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山东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山东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1.下列各项中表达正确的是( )
A. F—的结构示意图: B. CO2的分子模型示意图:
C. NaCl的电子式: D. N2的结构式: :N≡N:
【答案】A
【解析】A、F-的核电荷数为9,核外电子数为10,故A正确;B、二氧化碳为直线形分子,碳原子半径比氧原子半径大,应该为,故B错误;C、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书写,简单阳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阴离子要加括号,并写上离子所带电荷,应该为,故C错误;D、N2分子中氮原子与氮原子间形成三键,结构式为N≡N,故D错误;故选A。
2.有关H、D、T、HD、H2、D+、H-这七种微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互为同位素 B. 是七种氢元素
C. HD和H2均是单质 D. 电子数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A.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H、D、T、HD、H2、D+、H-这七种微粒不是同位素关系,A错误;
B.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七种微粒不是七种氢元素,B错误;
C.HD和H2均是单质,C正确;
D.这七种微粒的电子数不同,分别是1、1、1、2、2、0、2,D错误;
答案选C。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氟元素为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氟无正价
B. 第ⅠA、ⅡA族元素都具有较强的金属性
C. 非金属性:F>Cl>Br>I,则酸性HF>HCl>HBr>HI
D. 碱性:NaOH
Mg>Al,故碱性:NaOH>Mg(OH)2>Al(OH)3,D项错误;
答案选A。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两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中的化学键都是极性键
②两种不同非金属元素原子间形成的化学键都是极性键
③含有非极性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④只要是离子化合物,其熔点就比共价化合物的熔点高
⑤难失去电子的原子,易形成阴离子
⑥单质分子中不存在化学键,化合物的分子中才存在化学键
⑦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A. 只有②⑦ B. 只有①⑦
C. 只有⑦ D. 只有①⑤⑦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两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中的化学键可能是极性键,也有可能是非极性键,比如H2O2中,H和O之间是极性键,O和O之间是非极性键,①错误;
②两种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不同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称为极性键,②正确;
③含有非极性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也可能是离子化合物,例如Na2O2,③错误;
④离子化合物的熔点不一定比共价化合物的熔点高,如NaCl的熔点低于二氧化硅的熔点,④错误;
⑤难失去电子的原子,不一定易形成阴离子,如稀有气体等,⑤错误;
⑥单质分子中可能存在化学键,如O2中含有共价键,⑥错误;
⑦含离子键的化合物称为离子化合物,故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⑦正确;
综上所述:②⑦正确,A符合。
答案选A。
5.如图是Zn和Cu组成的原电池示意图,某小组做完该实验后,在读书卡片上记录如下,卡片上描述合理的是( )
实验记录:
①导线中电流方向:Zn→Cu
②Cu极上有气泡产生,发生还原反应
③锌片变薄
实验结论:
④Zn为正极,Cu为负极
⑤正极反应式:Cu-2e-=Cu2+,发生氧化反应
⑥H+向Cu极移动,SO42-向Zn极移动
A. ②③⑥ B. ④⑤⑥
C. ③④⑤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一般情况下活泼金属作负极,即锌为负极,而原电池中电流是从正极经外电路流向负极的,①错误;
②铜为正极,在正极上得电子变成氢气,②正确;
③锌作为负极材料被消耗,质量减少,③正确;
④锌作负极,铜作正极,④错误;
⑤正极首先发生还原反应而不是氧化反应,其次是得电子变成氢气,⑤错误;
⑥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⑥正确;
②③⑥正确,答案选A。
6.在一定温度下,容器内某一反应中M、N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MN
B t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
C. t3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D. t1时N的浓度是M浓度的2倍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图像可知,反应中M的物质的量增减增多,N的物质的量增减减少,则在反应中N为反应物,M为生成物,图像中,在相等的时间内消耗的N和M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所以反应方程式为:2N⇌M,A错误;
B.由图像可知t2时,反应没有达到平衡,此时反应继续向正向进行,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B错误;
C.由图像可知t3时,反应达到平衡,正逆反应速率相等,C错误;
D.t1时N的物质的量为6mol,M的物质的量为3mol,即N的浓度是M浓度的2倍,D正确;
答案选D。
7.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X2(g)+3Y2(g)2Z(g),其中X2、Y2、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 mol·L-1、0.3 mol·L-1、0.2 mol·L-1,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是( )。
