国任教。当时正在紧 张写作博士论文的胡适,还没等博士学位到手便回国了,于当年 9 月 10 日到北大就任教授, 这时他刚刚二十六周岁。 初到北大任教的胡适,在哲学系讲授“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哲学史”是北大的老课 了,在胡适之前由陈汉章讲授。陈从伏羲讲起,讲了一年才讲到《尚书》的《洪范》篇。胡 适授课却不管以前的课业,他发给学生的《中国古代哲学讲义》,一反前例。当时读大一哲 学系的顾颉刚回忆说,胡适一开头就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直接从 周宣王以后讲起。“这一改把我们一班人充满着三皇、五帝的脑筋骤然作一个重大的打击, 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在他们学生眼里,这简直就是一场“思想造反”,有几个不安 分的学生拉着读大二文学系的傅斯年,策划“扳倒”老师——将这个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年 轻的留洋教授赶走。当时傅斯年在北大已赫赫有名,此前他就曾将教授《文心雕龙》的教授、 章太炎的门生朱蓬仙成功逐出门外。他将朱的讲义一夜读完,勾出了三十多条错误,将了他 一军。校长蔡元培看了,只得将朱辞退,但傅斯年“鉴定”完胡适的课后,得出的结论是: 这个人书虽然读的不多,但他走的这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就这样,这件事才得以平 息。第二学期,北大恰好也有一门“中国哲学史”的课,由一位老教授任课,当时冯友兰正 在哲学系读三年级,据冯友兰回忆,某次课上,这位老教授手里挥舞着胡适的讲义,冷嘲热 讽地对学生说:“我说胡适不通,果然就是不通,只看他的讲义的名称,就知道他不通。哲 学史本来就是哲学的大纲,说中国哲学史大纲,岂不成了大纲的大纲了吗?”好在胡适在学 生那里基本站稳了脚跟,加之有校长蔡元培的鼎力相助,他在北大的教授位子也就此坐稳了。 除了在北大任教,胡适还先后担任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并长期兼任教育部讲习所兼职 讲习,至于胡适在国内外大学的演讲、讲学,那就难以计数了。 胡适课讲得好,这在所有听过他课的学生那里,基本上是公认的。1917 年考入预科的 田炯锦回忆说:“诸师长中,我最喜欢听胡先生的课,他不但有许多新颖的见解,而且擅长 表达。”曾就读于北大的朱海涛回忆说:“适之先生在校中开的课——中国文学史是一门极 叫座的课。他讲《诗经》,讲诸子,讲《楚辞》,讲汉晋古诗,都用现代的话来说明,逸趣横 生,常常弄到哄堂大笑。” 胡适讲的课,内容大多比较新颖,他特别注重运用他那套所谓“科学的方法”,尤其是 杜威的实验主义方法,来分析和解释中国的典籍,有断制,新见迭出。在教学方法上,胡适 推崇研究性教学,在教学中“往往把我不能解决的问题做题目,叫同学来研究”。胡适说自 己并不喜欢上大课,而更喜欢上小型的研讨课,因为“班次太大,不能大家互相讨论研究”。 胡适的日记、笔记中也多有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记载和分析。1931 年 8 月 28 日阅完“中 古思想史”试卷后,对 75 位学生按分数排队,排出“皆有希望成才”“尚有几分希望”“中 人之资”“绝无希望”的,甚至还依次“卜其人的终身”。 常有同事向胡适讨教讲课的奥秘,他的回答是:“一小时的课,必须有四小时至八小时 的准备。”杨亮功说:“胡先生做学问不苟且,教书也是不苟且的。”这也就是胡适自己所 说的以“做小学生”的态度去对待教学。对胡适这样一位“大牌”教授来说,他在教学工作 中能够这样“不苟且”,难得可贵。 (摘编自周川《教育家胡适:行动与思想》) 【相关链接】 ①在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的同时,胡适以自己博士论文为基础,改写成《中国哲学史大 纲》讲义,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该书由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亲自作序,是中国学者第一 次用近代学术观点和方法整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专著,出版后即风行海内,3 不年到就再版 7 次,影响空前。 (高丹《北大开会研讨胡适:他 20 岁一出场便是主角》) ②在 1916 年他给友人的信中写道:“适以为今日造国之道,首在树人;树人之道,端 在教育。胡适近来别无奢望,但求归国后能以一张苦口,一支秃笔,从事于社会教育,以为 百年树人之计,如是而已。” (肖东发、李云、沈弘《风骨:从京师大学堂到老北大》)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C ) A.胡适研究学问,特别强调要有独立的思想,因此他讲课时没有沿袭陈汉章讲授哲学 的方法,这让他的学生很不适应。 B.胡适作为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教授,在北大任教遇到挑战是不言而喻的,学校哲学 系老教授对他的藐视就是其中之一。 C.胡适说自己以“做小学生”的态度对待教学,就是从头学起,即杨亮功所说的“胡 先生做学问不苟且,教书也是不苟且的”。 