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八第1讲从五四运动到国共十年对峙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八第1讲从五四运动到国共十年对峙作业

‎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宿迁青华中学质检)吴佩孚等在致大总统徐世昌的电报中称:“有北京学生因开会宣讲被逮者数百余人,沪商全体罢市……仰恳大总统以国本为念,以民心为怀,一面释放学生,以培养士气。一面促开国民大会,宣示外交得失缘由,共维时艰,俾全国一致力争,收回青岛,以平民气,而救危亡。”和这封电报的发布背景有关的是(  )‎ A.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B.国共两党合作形成 C.北伐军已逼近长江流域 D.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解析:选A。从材料中“北京学生”“沪商全体罢市”“收回青岛”等可以判断该电报是关于1919年五四运动的,五四运动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有关,故选A项;电报发布时共产党还没有诞生,B项错误;北伐军是1926年挥师北伐的,C项错误;北伐战争时期工农运动蓬勃发展,D项错误。‎ ‎2.(2019·滨州期末)1919年6月,陈独秀在题为《我们究竟应不应该爱国》的文章里写道:自从山东问题发生,爱国的声浪更陡然高起十万八千丈,似乎“爱国”这两字,竟是天经地义的了。有时竟全然不合乎理性,爱国就是害人的别名。由此可知(  )‎ A.陈独秀反对学生的爱国行为 B.爱国主义成为那一时期的主旋律 C.山东问题激发爱国主义产生 D.五四运动的浪潮阻碍了社会发展 解析:选B。材料中陈独秀写道“自山东……十万八千丈”,这直接体现了在当时爱国是社会的主流意识,是主旋律,故选B项;材料中陈独秀肯定学生大多数的爱国行为,只是反对不合理的爱国,A项错误;由于近代民族危机,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早就产生,C项错误;材料中陈独秀是反对不合理性的爱国行为,并非否定五四运动的历史作用,因此不能体现五四运动阻碍了社会发展,D项错误。‎ ‎3.(2019·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冲刺模拟)1922年10月陈独秀发表文章批评议员林宗孟和学者胡适等到美国前公使芮恩施家中谈宪法,告诫他们“不要上美国帝国主义的当”“不要于不知不觉中引导一部分人民或青年学子去亲美国帝国主义才好”。据此可见,与《新青年》的宗旨相比,此时的陈独秀(  )‎ A.成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反美国代表 B.成功的领导了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 C.实现了从思想启蒙到政治斗争的转变 D.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袖 解析:选C。据材料“1922年……‘不要上美国帝国主义的当’‘不要于不知不觉中引导一部分人民或青年学子去亲美国帝国主义才好’”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1921年中共一大陈独秀当选为中共总书记,1922年中共二大确立了反帝反封建的目标,因此此时的陈独秀实现了从思想启蒙到政治斗争的转变,故C项正确。‎ ‎4.(2019·咸宁重点高中联考)1923年中共三大接受了共产国际的指示,通过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定。这一决定(  )‎ A.实现了各阶级的联合 B.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 C.避免了党派间的斗争 D.扭转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解析:选B。“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有利于国共两党的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运动,故B项正确;“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无法让当时中国各阶级联合,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即使两党合作后,党派间的斗争仍不可避免,故C项错误;“1923年中共三大”只是为国共合作奠定基础,还没有达到扭转军阀割据局面的效果,故D项错误。‎ ‎5.(2019·博雅闻道联测)1921年,孙中山拟撰写《外交政策》,目的是“求恢复我国家以前之一切丧失土地和主权,恢复人民自由平等”。孙中山的这一主张(  )‎ A.标志着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B.有利于国共合作的形成 C.拉开了国民革命的序幕 D.推动了工农运动的高涨 解析:选B。材料体现了孙中山主张收回国家权益,反侵略的要求,表达了孙中山明确的反帝思想,这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一致,因而能推动了两党合作,故选B项。‎ ‎6.(2019·昆明一中月考)据中共北方局机关刊物《政治生活》周刊记载:“(1925年)北方地区的国民党,已经走上了一条政党的轨道,已经有了比较严密的组织与纪律,已经慢慢地取得民众的同情与支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表现出了长足进步。”这主要得益于(  )‎ A.中国共产党的妥协让步 B.中国国民党的正确领导 C.国共合作的强有力推动 D.国民党得到民众的支持 解析:选C。根据材料“(1925年)北方地区的国民党,已经走上了一条政党的轨道……表现出了长足进步”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其主要源于国共合作的强有力推动,故选C项。‎ ‎7.(2019·北京海淀区期末)《建军大业》是献礼建军90周年的历史影片,‎ 讲述了从1927年“四一二”政变到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历史过程。以下场景应该出现在该影片中的是(  )‎ A.国民党在黄埔创办军官学校 B.广州国民政府正式出师北伐 C.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D.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 解析:选C。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与材料中“从1927年‘四一二’政变到1928年4月”相符,故C项正确;1924年,在黄埔创办军官学校,A项错误;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 B项错误;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D项错误。‎ ‎8.(2019·浙江“七彩阳光”联盟期中)20世纪20 年代末,中国南方掀起了一场汹涌澎湃的苏维埃运动,其活动地区被称为苏维埃区域,所建政权被称为苏维埃政权。苏维埃运动的发展直接得益于(  )‎ A.国民革命        B.南昌起义 C.工农武装割据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解析:选C。根据材料“20世纪20 年代末,中国南方掀起了一场汹涌澎湃的苏维埃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促进了南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故选C项。‎ ‎9.(2019·天津河北区质检)下图是1927~192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构成变化示意图。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C.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D.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解析:选B。题干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工人比例下降而农民比例陡增,与毛泽东等深入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相关,故B项正确。‎ ‎10.(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模拟)1930年2月,中共中央在向全党发出的通知中指出:“一切分散红军,逃避敌人进剿,向偏僻地区发展的观念在现时局势下,‎ 便成为极端错误的取消观念。”这说明(  )‎ A.中共迫切需要统一军事领导权 B.党内存在严重的逃避主义倾向 C.国共两党力量发生了巨大变化 D.革命道路中国化尚未达成共识 解析:选D。