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高二第一次月考考试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Ι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第Ι卷(选择题)‎ 一、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 A. 农田水利法 B. 青苗法 C. 方田均税法 D. 募役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反映的是中原农业发展状况,而“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内河航运的繁荣景象。由此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灌溉和防洪抗灾,使农业生产发展,A项正确;青苗法主要是保障农业生产,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项排队;方田均税法使豪强地主据实纳税,农民得到实惠,C项不符合题意;免役法,也即是募役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项不符合题意。故正确选项为A。‎ 考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点评:王安石富国之法的作用 ‎1.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灌溉和防洪抗灾,使农业生产发展。‎ ‎2.方田均税法:使豪强地主据实纳税,农民得到实惠。‎ ‎3.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4.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5.免役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面对新法,光州司法参军郑侠在献上《流民图》的同时,又上书言:“天旱由王安石所致,若罢安石,天必雨。”司马光也认为废除新法,“雨必沾洽”。这说明新法在实施过程中 A. 出现用人不当现象 B. 触犯了守旧派的利益 C. 群众强烈不满新法的推行 D. 新法违背了自然规律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天旱由王安石所致,若罢安石,天必雨”体现的是保守派对王安石变法的攻击,这主要是因为新法在实施的过程中触犯了守旧派的既得利益,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用人不当的说法,A选项排除;材料不能体现群众不满新法的实施,反观变法的内容可以新法有很大一部分保护了广大农民的阶级的利益,C选项排除;新法违背了自然规律的说法明显错误,D选项排除。‎ ‎3.梁启超盛赞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并把王安石的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保甲法等类比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税收、警察体系。这说明 A. 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 B. 梁启超对变法的超前意识做了批评 C. 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昙花一现 D. 梁启超指出了壬安石变法走向失败的原因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青苗法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市易法是指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免役法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保甲法使壮丁受到了军事训练,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这体现了“警察”的作用;故这些措施反映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A项正确。材料反映梁启超赞扬王安石的做法,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而不是认为王安石变法昙花一现,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没有涉及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故D项错误。‎ ‎4.下列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实现富国强兵是其基本出发点 B. 其改革从根本上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C. 改革彻底解除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D.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内忧外患,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实现富国强兵是其基本出发点;其改革从根本上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因而其变法的失败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因此A、B、D 三项均符合史实,C 项说法明显不合史实。故选C。‎ 考点:王安石变法 点评:王安石是在北宋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的情况之下进行的,主要内容就是理财上。包括:青苗法、募役法、保甲法、保马法等,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但是遭到了大官僚的抵制最终失败。‎ ‎5.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丞相之一,王安石宦海浮沉的一生、其宏图大愿未了的遗憾、其官学皆优的智慧,都值得今时今日的人们去参悟。面对北宋贫弱现状,他认为解决的主要办法是 A.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 B. “摧制兼并”,阻抑“侵牟”和“蚕食细民”‎ C. “为之修其水土之利”‎ D. “清查瞒田”并“据其纳税”‎ ‎【答案】A ‎【解析】‎ ‎【详解】王安石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生产少则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因此解决积贫积弱的现状要发展生产,A选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内容是解决国家积贫积弱的具体措施,并非主要方针,排除。‎ ‎6. 北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完成了对儒家经典《诗》《书》《周礼》三书的重新解释,命名为《三经新义》,并作为太学的主要教科书。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改革科举制度与整顿太学 B. 发展儒家理论,弘扬儒家思想 C. 为变法培养、选拔人才与制造舆论 D. 为宋神宗治国提供理论参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王安石的取士之法,依据教材知识可知,取士之法的目的是为顺利推行变法,选拔和培养人才,C项正确;AB项是内容,D项“提供理论参考”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考点:取士之法的目的 点评:王安石在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改革的同时,也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目的是为变法造舆论。