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第55讲 寻觅社会的真谛Word版含答案讲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第55讲 寻觅社会的真谛Word版含答案讲义

第十六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55讲 寻觅社会的真谛 考纲要求 考情分析 命题趋势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017·全国卷Ⅰ,40)(2017·全国卷Ⅲ,20)‎ ‎(2017·全国卷Ⅲ,21)(2017·天津卷,11)‎ ‎(2017·江苏卷,32)(2017·江苏卷,33)‎ ‎(2017·海南卷,3)(2017·海南卷,20)‎ ‎(2016·全国卷Ⅰ,22)(2016·全国卷Ⅲ,20)‎ ‎(2016·全国卷Ⅲ,22)(2016·浙江卷,30)‎ ‎(2016·江苏卷,31)(2016·江苏卷,32)‎ ‎(2015·全国卷Ⅰ,16)(2015·全国卷Ⅱ,19)‎ ‎(2015·浙江卷,40)(2015·海南卷,25)‎ ‎(2015·天津卷,12)(2015·江苏卷,34)‎ ‎(2015·安徽卷,39)‎ 本讲试题常以文化习俗、体制改革、国家重大举措等为背景材料,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形式,侧重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发展规律、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等知识。试题贴近社会生活实际,反映时政热点,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 在备考过程中,要结合各种民生措施、各种政策观念的贯彻等背景材料,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规律等知识;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知识,分析我国各个领域重大改革措施;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上的创造者的知识分析党和政府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的哲学依据。‎ 分值:4~16分 考点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内涵 ‎(1)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1.社会心理源自人们的生活反思。( × )‎ 解析 社会心理属于社会意识,源自社会存在。‎ ‎2.不同的“心态”决定着商业活动中的思维方式和成败。( × )‎ 解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心态”属于社会意识,不能决定社会存在。‎ ‎3.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 )‎ 解析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4.(广东卷)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 × )‎ 解析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5.先进的社会意识具有超越时代和历史条件的特性。( × )‎ 解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先进的社会意识也不能超越时代和条件的制约。‎ ‎6.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 )‎ 解析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社会意识不能直接引起社会存在的变化。‎ ‎7.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而存在。( × )‎ 解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不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存在。‎ ‎ 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比较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区别 含义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内容 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①‎ 联系 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的性质不同,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也不同。落后的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质上看: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有程度深浅、范围大小和时间长短之分)‎ 方法论 ‎①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②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反对错误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 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从两点论的角度看,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从重点论的角度看,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 ‎[例1] (2017·江苏卷)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画面最大、图像数量最多的涂绘类岩画。花山岩画主要描绘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和剑、钟、铜鼓等器物,以及日月星辰等天体图形,记录了古代先民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材料表明( D )‎ A.生产方式制约社会发展进程 B.生产关系是对生产力的反映 C.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 D.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解析 绘画艺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排除A、B两项;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花山岩画记录了古代先民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这说明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故选D项。‎ ‎ 二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含义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它是指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能动性、自身独特的规律性和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具体表现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有时落后于社会的存在,有时又先于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每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都同它以前的成果有着继承的关系。‎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 ‎(4)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5)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不是矛盾的,图示如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类别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物质与意识 区别 研究对象 人类社会 整个世界 地位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作用 对二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依据 对二者关系中何者是本原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联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与意识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 ‎[例2] (2017·全国卷Ⅲ)“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节习俗,然而2017年春节期间,许多人选择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年俗的这种变化表明( C )‎ ‎①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②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③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社会意识会自主变化的观点否定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作用,①错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先于或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③错误;燃放烟花爆竹虽然是千百年的习俗,但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说明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②正确;我国空气质量的不断变化引起人们环保意识的变化,说明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④正确。故选C项。‎ ‎1.(2017·全国卷Ⅲ)2016年10月,‎ 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强化互联网思维的依据是( C )‎ ‎①互联网思维决定了网络时代社会形态的性质和面貌 ②互联网思维适应了网络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③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意识先进与否的主要尺度 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性质和面貌,①错误;衡量社会意识先进与否的主要尺度是社会意识是否正确反映社会存在,③错误;我们强化互联网思维是因为社会意识的变化要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该思维适应了时代发展需要,②④当选。故选C项。‎ ‎2.(2016·浙江卷)2016年年初,国家网信办会同有关部门集中查处了一批传播淫秽色情、谣言、暴恐、赌博、诈骗等违法信息的网站,这一净网行动的哲学依据有( C )‎ ‎①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③价值观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④人的各种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生产方式,①与题意无关;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④错误。故选C项。‎ ‎3.(海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4年6月,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中西人员交往、商业贸易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亚欧大陆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代,丝绸之路的合作精神正在发扬光大。