A. c(Z)=0.5 mol·L-1 B. c(Y2)=0.5 mol·L-1
C. c(X2)=0.2 mol·L-1 D. c(Y2)=0.6 mol·L-1
【答案】B
【解析】
【详解】若反应向正反应进行,假定完全反应,则:
X2(g)+3Y2(g)2Z(g)
起始量(mol/L) 0.1 0.3 0.2
变化量(mol/L) 0.1 0.3 0.2
平衡量(mol/L) 0 0 0.4
若反应逆反应进行,假定完全反应,则:
X2(g)+3Y2(g)2Z(g)
起始量(mol/L) 0.1 0.3 0.2
变化量(mol/L) 0.1 0.3 0.2
平衡量(mol/L) 0.2 0.6 0
由于为可逆反应,物质不能完全转化,所以平衡时浓度范围为0<c(X2)<0.2,0<c(Y2)<0.6,0<c(Z)<0.4,B正确、ACD错误;
答案选B。
8.可逆反应,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的同时生成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的同时生成
③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为的状态
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
⑤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⑥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的状态
⑦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改变的状态
A. ①④⑥⑦ B. ②③⑤⑦ C. ①③④⑤ D. 全部
【答案】A
【解析】
分析】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变、物质的量浓度不变、百分含量不变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物理量不变,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①中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2,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故①正确;
②无论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不能据此判断平衡状态,故②错误;
③中无论达到平衡与否,用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都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③
错误;
④有色气体的颜色不变,则表示物质的浓度不再变化,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故④正确;
⑤气体体积固定、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密度始终不变,不能据此判断平衡状态,故⑤错误;
⑥反应前后ΔV(g)≠0,压强不变,意味着各物质的含量不再变化,说明已达到平衡状态,故⑥正确;
⑦由于ΔV(g)≠0,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故⑦正确;
①④⑥⑦正确,答案选A。
9.下列有机反应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
A.
B.
C.
D. ++H2O
【答案】B
【解析】
【分析】有机物分子中的不饱和键断裂,断键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相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是加成反应,结合物质的结构判断。
【详解】A.乙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生成氯乙烷,属于取代反应,故A不选;
B.,烯烃含有不饱和双键,与Br2反应生成单键,属于加成反应,故B选;
C.甲烷与氧气生成二氧化和水,属于氧化反应,故C不选;
D.苯和硝酸反应生成硝基苯和水,属于取代反应,故D不选;
故选B。
10.生物质能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将太阳能固化为化学能而贮存在生物质内部的能量,它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能源。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农村通过杂草和动物的粪便发酵制沼气,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B. 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乙醇可由富含淀粉的谷物发酵产生
C. 开发生物质能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D. 氢能可以通过电解海水获得,可大量推广使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A.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A项正确;
B.富含淀粉的谷物经微生物发酵,可以得到乙醇,B项正确;
C.生物质能一般来讲是可再生能源,且对环境影响小,适合可持续发展,C项正确;
D.氢能虽然是一种洁净的能源,但是成本较高、且储氢技术的不完善限制了其大规模推广使用,D项错误;
答案选D。
【点睛】注意天然沼气属于一次能源,但是天然沼气一般难以利用,而人工发酵产生的沼气算二次能源。
11.已知1~18号元素的离子、、、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离子的还原性: B. 氢化物的稳定性:
C. 质子数: D. 原子半径:
【答案】AD
【解析】
【分析】元素周期表前三周期元素的离子、、、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a-3=b-1=c+2=d+1,Y、Z为非金属,应处于第二周期,故Y为O元素,Z为F元素,W、X为金属应处于第三周期,W为Al元素,X为Na元素。
【详解】A.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增强,阴离子的还原性减弱,离子的还原性:,故A正确;
B.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非金属性Y<Z,则氢化物的稳定性H2Y<HZ,故B错误;
