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人去世后,实行聚族而葬的“族墓”制度。“族墓”分“公墓”和 “邦墓”,“公墓”是国君与显赫贵族实行族葬的公共墓地,事先有一定的规划,按照宗法等 级关系排定墓位;“邦墓”则是“国民族葬”的墓地。这反映出西周( ) ‎ A.墓位规划依据血缘 B.以礼乐制维护宗法制 C.国君拥有绝对权威 D.丧葬制度已非常完善 ‎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中“齐鲁”是古来对山东的别称,这一称谓最早源于(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 D.郡县制 ‎ ‎3.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祠堂祭祖属“展亲大礼”,也称之为“报本之礼”,是宗族的头等大事。这种现象源自于我国古代的(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科举制 ‎ ‎4.北宋人尹源在《唐说》中说“夫弱唐者,诸侯也”,宋初为防止“弱唐”局面再次出现而采取的措施是( )‎ A.设参知政事 B.设枢密院 C.设三司使 D.由文臣出任知州 ‎ ‎5.某同学在评析古代某一制度时用到了以下词组:“士大夫阶层的壮大”“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读书重学风气的发展”“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 ‎ A.世官制度 B.察举制度 C.刺史制度 D.科举制度 ‎6.元朝的大一统超越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 管理,元朝在全国推行( )‎ A.分封制 B.行省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7.宋太祖时期曾颁布诏令,要求科举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贡举官”,不得称呼考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而只能称“天子门生”。这些诏令( )‎ 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B.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 C.推进科举的制度化 D.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 8.李晓杰在《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中指出: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 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釆用的是……混合体。这里的“混合体”指( )‎ A.西周宗法制 B.西周分封制 C.秦朝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 ‎9.为加强中央对地方巡视,明清建立起三个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一是包括专差、巡按御史的监察御史系统;二是负责所属府州县的按察司系统;三是督抚系统。同时加强巡视官之间 的互相监督。这体现了明清时期( )‎ A.继承了前代巡视传统 B.巡视制度的多元化 C.加强了巡视立法规范 D.官员腐败日益严重 ‎ ‎10.明代初年废除中书省后,皇帝直辖六部,尚书权重,侍郎权轻;到清代,六部尚书和侍郎均称堂官,都有权直接上奏,意见不一时则由皇帝裁决。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君主专制逐步强化 B.地方权力日渐削弱 C.内阁行政功能弱化 D.六部成为权力中枢 ‎11.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 A.统领中央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负责朝廷的日常事务 ‎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12.下列措施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的是( )‎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行省制度 C.废除宰相制度 D.派文官任知州 ‎13.表 1 明清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对比 时期 职位 权力范围 明代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其他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 清代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上传下达,备皇帝顾问 表 1 中的史实表明当时(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官僚机构的膨胀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行政效率的提高 14.雍正年间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置军机处;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撒军机处,但随后又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反映了( ) ‎ A.君主专制高度强化 B.内阁职能范围缩小 ‎ C.军机处成决策机构 D.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15.一名雅典官员从当选到卸任,在总共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要经过资格审查、信任投票、卸任 检查和陶片流放等四道关卡的严格监督。其中决定陶片流放的机构是( ) ‎ A.五百人议事会 B.公民大会 C.民众法庭 D.十将军委员会 ‎16.雅典不借助中介或代表,自己对自己的事务进行直接管理,即人民不间断地直接参与行使 权力。材料表明雅典政治的特点是( )‎ A.小国寡民 B.独立自主 C.分权制衡 D.直接民主 ‎ ‎17.著名法学家西塞罗认为:“在各民族制定的各种法律之上有一更高的适用于一切民族永恒的自然法。自然法是与自然即事物的本质相适应的法,其本质为正确的理性。”西塞罗意在表 明( )‎ A.法律必须注重保护自然事物 ‎ B.法律必须是正义和公正的体现 ‎ C.法律必须维护广大罗马人民的利益 ‎ D.法律必须与雅典的民主政治相适应 ‎18.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 罪犯逃脱惩罚。”这主要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 A.证据第一 B.量刑较轻 C.因人设法 D.维护权贵 ‎19.1760 乔治三世继任英国国王,为了控制内阁,他不停地撤换首相。大臣们由此认识到:首 相得不到国王的充分信任很难立足。然而,当时的另一种情况是:首相如果得不到议会的 支持,也很难立足。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 B.君主立宪制有待完善 C.国王是国家权力中心 D.议会主权仍有待确立 ‎20.2018 年 12 月 2 日,英国反对党工党称,如果议会在 12 月 11 日否决了首相特雷莎·梅的 “脱欧”协议,则工党将呼吁对特雷莎·梅政府进行不信任投票。这充分体现了英国政体的 什么特点( )‎ A.国王“统而不治” B.首相掌握立法权 C.内阁对议会负责 D.三权分立的结构 21.“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 哪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这体现了美国的政治特点是( ) ‎ A.邦联制、州权至上 B.联邦制、分权制衡 ‎ C.代议制、中央集权 D.共和制、天赋人权 ‎22.由于特朗普与国会在美墨边境修建隔离墙问题上分歧严重,无法就拔款法案达成一致,美 国政府局部关门 35 天,创下了美国联邦政府机构最长“停摆”纪录。这一事件表明( ) A.国会是美国的权力中心 B.总统与国会维护的是不同阶级的利益 C.总统权力受到国会的制约 D.三权分立制度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 ‎23.1875 年宪法是一份有宪法之名而无宪法体系的独特文献,……君主派最为讨厌的“‎ 共和国”一词最终被塞进宪法,而共和派希望的一院制议会最终被参、众两院制议会取代。这表明 当时法国( )‎ A.各派反对该宪法 B.宪法的不稳定性 C.面临战争的威胁 D.各派之间的妥协 24.马克思说:“(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己经受到 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体制组织起来,并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德意志帝国的议会起的作用巨大 ‎ B.德意志帝国的君主拥有国家实权 ‎ C.德意志帝国的政体仍是君主专制 ‎ D.德意志帝国的统治阻碍社会发展 ‎25.依据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规定,德国宰相( ) ‎ A.任期由皇帝决定,并对皇帝负责 ‎ B.由皇帝提名,联邦议会选举产生 ‎ C.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和立法大权 ‎ D.