我国倡导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的理念,着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我国发展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之间的教育合作、经济合作、民间交往,推进相关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互联互通,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得到了相关国家人民的支持。民心相通为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运用社会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为什么要提倡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的理念。‎ 解析 首先要明确“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的理念”属于先进的社会意识,在此基础上从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角度说明倡导该理念的重要意义。‎ 答案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我国倡导的共享机遇、共迎挑战、‎ 共创繁荣理念符合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体现了时代发展要求;有利于凝聚共识,推动区域互联互通,促进合作、共同发展。‎ 考点二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生产力。‎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5.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3)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6.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1.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 )‎ 解析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全国大纲卷)科学理论源于社会实践,反过来又决定社会发展进程。( × )‎ 解析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基本规律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3.(江苏卷)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 解析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4.(浙江卷)生产关系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 )‎ 解析 人民群众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5.适合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发展。( × )‎ 解析 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推动生产力发展。‎ ‎6.(海南卷)生产方式决定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 )‎ 解析 生产方式是客观的。人的需要不能决定生产方式。‎ ‎7.(2016·江苏卷)改革的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 )‎ 解析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我国改革的性质,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8.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 解析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 一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基本矛盾 体现 社会基本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之间的内在关系 准确把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两对基本矛盾及其运动制约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着社会的进程、性质和面貌,推动着人类社会以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转变。‎ ‎(2)两对基本矛盾的地位与作用不是并列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 ‎(3)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本质内容上是一致的,注意语言表述的不同。‎ ‎(4)社会基本矛盾不等于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之间是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规定着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也规定着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直接表现。‎ ‎[例1] (全国卷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国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唯物史观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 C )‎ ‎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改革的必然要求 ②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③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由自发到自觉转变的标志 ④我国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由不适应走向适应的标志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 “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促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①当选;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措施,②当选;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不断在加深,但并不能说过去的认识是自发的,③错误;“我国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由不适应走向适应的标志”的说法错误,排除④。故选C项。‎ ‎ 二 正确理解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阶级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矛盾性质 对抗性(敌我矛盾)‎ 非对抗性(人民内部矛盾)‎ 解决方式 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 根本目的 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 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发展的动力 ‎(1)区分社会发展的动力 ‎①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②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③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人民群众。‎ ‎(2)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不是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生产关系,而是改革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例2] (2017·海南卷)201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意见》指出,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权,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从唯物史观看,这一改革( B )‎ ‎①是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自我完善 ②是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的重大变革 ③反映了现阶段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④表明我国农业生产关系整体上不适合生产力状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是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自我完善,①正确;这一改革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对生产关系中不相适应的某些环节进行调整,不代表我国农业生产关系整体上不适合生产力状况,③正确,④错误;三权分置改革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性质,②错误。故选B项。‎ ‎1.(2017·天津卷)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也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编纂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而是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科学整理、修改完善,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这说明( C )‎ ‎①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④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有规范和引导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民法典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编纂民法典是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科学整理、修改完善,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这是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的体现,也表明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①③当选;②④与题意无关。故选C项。‎ ‎2.(2016·全国卷Ⅰ)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强调,推动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和发展,最大限度增加劳动关系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重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因为( C )‎ ‎①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②劳动关系矛盾是制约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矛盾 ③劳动关系矛盾的解决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④正确解决劳动关系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它制约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正确解决劳动关系矛盾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②④当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①错误;劳动关系矛盾的解决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劳动关系矛盾只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不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③错误。