主要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这三项具体措施。其中,王安石十分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使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了发挥才干的机会,这一点具有积极意义。‎ ‎7.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自创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这体现了 A. 教权高于王权 B. 王权与教权平等 C. 王权高于教权 D. 教权与王权互不干涉 ‎【答案】A ‎【解析】‎ 从题干中的“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和“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可知教皇的权威高于世俗的权威,故选A而排除BC;“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则说明教权是与王权有交集的,而且是教权管着王权,故排除D。‎ 点睛:“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这是历史学习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在选择题里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很容易被题目中的某个信息所左右,就先入为主的认为这就是正确选项,但很有可能这只说到了材料中的一部分信息;殊不知,看全题干所反映的信息在对照答案进行比对,完全与材料原意相符的选项才是正确答案。这一题关键是提取出“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和“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两个信息,然后进行准确解读。‎ ‎8.13世纪30年代,天主教会开始设立宗教裁判所,对持“异端”思想的人进行残酷迫害。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天主教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B. 天主教会开始堕落 C. 天主教会的神权地位受到冲击 D. 天主教会禁锢人性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开始设立宗教裁判所”可知,宗教裁判所主要针对的是“异端分子”,宗教裁判所的设立本身就说明了神权地位受到了冲击,说明天主教会的神权地位受到的冲击越厉害,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天主教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是本质上反映天主教会的神权地位受到冲击,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天主教会开始堕落,而是本质上反映天主教会的神权地位受到冲击,排除B。材料体现天主教会禁锢人性,但与设问的本质不符,排除D。‎ 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正确理解材料意思“天主教会开始设立宗教裁判所,对持‘异端’思想的人进行残酷迫害”,二是紧抓设问“本质”,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9. 1517年,为反对教皇借颁发赎罪券盘剥百姓,路德贴出了《九十五条论纲》。当时社会各阶层都对《论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以说《论纲》点燃了第一次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即宗教改革的火焰。这说明 A. 神学禁锢了人们的头脑 B. 罗马教皇是欧洲封建主 C. 当时社会矛盾相当尖锐 D. 《论纲》充分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要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1517年,为反对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当时社会各阶层都对《论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说明天主教会和教皇对德意志的压榨遭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反对,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矛盾相当尖锐。故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10. 卡尔文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观点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 封建贵族世袭思想 B. 封建社会等级思想 C.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思想 D. 封建制度解体时期新兴思想出现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宗教改革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先定论实质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对外扩张提供了辩护,适应了当时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要求。所以选C。‎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1. 武汉大学赵林教授作了一场题为“宗教改革与西方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的讲座。很多同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不符合实际的是 A. 打破了对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 B. 进一步弘扬了人文主义思想 C. 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动员 D. 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对教会的政治运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A、B、D三项都是对宗教改革的正确评述,排除;C项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入选。故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的内容 ‎12.路德认为,“上帝是全能的,但是,信者就是上帝”。“上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使他的意念服从于我们的意志。”上述观点 A. 培育了精神生活中的个人自由倾向 B. 树立起了躬行勤俭的个人神职观念 C. 以人的无上价值否定了上帝的存在 D. 