C.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b-1=c+2,则质子数b>c,故C错误;
D.W是Al元素、X是Na元素,同一周期元素,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小,所以原子半径W<X,故D正确;
故选AD。
12.下列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铁片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改用98%的浓硫酸可以加快产生氢气的速率
B. 10.0 mL 2 mol·L ﹣1的盐酸跟锌片反应,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反应速率不变
C. SO2的催化氧化是一个放热的反应,所以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减慢
D. 汽车尾气中的NO和CO可以缓慢反应生成N2和CO2,减小压强,反应速率减慢
【答案】D
【解析】
【详解】A.浓硫酸和Fe发生钝化,且加热时二者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所以不能用浓硫酸和铁片制取氢气,应该用适当提高稀硫酸浓度的方法来加快反应速率,故A错误;
B.加入适量氯化钠溶液,氢离子浓度减小,反应速率降低,故B错误;
C.升高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无论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反应速率都增大,故C错误;
D.减小压强,对有气体参与的反应,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个数减少,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故D正确;
故选D。
13.R、W、X、Y、Z为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同一短周期元素,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m、n均为正整数)( )
A. 若为强碱,则也为强碱
B. 若为强酸,则Y是活泼非金属元素
C. 若Y的最低化合价为,则Z的最高正化合价为
D. 若Ⅹ的最高正化合价为,则五种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结合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结合元素对应的单质、化合物的性质解答。
【详解】A.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若为强碱,则不一定为强碱,故A错误;
B.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若为强酸,如X为N元素,则Y可能为O,为活泼非金属元素,故B正确;
C.若Y的最低化合价为-2,则Z的最低价为-1价,其最高正化合价为+7,也可能无正价,如F元素,故C错误;
D.X的最高正化合价为+5,若X为P,则R一定为金属元素,故D错误;
故选B。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对于吸热反应,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总是低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
B. 任何放热反应在常温条件下一定能发生反应
C. 形成生成物化学键释放的能量大于破坏反应物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时,反应为吸热反应
D. 等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的热量多
【答案】A
【解析】
【详解】A.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时,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A正确;
B.任何化学反应发生都有吸收能量断裂反应物中化学键的过程,也都有形成生成物中化学键释放能量的过程,因此放热反应不一定在常温条件下能发生,如燃烧反应,B错误;
C.形成生成物化学键释放的能量大于破坏反应物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时,反应放出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C错误;
D.等质量的同一物质含有的能量:气态大于固态,所以等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前者比后者放出的热量多,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A。
15.下列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实验
结论
A
将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溶液最终变为无色透明
生成的1,2-二溴乙烷无色、可溶于四氯化碳
B
乙醇和水都可与金属钠反应产生可燃性气体
乙醇分子中的氢与水分子中的氢具有相同的活性
C
用乙酸浸泡水壶中的水垢,可将其清除
乙酸的酸性大于碳酸的酸性
D
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后的混合气体能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
生成的氯甲烷具有酸性
【答案】AC
【解析】
【详解】A.乙烯含有碳碳双键,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溶液最终变为无色透明,故A正确;
B.乙醇的结构简式为CH3CH2OH,只有羟基可与钠反应,且-OH中H的活性比水弱,故B错误;
C.用乙酸浸泡水壶中的水垢,可将其清除,说明醋酸可与碳酸钙等反应,从强酸制备弱酸的角度判断,乙酸的酸性大于碳酸,故C正确;
D.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反应生成的气体有一氯甲烷和氯化氢,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为氯化氢,一氯甲烷为非电解质,不能电离,故D错误。
答案选AC。
16.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所列的字母分别代表一种化学元素。
(1)a、b、c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填元素符号);b、f、h三种元素对应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填化学式)。