D.胡适非常重视教育对改变国民的作用,他一生身体力行,不仅在北大任职,而且还 兼职多所大学,并大量演讲、讲学。 [解析] C 选项“就是从头学起”,无中生有。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BD ) A.年轻时的胡适曾立下从事教育事业以救国的志向,这是他后来听从陈独秀的劝告, 匆匆回国到北大就任教授的原因之一。 B.胡适授课“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这与其说是胡适不肯贸然信从古人带给大 家的震惊,不如说是大家对他的敬佩。 C.在北大赫赫有名的傅斯年曾成功“扳倒”章太炎的门生朱蓬仙,但是在听完胡适的 课后,对胡适治学的方法表示肯定. D.《中国哲学史大纲》的正式出版和蔡元培亲自为书写序,使胡适在哲学研究上确立了 自信心,这是他在北大站稳脚跟的标志。 E.胡适喜欢上小型的研讨课,是因为课堂中学生少,便于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展开 研究,足见胡适非常重视研究性教学。 [解析] B 选项“不如说是大家对他的敬佩”错,与下文学生“策划‘扳倒’老师”不 符。D 选项“使胡适在哲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在北大站稳脚跟的标志”无中生有。 6.胡适的课被学生公认“讲得好”。请结合材料,对胡适课“讲得好”的原因进行分 析。(4 分) 答:________示例:①胡适的语言表达能力好:讲课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引人入胜; ②胡适注意研究学生:注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记载和分析,讲课能够心中有学生;③胡适重 视备课,注重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他讲的课,内容大多比较新颖,教学中特别注重培养学 生研究问题的能力。__ [解析] 答对一点 1 分,两点 3 分,三点 4 分。意思答对即可。 第三关 金榜夺魁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本题共 3 小题,9 分) 导学号 00774083 步步向生,时时可死 “我还有十年的世寿,我要全部用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2006 年,叶曼老师如是说。 北京时间 2017 年 2 月 15 日,叶曼老师于美国洛杉矶往生。享年 103 岁。大德离世,人 天共悲。记得叶曼先生曾说:“唯有有智慧地度此一生,方才不辜负来人间走了一遭。”纵 观先生此生经历,应当对得起“不负此生”一说。 叶曼女士,原名刘世纶,1914 年生,祖籍湖南。她 6 岁以《左传》开蒙,1935 年,被 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先生特别录取,就读北大法学院经济系,后曾任辅仁大学哲学系副 教授。世人尊她为“当今世界极少将儒、道、佛文化融会贯通的国学大师之一”,其传承国 学各类经典课程数千讲,并著有多项著作文集,在海内外享有极高声誉。 叶曼的父母都是很虔诚的佛教徒,但是她却对佛教非常反感,认为它只是士大夫阶级的 另外一种消遣品。8 岁那一年,叶曼开始吃素,她之所以吃素是因为怜惜那些被宰杀的动物, 从此下决心不再吃有生命的东西,所以她吃的并不是佛家素。这样的食素,她一坚持就是 15 年,直到“抗战”开始,离家出外的她才停止食素。 对于周遭事物存在的原因和人生的来处与去向,叶曼从小就有许多疑问。但是列强入侵, 国难当头,她不可能花更多的时间在一些超现实的问题上。上大学后,受到北京大学思想自 由氛围的熏习,叶曼慢慢地又开始注意到超自然的问题。她开始试着用逻辑的方式,借助归 纳法和演绎法,推论人生是什么、人应该怎么活的问题。但她并没有从中找到答案,于是逐 渐回归到了东方思想,进而靠近宗教范围。 后来,在一位朋友的引荐下,叶曼认识了南怀瑾。叶曼问出了她一直想知道的“人生从 何处来,死往何处去”的问题。南怀瑾告诉她这是许多人共有的问题,它的答案就在佛法里。 叶曼开始跟随南怀瑾学习《楞严经》。之后的几年里,一遍又一遍地研究《楞严经》后, 她才发觉,过去自己把唯识误认为是士大夫阶级的消遣品,竟不知道这里有这么好的东西。 大学毕业后,叶曼与同年考入北京大学的同学,当年的全科状元田宝岱结为伉俪。后随 身为外交官的夫婿,作为大使夫人辗转于美国、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等地 驻外总计二十五年,后旅居美国洛杉矶。叶曼接触过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不同西方宗教,后 并研学佛教、道家、儒家多年,对东方和西方文化、哲学与宗教有独到的见解。中年为明了 生死而学佛,先后师侍南怀瑾先生、陈健民上师等。 六十年代,叶曼为传播中国儒、道、佛三大文化在台湾成立“文贤学会”。七十年代, 在美国洛杉矶位于哈冈的家中成立“文贤书院”,每周六免费开讲《四书》、《道德经》、佛 教的故事等课程,身体力行,为海外侨胞讲说中国文化,期待能带动更多修心向学的风气。 八十年代中,叶曼曾代表中华佛教居士学会(台湾),当选世界佛教友谊会副会长,期间与中 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戏剧性的相识,让他们成为挚友。