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八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理论成就【课件】(58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八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理论成就【课件】(58张)

专题八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理论成就 考点分析 考点 考情回顾 命题规律分析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 各时期农业举措 : 以排序形式考查 (2016 · 10,T14) 2. 三大改造 : 从特点角度考查 (2017 · 4,T14) 3. 中共八大 : 以主观题形式考查背景和成果 [2016 · 4,T31(1)] (1) 现代史部分经济史命题频率大于政治史和文化史 , 农业政策的调整、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过程是重点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注意教材的变化 , 新增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 现代科技与文化出现频率较低 , 重点关注重大科技成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1. 体制改革 :1984 年改革开放大事记 (2018 · 11,T31) 2. 对外开放格局 : 从 14 个沿海开放城市角度考查 (2015 · 10,T14) 3. 改革开放 : 以图片形式整体考查改革开放的影响 (2015 · 10,T15) 4.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以排序形式考查 (2016 · 10,T14) 5.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以漫画形式考查农村改革的意义 (2017 · 11,T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 考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2016 · 10,T15) 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 考查中共十四大的内容 (2017 · 4,T15)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 以主观题形式考查内容和影响 [2016 · 4,T31(2)]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从概念角度考查 (2017 · 11,T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理论 : 综合考查中共十五大 (2017 · 11,T18) 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 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的重大成就 : 考查 “ 一箭多星 ” 时间 (2016 · 10,T16) 考点 1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抓基础 1.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 1956 年底 ,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 生产资料所有制从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2. 中共八大的召开 (1956 年 ) (1) 背景 :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 内容 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 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 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 。 ②提出的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 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 , 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 意义 : 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 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3.“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年开始 ) (1) 含义 ①“大跃进”运动 —— 片面追求生产力发展的高速度。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 片面追求生产关系变革的高速度。 (2) 原因 :( 根本原因 ) 受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左”倾思想错误影响 ;( 客观原因 ) 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缺乏深刻的认识。 (3) 危害 : 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 , 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4) 教训 ① ( 从“大跃进”运动来看 ) 经济发展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 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② ( 从人民公社化运动来看 )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③ ( 从总体看 ) 一切从国情出发 , 实事求是。 4.“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破坏 (1)“ 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 , 使正常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2) 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 , 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持续发展时期 ,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 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 , 反而拉大了差距 , 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提能力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道路的策略、特点及原因 1. 策略 (1) 实行“一五”计划 , 优先发展重工业 , 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2)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 借鉴苏联的经验 , 走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道路。 2 特点 (1) 实行五年计划建设 , 优先发展重工业。 (2)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步进行。 (3) 立足于中国国情。 3 原因 (1) 国内资金和资源缺乏 , 集中人力、物力进行重工业与工业体系的建设。 (2) 苏联援助与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3)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遏制和孤立” ; 中国“一边倒”政策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4) 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选择。 ★ 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 项目 经验教训 事例 ( 史实 ) 中心 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 坚持改革开放 “ 文化大革命 ” 中以阶级斗争为纲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建设 速度 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 律 , 不能急于求成 1958 年 “ 大跃进 ” 运动 , 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生产 关系 生产关系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1958 年人民公社 “ 一大二公 ” , 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建设 道路 坚持中国国情 , 走自己的路 , 不能照搬外国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 改革开放后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依靠 力量 必须调动一切力量为经济建设服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统一战线发展为爱国统一战线 , 更具有广泛性 练考题 1. 如图是创作于 1950 年的宣传画 《 拖拉机 》, 该作品反映出 (    ) A. 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 B. 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 C. 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D. 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审题定位 : 考查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题指导 :C   人民公社化道路出现在1958年以后,与材料1950年时间不符合,故A项错误;宣传画只能说明当时农村已经使用机械,但不能推断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程度,且1950年也不可能得到普及,故B项错误;农村已经使用机械,从铁犁牛耕到机械生产,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故C项正确;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年以后,与材料1950年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 2.( 2017 · 浙江 4 月选考 ,14 ) 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 :“ 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 , 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 , 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 (    ) A. 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 B. 发展农业、轻工业 , 更多利用沿海工业 C. 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 , 进而转向城市 D.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审题定位 : 考查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 ( 三大改造 ) 解题指导 :D   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是 “ 一五 ” 计划,是发展生产力,不是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和平办法,故A项错误;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是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的内容,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是在改革开放后,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1953年开始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和平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深刻变革,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故D项正确。 3.1956 年 , 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 :“ 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 , 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 , 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 A. 