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 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代“雅乐”实际上是西周的京畿之乐,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阶级中去,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雅乐”的传播( ) A. 孕育了宗法制度 B. 实现了思想统一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推动了文化认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乐”即礼乐制度,周朝通过礼乐制度将饮食、起居、祭祀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到“礼”的范畴,使其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这有利于扩大周文化的影响,并推动对周文化的心理认同,故选D。在周朝之前宗法制已经出现,故孕育一说不符合史实,排除A;礼乐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思想的统一,但并未实现思想统一,这至少要在秦朝之后,排除B;周朝时期,统治集团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即没有实现中央集权,C项说法无从谈起,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礼乐制度的理解,在阅读选项时注意读懂各选项中的程度词和名词可帮助学生迅速做出相应的排除。 2.“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 A. 皇位世袭 B. 皇帝独尊 C. 君权神授 D. 皇权至上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可得出皇帝制度的特点是皇帝独尊,B项正确;ACD三项都是皇帝制度的特点,但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ACD三项。 3. 有学者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传统中国的帝制为西史所未有,其独特即在君主专制一切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巧妙结合。”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 世袭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选官、用官制度。科举制使做官的途径公开化,普通家庭的子弟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得到做官的机会。科举制反映出封建社会的政治管理具有一定的“弹性”,说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再生能力,体现了中国官僚制度的独特性。故选D。 考点:中国古代的选官、用官制度 点评:选官、用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部分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高考对这一考点的关注度很高,在复习冲刺时要作为主要命题关注。 4.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原因是“主荒臣专,威服下移”,为此,他采取措施是 A. 分相权,中书门下同相 B. 废丞相,权归六部分掌 C. 裁中书,实现权力集中 D. 设内阁,亲理国家大事 【答案】B 【解析】 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废丞相,权归六部分掌,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书门下同相是在唐朝,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他采取的措施是废丞相而非裁中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设内阁,亲理国家大事始于明成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5. 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 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 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 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 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按照常理,自杀是个人的自愿行为,不受法律的过分约束,但该规定明显是限制这一自由的行为,说明C选项正确。限制自杀的规定的初衷不是为了尊重生命而是加强对个人的管制。如果“崇尚自然法则”应该不去自杀,两者逻辑上有矛盾。所以BD选项排除掉。法律体系的完备的程度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A选项排除掉。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特点 6. 《十二铜表法》明文公示、按律量刑。它在第九表第三条中规定:“经长官委任的承审员或仲裁员,在执行职务中收受贿赂的,处死刑。”由此可见,古代罗马( ) A.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成文法削弱了贵族势力 C. 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 注重维护法律程序公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体现不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信息,故A项错误;贵族势力始终不会被消弱,故B项错误;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在执行职务中收受贿赂的,处死刑”显然强调的是注重法律的公正,故D项正确。 考点: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7.在美国,自1856年以来,历届总统不是共和党人便是民主党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历次总统大选中,两大政党的总统候选人所获选民票的总和,平均高达全部选民票的95%。这种情况说明两大政党 A. 控制了美国政治生活 B. 赢得了美国公民的一致支持 C. 主宰了联邦政府 D. 保持了政策的一致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从材料中的“两大政党的总统候选人所获选民票的总和,平均高达全部选民票的95%”等信息可以看出,两大政党主宰了联邦政府。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夸张,排除;B项说法绝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共和党和民主党在执政政策上有差异,排除D项。 8. 恩格斯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一个唯一的稳固的轴心——一个帝国首相(宰相)。联邦会议……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责任大臣无法存在。”材料中“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 A. 宪法赋予首相国家最高权力 B. 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 C. 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 D. 内阁大臣均由帝国首相任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近代德国宰相由皇帝任命,权力受制于皇帝,但宰相对皇帝任命的内阁拥有控制权。 9.中国茶叶输英总值在1781~1790年间是9626万元,英国毛织品等货物输华总值在1781~1793年间是1687万元,仅及中国输英货价的1/6。因此,英国必须以大量白银来抵付贸易差额。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英国 A. 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 B. 操控三角贸易,发展制造工业 C. 协定中国关税,控制中国海关 D. 推行鸦片贸易,改变贸易格局 【答案】D 【解析】 【详解】1781~1793年,英国正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对外扩张的方式是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扩张主要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A项错误;三角贸易指的是黑奴贸易,不涉及中国,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协定关税,控制中国海关,C项时间不对,排除;据材料可知中英贸易中,英国商品销路不畅,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故D项正确。 10.