强调依赖上帝获得救赎的信仰原则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上帝是全能的,但是,信者就是上帝”信息强调了个人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材料“上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使他的意念服从于我们的意志”信息强调个人精神上的自由,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躬行勤俭的个人神职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个人精神上的自由,并没有否定了上帝的存在,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了个人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没有涉及依赖上帝获得救赎的信仰原则,故D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名师点睛】宗教改革并不是要废除宗教,也并不反对宗教信仰,甚至都不反对基督教,只是强调是教皇和教会对于《圣经》的解释错了,也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宗教仪式,每个人都有权解释《圣经》,只要虔诚信仰即可得救。宗教改革宣扬“信仰得救”、“先定论”等主张,否定了罗马教会的权威,帮助西欧人从教会的压迫下解脱出来,也起到解放“人”的作用。宗教改革也体现了人文精神,属于人文精神的发展,也是考查重点。‎ ‎13. 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其意义在于( )‎ A. 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 B. 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 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D. 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只要内心信仰虔诚上帝,不必通过教会和教会,不必参加各种繁琐的宗教仪式,就能获得上帝的拯救。这一主张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故选A。‎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欧洲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内容 ‎14.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A. 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 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 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 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西欧宗教改革的理解。 “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材料反映了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世俗的权力应该高于教权。所以选D。‎ ‎15. 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至尊法》,宣布英国国王是“英国教会和教士的保卫者和唯一的最高元首”。一切臣民在需要时都得作效忠至尊的宣誓,承认亨利而否定教皇的宗教领袖地位。英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建立本民族的教会 B. 加强世俗统治的权力 C. 摆脱罗马教皇控制 D. 维护民族国家的利益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讲的是教会国有,国王是宗教的领袖,这样主要是为了加强世俗统治的权力,所以答案选B。A、C、D都是目的,但是不是主要的目的,排除。‎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英国宗教改革 ‎16.在英王亨利八世统治时期,英国与罗马教皇决裂,建立附属于王权和政府的民族教会。上述举动的实质是(  )‎ A. 英国的宗教信仰与天主教会主张的冲突 B. 形成中的民族国家与外国干涉、掠夺的斗争 C. 英王与罗马教皇的斗争 D. 王权与教权的斗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英国的国教改革表面上看来是英王与罗马教皇的斗争,是王权与教权的斗争,是英国的宗教信仰与天主教会主张的冲突,不符合“实质”的限定,故排除ACD。从英国的国教改革的背景看,英国已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从其内容来看,英国国教与原来区别仅仅是变换了宗教首脑,基本教义和仪式都没有大的改变,其实质是建立起附属于王权和政府的本民族教会,故选B。‎ ‎17.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主要是因为它 A. 不利于加强沙皇专制统治 B. 败坏了俄国的国际形象 C. 不利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D. 不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 ‎【答案】C ‎【解析】‎ 俄国农奴制限制了俄国劳动力,不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正确;A、B和D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18.恩格斯在论述克里米亚战争影响时说:“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脸,同时在俄国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觉醒开始了。”觉醒是人们认识到俄国 A. 军备落后 B. 制度落后 C. 经济凋敝 D. 吏治腐败 ‎【答案】B ‎【解析】‎ ‎【详解】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充分暴露了俄国的落后,而造成俄国落后的根源在于腐朽的农奴制度,因此,部分受西方影响的先进人物产生了废除农奴制度的想法,是“前所未有的觉醒”。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问题的根源均在于落后的农奴制,排除A、C、D项。‎ ‎19.一个俄国官员在《1861年2月19日宣言》颁布后评价农民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该评价 A. 客观地反映出废除农奴制对农民的影响 B. 是一种完全否定客观事实的溢美之词 C.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的社会影响 D. 站在封建主阶级的立场上诋毁改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该评价不是客观的反映出而是主观的废除农奴制对农民的影响,该评价显然夸大了废除农奴制对农民的影响,当然也不是完全否定客观事实的溢美之词,而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的社会影响,材料的主旨是赞美改革而不是诋毁改革,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农奴制改革的社会影响 ‎20.某班同学对俄国1861年改革进行讨论时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A. 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得到了许多地主的理解和支持 B. 