故选C项。‎ ‎3.(2016·江苏卷)某地作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正在逐步完成从“确权到人”到“确权到户”的制度转变,从而更好地让集体土地入市流转,使农户更好地分享工业化收益。这一做法表明( C )‎ A.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C.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D.改革的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解析 ‎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土地”属于生产资料,因此土地改革是生产关系的改革,生产关系改革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A、B两项与题意无关;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我国改革的性质,而不是目的,D项错误。‎ 对两种社会基本矛盾的辨别 辨别材料考查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还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关键是准确把握两者的基本内涵,如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等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法律法规的完善、思想观念的解放等则属于上层建筑的变革。‎ 考点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内涵 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1)原理表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 ‎(2)表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3.方法论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3)地位: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1.劳动群众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创造历史。( × )‎ 解析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不能任意创造历史,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2.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 × )‎ 解析 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 ‎3.人民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主力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 解析 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 (上海卷)人民群众的意愿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 )‎ 解析 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客观实际。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是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需要。‎ ‎5.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领导力量。( × )‎ 解析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 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唯物主义历史观 ‎(1)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①广大劳动群众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③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3)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②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③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 ‎2.方法论 ‎(1)树立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正确理解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的关系 ‎(1)承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起重大作用与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相辅相成的。虽然每个人都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杰出人物一般是指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中对历史发展起着重大推动作用的伟大人物。但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2)‎ 杰出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总是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为基础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是产生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源泉,杰出人物只有自始至终地依赖于群众,才能有所作为。夸大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把历史看作是少数杰出人物的意志创造的,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表现。‎ ‎[例1] (2017·江苏卷)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B )‎ ‎①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③要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了解群众所思所愿,要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这启示我们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①③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排除②④。故选B项。‎ ‎ 二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 地位 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基本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 地位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基本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依据 ‎[例2] (2017·海南卷)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迸发出无穷智慧。“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山定树、树定根、人定心”……这些富有创见的主意都是人民群众首先提出来的,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坐在屋里想不明白的事情,到群众中就能找到答案。这里蕴含的唯物史观道理有( B )‎ ‎①坚持群众路线,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只要尊重群众意愿,就能取得实践的成功 ‎ ‎③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改革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①④当选;取得实践成功需要具备多种主客观条件,仅靠尊重意愿是不够的,且群众意愿并不一定合理,②错误;客观实际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我们工作的落脚点,③错误。故选B项。‎ ‎ 三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区别 区别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二者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这一问题的回答不同(最根本区别)‎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但这种作用受社会存在的制约 社会意识的改变是社会存在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不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者对“谁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问题的回答不同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但这种推动作用不起决定性作用,它必须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斗争来实现 人的思想、人的主观意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特别是伟大的人物的思想和意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的历史是由伟大人物创造的 二者对“人类社会有没有自身的客观规律”这一问题的回答不同 社会历史领域同自然界一样,有着自身的物质运动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类社会现象是没有规律的,是不可捉摸的,社会历史仅仅是个人意志支配的偶然事件的堆积 ‎[例3] (2016·全国卷Ⅲ)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中央电视台推出特别节目《大国工匠》,讲述实现中国梦征程中劳动者的故事,讴歌中国工人的精湛技艺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讴歌劳动者,是因为( B )‎ ‎①劳动者是创造历史的社会主体和真正英雄 ②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在劳动创造中的作用日益融合 ③劳动者的知识结构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优化 ④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讴歌劳动者是因为劳动者的地位和作用,①④当选;②③与题意不符。故选B项。‎ ‎ 四 全面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 ‎2.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两大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例4] (安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实现经济稳中有进,要求政府弱化GDP考核机制,弱化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盲目投资的冲动,着力解决收入、就业、社保、治安、环保等民生问题;要求政府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激发人民群众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要求政府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建设法治政府。‎ 从“正确认识社会”角度对材料进行哲学思考。