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江津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江津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上期阶段一考试 高二2021级政治试卷 考试时间: 90分钟 总分:100分 第I卷 (选择题 共50分) 1.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于2018年8月13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大会公告指出:“围绕学以成人的主题,着重开拓人的多重维度,并探究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拓宽哲学领域,回应当代新涌现出的各类全球性议题;哲学家应与其他人文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者在一起,在经济、社会、政治和宗教等领域,在多元化文化和各类传统之间,进行相辅相成的合作与互动。”由此可见 ①各门具体科学随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②真正的哲学是对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③哲学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科学的发展进步 ④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世界哲学大会公告指出:探究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拓宽哲学领域,回应当代新涌现出的各类全球性议题,这体现了真正的哲学是对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②符合题意;哲学家应与其他人文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者在一起,进行相辅相成的合作与互动,这体现了哲学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科学的发展进步,③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④说法错误,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不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所以本题选C。 2.下表是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世界观及其行为表现调查表。图表内容表明 A. 世界观指导着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B. 具有一定世界观的人应有自己的哲学思想 C. 哲学为人们提供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D. 在实践中形成的世界观影响着人们的活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A:正确的世界观指导着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A表述错误。 B:世界观人人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B表述错误。 C:正确的哲学为人们提供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C表述错误。 D:材料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世界观及其行为表现不同,说明在实践中形成的世界观影响着人们的活动,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恩格斯说:“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下列对哲学中物质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物质撇开了事物的具体形态,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 ②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③物质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④物质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中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集合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选项中“撇开了事物的具体形态”“不可捉摸的”的表述错误。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正确;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③正确;物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各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集合,④选项表述错误。本题答案选B。 4.“十年前你在做什么?”那时还没有满大街的二维码,做这份卷子的你还是位可爱的低年级小学生……留恋也好,决绝也罢,过去的时光不复再来。下列选项中,最适合用于这一情境的是 A. 心外无物 B.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C. 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D.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B:“留恋也好,决绝罢,过去的时光不复再来”这说明运动是绝对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体现的是运动是绝对的,因此,适合用于材料情境的是“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B正确。 A:心外无物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不符合题意,不选。 C:材料体现运动的绝对性,“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是否认相对静止的,形而上学的运动观,C不合题意。 D: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强调人类认识能力的无限性,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②客观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在经过26天的“长途跋涉”并“养精蓄锐”之后,2019年1月3日上午,低调得似乎都有些淡出公众视野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厚积薄发,完成了人类史航天史上的一项壮举——成功软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至此,这项略显“隐忍不发”色彩的“月球远征计划”终于度过了最困难和最惊险的时刻。由此可知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③思维和存在相互依赖 ④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正确,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成功软着陆,表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②错误,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③错误,“互相依赖”的说法错误,思维依赖于存在,存在可以脱离思维。④正确,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成功软着陆,表明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故答案为B。 6.随着我国私家车的日渐增多,“路暴族”、驾车打电话、发短信等问题日益凸显。有关数据显示,90%以上的车祸都是由不文明驾驶导致的。这些现象促使人们反思出行文明建设问题,倡导“马达一响,集中思想;车轮一动,想到人民群众”。这说明( ) ①出行文明的建设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发展方向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③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④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路暴族”、驾车打电话、发短信等问题日益凸显,不文明驾驶的行为随之出现,这些现象促使人们反思出行文明建设问题,说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④项符合题意;为解决不文明驾驶问题,我们倡导“马达一响,集中思想;车轮一动,想到人民群众”,体现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②项符合题意;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①项观点错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③项观点错误。