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内以毛泽东为代表等人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但材料中中共中央认为中国共产党不应当走农村革命道路,说明革命道路中国化尚未达成共识,故D项正确。‎ ‎11.(2019·三明质检)1931~1935年,部分根据地在土地革命中,实行“没收富农土地、从肉体上消灭富农”的政策。延安时期,采取了“切实保障富农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的政策。政策的转变是基于(  )‎ A.富农的反抗斗争加剧 B.根据地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 解析:选C。在1927年至1935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而在1935年华北事变以后,中日民族矛盾取代国内的阶级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富农甚至地主阶级都成为我党团结抗日的联合对象,所以才会出现材料中对富农政策的调整和改变,故选C项。‎ ‎12.(2019·湖南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联考)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说:“从红军1934年10月16日在华南渡过浅浅的于都河,直至毛泽东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长征把中国这段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提到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哈里森与习近平均着重强调(  )‎ A.长征胜利,革命形势转危为安 B.长征实现我们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C.长征精神的巨大作用 D.长征撒下了革命火种,成为人民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解析:选C。哈里森·索尔兹伯强调的是长征在精神上对之后中国革命的影响,习近平也强调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两人均在强调长征精神,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 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了数次的斗争。‎ ‎1930年4月2日,李立三同志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的文章中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6月,党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立三路线”。这次“左”倾错误在党内统治的时间虽然只有三个多月,但党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一次是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 ‎(1)对比指出材料一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分析两种革命道路的历史地位。‎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阐述经过这两次反复中国民主革命是如何转折的。‎ 解析:(1)要求对比材料一中的两种不同的道路,据材料分析可知毛泽东提出的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以农村为中心,而李立三则提出以城市为中心;毛泽东提出的道路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实际,而李立三的城市中心道路最终失败。(2)先分清两次大的反复中的错误,第一次是国民大革命中的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第二次是第五次反“围剿”中的王明“左”倾错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即可。‎ 答案:(1)毛泽东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李立三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最初党中央受“左”倾错误影响否认其正确性,后来全党接受其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城市中心道路最初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推行的冒险主义政策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后来该道路被放弃。‎ ‎(2)大革命失败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使中国革命逐渐走出低谷。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骨干力量,使中共中央和红军主力转移到了抗日战争的前沿阵地,获得了战略转移的落脚点和开创革命新局面的出发点。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协助和平解决,中国革命由内战转向民族抗战。‎ ‎14.(2019·南昌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 年份 党员人数 年份 党员人数 ‎1921年7月 ‎(中共一大)‎ ‎53‎ ‎1934年 ‎30万 ‎1922年6月 ‎(中共二大)‎ ‎195‎ ‎1937年初 ‎4万 ‎1923年6月 ‎(中共三大)‎ ‎432‎ ‎1940年 ‎80万 ‎1925年1月 ‎(中共四大)‎ ‎994‎ ‎1945年4月 ‎(中共七大)‎ ‎121万 ‎1927年4月 ‎(中共五大)‎ ‎5.7万 ‎1947年12月 ‎270万 ‎1927年4月后 ‎1万 ‎1949年10月 ‎448万 ‎1928年6月 ‎(中共六大)‎ ‎4万 ‎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 与结构变化及发展趋势》‎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进行探究,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解析:探究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因、人数减少的原因等,结合史实论证即可,注意史论结合。‎ 答案:主题方向 ‎①就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现象,进行分析论证(1927年和1934~1937年)。‎ ‎②就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少增多,选取任意两个时间段进行分析论证(1925~1927年;1927~1934年和1937~1940年等)。‎ ‎③选取增减各一个时期,进行分析论证。‎ ‎④从变化总的趋势,看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奋斗中不断壮大。‎ ‎⑤其他合理的主题。‎ 示例 主题: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原因略探。‎ 阐述:①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也由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出现右倾错误,大革命失败。使得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5.7万急剧减少为1万。‎ ‎②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错误占据统治地位,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南方革命根据地丧失殆尽。加上长征路上,红军物资匮乏、道路险峻以及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损失巨大。使得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30万急剧减少为4万。‎ 总而言之,上述两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大量减少是由中国共产党自身错误和敌人的绞杀两个原因共同导致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