(2)c、d、e三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中碱性最强的是___(填水化物的化学式)。
(3)利用如图装置可比较a、e、h的非金属性强弱,则装置中试剂X、Z分别为___(填化学式)。
(4)元素i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写出元素i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溶液与元素d的单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
(5)推测原子序数为34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___。
【答案】 (1). Mg>C>O (2). H2O>H2S>PH3 (3). Mg(OH)2 (4). H2SO4、Na2SiO3 (5). (6). 2Al+2OH-+2H2O=2AlO2-+3H2↑ (7). 第四周期第ⅥA族
【解析】
【分析】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a、b、c、d、e、f、h、i分别是C、O、Mg、Al、Si、P、S、K.。
【详解】(1)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质子数越多半径越小,a、b、c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Mg>C>O;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越强,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H2O>H2S>PH3。
(2)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中碱性越强,碱性最强的是Mg(OH)2。
(3)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酸性H2SO4>H2CO3>H2SiO3,能证明非金属性S>C>Si,所以装置中试剂X、Z分别为H2SO4、Na2SiO3。
(4)元素i是K,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元素K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氢氧化钾,氢氧化钾与铝反应生成偏铝酸钾和氢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Al+2OH-+2H2O=2AlO2-+3H2↑。
(5)原子序数为34的元素是Se,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四周期第ⅥA族。
17.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公里,其中海洋的面积为3.67亿平方公里,占整个地球表面积的70.8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化学资源宝库,下面是海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部分流程图,请根据该图回答下列问题:
(1)淡化海水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写一种合理方法即可)。由海水提取的粗盐中含有Ca2+、Mg2+、SO42-等离子,为了除去这些离子,需要依次加入稍过量的NaOH、BaCl2、________(填化学式),之后________(填操作名称),再加入适量________(填试剂名称)。将所得溶液加热浓缩、冷却结晶,得到精盐。
(2)反应④由无水MgCl2制取金属镁的常用工业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3)向苦卤中通入Cl2置换出Br2,再用空气吹出溴并用SO2吸收,转化为Br-,反复多次,以达到富集溴的目的。由海水提溴过程中的反应可得出Cl-、SO2、Br-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工业上也可以用Na2CO3溶液吸收吹出的Br2,生成溴化钠和溴酸钠,同时放出CO2。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再用H2SO4处理所得溶液重新得到Br2,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蒸馏法 (2). Na2CO3 (3). 过滤 (4). 盐酸 (5). 电解法 (6). SO2>Br->Cl- (7). 3CO32-+3Br2=5Br-+BrO3-+3CO2↑ (8). 5Br-+BrO3-+6H+=3Br2+3H2O
【解析】
【详解】(1)海水淡化即是使海水中的金属阳离子浓度降低,可采用蒸馏的方法、电渗析法、沉淀法等;除去粗盐中含有Ca2+、Mg2+、SO42-等离子,加入氢氧化钠溶液除去Mg2+,少量的Ca2+,加入BaCl2溶液除去SO42-,然后溶液中多余的Ba2+及原溶液中的Ca2+用碳酸钠溶液除去,所以应再加入Na2CO3溶液,过滤后再加入适量的稀盐酸除去溶液中的CO32-、OH-即可;
(2)由于金属Mg的活动性较强,只能采用电解的方法获得,通常用电解法得到单质镁;(3)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判断规律可知,Cl2置换出Br2,说明溴离子的还原性大于氯离子,再用空气吹出溴并用SO2吸收,转化为Br-,说明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大于溴离子,所以Cl-、SO2、Br-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SO2>Br->Cl-;
(4)用Na2CO3溶液吸收吹出的Br2,生成溴化钠和溴酸钠,同时放出CO2,离子方程式为3CO32-+3Br2=5Br-+BrO3-+3CO2↑;再用H2SO4处理所得溶液重新得到Br2,在酸性条件下Br-、Br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溴单质和水,离子方程式为5Br-+BrO3-+6H+=3Br2+3H2O。
18.(I)利用反应CuSO4+Fe===Cu+FeSO4可设计为原电池。
(1)负极材料是________(写名称),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极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溶液中SO42-向________极移动。
(II)工业合成氨反应:N2+3H22NH3是一个放热的可逆反应,反应条件是高温、高压,并且需要合适的催化剂。
