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30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 3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b) 趋势 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表现 近代 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旗袍 现代 ①新中国成立后至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流行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 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 ②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末: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③改革开放以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2.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b) (1)影响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等。 (2)主要表现 ①婚俗:清末民初,青年男女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 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②丧礼:趋于简化,出现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 ③其他:民国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 取代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微点拨 断发易服是反对清王朝的表现,废除缠足和提倡婚姻自由是反对封建制度的表现, 改用公历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力图与西方国家接轨的表现。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b) 交通工具和 交通运输 概况 人 力 人力车 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自行车 19 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中国;20 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 的大街小巷;20 年纪 50 年代后,自行车制造业迅速发展,中国 成为“自行车王国” 机 械 轮船 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1865 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1872 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动 力 铁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铁路事业迅速发展;2003 年,上海磁 悬浮列车专线投入运营;2006 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具有里程 碑意义 公共交通 1906 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1924 年,上海开 始有公共汽车;1969 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行 民航 20 世纪 20 年代初,中国的民航事业起步;30 年代中期,已形成 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 飞机的运营 2.近代以来中国通信工具的发展——(b) (1)邮政 ①1866 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96 年,“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 ②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扩展。 ③1949 年 11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电报 ①有线电报:1877 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②无线电报:1906 年,创设无线电报。 (3)电话 ①1882 年,电话传入中国。 ②截至 2003 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超过五亿户,居世界第一位。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1.大众报业的发展 加试 ——(b) (1)西人办报:从 19 世纪 40 年代到 90 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 报刊业的序幕。 (2)国人办报 ①1873 年,汉口出版《昭文新报》,开创国人办报先例。 ②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创办《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2.影视业的发展 加试 ——(b) (1)电影 ①1896 年 8 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首次放映电影。 ②1905 年,《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③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快速发展。 ④改革开放后的名作有《小花》、《红高粱》、《霸王别姬》等。 (2)电视 ①1958 年,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1978 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②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天上卫星转发,地上有线网络传输”的新格局逐渐形成。 3.互联网的逐渐普及 加试 ——(b) (1)兴建 ①1993 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②2008 年底,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农村网民规模增速超过城镇。 (2)影响 ①积极: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交往方式,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 新模式。 ②消极:存在着信任度和安全感较低、沉迷网络等负面影响。 主题一 动荡变化中的近现代生活 史料实证 史论总结 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四个突出特征 (1)受西方文明影响深刻,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具有半殖民地化色彩。 (2)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变化明显,在偏远农村和内地则变化不 大。 (4)实质上是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并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 色。 (5)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带来的三个方面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 趋科学合理。 主题二 通讯与大众传媒的发展 史料实证 修铁路的价值认识 史论总结 1. 中国近代通信事业发展的原因 (1)从根本上讲,受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随着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西方 工业革命的成果自然也随之而来。 (2)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 (3)中国政府的政策转变及其引导。 (4)外国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而兴建。 2.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影响 (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 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2)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 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3)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一系 列的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4)娱乐大众、传播新知。以休闲娱乐为特征的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丰 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专业性报刊,促进了新知识的传播。 1.(2016·10 月浙江选考)某记者回忆从业生涯时说,20 世纪 80 年代他曾以“书信电报”的 方式发送文稿。他先把整篇稿子逐字填写在电报纸上,邮局再逐字译成电报码,利用电流把 “点点杠杠”符号传输,对方通过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信号还原文稿。这种通信方式在中国最 早出现于( ) A.19 世纪中期 B.19 世纪末期 C.20 世纪初期 D.20 世纪中期 答案 C 解析 无线电报业务在 1906 年已在中国出现,1932 年还开展了国际电报业务,由此可知时 间为 20 世纪初期,故选 C。 2.(加试题)(2016·10 月浙江选考)1905 年,《民报》第一号刊载了四幅人物画,目录标题分 别是“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世界第一之民权主义大家卢梭”、“世界第一 之共和国建设者华盛顿”、“世界第一之平等博爱主义大家墨翟”。《民报》此举的根本目的 是( ) A.以中西杰出人物为标杆树立人生新坐标 B.考订黄帝、墨翟、卢梭和华盛顿的历史地位 C.利用报刊媒介进行民主革命的舆论动员 D.立足三民主义理论评价中西历史人物 答案 C 解析 “根本目的”多从阶级属性及其核心追求方面去解读,1905 年《民报》创立,其是宣 传民主革命思潮的主阵地,从这一角度分析备选项,可知 C 项最佳。 3.(2016·4 月浙江选考)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 甲图 清末婚嫁 乙图 民国婚照 A.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 B.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 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 D.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 答案 C 解析 两幅图显示了婚礼仪式的前后巨大变迁,前者复杂,后者简单。A 项服饰变化,B 项先 进习俗,D 项婚姻自主均与材料大意无关。 4.(2015·10 月浙江选考)20 世纪末,中国的传统服饰连同印花棉布、古典丝绸又在国际时 装舞台上活跃起来,掀起了一股股各具特色的“中国风”。时装“中国风”的出现反映了 ( ) ①返璞归真的文化现象 ②经济全球化的加强 ③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④服饰深受政治生 活的影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时装“中国风”的出现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是返璞归真的文化现象,体现了经济全球 化的加强,也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表现。故 A 项正确。 5.(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联考)竹枝词中近代上海的新鲜事物:“不须鲤寄与鸿传,电线音 驰万里天。两地语言传顷刻,胜于羽箭疾离弦。”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近代通讯技术传入中国 C.市民衣食住行的西化 D.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技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的事物与经济无关,故 A 项错误;从材料“电线音驰万里天”“两地语言传 顷刻”等信息可以判断是电话,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衣食住行的内容,故 C 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新鲜事物是洋务运动引进的,故 D 项错误。 6.(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调研)下图“滑稽魂”漫画,为民国初年画家周慕桥所绘。画中人 物手拿一杆旱烟枪在楼梯口对着电灯泡,仿佛在说:“取个火吧。”漫画的内容反映出( ) A.民国初年电灯已经在中国普遍使用 B.当时的民众生活深受西方科学影响 C.清末民初的广大民众生活贫困落后 D 民众接触西方文明时出现认知反差 答案 D 解析 漫画中人物不知道电灯无法点火,说明当时不可能普遍使用电灯,故 A 项错误;漫画 讽刺了当时民众的无知,故 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生活贫困落后”,故 C 项错误;用电灯 点烟枪正说明了“认知反差”,故 D 项正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