洪仁玕在某个文件中指出:“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资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一百五十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此举大利于商贾土民,出入便于携带。”这段材料反映了 A. 农民阶级对土地的渴望 B. 太平天国领袖们共同的经济主张 C. 农民财富归公的圣库制 D. 先进中国人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然后准颁一百五十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洪仁玕等先进中国人发行纸币,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农民阶级对土地的渴望,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这是太平天国领袖们共同的经济主张,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财富归公的圣库制度,故C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洪仁玕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的相关知识。《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或者说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政治上,它主张“以法治国”、舆论监督和直接选举政府官员,即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法制思想。经济上,它鼓励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提倡保险事业。文化思想上,它反对迷信,提倡新式教育。外交上,它主张自由往来、平等互利。但以太平天国本身的历史条件,未能实施。虽然在太平天国其间产生但并不是农民阶级的产物。 1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辛丑条约》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内容是 A.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C. 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D. 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含义是指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中国民众的反抗,所以《辛丑条约》中规定“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深刻体现了这一特征 ,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是《天津条约》的内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尽管均是《辛丑条约》的内容,但体现不了使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这个影响,所以选项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中国近代以来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大量不平等条约,经常考查这些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需要我们必须牢记的相关条约包括《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 12. “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一材料 A. 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B. 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C. 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 D. 描述了全国所有省份独立的概况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材料可知。“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肯定了武昌起义的首义作用,A不合题意;由“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指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B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未涉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问题,排除C;十三省独立而非所有省份独立,排除D。故正确答案为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影响及清朝灭亡及其原因 13.哈佛燕京学院院长杜维明认为“从18世纪以来,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个人的尊严,这些价值通过五四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项价值。”材料最能说明五四运动 A. 得到先进知识分子的领导 B. 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C.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促使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从18世纪以来,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个人的尊严”指启蒙思想,“通过五四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项价值”得出五四运动使先进知识分子受到启蒙思想的洗礼,并没有体现先进知识分子的领导,故A错误;由“自由”“个人尊严”得出民主意识而非民族意识,故D错误;启蒙思想宣扬民主和科学思想,反封建,不能得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C错误;通过前面分析得出五四运动对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故B正确。 14.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使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下列宣传标语最能体现这一“革命的火焰”的是 A.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B. 打倒列强,除军阀 C.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答案】B 【解析】 【详解】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因此“革命的火焰”是指打倒列强,除军阀,故B正确;A是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项是五四运动的口号,不符合题意,应排除;D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15. 下图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论断的准确内涵是( ) A.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夺取全国革命胜利 B. 建立抗日根据地,以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C. 开辟解放区,以夺取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D. 开展土地革命,发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的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其它与材料不相符合。所以选A。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理论 16.有人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分成前14年和后14年,因为在此中间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 ) A. 确立领导工人运动的中心任务 B. 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方针 C. 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D. 批判了王明“左”倾错误思想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前14年(即1935年之前)”“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等信息,可以得出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D项是遵义会议的内容,故选D项;A项是中共一大的内容;B项是八七会议的内容;C项是井冈山时期的,不符合题意。 