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 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 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 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审题定位 : 考查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解题指导 :C   根据材料 “ 1956年 ”“ 中共八大 ” 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八大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述,当时社会制度、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都发生了变化,所以需要相应的法制建设,C项正确。题干材料,中共八大政治报告只是提出 “ 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 的新任务,但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并没有付诸实践,未能坚持下来,立法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后来 “ 文化大革命 ” 发动,法制建设遭到全面破坏。 “ 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 应该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中共八大,社会转型,社会关系、法律关系尚未定型,法制建设是开创、奠基时期,尚未迈向制度化,A项不正确。新政权的组建工作是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任务,这与题中时间不符,B项错误。我国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是在改革开放后,与题中时间不符,D项错误。 考点 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抓基础 1. 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 : 1978 年 12 月召开 , 提出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 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 主要内容 ①形式 :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②特点 : 在土地所有制形式不变的前提下 , 改变农业的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 ③实质 : 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2) 意义 ①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 ,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②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 对外开放的格局 (1) 过程 ①经济特区 :1980 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1988 年 , 海南岛被设为经济特区 ( 最大 ) 。 ②沿海开放城市 :1984 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沿海经济开放区 : 从 1985 年起 , 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④开放浦东 :1990 年 , 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 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2) 特点 : 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 — 沿海开放城市 — 沿海经济开放区 — 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 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提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开始时间 政策 调整原因 内容 影响 1950 年 土地 改革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1953 年 农业社 会主义 改造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变农民土地所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 实行集体经营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 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 1958 年 人民公 社化 运动 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 , 公有化程度越高 , 越能促进经济发展 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 , 片面强调 “ 一大二公 ” , 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 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1978 年 家庭联 产承包 责任制 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经验教训 , 做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在农村坚持土地公有制 , 改变经营管理方式 , 实行分户经营 , 自负盈亏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推动了农业的 发展 ★我国现阶段的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的“开放”的不同 1. 背景不同 :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闭关锁国、日趋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 ; 当今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2. 内容不同 : 近代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 , 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清政府开辟通商口岸 , 降低关税等 ; 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 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3. 影响不同 : 近代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 , 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 当今中国的开放大大加快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 提高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4. 性质不同 : 近代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 ; 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 , 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练考题 1.( 2017 · 浙江 11 月选考 ,16 ) 如图所示漫画 , 解读正确的是 (    )                      A. 农村改革激发了生产积极性 B. 经济体制改革催生第三产业 C. 改革增强了人们的生态意识 D. 农民承包具有自发性的特点 审题定位 : 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意义 解题指导 :A   由图下的文字信息 “ 喜闻农民自动承包荒山造林 ” 及时间信息1984年可以看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A项正确;第三产业指的是服务业,承包荒山造林不属于服务业的发展,B项错误;改革开放初期,推动农民造林的是经济意识而非生态意识,C项错误;图片无法体现自发性的特点,D项错误。 2.1982 年颁布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规定 , 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 , 作为一级行政机关 , 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    )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C. 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D.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 审题定位 : 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题指导 :A   紧扣题干时间:1982年,抓住关键信息,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以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由此可以判断此时期我国已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广泛推行,A项符合题意。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始于1984年,C、D两项 错误。 3. 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 , 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 A. 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 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C. 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审题定位 : 考查对外开放格局 解题指导 :B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从1984年开始中国进出口总额有了明显的增长。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是1984年,故B项符合题意。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是1980年,排除A。开发上海浦东地区是1990年,排除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2001年,排除D。 考点 3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抓基础 1.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和意义 (1) 建立过程 ①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②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 1993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 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 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④ 1997 年中共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问题进行了探索 , 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⑤ 21 世纪初 , 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意义 ①改革开放 30 年 , 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是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 ,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 , 促进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 , 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是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 对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 , 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 , 是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 ,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 邓小平理论 ①形成 :1978 年 11 月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 , 邓小平作了题为 《 解放思想 , 实事求是 , 团结一致向前看 》 的讲话 ;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 , 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 ② 完整体系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 , 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③写入党章 :1997 年中共十五大正式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提出 :2000 年春江泽民在世纪之交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关键时期提出。 ②内容 :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 意义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 是新世纪新阶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提能力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1. 在所有制结构上 ,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 ,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 , 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 2. 在分配制度上 ,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 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 , 效率优先 , 兼顾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 , 既鼓励先进 , 促进效率 , 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 又防止两极分化 ,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 在宏观调控上 , 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 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 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 项目 经验教训 事例 ( 史实 ) 中心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 坚持改革开放 “ 文化大革命 ” 中以阶级斗争为纲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建设速度 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 不能急于求成 1958 年“大跃进”运动 , 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1958 年人民公社 “ 一大二公 ” , 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建设道路 坚持中国国情 , 走自己的 路 , 不能照搬外国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 改革开放后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依靠力量 必须调动一切力量为经济建设服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统一战线发展为爱国统一战线 , 更具有广泛性 ★当代中国的三大思想解放运动 1. 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 1978 年 5 月思想理论界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 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 , 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打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对人们的思想束缚 , 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 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 1992 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 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 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资”姓“社”的问题。 3. 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 1997 年中共十五大 , 会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公”姓“私”的问题。 练考题 1. 据下图判断 ,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 A. 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 B. 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 C. 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 D. 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 审题定位 : 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题指导 :C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激发了北京市场的活力,所以导致1994年北京百货零售网点的数量猛增,C项正确。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发生于1953年到1956年,但图中北京市百货零售网点的数量统计始于1959年,A项与图中时间不符;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而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不能促进服务业的发展,B项错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不符合图中时间,D项错误。 2.( 2017 · 浙江 11 月选考 ,17 )1993 年底 ,“ 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 , 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 , 城市居民的粮票粮本全部取消。 …… 市场价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 , 由 1991 年前的 50.3% 上升到 93.8%, 从而确立了市场价格在价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这从本质上体现了 (    ) A.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稳步推进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 C.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D.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增加 审题定位 : 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过程 解题指导 :C   注意题干要求 “ 本质上体现了 ” 。材料中 “ 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城市居民的粮票粮本全部取消 ”“ 市场价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 ”“ 确立了市场价格在价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 等信息说明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扩大,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市场的作用,A项错误;B项是在1984年10月后,排除;材料没有体现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D项错误。 3.( 2017 · 浙江 11 月选考 ,18 )1997 年 9 月 ,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 本次会议取得的重大成果有 (    ) ① 实现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③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④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审题定位 : 考查中共十五大的内容和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解题指导 :D   “ 一国两制 ” 的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1997年和1999年成功运用 “ 一国两制 ” 的伟大构想先后收回香港和澳门主权,①错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②错误;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③④正确。 考点 4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抓基础 1.“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1) 提出 : 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逐步展开 ,1956 年 4 月 ,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2) 含义 : 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 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3) 意义 : 它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 推动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2. 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 : 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等。 3.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1)1958 年 , 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 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2)1964 年 ,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3)1965 年 , 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4)1967 年 , 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5)1970 年 , 中国用自制的“长征 1 号”运载火箭 , 成功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 (6)1973 年 , 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 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 提出 : 1988 年 , 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2) 意义 : 这个重要论断 , 反映了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与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 , 是对科技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它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5. 空间技术领域和运载火箭领域的成就 (1) 空间技术领域 1984 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同时中国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从 1990 年开始 , 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2) 运载火箭领域 ① 1980 年 5 月 , 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 表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达到新的水平。 ② 1999 年 11 月以来 , 中国成功运用长征 2 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五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与回收试验。 ③ 2003 年 10 月 , 中国成功发射“神舟 5 号”载人宇宙飞船 , 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 , 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3) 意义 : 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提能力 ★新中国科技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和条件 1. 制度前提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 是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前提。 2. 政策支持 : 党和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决策 , 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3. 国内环境 : 社会的稳定是各项事业发展的保障。 4. 主观因素 (1) 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辛勤劳动、无私奉献和勇攀高峰精神。 (2) 老一辈革命家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5. 外部环境 :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新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性 时期 背景 侧重点 影响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美国敌视中国 , 试图扼杀新生政权 ;60 年代中苏关系恶化 ; 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发展军事工业 , 如原子弹、导弹、氢弹 等 , 提高国家国防 实力 巩固并维护了中国的国防安全 , 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安全的外部环境 ,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 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 ; 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 科技为经济服务 , 如注重核能的和平利 用 , 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等 ; 提出 “ 科教兴国 ” 战略 , 致力于提高综合国力 提高了综合国力 , 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练考题 1.( 2016 · 浙江卷 ,19 ) 新中国成立时 , 世界已进入核时代。曾长期领导核科学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 :“ 我们国家很大 , 不可能靠购买武器来支撑国防 …… 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国外先进成果 , 走自己研制的道路。”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开始于 (    ) A.20 世纪 40 年代 B.20 世纪 50 年代 C.20 世纪 60 年代 D.20 世纪 70 年代 审题定位 : 考查现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 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 解题指导 :B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振兴科技的艰难历程才开始,除地质学、生物学和气象学等学科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外,其他学科的科研几乎一片空白,故A项错误;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故B项正确;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和1967年的第一颗氢弹爆炸,使我国拥有了核武器,但这已经不是原子能时代的开始了,故C项错误; “ 20世纪70年代 ” 也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2. 关于 1956 年“百花齐放 , 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 不符合史实的是 (    ) A. 确保了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 B. 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 C. 纠正了科学文化领域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 D. 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教训 审题定位 : 考查“双百”方针 解题指导 :A   由于反右派运动的扩大化和 “ 文化大革命 ” 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学术争论被说成是阶级斗争,所以 “ 确保了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 ” 是不正确的。B、C、D三项符合史实。 3.《 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 》 文章中提到 :“ 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 …… 这样 , 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 , 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 A. 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B. 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C.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审题定位 : 考查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 载人航天 解题指导 :B   2003年,我国的载人宇宙飞船 “ 神舟5号 ” 成功发射,符合题干中 “ 改革开放以来 ” 的时间要求,B项正确。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东方红一号 ” 成功发射是在1970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三者均与 “ 改革开放以来 ” 的时间要求不符。A、C、D三项均错误。 专题总结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三次经济体制转型 时间 转变 原因 核心内容 结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由 的经济体制到建立起公有制为绝对主体的 _______________ 照搬苏联模式 ; 中国共产党缺乏经济建设经验 ; 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 , 急于实现工 业化 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 , 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 排斥市场调节 , 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 , 发展工业生产起了积极作用 , 但它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 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计划经济体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 20 世纪 90 年代初 从单一的 结构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 , 属于半计划半市场的经济体制 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 借鉴外国经验 , 实行改革开放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 调整产业结构 , 改变企业管理方式 , 实行政企分开等 增强了企业活力 , 解放了生产力 , 工业得到发展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 初步建立起 . . 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基础上 , 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 即改变过去以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式 , 而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 ; 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 实施 “ 走出去 ” 战略 , 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大潮中 经济出现了活跃局面 公有制经济 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系 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特点、主要表现 时间 特点 主要表现 1949 年 到 1956 年 向社会主义过渡 (1) 政治上 : 建立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经济上 : 建立了 __________________ 1956 年 到 1966 年 曲折中 前进 (1) 经济上 : 中共八大 ,“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有成就也有失误 (2) 文化上 : 提出 但又遭到破坏 1966 年 到 1976 年 遭受严重挫折 (1) 政治上 : 遭到破坏 , 人权遭到践踏 (2) 经济上 : 受政治运动冲击 , 几乎停滞 (3) 文化上 : 盛行“阶级斗争”文艺 1978 年 到现在 全面繁荣 (1) 政治上 : , 民主法制得到发展和完善 (2) 经济上 : 以 为中心 , 实行 ,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3) 外交上 : 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4) 文化上 :“ 双百”方针得到贯彻 , 科技繁荣 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计划经济体制 “双百”方针 民主政治 拨乱反正 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1. 比较 (1) 相同点 : 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 实质是实事求是。都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时俱进 , 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 (2) 不同点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 创立者 以 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以 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以 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产生 背景 1927 年 , 民主革命遭遇了严重的挫折 20 世纪 80 年代 ,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世纪之交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 , 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解决 问题 中国 及社会主义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 革命道路 改造和建设 什么是社会主义 ,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思想 精髓 、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解放思想、 . 、与时俱进 重大 作用 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 中国人民站起来 ;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 2. 关系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 点击进入 专题训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