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高二下学期第六次双周考试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高二下学期第六次双周考试历史试卷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30题共60分)‎ ‎1.《诗经·大雅》祭祀乐歌有谓:“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早期政治中神权与王权结合    B.按血缘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 C.“家天下”的局面开始出现     D.体现了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 ‎2.有学者在评价某制度时指出:“它在先秦时期特别是在西周时期,形成了较为普遍的‘天下共主’的理念,魏晋时期促成士族门阀政治的出现,明清时期,则为晋商的成功提供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撑,从而佐助晋商强盛起来。”这一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皇帝制 ‎3.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欧洲入侵者不能在中国实施分而治之的政策,没有可唆使其反对北京中央政府的独立的地方统治者。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郡县制的普遍实行         B.宰相制度已经被废除 C.军机处的正式设立      D.中央集权制度的效能 ‎4.《晋书》记载:晋武帝以贵公子当品,乡里莫敢与为辈,求之州内,于是十二郡中正佥共举默。与材料内容一致的是(  )‎ A.父死子继,而辅之以兄终弟及       B.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C.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D.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5.白钢指出:行省的职掌,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就领本省军队。军政要务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材料表明行省(  )‎ A.职权范围受到削弱      B.长官不由朝廷任命 C.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D.与中央的矛盾扩大 ‎6.唐玄宗时期,命翰林学士参预政务,掌禁内诰命,备天子咨询,帮助皇帝对制敕进行起草,并且以此成为了内相。这说明(  )‎ A.君权和相权关系有所调整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中书省职能基本已被废除      D.政府选官入仕的途径扩大 ‎7.下表显示了不同时期晚清政府外交应对挑战时的举措。无法据此得出的结论是(  ) ‎ ‎1842年 ‎ 清政府严词拒绝英国遣使进京。 ‎ ‎1860年 ‎ 清廷被迫允准外国公使进京常驻,但对遣使驻外无意执行。 ‎ ‎1864年 ‎ 总理衙门将系统介绍国际法的译作《万国公法》分发到沿海各重要口岸。 ‎ ‎1901年 ‎ 清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上。 ‎ ‎1911年 ‎ 外务部职能趋于简化,“大臣掌主交涉,昭布德信,保护侨人佣客,以慎邦交”。 ‎ A.具有被动性与保守性         B.中国外交趋向近代化 C.忽视国家利益的维护         D.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 ‎8.学者费正清说:“其实英国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等方面代表了西方各国的愿望,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这段话(  )‎ A.科学表述了鸦片战争的性质        B.指出中国战败具有必然性 C.肯定中国反抗侵略的正义性        D.认为战争借口具有偶然性 ‎9.史学界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和评价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下列表述符合唯物史观的是(  )‎ A.社会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因而没有进步价值 B.纲领本质上反封建是革命的,形式上落后是空想的 C.平均主义有一定的革命性,但在实质上具有反动性 D.纲领满足了农民土地需要,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10.历史学者马勇认为此战“让之前的三十多年中国的和平发展走向终结,也让因‘同光中兴’而恢复的自信丧失殆尽。此后,孙中山、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一大批政治新秀相继出场,由他们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历史大剧,近代中国的政治激进主义渐渐成为思想主流,一浪高过一浪。”这场战争应该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在孙中山等人发动讨袁“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于1915年废弃了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国歌,启用《中华雄立宇宙间》为国歌。在他称帝后,很快又将歌词中的“共和五族开尧天”改为“勋华揖让开尧天”。“勋华”是尧、舜的别称,“尧天”可以指太平盛世,也可指帝王盛德。可见袁世凯修改歌词的主要意图是(  )‎ A.为消灭南京临时政府提供舆论准备    B.营造民主共和开创太平盛世的氛围 C.抹杀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的功绩    D.通过赞颂清帝退位来缓和满汉矛盾 ‎12.芮恩施指出:北京学生掀起了大事。千百年来,有组织的舆论第一次在中国发动了。在山东问题决定前后,由于学生的行动在先,商人同情继起于后,中国自觉了。对“中国自觉了”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首次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B.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自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D.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向全面觉醒 ‎13.关于能不能打垮国民党政权,毛泽东曾说,当农民把大牌子写着“张二狗二垧地”的时候,共产党扎根了。这表明(  )‎ 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逐渐完善           B.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时机成熟 C.新民主主义革命形势的变化           D.民众支持是革命胜利的基础 ‎14.新中国成立后发行了多套抗战题材纪念邮票,其设计理念经历了从“小抗战”到“大抗战”的转变。