17. “中国共产党愿当此时机,向全国同胞提出我们奋斗之总的目标……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首先须切实地迅速地准备与发动民族革命抗战,以收复失地和恢复领土主权之完整。”中国共产党提出上述奋斗目标,是为了 A. 团结各阶层力量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 实现民族团结抗击日本侵略 C. 实现民族团结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D. 团结各阶层力量反对蒋介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向全国同胞提出„„目标„„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发动民族革命抗战”表明B项符合题意。AD属于国共内战,不是对外;C说法过于笼统。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18.1938年5月中共中央指示长江局:立即成立鄂豫皖省委,领导津浦路以西、平汉路以东、浦信公路以南的广大地区的工作,以武装民众准备发动游击战争为中心任务,有计划地建立几个基干游击队和游击区。这一指示 A. 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B. 有助于配合正面战场的抗战 C. 导致华北抗战态势发生扭转 D. 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开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就正式形成,材料时间点是1938年。故A错误。题干描述的是1938年5月于敌后战场布置游击战争的中心任务,此时期的敌后战场是辅战场,正面战场是主战场,所以敌后的游击战有助于配合正面战场,故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鄂豫皖地区,不是华北地区,故C错误。工农武装割据是1927年到193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错误。 19.1945年10月,国共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双十协定”)。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 国民党当局承认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 B. 确定军队国家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原则 C. 国民党当局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D. 协定的所有内容最终都没有实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双十协定”并结合所学可知,1945年国共两党就国内和平问题在重庆举行谈判并最终“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表明国民党当局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故答案为C项。根据所学可知,“双十协定”是在中国共产党做出让步的情况下签订的,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排除AB项;“所有内容最终都没有实施”的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20.1949年3月,中共总前委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该纲要作了以下军事部署:西路作战集团集结于九江至安庆地区,东路作战集团集结于镇江至江阴一线。根据这一部署,随后人民解放军 A. 展开战略反攻 B. 实施辽沈战役 C. 进行淮海战役 D 发起渡江战役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中“西路作战集团集结于九江至安庆地区,东路作战集团集结于镇江至江阴一线”说明是渡江战役,故D正确。A发生于1947年,B、C属于三大战役的内容,结束于1949年初。而D发生于1949年4月。 21.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认为:“讨论、证明、说服,是工业者所用的唯方法,他们应该用这种方法去取消贵族、军人、法官、富人等对于社会产业的管理。”这种观点的空想性体现在 A. 没有选择正确的阶级斗争的对象 B. 离开阶级斗争来实现社会主义 C. 没有意识到工人阶级要夺取政权 D. 工人运动缺乏先进阶级领导 【答案】B 【解析】 【详解】空想社会主义者幻想仅通过讨论、证明、说服的方式就能取消贵族、军人、法官、富人对社会的管理权,这种空想性体现在离开阶级斗争来实现社会主义,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阶级对象问题,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工人阶级要夺取政权的信息,排除C;材料无关工人运动,排除D。 22.1871年3月18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派军队偷偷偷袭巴黎市内国民自卫军的阵地,妄图解除国民自卫军的武装。这一事件引发了巴黎人民的起义,这表明巴黎公社革命 A. 是一次偶然的突发的事件 B. 是一次周密组织的武装起义 C. 有马克思、恩格斯的直接领导 D. 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是说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妄图解除国民自卫军的武装”“引发了巴黎人民的起义”,说明这次起义没有事先周密准备,只是一次突然行动。故答案为A项,B项排除。根据所学可知,巴黎公社起义没有马克思、恩格斯的直接领导,排除C项;巴黎公社仅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尝试,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排除D项。 23.判定历史事件和历史事物的性质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重要方法,历史事件和历史事物的性质一般是由其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的。我们认为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最主要的论据是 A. 打倒地主资产阶级,消灭私有制 B. 由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领导 C. 采取了无产阶级暴力夺权的手段 D. 推翻统治俄国三百多年的封建王朝 【答案】A 【解析】 十月革命完成的任务是打倒地主资产阶级,消灭私有制。革命性质应当是从在历史进程中完成的任务来确定,故答案为A。领导力量不是确定革命性质的最主要论据,排除B;推翻统治俄国三百多年的封建王朝是由二月革命完成的,排除D;斗争手段不是确定革命性质的主要论据,排除C。 24.列宁曾将十月革命的主观动机设定为“引爆”西方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晚年,他又重新诠释其实际功能,其中包括面向东方落后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列宁眼中的十月革命 A. 超越无产阶级革命范畴 B. 逐渐修正了既定目标 C. 造成了广泛的世界影响 D. 实现了东方非殖民化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列宁眼中的十月革命由“西方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扩大到“面向东方落后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可知是肯定十月革命的产生了广泛的世界影响,C项正确;A项十月革命属于无产阶级革命范畴,也属于社会主义革命,但与材料中世界影响不符,排除。B项表述错误,排除。十月革命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不能说是实现了东方非殖民化,排除D。所以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25.近代中国人民在反对国内外反动派的斗争中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积极探索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政治化的一种主要手段,以理性行为来改变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在营造和谐环境的基础上,中国现代化得以更好发展。辛亥革命已经开启了法制国家发展进程.它的发生预示着,中国政治向现代化发展的首次尝试,其意义不可小觑。 ——刘明《辛亥革命——中国现代化的拓荒运动》 材料二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节录南京国家公祭鼎铭文 材料三 时任总前委书记的邓小平在《从渡江到占领上海(1949年8月4日)》汇报材料中这样说道:“假如有人问,你们渡江花了多少时间?我们肯定地回答,先头船只最快的一刻钟”。但是作为推翻旧政权、解放全中国的标志,渡江和解放南京的政治意义无疑又是巨大的。 ——赵笺《解放南京——军史美术创作的一个条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后“开启法制国家发展进程”和推动中国“政治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表现。并指出辛亥革命的性质。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公祭的是什么事件?国共两党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请各举一个战役说明。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解放南京的政治意义”。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积极探索复兴道路的主题。 【答案】(1)表现: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事件:南京大屠杀。战役:国民党:台儿庄战役(或四大会战等);中共: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 (3)意义:国民政府统治在大陆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主题:反侵略,追求民族独立;反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民族独立、民主、反帝反封建等亦可)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宣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诞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还包括给予人民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第二小问,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第一小问,由材料“南京国家公祭鼎”“侵华日寇,毁吾南京”,结合所学,反映的是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分别列举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实例和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战的实例。 (3)第一小问,结合所学,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政府统治在大陆覆灭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第二小问,结合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近代中国积极探索复兴道路的主题是要追求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国家富强。 26. 今年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俄国革命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是革命与战争交织的世纪。列宁曾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摘自《列宁选集》 材料二 无产阶级政权应是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代议机构依然存在,然而作为特殊制度的议会制,作为立法和行政的分工以及议员们享有特权的议会制,在这里是不存在的。 ——列宁《国家与革命》 材料三 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的“战争”和“革命”的关系。 (2)据材料二,概括归纳列宁心目中的无产阶级政权有哪些特点?为了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列宁做了哪些努力? (3)材料三中“边界红旗子”指什么?为保证“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采取什么措施?为什么说“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具有重大政治意义? 【答案】(1)关系: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促成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俄国退出一战,加速了战争的结束。 (2)特点:实行议会制;立法与行政统一;议员没有特权。 努力:组建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边界红旗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措施: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意义:证明了中国革命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道路的正确性。 【解析】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明确材料中的“战争”“革命”具体所指,依据材料中“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等信息可判断列宁所说的战争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革命指的是俄国十月革命,据此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理解分析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紧扣材料中“议会制”“作为立法和行政的分工以及议员们享有特权的议会制,在这里是不存在的”等信息提炼即可;第二小问结合列宁的相关史实归纳即可,如建党、领导革命、建立政权等。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理解与分析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紧扣《井冈山的斗争》可得出“边界红旗子”指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二小问的措施可以从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第三小问的解答可以结合中国的农村革命道路的准确性去分析归纳即可。 2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这种历史情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1)材料中“社会主义创始人”指的是谁?根据上述结论简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材料二 下图是1909年法国雕塑家沃蒂耶在贝尔拉雪滋公墓创作的一座浮雕作品。一位袒胸身着长裙的妇女,中弹后仰,像神圣的天使般深情地张开双臂,像慈祥的母亲悲痛欲绝地拼死庇护着身后若隐若现的受难者,墙面上弹痕累累。雕塑下面刻有雨果名言“我们所要企求于未来的是公正,而不是复仇”。雕塑取名为《献给历次革命受难者墙》。有人解释说,这位母亲护卫的人群正是巴黎公社社员,她体现了法国母亲无私的爱。于是,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把它称作“公社社员墙”。但令人奇怪的是,当这座浮雕揭幕以后,当时幸存下来的巴黎公社社员都一致否认它是“公社社员墙”,也从不去那里拜谒献花。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幸存下来的巴黎公社社员拒绝承认它是“公社社员墙”?简述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 【答案】(1)人物: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经济条件:19世纪中期,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暴露。 阶级条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2)拒绝承认的理由:①不能展现无产阶级英勇斗争精神; ②是“《献给历次革命受难者墙》”不是单纯纪念巴黎公社; ③不主张暴力革命; ④“受难者”包括敌对双方,作者站在阶级调和立场上,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 历史意义:①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③显示了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的趋势; ④体现了无产阶级大无畏的革命战斗精神。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人物”,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状况”中的“社会主义创始人”是指空想社会主义者,比如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第二小问“历史条件”,根据所学从经济、阶级条件角度作答即可。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及所学,从巴黎公社的斗争表现、实质、体现方式等角度来分析。第二小问“意义”,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角度来分析作答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