答案选C。 7.重庆市云阳县发现了一道长150米、厚2~4米、高6~8米的“恐龙化石墙”。古生物学家认为,从目前发掘出来的化石看,在1.8亿年前到1.6亿年前,重庆云阳附近区域曾生活着大量的恐龙。这处遗址有可能填补恐龙演化序列的空白。上述推测告诉我们: ①古生物学家借助化石能够创造一个幻想的世界 ②人类通过“思维的眼睛”可解开自然界之谜 ③恐龙的真实性存在依赖于古生物学家的思维能力 ④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古生物学家借助化石能够创造一个幻想的世界。②符合题意,“思维的眼睛”即人的意识。人们推测,此次发现的这处遗址有可能填补恐龙演化序列的空白,表明人类通过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可认识自然,解开自然界之谜。③错误,恐龙的真实性存在依赖于古生物学家的思维能力的观点犯了唯心主义错误。④符合题意,在1.8亿年前到1.6亿年前,重庆云阳附近区域曾生活着大量的恐龙,所以目前能在此地发掘出来大量化石,这表明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故答案为C。 8.天地逆旅之间,唯有诗词曾酬尽人生百态。远离家乡时,遥望见“星垂平野阔”;送别好友时,正路过“月生楼外天”;踌躇满志之时,满心是“晓战随金鼓”;闲适漫游时,却只想“静听松风寒”。由此可见 ①诗人对人生的抒写具有自觉选择性 ②诗词的内容取决于诗人的想象力 ③诗词是客观环境和人生境遇的真实再现 ④诗词是诗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悟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材料中“不同的人生境遇下,不同的人生感慨”的信息,说明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①正确。 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所以诗词的内容来源于客观物质,并非人的想象力,②错误。 ③:意识还具有主动创造性,用诗词抒写人生,是诗人对客观环境和人生境遇进行加工改造的主观产物,诗词不完全真实再现客观环境和人生境遇,③错误。 ④: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所以诗词是诗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悟,④正确。 故本题选C。 【点睛】1.意识的内容和本质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②不管是正确的思想意识还是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③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还要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9.诺贝尔奖得主心理学家丹尼尔·卡恩曼研究发现,人的记忆主要由高峰和结束两个时段的体验所决定,即“峰终定律”。简单地说,就是人在一段经历之后,留下深刻记忆的是对“峰”与“终”的体验。当前,“峰终定律“已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各个领域。这启示我们 ①人的心理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 ②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③人能够在把握规律基础上利用规律 ④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就能把握规律的客观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人的心理运动有“峰终定律”,启示我们人的心理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①项符合题意;“峰终定律”已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启示我们人能够在把握规律基础上利用规律,造福人类,③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人违背“峰终定律”的现象,②项不合题意;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承认运动的绝对性不一定就能把握规律的客观性,该观点太绝对,④项观点错误。答案选B。 10.2018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提出,要打造优美自然生态环境,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将雄安新区建成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材料所提要求的唯物论依据是 ①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②自然界具有客观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保护环境 ③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不可解决的矛盾,只有国家才能缓和 ④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才能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要打造优美自然生态环境,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将“雄安新区”建成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从唯物论角度这是因为自然界具有客观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保护环境,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才能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做出正确的选择,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①错误;矛盾是可以解决的,③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11.2019年8月重庆智博会开幕。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在对世界经济、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人工智能机器人多次在和人类的对弈中击败人类。下列关于人工智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依赖于人类的实践水平 ②科技进步使人工智能具备一定的独立思维能力 ③人工智能是人类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体现 ④人类实践的广度日益决定于人工智能的能动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材料中,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在对世界经济、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人工智能机器人多次在和人类的对弈中击败人类,这说明人工智能是人类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体现,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依赖于人类的实践水平,①③符合题意。 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工智能不具备独立思维能力,②表述错误。 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工智能不具有能动性,④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B。 12.研究人员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找到了一些输送基因效率更高的病毒,有效解决了基因疗法存在的问题。但该技术在对付阿尔茨海默症等成因不明的疾病时,仍稍显欠缺,面临巨大挑战。由此可见 ①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在实践活动中被推翻 ②具体认识在发展中不断被超越 ③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 ④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永无止境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认识的特点的相关知识。研究人员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找到了一些输送基因效率更高的病毒,有效解决了基因疗法存在的问题。这表明具体认识在发展中不断被超越,②正确;但该技术在对付阿尔茨海默症等成因不明的疾病时,仍稍显欠缺,面临巨大挑战。