据下表可知“大抗战”的内涵主要指(  ) ‎ 发行年份 ‎ 邮票名称 ‎ ‎1965年 ‎ ‎4—1毛主席在著作,4—2八路军东渡黄河,4—3人民战争胜利,4—4光荣参军 ‎ ‎1985年 ‎ ‎2—1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抗日,2—2八路军和民兵战斗在长城内外 ‎ ‎1995年 ‎ ‎8—1“七,七”战火,8—2台儿庄大捷,8—3百团大战,8—4敌后游击战,8—5芒友会师,8—6华侨捐献,8—7台湾光复,8—8伟大胜利 ‎ ‎2005年 ‎ ‎4—1全民抗战,4—2中流砥柱,4—3诺曼底登陆,4—4攻克柏林 ‎ A.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民兵的抗战 B.全民族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配合的抗战 C.系统展现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的十四年抗战 D.凸显中国人民全面参战并取得伟大胜利的抗战 ‎15.下列电文(1948年7月19日):“徐向前、周士第诸同志及华北和晋绥人民解放军全体同志们:……晋中战役,在向前、士第两同志直接指挥之下,由于全军奋战,人民拥护,后方努力生产支前,及各战场的胜利配合,仅仅1个月中,获得如此辉煌战绩,对于整个战局帮助极大……”。对材料中“对于整个战局帮助极大”的合理解释是(  ) ‎ A.扭转了国共谈判中被动不利的局面     B.为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奠定基础 C.有利于刘邓大军建立大别山根据地     D.为战略决战的展开提供了有利条件 ‎16.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会议,决议在1953年召开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的乡、县、省(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在此基础上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体现了(  )‎ A.直接民主       B.社会主义宪法已经颁布 C.人民主权         D.社会主义制度最终确立 ‎1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了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 A.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            B.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C.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            D.彻底消除“左”倾错误 ‎18.周恩来说:“如果这样一个建议都被‘联合国军’有关国家所拒绝,那么,这种拒绝协商和和解的精神,将为国际会议留下一个极其不良的影响。”该“国际会议”是指(  )‎ A.日内瓦会议   B.第26届联合国大会 C.万隆会议    D.G二十国峰会 ‎19.毛泽东的“求同存异”外交思想是以其矛盾学说为哲学基础的。以“求同”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异”的非对抗性质为基本前提,以“异”的具体状况为策略根据,以“同”与“异”的发展变化为客观条件,指导了新中国的外交实践。据此可知毛泽东的“求同存异”外交思想(  )‎ A.舍弃了中国传统文化           B.缺乏一定的理论依据 C.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D.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20.雅典公民大会必须达到法定最低人数才能开会,一般认为至少要有6000人,因为一些法律需要6000票方能通过。如果参加公民大会的人太少,就派“警察”(公共奴隶)到各家各户强制公民到场参会。这说明在古代雅典(  )‎ A.民主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B.公民人身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C.雅典民主制具有专制性       D.公民大会的议程被贵族控制 ‎21.《十二铜表法》规定:不分贵族和平民,所有受害人依法受到同一的保护,所有加害人按法律受相同的制裁,并禁止无限制的自由报复,在很多情形中用罚金和赔偿替换同态复仇。这说明(  )‎ A.《十二铜表法》体现了理性精神        B.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C.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D.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22.西方的民主制,也是西方古代希腊、罗马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执政官变成了总统,元老院(Senate)变成了参议院(美国的参议院至今仍称Senate),民众大会变成了代议制的众议院。这说明(  )‎ A.西方各国政治制度具有无差异同源性 B.美国民主共和制是古希腊民主制的再现 C.“分权与制衡”的政治构架得到承袭 D.西方古代民主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23.有学者认为要把握光荣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必须了解它的前身,即1640年以来的英国政治变革,“把握这些变革中的革命与内战、复辟与反复辟、革命与反革命等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变量的复杂关系,考量这些政治历史中的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二元对峙冲突”。该学者认为英国革命中各种矛盾最终实现和解的关键因素是(  )‎ A.通过妥协原则重塑了宪制结构        B.邀请荷兰势力驱逐了专制君主 C.基于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权力        D.实行选举改革避免了暴力冲突 ‎24.2019年12月13日美国国会众议院司法委员会通过表决,批准向众议院全院递交关于弹劾总统特朗普滥用职权和妨碍国会调查的条款,一旦获得众议院审议和多数支持,该弹劾案就将进入参议院接受审理,若获得至少三分之二参议员支持通过,特朗普就要被解职。这段材料表明(  )‎ A.国会是美国政治权力中心          B.总统受国会监督并对其负责 C.立法权实际上高于行政权          D.分权与制衡是美国政治特征 ‎25.马克思在某论著中指出: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的社会主义原理和消除资本主义弊病的手段,都是从头脑中发明出来的,而不是西欧那个生产的现存事物中和现实的阶级的斗争中发现出来的,不是根据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却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该论著内容的发表表明(  )‎ A.空想社会主义被抛弃了           B.社会主义开始由理论变为现实 C.社会主义理论走向科学           D.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唯一动力 ‎26.巴黎公社曾发表公告,宣布“选民无财产限制”,选举中央委员时实行“每二万居民或余数超过一万者,得推选委员一名”,使各区人口数与代表名额比例合理,并且还规定了从地方到中央参与管理的程序。