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尽可能多地维护了地主的利益 C. 1861年改革在客观上顺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 D. 1861年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俄国封建生产关系 ‎【答案】D ‎【解析】‎ 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以挽救统治为目的,得到了许多地主的理解和支持,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主要是维护地主的利益,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1861年改革解放了农奴,在客观上顺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1861年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俄国封建生产关系,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目的和作用,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逆向思维出发,即可找出不正确的选项,进行符合题意的判断。‎ ‎21.列宁指出“1861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的功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转变”。导致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因素不包括 A. 农奴制度的废除 B. 借鉴西欧的技术和经验 C. 沙皇专制终结 D. 上层建筑的近代化改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注意实际考查的是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861年改革首先废除了农奴制,并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经验,并在政治领域建立了一些地方自治机构,对司法机关进行了近代化改革,但这次改革并没有废除沙皇专制制度,所以答案为C。‎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评价 ‎22.《俄国农奴制度的废除》中记载:“农奴制改革前夕,有这样一个地主,人们问他为什么不使用打谷机时,他回答说:‘打谷机要花费许多钱,还需要修理,还需要喂养马匹(用马匹来带动机器);而农民一文钱也不要花费。’”这实质上表明 A. 农民比机器生产效率高 B. 农民价格低廉 C. 农奴制阻碍了俄国社会进步与发展 D. 农民实用性更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A项不符合史实,B、D两项属于表面现象;“打谷要花费许多钱,还需要修理”实质上体现了农奴制度影了机器产品的使用与推广,影响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社的进步与发展。故C项正确。‎ ‎23.1861年,一位俄国人说:“皇上已背叛了人们的希望,他给予人们的自由不是真实的,也不是人们所梦想和需要的……”以下观点最能充分佐证该说法的是 A. 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的 B. 农民仍然很穷困 C. 农民必须高价赎买份地 D. 农奴脱离村社管理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D项说法错误,在俄国农奴制改革后的俄国农民仍然要受村社的限制,所以排除D项。A项本身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干要求,题干表明农奴制改革使人们不满意,所以排除A项。B项是改革的影响,不是内容;材料“皇上已背叛了人们的希望,他给予人们的自由不是真实的,也不是人们所梦想和需要的……”体现的是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结合所学,农民必须高价赎买份地,其实是对农民的又一次盘剥,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 ‎【详解】‎ ‎24.农民经济虽从1861年改革后在农业生产中占有统治地位,但它的发展却受到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工役制、农村公社和土地重分制等农奴制残余的限制,阻碍了农民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主要表明 A. 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农业成为主体 B. 农奴制改革很不彻底,封建残余浓厚 C. 农奴制改革是对农奴的一场掠夺 D. 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经济意义不大 ‎【答案】B ‎【解析】‎ 材料的意思有两层,一是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农业的发展,但更重要的一层意思是说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表明农奴制改革很不彻底。故B正确。A项没有体现材料主旨;C项材料没有体现;D项说法错误,1861年改革使俄国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故ACD三项排除。‎ 点睛:要注意对材料主旨的把握,材料是虽然……但是……结构,强调的是但是后面的内容。‎ ‎25.下表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 工人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表格中数字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农奴制的优越性 B. 农奴制改革带来的积极影响 C. 19世纪70年代,俄国实现了近代化 D. 战争促进了俄国工业生产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从1860年到1879年沙俄的企业数、工人数和产值都有了显著的增长,这主要和1861年农奴制改革,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有关,B选项符合题意;农奴制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起到的是阻碍作用,A选项排除;仅从企业数、工人数和产值是无法推测出俄国实现了现代化,且19世纪70年代,俄国实现了近代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这一时期俄国未发生大规模的战争,D选项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 ‎ ‎ ‎2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声称市易法的动机是“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也”,事实则是出现贱买贵卖、强买强卖现象,这虽然违背了市易法的初旨,却是市易法实施的必然结果……市易务拥有“增”、“损”物价的权力,贱买贵卖就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市易务官大多是从被称为“兼并之家”的大商人中召募的,一旦大权在手,强迫客商低价卖给市易务,再转手高价强卖给行铺户,对他们来说是驾轻就熟的勾当。对市易务官的考核奖罚只限于本钱是否发放,22%的利息(含市例钱)是否足额收缴。交易牙利、批零差价收益不归中央财政,毋须考核,部门利益使市易务官吏对此趋之若鹜。市易务事务烦杂,吏人众多,如市易法规定在京市易务设勾当公事官一员,但从设置之初就突破了这一限制。……法定的市例钱远不够增设的吏人俸给,缺口要由市易务自行解决,庞大的行政开支压力促使市易务不择手段地增加收入。