这表明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永无止境的,④正确;真理的发展过程是一种不断超越自身的过程,不是推翻自身的过程,①说法错误,排除;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③中的“真理中的错误”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认识的过程 1.认识的反复性原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原因: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②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③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其本质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的无限性原理: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原因:①认识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③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3.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4.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的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3.微信启动页面的背景是地球的照片,这张照片是我国新一代气象卫星“风云四号”从太空拍摄的最新气象云图。和上一代相比,“风云四号”观测的时间分辨率提高了1倍,空间分辨率提高了6倍,大气温度和湿度观测能力提高了上千倍……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实践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②人们对宇宙认识的发展需要实践为其提供必要的认识工具 ③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实践的发展提供日益完备的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①错误。 ②③:我国新一代气象卫星“风云四号”使我们对地球的认识更加“清晰”,这从一个侧面表明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也表明人们对宇宙认识的发展需要实践为其提供必要的认识工具,②③符合题意。 ④:认识并不能超越历史条件,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14.某地在发放一项惠农补贴时,为了防止虚报冒领,引进了先进的指纹机,以核实领取人身份。提取备份指纹忙活了大半年,年底发放时却遇到了尴尬。原来,很多村民干了一冬天农活,手指裂了口子,明明是同一个人的同一个手指头,可就是无法通过指纹机的验证。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尴尬”来自决策没有考虑变化发展的实际 ②“尴尬”启示人们要将人民意愿作为办事情的立足点 ③“尴尬”来自初衷和结果总是不一致的 ④“尴尬”启示人们应尊重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④:最初为了防止虚报冒领,引进了先进的指纹机,以核实领取人身份,年底却遇尴尬,村民因忙活一冬天,手指开裂,无法通过指纹机的验证,这说明“尴尬”来自决策没有考虑变化发展的实际,同时启示人们应尊重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①④符合题意。 ②: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②错误。 ③:“尴尬”来自初衷和结果总是不一致的,说法错误,③排除。 故本题选B。 【点睛】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指我们做事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为什么?理论依据物质决定意识,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现实意义:这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 (3 )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 15.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这一论断蕴含的哲理是 A. 坚持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 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C. 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D. 把握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统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A: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错误。 B:材料没有体现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B不符合题意。 C: “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这一论断蕴含的哲理是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C正确。 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错误。 故本题选C。 16.“小猪佩奇社会人”“确认过眼神”“我太难啦”等流行语爆红,其背后无一不是对当下社会某种现象的理性思考。这说明 ①物质和意识不可分离 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③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能离开物质单独存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 ,①说法错误。 ②④:流行语的爆红,其背后无一不是对当下社会某种现象的理性思考,说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也体现了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②④符合题意。 ③: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 17.微信表情制作团队根据周星驰在影片中常出现一些夸张搞笑的捂脸动作而创作了“捂脸”表情。该表情以它丰富的情感内涵,委婉的表达方式,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一千个人眼中便有一千种“捂脸”:遇到好事了,捂脸;遇到坏事了,捂脸;认错的时候,捂脸;太尴尬了,捂脸……材料表明: ①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②意识在形式上是客观的,在内容上是主观的 ③人们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的理解有个体差异性 ④认识对象具有能动性,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③符合题意,“捂脸”表情以它丰富的情感内涵,委婉的表达方式,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一千个人眼中便有一千种“捂脸”,这说明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认识因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②错误,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④错误,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故答案为A。 18.汉字具有深厚的文化韵味。“国”字的演变展现了人们对国家的理解。繁体字“國”由两个“口”、一个“戈”和一个“一”组成。大“口”表示疆土的范围,并表示国家应有边防;小“口”为国境线内的人口;“戈”作为兵器,对外抵御侵略,对内维护治安;小“口”下边的“一”表示土地。后汉时简化的“国”,“口”中从“王”,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从这可以得出的唯物论的正确结论是 A. 人们对“国”的认识有一个反复性过程 B. 自然界具有客观物质性 C. 意识是人们对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D. 认识随实践发展而呈现一个上升性过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AD:“国”字的演变展现了人们对国家的理解,表明人们对“国”的认识有一个反复性过程,说明认识随实践发展而呈现一个上升性过程,但AD属于认识论,不符合题目要求。 B:材料没有强调自然界具有客观物质性,B不符合题意。 