(4)如果将1 mol N2和3 mol H2混合,使其充分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总理论数值,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室模拟工业合成氨时,在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内,反应经过10 min后,生成10 mol NH3,则用N2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________mol·L-1·min-1。
(6)一定条件下,当合成氨的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b.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0
c.反应达到最大限度 d.N2和H2的浓度相等
e.生成1 mol N2的同时,消耗2 mol NH3 f.生成3 mol H2的同时,生成2 mol NH3
【答案】(1). 铁 (2). Fe-2e-===Fe2+ (3). Cu2++2e-===Cu (4). 负 (5). 该反应是可逆反应,1 mol N2和3 mol H2不能完全反应,因此放出的能量总是小于理论数值 (6). 0.25 (7). acf
【解析】
【详解】(I)(1)该反应中,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而作负极,负极上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
(2)不如铁活泼的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作正极,可选铜作正极;硫酸铜作电解质溶液,正极上铜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Cu2++2e-═Cu;
(3) 在原电池中,溶液中阴离子SO42-向负极移动;
(II)(4)该反应是可逆反应,1 mol N2和3 mol H2不能完全反应,因此放出的能量总是小于理论数值;
(5)v(NH3)===0.5mol/(L•min),
v(N2) =v(NH3),所以v(N2)=0.25mol/(L•min);
(6)a.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正确;
b.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0,是指反应开始时的状态,反应没有达到平衡状态,错误;
c.N2的转化率达到最大值,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正确;
d.N2和H2的浓度相等,反应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错误;
e.N2、H2和NH3的体积分数相等,不能说明其保持不变,无法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错误;
f.反应达到最大限度,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正确;
故答案为acf。
19.A、B、C、D、E均为有机物,其中A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有机物,它易溶于水并有特殊香味;B的产量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的水平,有关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1)写出B的结构简式________;A中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____。
(2)验证有机物乙酸中含有所用试剂是_______,实验现象是_______。
(3)写出下列反应化学方程式:
反应①______________;
反应④______________。
(4)实验室利用反应③制取C,常用上图乙装置:
①a试管中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反应类型是________。
②在实验中球形干燥管除起冷凝作用外,另一个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
③试管b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
【答案】 (1). (2). 羟基 (3). 溶液或石蕊溶液 (4). 产生气泡或溶液变红 (5). (6). (7). (8). 取代(或酯化)反应 (9). 防止倒吸 (10). 液体分为两层,上层为透明的油状液体,有香味
【解析】
【分析】B的产量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的水平,B为CH2═CH2,A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有机物,它易溶于水并有特殊香味,结合图中转化可知,A为CH3CH2OH,CH3CH2OH与Na反应生成E为CH3CH2ONa,CH3CH2OH与乙酸反应生成C为CH3COOCH2CH3,A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生成D为CH3CHO。
【详解】(1)B为乙烯,它的结构简式为CH2═CH2,A为乙醇,结构简式为CH3CH2OH,A中官能团名称为羟基;故答案为:CH2═CH2;羟基。
(2)乙酸中含有—COOH,呈酸性,用石蕊试剂即可检验,若石蕊试剂变红,则证明乙酸中含有—COOH;或用溶液,现象为产生气泡;故答案为:溶液或石蕊溶液;产生气泡或溶液变红;
(3)反应①乙醇和钠反应生成乙醇钠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乙醇和氧气在铜作催化剂、加热的条件下,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乙醛和水,反应④化学方程式:。故答案为:;;
(4)①乙醇、乙酸在浓H2SO4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化学方程式为:,反应类型为酯化(取代)反应;故答案为:;酯化(取代)反应;
②在实验中球形干燥管除起冷凝作用外,另一个重要作用是防止倒吸;故答案为:防止倒吸;
③蒸馏出的乙酸乙酯中含有乙酸、乙醇,通常用饱和碳酸钠溶液,除去挥发出来的乙酸和乙醇,乙酸乙酯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液体分层(有香味);故答案为:液体分为两层,上层为透明的油状液体,有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