‎ 答案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面对稳中有进的新要求,必须转变发展观念。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政府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保障经济平稳发展。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思路提示:人民群众+价值观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2)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要求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1.(全国卷Ⅱ)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 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从唯物史观看,这是因为( B )‎ ‎①文艺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②文艺的发展取决于文艺创作方法的创新 ③文艺反映社会生产生活的形式与风格是统一的 ④文艺是反映并服务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强调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性,①④正确;实践决定认识,文艺的发展取决于社会实践的发展,②错误;文艺反映社会生产生活的形式与风格不一定是统一的,排除③。故选B项。‎ ‎2.(2016·江苏卷)0.015~0.04毫米,这是90后铣工张志坤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控铣项目中摘得金牌的精度,然而像张志坤这样的人还是凤毛麟角。今天,我们呼唤工匠精神,呼唤的不仅是一个个技艺超群的职业英雄,更是一群群爱岗敬业、创新创业的广大职工和基层群众。这是因为( D )‎ A.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 B.劳动群众是我国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C.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 D.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解析 “我们呼唤工匠精神,呼唤的不仅是一个个技艺超群的职业英雄,更是一群群爱岗敬业、创新创业的广大职工和基层群众”,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D项当选;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工作方法,C项错误。‎ ‎3.(2017·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舞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的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解析 本题给定的知识范围是“社会历史主体”,答题的角度是“如何”,围绕的主题是“‎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本设问有关的信息主要有:抓住受众诗词文化情结、引导全民参与、深挖文化内涵、采用丰富表现形式等。组织答案时,首先要明确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然后具体分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树立人民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的意识,要根据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要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答案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树立人民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的意识;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传承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例] 简政放权作为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发展动力和社会创造力。读漫画,对简政放权认识正确的是(  )‎ ‎①简政放权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简政放权通过变革上层建筑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 ③简政放权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选择 ④简政放权是解决我国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报告 错误 致错原因 误区一 混淆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两大基本规律 误区二 夸大简政放权的作用 解析:简政放权是通过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遵循了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选择,②③符合题意;简政放权属于上层建筑的改革,不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①错误;解决我国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④错误。‎ ‎[规范答题] C ‎2017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之年,也是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深入推进的一年。之所以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是因为( D )‎ ‎①它能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②它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现阶段的政治制度 ③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④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 司法体制改革属于调整上层建筑,①当选;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现阶段的政治制度,②错误;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并非根本动力,③错误,④当选。故选D项。‎ 课时达标 第55讲 ‎1.(2018·江西南昌模拟)人的姓名往往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个时代的名字都有着不同的人生记忆和故事,国庆、援朝、跃进、建国、超英、振华……都有着鲜明的历史烙印。改革开放以后,取名日益多样化。名字不单纯是一种代号,还承载着长辈的爱与愿望。可见( D )‎ ‎①不同时代的名字寓于长辈对孩子同样的爱之中 ②社会的发展变化推动人们的思想观念同步发展 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和条件变化而不同 ④取名的主观倾向是社会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长辈对孩子同样的爱寓于不同时代的名字之中,①错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②错误。故选D项。‎ ‎2.(2018·河北邢台模拟)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场经济”在上海郊县悄然出现。土地集中,规模经营,利用现代销售条件更好地对接市场;原来的农户成为农场工人、股东……这一经营形式的优势在逐渐显现。以下引起“农场经济”出现的原因中,最根本的是( C )‎ A.符合生产力一定要适应生产关系的规律 B.经营农业能得到政府更多的扶持 C.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经营形式作出调整 D.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此提供了条件 解析 农场经济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化从根本上讲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C项当选;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A项错误;政府扶持和环境是农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D两项。‎ ‎3.(2018·广东汕头高三一模)下面漫画《变迁》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C )‎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③新事物替代旧事物,事物是不断发展的 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 过去一个人一个月能赚2 000元,现在一个人税后能赚5 000元,这种变化是因为经济的发展,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正确;漫画中“税后”表明新事物替代旧事物,事物是不断发展的,③当选;②④与漫画主旨不符。故选C项。‎ ‎4.2017年,浙江省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从服务、政策、制度、环境等方面优化政府供给, 实现“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达到百姓、企业和政府共赢。这一改革( A )‎ ‎①彰显人民的主体地位 ②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③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变革的要求 ④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浙江省加快推进实现“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达到百姓、企业和政府共赢,这一改革彰显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了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变革的要求,①②③当选;④与题意无关。故选A项。‎ ‎5.武汉市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出打造长江主轴、长江新城的宏伟蓝图。按照产业规划,武汉将来要打造“大光谷”“大车都”“大临空”“大临港”四大工业核心板块,为复兴大武汉奠定产业基础。在实现武汉市跨越发展的历史时期,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城市精神,意义十分重大。这说明( A )‎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意识推动社会发展,是民族进步的精神动力 ③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④城市精神是变革自然和社会的强大物质力量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解析 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发展,是民族进步的精神动力,②错误;城市精神是变革自然和社会的强大精神力量,④错误。故选A项。‎ ‎6.户籍制度是我国城乡分割的主要根源。目前,国务院已经相继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意见、居住证暂行条例以及调整城市划分标准等政策意见,这将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从唯物史观看,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就是要( C )‎ ‎①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抓住主要矛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③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④坚持以人为本,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解析 户籍制度改革属于上层建筑的改革,不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①不选;抓住主要矛盾不属于唯物史观的内容,②与设问要求不符。