C:从唯物论角度看,汉字具有深厚的文化韵味。“国”字的演变展现了人们对国家的理解,体现了意识是人们对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C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9.新中国建国七十年来,解放思想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果以此为主题筹办“我国建国七十年成就展”,你认为最切合主题的展览副标题是 A. 主观决定客观,实践产生理论 B. 运动引起变化,变化推动发展 C. 思想引领实践,改革促进发展 D. 系统决定要素,部分影响整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客观决定主观,主观要符合客观,该选项“主观决定客观”说法错误,故A错误。 B: 事物的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引起了事物的变化,推动了事物的发展,B错误。 C:解放思想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说明了思想引领实践,改革促进发展,故C正确。 D:解放思想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说明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没有涉及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故D不选。 故本题选C。 20.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建成投运。初步统计,北京大兴机场已经创造了40余项国际、国内第一,技术专利103项,新工法65项,国产化率达98%以上。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这一重大工程建成投运,对提升我国民航国际竞争力、更好服务全国对外开放、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说明 A. 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B. 人们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联系 C.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创造联系 D.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A:联系具有条件性,只有条件具备,事物之间才会存在联系,A错误。 B: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这一重大工程建成投运,对提升我国民航国际竞争力、更好服务全国对外开放、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说明人们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联系,B符合题意。 C: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不能创造联系,C错误。 D: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错误。 故本题选B。 21.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肯定2018年所取得成绩的同时,用“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形容当前中国经济,指出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这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重大机遇。因此,我们要 ①改变规律能够避免前进道路中的困难曲折 ②不断建立事物新的联系代替事物固有联系 ③在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中实现梦想 ④立足世界大变局稳中求变寻求最优化目标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③④:目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这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重大机遇。因此,我们要立足世界大变局稳中求变,在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中寻求最优化目标,实现伟大梦想,③④符合题意。 ①:规律是客观的,不能改变,①说法错误。 ②:事物固有联系不能代替,②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和静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2.为了实现到2020年让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要采取产业精准扶贫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兜底脱贫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四个一批”措施,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根据材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①致贫的原因多样,印证了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 ②脱贫的手段各异,说明了意识可以促进脱贫工作的开展 ③脱贫的任务艰巨,要求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激发内生动力 ④脱贫的时间紧迫,必须超越历史条件,创新扶贫开发路径 A. ②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致贫的原因多样,印证了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①符合题意。 ②: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脱贫工作的开展,②说法错误。 ③:脱贫的任务艰巨,要求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激发内生动力,③符合题意。 ④:脱贫的时间紧迫,要创新扶贫开发路径,但也不能超越历史条件,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23.记笔记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下图为高二某同学的笔记本,“记录区”用来在上课时快速记录,“整理区”用来课后归纳重点、补充疑问,“提示区”用来写下整个笔记的提纲或延伸说明。原始的记录→逻辑的整理 →关键的提示,这一方法体现的哲理主要是 A.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B. 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C.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D. 必然与偶然的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B:该同学的笔记本是一个系统,由“记录区”“整理区”和“提示区”等要素构成,这一方法体现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故B正确。 ACD:选项ACD均与题意不符,不选。 故本题选B 24.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要求,以加快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国防深度融合为主线,坚持人工智能研发攻关、产品应用和产业培育“三位一体”推进,全面支撑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从哲学上看,加快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国防深度融合发展是因为( ) ①正确把握和利用联系的多样性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②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发展 ③采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能有效提高人工智能对社会资源的整合 ④通过融合活动建立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之间的自在联系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联系的相关知识。②选项表述错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④选项错误,人不能建立自在事物的联系。根据题意,从哲学上看,加快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国防深度融合发展是因为正确把握和利用联系的多样性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采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能有效提高人工智能对社会资源的整合;①③选项入选。