‎ ‎——摘自魏天安《王安石市易法真相:国家强制剥夺国民财产》‎ 材料二 1944年,美国农业部长华莱士访华期间,谈到罗斯福时代美国与王安石时代的中国经济形势非常相似。……有人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是王安石的经济智慧拯救了饥饿的美国农民……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始终没有被王安石看穿,也很少被他日后的崇拜者顾及,即现代金融经济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性组织力量……有了今日的历史眼光,我们才能断言要将这帝国之财政商业化,金融之管制方式必须就位。有关汇票、提货单、保险单、共同海损、以船作抵押之借款、冒险借款、股份、打捞权利等都要经过立法才能执行无碍。更重要的是法律上有关遗产继承、破产、丧失赎取权、假冒、欺骗、监守自盗等之规定也要与商业社会里的流动状态相符,且一切都用金钱统治,这一点才做得通。宋代内陆商业组织之实况与这种要求相去至远。‎ ‎——摘自《王安石变法与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 ‎(1)据材料一指出实施市易法实行后存在哪些严重弊端?‎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与罗斯福新政相比,王安石变法经济措施失败的原因。‎ ‎【答案】(1)弊端:贱买贵卖、强买强卖被披上“合法”外衣;市易务官多为大商人把持,更便于对普通商户的掠夺;只从经济效益上对市易务官的考核奖罚,导致他们唯利是图;部门利益问题突出;市易务机构臃肿,开支压力大,使官员不择手段搜刮商户。(答出四点即可)(8分)‎ ‎(2)未形成金融体系或缺少金融制度的保障;缺少法律保护;措施执行中的随意性强。(答出两点即可)(8分)‎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事实则是出现贱买贵卖、强买强卖现象,这虽然违背了市易法的初旨”“市易务官大多是从被称为“兼并之家”的大商人中召募的,一旦大权在手,强迫客商低价卖给市易务,再转手高价强卖给行铺户”“对市易务官的考核奖罚只限于本钱是否发放”“市易务事务烦杂,吏人众多”“市易务不择手段地增加收入”中可以概括出实施市易法实行后存在的严重弊端。‎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通过归纳材料二“有关汇票、提货单、保险单、共同海损、以船作抵押之借款、冒险借款、股份、打捞权利等都要经过立法才能执行无碍”信息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金融和法律,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 ‎【详解】‎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二 路德并未采取步骤把他的肯定命题(注:《九十五条论纲》)散布民间。他只邀请学者来辩论以及显要者来阐释,但别的人暗暗地把肯定命题译成德文并交给报界。不久它们便成了德意志人的话题……他(路德)形容自己像一个人黑夜在一间古老教堂尖塔上攀登盘旋的楼梯,在漆黑中他伸出手臂平衡自己,他的手抓到一条粗绳,立时钟声大响,使他大吃一惊。‎ ‎——【美】罗伦培登《这是我的立场——改教先导马丁·路德传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路德想要“平衡自己”,却“立时钟声大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源于德国的社会条件。‎ ‎【答案】(1)“因信称义”;简化宗教仪式;反对教皇对德国的掠夺;主张世俗王权统治。‎ ‎(2)理解:路德原本反对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结果引发了德意志宗教改革。‎ 条件: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罗马教廷的精神控制与经济掠夺;近代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因信称义”、简化宗教仪式、反对教皇对德国的掠夺、主张世俗王权统治等方面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 ‎(2)依据材料二中“他只邀请学者来辩论以及显要者来阐释,但别的人暗暗地把肯定命题译成德文并交给报界。不久它们便成了德意志人的话题”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路德原本反对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结果引发了德意志宗教改革。结合所学从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罗马教廷的精神控制与经济掠夺、近代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宗教改革源于德国的社会条件。‎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了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显露疾病的症状。‎ ‎——摘编【美】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历史学家爱德华·拉津斯基这样写道:“对俄国来说,亚历山大二世属于一种新型的改革者,他像是两面神亚奴斯,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发生的原因。‎ ‎(2)结合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内容,简要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的含义。‎ ‎【答案】(1)原因:国内社会矛盾尖锐;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政治上沙皇专制的腐朽统治;经济上农奴制阻碍了俄国的发展。‎ ‎(2)“一张脸孔望着未来”指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颁布了解放法令,废除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市场和资金;在政治体制方面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参照西方司法制度进行改革,带有一定的民主化倾向。‎ ‎“一张脸孔望着过去”指改革保留了大最的封建残余。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地主上地所有制,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1)结合所学,可知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有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原因。可分别作答,如:国内社会矛盾尖锐;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政治上沙皇专制的腐朽统治;经济上农奴制阻碍了俄国的发展。由于所给分值为4分,只要答出两点即可。‎ ‎(2)主要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要求学生按照近代化史观揭示“一张脸孔望着未来”是指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推动了俄国近代化进程;“一张脸孔望着过去”指农奴制改革保留了大最的封建残余,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健康发展。‎ 考点:历史上的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详解】‎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