巴黎公社此举(  )‎ A.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                B.完善了资产阶级的代议制 C.运用了工农联盟的革命策略                D.践行了无产阶级民主原则 ‎27.美国记者约翰·里德认为:“(俄)布尔什维克党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新制度的框架。”最早“构建了新制度的框架”的纲领是(  )‎ A.《四月提纲》          B.《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C.《和平法令》         D.《土地法令》‎ ‎28.下表为20世纪60—70年代国际限制核武器部分条约: ‎ 年份 ‎ 条约 ‎ ‎1963年 ‎ ‎《控制核武器试验的协定》 ‎ ‎1967年 ‎ ‎《禁止外空核武器的协定》、《拉美无核区的协定》 ‎ ‎1968年 ‎ ‎《在现有核国家以外不扩散核武器的条约》 ‎ ‎1971年 ‎ ‎《海底禁止核武器协定》 ‎ ‎1972年 ‎ ‎《西方—苏联限制核战略武器条约》 ‎ 据此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        B.冷战中理性外交有利于世界和平 C.美苏争霸的双方处于均势的状态        D.美苏双方意识形态对抗逐渐消失 ‎29.“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及战后时期的发展,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两个完全相反的阵营形成了。”下列能够印证这一结论的是(  )‎ A.丘吉尔“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提出 C.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D.华沙条约的缔结 ‎30.20世纪80年代,苏联人发明的电子游戏“俄罗斯方块”在苏联及多国流行起来。美国评论家警告说:“这是苏联人分散美国青少年注意力,以此颠覆政权的手段。”这反映了(  )‎ A.各国科技竞争日趋激烈        B.科技成为政治渗透的手段 C.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D.美苏有严重意识形态分歧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0分,其中31题20分,32题10分,33题10分)‎ ‎31. 中国古代“选举”的本义是选贤任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涵发生了变化。 (20分)‎ 材料一 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也叫“选举”。汉代察举制度,严格地说是从文帝开始,他下诏要求各郡国“举贤良方正”,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其后,各种科目不断充实,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在上述科目中,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此外还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 ‎ ‎——王申《中国古代的察举制度》 ‎ 材料二 根据1832年改革法令,在伦敦和其他新兴城市,新设了40多个新选区。改革法案还保留了选举人的财产资格,规定地主或房主年收入达10磅者、租地经营达50磅者才有选举权。全国选民大约增加了30万,选民比例在全国成年居民中的比例由5%提高到8%。但在这场斗争中担任了绝大部分斗争任务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依然没有选举权。 ‎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 材料三 近代随着西方选举概念的输入,“选举”逐渐脱离中文传统涵义,转变成与英文“elect”对应的概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权利,但是却没有规定如何保障人民享有这些权利和自由。后来的选举法又对选民资格作了性别、年龄、财产等种种条件限制,使妇女、贫苦群众和一部分资产阶级丧失了选举权。 ‎ ‎——摘编自刘东、曹均学《对辛亥革命是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几点思考》 ‎ 材料四 1953年《选举法》规定:“凡年满十八周岁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和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 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个地区的民主选举逐步展开。全国进行基层选举的单位共有21.4798万个,进行基层选举地区的人口共为571434511人,全国参加投票选举的选民达2.78亿人,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5.88%。 ——摘编自柳润涛《新中国首次大规模普选始末》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选举”制度的特点。(4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6分)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民国初期选举的因素。(4分) ‎ ‎(4)根据材料三、四,指出与民国初年选举相比,新中国首次普选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意义。(6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 材料一 秦始皇和李斯是秦帝国造者,他们的治国思想秉承了法家传纯,是以“法”治国主张的信奉者、实践者。秦帝国的立法指导思想以“争强”、“治民”和“帝王之具”为指南。秦始皇之“法”:“诽谚者,族诛”,“以古非今者,族诛”,“偶语诗书者,弃市”。秦始皇二十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后诛轲九族,其后志恨不已,复夷轲之一里,一里皆灭”。 ‎ ‎——摘编自《也谈先秦政治思想中的“法”》 ‎ 材料二 罗马帝国经由罗马共和国蜕变而来,凭借的不仅是“使罗马四邻畏服的精兵”更有“使罗马内部安定的良法”‎ ‎。罗马统治者也时常表现出加强君主专制权力的倾向,但统治者的名分与统治的理论却依旧在很大程度上以自然法思想为归依,而人性平等、个人权利保障、权力的合法性及对权力的约等则构成了这种思想的心。在法治实践方面,如,在涉及基督徒基于信仰而反对皇帝崇拜事件时,图拉真指示其部下:只要抓获罪证确凿的基督徒即可惩办,但有悔改表现则可宽忽,同时要防止诬告株逹,否则便有违于时代精神。罗马帝国法治实践的一件大事是罗马公民权在帝国范国内的实现。 ‎ ‎——摘编自《论法律价值取向与政治稳定》 ‎ 材料三 根据1954、1975、和1978年三部宪法的规定,只有全国人大オ享有制定法律的职权。1982年宪法根据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扩大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权,对二者的立法权限作了具体划分。建国以来,我国颁布的各种重要的法规近两千件,但总的说来还是不健全不完备。 ‎ ‎——《论我国新时期的经济立法》 ‎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治实践对秦帝国和罗马帝国统治的延续所起作用不同的原因。