选A。 25.共享单车为城市交通拥堵和居民短途出行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但是由于各个生产厂家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商家为了抢占市场而投放过量,给城市有限空间带来了困扰,给人们添了堵。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联系具有多样性,要-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③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④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由于各个生产厂家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商家为了抢占市场而投放过量,给城市有限空间带来了困扰,给人们添了堵。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联系具有多样性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①④符合题意。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不能主观臆造联系,②错误。 ③:联系具有条件性,只有条件具备,事物之间才会存在联系,③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启示类试题的解答技巧 1.题型特点 (1)试题情境灵活,要求考生参与其中。试题情境可以是某国、某地或某人的具体做法;也可以是理论观点,引导考生在反思和探究中得出结论。 (2)试问方式直接,要求回答的问题针对性强。此类试题设问一般以“启示”“启迪”为题眼。如材料中的做法给我们什么启示(或启迪)。 (3)考查指向明确,侧重考查“怎么做”。答题常见格式为“原理、理论+材料说明的道理”。 2.解答技巧 一是分析材料。从原因的角度看,要分析材料反映的问题是什么,或意义有哪些,然后从问题产生的原因中吸取教训,从成功之处总结经验,从而得出“启示”。从措施的角度看,要分析材料中成功的做法有哪些,不成功的做法有哪些;成功的做法启示我们可以这样做,不成功的做法则启示我们不可以这样做。这就是对我们的启示。 二是回扣教材,找到知识的对应点。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回归教材,把材料与教材原理(观点)对应起来,即得出启示:“应该怎样做”或“不应该怎样做”。 第II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26.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基因。山东琴书这门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山东菏泽市对山东琴书加大保护力度,针对本市山东琴书项目的特点、现状并结合国际上非遗保护的通行做法,量身定做制定保护计划,在菏泽学院音乐系开设民间曲艺选修课,较为系统全面地传授山东琴书演唱与演奏技艺,8年培养了数百名曲艺学员;实施山东琴书传统剧目录音录像工程,建立曲艺“非遗”博物馆和展示馆,对图片、文字、实物、音像等实施抢救性地发掘、留存,做到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并存;积极参与国内外交流活动,不断举办传统艺术展演、学术论坛等活动,推广和传播山东琴书这一非遗项目。非遗保护的传承得到立体化地推进,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在菏泽焕发新的生机。 运用“意识的作用”知识,结合材料,分析菏泽市是如何保护传承山东琴书的。 【答案】①能动地认识世界。定做制定保护计划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主动创造性。②能动地改造世界。开设民间曲艺法修课,实施传统剧目录音录像工程,建立曲艺“非遗”博物馆和展示馆等一系列举动推动荷泽市对山东琴书的保护传承。③坚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河泽市山东琴书项目的自身特点现状出发,遵循非遗保护的规律,做到了主观符合客观。 【解析】 【分析】 此题以我国加大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为背景材料,考查《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 【详解】设问要求“运用‘意识的作用’知识,结合材料,分析菏泽市是如何保护传承山东琴书的。”属于措施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意识的作用”的知识,属中观考查。其次,要明确从哲学角度回答措施试题,理论分析要突出方法论要求。然后结合材料中的“针对本市山东琴书项目的特点、现状并结合国际上非遗保护的通行做法,量身定做制定保护计划”“实施山东琴书传统剧目录音录像工程,建立曲艺“非遗”博物馆和展示馆”“积极参与国内外交流活动,不断举办传统艺术展演、学术论坛等活动,推广和传播山东琴书这一非遗项目”等信息从能动的认识世界;能动的改造世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点睛】“对策或措施(怎么办)类”主观题解答策略 1.题型介绍 此类题一般先展示某事、某地存在一系列问题,然后问如何解决(如措施、对策、建议、办法等);或者是展示某地、某人成功的事例,问取得成功的经验或因素以及给我们什么启示等。设问灵活多样,既可以让学生直接提出有关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对策,也可以让学生给有关主体(如党、国家、企业、消费者等)针对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知识范围广,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多模块。 2.解题规律 有四个思路值得借鉴: 一是联系课本寻答案。在解答“措施”类题目时首先要做的便是联系课本,看看课本上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二是联系材料寻答案。在答题过程中要看看材料给解答这个问题提供了哪些有用的信息,如材料中有没有反映出什么问题,如果有.就可对症下药提出措施;再如材料中有没有成功的做法。如果有,也可借鉴,提出措施,等等。 三是落实主体寻答案。在答题过程中可考虑不同主体在解决某一问题中负有怎样的责任,该做出怎样的努力。 四是考虑直接和间接、具体和根本的措施。当然,实际运用中往往需要以上思路的综合运用。 27.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治家的内容,比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提倡家庭要“积善”。明代曾经有《朱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虽然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许多东西对我们今天的“家风”讨论仍然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今天的时代当然远非明代所能够比拟,在家风建设中,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的许多“老规矩”也必然地被历史所淘汰了,比如“父母在不远游”、“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等,都应当被抛弃了,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家风建设不应该从传统文化中去认真借鉴“好东西”。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家风建设过程中所蕴含的哲理。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时代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家风具体内涵的认识也必然带有时代烙印。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人们对家风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深化,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人们对家风的认识随着实践深入、社会的进步,不断向前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家风为话题,从哲学生活角度设置有关问题,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家风建设过程中所蕴含的哲理。 本题属于体现类试题,理论范围为认识论。 时代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家风具体内涵的认识也必然带有时代烙印,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人们对家风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深化,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体现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人们对家风的认识随着实践深入、社会的进步,不断向前发展,体现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点睛】体现类试题解题方法 1.