由帝国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 ‎26.1844 年,美国特使顾盛抵达澳门。当清廷得知其有进京呈递国书的要求时,给钦差大臣耆 英的唯一指示就是阻止这一行动。为此,耆英不惜与之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这反映出 清政府( )‎ A.对外奉行投降政策 B.继续推行闭关政策 C.有效抵抗外来侵略 D.竭力维护天朝体面 27.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以十分平静的神情观看自己的朝廷与 外夷的战事,好似在观看一场表演,当挂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清军纷纷跳水,两岸居民竟然发出像看马戏看到精彩处的嘘嘘声,类似的现象在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不断重复上演。 这主要反映了( )‎ A.清政府的统治腐朽没落 B.小农意识深厚不谙熟世情 C.近代中国国民意识淡薄 D.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 ‎28.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居住及租地权利 B.外国的领事裁判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门户开放”政策 29. 19 世纪 30 年代,安徽的茶叶外销路线往往是自安徽经江西至广东,19 世纪 40 年代后,安徽的茶叶外销路线逐步转为自安徽至上海。这主要是因为( ) ‎ A.近代交通方式的进步 B.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C.南方反清斗争较激烈 D.《南京条约》的签订 ‎30.中美《天津条约》规定:“华民与大合众国人有争斗、词讼等案,华民归中国官按律治罪; 大合众国……应归领事等官按本国例惩办”该条款损害了我国的( )‎ A.贸易主权 B.领土主权 C.司法主权 D.关税主权 ‎ ‎31.“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画面:英法手牵着手,美俄提着篮子来了,两个强盗抱着大清这棵枯树摇晃,摇落的除了果子还有枯枝败叶。”这段文字描述的可能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32.《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它反映了( )‎ A.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 B.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 C.先进的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思想 D.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性质 ‎33.“瓜分豆剖燃眉急,扶清灭洋树大旗。”该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南昌起义 C.台湾军民反割台 D.义和团运动 ‎34.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分明,其中,促使列强对华侵略方式转向“以华治华”的历史事件 是( )‎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太平军打击英法联军 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 ‎35.《辛丑条约》附件规定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 并躬亲入座等。这些规定( )‎ A.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体现中国主动融入世界 C.反映了列强的侵华要求 D.意在消灭中国反帝运动 ‎ ‎36.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 史上能体现以华制华的历史事件是( )‎ A.辛丑条约 B.马关条约 C.太平天国 D.甲午战争 ‎ ‎37.“辛亥革命后,称中国为‘中华民国’,说明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是这个地方的国家和民 族的称号,‘中华民国’只是将其具体化;说明自此后,‘中国’概念由文化、地域和模糊的 指称正式被赋予了明确的政治含义”。材料认为辛亥革命( ) ‎ A.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和累积性 B.有利于近代政治观念形成 ‎ C.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国家认同 ‎ D.部分地完成了反封建任务 ‎3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 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 221 年,……第二次发生 于 1911 年,……第三次在 1949 年……”其中第二次“大革命”的最大功绩是( )‎ ‎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 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 D.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39.《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 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这里说 的“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指的是辛亥革命( )‎ A.使中国开始了全盘西化 B.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C.将传统文化彻底地击败 D.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40.1919 年 5 月 4 日下午,以北大学生为首的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向天安门进发,青年学生们一 路高呼:“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这成为那 个时代我们民族的最强音。这反映出五四精神的核心内涵是( )‎ A.科学民主 B.爱国主义 C.自由平等 D.思想启蒙 二 、简答题(包括 1 小题,共 20 分)‎ ‎41.(20 分)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以下材料: ‎ 材料一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 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 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 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 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 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 ‎ 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 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 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 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 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 ‎ (1)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 的后果。 (4 分) ‎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以及它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 成的积极影响。(14 分) ‎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应采取的策略是什么?(2 分)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BBADD ‎6-10 BBDBA ‎11-15 CCAAB ‎16-20 DBABC ‎21-25 BCDBA ‎26-30 DCCDC ‎31-35 BADDC ‎36-40 ACBDB 二、简答题 ‎41. (1)不同: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2分)后果:唐朝藩镇割据;宋朝积贫积弱。(2分) ‎ ‎(2)特点: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民族控制。(4分)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民族征服。(4分)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6分) ‎ ‎(3)策略:平衡与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