(4分) ‎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权的意义。(6分)‎ ‎33.新中国的重大对外战略决策与冷战进程存在同步,日益灵活务实,不断走向成熟。(10分)‎ 材料一 中共中央选择“一边倒”,站在苏联阵营一边和与美国对抗,是中共领导人当时在两极对抗的国际格局中做出的反应,结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伊始,便加入苏联阵营并与苏联结成军事同盟,并因此而进入冷战的两极体系和对抗之中,这是不争的事实。 ‎ ‎——牛军《冷战时代的中国战略决策》 ‎ 材料二 在美苏争霸过程中,形成了苏攻美守的局面,苏联对中国安全的威胁日益加剧。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摆脱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中国外交战略进行了新的调整,提出了“一条线”的思想,其主旨是团结包括美国在内的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霸权主义。至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总体得到改善。 ‎ ‎——摘编自黄庆、王巧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 ‎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不再“以苏划线”、“共同制苏”,而是提出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尤其是反对美国、苏联的霸权主义,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改变过去与美国建立针对苏联的“战略关系”,适当拉开距离,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中国实行真正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经受住了苏联东欧剧变的冲击,坚守了社会主义阵地,取得了内外工作的重大胜利。 ‎ ‎——摘编自吴恩远等著《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 ‎ ‎(1) 据材料一,指出中共中央确立“一边倒”战略时的国际格局。结合建国初期的历史,简述中国“站在苏联阵营一边和与美国对抗”的事实。(2分) ‎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战略的变化及重大外交成就。(4分) ‎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对外交往政策的内涵,归纳这一政策对世纪之交的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4分)‎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1—5:CBDBC 6—10:ACDBC 11—15:CDDBD ‎ ‎16—20:CAACA 21—25:ADADC 26—30:DABDD ‎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0分,其中31题20分,32题10分,33题10分)‎ ‎31.(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选举”制度的特点。(4分) ‎ 特点:①自下而上的推举人才(乡举里选); ②标准统一; ③分类细致; ④重视孝廉(品德)。‎ ‎(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6分) ‎ 原因: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2分)‎ 影响:①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参政权; ②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③民主政治发展和平渐进; ④忽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益。(每点2分。答对任意2点即可得4分。)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民国初期选举的因素。(4分) ‎ 因素:①西方民主思想传入;②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③人民的权利和自由没有明确的法律保障;④选民的资格条件受到多种限制(每点2分,答对任意2点即可得4分) ‎ ‎(4)根据材料三、四,指出与民国初年选举相比,新中国首次普选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意义。(6分)‎ 不同:选民范围更加广泛(2分)‎ 意义:①提高了广大民众的民主意识; ②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③推动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建立;④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得4分)‎ ‎32.(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治实践对秦帝国和罗马帝国统治的延续所起作用不同的原因。(4分) ‎ 秦:统治者主严刑酷法,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秦帝国的覆亡。(2分)‎ 罗马:罗马法律相对宽松,并作适时调整,这对缓和社会矛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效地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权的意义。(6分)‎ 意义:①有利于建立多层次的立法体制;②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③有利于推动新时期经济建设。(每点2分。答对任意3点即可得6分。) ‎ ‎33.(1)据材料一,指出中共中央确立“一边倒”战略时的国际格局。结合建国初期的历史,简述中国“站在苏联阵营一边和与美国对抗”的事实。(2分) ‎ 国际格局:美苏两极格局。(1分) 事实:①加入社会主义阵营;②中苏结盟;③抗美援朝。(答出其中1点即可得1分) ‎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战略的变化及重大外交成就。(4分) ‎ 变化:与美苏两国同时对抗到联美抗苏。(2分)‎ 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每点1分,两点共2分) ‎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对外交往政策的内涵,归纳这一政策对世纪之交的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4分)‎ 内涵:①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②实行全方位的独立自主。(每点1分,两点共2分) ‎ 影响: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迅速;②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每点1分,两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