题型特点 (1)设问一般以“体现”“反映”“蕴含”“说明”等为关键词。 (2)通常选用现实生活中突出的事例创设情境,这些事例一般是近期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重大热点问题。 (3)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目的是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理、归纳的能力和综合认识及评价现实问题的能力。 2.解题方法 (1)正确解读材料——信息是关键。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要注意整体感知、理清层次、抓好关键词、明确重点。 (2)把握题干的联结语,如“这个事例说明”“这表明”“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上述材料体现了”等,从给出的事例中归纳相应的道理。 (3)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采取归纳法,联系所学知识,正确地指出事例揭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道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12月28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结合材料,运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分析党和国家重视“三农”工作的必要性。 【答案】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党和国家统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大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所以要集中力量抓好“三农”问题,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等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考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设问指向分析党和国家重视“三农”工作的必要性,属于原因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考查的知识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主要包括: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这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党和国家重视“三农”工作分析意义,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点睛】收敛性试题主要特点是设问中的知识范围要求很具体,或者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具体到一个知识模块。但也有个别试题,会涉及知识的迁移和借用,这就需要学活、用活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解题思路:读取设问时要把握三点:知识范围(注意答案有时看似超出范围要求,这里有个知识的渗透和借用问题)、待分析的事件、答题角度。收敛性试题的主要思路是:以所要求的知识范围为依据,到材料中寻找相关信息,并有理有据地组织答案;如果所要求的原理用完后仍有重要信息没有分析,就要考虑知识的迁移和借用了。 29.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材料一 准确判断与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发展变化,是一个国家制定正确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是关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 材料二 我国的对外开放将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具有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形态。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密切,古老的丝绸之路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建设“一带一路”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对中国和沿线国家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结合材料一,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过程。 (2)结合材料二,分析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 【答案】(1)①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对象、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决定了人们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③认识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人们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虽然经历了文革时期的反复,但是总体来看是不断向前发展的。④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我党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认识,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2)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做到主观符合客观。搞好“一带一路”建设,必须顺应潮流,充分进行调查研究,从沿线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古老的丝绸之路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③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实,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做好“一带一路”建设,既要有满腔的热情,又要稳步推进,尊重客观规律,不可急于求成。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主要矛盾变化和“一带一路”建设为情境,从哲学生活角度设置有关问题,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过程。 本题属于体现类试题,题目限定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相关知识。 解答时,要明确设问范围是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切入点较大,需要结合教材与材料信息分析作答。我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主要矛盾的判断不同,考生可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认识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角度作答。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分析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本题属于措施类试题,偏重于方法论意义。 从材料中“一带一路”建设过程的信息出发,对接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知识进行分析,概括出应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建设‘一带一路’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说明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密切,古老的丝绸之路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说明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认识到国家具有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形态,又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就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