后经朴老邀请到北京拜访北京云居 寺时,发现云居寺已在日本侵华时被毁损,当即发下宏愿,要重建云居寺。1990 年,叶曼 来往香港、美国、新加坡等地,共筹得三十二万美金善款。其中三十万美金捐赠用于重建云 居寺,受到了时任北京市副市长何鲁丽以及十世班禅大师的接待,朴老也特意作一条幅赞其 功德。其余二万美金捐作云南以及贵州兴办希望小学,迄今为止,已建成十三所文贤希望小 学。一九九二年,叶曼获得世界佛教协会及二十七国代表参加的佛教大会赠予金奖。 叶曼曾任辅仁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妇女杂志主编,并以叶曼信箱为读者所称颂。其丰富 的东方与西方人生经历、通达的处世态度与洞察人性的智慧,在家庭、爱情、婚姻、信仰等 人生目标与问题的抉择上,为现代人传道解惑。蔼蔼学者的风范和对国学的了解,更让她成 为无数海内外朋友的精神导师。叶曼传承国学各类经典课程数千讲,并著有多项著作文集, 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 2006 年 11 月,叶曼先生曾接受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节目专访,回顾自己早年求学、 中年向佛的经历,并说曾有大师预言自己能活到 103 岁,希望能把预言中的后十年过好,努 力工作成就心愿。 “人生犹如演戏,即使我是跑龙套的,也要跑好。”这是叶老的一句话。这句话背后则 是她 90 高龄后还在做着很多事情,在为自己未了的心愿奔走。 今天,大师离我们而去,但大师的智慧及风采长存世间。愿叶曼老师往生极乐,愿您乘 愿再来。 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B ) A.叶曼先生富有佛缘,不仅有父母一辈的从小熏陶,更重要的是她日后自己对人生、 对世界的疑问,并不断的追问下去,最终在南怀瑾那找到了答案。 B.全文不仅在写叶曼先生的人生事迹,更在写她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探索,以及对中 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在当今物质至上、利益为先的商品时代,叶曼先生的这种追求,是照鉴 我们灵魂的一面镜子。 C.“人生犹如演戏,即使我是跑龙套的,也要跑好”一句,以谦卑的语气,很好的体 现了叶曼先生在追寻人生路上的感悟,体现出了叶曼先生的无所畏惧而又有点戏谑的人生态 度。 D.本文充分运用了引用、倒叙、插叙等艺术技巧,语言朴实华美,全面地把叶曼先生 的一生和高尚的品德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 [解析] A“最终在南怀瑾那找到了答案”错,应是“佛法”。C“体现出了叶曼先生的 无所畏惧而又有点戏谑的人生态度”错。D“语言朴实华美”错。 8.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BE ) A.八十年代,叶曼先生与赵朴初先生结识,后又筹集善款,捐助了多所小学,因此被 世界佛教协会及二十七国代表参加的佛教大会赠予的金奖。 B.“步步向生,时时可死”是全文的标题,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高度概括了叶曼先生 一生的追求和人生态度。 C.叶曼先生讨厌佛教,认为它是士大夫阶级的消遣品,后来经过学习《楞严经》,认为 唯识是很好的东西。可见,在这里,唯识与佛教意义是相同的。 D.叶曼先生走上在海外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道路,跟她的丈夫田宝岱的身份职业有密 切的关系,说明叶曼先生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客观的结果,而不是叶曼先生主观追求的。 E.“步步向生,时时可死”的意思是,随时随地准备死,但是每一分每一秒钟不浪费, 尽量利用它,时时可死,步步求生。 [解析] A 不构成因果关系。C“唯识与佛教意义是相同的”错,应为“不同”。D“而 不是叶曼先生主观追求的”错。 9.当今社会是否还需要叶曼先生这样的国学大师?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 看法。(4 分) 答:________示例:需要。①叶曼先生的品质具有超越时空的特质,任何时代都需要叶 曼先生这样的大师,叶曼先生精神不朽。②叶曼先生丰富的东方与西方人生经历,通达的处 世态度与洞察人性的智慧,在家庭、爱情、婚姻、信仰等人生目标与问题的抉择上,为现代 人传道解惑。其蔼蔼学者的风范和对国学的了解,更让她成为无数海内外朋友的精神导师。 ③当今的社会,物欲横流,人心浮躁,功利主义盛行,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很容易忘记了 什么才是我们所需要的,什么才是应该摒弃的。而叶曼先生,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人生智慧, 告诉了我们,人生所应有的价值与意义,是我们应该追求与坚守的。__ [解析] 观点 1 分,理由阐发 3 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