故选C项。‎ ‎7.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标志着中国民事法律制度从此开启“民法典时代”。《民法总则》的施行,将为当代中国的民事实践构筑日趋完善的法律框架,护佑着每个人的未来。《民法总则》制定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为民法典的编纂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优质的治理资源。这表明( C )‎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具有同步性 ②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③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未必同步,①不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属于上层建筑,不属于生产关系,材料没有表明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②不选。故选C项。‎ ‎8.下列古语古训与其哲理相一致的是( D )‎ A.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利于民——矛盾具有普遍性 B.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整体处于主导地位 C.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解析 D项中“民心”关于“政”的兴废,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要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故选D项;A项强调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题意不符;B项强调了整体由部分构成,与题意不符;C项中“为”“行”强调要重视实践,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与题意不符。‎ ‎9.习近平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人类历史告诉我们,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问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一论断告诉我们( D )‎ ‎①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②敢于直面问题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③具体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④社会发展只有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才能实现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这说明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①正确;“可怕的是不敢直面问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这说明社会发展只有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才能实现,④正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②错误;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不能说某个具体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具体矛盾的存在也是有条件的,③不选。故选D项。‎ ‎10.我国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经中央批准后,人社部向社会公开延迟退休改革方案,以应对人口结构和就业情况的变化。我国提出延迟退休是( D )‎ ‎①社会存在要适应社会意识变化的必然要求 ②遵循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必然要求 ③解决我国非对抗性的社会基本矛盾的重大改革 ④我国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措施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错误;延迟退休在本质上属于分配的范畴,④与题意无关。故选D项。‎ ‎11.中共中央在北京、山西、浙江3省市开展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由省(市)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省(市)监察委员会,作为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建立健全监察委员会组织架构。中共中央此举( B )‎ ‎①旨在调节落后的生产关系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②旨在调节上层建筑以适应和巩固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是把广大公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属于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②④当选,排除①;③错误。故选B项。‎ ‎12.《荀子·君道篇》曰:“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意思是指,法制是国家安定太平的起点,而君子是推行法制的本原,所以有了君子,法律再简略,也足够用在一切方面。荀子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C )‎ ‎①强调法律对于治国的重要性,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②把“君子”当作“法”的本原,是可贵的唯物主义思想 ③正确揭示了君子和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主次关系 ④‎ 看到了国家治理要处理好德治和法治的辩证关系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材料中“法制是国家安定太平的起点”强调了法律对于治国的重要性,①当选;“君子是推行法制的本原……也足够用在一切方面”,这一观点看到了国家治理要处理好德治和法治的辩证关系,④当选;把“君子”当作“法”的本原,属于错误观点,排除②;材料并没有正确揭示君子和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主次关系,排除③。故选C项。‎ ‎13.(2018·安徽淮北一中一模)2017年继续深化税制改革,其中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方案正在研究设计和论证中。总的思路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个人所得税制。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的设计是基于( C )‎ ‎①社会发展都是通过不断的改革实现的 ②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③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④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 个人所得税属于分配关系,个人所得税改革属于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当选;从中国实际出发改革个人所得税,体现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④正确;阶级社会里,社会发展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①错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③错误。故选C项。‎ ‎14.从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世纪工程,到“蛟龙”潜海刷新中国深度,“嫦娥”飞天标注中国高度,再到经济总量突破60万亿元的“中国奇迹”,当代中国的每一次跨越,无不凝结着广大劳动群众的心血和汗水,无不昭示着中国梦的美好前景。这生动地体现( A )‎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 ③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的飞越 ④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③错误;④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选A项。‎ ‎15.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脱贫致富要靠贫困群众自己的辛勤劳动”是因为( A )‎ ‎①贫困是贫困群众历史上形成的 ②脱贫离不开中央的扶持 ‎③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A.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 解析 ‎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③当选;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故脱贫致富要靠贫困群众自己的辛勤劳动,④当选;①错误;②与题意不符。故选A项。‎ ‎16.“我是一只小小鸟,我却想飞得更高!”由于处境的不同,新生代农民工不再像第一代农民工把“进城挣票子、回村盖房子娶娘子”作为进城打工的最终目标,学本事、长见识、改变人生命运、实现人生价值、提升社会地位,开始成为他们中很多人的新观念、新追求。这表明( B )‎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现在社会条件下,精神贡献比物质贡献更重要 ④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解析 由材料可知,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进城打工的目标与追求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处境的不同,体现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受历史条件影响,体现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②④当选;①在材料中未体现;③错误。故选B项。‎ ‎17.“十三五”规划确定了未来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绘制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宏伟蓝图。其意义在于( C )‎ ‎①转变观念,意识促进发展 ②鼓励创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③创造联系,实现协调发展 ④坚持群众观点,实现共享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正确的意识促进发展,①错误;联系是客观的,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联系,③表述不科学。故选C项。‎ ‎18.(2018·河北保定高三一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指出:“只要我们13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上述材料蕴合的哲学道理有( D )‎ ‎①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②认识产生于实际的需要,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④要立足于社会实践,发挥主观能动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习近平的话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要立足于社会实践,发挥主观能动性,③④当选;①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D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